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议论文训练
(三)《作文复习专题之场面描写》
训练目的:
针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的叙述过多、不会描写的问题,进行专题指导,使学生能够了解场面描写的基本特点,基本上掌握场面描写的一般写法。
一、(回顾)在括号里填上主要的表达方式
有一个故事,叫《狼来了》,他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为了寻找乐趣,两次谎称狼来了,以观大人们紧张的样子。而当狼真的来了,小男孩再呼喊时,却没有一个大人来救他。这个男孩由于自己的多次欺骗,而失去了大人们对他的信任。()
暖风吹拂着山上绿绿的青草,一牧羊的小男孩在无聊之余高声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在山下辛勤劳作的大人们扔下农具,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时,看到的却是小男孩狡黠的坏笑„„以后的日子里,小男孩反复了多次,当有一天狼真的来临时,大人们无动于衷了。谎言,让人们失去了对他的基本信任;谎言,使小男孩成了狼的盘中餐。()
二、场面描写
一、示例——他山之石
课代表拿着试卷,刚进教室门,同学们立刻蜂拥而至,好像是狗仔队见着了寻觅已久的大明星。课代表随即淹没在人群之中。“曾琴,98分!”“哇!”教室里一片惊叹。曾琴满脸笑容的拿到试卷回到座位。拿到试卷的人,有的伸长脖子到处问:“你考了多少分?”;有的语带讽刺夸奖别人:“你考得好好哦!”;还有的后悔的说:“早知道就不该改答案呀!”。最后拿到试卷的林小雨,不断摆头,似乎在后悔不已,又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老师将分数算错了,翻着卷子,念念有词的算分,结果丝毫不差。他气得把试卷揉成一团,觉得不妥,又打开,这时试卷就像泡菜坛子里的咸菜一样。他“唉”的一声趴在了桌上。“死得惨哦”,“看来不怎么样”,他后面的同学小声议论,“回去有笋子炒肉吃了”„„在分数的指挥下,同学们奏出了喜怒哀乐的乐章。
二、讨论——众说纷纭
1、这个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用文中语句回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都写了那些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
2、场面描写的要素是什么?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气氛
3、说说名著《红楼梦》第44回“笑”的场面。
三、什么是“场面描写”
1、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例如春节联欢,那联欢的场合、情景,又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如:一场足球比赛,有足球场,有比赛的双方,有裁判,有观众。要写比赛的场面,就要把比赛双方的表现,观众的反应都写出来。
2、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区别。
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有联系,景物往往是构成场面的因素之一,但二者又有区别。景物描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主要是静态的;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绘,主要是动态的。
3、场面描写的要求。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气氛);面点结合——两个“基础”。
四、场面描写的方法:
1、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场面描写要有合理的顺序,能表现特定的气氛。
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例:„„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到达军营的第四个夜晚„„
夜深了,很静。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别开灯!”不知那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罗嗦,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哗啦!”“床蹋了?”“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3、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概括描写,顾及全局),“点”指的是事物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景)。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这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法。
“点”,一般是指场面的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活动的其他人物。点与面的关系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点与面必须同时具备,相互作用,才能使场面描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写好点的小窍门:(1)特写镜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侧面烘托
例: 挤车
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4、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场面描写具有综合性,这就决定了必须采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场面描写,这些描写手法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景物、细节描写等,它们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而又以言行描写为主,这是因为在场面描写中它占据主导地位。例:
《分马》
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 “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张景瑞叫道:“瞅老孙头挑匹瞎马。”
老孙头翻身骑在儿马的光背上。小马从来没有人骑过,在场子里乱跑,老孙头揪着它的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面回答道:“瞎马?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屯子里的头号贷色,多咱也不能瞎呀。”
小猪馆叫道:“老爷子加小心,别光顾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两半!” 老孙头说:“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马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见我老孙头摔过跤呀?”
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老孙头不再说话,两只手使劲揪着鬃毛,吓得脸像窗户纸似的煞白。马绕着场子奔跑,几十个人也堵它不住,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郭全海慌忙从柱子上解下青骒马,翻身骑上,撵玉石眼去了。这儿老孙头摔倒在地上,半晌起不来。调皮的人们围上来,七嘴八舌打趣他。
“怎么下来了?地上比马上舒坦?”
“这屯子还是数老孙头能干,又会赶车,又会骑马,摔跤也摔得漂亮,啪嗒一响掉下地来,又响亮又干脆!”
