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唠叨散文(精选6篇)
上个月某日,因一事,妻唠叨个没完,我俩吵了一架。妻借机说一个人在家里窝着难受,想出去找点儿活干。于是,便找邻居嫂子一同去了一家超市。妻子干活挣钱,当然是大好事,还少了拌嘴。
起初,我心里暗暗乐道:这下可没人烦了,可听不见整天缠线蛋儿的老婆舌了。谁知,不到三天,我在生活上、工作上,就成了个丢三落四的不着调的家伙。
妻在超市,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她早上八点出门,中午回家一个小时吃饭,晚上八点才下班到家,因为累,她很少搭理我。
妻不在家的日子,锅碗瓢勺脏又乱,衣服鞋袜乱又脏,她看看,光笑。然后,只和我说了一句话:不用整理,啥时候屋子堆满了,进不来人了,再想办法。她这话,我清楚是在损我。
因赶上搞活动,妻早晚都要加班,基本都留宿。因此,我成了暂时的“孤家寡人”,家也成了“和尚庙”。后来发展到连我业余读的书,也放不到书架上了,沙发、餐桌、床铺上,哪哪都是,像在摆书摊。特别是我每天早上上班,没有“叫鸣鸡”早早地催促我起床了,能多睡一会儿就多睡一会儿。
因为睡懒觉,一连几日,我都成了迟到生,被单位屡屡罚款。后来妻子听说了问我被罚款啥感觉,我支支吾吾无言以对,这被她认为是我不在乎。所以,她为了刺激我,说要续合同,一直干下去。
听妻这样说,我开始惶恐了,恳请她不要再干了。
第三天,他把文件忘在了家里,打电话让她送来。她接了电话,却不出声。他急了:“你怎么不说话?出什么事了?”电话挂断了。他赶紧请假回家。在离家两公里的地方,他看到了她。她骑着自行车正使劲地往前蹬着,正下着雨,她的衣服和头发全湿了。他正要埋怨她在电话里为什么不说话,她已经从怀里掏出文件递过来,用塑料袋子封得严严实实,封面上有一张纸条:我失声了。
他呆了。她失声了,他居然都不知道。他只感觉这两天家里格外安静,他怎么这么粗心?
是的,他嫌她唠叨。结婚三年,她每天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今天的排骨要红烧还是清炖?热水器要开40分钟才能洗澡,这件衬衣要配那条领带……而现在,她不能说话了。她在纸上写:医生诊断说是声带囊肿引发的暂时失声。
可是,听不到她问他要喝番茄蛋汤还是青菜豆腐汤,听不到她抱怨用电太浪费、小区的垃圾无人清理……他很不习惯。
为了尽快找回她的声音,他买了绿豆和百合,坚持熬粥给她喝;每晚,他拉着她的手去散步,回忆他们恋爱时的事情……虽然通常都是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但是从她亮晶晶的眼睛里,从她越握越紧的手上,他知道,那些被他丢失的幸福,又被他找了回来。
那晚,他睡醒一觉后,看见身边的她正大睁着双眼望着他,眼角有浅浅的泪痕。他揽过她的肩问:怎么了?她哭得越来越凶,忽然开口说:“对不起。”
他腾地从床上跳起来,像个孩子似地语无伦次地嚷着:“你能说话了?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句给我听……”
她把头伏在他怀里,说:“原谅我,其实我没有失声,我只是想试试,你还爱我吗?我以为你对我已经厌倦了……”
老伴每年都是在过完年后的腰酸背疼中,狠狠地许愿,明年决不再这样搞了。然而,在新的一年来时,又见她忙忙碌碌的,买着,洗着,腌着,切着,包着,烧着,而且必不可少的唠叨着。
这唠叨可说是包罗万象:今年天不太冷啊,今年的菜价实在太高,草头要买10元钱一斤拉,当然,唠叨得最多的,还是我的“手脚不勤”——过去是,“好书在手,管他东南西北风”,现在是,“荧屏当前,一心游弋网络中”。
