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教案(精选10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一。[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教具准备 投影、统计表及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三,制作条形统计图,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五.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第 二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里常常以对象的“最优”为研究目标, 如求路程最短、运费最省、投入最少、产量最大、利润最多等, 这些问题中贯穿了一种统筹的数学思想——优化。“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所研究目标与“最优”有关;二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优化。现在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运筹学。
1. 教师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自身知识不足。笔者曾在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 发现绝大部分教师以前都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在小班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不同学生所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把握不足, 不够清晰, 因此不少教师对这部分都难以把握教学的难易度。
(2) 对教材中“优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 教学环节不清晰。教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 从而找出规律。由于部分教师本身的知识不足, 对教材中的“优化”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 教学环节中就容易出现环节不清、过程拖沓、重难点难以突破等现象。
(3)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主导为主, 脱离学生主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一内容难度较大, 学生难以探索、发现, 就直接采用教授法, 代替学生思考。事实证明, 在这种教学法中, 学生不能体验和感知“优化”, 因此不能明显感觉到优化方案的优势, 且缺乏必要的探索和感知, 只能单纯地机械记忆知识。
2.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优化”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 要求学生动手自主探索, 在发现不同问题解决策略的基础上, 再进行优化, 从而寻找出更优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与小班化的教学环境相结合, 利用小班化环境, 开展现场教学的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同伴分享等过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知识, 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分析, 使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有较深、较广的拓展, 从而有助于自身知识的建构。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为例, 谈谈小班化数学“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烙饼问题”“优化”策略探索
1. 理论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如何通过体验、感知、对比、发现、筛选等方法, 选出最佳的方法, 这就是“优化”。
新课程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小班的特点, 优生在本课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自主动手操作, 自主发现烙饼中的数学优化原理, 把烙多少张饼转化为烙多少个面来研究, 并分析概括, 最终统筹优化出最优方案, 以感知数学的魅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对中等偏后的孩子, 只需要学会3张饼的优化烙法, 并能计算所需要的时间, 也能通过动手尝试、迁移, 实现对小数量的类似事件的解决;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能掌握3张饼的具体优化烙法, 并通过教师引导, 发现烙饼的数学原理, 简单体会最优方案, 初步体验合理优化,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2. 教材解析。
“烙饼问题”是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 教材从现实生活中的烙饼现象入手, 提取出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出示问题情境:“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三分钟, 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 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初步体会运筹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 策略例析。
学校结合班级特点,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数学广角中的“优化”教学思想专门进行了“扎实课堂”的教学研讨和探索。
笔者在教学“烙饼问题”的过程中, 以“烙饼”为主题, 始终围绕“优化”思想, 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 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 得出:“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 (次数) ×每次时间”, 继而展开教学, 验证公式, 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 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1) 优化情境, 问题设计简洁明快。改变以往教学中从小数据开始探索, 发现规律的教学方式, 而另辟蹊径, 从数学思想的高度直接出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大数量情境。
例如, “张老板就开了家烙饼店, 每次只能烙2张饼, 2面都要烙, 每面烙3分钟, ”“接到了一笔大生意, 要41张饼, ”提问:“最快多少时间烙完?”
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写一写, 算一算,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同时, 直接独立思考解题的教学方式, 也为小班中的优生创造了发展的平台。此外, 两人小声讨论, 之后再让写出算式的孩子来解释含义, 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内涵, 让学生相互帮助, 这就为中等及后进生的学习搭建了阶梯。
例如, “3张饼, 每次都满锅, 最少几分钟, 要烙几次?”“哪种省时?省在哪里?”“4张饼, 怎样烙每次都满锅?可以采用怎样的组合来烙?”