几个人跑去扶起他来,替他拍掉沾在衣上的干雪,问他哪块摔痛了。老孙头站立起来,嘴里嘀咕着:“这小家伙,回头非揍它不可!哎哟,这儿,给我揉揉。这小家伙,„„哎哟,你再揉揉。”
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呼呼。老孙头跑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
5、场面描写要有明确的中心,渗透感情,烘托人物性格。
最后一课
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在他们敬佩的老师身上,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呆一刻呵!怅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于相聚了。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整个教室一片寂静。这时,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马教授愣怔了半晌,深情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静神凝望着老师。
“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呼点着。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马国政!”“?”同学们蒙了。“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掌声立即掀起,同学们眼里噙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五、精彩场面描写片段
在今天的赛场上,我只是个场边的看客。我用眼睛见证了赛场上的是非成败,用心灵感受了运动员的喜怒哀乐。他坚持跑完全程,我学到了坚持的可贵,他摔倒了再站起来,我学会了不怕失败的勇气。场上每一个点滴,都如此的震撼我的心灵。在今天的赛场上,我只是个场边的看客,但我学到了很多
运动会上人头攒动,像一面迎风飘动的彩旗,像随风逐波的麦浪。“加油!加油!”会场上传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加油声,只见运动员咬着牙,脸憋得通红,手紧握接力棒,眼睛紧盯着终点处的红布条。糟糕,一名运动员手中的接力棒掉到了地上,他迅速转身,将手飞似的掠过去,便握在手里了。他继续向前跑。树上的麻雀在枝头上蹦来蹦去,急得直跺脚。终于冠军冲向了红线,全场一片欢呼,人们簇拥而上„„瞧,树上的小麻雀蹦得更欢乐!
在烈日照耀之下,两位赛跑运动员将近终点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其中一位用着坚毅的目光看着终点线,而另一位则把注意力放在了另一个赛跑运动员身上,他注视着那位赛跑运动员,一边跑一边看是否超过了自己。在跑道边沿,那些正被烈日晒得出汗的人们,正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其中有不动声色的,但从他眼神中可看出,他也是很激动的,只是没用语言表达出来。两位运动员是太快了,跑道后头竟无一人跟上他们,主席台上的人们也在注视着他们,广播员一面读着稿件,一面不时的抽出眼睛看着着激烈的比赛。
运动场上,运动会正在激烈的进行着。看,现在进行的是男子100米决赛,经过刚才的激烈角逐,现在所剩下的运动员应该个个都是体育精英。瞧,他们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运动场外,观众的加油声仿佛大海的波浪一般,一阵高过一阵。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更是被推上了高潮。运动员的奋斗拼搏,观众的加油呐喊,不禁使人联想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场面。到那时,虽然我不能亲临赛场观看比赛,但此时的我已过足了奥运会的瘾。
“王励勤,加油,中国队,雄起!”随着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国对韩国的世界杯乒乓赛决赛被王励勤与韩国柳承敏的几个大力远拉推向高潮,场内翻滚着一股热浪,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我、爸爸、哥哥戴着头巾,挥舞着乒乓拍,用力捶着茶几当起场外拉拉队来,王励勤又胜一局,在加油声中一路高歌,这时,对方柳承敏奋起反击,几个短摆,直线,反手对拉,利用王励勤侧身过多,迎头赶上,观众的叫声更响亮了,震耳欲聋,把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一家也急得直跺脚,索性脱掉衣服在此挥舞,终于,王励勤不负众望,在掌声与欢呼中尽显他的王者风范,一声大叫,一个手势,又使他崛起赢得了比赛,我们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相互拥抱起来。
“叮„„” 放学的铃声响了,又到纪律干部小B公布罚款名单的时候了,顿时,如往常一样,像锅里开了的水沸腾起来。“什么,我下午才迟到两秒钟,这也算?” 小A一见自己“榜上有名” 脸一黑,嗓子大了起来。“哇!我更倒霉,被罚一角!我自修时是讨论问题,这也有错?!”小C不服气地一拍桌子跳了起来。“你影响了别人学习,就该罚!” 文静的小D敬道。“罚、罚,财迷心窍,好,给你!”一只一角纸币折成的“飞机”飞向讲台。“平!平!” 几枚五分硬币出打在黑板上:“拿去吧,大款!”“你们太不象话了!自己迟到、违纪还挖苦、打击小B同学。走,找班主任评理去!”班长小E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一听此言,那些“榜上有名” 者自知理亏,立即噤若寒蝉,随后一哄而散。其他同学也散去了。课室里只剩下含着泪花,低头沉思的小B同学。
六、写作——小试牛刀
1、把《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改写成一个场面描写。
2、一场激烈的比赛
【关键词】体育课 学生 队形训练
一、遇到的困惑
1、幼儿园队列队形训练影响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出来,没接受过正规系统队列队形训练,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便于管理,也采用了一些简单的队列练习,但这些不规范的的动作和口令已经形成习惯,要想改变学生的这些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
2、找不到自己的队,自己的位置,分不清前、后、左、右方向
因为刚刚入学,是新组成的班级,同学们互不相识,又加上在入学以前一年级的学生没有经过前、后、左、右方向学习,仅仅靠家长启蒙教育的影响,所以排队时很多同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分不清前、后、左、右,这也是我们在队列队形练习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题。
3、学生自控能力差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生理和心里特点,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特别是队列队形训练,枯燥无味,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解决途径
1、和班主任结成统一战线
一年级的排队问题是一大难题,由于是新生入学,同学们互不相识,每次排队就会出现你推我挤,找不着位置的现象。为此在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我就会把班主任请到操场,并与班主任达成共识,不仅体育课和课间操、放学路队排成一样,还把我在课堂上教的口令传授给班主任,这样学生的位置不在随便变化,教师的口令统一,无论何时何地排队都按标准执行,不出一个星期学生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把幼儿园的口令习惯改掉。以前上体育课时,由于没有和班主任结成统一战线,教师放学队列和体育课不一样,口令也不一样,每次上课给每个人找到位置就要半节课,而且要不断纠正令,例如: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为了使学生动作整齐,规定所有口令执行时要喊“一二”,而有些班主任规定学生喊口令的最后一个字,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混乱,不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队列队形要领,自从有了统一战线,大大的提高了我们队列队形的练习效率。
2、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排队集合的时候非常容易挤在一起,找不到队,更找不到位。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给每一个小队起一个小动物名字,如:狐狸队、蜜蜂队、老虎队、大象队,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找到自己的队伍。其次,再让每一位学生记住自己前面和后面学生的名字,这样集合时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做“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了,当“老狼”说“12点了”,“小动物”迅速跑开,“老狼”开始追捕,抓到一只“小动物”的时候,被捕捉到的“小动物”与“大灰狼”角色交换,其他的“小动物”迅速集合,游戏重新开始。经过我们游戏的不断强化,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集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快、静、齐,可以有意留给学生一个反应的时间,想一想自己所在小队、自己所在位次,这样,学生很快地掌握集合的要领。
3、多元化教学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生理和心里特点,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特别是队列队形训练,枯燥无味,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练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变换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首先在练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如“快快排队”、“抓不会立正的人”、“找茬”、“反口令”等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学,也便于操作,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分小组练习的方法,让每组做得最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每次上课都把小组长轮换一下,这样同学们都想争当小组长,在练习时就会特别认真,尤其练好的小组还可以参加另外组织游戏,他们为了早点参加游戏都会很认真。经过试验,我觉得分组教学比集体练习效率要高的多。集体练习时因为人特别多,几乎每个班都有50多人,练习的时候,很多人滥竽充数,练习不认真,动作错误,教师很难每个人都观察到,分组就不一样了,不仅每一个同学都看的清,也便于发现问题进行纠正,特别是让同学们轮换当小组长,自己喊口令,这样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队形队列练习的几点建议
