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当今社会不停进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个科技成果并不是*个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占相当大的今天,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要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途径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旋转对称"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图形旋转60度之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量度两个图形之间的变化,分工合作,得到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然后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也成立。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究研,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过小组合作讨论时,容易声音过大,造成对别的班级影响,而时间要控制的很好,不然时间会容易浪费;而对于那些还注意力较不集中、比较爱说话的学生,还更应有耐心和关注,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我觉得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学要*近生活,缘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人人学习有用数学”,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探索新知。例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时,我就结合大量生活上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来讲解,要同学举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到银行、所在的地区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我还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三、老师要转换角色,当好引导者。

以前的老师的角色就是主角,主动权在老师手上,但新课标要求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助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时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四、让学生大胆提问题。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我作为一位从事一线数学教学教师, 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究及教学情况的反思, 对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一些肤浅认识.

一、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新教材

新课程是具有突出课改要求的新教材, 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的理解新教材, 把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打碎了.教学中盲目地提高要求, 盲目地拓展补充知识, 造成了课时的严重不足和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例如, 新教材“立体几何初步”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不作要求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投入很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进行补充.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贴近实际生活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 然后再运用知识去实践生活.

高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飞机为什么要沿球的大圆飞行?等.

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有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理想的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教学每一个内容的心理反应, 努力做到每一个概念的学习, 每一个问题的研究能在不同程度唤醒学生的心灵, 并成为学生难忘的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有创造性, 应多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促进学生发展.例如,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一种问题模式.

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要坚持“为学习而创造”“为学生发展而创造”.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新课程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例如, 在“导数的概念”这节课中, 表格中的数值计算可以采用合作方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思考和探索, 从而反映出“导数就是瞬时速度”的规律.

我们认为, 教与学的方法改革, 核心是如何在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份, 使得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有机结合, 以保证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双基”的过程中, 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数学教学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倡导教学民主,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 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 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六、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理念, 要求我们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加强研究, 积极探索.数学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关键.

总之, 新课程改革实施, 无疑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 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 以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 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 学会激励, 学会合作, 学会探究, 学会创新, 学会反思,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提高自身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2]孔亚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变[J].数学通报, 2005 (12) .

[3]王明建.新课程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的五个问题[J].数学通报, 2005 (7) .

新课标背景下关于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3

一、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二、因生、因文制宜,变凝固僵化为灵活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可能有的学生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谓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文制宜,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三、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在反思中发现,由于过分地注重应试,强求答案标准统一,我们的阅读教学快成了一种模具,不管你多棱多角,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也真正成了“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的铁剪下丧生。这样的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生厌,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读”的培养:1.快乐阅读。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2.有意阅读。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优于无意阅读。3.专注阅读。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专注于书香世界。4.持续阅读。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之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5.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二者各有优劣:前者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容易导致肤浅;后者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

学习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4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为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龙琦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高一历史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5

刘永仙

学好新课标历史,提高学习成绩,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6

刘丹

在六年的高中教学生涯里,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

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这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

我们的情况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我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心里没底,虽然有进行培训。

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文理分科早,理科氛围浓,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少,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反思和今后计划

而最近两年湖北高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试卷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法、句法、结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比较简单。强调语言运用,突出语言的交际化。考生要做好题,就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与课文挂钩很紧。从多次考试中暴露出我班学生的问题:基础知识不过关,学过内容一知半解,导致单选和完成句子题型做的不好,作文乱用词汇,完形填空中词汇题错误较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也对此制定了今后计划:

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时刻都要抓紧基础课本关。加大督察力度。同时要培养学习习惯,采用二个方面(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实践中证明实用性较强,经过高一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性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

二、高三阶段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量就大大增加,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困惑

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一、课前反思———更新备课方案, 课前对方案进行反思, 做到有备无患

教学的基本步骤之一就是教师的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许多教师备完课后就把教案放在一边, 很少进行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案的合理性、实施效果、结构安排等因素进行反思, 回顾一下类似的教案在以往教学中存在过哪些问题,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产生。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能否适合自己的教案。比如说讲解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Food and Lifestyle》时, 我的教案本来要设计为让学生自己用英语列举一些食物, 然后再将这些食物与生活联系起来。但是后来经过教学反思, 我意识到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 许多食物的名称还不会用英语表达, 所以这一环节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后来就改成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提及的食物联系日常生活, 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二、上课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顾着讲课而忽视学生的反应。首先,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预想结果与学生实际反应的差距, 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体会。比如说讲解《Let’scelebrate》这一单元的重点句型时, 教师发现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单词还不认识, 这时候就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步骤, 再将单词复习一下。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基础, 只为了赶进度而按照自己的教案继续讲课, 就会事倍功半。其次, 教师要悉心与学生沟通, 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将自己的心事告诉教师。当教师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时, 那么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三、课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情况, 提高教学业绩

