新闻阅读英语复习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阅读英语复习(通用8篇)

新闻阅读英语复习 篇1

武钢三中语文组 邱翟

一、全国卷新闻阅读的命题特点(例题《2017年考试说明》P56-58)1.材料特点:多则新闻材料的比较阅读 2.文体特征:新闻报道(叙述为主),新闻访谈、评论(观点为主)3.选择题型:新闻报道核心观点之间的异同比较和逻辑推断 4.简答题型:对新闻涉及的主话题的评价

二、新闻报道阅读指要

1.抓住新闻基本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明确主要件、关键细节、核心观点 3.关注新闻写作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关注新闻中特殊句子的内涵辨析

5.关注同一事件在不同新闻报道中的不同侧面、重点,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新闻访谈、评论阅读指要 评论对象:因何事而发

核心观点:完整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艺术手法:作者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观点 句子内涵:句子中蕴含的丰富观点

四、例题训练

2017年《考试说明》例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 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4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5分)

10山东卷(新闻报道)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 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1)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2)柯里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4分)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12广东卷(新闻访谈)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 :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 :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 :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 :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 :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义,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新闻阅读英语复习 篇2

英语新闻在线阅读的自我准备

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对新闻语体的基本了解。一开始读英语新闻, 很多人会感到有难度。在线英语新闻阅读需要对新闻语体有基本了解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定相关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电脑的基本应用能力。新闻一般分为硬新闻 (hard news) 、软新闻 (soft news) 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新闻。新闻作为一种体裁, 具有重要性、大众性、经济性、时新性、趣味性、客观性等特点。 (1) 从内容上看, 新闻涵盖了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种话题。所以一般来说, 阅读英语新闻要求英语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理解水平。

要有相应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知识。在阅读英语文章时, 有时我们会发现文中的词句并不难, 但对整个语篇的意图难以理解。这是因为读者对文章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造成的。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 在大脑中以各种各样的知识块储存起来形成概括的或系统的知识即为图式。阅读是对合适图式的激活和特定图式细节的重构。熟悉的图式往往可以引导读者对中心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2) 英语报刊内容广泛, 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知识, 不具备有关材料的相关图式, 理解就会困难。

要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学习电脑操作是现代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手段。有了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就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英语新闻在线阅读。我们知道, 语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生动的视听材料的输入, 会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各种相关知识图式, 图式的激活有利于文章的理解与记忆。现代计算机技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在线新闻界面设计形象直观, 给读者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线新闻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效果能给读者以愉悦, 可以保持读者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技术的超文本、超链接方式使查阅非常便利, 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现代计算机技术为英语阅读提供了一个平台, 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会使英语阅读进入一种新境界。

英语新闻在线阅读的在线准备

建一个用作“语料库”的word文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认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经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3) 在线英语新闻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会碰到需要积累的语言知识或有价值的文化知识等。在阅读过程中, 有些内容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学习, 以建构新的知识意义。

我们有必要建一个word文档, 作为英语新闻“语料库”, 将其分为词法、句法、文化等栏, 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进一步学习、解决的问题复制到“语料库”中, 以备后用, 或待以后寻求解答。

上网打开一个免费的英语词典以及在线翻译。阅读离不开工具书。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查阅的便利。有的网站在文中加载了超链接, 如《China Daily》 (中国版) 的“必应”链接,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文中除了有“必应”链接外, 同时还有“lookup word”链接 (方括号内加一个问号) 。而有些文中没有相关链接。要想查阅相关词、句, 可以上网打开一个免费的在线英语词典及在线翻译的窗口, 如海词在线等。把遇到的生词放在词典的“窗口”查词, 即可得到相关内容:词义、词性、同义、反义、例句、英语读音等。不懂的句子或段落可利用翻译来理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免费翻译的内容并不可靠, 仅供参考。

上网选择一份合适的英语报刊。据文都考研中心通过2004年~2008年的考研阅读来源文章分析, 考研涉及的杂志以4本国外报纸杂志为主:《经济学家》 (《The Economist》) 、《新闻周刊》 (《News week》) 、《时代周刊》 (《Time》) 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 (4)

一般读者可以首先选择《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及其英语点津、《二十一世纪英语》作为初步接触、熟悉英语的阅读材料。中国日报网是中国对外的窗口, 其内容以国内重大时事为主, 国内读者更好理解。其次为《纽约时报》。该日报资料丰富, 文章内容充实, 其报道相当全面、可靠, 语言正规、优美、深刻、生动, 难度中等, 是有较好英语水平者学习现代英语的好材料。然后, 可选《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的新闻报道“软新闻”较多, 语言较为正式, 大多立论客观、分析精辟, 报道有深度。《新闻周刊》在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中名列第二, 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作风格富有趣味性, 解释性报道较多, 语言生动活泼, 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英语新闻在线阅读的模式选择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 关于特定场合的语言知识 (如网络新词) 是在交际过程中无意识习得的, 而对于相对稳定的概念性知识———语言的规则和形式还需要有意识地学习。所以, 阅读方式可以采用泛读、精读或综合式。

泛读。泛读是阅读普通英语新闻报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新闻时, 人们常采用略读去快速寻找文中的关键词、主题句, 来了解新闻的主题思想;或采用略读技巧, 快速浏览文章, 用来查询文中的具体信息。网络的超链接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英语阅读语料, 采取泛读的方法, 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精读。精读是英语新闻阅读的必经阶段。刚接触英语新闻较难的板块, 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在所难免。如果一味避重就轻, 就很难有大的长进。所以, 要借助网络、在线词典、在线翻译等方式, 对所阅读的新闻详细解读。读者除了了解新闻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外, 还要了解新闻的文法结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等。对一些有难度的栏目, 必要时可采用英汉对照法, 参照网络翻译;也可网邮订阅特定栏目或通过在线链接同类文章, 反复阅读, 把需要记忆的词句强化学习, 以了解此类体裁的表述方法。