1、队形队列练习应常抓不懈
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学生新掌握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所以在每节体育课的开始时,我们都应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内容上做到“精”,形式上突出重点,对于难的动作练习可连续出现或阶段性的复习,使其动作逐渐正确、熟练、规范、到位。当班级学生出现态度松散、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在课中加入一定量的队列队形练习内容,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向良性轨道上发展。
2、队形队列练习借用比赛针对抓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队形队列练习,我们可以在班级间、同年级间开展队形队列比赛,通常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班主任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本班的队列队形训练,这对提高学生队形队列练习的效率有很大帮助。
3、队形队列练习利用大课间层层抓
对于队形队列练习较差班级,我们可以利用大课间活动时,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进行重点辅导。同时,练习时让学生轮流喊口令进行队形队列练习,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队形队列练习的兴趣。
总结: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2.“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明清两代的皇室宗亲触犯国法,由宗人府按皇室家法处置。宗人府一度成为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的超然机构。它既管皇室人丁户籍,也管皇室祭祀礼仪,还包揽皇室的教育后勤,俨然一个独立的小政府。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的皇族犯法与民同罪
B.宗人府是权力很大的政府机关 C.宗人府负责主持皇室的家族活动
D.宗人府的法律地位一度高于皇帝
4.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
()。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C.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
5.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德意志帝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6.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7.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左同检熊万荃针对当时一批难民无以为业的状况下令:“无资本者,具呈清领本钱,或呈明何业,认领何等货物,仍估定货价,于售卖后还钱七成,留三成,俾其永远藉以转运。”这主要表明太平天国
()。A.承认圣库政策具有空想性
B.改革内政、重振国威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重视、扶植工商业
8.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下列哪一件事动摇了这些“地底陈土”()。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9.“普法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和小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的卖国行为及其加重人民苦难的措施——这一切便是推动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10.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所编写的有关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已死了呢?”“不断地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材料中的“思想”对于无产阶级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思想武器
B.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指出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11.我国人口特别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一位人大代表名额,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2.我国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一边倒”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指出,“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B.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14.就美苏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结论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一项不正确,应该是
()。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德国和朝鲜分裂 C.世界一直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D.东欧剧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20分,共44分)15.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普世的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1)材料中的“任何人”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所述,英国、美国革命分别创立了什么政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8分)(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6分)(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4分)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7分)(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5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请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8分)
必修一综合练
(三)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D2.D3.C4.C5.B6.A7.D8.D9.A10.A11.C12.D13.B14.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20分,共44分)15.(1)成年男性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特征:人民主权(或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
(2)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政体。特点:英国君主的权力受宪法限制。美国:三权分立,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3)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因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4)民主政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政治模式的选择要与国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任答两点即可)16.(1)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与华约;西德与东德等。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把苏联看作推行全球霸权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挑起了“冷战”。(3)特点:在总体缓和的趋势中存在着动荡的因素。
第一节 单项选择
21.____ ability and experience, I think John is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for the job.A.In terms ofB.In case ofC.As a result ofD.In face of
22.______ such a difficult problem, he didn’t know what to do.A.FacedB.FacingC.Faced toD.Facing with
23.Scientists have found no ________of life on Mars so far, though great efforts have made on the research.A.symbolsB.signsC.marksD.signals
24.No one except two students ______ the meeting.A.has been late forB.have been late forC.was late forD.were late for
