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家园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活家园(共11篇)

小学生活家园 篇1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生活:《新华词典》解释为:人或生物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所谈及的生活是指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生活课程:指的是一种以关注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世界为主要目标,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来构架课程内容,以活动的方式为其主要的展开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的课程模式。

“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即以“回归生活,引领小学生在生活中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人本理念为指导,依据小学生成长需要和生活中面对的切身问题而形成的生活轨迹,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为主体,以班队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的生活为重点,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相联系,以“健康安全地生活、有爱心负责任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为主轴,以小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从揭示问题切入,以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提高生活能力,学会高质量的生活为主题来建构的一种综合性课程。它是一种非系统化知识概念,重在践行指导小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是一种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日本、台湾、香港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学校均重视开设生活课程,一般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目标。江苏省内也有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如海门东洲小学正在实施“新生活教育”行动计划,无锡洛社中心小学曾开展“现代生活教育”研究„„“新生活教育”关注师生共同发展,以改变师生生存状态,构建新德育、新制度、理想课堂为主要内容,“现代生活教育”关注学校课程、课堂教学和少先队活动等,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赋予生活教育更多的现代气息。

我们以为:这些研究将学校师生的生活都纳入研究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相对而言比较宏观,部分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分学科实施等方面探讨得比较多,在学科整合、实践操作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学校应该是学生生活的家园,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生活为主体,课程也必须体现儿童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校就致力于“三园”(文明校园、学习乐园、生活家园)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文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国际部建设的进程,我们又一次对“三园”学校文化作出深刻思考,充分认识到科学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我们需要拥有学生真正喜爱,能够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发展的课程。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它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一可以为同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从实践纬度丰富校本课程理论;其二有利于深化学校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加快“生活家园”建设,促进学生综合性生活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开发出符合学校特色发展要求和学生素质发展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并通过该课程的高效实施,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有爱心负责任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和学生综合性生活素质的提高。

研究内容:

1、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校本课程活动方案的研发;

2、多学科整合与渗透,建构生活大课堂的研究;

3、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活动方案实施策略及基本途径的研究;

研究重点:

1、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的研制;

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各年级课程目标及内容、课程实施要求、课程评价等。

其中课程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1)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包括自理、做事和护身;(2)让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地生活,包括礼仪、自律和共处;

(3)让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包括鉴美、求美和创美;(4)让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包括消费、休息和调适。

2、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活动方案实施策略及基本途径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该课题研究主要分为“研制”、“实施”和“验证、总结”三个阶段,整个研究周期为三年(2006年9月—2009年8月)。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一、研制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生生活现状及生活需求,主要采用调查法;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提出小学生活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初步构想,主要采用文献法和经验筛选法;

3、确定各年级生活家园校本课程目标及内容,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

4、相同年段教师组成研究小组,探讨活动方案设计格式、活动组织形式、评价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1、低中高年段各设立一个实验班,进行跟踪调查、开展实验:

2、各个班级根据校本课程活动方案组织实施,记录活动效果并及时反思改进,修改调整课程内容,逐步形成主题轴。

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三、验证、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验证活动方案,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出版专著《生活的家园》(暂定名,主要包括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活动方案、论文及课例分析等)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并推广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是一种非系统化知识概念的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开发与实施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生活教育理论、体验教育理论、儿童文化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等;

我们从鲁洁教授编制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得到启示。鲁教授明确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理念,并从“健康安全地生活、有爱心负责任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来设计教材。我们以为,这一指导思想不仅适用于品德课程,而且适用于所有课程。由此,我们在选择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内容时,努力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依据学生素质发展要求

及社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学生生活轨迹为轴,以学生社会化关系(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为面,从以上四个纬度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当然,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与品德课程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对现有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队活动、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等课程的有机整合;

实践力行是实施该课程的一条重要原则,凸显对学生生活方式和行动技能的引领,是在“怎么做”上指导和训练,旨在形成习惯,让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体验、感悟,从而逐渐获得正确的生活观点、生活目标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不是形成所谓知识性的文本教材,而是研制“小学生活家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形成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活动方案,方便教师使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设计、活动记载及背景资料等项目,追求的是提高学生综合性的生活素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段开发的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2、学生自主编撰的《游小生活小指南》;

3、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反思性收获;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我校是南京市首批省级实验小学。学校有一个具有较强改革意识,热心课程改革的领导集体,有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承担过全国省级多个课题的研究,实验报告曾获得教育部素质教育论文一等奖,教科研成果曾获省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九五教科研专著《走进学习乐园》获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比三等奖,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十五省级立项课题“小学反思性教学与实践”已顺利结题,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