综合法。在线新闻英语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文字、发音、图片、动画、音乐等多种媒体功能合为一体, 是听说训练的延伸, 是翻译的试验场, 是写作的素材园。充分利用在线英语新闻及媒体功能, 可以矫正语音、积累词汇、适用语法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综合发展。如中国日报网的《英语点津》栏目包括翻吧、视听、新闻、双语、新词、专栏、实用、休闲、专题、文摘、校园、论坛等。在这里, 我们可以学习各领域最新词汇, 收看收听新闻, 还可以欣赏、尝试翻译, 也可以从专栏、论坛与其他栏目中积累写作素材和对各类社会问题的观点分析。《二十一世纪英语》中的“新闻听力”、“口语演讲”, 英美报刊中的“Video”等都是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有效途径, 等等。

阅读的具体过程

充分利用头版导读。在当前的厚报时代, 报纸头版封面的导读显得越来越重要。导读就是将每个版面最亮、最热的新闻提炼出来置于头版, 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 起到方便读者、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的作用。由于网络具有超文本、超链接的特性, 各大网站的新闻首页一般不登全文, 而是汇集了各个栏目和新闻的标题。读者对哪条新闻感兴趣, 点击新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头版上的文章并不全文刊登, 一般都会在头版顶部或底部紧缩标出所有的栏目, 然后在较大的或横、或竖、或宽、或窄的若干板块中摆放同类新闻———大标题+导语+照片, 配以说明详见哪一版的报道方式, 将新闻和导读有机结合, 使头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 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 都是编辑匠心独具的表现。如《时代周刊》头版的“Inside”一律靠左, 而《中国日报》 (美国版2010-07-02) 的头版则是围绕版心摆放。

在线读者了解了导读的特点及布局安排后, 只要选择某个板块, 就能链接上多篇同题连续新闻。读者阅读目的不同, 板块选择也迥异。就整个学习过程来说, 应先读报道性新闻, 再读其他评论性文章。报道性的新闻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记叙性报道, 简单易懂。目前, 新闻报道形式比较灵活, 夹叙夹议的解释性写作方式渐多。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 是作者对新闻内在思想的引申和提高;而新闻属于记叙文范畴, 是对所报道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评论语言往往十分精练, 逻辑严密, 层次清楚, 说理透彻。 (6) 其中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闲适性评论, 巧用典故、比喻、幽默、讽刺等, 文章表达效果给人轻松、愉悦之感。

学会解读新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我们要有效阅读英语新闻, 首先要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最基本规则和行文方式。新闻的经济性、时新性、趣味性、客观性等特征使新闻标题的设计都非常精巧, 没有虚词累语, 既节约空间, 又节省阅读时间;既突出主题, 又增加语言的形象性。

新闻标题的“精”———短小精悍, 表现为:一是在题目中经常省去一些词包括冠词、系动词、助动词、连词、介词、代词。二是使用缩略词, 如机构名称的缩略和其他较长的特定含义词的缩略。缩略词往往有其固定的表达方法。三是使用小词, 即能用短的单音节的小词, 就不用复杂的多音节词。四是用名词前置做定语, 省略前置词。五是用符号替代连词或联系动词等以节省篇幅且一目了然。 (7) 另外, 在新闻英语标题中最常用现在时, 使新闻的所述事件有历历在目之感。

新闻标题的“巧”———用语的巧和用喻的妙。标题常表现出作者的机智、幽默、品位以及语言功力, 其表达语言通常都很鲜活, 有极大的吸引力。新闻英语标题常用一些修辞, 如暗喻、押头韵 (Alliteration) 、押尾韵 (Rhyme) 、双关 (Pun) 、套用典故 (Allusion) 与习语 (Idiom) 、对仗 (Antithesis) 、矛盾修辞 (oxymoron) 等。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 加强了新闻标题的可读性效果。

善用导语促效率。抓住新闻导语, 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导语的作用是在消息的第一或前两个自然段迅速点出新闻主题, 使读者对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有一个总的概括。导语最初是由5个W和一个H要素 (When、What、Where、Who Why和How) 构成。现在的导语往往只突出一两个因素, 其余新闻要素放在后面的主题或结尾处。导语一般来说, 简明、扼要、生动、有吸引力, 往往简短的一句话就能让读者立即掌握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叙述式、设问式、引语式、评论式、结论式、描写式、对比式等。导语概括起来就两种:直接式和延缓式 (the direct and the delayed lead) 。前者直点所发生的事件, 然后叙述要点, 简洁、明快;后者或先写结果或引用对话或引用故事, 再写具体事件, 娓娓道来。 (8) 对于时间性强、内容重大的硬新闻 (hard news) , 导语一句话就概括了作者急于知道的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而特写或时间性不强的软新闻 (soft news) , 导语多用描写式来说明一件或几件事实。 (9) 在导语中新闻五要素呈倒金字塔状, 从简洁明了的主要信息到次要详细信息发散开来。

结语

一般来说, 上述事项一旦有所了解, 正文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实际阅读时, 我们还需要注意不同报纸的新闻导向、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是一种讲究“式”的语言, 词的合成、派生所带来的词义、词性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困难, 网络新词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总之, 在线阅读经济、便捷、实时、生动, 有助于我们学习地道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法, 并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 (中级本)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杨新亮、段汉武:《中国媒体英语阅读》,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年版。

[3]朱锡明:《计算机辅助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新闻报刊导读〉课》,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 。

[4]钟平:《考研英语历年真题来源报刊阅读100篇》,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9年版。

[5]周媛:《导读——现代新闻的新视点》, 《新闻知识》, 2009 (6) 。

[6]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 (精选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7]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 (第二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8]周学艺:《美英报刊文章阅读 (精选本第三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英语二轮复习话阅读 篇3