抓住不同烙法的关键不同之处, 层层递进, 先是满锅、省时, 再是方便, 有的放矢, 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势和缺点, 从而学会分辨、选择。
(2) 优化烙饼的操作过程。由于“烙饼问题”难度较大, 必要的探索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方法, 但如果都操作, 必然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
例如, 在烙饼验证过程中, 采用逐步优化操作环节, 改变写一个算式验证一个的方式, 而是采用先写出1张、2张、3张的算式, 再一起写出多张饼的计算公式, 然后逐一进行验证的方法, 通过1张、2张, 渗透“满锅”思想, 即公式成立的条件是要保证每次都有2张饼在锅里, 如果不是满锅, 即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整数, 则需要修正 (次数多一次) ;3张渗透“满锅”和“省时”的思想;而后续的多张饼的烙法, 则脱离动手操作, 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基本烙法, 建立数学模型, 思考应采用怎样的组合方式。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全体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利用小组合作, 同伴互助, 保证全员动手试一试, 有助于基本方法的掌握, 而在基本方法掌握的基础上, 又省略了不必要的繁琐环节, 利用数学建构, 建立基本模型, 优化组合, 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烙饼方法多次优化。在烙饼的过程中, 方法虽然是相似的, 都要满锅最省事, 但在都满锅的情况下, 我们还需要从生活实际的方便性来进一步考虑, 此时的优化就更加上升了。
例如, 烙3张饼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优化出两种基本的烙法, 并在黑板上演示出两种不同的烙法, 进行对比:2张同时烙和3张交替烙, 哪种方法更能提高效率, 节省时间。
烙法1:烙法2:
让学生观察, 讨论, 时间节省在哪里?发现烙法1两张同时烙后, 第3张饼无法达到满锅, 而烙法2通过拿进拿出交替的方法, 每次都保证2张饼在锅里, 只需要3次就可以烙完, 达到了节省时间的目的。
烙多张饼时, 有意识地将偶数和奇数区分开来, 分层次地进行方法的探索。例如, “4张饼可以采用怎么的组合来烙?”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建构, 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采用先偶数张, 再奇数张, 发现:双数采用2+…+2组合;单数可采用3+2+…+的组合。
同时, 在探究张数6、9这些特殊的数字时, 进行再次优化, 当学生发现在6张的时候, 既可以2+2+2也可以3+3时, 用问题“老板更喜欢2+2+2的烙法, 为什么?”来激发学生思考, 继而结合小游戏比一比, 发现在同样时间的情况下, 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加喜欢同时烙的方法, 而较少采用交替的方法, 除了要考虑节省时间, 还要考虑方法的方便性, 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两种不同烙法的优缺点, 从而使之学会辨别、挑选。
同样是优化的方法, 在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优势, 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一步上一个台阶。
三、小班化“优化”教学策略的效果
1. 教师心中有数, 教学游刃有余。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数学思想进行指导优化策略, 继而用数学建模进行建构, 使教师对“烙饼问题”如何优化做到了心中有数, 由此, 再结合小班特点, 组织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2. 教学结构清晰, 学生轻松收获。
教学板块清晰, 情境反馈发现: (1) 计算公式的提出有利于学生采用理性的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能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来思考, 大部分学生都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也就帮助学生找到了可以支撑的方法; (2) 不同烙法的分类、组合形式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具体而形象的方法,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尤其对于中等及后进生来说, 帮助他们找到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研讨中, 同时还发现还有很多值得继续探讨和探究的地方: (1) 数学优化策略、优化思想在小班化教学中如何结合小班的特色, 进行有效地渗透, 才能更好地帮助不同学生实现不同水平的后续发展? (2)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及问题的设计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改进, 使之更加精简而又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孙来勤, 曹兰芹.美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绩效分析及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5) 3.
[2]罗巧华.感受数学优化思想的魅力——《数学广角——找次品》[J].小学教学设计, 2009, (11) .
[3]张学杰.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打电话”教学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4) .