价,教科研专著《反思与超越》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研究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为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负责人林慧敏校长具有很强的科研组织能力,曾经成功组织开展过多个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有负责学校教科研和教学的副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充满教学热情的年轻教师,教学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对口互补。确定课题之前,相关人员进行了文献搜集及调研工作,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及省内外开展此项研究的具体情况,从而选准该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小学生活家园 篇2

我不曾是一名教师, 但我曾经是一名学生、一名家长。所以, 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 对中小学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方面, 浅谈几点想法。

我非常憧憬美好的学生时代, 也想象现在的学生应该是多么的快乐与幸福。所以, 我认为, 现代化育人的中小学校应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一、学习的乐园

学生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知识, 学校应该成为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茁壮成长的天地。

(一) 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

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 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 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 学生的学习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的时候, “学习苦”就会变成“学习乐”。

培养学习行为习惯, 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与毅力。意志与毅力的培养, 可以从学生生活小事的行为习惯锻炼做起。一般来说, 一个孩子在生活小事上能养成行为习惯, 那他就已经有了控制自己的意志与毅力, 只要引导得当, 培养其他行为习惯包括学习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

培养学习行为习惯, 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学校正常开设的文化基础课, 必须要有强制力, 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偏课现象。对于选学的课程和课外的学习, 要按照学生的特长、兴趣和有用的原则, 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是快乐成长的启蒙时期, 应该有一门爱好或兴趣特长, 但不要学得太多, 那样会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或挤占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

培养学习行为习惯, 需要强化时间管理。主要的时间要用于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但也要合理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其他知识的学习。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 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 这就是人体的生物钟现象。这个规律, 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上, 养成在固定时间内学习固定内容的习惯。强化时间管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休息。提高休息效果就是提高时间使用效率。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要使学生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关键是重复, 但又要防止无效的重复。学生做作业是最好的重复, 但如果方法不对头, 学习抓不住重点、要点, 就会出现无效的重复作业。有的教师上课的内容与速度, 一般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标准;而布置作业的内容与数量, 却是以成绩差的学生为标准。这样一来, 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矛盾:上课的时候, 成绩差的学生听不懂, 越来越落后;而成绩好的学生呢, 无效地重复做作业, 效率就下降, 宝贵的时间就浪费了。因此, 在确保基础作业的前提下, 再辅之以提倡一种有个性、有弹性的作业与辅导, 内容安排与时间分配上做到两者兼顾, 既能满足成绩好的学生, 也能兼顾成绩差的学生。

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分班, 我觉得这是科学辩证地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成长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毕竟是有差距的, 特点特长都是不一样的, 怎么能用一种方式、一种进度去实施教学呢?现在对这个问题, 方方面面有各种意见。在很大的阻力面前, 有的学校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么一种想法:宁可教学质量上不去, 也不想得罪家长与社会;宁可成绩差的学生永远跟不上, 也不要影响成绩好的学生。我觉得, 有人反对分班的真正原因, 不在于分班本身, 而在于分了班之后, 有的学校与教师弱化了对成绩差的学生的教学努力。而学生、家长的期望则是要求学校、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作出更多的教学努力。质量上去了, 学生进步了, 家长与社会怎么会不拥护呢?

3. 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态度。学习要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学。我们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 更要有踏实的行动;学习一定要诚实, 不能不懂装懂, 要努力克服一知半解、“差不多就行”的毛病。不少学生做同类型的题目往往时对时错, 原因就在于对这类知识没有真正掌握, 运用起来把握不定易出错。学校要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能者为师、相互帮助和不耻下问的精神。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做到自己努力了、满意了为止。如果学生自己也感到不满意, 那怎么能叫教师、家长与社会满意呢?

(二) 让学生富于创造地学习

杨振宁在论述创新与实践时有段话:“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十年以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 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在我国, 家长普遍的理念是“一切围绕升学转”。招生政策怎么定, 就怎么要求孩子, 而很少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规划他们的发展路径。

有人认为, 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缺乏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就不会富有创造性。我觉得, 我们的课堂环境应该宽松一点、活跃一点, 最好多一点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这样, 课堂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快乐。如今的学生, 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提些“为什么”。

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读书、交友活动, 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与社会名人、专家行家尤其是学生所崇拜的名人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俗话说, 与智者交谈等于读了一本好书。通过读好书、交好友活动, 加强与名人的交流, 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 扩展知识面, 也会促使学生在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榜样。

二、生活的家园

现在的学生, 除了晚上休息, 有的还包括晚上休息, 几乎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最乐意生活的地方。学校要创造良好的现代化育人环境, 校长、教师和员工的脸上都应是充满阳光的, 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是充满生机的, 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应是充满希望的。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不容易的, 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而学校、教师对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关注不多, 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学校、教师和家长, 给学生更多的是压力, 有的甚至把“指责”作为“关心”使用。所以, 学生的学习压力实在太大了, 生活的空间实在太小了。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拥有自我调节休整的相应空间。