关键词:读 懂 记 用

从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的结构来看,阅读理解四篇文章,计30分;再加上10分的一篇任务型阅读文章,实际阅读理解计40分。这样,阅读的分值就占到试卷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英语的二轮复习仍然要重视阅读。

阅读的核心是“读”。读是为了懂,懂是为了记,记是为了用。读而不懂犹如食而不化,但是读懂了不等于记住了,所以记忆非常重要。而长久的记忆必须通过不断地使用。使用中还可能会发现问题。所以,阅读的整个过程要体现在“读——懂——记——用”四个字上。而绝不能只是为了做几道阅读理解题。

读懂并记住是输入,使用是输出。只有足够地输入,才能正确地输出。因此,阅读的重点是输入,即读懂并记住。就一篇文章来讲,首先要读懂它的语言,然后才能读懂文章。不懂语言,难懂文章。那么,在阅读中,必须首先扫清语言障碍。对于不懂的语言点、长难句和语法知识,务必理清,搞透。

读懂文章就是要读懂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事物、指代、逻辑等关系,以及含蓄或言外的深层含意等,有时还要读懂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要读懂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就必须了解文体和文章的结构。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中心和主题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记叙文和小说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包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因为散文包括叙事性、议论性和抒情性三种文体,所以,主要的叙事、议论或抒情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题。应用文比较广泛,有调查报告、总结、公文、书信、广告、收据等。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总结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不同结构的文章,其中心和主题的所在位置不同。“总分法”结构的文章,中心段在篇首,它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分总法”结构的文章,中心段在篇末,它起到收揽全文的作用。“总分总法”结构的文章,中心段在篇首和篇末,篇末的主题句照应篇首的主题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总分法”结构的文章,中心段在文章中间,它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散点式”结构的文章,通常是记叙文或小说,主题句蕴藏在分散的要点中,要靠读者从中去提炼、总结。

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段,就不难找到文章的主题句,文章的主题句就在文章的中心段中。主题句简明、精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其它句子往往只是起诠释作用。文章的主题又是文章主题句的归纳和概括,有了文章的主题句,文章的主题也就不难归纳和概括出来了。

我能奉献的没有其它,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丘吉尔.W.)

例如2011年江苏英语高考第70题对文章主题句的考查:

70. What to you think i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 True human nature could be realized in the way we treat each other.

B. Everyone has his own strength even if mentally or physically disabled.

C. Everyone can develop his team spirit in sports and please his parents.

D. The results of the game should not be the only concern of the players.

因为文章处处渗透了球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所以A选项最具概括性,B,C,D都很片面。

另外,文章中心段中的一些连词或短语也能透露出文章的主题,如but, however, yet, in spite of, though, although, even though, even if, but in fact, on the contrary等。

文章的中心思想能体现文章的主题,但绝不等同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一般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但文章的中心思想则难以在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必须通过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才能提炼出来。另外,通过归纳段落的大意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也称段落主题。像文章的主题一样,段落的主题也往往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但是,段落主题也往往是段落主题句的归纳或总结。段落主题句是段落的将帅,是一段之中信息的聚焦点。其位置像文章主题句一样,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的也会在段落的中间。寻找段落主题句的方法和寻找文章主题句的方法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寻找段落主题句,不仅要着眼整段,而且还要统揽全篇,因为段落主题句不仅表述段落的主旨大意,而且对文章的主题还起着指导和限定作用。

理解人物、事物、指代、逻辑等关系,以及含蓄或言外的深层含意等需要细心、全面地分析,丝毫的疏忽会造成很大的失误。

把握作者的态度、意图、目的,推测文章的深层含义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推理、判断和逻辑概括能力。推理就是要在对文章或段落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可根据某一关键句,经过逻辑判断,达到由旧而知新,由前而知后,由此而知彼,由表而知里。

例如2011年江苏英语高考第62题对目的的考查:

62. The purpose of this poster is to invite more people to____.

A. raise money for the Friends organization

B. join the Friends organization and be members of it

C. work as managers for Pembroke shire National Park

D. enjoy the landscape of Pembroke shire National Park

该题属于问目的的题。文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三个问题:

Do you love the National Park, value it and hope to safeguard its future?

Wish to see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the park protected?

Like to enjoy peaceful informal recreation within the Park?

可见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其中,所以B为正确选项。

推理还要依据特定的语境、作者或文章叙述的思路进行,要多问几个“Why?”切记离开文章的直接支持,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主观臆断,进行“推理”。只有推理正确,才能判断准确,概括全面。

掌握推理的最佳方法,就是在推理中学习推理,多读文章,多做“阅读理解题”中有关作者的意图及文章的深层含义的题目,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推理风格和特点。

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与归纳段落的大意有所不同。归纳段落大意使用的是总结概括的方法,而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运用的则是透析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说,透过字面意思去看深层含义。

英语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它需要阅读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建立在厚实的语言知识、熟练的文体知识、广泛的文化知识、较强的鉴赏能力以及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聪明的大脑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注重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打好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知识是基础,理解是能力,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读懂文章只是阅读的第一步。文章往往是需要背诵的,尤其是经典的句子和段落,更需要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使用。对文章进行复述、介绍、仿写、评价和写读后感等都是“用”的有效方法。读写结合才是完美的阅读,读写结合也有利于做“书面表达”题。

中英对照英语新闻阅读 篇4

Shopping Season

智能手机、价格对比应用程序、以及团购是如何改变感恩

节和整个假期购物季的。

By Brad Tuttle | @bradrtuttle | November 25, 2011 | 5

Tweet inShare24

作者:布拉德。塔特|@bradrtuttle| 2011年11月25日

Smartphones—and therefore, deals—are everywhere this holiday season.This means that shoppers should have an especially easy time getting the best price on gifts.Then again, it also means that retailers have an especially easy time reaching consumers and tempting them into making purchases.利用智能手机购物和团购的买卖正充斥着整个假期。这就意味着买方要能便捷地购得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商家则要便捷地吸引顾客,并且和他们做成交易。