自知缺理,我也就只听少搭腔,有时充耳不闻,有时答非所问,有时“顾左右而言他”,倒也相安无事。况且,知道,她的.唠叨是一种需要,既可发泄压力,又能减轻疲劳,和打夯的号子声相似。
在家务事上,我也的确懒得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鲜去持帚洒扫庭院,很少下厨洗涤碗筷,很不像市面“啧啧称赞”的“上海男人”。除了每天必须完成要接送小孙女上幼儿园,每星期四次送她学钢琴,一次学跳舞任务外。有空就沉浸在网络中,居然,很多时候听不见震天响的剁馅儿声,闻不着喷香的米饭味,听不见她喊我吃饭了的吆喝,妻子想不生气,想不唠叨都难。
一年就这样在老伴的唠叨声中,进行着;新年在老伴的唠叨声中,过去了;岁月在老伴的唠叨声中,流逝着;生活在老伴的唠叨声中,幸福着。
雨声凌乱,心中默默,也许他还在为昨晚的争吵而赌气,中午没有回家,习惯了一家人围桌而坐的温馨,乍一失去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他没变我也没有,彼此已经适应了这份无奈,已经知道如何去面对以后的生活,婚姻带给我们的烦恼,已经不会再让我们有太大的改变,只有这样向前向前一直向前。
幸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目标,爱情,是我们遗忘的过去和未来,也许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重新来过,但我们各自的内心世界总还有一份完美存在,我们都知道,那个人不是我也不是你。想起那些让我感动得过去,我不知道在你的心里,还残留有多少我带给你的温暖,那些感动有时想起会让我心里酸楚,因为我真的很用心,因为我真的很爱你。
夫妻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只要一个人肯为另一个人低头,肯为另一个人付出,那么他们的婚姻应该是稳定的。我会向你认错的,我还会像以前那样向你低头,我还会一如既往的爱你,让我们的家庭稳定,让我们的孩子幸福。所有的这一切,都因为,我爱你。
婚姻生活中,很多妻子都觉得有话没处说,而很多丈夫又抱怨:最头疼的事就是听妻子唠叨。蒋女士和丈夫林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忍无可忍的两口子甚至为此闹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蒋女士:我们结婚十几年了,也没什么太大的矛盾,可是我发现他对我越来越不耐烦了,给他说什么他都火。有时候,我还没说上两句,他找个借口就抬腿走人了;有时候我满屋子追着他说,他看都不看我一眼;有时候他人坐在沙发上,好像在听我说话,其实眼睛早就盯着报纸了;有时候甚至我刚一开口,他先怒了,把我数落一大通。
我在的企业两年前倒闭,我也下了岗,劳保医保一直没落实,我心里慌慌的。父母年纪大了,孩子又小,我心里的苦处没地方说,如果连他都不想理我,我真是快要疯掉了。
就说昨天吧,我去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因为儿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扰乱别的同学,我不但被老师说得很难听,连其他的家长也来数落儿子和我,什么“害群之马”、“捣蛋鬼”应有尽有。有个家长竟然說到我的脸上:“干脆领回家自己教算了,省得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你孩子不学我们还得学呢!”
