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共8篇)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 篇1

公司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引进了大量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也建立了一套工资、奖金收入分配体系。为了适应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构建和巩固企业的核心团队,需要重新界定和确认企业的产权关系,本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不是单纯为分配企业目前的财富,而是为了使公司创业者和核心骨干人员共享公司的成长收益,增强公司股权结构的包容性,使企业的核心团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出力,更具凝聚力和更具效率。为此设计了一套实股+岗位分红+业绩股份期权的多层次长期激励计划。

(一)第一层次:现金出资持股计划

大量实践表明,要实施股权激励,如果全部是由老板来买单,对激励对象而言,只是额外增加了一块收入而已,即使得到了实在的股权,时间久了也会产生股东疲劳症,本方案现金持股计划是由高管层盒管理、技术骨干自愿现金出资持股。因为实实在在掏了钱,所以更容易与企业结成共同体,当然,让高管和骨干掏钱,可能怨言很大,所以为了鼓励激励对象掏钱,可以采取给出资者配股或价格优惠等措施。

1、现金出资持股股份来源: 包括向激励对象增资扩股、老股东转让股份等方式。

(1)、向激励增资扩股。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增加资本金,但在我公司也存在需要股东云南**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准,需要解决股权频繁变动与有限责仟公司股东人数限制的法律障碍。还有由于公司股本溢价为1:3.36,出资者实际出资与进入注册资本的股权“缩水”问题,激励对象感情上难于接受。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有办法的,将在后面分别阐述。

(2)、实际控制人赠与配送

根据我公司实际,由于前面述及的股本溢价问题,为了调动激励对象现金出资的积极性,实际控制人应当对现金出资者给子一定的股权配送,可以按照职务级别、工作年限、贡献大小,按100%至5%的配送比例对现金出资者配送股份。如国内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牛根生等,他们都有“散财以聚才”的理念,其中华为的任正非通过转让或配送方式,主动将自己的股份稀释到零点几.没有胆识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些企业家个人魅力很强、很自信、很霸气、很强势、多少也带点专制性,因此不怕把股权让出去以后失去控制权,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民营企业家出让股权很容易引起企业的混乱,这也是很多企业有过先例的。

(3)、实际控制人股份转让

如果公司不想增资扩股,叫采用实际控制人转让股权方式,在转让过程中,按照出资对象职务级别、工作年限、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优惠比例。通过转让过程完成买股与配送的过程。

2、激励对象出资的资金来源:

激励对象出资的来源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获得:

(1)完全由激励对象自筹现金解决;

(2)从支付给激励对象的年薪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以认购股份。

(3)从公司公益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专项资金,无息贷给激励对象认购股份,然后从激励对象的薪金中定期扣还。

第一种方式则由激励对象州自筹资金购买,后2种方式实际上都属于延后支付奖金的形式,如完全采用第1种方式,则在激励对象自有资金不足时将无法认股,后果可能是激励者因无资金认股而放弃股份.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激励对象有充足的资金认购股份.可考虑几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规定用延后支付奖金的形式认购股份的上限,剩余的部分必须用自有资金认购。

3、激励范围、激励力度

理论上说,现余出资持股计划的激励对象适用于全体员工,差别只在于股份配送或优惠比例不同,目的是体现股权激励方案公平公正性,让每一位愿意参加股权激励计划的员丁广泛参与进来。体现了公司包容性和一种利益共享的企业文化。但在实践中,因为要考虑确保实际控制人的控股地位,以及股权管理成本,参与持股计划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不超过20人较为适宜。

公司包容性和一种利益共享的企业文化。但在实践中,因为要考虑确保实际控制人的控股地位,以及股权管理成本,参与持股计划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不超过20人较为适宜。

4、出资股份的权利

现金出资者本应当具有公司股东的一切权利,但由于股东会人数过多导致股东会成本增加并降低决策效率,小股东应实行股权代理或委托制,确定五至十名核心持股成员,其他缴纳现金股份的成员,必须委托这些人代理行使法律上的股东权利。

5、股份的变更

激励对象出现辞职、职务变更等情况的,已经认购的股份可继续保留,可继承、可转让。但配送的股份未达到行权的条件的,由实际控制人无条件收回

综上所述,现金出资持股方案较适合公司当前的实际状况,是整个方案的核心.但也存在两个主要的缺点:一是要激励对象的抵触情绪大,由于大多数人过去在国营企业工作,国营企业用的最多的方案就是现金入股,由于效益不佳,常常无红可分,实质上变成了企业变相筹资掏空员工的钱袋的手段,因此,要让激励对象实实在在看到现金入股的好处,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行这个方案的关键。二是激励成本较高,由于实现利润后要年年分红,有可能造成公司支付现金的压力大,同时实际控制人分红所得缴纳个税税负重;

(二)第二层次:岗位分红股

岗位分红股是对特定的岗位员工,授予一定数量的股份,使得该管理人员在这一岗位上任职期间可以享受该股份的分红权。岗位股的特点是不需要购买,人在特定岗位时拥有,离开该岗位自动失去,由继任者享有。

此方案股权来源,全部由实际控制人提供。实质上就是大股东为完成业绩目标的高管让渡分红权.由于在第一层次的现金持股计划中,缴纳现金入股的激励对象,实际控制人已根据其岗位、职务级别、贡献大小进行了无偿配送,故此方案适用于未参加现金持股计划的激励对象。在岗位股实际设置时,要考虑与配送金额的匹配,以及与年薪制的补充。

(三)第三层次:经营业绩股

经营业绩股是指对高管在年初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到年末时达到预定的目标,并为公司服务一定年限后,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

该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激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努力完成业绩目标,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激励对象获得奖励的前提是实现一定的业绩目标并持续服务于公司,并且收入是在将来逐步兑现。