A New York Times story focuses on how all sorts of retailers—online and brick-and-mortar alike—are embracing mobile deals lately.On Black Friday especially, everybody from Best Buy to HSN, Amazon to Nordstrom, is expected to offer special mobile-only deals meant to appeal to shoppers, no matter if they’re lying on the couch at home, at work in an office cubicle, or waiting on lines inside physical stores at the mall.《纽约时报》最近刊发了一篇聚焦网店和实体店关于手机买卖的报道。尤其是在感恩节这天,所有从百思买到HSN,从亚马逊到诺德斯特姆的商家不论是躺在沙发上的还是呆在家里的,抑或是在办公室或是守在实体店里的,都盼望着消费者往自己的店里跑。

One reason the primarily brick-and-mortar stores are pushing mobile deals is because of the popularity of helpful shopping and price-comparison apps like those rounded up by Techland.These apps, which allow shoppers to scan items and check prices at a wide range of retailers, were already popular among consumers last holiday season, and it’s expected that more and more shoppers will be using them to ensure they’re getting good deals.Techland研制出了一种价格对比应用程序很受人们欢迎,而这也成了原来的那些实体店推出用手机购物的一大推动力。这些价格对比应用程序可以使消费者浏览很多商家的商品

及价目表,因而自上个假期开始它们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有可能会倾向于利用这些价格对比应用程序去确保所买的东西是划算的。

Reuters reports how stores like Lowes are arming employees with smartphones of their own, to help workers make sales before a shopper leaves empty-handed:

路透社报道了像洛斯这样的店家是如何给店员配备智能手机,从而使得前来光顾的顾客不会空手离去:

When shoppers are in Lowes stores scanning bar codes with their phones, reading product reviews and checking prices, employees can engage them better using iPhones to track down similar information.当顾客在洛斯商店用手机浏览商品条纹码、阅读商品评论和核对价格的时候,店员们可以用iphone随时跟进了解相关商品信息。

Staff can also check quickly if products are in stock or if items are available on Lowes’ website or another store nearby, and can often match or beat a price a consumer finds elsewhere via a smart phone.店员们还可以快速核对商品库存是否有货,核实洛斯的网站是否有条款,或者是否可从临近的商店里获得;店员们甚至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跟进商品报价,及时调整商品价格。

Not only do brick-and-mortar stores have to compete on pricing with the likes of Amazon, they’re also facing competition from daily deal vendors such as Groupon and LivingSocial.The annual holiday survey from Discover shows that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comfortable with the idea of giving gifts purchased via daily deals:

实体店不仅需要同亚马逊这样的网店竞价,还要面临类似Groupon(团宝网)和LivingSocial这样的团购网站的竞争。《发现》假期调查发现,消费者正日益青睐通过团购购物:

When asked if they would buy a gift through a group-buying site, more than half, 55 percent, of consumers gave a jolly nod to the idea, up from 22 percent who said the same last year.In 2010, just 6 percent of those surveyed said they had purchased a gift through a group-buying site, which more than tripled in 2011 to 20 percent.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团购网站购买商品时,相比去年22%的顾客数目而言,今年更有超过55%的顾客会高兴地表示赞同。2010年,仅有6%的受访者通过团购买过东西,到2011年,这个数字已是去年的三倍,达到了20%。

Increasingly, flash deal and group-buying sites aren’t conceding the idea that Black Friday craze is and will always be a primarily brick-and-mortar experience.The Times notes that the Gilt Groupe is going to offer mobile-exclusive deals on Friday, November

25, starting at 6 a.m.—about the same time that many shoppers will be elbowing for sale merchandise at malls.Normally, Gilt’s flash deals are available beginning at noon daily.渐渐地,flash deal和团购网站已经不承认感恩节的购物热是专属于实体店的了。《时代周刊》撰文写道Gilt Groupe(限时团购商)正准备推出感恩节手机专享购物活动,从顾客一般去商城购物的时间——六点开始。通常情况下,Gilt’s flash deals则在每天中午时分开始限时团购。

The Associated Press, meanwhile, reports that LivingSocial will offer a slew of national deals starting on Black Friday, and more becoming available on Cyber Monday.The deals include one-year magazine subscriptions for $5(normally $12)and discounts of 50% or more off products from the likes of Skechers, Verizon Wireless, and OfficeMax.与此同时,美联社报道说LivingSocial将会在感恩节那天提供很多全国性的团购活动,而且网络星期一那天会有更多。这些团购包括全年的杂志订购,原价12美元,团购仅需5美元。还有很多像斯凯奇、Verizon Wireless通讯公司和OfficeMax这样的商家都会把商品打五折或者更低。

What with all of these options, shoppers can have the surreal experience of browsing the offers and snatching up merchandise from the likes of Amazon, LivingSocial, and Best Buy … all while strolling the aisles of a Walmart.Due to the ubiquity of free-shipping promotions, it’s also quite easy to physically go out shopping, browse goods in person, and make purchases—and never actually have to schlep goods to the register, let alone your home.因为这些购物网站的发展,消费者可以感受一边在沃尔玛商场漫步,一边在用手机购买亚马逊、LivingSocial、和Best Buy等购物网站上的商品那种梦幻般的体验。由于到处都在搞免运费促销活动,实体店购物也是很便捷的,可以一个人选购商品、下单,甚至无须亲自把商品拖到购物车,只要呆在家等待送货上门即可。

Brad Tuttle is a reporter at TIME.Find him on Twitter at @bradrtuttle.You can also continue the discussion on TIME’s Facebook page and on Twitter at @TIME.布拉德.塔特是《时代周刊》的新闻报道员。你可以到推特上去联系他,也可以到《时代周刊》的Facebook网页或者推特上参与互动。

Requirements:

高一英语钟限时阅读复习试题 篇5

I完形填空(30分)

Once a man came to a wise man’s house and said, “ I have many bad habits. Which one of them should I 1_____ first?” The wise man said, “Never tell lies 2_____ always speak the truth.” The man 3_____ to do so and went home. ks5u

At night the man was about to go out to steal. Before setting out, he 4_____ for a moment about the promise he made to the wise man. “If he asks me where I have been, what shall I say? Shall I say I went out 5_____? No, I cannot say that. But nor can I 6_____. If I tell the truth, everyone will start 7_____ me and call me a thief. I would be 8_____ for stealing.” So the man 9_____ not to steal that night, and gave up this 10_____ habit.