每堂课都会有亮点, 因此, 教师需要将那些达到自己预想目标、或者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细节记录下来。比如说在上完英语作文课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一些独特表达或者在作文课上自己是如何鼓励学生写作文的细节记录下来。再或者将某一个单词的简单记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发现哪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哪些作业学生乐于去做, 这些细节教师都可以记录下来。第二, 记录学生的创新之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句话或者在课堂上的一次发言, 都有可能是自己的独创之举, 教师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 在日后的工作中, 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创新。第三, 记录自己的灵感。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备课, 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上课的一部分, 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教案, 一字不落地照本宣科, 而应该有所扩充。有的教师讲到尽兴处, 就会出现灵感, 许多潜藏在自己脑海深处的知识点会迸发出来。或者教师本来设定好整节课要用讲授法进行, 可是讲着讲着灵感一下出来了, 于是改弦易辙准备用讨论法继续下面的内容。这些改变都不是教师事先预想好的, 是随着自己的讲课而变的。这些灵感教师可以记录下来, 经常拿出来看看, 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第四, 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上会有很多偶然事件发生, 对于那些突发事件, 教师在解决完后, 最好记录在反思日记中。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解决方案, 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 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除了突发事件, 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在练习或者考试上的错误记录下来, 在期末总复习时拿出来, 编排成一个易错题集锦, 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看一下。第五, 记录一下自己的教学心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其他优秀教师讲课, 或者进行教师培训, 当有这样的机会时,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赶紧记录下来, 融合到自己教学的思路中去。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 才能促进自己的业绩不断提高。

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篇8

首先介绍这两节课情况。《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铁的冶炼,第二部分是金属资源的保护。教研活动中展示的是第二部分。出示课的教师在讲解时又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整节课教师就是一个向导,他提出问题后就引导学生去从哪些方面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真正地让学生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可以说他对学生就是放得开。而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学生这个想不到,那个想偏了,不敢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另外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把一些不能马上观察出实验现象的实验,让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材料,然后谈谈书上的实验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这样学生虽然没有亲自做实验,但比做实验分析得还透彻。如对于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他就是用此思路进行讲解的。这位教师的知识也非常渊博,能把课外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及时穿插到课堂上来,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另外一节课是《置换反应》,这个内容在课本上只占了三行大约六十多个字。可以看出展示课的教师对该知识点讲解得特别细,她从置换反应的概念、特征、通式、分类地位、常见的置换反应归类五方面进行了讲解,在此她又复习了前面讲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通式。在这节课堂上,全体学生都能动笔、动脑,整节课就是对化学中的重点即化学方程式进行了扎实的讲解,这样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最后,又将知识进行了升华,临时在黑板上手写了几道练习题,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一条线穿了起来。

总的来说两位教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就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化学课。通过了解得知这样教学,学生掉队的几乎没有,在考试前从不给学生任何復习时间,但学生每次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达38%以上,我觉得取得这样可观的数字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落实到位是分不开的,与教师平时的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真正地找到了学生掉队的原因,感觉自己的课有点华而不实,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尽,学生也特别的累,有时感觉学生都听腻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那更是不堪一击。如讲完置换反应,学生连生成物都写错了,要是也给学生讲一讲通式,怎么会判断不出生成物呢?真是太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我的教学成绩明显提高,现总结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各种教研活动扎实有序,实实在在

学校确定每周四集体教研活动,讨论将要进行的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突破难点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布置相应的习题、考试题等。每星期二下午统一备课时间,具体解决每一课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寻找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统一课时的逻辑顺序、知识结构,强化目标达成情况。

二、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堂效果,不一定非要使用过多的媒体设备,有必要的时候一定要用,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无怪乎要提高教学的效果,能用实验器材、粉笔、小黑板、教材就把课上好的就不用多媒体,因为多媒体的缺点是对学生来说视觉的停留时间比较短,对学生的记忆、理解知识不利。所以为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我们也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上课不搞花架子,要实实在在,想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讲解“对比燃烧汽油和乙醇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时,化学教材中提到向汽油中添加乙醇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学生理解有困难。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一直是我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思考,我在课堂上通过燃烧实验进行对比,分别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清晰地观察出产生黑烟多少的不同,知道了乙醇是清洁能源,强于我们说上千遍万遍。

四、教师运用优美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能感化学生的心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科学,优美风趣,这样能有效衔接各教学环节。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能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例如,在一些化学知识的传授时,教师把它的记忆方法,知识特点编成顺口溜或快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课堂气氛既生动又活泼,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巧用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归纳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很普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使学生的动手参与程度很高,发言积极踊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学生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 周春晓】

上一篇:言语障碍的康复训练下一篇:初三化学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