要让学生确立“平衡心态”, 可倡导这样一个理念:做人做心态, 做事做心情, 心态好才能事业成。什么事情都是平衡的, 只是它的基准在螺旋式地上升而已。人总是要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 学生更要以平衡的心态对待学习。在紧张学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调节好情绪:学习疲劳的时候, 应该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放松放松;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 要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可围绕“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目标, 做到“三个提倡, 三个消除”。 (1) 提倡“我很好”, 消除“烦死了”。现在有些学生存在一种不良的心态, 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 总感到什么都“烦死了”。总是“烦”的心态和情绪,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 (2) 提倡“我能行”, 消除“我不行”。有的学生, 除了读书, 什么都不肯做, 日常生活中的事, 都由父母包办, 久而久之, 什么都不会做。这样就会导致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的缺乏。 (3) 提倡“我帮你”, 消除“你没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需要关心、照顾、宽容、爱护。现在有的学生, 常常“以我为中心”, 不关心别人, 也不愿在学习上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帮助别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把帮助别人学习看做是一次复习就好了。教人做作业与自己做作业的感觉是不同的, 有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因为做的时候很难有新的思考与发现, 而教的时候思维活跃, 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而且教的对象一旦进步了, 自己还会有成就感。

(二) 真情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工作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 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 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家长是第一教师, 而教师是第二家长。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像在家里一样的感觉与享受, 让每个学生的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变化, 重视发掘学生的潜能。对待成绩差的学生, 更要关心、观察, 尤其是在他们有点滴进步的时候, 要及时鼓励, 推他们一把。其实他们的学习更辛苦, 压力更大, 需要加倍的努力。有些学生, 不是学习不努力, 而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办法。

不止一次地听到过一个名为《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 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说:“老师表扬了你, 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 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 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 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 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 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到家里, 她对诚惶诚恐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 只要能细心些, 会超过你的同桌的,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 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

孩子上了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 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 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 他说了, 只要你努力, 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 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了她的手里。

这个故事给我们讲出了一个道理:始终让学生生活在教师、家长的关爱中, 生活在美好的希望中, 学生就会有强大的前进动力。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学生有时不愿听家长的话, 但更多地还是相信老师的话。教师对学生的鼓励, 都是学生取得不断进步的带有根本性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做到每时每刻都在乎学生的行为与情绪。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的时候、考试不够理想的时候、行为不当的时候, 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与尊重。这个时候, 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人都有虚荣心, 虽然这是造成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但很多时候这也是促进人上进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表扬或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方法与场合。

(三)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管理的空间与机会,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课外体育、文娱、科技活动, 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有时候休整一下, 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 但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有效办法, “浪费时间”完全可以转化为“提高效率”。

在家园和异乡生活 篇3

在这类题材中,一九四七年意大利出生的法兰科·比昂迪(FrancoBiondi)的叙事诗《不仅仅是外籍工人德语》是一篇代表性作品。这首发表于一九七九年的诗歌以第一人称“外籍工人”的身分叙述外籍工人在德国并不令人满意的处境;这里有“外籍工人德语”带来的麻烦:

“我不好德语/我知道—/我说/只是外籍工人德语/总是麻烦/到处/德国人不懂/我说什么/我想要什么”(mainenixgutdoits-ch./ischwaiss-/ischsprechjanurgastarbaiterdoitsch/undimmerproblema/iberall/doitschloitenixverstee/wasischsagen/wasischwollen.——为能看出“外籍工人德语”语音上的差异,特引原文于此)

有外籍工人和德国工人之间的隔阂:

但是你总是和德国人在一起/我总是和外国人在一起;更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我们“越来越看到/对我们外籍工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工作移民/有许多歧视/我们越来越注意到/许多权利我们没有/但却要尽许多义务。

外籍工人德语(Gasterarbeiterdeutsch),是指外籍工人所说的发音带有浓重口音,句子简单,许多地方不合语法的不标准德语,正如诗歌题目所要揭示的,外籍工人在德国的社会地位并不仅仅是由他们的不标准德语所决定的。与外籍工人德语之与标准德语一样,外籍工人中虽然有的人后来成了工作移民,但在不少德国人眼里,他们始终是“客人”;这在当年随着外籍工人的到来而产生的“外籍工人”(Gastar-beiter)一词本身就已经传达得清清楚楚:在这个带有西德战后重建时期时代特征的复合词中,前面一词“Gast”即意为“客人”,故该复合词有“客籍工人”的含义(这一意思在中译中没能体现出来)。