Next day, he 11_____ to drink wine. When he was about to do so, he said to himself. “What shall I say to the wise man 12_____ he asks me what I did during the day? I cannot tell a lie.” And so he gave up the 13_____ of drinking wine.

In this 14_____, whenever the man thought of doing something bad, he 15_____ his promise to tell the truth at all times. 16_____, he gave up all his bad habits and became a very 17_____ person. ks5u

Telling the truth is a very good 18_____. If you always speak the truth, you can save yourself from a lot of 19_____ and become a person whom everyone 20_____ and favors.

Make a promise: I shall always speak the truth. ks5u

1. A. take out B. give up C. add up D. pack up

2. A. so B. for C. and D. or

3. A. promised B. happened C. settled D. began

4. A. played B. drank C. thought D. slept

5. A. walking B. stealing C. studying D. climbing

6. A. move B. say C. lie D. help

7. A. hating B. catching C. killing D. believing

8. A. expected B. hurt C. ignored D. punished

9. A. decided B. forgot C. asked D. pretended

10. A. special B. funny C. great D. bad

11. A. went B. wanted C. learnt D. stopped

12. A. before B. since C. if D. as

13. A. idea B. word C. power D. use

14. A. base B. way C. place D. wine

15. A. recognized B. planned C. broke D. remembered

16. A. At present B. Face to face C. On purpose D. One by one

17. A. good B. strong C. rich D. calm

18. A. custom B. habit C. game D. hobby

19. A. tests B. hopes C. pleasure D. trouble

20. A. serves B. cheats C. likes D. dislikes

II阅读理解(10分)ks5u

A

I remember my math teacher Mr. Young very well. He stood out because the kids made fun of him. He was missing one of his fingers, and always pointed at students with his middle finger.

I was not very good at English and math. No matter how hard I tried, I just could not know why I did not understand what all the other kids found so easy to learn.

One day, I was told that if I got one more E on my report card, I would be taken to the “big prison for kids”.

I tried really hard for weeks. I just couldn’t understand how to make different parts of numbers into whole things.

The day before report cards were to come out, I knew that Mr Young would give me an E, just like he always did.

I went to Mr. Young and told him that the orphanage (孤儿院) was going to send me to the big prison if I got another E on my report card. He told me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it would be unfair(不公平) to the other kids if he gave me a better grade than I had actually earned. I smiled at him and said, “Mr. Young, do you know how the kids make fun of you because you’re missing your finger?”

He looked at me, moved his mouth to one side and said nothing.

“They shouldn’t do that to you because you can’t help not having a finger, Mr Young. Just like I can’t help not being able to learn numbers and stuff like that,” I said.

The next day, when I got my report card, I tucked it into one of my books. While on the school bus, I opened it: Geography, B+; Mechanical Drawing, C-; English, D-; History, C-; Gym, B+; Art, C; Math, D-.

That math grade was the most favorite one I ever received. Because I knew that someone in the world finally understood what it was like for me to be missing a finger inside my head.

21.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we can infer(推断出) that the boy is ______ in some subjects.

A. mind-blowing B. slow-witted C. fun-loving D. badly-behaved

22. Where may the boy liv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In an orphanage. B. In a big prison. C. In the school dormitory. D. In his home.

23. What grade should the boy have got in the math test this time?

A. D-. B. C. C. B+. D. E.

24. The underlined word “tucked” in the passage most probably means “________”.

A. stuck B. listed C. hid D. copied

25. The reason why the boy remembers Mr Young is that ______.

A. he missed one of his fingers

B. he treated his students very well

C. he understood the boy

D. he taught his students in a special wayks5u

语言知识点滴积累

New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ew phras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ew sentenc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语六级阅读理解复习题 篇6

Most Americans stop working at age sixty-five or seventy and retire. Because work is such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 in this culture, retirement can be very difficult. Retirees often feel that they are useless and unproductive. Of course, some people are happy to retire; but leaving one’s job, whatever it is a difficult change, even for those who look forward to retiring. Many retirees do not know how to use their time or they feel lost without jobs.

Retirement can also bring financial problems. Many people rely on Social Security checks every month. During their working years, employees contribute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their salaries to the government. When people retire, they receive this money as income. These checks do not provide enough money to live on, however, because prices are increasing very rapidly. Senior citizens, those over sixty-five, have to have savings in the bank or other retirement plans to make ends meet. The rate of inflation is forcing prices higher each year; Social Security checks alone cannot cover Medicare (health care) and welfare (general assistance) but many senior citizens have to change their lifestyles after retirement. They have to spend carefully to be sure that they can afford to but food, fuel, and other necessities.

Of course, many senior citizens are happy with retirement. They have time to spend with their families or to enjoy their hobbies. Some continue to work part time; others do volunteer work. Some, like those in the Retired Business Executives Association, even help young people to get started in new business. Many retired citizens also belong to “Golden Age” groups. These organizations plan trips and social events.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for retirees.

Americans society is only beginning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emotional needs of its senior citizens. The government is taking steps to ease the problem of limited income. They are building new housing, offering discounts in stores and museums and on buses, and providing other services, such as free courses, food service, and help with housework. Retired citizens are a rapidly growing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This part of the popula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we must respond to their needs. After all, every citizen will be a senior citizen some day.