实施该方案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问题:

1、经营业绩股份来源:①从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增资:②由提取的奖励基金中从实际控制人处回购公司股份。

2、激励范围、激励力度

经营业绩股份的激励范围通常为有业绩目标的高级管理人员,通常公司对高管分配为年薪制,但年薪制必须与一定的经营目标挂钩,在超额完成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做为年薪制的一种补充分配方式,可以延缓公司现金分配不足,也可以通过此方案,逐步提高高管层的持股比例,稳定高管队伍。

3、业绩目标的设定

业绩目标是约束激励对象的重要条件.公司应当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公司可以选择总产量、总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绝对数指标为业绩目标,也可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相对盈利指标为业绩目标,还可以以绝对盈利指标和相对盈利指标结合为业绩目标。对超额完成业绩目标的,除兑现基本年薪外,超额部分可在绩效考核办法中规定给予业绩股份的奖励。

4、经营业绩股份的权利

激励对象获得的经营业绩股份,享有分红权。为了避免高管的短期行为,必须规定所有权保留期,在期满后,符合授予条件的,由公司按持股份额发放股份登记证书。

总之,经营业绩股目的是为了激励高管完成经营目标,经营业绩股份兑现得越多,股东的回报越高,此方案较适合公司当前的实际状况,但也存在两个主要的缺点:一是公司的业绩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很难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为获得经营业绩股票而弄虚作假:要求公司有健全的审计监督体制;二是由于奖励的是股权,被激励者在公司实现利润后可年年分红,使这个方案的激励成本比年薪分配方式高。

三、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激励对象范围和人数问题

如前所述,股权激励的重点对象是公司的高管和核心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但根据我公司的实际,一是成立时间不长,有的高管和核心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公司时间短,二是部分高管和核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对他们实施股权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加之实施后股权不能过与分散。因此我认为,我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的重点对象范围应界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

1、在公司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者(含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及中层干部);

2、由董事会确定的未担任中层的核心骨干、技术人员 ;

3、方案实施时已连续在公司工作五年以上;

3、方案实施时年龄限制为男不超过45周岁.女性不超过40周岁者;

4、参与股权激励总人数不超过20人。(二)管理机构的问题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大量股权管理的工作,涉及人力资源、薪酬分配、业绩目标制定、考核等大量日常工作,建议设立专门股权管理机构,来实施股权管理日常工作。(三)具体实施细节问题

1、为了增加对股权激励对象的约束,实际控制人配送的股权由实际控制人与激励对象签订《公司股权期权协议书》,规定配送的股份只有分红权,必须在服务一定年限或完成一定工作业绩后,可正式办理行权手续,在行权前仍由实际控制人保留所有权: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 篇2

Berle and M eans (1932) 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提出了现代公司的股权将高度分离的预测。分散股权结构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目光聚焦于股权结构。LLSV (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V ishny, 1999) 首先探寻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大公司的最终所有权。通过对全球27个发达国家前20大上市公司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世界范围内集中股权结构是非常普遍的, 除英美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大多存在最终控制性股东, 最终控制者倾向于构造金字塔股权 (Pyram idalH olding) 结构来实现控制, 即位于金字塔尖的个人或企业, 通常是家族企业控制着一个子级公司, 这个子级公司又控制着下面的孙公司, 孙公司再控制着曾孙公司, 并依此顺推下去 (如图1) , 形成家族企业通过层层持股最终控制多家公司的结构。

二、金字塔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的掏空现象

La Portaetal. (1999) 给出了金字塔的确切定义: (1) 公司拥有一个终极所有人; (2) 至少存在一个上市公司在该公司和最终所有人之间的至少20%投票权的链条上, 其中100%拥有的不算一个层级, 金字塔结构中必须有上市公司在中间利用这一条件。这种结构下就产生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会导致控股股东的掏空 (Johnson etal.2000) 行为, 也称隧道挖掘行为,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经营性隧道, 包括关联方之间的借款担保、资产销售、支付高管人员较高报酬、高派现甚至直接侵占与欺诈等;二是金融性隧道, 包括在不转移任何资产的情况下提高控股股东份额 (如内部人交易、秘密并购等) 、买断小股东、阶段性收购等。而企业的控制者将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到自己手中较为常见且容易实施的是第一种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还将严重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1998年上市至2003年底共6年时间里, 五粮液集团下的五粮液上市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高达41亿元, 平均每年实现净利润为6.84亿元。然而, 在其业绩辉煌的背后, 五粮液除上市当年进行过一次现金股利分配外, 其余年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金股利分配, 五粮液集团通过现金股利“合法”获得的收益也就微乎其微。与此相反, 在这6年期间, 五粮液上市公司通过多种关联交易形式, 累计向集团公司输送了超过97亿元的现金, 平均每年超过16亿元。按照关联交易形式, 分别描述了五粮液上市公司在2004—2007年, 与集团母公司之间发生的主要关联交易情况, 具体交易事项包括产品购销、接受劳务、资产购销、品牌标识使用、租赁和技改项目等六大类。五粮液在2003年之后, 每年都与集团公司发生大量的产品购销关联交易, 而且呈现稳定增长。4年内关联产品采购平均交易金额为17.76亿元, 是2003年之前平均交易金额7.58亿元的2倍多。关联产品销售平均金额为26.65亿元, 是2003年之前平均交易金额2.7亿元的近10倍。以五粮液集团进行大量的内部交易获取现金的案例, 可以得出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 无论是市场层面的自发纠偏机制, 还是政府和法律层面的强制纠偏机制, 尚不足以约束大股东滥用控制权的行为的结论。在五粮液集团的案例中, 中小投资者无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 五粮液上市公司丰厚的利润也使证监会处在按照现有法律、法规无法直接干预的尴尬境地。五粮液集团公司借助关联往来从上市公司获取现金的行为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德隆系、托普系、飞天系、鸿仪系等庞大的资本系相继覆灭, 旗下上市公司深受其累。鸿仪系旗下的上市公司的巨额资产一直被关联方占用, 还要为关联方提供巨额担保, 直到2004年鸿仪系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对外披露这些事项。鸿仪系是一个三层级的金字塔。位于顶层的是由自然人股东鄢彩宏、侯军直接控制的一系列母公司, 主要用于对下级公司进行投资运作;中层是被这些母公司控制的一系列上市公司;底层是受一层母公司和二层上市公司控制的一些金融公司。从鸿仪系“掏空”旗下上市公司的案例中, 可以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本系, 这些资本系往往都通过复杂的多层级的金字塔式股权结构, 来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高度分离。在此案例中, 鸿仪系并没有充分地向外界披露其存在的关联方交易, 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中隐藏着极高的商业伦理和诚信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ST罗顿历经十年终成一家空壳公司, 在2011年面临退市险境, 但围绕公司循环的体外资产, 却数量庞大、盈利丰厚, 巨大反差。海南省第一只旅游类上市公司罗顿发展的资金也是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被终极控股人一步步掏空的, 中小投资者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因为市场信息的缺失以及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 导致部分中小股东无法判断自己处于金字塔的第几层, 以至于让自己的资金被控股人逐步蚕食。