西班牙籍工人的第二代,诗人约瑟·奥利弗(JoseF.A.Oliver)曾提到“Gast”这个词是某些使他感情受到伤害的德语词语之一。在一次接受采访被问到,如果有人说“今天晚上你是我的客人”,他对“客人”一词是否会有另外一种感受时,他说:“我一直不太清楚,我作为客人在这个国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我在这个国家总是被称为客人,客籍工人,现在对我是一个大的概念,因为他也说明了我的出身……它在我身上引起一种反抗。如果我今天晚上作客的话,我应是怎样一个客人。于是,于是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像,或者说,我表现得与客人完全不一样。”也许正是有感于这种特殊的身分,使他写出了诗集《客居者》(一九九三),集名“客居者”(Gastling)一词是奥利弗自己创造的——在德语里,有些名词加上后缀“ling”便带有一点讥讽的含义;“客人”加上此后缀,其义应是不言自明了。

“外籍工人德语”所表现的“异乡”(fremd/Fremde)感,可以说是许多在德外籍工人的共同感受;其表现之突出,强烈,并持久不断,也许只有从在德外籍作家作品中才能见到。这多少与外籍工人在联邦德国的独特处境有关。五十年代中期起,联邦德国政府先后与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摩洛哥、葡萄牙、突尼斯和南斯拉夫签订劳工协定,招募大批外籍工人到德国工作。这些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其中有不少人在当地是失业者)满怀希望在德国能改善生活过上好日子。但对这些大部分来自南方国家的人,如果说德国的“寒冷的街道”和“暗淡的房子”还能忍受的话,“人情的冷漠”和因语言不通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则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这与英国和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英法的外籍工人主要来自英法殖民地,还能用共同的语言——英语或法语相互交流,而外籍工人刚到德国时由于语言的隔阂,即使在不同国家的外籍工人之间也很少有联系)。更令人失望的是,许多人在工作了几年后面临的是一旦回去就意味着失业的威胁,何况那些派出国政府为减少负担并不希望他们回去,这相当一大部分在德外籍工人不得不继续留在德国,继续他们的异乡生活。一九七0年,正在罗马学习意大利学和社会学的吉诺·契里诺(Gino Chillino)为撰写关于意大利籍工人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一家金属工厂状况的研究文章,专门到杜市考察。他在调查中对工人们故乡的失落感,流水线和工人宿舍之间的单调生活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的种种歧视深有感触。他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诗集《我在异乡的日常生活》(MeinfremderAl-ltag)中的诗行:“好像我们还从未来过/这个国家/我们在这里二十五年来毫不显眼地沉默着”,便是对这种生活发出的感叹。

这是一种要付出很大代价的生活。对于曾经希望在异乡建立新的家园而终难以如愿的在德外籍工人来说,“在机器/和食堂的/单调之间/他们寻找/他们家园的/安定/温暖”(约瑟·奥利弗:《怀乡》),便成了他们精神上的依托。然而,根的失落不仅表现在他们在异国无法建立新的家园,而且也表现在他们客居多年重返故土时又感受到的一种新的异乡感——故土的异乡感:他们开着用多年省吃俭用积蓄的钱买的二手货“奔驰”回乡探亲,家乡人则用轻蔑的口气称他们为“德国人”(意大利:维托·达达默Vitod’Adamo:《德国人来了》);过去的亲朋好友的殷勤态度,使回乡人觉得在家也像在做客(土耳其:阿莱夫·泰基奈AlevTekinay:《漫长的假期》)。在比昂迪的小说《帕萨凡蒂的归来》中,国外生活了十五年的帕萨凡蒂回到意大利以后,等待他的是失业,无法适应的乡村生活习惯,以前的朋友也变得十分陌生。他终于认识到,“我在这儿也是外人。我走,今天就走。”在德国十五年没有家,离去多年的家乡又不愿重新接受他们的归来,这种在许多移民身上发生的身分的危机(Identittskrise),便是家园的失落导致的结局。这种家园的失落还影响到在德外国人第二代第三代。土耳其诗人阿拉丝·厄伦(OrenAras)在诗《底层》中描述的“哪儿是我的异乡,哪儿是我的家乡?/父亲的异乡成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父亲的异乡”,表现了这些青年人没有家园和难以确认身分的迷惘情绪。

九十年代以来在德国经常议论的一个话题——德国与多元文化社会。随着在德外国人的日益增多,外来文化在德国社会生活亦渐趋活跃,但能不能因此而说明德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社会研究者F波普(F.Popp)在《多元文化社会要求法律平等》(MulticulturelleGeselischafterfordertRechtsgleichheit一文中指出:像德国这样一个迄今仍只有“外国人法”,没有“移民法”,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的移民仍被称为“外国人”,仍没有如地方选举权那样的基本权利的国家,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社会。此话并非没有道理。文化权利,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政治权利。多元文化的出现与一个社会中作为少数民族的移民是否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是分不开的。没有这种权利,外来文化在这个社会中则很难得到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在德外籍作家在表现上述感受的同时,也表达了为在德移民争取平等政治权利的愿望。德国著名作家,批评家埃里希·弗里德(ErichFried)在评论契里诺的作品时非常中肯地说:

迫害或者说歧视,对他们的剥削,滥用,他们所碰到的,以及所有还将碰到的,契里诺在作品中表现得如此鲜明而尖锐,读者能够相信,他——读者——现在可以知道这些人的生活,——至少可以想象了。

低碳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篇4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并存着。那时候,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水是清澈的,花草树木随处可见,有如人间仙境一般,人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幸福安康,没有战争,没有吵闹,一切都是那么安宁、美好。可好景不长在,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砍伐树木,变本加厉地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了可怕的环境污染。

现在,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大地妈妈的感受,乱砍树木,使得许多动物无家可归,让许多原本很多的动物变成得濒临灭绝,让许多珍贵的植物不复存在……地球上的“空气净化器”——树木少了,空气也就稀少了,如果没有了空气,那我们岂不是不能再生存下去了?现在的人们生活富裕了,家家都拥有了小汽车,殊不知,汽车也是破坏环境的“一大罪人”。每次小汽车一启动,排气管就会排出一团团黑烟,黑烟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气温渐渐变暖,冰川渐渐融化,海面徐徐上升,陆地面积也随之逐渐减少。如果这些有害气体被人们吸入体内,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制造某些食品或用品,工厂里大量的废气从高高的烟囱中排出,形成了一朵朵人为制造的“乌云”,同样给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树木、空气都遭了秧,那水源当然也不可能免遭厄运了。人们为了方便,不想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就直接往小河里扔了,而且许多工厂都把污水排进小河里,使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了。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花草树木便会枯萎;动物、人类将会难逃厄运。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环保的现象发生……因此,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难道人类不想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里吗?不,只是那贪婪的欲望驱使他们去破坏大自然。虽然人人嘴边都挂着“保护环境,低碳生活”这句话,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做到了多少呢?乱扔垃圾,污染水源、驾驶小汽车,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保护环境,低碳生活”吗?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可以节约用纸,节约用纸就会减少人们对树木的砍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约用纸也就相当于植树造林。我们也可以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白色污染……这不仅仅是呼吁,更应该是行动。虽然创建绿色家园现在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低碳生活共创美好家园作文 篇5

25世纪的今天低碳生活已不是梦想!25世纪的校园,全市由高智能的电脑控制,不需要什么门卫,大门会自动开关,自动报警,校园里的清洁工——一些高智能机器人人们给它们取名为“雷纳多”,其实都是用一些瓶子,易拉罐什么拼成的,中间用一块高级指挥芯片控制着全身,肩上的小标志——其实就是太阳能吸收装置,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校园里的一切设备都是用太阳能能驱动,起风时,打开风能转化系统,转化风能!就连我们小院里的喧闹声都被一种叫“纳多雷”的强吸收,使老师和同学不被打扰,就用这项功能,可以让噪音转化为电力,实在是太强了!在校园的一点发现一个像大锅炉的东西,朝天张着口,这是什么呢?下雨时,雨点可以被这种机器吸收小学生的饮用水。这种机器角“哈莫雷特。”当然,机器在运转时也用的是太阳能,为小学生打造的是一种叫“尤纳斯”的垃圾桶,学生们只要将易拉罐、瓶子扔进去,他就会自动转或为“雷纳多”机器人,放心,学校的治安也很好,不用高消费去请人来,因为有保安“里奥斯”,它是一条全智能多功能安全猎犬,它屁股上有两个按钮,一个是有好的,另一个是凶猛的,只要让他站岗,保证小偷一个个都闻风丧胆。

听了我的介绍,向往这25世纪的校园吧!那我们就从今天起过“低碳生活”,建“低碳校园!”

低碳生活美丽家园优秀作文 篇6

3月8日星期一,六(4)班全体同学在教室里召开了“低碳生活,美丽校园”主题班队活动。

下午第二节课前,六(4)班的教室的黑板上的“低碳生活,美丽校园”八个大字十分显眼。同学们各自准备着自己的节目:有的背台词,有的排练着小品,有的背环保小知识……忙得不亦乐乎!