1.The early immigrants considered work ___.

A.too hard

B.important

C.pleasant

D.dull

2.Why do Americans like working? Because working ___.

A.doesn’t only mean money but it is also psychological

B.can make life more comfortable

C.can prove people to be independent

D.gives people funny

3.We can safely put forward that retirees who ___.

A.have no financial problems still want to earn more money

B.have financial problems still feel lost

C.have no financial problems still feel lost

D.have no financial problems feels it’s hard to make ends meet

4.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government ___.

A.hadn’t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tirees’ problems

B.has already solved a lot of retirees’ problems

C.has just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tirees’ problems

D.w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tirees’ problems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steps taken for the benefit of senior citizens by the government?

A.New housing has been built.

B.The old are offered discounts in stores.

C.Senior citizens are provided free courses, food service.

D.None.

答案:BACCD

1.12月英语六级暑期阅读复习题

2.12月英语六级阅读高效复习题

3.英语六级选词填空复习题

4.英语六级阅读理解真题及答案

5.英语六级阅读理解满分技巧

6.英语六级阅读理解真题

7.大学英语六级阅读理解精选题

8.英语六级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9.英语六级阅读理解自测题及答案

新闻阅读英语复习 篇7

一、了解学情, 分析症结

高三伊始, 集备组老师根据高二下学期期末成绩, 在好中差三个层次一百个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 发现学生的阅读障碍主要分以下几个类型:1.遇到生词就看不下去了, 第一遍看不懂, 就没有耐心看第二遍了。2.有些句子似乎简单, 每个单词都认识, 却不甚明白整句话的意思。3.冗长复杂的句子根本看不懂, 尤其害怕科普说明文。4.文章看得懂, 可是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却总是擦肩而过, 久而久之, 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5.每次考试在阅读题上花费时间太多, 导致第二卷匆匆忙忙完卷, 遇到时间不够的情况, 就胡乱涂几个答案碰碰运气。

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还有如此多的阅读困难, 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其实, 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县级二类校而言, 有类似阅读障碍的学生比例是比较高的。分析学生的阅读障碍, 主要原因如下:1.词汇量贫乏, 基础差, 缺乏兴趣, 个体多数是男生。2.单纯记忆单词意思, 局限于初中知识, 不了解英语中的习语、俗语、俚语和习惯表达, 不了解熟词生义、一词多义、词性转化的知识。3.在阅读科普说明文和议论文时, 缺乏句法和语法分析能力表现得尤为明显。4.缺乏阅读理解的解题策略、技巧和方法。5.只明白文章浅层意思, 不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缺乏跨文化背景知识, 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冷幽默。

二、扫除阅读障碍的策略和方法

1.多渠道词汇积累。

按照单词表强化记忆单词, 记得快也忘得快, 部分缺乏耐心和韧性的学生对记忆单词更是望而生畏。通过阅读短文中反复再现词汇的日积月累, 注重词汇搭配, 固定词组记忆;通过构词法拓展词汇量; 通过形似词辨析, 通过猜测词义, 跳读忽略不影响意思理解的生词等等, 这些都是扫除阅读中生词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

2.快速阅读和正确理解。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浅层理解向深层理解过渡, 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 不同体裁不同话题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技巧, 形成合理有效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中, 对学生加强阅读技巧的训练, 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解题的方法各有不同, 例如:应用文阅读解题, 跳过内容, 直接阅读题目, 寻找信息词, 再回到原文查读, 寻找信息匹配的内容进行解题。又如:科普说明文阅读, 注意长难句分析, 找出句子主干部分, 把握主体意思;细读首尾段和段落首尾句, 通过连接词和意流词,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3.注重学科间渗透, 灌输跨文化意识。

重视语篇背景知识介绍, 理解句子的交际功能, 还应注意不同文化意识的交融和相关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些英语文章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 涉及时事要闻和科技新发展, 学生广阔的知识面有助于英语阅读理解的顺畅进行。

三、不同阶段实施不同课堂模式

高三学年的阅读训练模式采用 总———分———总的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起初进行解题方法专项指导, 然后是分散训练精讲精练, 最后是冲刺阶段的强化限时训练以及利用文本进行词法和句法的巩固复习。具体做法如下:

1.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安排“题型考查专项”的阅读理解解题指导课, 这个课型的设计思路是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和方法, 根据不同文章体裁和文体、不同的设题方式, 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福建英语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 结合难易程度及赋分布局, 可以分为由易至难的四个课型, 分别是主旨大意、细节理解、猜测词义和推理判断, 选择合适的文章, 设题改造, 进行阅读解题专项训练。以一节“猜测词义”专项训练公开课为例, 教学步骤如下:

Step1 Warming:通过一些趣味句子英译汉引入猜测词义的高考考点, 例如:

(1) ———The boss is away on busi- ness so he could finger others around in the office.

———This is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2) ———Mike, I have something im- portant to tell you.

———OK, I’m all ears. (洗耳恭听)

Step2 Analyze:猜测词义是阅读理解中的基本技能, 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查: (1) 对考纲外生词的猜测; (2) 对考纲内熟词新义的猜测; (3) 对代词所替代内容的猜测; (4) 对词组或习语的意思猜测; (5) 对句义的猜测。

Step3 Questions:学生对设题中标志词的敏感度, 可以提高阅读解题速度。有关猜测词义的设题方式, 例如: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phrase“…”?

(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sen- tence mean?