综上所述, 以我国2007—2009年沪深两市2 99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角度, 对关于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终极股东利益侵占假说进行检验, 发现该假说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检验成立。这表明掏空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存在更为广泛。如何有效防止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也一直是各方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的应对方案

1. 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减少中小投资者与大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保证机制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应确保注册会计师们的独立性;建立严格的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避免其可能失职及疏忽行为。注册会计师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对隐蔽风险的控制, 禁止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 督导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关联方及关联方关系披露不充分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的现状, 笔者认为, 必须强制关联方要素的完整披露, 包括出售关联方资产, 为关联方提供担保都必须对外公示披露, 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来破坏关联方交易的隐蔽性, 制定一系列可操作且客观的关联交易定价制度。证监会也应严格监视企业关联方行为, 提高证监会的权威性, 扩大证监会的权利范围。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2. 建立完善的法律环境, 加强舆论监督

在上述五粮液案例中, 五粮液的投资者存在因有大量内部交易区间出现超额损失。按照美国的诉讼制度, 投资者就可以据此对该上市公司提起诉讼, 并借助诉讼行为迫使上市公司谨慎行事不再犯类似错误。但在目前我国的法律框架下, 投资者尚无法提起诉讼。在我国, 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 对于上市公司管理的法律还很不健全。所以, 我们国家需要通过立法来帮助中小股东维权, 以法律明确控股股东对公司及中小股东的侵害赔偿责任,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 还应将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加强外部机构的监督相结合来制约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目前, 主流媒体对于大型企业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掏空下级企业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 使中小投资者可以更理性地进行投资决定。

3. 优化股权结构, 进一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利用2004—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会显著减少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 股权分置改革的效果初步得到体现。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可以趋于一致, 减少控股股东获取私人利益的可能性, 通过改革加大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 减少掏空, 利用股东行为的内在约束和自我激励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4. 制衡控制性股东的权力, 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 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 健全独立董事生成与退出制度, 赋予他们实质权利以制衡控制性股东的独权, 而不是让独立董事流于形式或者偏于大股东。加强上司公司的内部治理, 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 避免终极控股人将公司价值占为己有。提高中小股东的专业判断力, 避免盲目投资, 加强维权意识。

总的来说, 目前我国对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的掏空行为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很多, 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中国国情下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特殊性, 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应对方案, 使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不被终极控股人转移, 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La Port a, Floren cio Lopez-de-Silanes, An drei Shleif er, and Vis hny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 of Fi-nance, 1999, 54.

[2]Johns on S.,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Tunnel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22-27.

[3]张学洪, 章仁俊.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权、现金流权偏离与隧道行为[J].经济经纬, 2010, (4) .

[4]黎来芳.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11) .

[5]贺建刚, 魏明海, 刘峰.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10) .

[6]肖翔, 郭华.基于金字塔股权结构的资本结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生产力研究, 2010, (11) .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篇3

关键词:股权结构 公司绩效 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56-02

从近年来的国别比较研究显示,除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家族、银行或国家等控股股东,这一现象在东亚、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最为普遍。股权集中固然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问题,但大股东常常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从中小股东手中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企业中去,出现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因此,在世界大多数大企业中,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是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管理者侵害外部股东的利益。

由此可见, “一股独大”现象也并非中国所特有。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也同样存在着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比如,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出现了财务造假、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大股东占用资金、违规担保、非公允关联交易、难以遏制的再融资冲动、不分红或高比例分红等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控股股东在其中所起的恶劣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学者、证券业从业人员,甚至决策与监管机构的人士开始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最大缺陷之一,减少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股权集中度是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前提条件。

“股权结构不合理”被列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几大基本问题之首,反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特征第一为“股权分置”,第二就是“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显然,股权集中、一股独大已经被认定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大缺陷,而降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减少大股东持股比例、形成前几大股东持股相当的格局已成为监管机构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政策目标。

在社会舆论和众多学者的呼吁下,我国开始实施“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和“股权分置改革”,在全社会范围出现了诸多争论。