25.The factory is ______ near our school.We are suffering from its smoke.A.livedB.situatingC.living inD.located
26.___ the year 2007 the output of the factory rose ___ about 10% more than the year before.A.By;toB.In;atC.In;byD.By;with
27.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___, which was built in honor of the heroes that gave their lives in the war.A.standing a monument(纪念碑)B.a monument stands
C.does a monument standD.stands a monument
28.Mrs.Smith fell ill.She went to work, ___, and tried to concentrate on what she was doing.A.otherwiseB.howeverC.besidesD.therefore
29.______ though she is, she can ________ to protect herself.A.A child;take measuresB.Child;make measures
C.Child;take measuresD.A child;make measures
30.─Is there any ___ between the two styles?
─Not a bit.The two are different in every way.A.similarityB.differenceC.popularityD.comparison
31.Reaching the top of ___ Mount Tai in ____ sixties was ___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A.;the;anB.;his;anC.;his;D.;the;an
32.An idea ___ to her that she might work out the maths problem in another way.A.passedB.happenedC.struckD.occurred
33.—Where did you study Japanese?
—I didn’t.I ___ when I visited Tokyo.A.picked it upB.took it upC.made it upD.turned it up
34.The old man felt a great weight ___ off his mind the moment he knew his son1
returned safe from the battlefield.A.takingB.to be takenC.takeD.taken
35.I met Bob at Jane’s birthday party and before that we ______ each other.A.had never seenB.did not see
C.have never seenD.never saw
第二节 完型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 掌握其大意, 然后从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s the train approached the seaside town where I was going to spend my holidays, Imy legs.I stayed there a short while, breathing in the fresh sea air anda few words with one of the passengers, whom I had met earlier on the.When I turned to go back to , I happened to glance into the compartment(车厢)next to mine.Sitting there was a man who many years before had been my neighbor.He was a greathim once he began a conversation.I was not at allwhen he went to live in another part of London.We had not met since then,did I wish to meet him now, whenwas about to begin.Luckily at that moment he wasbusy talking to the man opposite him to catch sight of me.I slipped back, took down my two suitcases and carried them to the far end of the corridor so as to be ready tothe train as soon as it stopped.The moment the train came to a stop, I called a porter, who carried my luggage out of the station andme a taxi.As the taxi ran towards my small hotel, I breathed a deep sigh of relief at my.There was little chance that I shouldmy boring ex-neighbor again.When I reached the hotel, I wentto my room and rested there until it was time for dinner.Then I went down to the dining room anda drink.I had hardly raised the glass to my lips I had not escaped from the tiresome neighborthat wea table in the dining-room.“This is a pleasant,”he said.“I never expected to see you again after all these years.”
36.A.reachB.exchangeC.stretchD.loosen
37.A.exchangingB.changingC.talking throughD.talking about
38.A.fruit standB.department store
C.bus stopD.station platform
39.A.the stationB.my seatC.the waiting roomD.the office
40.A.talkerB.poetC.writerD.hero
41.A.work with B.take care ofC.get away fromD.pay attention to
42.A.happyB.afraidC.sorryD.content
43.A.soB.noC.notD.nor
44.A.holidayB.school dayC.work dayD.conversation
45.A.veryB.tooC.soD.much
46.A.get onB.stay onC.catchD.get off
47.A.foundB.gaveC.offeredD.stopped
48.A.good luck B.nice choiceC.narrow escapeD.bad fortune
49.A.keep in touch withB.run into
C.knock downD.catch up with
50.A.carelesslyB.aimlesslyC.sadlyD.straight
51.A.orderedB.requestedC.fetchedD.asked
52.A.whileB.beforeC.whenD.after
53.A.above allB.after allC.first of allD.in all
54.A.spareB.rentC.reserveD.share
55.A.surpriseB.interviewC.appointmentD.party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A
Mr.Jackson worked in a factory.There he drove a truck.He carried the machines that were made in their factory to the station.He drove well and got more money than his workmates.His wife took good care of him and did all the housework at home.But the man had a shortcoming: he liked drinking.He often drank a little when he had supper.And after that he went to bed and soon fell asleep.It didn’t hinder(防碍)his work and Mrs.Jackson didn’t mind it.One summer afternoon it was very hot.Mr.Jackson felt tired and thirsty.He stopped by a bar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had a rest.One of his friends saw his truck and asked him to drink.He agreed and they drank a lot.And he didn’t stop at the crossing when the lights were red.A policeman tried to stop him.But he drove faster and soon they found him in the factory and they knew everything.He was nearly sent away for it.He was very sorry after that and promised he wouldn’t drink any longer when he was at work.One day, on his way home, he met an old friend of his and they were both happy and drank much.When he got home, his wife was angry but she didn’t say anything and helped him to go to bed.The next morning she said, “You drank a lot again last night!”“Who told you about that?” Mr.Jackson called out.“I didn’t drink at all!”“But you told me about it yourself!”