Step4 Methods:通过句子或段落猜测词义的解题指导, 归纳猜测词义的方法, 如:构词知识法、经验常识法、举例说明法、定义解释法、前后对比法及上下文暗示法等。

Step5 Practice:以一篇高考阅读短文为例, 进行改造设题, 使得通篇全部以猜测词义为主要训练形式。

2. 学生了解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之后, 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分散训练中, 有意识地运用方法, 强化训练, 每天至少5篇的阅读基本量。老师在布置阅读理解之前, 应该先进行筛选, 选择贴近社会, 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贴近校园语言地道的文章, 把握难易, 有选择性的布置阅读量。班级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阅读解题可以分层次要求。程度比较差的学生, 要求弄懂单词词组的意思, 学会分析句子成分, 只完成ABC三篇, 难度大的可以不完成。这个阶段的阅读训练方式主要是学生课后完成, 老师课堂答疑讲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做到学生问学生答。有意识地培养程度稍好的学生模仿老师, 进行有效提问, 由语篇整体把握到细节理解, 由浅至深, 具体步骤如下: (1) 提问文章属于何种体裁。 (2) 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核对答案, 精讲难点。 (4) 构词法分析和词汇积累。 (5) 长难句分析。 (6) 仿写造句。这样的阅读讲评过程相当于一个微型的综合课, 通过文本中的语境理解, 实现词法和句法的复习巩固,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长期坚持训练, 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学生完型填空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3. 高考冲刺阶段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据近五年高考阅读理解测查方向, 自主组卷。有计划地进行限时训练, 每周两至三次组织学生进行与高考难度相当、阅读量一致的阅读理解考查, 逐步使学生适应高考阅读理解的测试形式。课堂限时35~40分钟完成5篇阅读, 5~10分钟自评反思。疑难问题, 课后同学间交流或老师个别答疑。

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对三次大考的英语试卷进行质量分析比较, 阅读理解得分率呈逐步上升趋势, 这说明我们集备组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阅读训练卓有成效。打造高效课堂模式, 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我们期待更高的挑战!

摘要:高三总复习阶段, 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这是我校高三英语集备组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创设高效课堂”为理念, 与读者分享高三复习过程不同阶段的英语阅读训练课模式。

关键词:阅读障碍,策略与方法,课堂模式,阶段实施

参考文献

[1]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 (英语) 考试说明

新闻阅读英语复习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 新闻英语报刊 自然阅读 自主性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阅读是培养语感比较好的方法,死记硬背产生不了语感,阅读理解打勾练习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读得多,语言现象接触多了,才能产生语感,这是国内知名学者黄源深教授对阅读在外语学习中重要性的精辟见解。尽管泛读或自然阅读的重要性得到认可,然而,据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了解,中国学生实际上在课外时间里读得很少,或者说,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量与其应该读的量之间相差甚远。国内学者张绍杰认为,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量不够,写作水平低,陷入了读写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阅读量偏少?笔者认为,当今,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方式极大影响了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方式。而新媒体时代如何继续保持和加强传统阅读方式和扩大阅读量?笔者以为,新媒体阅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造成阅读碎片化和快餐化的倾向,因此要采取合理的阅读方式,做到趋利避害。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学生自主投身于泛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一定要继续保持下去;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尝试新媒体阅读,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促进英语学习。而本质上是丰富学生的自然阅读体验,使自然阅读成为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主性。

新闻英语报刊具有时效性和新颖性强的特点,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材料,对培养英语语感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其它教学措施都相同的情况下,以新闻英语报刊为主要课外阅读材料,持续的课后自然阅读实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试能力有无提高?多大程度的提高?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自然阅读习惯?笔者以某校英语专业大一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学期的课后自然阅读实践,试图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理论验证

1.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于二语自然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阅读附带词汇习得效果研究上,研究结果大都表明,持续的自然阅读有助于加强词汇识记效果;而目前关于自然阅读对提升学习者阅读理解测试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所指的自然阅读材料包括常见的英文杂志与报刊等,材料后没有阅读理解问题;而附有阅读理解测试题(以选择题打勾练习为主)的阅读材料,在笔者看来,不适合用于自然阅读实践,因为,许多学习者容易陷入为做题而阅读的误区。

本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自主学习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西方对英语阅读过程的研究时间较久,近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一些观点看,英语阅读教学应强调自读多读、加强词汇教学及背景知识教学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古德曼认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鲁梅哈特(D.G.Rumelhar t)的交互作用理论和现代图式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交互作用理论强调阅读理解即是文本信息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对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理解的过程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而自然阅读的阅读材料题材和体裁都广泛多样,有利于扩充学习者的内容图式。

2.课外阅读实践必要性。据笔者的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根据笔者测算,以某校英语阅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英语泛读教程》(高教社版)为例,1-4册的阅读量(词汇量)来看,泛读教材本身每一册的阅读量都在6万字以上,而第4册的阅读量达到了7万字;四册教材的阅读量总计接近30万字。如果按照课内学习时间与课外阅读时间1:2的比例来算,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应达到3小时,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应达到60万词左右的阅读量。以每周学习6天时间计算,平均每天用半小时左右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学习者除了学习教材外,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高效地实施课外自然阅读实践至关重要。根据笔者的调查,能达到上述阅读量的学生很少,而只有少数学生能保持消遣性阅读的习惯,许多学生陷入了为做题而阅读的误区。