中国产权改革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一、 内部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公司价值和内部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之间存在着曲线关系,即公司价值最初随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然后随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增加而下降。原因在于内部股东可以通过特权消费来增加现金流,在此情况下,管理人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在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经理人员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外部股东也会理性地预见到经理人员在利益和目标上的背离,但随着经理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双方利益将会向趋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内部人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的正向关系。”但是,从理论上讲:如果公司股权是高度分散的,股东就不会有足够的激励来密切监督公司经理人员。公司价值最初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后开始下降。随着经理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敌意标购者为了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所支付的溢价也随之增加,但接管成功的可能性却随之降低。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股权结构和盈利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从理论上讲,在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绩效表现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使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他们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免费搭车”。此外,大股东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解决了外部股东和内部管理层之间在投资机会、业绩表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见,控股股东既有动机去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又有能力对企业管理层施加足够的控制以实现自身利益,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代理问题,因而股权集中型公司相对于股权分散型公司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但是,有时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或者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通过追求自利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此时,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和市场价值要优于股权集中型公司。

三、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上显著。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时,公司绩效上升。因为大股东拥有高现金流所有权能够创造公司价值,或者说更强的来自现金流所有权的激励是和更高的公司价值相关联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绩效表现出更强的利益趋同效应,而不是利益侵占效应。也说明了“一股独大”问题并没有使公司的运作效率低下,反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绩效越高。而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内部的公司治理完成的。股权集中度高的大股东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更多地是正向的激励效应,而不是负向的侵害效应。原因可能在于,股权集中度越高,对控股股东来说基于控制的公共利益所产生的正向激励也就越高,控股股东也就越有可能保持对公司经理层的有效控制;相应地,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边际成本也就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控股股东为追求控制权的私有利益而使全体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害的能力。

四、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关系

国有控股的股权性质并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正的影响。民营控股的股权性质对公司绩效产生正的影响,而且当公司为民营控股时,与其他控股类公司相比,公司绩效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因为私有产权控股的上市公司能比较好地解决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可以维持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管。而来自控股股东的有效监管,无疑又会大大提高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程度。这也验证了“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的这条黄金定律。

而国有控股类及其他类公司控股股东管理公司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些。对国有控股的公司而言,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是产权主体。从股东监督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家及其代理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这种监督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对企业过多的干预,难以给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机关并不直接分享投资决策带来的财富效应,因而与民营控股的公司相比,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五、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

股权制衡度相对于其他股权结构变量来说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甚微。(1)由于控股股东存在着巨大的控制权私有利益,因此,其他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之间存在着争夺控制权的现象,而这种争夺往往会导致公司绩效的下降,也会给公司经理层造成一定的可乘之机,产生更大的代理矛盾。这些都会降低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权制衡度过高,往往意味着第一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下降,这会削弱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影响能力,降低其勤勉尽职程度及相应的正向激励效果,增加代理成本,最终导致公司绩效下降。

六、结论

本文从五个角度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我国存在着较高的股权集中度,而且股权集

中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即公司绩效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一股独大”并没有降低公司运作的效率,反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说明在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绩效表现出更强的利益趋同效应,而不是利益侵占效应。

公司价值和内部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之间存在着曲线关系,即公司价值最初随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然后随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增加而下降。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绩效表现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

民营控股的股权性质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有控股的股权性质并没有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影响。这证实了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的经营效率,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在绩效方面并没有优于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

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微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高的股权制衡度会减弱第一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反而会降低公司绩效,因为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没有第一大股东所表现出来的激励效应强烈。因此,可以说前几大股东持股相当的股权结构不应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目标。

基于本文的分析结论,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的改革政策应坚持以下导向:

1.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进入,增加民营企业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这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应坚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应坚定不移地建设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以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本文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向关系。这说明,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发育程度还很低,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远未完善,产品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对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约束也非常有限,外部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导致主要投资者不得不做出增加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实施直接控制的现实选择。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建设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以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法律法规体系,要对证券市场严加监管,切实保护中小股民的利益。

(作者单位:绍兴市公用事业管理处 浙江绍兴 312000)

公司股权收购方案 篇4

一、律师法律服务方案

股权收购,尤其是收购100%股权,一般需要经过收购预备、尽职调查、拟制方案、收购谈判、合同签订、收购执行等。律师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与特点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为当事人规避法律风险、收购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保障。委托人可以委托律师提供全面的收购法律服务,或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律师服务范围。

第一、收购预备阶段

律师为收购方提供实施收购前的必要准备与论证工作,律师在收购预备阶段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有:

1、调查于收集有关收购的行政程序与国家政策等。

2、审查与论证收购的可行性与合法性。

第二、尽职调查阶段

律师应对目标公司进行深入调查,核实预备阶段获取的相关信息,以备收购方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出收购决策。根据个案的不同,由律师灵活掌握需要调查的内容。

1、对目标公司基本情况以及附属性文件的调查核实。包括但不限于,调查核实公司的实收资本和公积金缴纳情况,建设项目的立项、规划、报建、环评等手续,土地权属、房屋权属等。

2、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进行调查,尤其是核实目标公司的资产权属,包括但不限于房屋、土地使用权、重要机器设备、存货、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

3、对目标公司经营状况的调查,尤其是目标公司是否存在重大的债权债务,是否存在税务、社保等问题。

4、对目标公司法律纠纷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是否存在对外保证、抵押、质押等。

5、对目标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职工情况进行调查等。

第三、拟制收购方案

律师应在信息收集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以收购方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结合有关行政管理的具体要求,拟制出不少于2个具有操作性的收购方案。

同时,向收购方提示股权收购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必要时出具法律意见书。

第四、起草、确定与签订股权收购合同

律师在收购双方达成收购意向后,应协助收购方进行商业谈判,共同拟定、签订股权收购合同等。

第五、收购执行

律师协助收购方办理股东名称变更、股权变更、章程修订等,必要时协助收购方办理资产评估、过户登记等,指导收购方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等。