[4]刘清秀.数学优化问题分类例析[J].第二课堂, 2009, (4) .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尝试、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度量角的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量各种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量角器
学具准备:练习纸、一副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各种卡纸图形、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今天的学习内容。读课题,想想今天我们可能会学习哪些数学知识?(角的度量单位、工具,怎么度量等等)
2、比较大小
(1)小组活动:
请同学利用教师课前给学生的学具(活动角、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自由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请小组同学汇报并演示两个角的比较过程。① 利用活动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活动角,要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活动角易改变大小)
②利用多个相同的小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摆。缺点是什么。(小角拼的时候易活动)③ 利用10°小角拼成的半圆 a说一说这个工具是怎么形成的。(18个相同的小角拼在一起组成的)b指出这些小角共同的顶点。(在这个半圆的“中心”)
指出每个小角的两条边,指出两(三、四)个小角组成的大角的两条边。c说一说怎么运用这个半圆。(中心对顶点,看这个角里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小角)(2)比较3种方法那种最好,为什么。
(3)运用这个工具再量几个角,引出小角太大,再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
二、认识量角器
1、呈现“原始”状态下的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介绍量角器的“中心”(所有小角共同的顶点)、“刻度线”、“0刻度线”(角的一条边)、“刻度”、“1°”(指出角的两条边)。
找出20°、50°、90°、150°、170°(指出角的两条边)运用这个量角器量一个反方向的角,引出“内外圈刻度”。呈现改进后的量角器(现有的量角器),-----------。
2、介绍量角器的基本结构。幻灯片演示。(1)中心点
(2)认识零刻度线、90刻度线,注意零刻度线两头各有两个零。一个0在内圈,一个在外圈。
(3)认识内外圈刻度,读一读,引导学生观察内外圈刻度,找找有什么不同。(4)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里的各个部分。
4、认识1度角(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 1°1小格是1度,几小格就是几度。
(2)认识平角=180°,周角=360°
(3)读度数。幻灯片出示40°,41°(内圈)79°,101°(外圈),指名读数。
三、自主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1、认识了量角器这位朋友,也知道了角的度量单位是度。下面请同学看作业纸中第1题,先估计一下这个角是几度,再试着用量角器量出中这个角的度数。(学生自主探索度量方法)
2、〖出示ÐABC〗请大家试着量一量它的角度。
学生实践操作,相互交流度量方法。方法1: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正O点,然后(转动量角器)使零度刻度线对准一条边OB,然后再看OA边对准的数字。答案是50°。
方法2:把量角器放平,对齐中心点,再看角的两条边所对的刻度,可以把外圈的130°- 80°=50°。
方法3: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然后(转动量角器)使零度刻度线对准OA边,然后再看另一条边OB对准的刻度,是内圈的50°
3、小组交流,得出最恰当的度量方法。
4、小组汇报演示。边汇报,边幻灯幻灯片片演示。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从与边重合的零刻度往上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教师板演示。黑板出示步骤。一盖:有量角器把角盖住;
二合: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三看:看另一条边,分清内外圈,读出度数。
5、幻灯片演示度量∠
2、∠3。比较大小。
四、练一练
1、完成练习四第3、4题,先估计,再测量。
(1)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幻灯片演示。
注意:读度数时,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圈的零刻度向上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这圈上的刻度就是所量角的度数。
(2)要区分是内圈还是外圈的数,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还可以先判断所量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度数,是钝角则选择较大的度数。
2、完成练习四第5、7题,3、变式量角
(1)出示边太短的角
师:我们可以想什么方法来准确知道它的度数? 生:把一条边延伸一下,就看清楚了。师:用这位同学想的办法来量一量。生:∠3是83°。生:我不用延长,因为延长时会有误差,所以我用一把尺,沿着这条边放,看它对准的是83°就可以了。
(2)、师:如果这个角被磨损了,怎么才能知道它原来的角度?大家讨论一下。
生:把两条边向中间延长,相交的一点就是中心点,对准中心点就可以量出这个角是55°。师:对是55°。(3)、师:(出示一个踩坏的量角器)还能量角吗?
师:(生演示量角)几度?