“Can you believe what a drunk(醉汉)says?”
56.At first Mrs.Jackson didn’t stop her husband drinking because________.A.he didn’t drink too muchB.he went to work on time
C.he never drank when he was at workD.he got more money than his workmates
57.______, so he was nearly sent away.A.Mr.Jackson didn’t stop when the lights were red
B.Mr.Jackson drove too fast when he was drunk
C.Mr.Jackson drank with his friend in the bar
D.Mr.Jackson didn’t listen to the policeman
58.As_______, Mr.Jackson promised not to drink when he was at work.A.his wife was angry with himB.the policeman punished(惩罚)him
C.his friends asked him not to do soD.he knew it was dangerous for him
59.Mrs.Jackson didn’t say anything that evening because________.A.she thought her husband poorB.she felt sorry for her husband
C.it was no use talking to a drunkD.her husband knew he was wrong
B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studying the warming of waters in the Pacific Ocean known as El Nino.The appearance of El Nino is known to affect the weather around the world.Scientists still do not completely understand it.Yet they now find they can use it to tell about the future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orld.One example is the work of two scientist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Mark Cane and Gordon Eshel.A scientist of Zimbabwe, Roger Buckland worked with them.They have found that when El Nino appears, Zimbabwe has little or no rain.This means corn crops in Zimbabwe are poor.The last El Nino was in 1991 to 1993.That was when southeastern Africa suffered a serious lack of rain.The scientists wrote about their recent work in the publication Nature.Their computer program can tell when an El Nino will develop up to a year before it does.They suggest that this could provide an effectiv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southern Africa, and could prevent many people from starving.60.El Nino is known as ___.A.the changing of the weather in southern Africa
B.the warming of waters in the Pacific Ocean
C.the weather which brings drought(旱灾)to Africa
D.the weather phenomenon(现象)that brings heavy rains to Africa
61.Scientists study El Nino in order that ___.A.they can provide a kind of early warning to the place that will suffer from drought
B.they can tell why Zimbabwe has little or no rain
C.they can do some research work in this field.D.they can put all this information into their computers.6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Nature is the name of the article written recently by the scientists.B.Three scientists from the USA work on this subject.C.Southern Africa suffered a serious drought and many people died from hunger.D.El Nin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Zimbabwe’s poor crops.63.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Appearance of El Nino is Predictable(可预测的)B.Drought in Zimbabwe
C.Early Warning SystemD.Weather in Africa
C
Not everyone in 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The amount of space a person needs around him is a cultural(文化的)difference, not an economic(经济的)one.Knowing your own psychological(心理的)space need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y strongly affect your choices, including, 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bedrooms in the home.If you were brought up in a two-child family and both you and your sister or brother had your own bedrooms, the chances are, if you have two children or more, that you also will offer separate bedrooms for them.I n America, for example, they train people to want to have their own rooms by giving them their own rooms when they are babies.This is very rare in the world.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 baby sleeps in the same bed with his parents or in a bed near them.The space in the home also shows a lot about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Some families gather closer to each other and the size of their hous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Others have separate little corners where family members go to be alone.Although it is true that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are not decided by economic reasons, they sometimes have to be changed a little because of economic pressures.It is almost impossible, however, to completely change your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64.The first sentence in Paragraph 1 “Not everyone in 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 means “______”
A.No two people need exactly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B.Nobody needs a required amount of living space.C.The world requires the same amount of living space.D.Living space requirements are not always the same.65.Some families gather closer to each other at home than others because _______.A.they have limited living space
B.they are brought up in a large family
C.it satisfies their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D.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sleep in the same bed with their parents