二、律师收费方案

若贵司委托律师全程参与股权收购的,律师将依据双方签订的《法律事务委托合同(非诉)》(海南省司法厅、海南省律师协会监制文本)之约定,在贵司的授权范围内,提供约定的服务项目与内容。

本案是非诉法律服务案件,按照海南省司法厅与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制订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之规定,收费标准是协商收费。一般是参照诉讼案件协商确定,按照标的额的比例收取。即按照收购价款1.5亿元收取代理费1166000元(计算公式:1.5亿元×0.5% + 416,000元)。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 篇5

一、基金的架构

当前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组织架构:公司制、合伙制和信托制。本方案一并介绍该三种架构,并简要比较三种架构的特点。根据国际成功的经验和国内基金的发展趋势,我们建议优先选择合伙制架构。

(一)架构

1、架构一:公司制

公司制基金的投资者作为股东参与基金的投资、依法享有《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并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基金管理人的存在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公司常设的董事身份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公司投资管理;另一种是以外部管理公司的身份接受基金委托进行投资管理。

公司制基金的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公司股东会 董事会 基金管理人

2、架构二:有限合伙制

合伙制基金很少采用普通合伙企业形式,一般采用有限合伙形式。有限合伙制基金的投资人作为合伙人参与投资,依法享有合伙企业财产权。其中的普通合伙人代表基金对外行使民事权利,并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基金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国际行业实践来看,基金管理人一般不作为普通合伙人,而是接受普通合伙人的委托对基金投资进行管理,但两者一般具有关联关系。国内目前的实践则一般是基金管理人担任普通合伙人。

有限合伙制基金的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普通合伙人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合伙人会议 基金管理人

3、架构三:信托制

信托制基金由基金持有人作为委托人兼受益人出资设立信托,基金管理人依照基金信托合同作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行使基金财产权,并承担相应的受托人责任。

信托制基金的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基金受托人 基金管理人

(二)不同架构的比较

三种不同基金的架构之间在投资者权利、税收地位、信息披露、投资者规模限制、出资进度及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方案仅简要介绍各架构在投资者权利和税收地位方面的差别。

1、投资者权利 公司制 有限合伙制 信托制

基金管理人的任命 间接 直接 直接? 外部审计机构的任命 股东会 合伙人会议 基金管理人 参与基金管理? 不参与 不参与 不参与 资本退出 需管理人同意? 需管理人同意 不需管理人同意? 审议批准会计报表 股东会 基金管理人 基金管理人 基金的终止与清算 股东投票 合伙人投票 信托合同约定 注:

一般而言,受托人应是基金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如无重大过失或违法违约行为,委托人无权解任基金管理人。

作为整体,投资者无权参与基金管理。实践中,基金管理人负责投资决策的委员会中一般会有个别投资者代表。

依照《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股东或合伙人转让权益需要其他股东或合伙人同意。实践中,一般投资者与管理人签订协议,允许管理人代表他们同意其他股东或合伙人的退出。

从《信托法》角度看,委托人可以自行解除委托。但实践中,信托合同可能会有不同安排。一般而言,公司制下,基金的投资人不能干预基金的具体运营,但部分投资人可通过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委员会参与投资决策。有限合伙制下,基金管理人(普通合伙人)在基金运营中处于主导地位;有限合伙人部分可以通过投资委员会参与投资决策,但一般通过设立顾问委员会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进行监督。信托制下,投资人基本上难以干预到受托人(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决策。

2、税收地位

从税收地位来看,公司制基金存在双重纳税的缺点:基金作为公司需要缴纳公司所得税,但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国家发改委有关规定的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收益以红利形式派发给投资者后,投资者还须缴纳收入所得税。合伙制和信托制的基金则不存在双重纳税问题,基金本身不是纳税主体,投资者在获得投资收益后才自行缴纳收入所得税;该等投资者是否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待咨询当地税务部门。

(三)建议

从国际行业实践和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有限合伙制是基金组织形式较为合适的选择。有限合伙制基金可以进行灵活有效的资产配置和运营管理,可以自动实现较为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降低投资人的税赋,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建议设立基金时优先考虑有限合伙制。

二、基金设立构想

从建立有限合伙制基金的设想出发,基金的设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和结构进行:

(一)组建投资管理公司

投资管理公司应由主要发起人或其下属企业、当地较为知名的企业和未来基金的管理团队(两到三名资深专业人士构成)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最好有人民币3000万元,以符合国家发改委备案和享受税收优惠要求。管理公司设立后应报省级发改委备案。

投资管理公司将作为未来基金的普通合伙人(管理人)和作为未来基金的有限合伙人的其他投资人共同出资设立基金。

(二)设立基金

1、基金规模:人民币【】亿元左右,向特定投资人募集。可从小规模做起,做出成绩和声誉,以有利于以后募资、设立新基金,形成长期滚动发展。

2、出资方式:建议一次性出资。基金可采取承诺制和一次性出资。承诺制下,投资人一般先支付20%的认购资金,其他资金则根据普通合伙人的项目投资或缴纳管理费通知按比例缴付。一次性出资的,投资人则须在基金设立时一次性全额缴付认缴资金。一次性缴付的优点是保证基金资金立即到位,未来投资有资金保障;缺点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投资人可能短缺资金。也可考虑采取折中方式:企业、机构投资者采取承诺制出资,个人投资者则一次性出资。

3、投资人:

(1)投资管理公司:可出资1-10%,并担任普通合伙人(基金管理人);(2)主要发起人或其下属企业:出资3000万元或以上,以带动其他投资人投资;