上课音乐一响,同学们就各自就座,等待着活动的正式开始。首先全体同学在中队长——仲昭月同学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少先队活动的仪式。接着,黄文远同学开始主持本次节目。第一个环节是小品《树的.命运》,讲述了一个农夫在森林里砍伐树木想要盖新家,在把材料运回到家途中,人民警察把他拦了下来了,告诉他乱砍乱伐是违法的。更何况树是净化空气的专家,是美化人类家园的帮手,人人都有责任爱护树木,保护森林。农夫明白了道理后,不但再也没有乱砍树木,后来却在留在山上义务植树十年,造出一片新的绿林。同学们看后,纷纷表示:以后要节约纸张,要少伐树木出点力;在植树节到来之际能种下一棵小树苗,并浇灌它成长;同时也向身边的人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有奖竞答。课前同学们就收集并学习许多关于“低碳生活”的知识,所以问题就难不倒大家了。这个环节一开始,教室里就沸腾了,个个都抢着回答。第三个环节是高健和张泽镐两位同学演绎爆笑广告,引着大家笑声不止,有人说肚子都笑疼了。最后一个环节是,陈国刚等同学朗读了他们自己创作的低碳童谣。在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同学再次感受到了低碳对人类的好处,创造低碳新生活是每一个的责任。

小学生活家园 篇7

班级精神家园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眷恋学校, 为了让班级成为学生的家, 松山湖中心小学竭力打造班级精神家园, 从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和爱集体入手, 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已有七年历史, 并摸索出一套独有的班级建设模式——“文而化之”, 即以颇具个性的班级文化铸就精神家园, 也就是说, 班级成为教育的生态区, 班级工作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一方面, 主题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主线。例如, “我爱我家”“糖果甜心”“做事有始有终”“食品安全知多少”和“志向与学习”等主题活动均从生活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 再回到生活中。另一方面, 每个年级的主题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 一至六年级主题活动的侧重点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他”和“我与天”。总之,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除了主题活动, 班主任在每次的班主任例会上, 不仅布置近期的班级工作, 更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班级的个性化建设

首先, 别具一格的班名生动体现了班级的个性化建设。例如, “酿蜜坊”“智慧谷”“太阳家族”“青青葵园”“快乐丛林”“春华秋实”和“松湖雏鹰”等意蕴十足的班名, 寄托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此外, 班徽成为班级的精神象征, 班歌每个人都会唱、爱唱, 班级口号更是铿锵有力, 催人奋进。班级的个性化建设首先由班主任提出目标, 并选择适合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 在获得学生的认同后, 向政教处申请。只有班主任对所带班级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了然于心,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班级的个性化建设。

其次, 班级博客展示班级风采, 成为家校沟通的平台。班级博客大到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 小到颜色选择与字体大小都有统一规定, 都要与班级个性化建设的内涵相匹配。在班级博客中, 既有针对班级问题的讨论帖, 又有班级自行落实的各种调查, 还有学生的优秀作文片段。总之, 班级博客记录着可爱的学生、可敬的教师和可亲的家长, 成为班级网上的精神家园。

最后, 值周班级工作是班级自主管理上升到学校自主管理层面的一大举措。从“我的风采我展示”到“我的岗位我负责”, 从“红领巾广播站栏目广播”到“国旗下讲话”, 班级参与值周工作不仅能展示班级的精神风貌, 更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家园共育助幼儿走向新生活 篇8

关键词:家园共育;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

每当新学期开始,就有一部分幼儿进入幼儿园,这是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的改变,幼儿常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应:如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哭闹不止、排斥幼儿园等。那怎样才能使他们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一、家长可提前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体验幼儿园设施

如蹦蹦床、滑滑梯等,带幼儿看看园内环境创设,讲一讲其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和好奇心理,祛除幼儿的陌生感。并且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建设工作:家长可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向幼儿灌输由家庭生活向社会集体生活过渡的必要性,或请朋友的孩子、小区的孩子来家中作客,引导小客人讲述在幼儿园的趣闻、趣事,通过讲述让幼儿从心理上对幼儿园产生憧憬。

二、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给幼儿穿的外套、鞋帽应易穿易脱,以便老师根据天气变化给幼儿增减衣物

还可为幼儿准备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如:枕巾、小熊、手绢等,随幼儿共同入园,安抚、稳定幼儿情绪。患病需要吃药的幼儿,家长可把药送到保健室,向保健员老师说明幼儿的姓名、班级、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以便保健老师按时按量给幼儿服药。

三、家长要配合老师,及时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每天坚持送幼儿入园

幼儿入园初期有分离焦虑情绪,家长要有耐心地引导幼儿,还要坚持每天到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利于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送幼儿到园时要果断离开,不要依依不舍,家长迟疑不走很容易给孩子一种妈妈还会带他走的错觉;下午接孩子也要定点,如果其他孩子接走以后只留下了你的孩子,孩子的情绪会很低落。离园时老师可用简短的话语向家长介绍幼儿一天在园的情况,需要家长配合地及时通知家长。

四、在幼儿入园后,老师先要从言语、行动上给予幼儿关心和

照顾

如:尽快熟悉每位幼儿,尽快记住每位幼儿的名字,给幼儿整整衣服、系系鞋带等,经常问渴不渴、要不要大小便……慢慢消除他们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建立对老师的亲切感、信任感,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找来熟悉的小朋友,让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园里各种活动的兴趣……老师可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适时奖励小红花,运用这种有形的奖励让幼儿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的荣誉感。

初上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次断奶,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用我們的爱心去引导,一起努力,家园共育,幼儿就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早日恢复灿烂笑脸,健康茁壮成长!