6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Americans are trained to live in large rooms at birth.B.Economic situation decided one’s amount of space needs.C.People in various countries deman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pace.D.Knowing your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 is important, as it affects your future.67.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f the passage, psychological space needs______.A.are not affected by income at all
B.have nothing to do with cultural background
C.can be changed if you make up your mind to do so
D.can hardly be changed altogether
D
Boxing was long viewed sickly.Generally forbidden by law in earlier days, the fighting was usually done with bare fists, and matches often lasted forty or fifty rounds.In 1882 John L.Sullivan, a fighter of great power, won the world heavy-weight championship of Paddy Ryan in a bare-fisted battle market by hitting, scratching, and biting without any rule.Five years later, while fighting Patsy Cardiff at Minneapolis, Sullivan broke his right arm in the third round, but he continued fighting to the sixth round and won.In 1889, Sullivan defeated Jake Kilrain with his bare fists in another championship fight, winning twenty thousand dollars and a diamond prize medal.His admirers talked of choosing him to run for the next governor, but he traveled to Australia for a boxing tour instead, coming back only to lose his title in a twenty-one round match with a young California named James J.Corbett.Gentleman Jim’s victory in this match marked a turning point, for it showed scientific boxing was over strength.But Corbett’s title ended in 1897, when another boxer, Bob Fitzsimmons, in less than three seconds, achieved his goal and then Fitzsimmons knocked out an Irishman, won him heavyweight championship of the world and invented terrible “solar plexus punch”.68.Boxing matches in the early days were________.A.short and bloodyB.usually spare-time competitions
C.governed by strict rulesD.cruel
69.Sullivan was so popular that his admirers________.A.encouraged him to be a governor
B.raised twenty thousand dollars for him
C.advised him to take a boxing tour of Australia
D.encouraged him to win another championship
70.Gentleman Jim’s victory over Sullivan was a turning point because it______.A.marked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solar plexus punch”
B.told us that the scientific boxing was advanced
C.was decided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
D.removed the long-time heavy-weight champion
Answer: 21-25 ABBCD26-30 CDBCA31-35 BDADA
36-40 CADBA41-45 CCDAB46-50 DACBD51-55 ACBDA
56-59 CABC60-63BADA64-67 DCCD68-70DAB
书面表达(背诵)
台风是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你一定在电视上目睹过台风袭来的场景。请你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介绍一下沿海地区受台风袭击的场面。
要点提示:
1.台风主要袭击中国东南部省份;
2.台风一般会带来强风和暴雨;
3.台风袭来时,大树被刮倒,许多街道、房屋会被淹没,交通受到严
重影响;
4.许多居民将被迫离开家园,损失惨重。
(四)1.2017年4月,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某社区,为构建和谐社区,就社区汽车停放、绿化护理、社区养老等问题,向全体社区居民征求意见和建议,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纷纷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建言献策。据此,南昌市居民
①审慎行使国家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②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 ③表达社情民意,打造阳光政府 ④参与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某市社区居委会推行错时工作制,推广“错时服务”模式,社区工作人员调整时间安排,不限于朝九晚五。按照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公布联系电话等多种方式,保证居民24小时随时可以联系到居委会。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是
①促进基层政府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②有利于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 ③有助于公民有序地参与民主管理 ④方便居民办事,满足居民服务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出自《后汉书》,意为政府把该管好的管好,不该伸手的坚决砍掉。为此,政府应该
①切实履行国家权力机关职责 ②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③坚决整肃懒政、怠政行为
④切实履行基本职能,包办一切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近年来国内反腐如火如荼。因新闻媒体监督、曝光而致贪腐官员落马的事件不胜枚举。中纪委书记强调,反腐工作“要发挥媒体监督的正能量”。可见,新闻媒体的监督是
①我囯行政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 ②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 ③防止政府工作失误的治本之策 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检察院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对公安派出所刑事侦查活动监督工作,今年年底前实现全面铺开。届时,派出所里也将有“检察院”。下列对“派出所里也将有‘检察院’”认识正确的是
A.派出所作为检察院的下属机构,要接受检察院的全面领导 B.这有利于派出所和检察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工作 C.“检察院”进入派出所,是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察部门监督的体现
D.这提高了公安机关的办案质量和执法公信力,有利于公安机关做到司法公正
6.王某刚购买的农用三轮车出现刹车漏油故障,于是要求销售农用三轮车的某生产资料公司维修。但该公司在维修过程中,又导致其他部件受损,王某要求该公司赔偿未果,又投诉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调查认定责任在该公司,责成其赔偿。这一事例体现了
①政府为群众排忧解难 ②政府为群众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有效途径 ③政府部门越权,应交由法院处理
④政府以对人民负责为宗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2016年6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别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国资委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 ①全国人大与“一府两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②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动原则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能够执行全国人大的全部职权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具体指导其他国家机关开展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以来,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交提案5769件,经审查,立案4297件。截止2017年2月20日,99.84%的提案已经办复。这说明