(3)当地知名企业、机构或个人投资人;(4)其他地区的投资人。

4、最低出资额:企业、机构:[500]万元;个人:[100]万元。

5、基金注册地:【 】。

6、投资方向:【生态、休闲、高尚型】社区及房地产开发项目。

7、投资限制:面向全国,也可限定:省内的投资金额占基金规模不少过【50】%、但应低于【60】%;基金一般采取与其它投资人联合投资的方式,不谋求控股地位;单一项目的投资金额不超过基金规模的10%;单一行业的投资金额不超过基金规模的30%。

8、基金存续时间:【6】年,经合伙人同意最多延长【3】年。

9、退出方式:股权转让、上市、公司/原股东/管理层回购

10、普通合伙人(管理人):投资管理公司

11、投资决策委员会/管理团队:(投资管理公司其他股东和主要有限合伙人委派人士„„„.)。

12、顾问委员会:由主要投资人组成。

13、管理费用:为每年底基金资产净值的【2.5】%,按季度支付。

14、利益分成:采取“保底+分成”方式,即保证投资人一个固定的回报率(一般为10%),10%以上部分由投资人和管理人按照浮动比例分成。

15、信息披露:季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财务报告(审计)。

16、合伙人会议:会议。

三、工作计划

(一)政府支持:基金设立应争取政府,取得政府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拨备或安排配套资金(如当地政府也投资)、鼓励投资当地房地产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退还管理团队部分或全部个人所得税、政府登记(审批,如有)便利。

(二)设立投资管理公司:预核公司名称、公司章程、出资、验资、登记设立、向省级发改委备案。

(三)基金设立:制订招募基金计划、募集资金、签署认购协议及合伙人协议、设立基金、认缴资金按约定到位。

(四)投资:物色合格目标公司、内部投资决策、陆续向目标公司注入资金。我们期待着发挥我们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经验和智力优势,与投资人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与运作方面展开积极、有效的合作。

上述初步设想供决策参考。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

一、基金的架构

当前国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组织架构:公司制、合伙制和信托制。本方案一并介绍该三种架构,并简要比较三种架构的特点。根据国际成功的经验和国内基金的发展趋势,我们建议优先选择合伙制架构。

(一)架构

1、架构一:公司制

公司制基金的投资者作为股东参与基金的投资、依法享有《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并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基金管理人的存在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公司常设的董事身份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公司投资管理;另一种是以外部管理公司的身份接受基金委托进行投资管理。

公司制基金的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公司股东会 董事会 基金管理人

2、架构二:有限合伙制

合伙制基金很少采用普通合伙企业形式,一般采用有限合伙形式。有限合伙制基金的投资人作为合伙人参与投资,依法享有合伙企业财产权。其中的普通合伙人代表基金对外行使民事权利,并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基金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国际行业实践来看,基金管理人一般不作为普通合伙人,而是接受普通合伙人的委托对基金投资进行管理,但两者一般具有关联关系。国内目前的实践则一般是基金管理人担任普通合伙人。

有限合伙制基金的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普通合伙人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合伙人会议 基金管理人

3、架构三:信托制

信托制基金由基金持有人作为委托人兼受益人出资设立信托,基金管理人依照基金信托合同作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行使基金财产权,并承担相应的受托人责任。

信托制基金的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投资人 基金受托人 基金管理人

(二)不同架构的比较

三种不同基金的架构之间在投资者权利、税收地位、信息披露、投资者规模限制、出资进度及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方案仅简要介绍各架构在投资者权利和税收地位方面的差别。

1、投资者权利 公司制 有限合伙制 信托制

基金管理人的任命 间接 直接 直接? 外部审计机构的任命 股东会 合伙人会议 基金管理人 参与基金管理? 不参与 资本退出 需管理人同意? 需管理人同意 不需管理人同意? 审议批准会计报表 股东会 基金管理人 基金的终止与清算 股东投票 合伙人投票 信托合同约定 注:

一般而言,受托人应是基金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如无重大过失或违法违约行为,委托人无权解任基金管理人

作为整体,投资者无权参与基金管理。实践中,基金管理人负责投资决策的委员会中一般会有个别投资者代表。

依照《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股东或合伙人转让权益需要其他股东或合伙人同意。实践中,一般投资者与管理人签订协议,允许管理人代表他们同意其他股东或合伙人的退出。

从《信托法》角度看,委托人可以自行解除委托。但实践中,信托合同可能会有不同安排。

一般而言,公司制下,基金的投资人不能干预基金的具体运营,但部分投资人可通过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委员会参与投资决策。有限合伙制下,基金管理人(普通合伙人)在基金运营中处于主导地位;有限合伙人部分可以通过投资委员会参与投资决策,但一般通过设立顾委员会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进行监督。信托制下,投资人基本上难以干预到受托人(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决策。

2、税收地位

从税收地位来看,公司制基金存在双重纳税的缺点:基金作为公司需要缴纳公司所得税,但符合财政部、国税务总局及国发改委有关规定的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收益以红利形式派发给投资者后,投资者还须缴纳收入所得税。合伙制和信托制的基金则不存在双重纳税题,基金本身不是纳税主体,投资者在获得投资收益后才自行缴纳收入所得税;该等投资者是否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待咨询当地税务部门。

(三)建议

从国际行业实践和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有限合伙制是基金组织形式较为合适的选择。有限合伙制基金可以进行灵活有效的资产配置和运营管理,可以自动实现较为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降低投资人的税赋,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建议设立基金时优先考虑有限合伙制。

上述初步设供决策参考。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篇6

公司治理的模式和绩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及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在某种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而股权结构又不是自发形成,对一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管制环境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本文主要探讨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着重从资本市场管制

角度分析股权结构的差异性及成因,第二部分从股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以及大股东的不同身份角度,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探讨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联系,最后一部分得出几点结论。