3.新闻英语报刊作为阅读材料的优势。新闻英语报刊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和“新”。所谓“快”,指某一新事物或某一新概念的表达能很快地在当代英语报刊中出现,如:“人肉搜索”(human-powered search)、“医托”(hospital shill)等新词一经出现,它们的英语表达马上就能见诸于英语报端,这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词典望尘莫及的。所谓“新”,指表达新事物的英语新词大多是率先出现在英语报刊中,再流行于世的。另外,新闻英语的语言遵循新闻写作三原则,即力求报道内容的精确性、语言文字的简洁度和语句结构上的清晰感,表现在措词上,报刊英语经常使用简短有力的小词;表现在句型结构上,报刊英语经常采用紧凑精炼的简单句,避免冗长复杂的复合句。这些特点使其成为适合阅读的大众化文体,作为课外阅读材料非常合适。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1.研究思路。顾名思义,自然阅读附带的阅读任务以思考题为主而非阅读理解选择题,它强调阅读过程,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阅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注重阅读体验而非理解,似乎对学习者阅读理解测试成绩的提升不具有针对性;而阅读理解测试则更倾向于强调阅读的效果,关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率的提升。由此可见,两者在理念上有差异。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理解测试训练带有很强的应试性,大量训练有助于对阅读技巧和应试技巧的掌握;然而,其弊端是容易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大量的阅读理解测试训练容易使学生陷入为了应试而阅读的误区,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所涵盖的人文知识的自然吸收,造成阅读倦怠。目前的阅读理解测试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当正确率比较低时,学习者的自信心易受打击,从而对阅读本身失去兴趣。

笔者假设,课外自然阅读实践将对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提升阅读速度与培养阅读技能与技巧,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应试能力。(2)扩大阅读量,增强自主性,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自然阅读习惯。(3)扩充词汇量和拓展文化背景知识。本研究主要关注上述第一方面,即自然阅读实践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以实验前后两个班级的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分别作为前测和后测,检验笔者的假设是否成立。

2.研究对象。笔者确定某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第二、三学期(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实施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自然阅读实践,检测自然阅读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实验对象是大一新生,学习动力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学习动力足,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阅读习惯可塑性强;另外,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实行在固定教室早晚自修制度,利用晚自修统一开展自然阅读实践,便于学习者间相互交流与激励,有利于合作学习和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笔者选定一个自然班为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同时,选定另外一个自然班为实验班,除了常规教学外,利用晚自修实施课外自然阅读实践。实验开始前,笔者对上学期实验班和参照班英语阅读课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卷面平均分分别为60.8,60.1;标准差分别为8.67,8.12(表2),经统计软件SPSS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0.391,p=0.697>0.05)(表3)。另外,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个班中能够每天坚持半小时课外阅读的学生都不多,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量普遍偏少,说明课外阅读都需要加强。

3.确定阅读材料。笔者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两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这两份新闻报纸时效性、新颖性强,其涵盖内容与题材全面广泛,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事,并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后没有附打勾练习(选择题),体现非应试性特点,以满足消遣性阅读的需要,目的是培养自然阅读习惯,减少打勾练习的负面影响(见表2)。

4.研究过程。在实验开始后的两个学期中,笔者都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课任课教师,同时笔者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同时,任课教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阅读理解能力测试。两个学期的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使用同样的教材、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实验班,任课教师提供英文报纸21st Century(纸质与PDF)和China Daily(PDF)给实验班,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同时辅助以其它英文学习杂志,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修时间相互传阅,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每个学期持续16周,两学期共计32周;而对于对照班,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同样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样推荐阅读数目,但区别在于,对于对照班,任课教师不提供报纸给学生,学生自主购买或借阅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具体指定阅读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相互传阅这两份报纸,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目的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用消遣性阅读的阅读方法阅读英文报纸,并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查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本,并组织学生相互传阅读书笔记本,交流阅读心得。而对于对照班,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直接提供新闻英语报刊给学生,也未明确要求学生购买相应报纸利用晚自修时间阅读,未做具体要求。

同时,教师对实验班的自然阅读提出以下要求:(1)利用读书笔记本,设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课外阅读计划。(2)读后撰写内容概要和读后感,并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评价报刊内容难易度与对阅读材料兴趣度;学生之间相互阅览彼此的读书笔记本,对阅读情况进行互评。上述措施的目的是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意识,从而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实验班学生实行集体晚自修制度,学生在统一教室学习便于自然阅读的实施。实验统一在晚自修进行,每周有三个晚自修学生阅读新闻英语报刊。实验时间持续两个学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根据个人兴趣度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各类阅读材料,并通过自评和互评监控自己的阅读。

从表2和表3得知,自然阅读实践实施前,实验班阅读理解平均成绩为60.8,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60.1,经统计软件SPSS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0.391,p=0.697>0.05)。自然阅读实践实施一个学期后,实验班的成绩(后测一68.26)高于对照班的成绩(后测一65.74),但是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明显(t=1.180,p=0.242>0.05)。这说明,自然阅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成绩的提升,尽管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性并不显著。而在自然阅读实践实施两个学期后,实验班的成绩(后测二66.24)明显超过对照班(后测二59.78),t检验的结果表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4.056,p=0.000<0.001)。以上数据说明自然阅读实践能促进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表明,相比学习者自己寻找阅读材料,教师采取主动性,提供新闻英语报刊给学习者,这对培养阅读兴趣起了关键作用。另外,本研究也表明,课外自然阅读实践不能完全抛弃附带产出任务,而记读书笔记作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附带产出任务需加以重视。本研究也表明,学习者课外阅读投入时间与自主性总体水平与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呈正相关。经过自然阅读训练的实验班成绩逐渐超过对照班,同时,自然阅读实践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效果不一定明显,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闻英语报刊自然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的消遣性自然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长远来看,持续的自然阅读保证了阅读量的积累,学习者的语感增强,在有成就感的阅读体验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本研究对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即课外阅读实践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协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消遣性自然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成绩。本研究时间跨度长,关注自然阅读的过程监控,但是时间跨度长也使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非语言因素以及学习者在寒暑假假期期间的个体学习经历差异因素对阅读水平的影响并未考虑进去,后续研究可持续关注学习者个体学习效果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5).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高佑梅.T.R.I.阅读模式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M].外语界,1996,(3).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张健.英语报刊阅读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4年绍兴市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浙江省外文学会2013年专题研究项目:英文报刊嵌入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以21世纪英文报为例(ZWYB2013027);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21世纪英文报嵌入英语阅读教学研究(N201316)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整合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上一篇:律师授权委托书模板集合下一篇:预防艾滋病工作总结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