A.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关
B.人民政协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人民政协对国家事务具有决定权
D.人民政协坚持依法执政、民主监督
9.某省现有l5所学校在计划内举办内地民族班,共有在校生3762人,专职教师564人。该省坚持“四个奉献”,即把最好的学校、最新的理念、最深的感情、最强的能量奉献出来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看望该省某中学新疆班学生时,对内地民族班教育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上述材料
①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②贯彻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展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高度自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首顺口溜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辛辣讽刺。针对这一现象,中央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6484名“走读”干部。这有利于()
①从严治党,提高党的行政管理水平
②刷新党风政风、优化政治生态
③保持党群血肉联系,保证党的执政基础
④基层干部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成功首飞。目前C919大型客机已获得全球23家用户的570架订单。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应该 ①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
②以贸易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③贯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谱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④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正确国际事务中的更多话语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7年3月7日,韩国国防部发表消息称“萨德”系统的部分装备已于前一日运抵驻韩美军空军基地。早前,美国称在韩部署“萨德”是鉴于朝鲜核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的威胁,为保护韩国和美国民众的安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由于“萨德”系统远远超出半岛的防卫需求并影响中俄两国国家安全,中俄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符合美韩两国利益 ②维护本国利益时应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不应损害中俄利益 ③主权国家拥有平等权,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侵犯了韩国的平等权 ④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美韩同盟与中俄都能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
材料一: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高校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鼓励与相关国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
材料二: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大会上,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希望加快电子商务立法;全国人大在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大、地方政府、人大代表、电商企业及专家学者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后来,该草案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这是我国第一部电商领域的综合性法律。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6分)
(1)①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决策助推人工智能的发展;(2分)②政府要组织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分)③政府要组织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完善高校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2分)④政府要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科技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助推人工智能发展。(2分)
(第④点若答出“外交政策”等知识,亦可给分,但最多给2分。)(2)①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调查走访提出议案和建议,促进电子商务立法工作的开展。(2分)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并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2分)
多数高一学生未经历过系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对议论文体缺少明确认识。熟悉议论文体,写出符合文体特征的议论文是高一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和练习时间中迅速掌握全新的写作文体,是摆在高一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课题。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乐写议论文
很多高一新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带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这种新文体。他们认为议论文说理论辩色彩过强,不适合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议论文的模式过于刻板,缺少创意,且难于模仿。因而不肯轻易舍弃驾轻就熟的记叙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常有学生理直气壮地以束缚个性为由拒绝写议论文。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议论文写作,是教学的第一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运用议论文体写作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思维日益活跃,对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刻,逻辑推理能力日益增强,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愿望日益强烈,对各种生活现象逐渐形成自我的见解,而议论文恰恰是最能体现写作者思维品质、最适合表达深刻见解的文体。
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原有的记叙、抒情文体无法展现学生的知识储备。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热衷于编造有头有尾的故事,或以一己生活为蓝本,或以历史故事、寓言童话为基础,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生动有趣,主旨一目了然。这种写法不适合表现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议论文的形式才可以在短短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素材,体现学生知识面的宽广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
开学初可以不限文体做一两篇作文,然后进行各文体之间的比较,突出议论文的优点,强化学生学写议论文的愿望。