2权结构的差异与资本市场管制

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股东的稳定性,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等。就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讲,股东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国外投资者、一般职工及高层管理者(包括总经理和董事)。在一些国家,商业银行也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甚至是大股东。很显然,股东的种类不同、各类股东持股比例不同,以及股票的集中程度和流动性不同,导致的股权结构也截然不同。

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内部,公司的股权结构都有较大的差异。下表反映了几个国家股权结构的差异。

导致不同国家公司股权结构出现差异的原因很多,历史、文化、家族势力、收入差距等,固然是影响因素,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制、内部交易规制、市场操纵规制、接管和反接管规制、证券分散规制、以及银行规制的宽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公司内外部人之间信息的非对称程度、股权集中的收益与成本比较、以及银行及机构投资者能否持股及持多大比例的股份,从而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美国由于推崇新古典经济的理念,注重资本市场在资本配置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上述管制方面都采用严格的规制。如要求上市公司按季度披露财务报表,严格限制内部人(如经理、董事及持有公司发行股票10%以上的大股东等)利用未公开信息从事公司证券交易,

表1普通股的股权结构:各国比较

(持有股份占在外流通股份的%)

股东类别

美国

日本

德国

捷克

(1995年)

中国(上市公司)

(1995年)

全部公司机构股东

44.5

72,9

64.0

45.5

28.7

其中:金融机构

30.4

48.0

22.0

银行

0

18.9

10.0

15.5

保险公司

4.6

19.6

--

养老基金

20.1

9.5

12.0

其它

5.7

--

--

30.2

非金融公司

14.1

24.9

42.0

个人

50.2

22.4

17.0

49.3

31.5

外国机构投资者

5.4

4.0

14.0

3.4

6.1

政府

0

0.7

5.0

3.2

30.9

资料来源:许小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表2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度[1]

公司最大股东的

投票权所占比率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

德国

日本

美国

0≤%26lt;х%26lt;10

3.2

61.1

66.0

10≤%26lt;х%26lt;25

6.9

21.3

17.4

25≤%26lt;х%26lt;50

16.7

12.9

13.0

50≤%26lt;х%26lt;75

31.9

4.7

2.1

75%26lt;≤х≤%26lt;100

41.3

--

1.5

资料来源:Dietl,H,CapitalMarketandCorporateGovernanceinJapan,GermanyandTheUnitedStates,Routeldye,1998,p121

一经查

处,就要没收非法所得、加倍处罚以至受到监禁。证券法还要求内部人必须定期向证券管理部门汇报其拥有和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况。对于制造虚假信息、欺诈等市场操纵行为,也做了很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严加制裁。特别是美国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分开,禁止交叉,禁止商业银行持有非金融企业的任何股票。在这样的规制下,大股东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难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方案 篇7

一、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子公司与其母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国很多以国有股为大股东的公司是由其控股母公司资产剥离包装后上市的,母公司原有的优良资产和精良人员构成了上市公司的主体,而非主业和不良资产以及辅业人员都留在了母公司,这类上市公司似乎欠有母公司的经济债、感情债,在人员、业务、利益等方面都与母公司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出现了上市公司为“圈钱”而无限度的增发、扩股,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抽血”机器,上市公司为大股东贷款作无原则的担保等不良现象,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缺乏保护机制,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所有者代表缺位

目前,大多数国有控股公司采取由授权投资机构全权代理行使国有股权的办法。由于“授权投资机构”一旦建立,就会有自己区别于国家这个最终所有者利益的独立利益,同时这些机构又是以国家所有者的全权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因而这些机构的领导人就有可能运用他们握有的控制权追求自身的利益。于是,就出现了授权投资机构的“代理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所有权受托人(代理人)的“授权投资机构”的内部人离开了委托人的要求,脱离自身的目标,甚至不惜为了本机构或者本机构领导人的利益,损害而作为最终所有者的国家的利益。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股权被人为分割且定价不一,国有股权缺乏真正明确的所有者行使股东权利,公众股东又对企业缺乏直接有效的控制力,对经理层的股权约束难以真正形成;加上未设立管理层与员工股票期权制度,缺乏严格规范的有效的对管理层的长期激励机制,无法保证管理层利益与股东价值保持一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也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不少企业经理人员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决策,为自己牟取私利,明显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四)制衡机制失灵

大股东造成公司治理中的制衡机制失灵其直接后果就是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在机构、资产、人员、财务和业务上没有分开,为大股东侵蚀公司利益,损害其他股东权益,通过关联交易或担保等方式将上市公司资产和资金掏空提供了可能性。

二、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集中的股权使得股东间约束难以形成,尤其是中小股东对国有大股东难以实行有效的制约,也难以形成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而且导致政府部门仍然对企业形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将诸多政策性负担强加给企业,使企业无法真正成为市场条件下的竞争主体,实现运作机制的转变。

(二)国有股所有者虚位导致国有资本缺乏增值动力和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道德风险,公司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内部人手中,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缺乏程序化、透明化,决策透明度和专业化水平都很低,决策质量较差。

(三)治理结构不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基本上由大股东操纵,或由管理层所控制,没有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来实现有效的运行与监督机制,也缺乏健全的经理层聘选、考核和监督机制,缺乏对管理层动态有效的激励制度。

(四)公司股权集中和流通权的分割导致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无法通过收购兼并和代理权争夺来约束管理层。

三、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善治理结构的分析

(一)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

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机构投资者普通股持有率为30%-50%,到80年代发展为50%-80%。因此,一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该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处于发展初期,投资基金等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总体水平较低,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有限,对证券市场影响不足。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和公司治理均有积极作用,由于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集中投资,注重长期效益,一般能进入公司董事会进行经营决策,可避免中小股东监管软弱的缺陷,对经理层形成约束力。通过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如商业性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以及境外投资机构,推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形成股东间的有效制约。