生 1 : 40°。
生 2 :应该是:40°-10°= 30°。因为从 10°开始,所以要减去 10°。师: 看来灵活使用工具也是非常重要。
五、小结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5页 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2、知道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
3、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射线,能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关于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形成角。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一组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让学生在“直的铁轨”、“夜幕下的聚光灯”、“大桥的绳索”这样的图片冲击下,对直线、射线、线段这样的几何图形有鲜明的直观感知,并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和铺垫。
接着设计一个小游戏,通过让两名学生可以将绳子拉直拉紧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数学事实。
师明确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引导学生先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斜拉索大桥。师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选择探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方案。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再画一幅:在学生的叙述中先画2条横线,再画2条竖线,最后从竖线顶端向下画一些斜线。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认识线段。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明白了,这幅设计图就是画出许多条不同的线来设计的。这些线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线段。
请你在纸上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找学生说说画法,然后在学生的叙述中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一条线段。师讲述:画线段是从一点开始画,画到另一点结束。也就是说线段有两个头,这两个头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观察所画的线段,说出线段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两个端点;第三:可以度量长度。
接下来让学生举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射线。
继续来画线。要求:一是要画直,二是老师没有说停的时候绝对不能停下来。让学生在刚才画的3厘米长的线段上左端不动,向右端延长,一直不停的画下去,看看出现什么问题?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一直画下去的情景,然后观看课件的演示。
提生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引导学生说出射线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一个端点;第三:无限长。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称这样的线为:射线。
在纸上怎么画射线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明确射线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一边画线。只要另一端没有端点,就表明另一端在无限延长。
举例在身边哪些现象可以看成是射线。
3、认识直线。
师讲述:把线段向一端延长得到一条射线,要是我们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观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第一:直的;第二:没有端点;第三:无限长。
师说明在数学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师提问:你能在纸上完整的画出一条直线吗?怎么画就能表示出这是一条直线?明确直线的画法。
4、对比拓展
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说明线段、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展示课件)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判断直线、射线和线段。2.由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3.直线上有A、B、C三点,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
4、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学画设计图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同学们真正设计建造的桥梁,建筑。老师期待这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板书设计:
线段 射线 直线
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直线、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度到学习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征,知道三线的异同点,从射线自然过度到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其次让学生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去画,来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缓解枯燥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极为冷淡。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就要尽力缓解枯燥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而主要应用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融入生活资源的教学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多媒体教学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变得非常常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将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新课教学中,例如,在学习“角”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含有“角”的事物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拿起手边的纸、书等生活资源进行观察,这样不仅缓解了枯燥的教学氛围,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打好基础。其次,问题教学情境。小学生对于问题都是极具兴趣的,为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进行探索和学习。
二、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切实地融入活动教学中,其要做的就是丰富教学手段。首先,善于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整数加减”的时候,教师在将相关的数学定理讲完之后,就可以带学生去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即事先选好场地,并将其布置成商场的样子,有货品、有标价牌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行扮演买者和卖者,使学生在实际“交易”中体验加减的作用,并让学生在理解相关数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其次,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游戏教学。在学习“小数”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游戏教学方法,即在进行“小数的读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接龙游戏,将一些小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个个地进行念读;在进行“小数的比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赛教学,即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并让其相互出题,直到有一组答不出来为止。丰富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切实地丰富其数学课堂教学,同时还能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和进步。
三、遵循开展步骤,推进实践活动教学
遵循开展的步骤是解决数学课堂问题、顺利实施数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学习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出发:首先,确定活动目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点、线、面的认知还处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这主要是由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点,教师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同一平面的概念,感受平行和垂直给人带来的魅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活动设计。将学生划分为8人一个小组,并让小组长带上一盒彩色粉笔、绳子两根、笔和本子,并安排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感受同一平面;(2)在广场上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平行线和垂线,并在本子上写下原因;(3)利用彩色粉笔和已学的平行线、垂线知识,在广场上画一幅画,并为其命名;(4)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数学实践活动报告,要求紧紧围绕平行线等数学知识。然后,活动开展。在广场上划分出几个区域,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然后安排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以活动设计为基础进行实践和成果展示。最后,及时反思,促使下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有所提高。每一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步骤都是需要教师认真设计和考虑的,只有这样,教学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学生的数学才会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就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生活资源,借助丰富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解决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在数学课堂中提升数学素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课堂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数学因其抽象性强,常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就要遵循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规律,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与之充分结合,进而有效地解决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小学数学课堂实现更快的发展。以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资源,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刘习洪.善于利用生活资源解决数学课堂问题:记小学数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J].新课程,2015.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也是()米,写成小数是( )分米。
2.8.954精确到百分位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精确到个位是( )。
3.与0.3相邻的两位小数分别是()和();比1小的最小两位小数是()。
4.用0、2、4、8四个数及小数点组成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5.有一个数的个位上是5,百分位上是2,十分位上是6,这个数写作(),读作()。
6.把0.005扩大100倍是(),把4.7缩小为原数的()倍是0.0047。
7.将△-□=○,▲+■=,○这些图形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8.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3500米,小明家在学校( )的方向上,距离是( )。
9.520.3万写成整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10.5.06米=( )米()厘米10元2分=()元
3吨65千克=()吨 4.08吨=( )吨()千克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6701的简便算法是6700+67 ()
2.比0.6大并且比0.7小的数只有一个。()
3.0.20和0.2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4.小数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三、我会选(1分=5分)
1.与18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8)) B.(18))
C.(18+12)+4)D.(18-2)-2)
2. 25252正确的简便算法是( )。
A.254+825 B.(25+125)2
C.(25)25) D.(25)25)
3.把21.97精确到十分位是()。
A.21.9 B.22 C.21.0 D.22.0
4.100张纸叠起来厚2.3厘米,平均每张纸厚()厘米。
A.0.23 B.0.023 C.0.0023
5.在下列各数中,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大小不变;在()的末尾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A.53B.5.3C.53.0 D.530
四、我会算(36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0.6000= 14.3900= 100.031=0.2500=
4.3200= 4.800= 73.050= 5000=
0.040=90000= 0.8000=101.100=
0.760000= 10000000=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分)
0.2○□=0.0024.5○□=4500
□○100=8010○□=0.001
3.用简便方法计算。(27分)
2486-(740+1486) 2542532005
355-157+45-1434696+4694
8082578988022401-27
五、我会列式(8分)
1.125乘45的积,除以402与377的差,商是多少?