二、学会议论,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初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是写成貌似议论文的记叙文,即开头结尾摆出观点,中间详细叙述几则材料。这种低层次的叠加不能把观点表述清楚,也无法深化主题。完整地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全貌,并辅之以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是典型的记叙文表达方式。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只有抓住要害叙得简洁,围绕观点议得深刻,才能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议论文中的“故事”不需要情节完整、细节生动,抽取故事中为观点服务的部分,简练叙述,其他无关紧要的情节、细节必须舍去。例如在论述“礼与理”的关系作文中,有的同学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肯定遵守礼节对成功的意义:“在众多专业水准相当的应聘者中,一次双手接物,一句起身问好,或是不乱动桌上不属于自己的文件或杂物,都可能让你成为群英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一举踏上成功之路。”这就是典型的议论文叙述。对同样的论据,有的同学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为中心人物取了名字,从入场应聘,一直写到回家等消息,然后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最后揭示谜底。故事固然充满悬念和惊奇,但主人公的经历哪些与“礼与理”相关,并没有突显出来,详细的故事挤占了有限的篇幅,使论证部分显得单薄,弱化了文章说服力,冲淡了议论文的论辩色彩。
结合“故事”,围绕观点的论述是议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者对论题理解程度和思维深度的体现,学生的难点是讲完故事之后无话可说,在议论文训练初期,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具体的事实论据之后的论述方法,比如因果、假设、对比等。具体说,因果法就是就一个事实或一个现象,寻求它发生发展的原因或结果,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论据联结起来,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假设法就是在叙述完事例后,从事例的反面假设一种相反情况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比较法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在作文训练课上,可当堂分组进行例后论述方法的训练。例如,洪战辉的事例学生都熟悉,以此为素材,论证“自力自强”这样一个观点。可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使用例后因果法——洪战辉成功的原因是自立自强;例后假设法——假设洪战辉没有自立自强,会是怎样的命运;例后对比法——寻找其他事例,与洪战辉的自立自强形成对比,进而肯定自立自强对洪战辉的意义。写法上,要求简要概述,突出自立自强,重点放在事实后面的议论上。然后当堂展示写作成果,学生可尽快掌握这几种基本的析例策略。
三、学会分析挖掘材料,训练缜密的思路
所有的议论文训练都不会忽视结构训练这一环节,但学生的作文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松散、线索不明等问题,究其原因,结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写作技巧问题,它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对材料、观点理解深度的体现。结构训练必须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驾驭全篇的能力,要从培养驾驭一个段落、一则素材的能力开始。高一阶段,可以不必过分要求全篇结构的完整和严谨,只要具备了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全篇结构的形成应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写好议论文,思路一定要开阔。以并列式结构为例,这是一种最简单易学的结构,它的优点是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初学者掌握。但缺点是材料的罗列容易产生啰嗦、重复之感。例如,论述“勤奋”这个话题,有的学生文章主体部分分三段,分别以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为例证明勤奋对于一个人成功的意义,三个人物都是外国科学家,无论如何写不出有层次感的结构,这样的列举是学生思路狭窄的体现。为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很重要,力求材料之间既有联系,又不雷同,应该从物质到精神、从国家到民族、从他人到自我、从国内到国际多角度选取素材,体现出学生视野之开阔,所探讨问题之普遍存在和所得结论的广泛适用性。这样的选材习惯,可以避免材料单一、单调,也可以使全文思路自然纵深下去,并且对于审题时拓展思路也有很大帮助。
写好议论文,思考一定要深入。结构全局训练从段落中思维训练开始,从有层次、有梯度的小结构过渡到层层深入的全篇结构。挖掘材料的意义是写作议论文的难点,例如写“面对狂风”这样一个话题,有的学生摆出的分论点是“面对狂风要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但这种意志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价值,就挖掘得不深入。以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为例,大多数学生把他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仅仅理解为忍耐力,其价值就是体现了爱国精神,但这种精神在抗日时期和当下和平年代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却无从分析,文章显得肤浅空泛。这里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缺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问题的能力,仍以朱自清为例,他的行为在当时起到抗议美国扶植日本政府,鼓舞广大民众反对侵略势力的作用。和平时代,这是民族气节的体现,是贫贱不能移的传统精神的体现,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的今天,朱自清是民族精神的永恒典范,他的激励作用是永不磨灭的。
对同一则材料的分析如果能够做到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表象到本质,那么针对多则材料架构全篇也就不难了,各则材料之间的合理顺序也就是全文的结构思路,即各段落之间可以是由个体特殊现象到集体普遍现象,再到国家民族的普遍意义;也可以是从表象到实质,总结普遍规律。
初写议论文时,可以不必要求每次都写出一篇完整文章,而是更多进行片段训练,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如选取素材应注意的问题,在同一段落中叙述和议论的比例,例后议论采用哪些手法,对材料如何深入分析等等。
四、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物质保障
学生在用素材证明观点的时候,总是抓住几个熟悉的人物不放,写来写去无非是面对逆境的海伦·凯勒、坚持真理的布鲁诺、潜心钻研的居里夫人,无论话题怎样变化,都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联系,致使文章缺少新意,令人乏味。
其实,素材的积累是无处不在的,素材积累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课堂是素材积累的主战场
可以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作家为原点延伸出去。例如,高一课文中有苏轼的《赤壁赋》,讲课文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曾学过背过的苏轼诗句,根据所学新知重新理解旧有诗句,了解他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情,体会他的精神实质。同时向学生推荐评价苏轼的文章,例如林语堂、余秋雨。还可以和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如庄子、欧阳修等,扩大学生视野,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摘抄,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根据课本的单元内容确定素材主题,如贬谪文化、唐诗宋词中的意境、鲁迅笔下的人物、台湾散文家的美文、五四精神等等。
2.用作文话题拉动素材积累,用多种方式督促素材积累
定期布置一些话题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搜集资料,可以避免盲目搜集,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所指定的话题要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爱情、偶像、规则、爱好、城市文化等,探讨社会热点,例如奥运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等等,回避学生写滥了的爱国、刻苦、奉献等话题。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讨论,也可以指定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样,素材积累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写作文了,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提高学生的情商。
摘抄本每周必检查,督促养成习惯。内容上有限定部分,有自由选择部分,形式上有手抄数量的限制,也有粘贴的比例,文后点评即是小练笔,必不可少。为了增加摘抄乐趣,每周在上交老师之前,要求学生互相交流、互相点评。既可以互通有无,又可以增进感情,更能促使学生认真完成摘抄作业。
高一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的阶段,在议论文写作上,没必要要求写出多么成熟、完整的文章,只要学会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掌握了分析材料的思路,随着生活感悟能力的逐步提高,阅读面的逐步扩大,学生会发现,架构一篇结构严谨、论述有力的议论文竟然是那么容易。
【高一年级议论文训练】推荐阅读:
高一年级材料作文训练12-14
高一年级德育总结12-17
高一语文成语专题训练10-06
高一年级工作总结07-02
高一年级(15)班班规09-07
高一年级学习方法11-12
高一年级组教师会12-22
高一年级系列主题班会01-23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动员01-30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