(二)建立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制度及对企业高层实行激励机制

1. 建立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制度

员工持股计划(ESOP),它把经营者、员工的利益(主要体现为薪资)同股东利益(主要表现为公司业绩)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共同的利益取向和行为导向,同时减少代理成本,鼓励经营者承担必要的风险。ESOP的实施,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ESOP还可以与公司治理相结合,通过员工持股会参与公司治理,改变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取得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公司决策机制的效果。

2. 对企业高层实行激励机制

通过对企业高层实行激励机制,弥补监督职能的不足。若高层管理者通过持股或股票期权拥有企业较大股份,其股权的行使和他们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结合在一起,那么能从激励机制上缓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称,弥补监督机制的不足,形成管理者权力运用的自我约束。

(三)合理充分的利用流通股

1. 向流通股股东配售股份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按一定的比例和一定的价格转让给流通股股东,转让后,被转让的股份在一定的时期内与流通股一起并股流通。这种方式不减少净资产和营运资金,不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只是改变公司股权结构,对股市的冲击力较小,并为公司日后增资扩股保留了充分的空间;同时,配售后非国有股比重提高,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运营效率,强化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

2. 支持流通股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为防止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可允许中小股东组织中小投资者协会,引进为中小投资者和独立董事服务的中介机构;在股东大会表决中,试行表决权信托制度和累积投票制度,通过信托制度,将投票权进行委托,提高流通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中的权力制衡作用。

3. 考虑将非流通股转为优先股或者债权

对于部分负债率过低的上市公司而言,可以考虑按照净资产值为基准,把部分非流通股转为债权。对于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超级大盘股,也可以考虑按照净资产值把部分非流通股转为优先股,以减轻全流通对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与资金压力。非流通股转优先股或者债权,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资,也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完善。在转为优先股或债权后,流通股持有人持有的普通股地位相对更加重要,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对上市公司经理人提出要求,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完善董事会制度

完善董事会制度逐步从内部董事占多数过渡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格局;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维护独立董事的独立客观性;建立董事会的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薪酬制度等,确保董事会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利用退出机制和接管来约束经营者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篇8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上市公司

1.研究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早于国内。国外的研究偏重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另外就是股权构成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容易监控的行业,股票价格与公司盈余比例随股权集中度增加,另一部分则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形关系,即当股权集中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对公司绩效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1.2.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对此有很多研究。许小年和王燕对1993~1995年期间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和法人股比重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国家股比重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而流通股比重对公司绩效无显著影响。他们强调了股权集中度和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孙永祥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发挥,因而能导致公司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2.股权结构的特征分析

2.1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存在一个绝对控股股东或大多数股权由几个大股东所拥有,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和管理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公司管理层。而且控股股东作为公司的主要所有者,持有足够的表决权,可以直接罢免公司经理,这种监督一般情况下是比较有效的。

但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会引发多种矛盾。首先,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可能利用其绝对控股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而牺牲中小股东利益,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或者转轨经济国家,一旦上市公司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内部私人利益。如支付特殊红利,进行关联交易,或者通过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利润管理,获得内部控制利益,从而剥削中小股东。

2.2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对经理监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股权分散是持股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能力很有限,对公司监督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使得任何一个股东都不可能对公司实施控制权,因而使公司控制权从个别股东手中脱离出来,产生了专业经理人员和专业投资人。在很多情况下,小股东们很难或根本无法对一些事项达成一致意愿和行动。另外,由于股权的过度分散,形成了监督成本的问题。任何一个股东直接控制企业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企业的监督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

2.3股权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公司中的若干个大股东能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可以通过各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达到相互监督,从而保护所有股东权益。这种股权结构是最有效率的,也是最有利于公司在经营不佳时迅速更换经营者的一种股权结构。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限制大股东的掠夺行为。

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是必要的,一是大股东之间相互存在监督,使控股股东损害其他股东的情况比较难以发生,事实上,很多公司关键的管理层大都由不同的股东派出,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监督与制约。二是大股东之间有较大的动力去监督公司经理,即使公司的管理层都不是大股东的代理人,但由于持有一定的股份,因此大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去行使监督权,因为监督成本往往大于进行较好监督所获得的收益。

3.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

3.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未流通股比重过高等突出问题,导致公司治理实践中出现“内部人控制”严重、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大股东掠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一系列问题,负面效应产生得非常明显:一方面,大股东利用自己的地位把整个公司的利益敛入自己名下,形成关联方交易。另外一方面,在市场上国有股无法上市流通。因此,二级市场上可以流通的股票太少,从而可以控制股权,操纵股价的升降,使公司的财务指标失去意义,难以反映企业真正的经营情况。

3.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首当其冲是要优化股权结构,减持国有股,这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国有股的减持,不仅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进和法人治理结构调整过程,而且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过程。

首先要减持国有股,由有偿转让改变为存量发行,既要考虑预期目标的实现,又要降低成本,坚持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双赢,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绩效提高,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依法经营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仅要降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重,而且要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按“同股同权同利”的股份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全流通减持,建立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使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更趋于完善。

其次要建立完善可行的法律制度,司法应该适度介入公司治理领域。我国应当适当扩大司法权力介入的领域,在立法层面明确司法介入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建立健全股东诉讼制度,公平、公正地对待各股东,处理诉讼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另外,独立董事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

再次要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要坚持“价值定价”和公正的原则,实现国有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均衡,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理性回归和稳定发展,并为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创造条件。

最后要克服“内部人控制”问题,要加快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在我国三分之二是非流通股,流通股比例偏小是造成股价畸高的两个体制和结构的基础。而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非流通股进入流通领域是一个趋势,而其上市流通可有效地克服“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也是对经营者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我国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石,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汝银.中国上市公司成败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职教园区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寒假高中生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