你说说,哪个当母亲的能好受?回家以后,他明知下午我去开家长会了,连问都不问,你不关心我就罢了,连儿子都不关心了。你不问,我也得让你知道。谁知,我刚说了没几句,他先火人了:“我知道这孩子不听话,你告诉我,我就有办法了?你想让我怎么办?不是打就是骂,我都试过了,没有用。整天就是这一套,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反正我……”话没说完,人先没影了,晚上几点回来的都不知道。
他走了以后,我越想越委屈。在学校里挨了一顿批,回到家想找个人说说吧,人家根本不听,倒好像我做错了什么。我知道他也很头疼管教孩子,可是我不跟他说跟谁说呢?当时看着他摔门而去的背影,我离婚的心都有了。
林先生:说起来,我也很无奈。我不是不在意她,只是不原意听她颠来倒去地说那些事儿,我的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你说我又不是什么大官和大款,更不是教育专家,你说给我,我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就说下岗吧,又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可她整天给我说,我又没办法解决,当然不愿意听了。现在一点点小事也能引起她不好的联想,我要是离开,就说我嫌弃她了;我要是说她两句,她就会说我早就看着她不顺眼了,甚至说我盼着她早点儿死,好找个好的,能挣钱的。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呀?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忙了一天单位的事儿,精疲力尽地回到家,本想清静一下,可她一会儿都不让你安宁,你去哪个屋子,她就追到哪个屋子,不停地说,你越躲着她,她越追着你说,恨不能提着你的耳朵往里灌。每到这样的时候,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变个苍蝇飞得远远的!
就说那天她去开家长会吧。我知道儿子调皮,去了准挨训,要是她去了,回来一准儿得训我,还是我去吧。可是她非得去,说我净报喜不报忧,其实,孩子的事儿我比她还发愁呢。作为孩子的父亲,我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要让我怎么样?我知道她也很着急,可是我除了着急,还得听她没完没了地唠叨,你说说,是她痛苦还是我痛苦?那天晚上我要是不离开,肯定得大吵一顿。离开既是对她好,也是对我好,真不知道除了离开,我还能做些什么。
心理解读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分享心情更能促成两个人的亲密感了。我们常说夫妻要经常沟通,而最有效的沟通莫过于分享心情了,无论这心情是美好还是糟糕,都会增加婚姻里的亲密感。
在婚姻里,蒋女士因为找丈夫分享心情的需求受阻,自然感觉很不好,越没有人分享,她便越要诉说。很多时候,妻子之所以向丈夫诉说,其实并不是想让丈夫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想引起丈夫对自己的关注。如果林先生动不动就离开,妻子感到的是丈夫的被动攻击,所以最愤怒的时候不是发生在争吵中,而是在丈夫摔门而去的瞬间。
林先生和很多丈夫一样,面对妻子的诉说,误以为妻子是想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由于林先生对妻子谈到的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劳保医保,比如对孩子的管教,觉得无计可施,他自然会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的感觉,如果不是被自己所接纳的,自然会转变为对自己的愤怒。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会明显下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下降的,无能为力的感觉会进一步加强,当然顾不上安抚妻子的情绪了。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林先生就调动了自己的防御机制,要么逃离现场,要么把对自己的愤怒投射到妻子身上,被指责的妻子,也只能调动自己的防御机制来应对了。这样的沟通只能是互相伤害。
良好的沟通既需要双方没有防御的、自由的、表里如一的表达,也需要理解对方,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人有比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的水平,还要有良好的觉察力。
具体到本案,作为妻子,蒋女士需要注意的是,倾诉时最好以“我”字开头,重点诉说一件事情引起的心中的感受,而不是用“你”字开头,指责丈夫如何如何做得不对。这样丈夫不但感受不到被攻击,反而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他觉得和你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的回应自然会坦诚而没有攻击性。否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反击,就是赶紧逃跑。以谈论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为例,回到家里,蒋女士可以试试这样开头:“参加完儿子的家长会,我觉得心里很难受……”而不是:“你怎么教育的儿子?家长会上我又挨批了……”
另外,对一件事情如何归因,也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尊水平。比如对丈夫的离开,如果妻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就会对这样的动作作出更接近真实情况的解释,而不会动不动就觉得是因为丈夫嫌弃自己,要找个更好的,让心中的恐惧和愤怒陡然升级,自尊水平进一步下降。
作为丈夫,林先生在妻子诉说的时候,一定要面向妻子,不再转身离去(因为离去只会让唠叨——逃避——更唠叨——更逃避的循环不断升级,伤害关系,进一步失去自己需要的空间),而是需要送上自己的耳朵,认真倾听妻子的内心,主动询问她的具体感受。
孩子是良好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受益人,因为家庭成员间相互的接纳和温暖,让孩子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而一个能够在家里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孩子,心中没有被压抑的需求、委屈和愤怒,会变得自信自爱,自然不会在课堂上扰乱同学,学习会专心很多,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协调,这也为孩子将来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sdznxf@126.com
每个群落都是书友的分享群,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自恋情绪的宣泄群。因为每个入群的人大体都是各门类的“笔杆子”,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同时,又少有时间关注别人。于是在这些群落里自说自话似的应景分享一阵子后,我便只是继续写,很少再去分享。
旅行群的凉夏凉(凉凉又不凉到底,好有趣的名字)是在我写第一篇游记时就拉我入群的朋友,对此后少写游记颇觉得对不起她,但还好友谊一直维系。某个时刻,她在群落里抛出一记旷古绝今都没有完美答案的重拳——什么是爱?