2.56减去2184除以56的商,所得的差去乘105,积是多少?
六、我会应用(1题6分,2~5题每题5分,共26分)
1.1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向东偏南25千米后,向东行驶5千米,最后向北偏东35千米到达终点。(6分)
(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11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
(2)根据线路图,说一说11路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2.1千克花生可榨油0.42千克,100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3吨花生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3.一张桌子120元,一把椅子50元,买58套桌椅一共要花多少元?
4.星期天,王老师带领17名同学去公园划船,租一条小船可坐3人,每小时12元,租一条大船可坐8人,每小时24元,怎样租船所花的租金最少?
亿以上数的改写(教科书第20页例3,21页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优化写法,正确改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数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0000 581200000
(1)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2)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出示例3:(1)200000000=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相类似。
练习:1000000000=()亿530500000000=()亿
小结:改写整亿数,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2)完成20页做一做第3题。
2、学习例4
1034500000≈()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为什么要用“≈”
3、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
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数,写上“亿”字,写上约等号。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自主设计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11、12页。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改写
整亿数的改写:先分级,再找到亿位,然后把亿位后面的8个零去掉,改成“亿”字。
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1)分级,找到亿位上的数。
(2)看亿位右边的数是比5小,还是大于或等于5,进行四舍五入。
德育目标:口读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的意义,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知识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怀。
2、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3、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圈点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圈点、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说几句有关“花”的诗句。
2、教师投影诗:A、接叶有多重,花开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
B、百合长在幽谷间,雨露清风绿叶闲。万里长空云做伴,千年古月影结缘。
导:百合开在了幽谷间也开在了心田上。
二、整体感知
启发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心灵之声”。大自然中的某些自然现象时不时会触动作家敏感的心灵。朗读课文,思考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本文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意义。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概述课文内容,说说在文中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句式:从——句中,我看到了一株——的百合花。)(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忍)
3、说说文中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赏析品味
1、引导学生找出最欣赏的语句,有重点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A、边读边圈画自己欣赏的语句。
B、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
A、百合花的生长环境能说明什么问题?
B、结尾说:“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四、再读感悟
师导:听过雨后的蛙鸣吗?无人指挥,同学们随心所欲地朗读,老师也加入其中。
说一说:本文给你带来怎样的人生感悟。
五、拓展思维
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
1、百合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并且开遍了山谷,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孩童与情侣们在百合花前的表现?
2、讨论衬托描写的作用。
六、启迪感悟
1、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A、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你还了解哪些物或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B、以“假如我是……”为题,说一段话。
2、交流收集的材料。
3、交流独特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本文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百合花的故事写下来。(基础题)
2、选读《林清玄散文》,贴近他那刚柔兼济、宁静致远的灵魂。(提高题)
八、齐读老师赠送的小诗:(见课件)
师结语:每人心中有一粒纯洁的百合花种,但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心灵的土地是湿润、肥沃的,只要付出,就会绽开最美丽的花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品德教案上06-0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 教学反思09-29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教案06-27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07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计划及教案06-04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春联》2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06-0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05-29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试卷09-22
小学四年级上应用题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