我的低碳生活 我的美丽家园 篇9

一天,我听到老师这么对我和同学们说:“同学们,从现在起,我们应该节约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这样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将来,大家行动吧。”

听了老师这一番话,我十分惭愧,于是,第二天,我起床刷牙洗脸,倒水时,没跟以前一样,把水倒的满满的,而是把水倒到脸盆的一半。做作业时,不开台灯,把窗户拉开,让明媚的阳光射进来写作业。看完电视之后及时把插头拔下,吃晚饭时,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这样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醒你们如果上学需要坐车最好坐公共汽车,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

想到自己做了节约用水初中,电不浪费,我心里就乐开了花。

植树节我还和爸爸妈妈奶奶带着几颗小树苗来到郊外,种下了小树苗,为世界添加绿色,看见妈妈忘把电源切断,我就会帮妈妈拔出电源。大家也行动起来吧!

小学生活家园 篇10

当我们忍受气温的骤然变化时,当我们已渐渐忘记春天的感觉时,当我们听到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百年大旱时,当我们从T恤直接过渡到羽绒服时,当我们偶尔抬头发现天空已经不是那么湛蓝时,我们都在不约而同的问着一个问题: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了?

随着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生活也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最时尚的词汇。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积极提倡并从点滴做起,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本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此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向亲爱的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平时勤动手、多动脑,学会旧物巧利用,变废为宝。比如:家中废弃的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制作成储物盒,方便实用。还有,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后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改善睡眠。

2、在家中、学校、社区和父母、同学、朋友一起种上几盆鲜花,栽上几棵树,既可以改善空气,又能让生活中充满春意。

3、外出时,如果路不是很长,请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不要开车或乘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好处多多。如确需乘车出行,提倡每周少开一天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注意节约用电。我们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空调、饮水机,拔掉插头。特别是我们常用的电脑,如果短时间内不用,就将它转为睡眠模式。如果长时间内不用,就将它关机。这样既省电又维护了你的电脑,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5、注意节约用水。将水龙头随手关紧。

6、少用纸巾,改用手帕。重复使用纸张,双面使用。多发电子贺卡、电子邮件,做到节约用纸。

7、远离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减少白色污染。杜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森林资源。

8、自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废旧电池不能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要把它们放进专门的垃圾箱中,集中回收,减少污染。

9、购物时,要尽量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 篇11

关键词:精神家园;求真;求善;求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35-2

作文应该是学生表达主体感受的最主要的形式,是他们说真话、说心里话、展开想象翅膀的阵地,是他们“独抒性灵”、“标新立异”的依托。翻阅学生的习作,原本应当是教师的一大乐趣,我们可以随着孩子的笔触走进他们的世界,探访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灵动。但令我们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作文往往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寻不见真善美的感动。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的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笔者深感,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革新理念,创造性地展开作文教学,扭转这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格局,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品质,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

一、求真: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立足点

人可能有许多美德:勇敢、智慧、创造力、帮助、乐观等等,但如果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说假话的人,这一切都将失去,因为真实、诚实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于学生,“求真”更是他精神家园的立足点。

学生写真话,作文时就能言之有物。只要你写心里话,吐真情,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均可入文;家事、国事,事事可论,父母、师长、亲朋、同学,桩桩可叙。只要写生活,写真话,作文时自然不会有“无米之炊”之难了。

学习作文技巧应该从写真话开始,真话是质朴的,而质朴中就蕴含着难得的技巧。宋代的李涂就曾精辟地指出:“文章不难于巧(技巧)而难于拙(自然朴实),不难于曲(内容曲折)而难于真(朴素),不难于细(烦琐细节)而难于粗(简赅),不难于华(华美)而难于质(质朴)。实践证明,写真话是学生作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写真话是作文教学最佳的切入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古语也告诉我们指导学生积累和模仿是培养其学写真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的真与美,在积累和模仿中养成自己“求真”的优良文风。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表现真实生活、抒写真情实感、语言优美的文章多得不胜枚举,如朱自清的《背影》、冯骥才的《珍珠鸟》、胡适的《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让学生反复精读这些文章,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文章为什么会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品读和体验作品的形象及意境,大都能体会到是文章中处处洋溢着的生活气息让读者引起了共鸣,是文章中浓郁深挚的感情撼动了广大读者的心。我曾启发学生思考:“像《背影》一文中体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深情的事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经常见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唤出了学生无数的回忆和联想,激发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切身体验和思想情感。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马上模仿《背影》写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要求他们通过感人事例的描述,表现亲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与体贴。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我读到的文章内容不再只有“妈妈深夜冒雨背我去看病”、“辛苦了一整天的爸爸坚持陪我读书到半夜”之类假的、编的或抄袭的、早已被嚼得烂极了的牙秽,取而代之的多为他们生活中真切经历过或感受过的活生生的事例。有位学生模仿《背影》写了一篇题为《父亲的身影》的作文,文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处于叛逆期的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一次打游戏晚归,当他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准备迎接父亲打骂教育时,等来的却是父亲的一声叹息,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倦怠的面庞、略显佝偻的脊梁一下子触动了他的心,内心的愧疚、不忍之情倾泻而出,情感的细腻让我动容。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听后,大家都很感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文章首先是能反映和表现真实生活的,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二、求善: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点

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性善的张扬和升华,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和美好的心灵。

善良,说明包容心大,你的眼界与心胸就会越宽广,就不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与人斤斤计较,文章也会因此而深刻和高超,而越是拥有同情心的人,越容易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这样写文章时观点便会更全面,而且更有人情味,更感人。我曾读过一篇散文,题为《北京时间不到点》,讲的是乡下父亲为奖励考“双百”的儿子,到正在搞活动的快餐店买汉堡,可却因过了活动时间点而享受不到优惠,最终在快餐店所有顾客善意谎言的帮助下,这对父子享受到了买一赠一的优惠。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很是感动,试想没有同情心的人哪能写出如此令人心感温暖的文章?而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崇尚游戏搞笑,战争打斗,复仇冒险,嫉妒内讧,金钱幻情的内容日渐增多,而人文关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自由人权,诚实守信,生态环保,自尊尊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题却难觅踪迹。正因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求善”显得犹为关键,在尊重自由表达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以平等的对话循循善诱,教育感化,与人为善,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求美: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至高点

1.发现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主要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见,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开辟一条较为径直的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应成为学生观察认识的对象,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身边处处有美的事物,仔细观察、思考、辨别、品味,是能获得的;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则难有真知灼见。一道精密的数学题,一个充溢人类智慧的音符,一朵美丽的鲜花,一颗洞察历史、雄视未来的恒星,都会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观察也有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小的、近的、具体的做起,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作为中学生,观察得越小、越细就越好。俗话说小的像“针鼻”。“针鼻”的美有哪些呢?从外形上看,它洁白明亮;从质地上看,它坚硬无比;从功用上看,在母亲的手里,“游子身上衣”有它创建的奇功。如此的由状物过渡到颂人,一篇发现美的构思也就顺利完成,从而避免了内容上的假、大、空,感情上的冷漠,使学生发现“美是生活”。

2.感受美。

在写作教学中,有了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第一步,就要向扩大知识、增强阅读能力上迈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力与批评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紧紧依靠教材,挖掘涉及美的各个领域。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写自然美的有《春》、《济南的冬天》、《阿里山纪行》等,写社会美的有《纪念白求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端午日》等,写人物美的有《散步》、《我的老师》、《父母的心》等,写劳动创造美的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巍巍中山陵》等,可以说教材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大门,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的画卷,为感受写作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将教材分析与写作指导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鉴赏性阅读,为学生写作服务。

3.创造美。

现实社会中,常常发生一些由学生作文引发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类似事例,报刊上也报导过,有的还引发了官司。这就指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也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困惑:是否作文写真人真事,就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上去,就像镜子一样的真实地反映呢?记得布置过学生写一篇环保主题的作文,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在抱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少数同学对人类的某些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质问。这无疑暴露了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也说明了在面对这些比较敏感的话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鉴别与欣赏能力的缺失。于是我查找了很多媒体上播放的环保类的公益广告,观看了这些视频,学生抛弃了原来一味地谴责,取而代之的是“明天会更好”、“努力就能改变现在”、“环保,应从我做起”等等,是什么改变了学生的初衷?答案就是环保视频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的创造!

很明显,艺术的美,是经过提炼、加工的现实美。也就告诉我们,即使是写真人真事,也应当进行一番提炼、艺术的加工概括,从而创造了美!其实,这方面的文章我们学过不少,例如《海燕》、《小桔灯》、《白杨礼赞》,这类文章写社会背景用了曲笔,或歌颂或鞭挞,作者不指名道姓,也不直奔主题,但作品却更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读起来颇令人回味。

上一篇:助学金申请的理由下一篇:重阳节祝福留言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