好比水际断落的残枝在少有人迹的野湖里砸出水花涟漪,一经抛出,这个话题便让群里活泛起来。有不知如何概括表达的,有三两句以自我感受小结的,更有埋下头去一篇长文来表意抒情的。其中一位朋友的回答令我记忆深刻“爱不是为你抛弃全世界,而是看过全世界后心里装的还是你”。这里的爱,因应了特殊的情境,且当作爱情来说吧。
0
2什么是爱?我没有吭声,但作了长久的思索。在我们能够感知爱的时光里,那些为对方事无巨细操的心,那些人在途中寝食难安吊的胆,那些寻足觅踪走她的路感受到的心情,那些听她的歌追她的剧揣测的细微点滴。哪怕是对方去了哪个城市便关注的地域天气,哪一份心思不是爱的承载。
和朋友翘班看电影,吃完饭散步时聊到正在相处的对象。朋友说那人逼得太紧,一会儿一个“在干嘛”,一会儿一个“想我了么”。我会心一笑说道“矫情,在乎不是爱你的表现么,还不知足?”朋友又说“不喜欢对方的方式,刚开始接触就说自己有几套房,有什么车”。我回答“这是很坦诚地表达啊,什么都想告诉你,不蒙着你不是挺好么”。
这样的对话来去几个回合,朋友也总有更多理由倾诉不爽。我突然开了悟,不再纠缠具体。“这不是怎么表达的问题,就是顺不顺心意的问题。感觉对了,做什么都是对的;感觉不好,怎么做都是讨厌的”。朋友笑了,我也跟着笑。
0
3若我来回答凉夏凉的问题,我对爱的理解应该是不怕麻烦,不厌唠叨。为对方做任何事都心甘情愿、不怕麻烦;听对方碎碎念也好,责备也好,不觉唠叨、只觉温暖。无论生活、工作、旅行、购物,事无巨细的准备,挡风阻雨的铺垫,忍饥挨饿的独行,随叫随到的陪伴,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为了对方而等待。心里有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不嫌唠叨。只要对方认你的好、开心地笑、告诉你喜欢。
爱的难得,也在于一旦离开,一切基调便会慢慢疏解飘零。曾经的理所当然,轻松如意的陪伴,都会变得似有鸿沟阻隔,近在眼前却无法逾越。这是爱由浓转淡的过程,也是爱珍贵稀缺的原由。
朋友嫌对方啰嗦,我告诉她这其实是爱的不对等。如果相互有感,哪会嫌对方啰嗦,只会觉得怎样啰嗦都不够,微信聊不够,电话打不够,散步走不够,哪怕只是看着对方都看不够。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最好不要开始或继续。所谓搭伙过日子,热恋中都没有这样的契机,还指望今后能有更多默契和不舍?看那些老夫老妻,谁不是啰嗦没完了吵一顿,吵过了又接着啰嗦没完。
相爱的人在意彼此的一切,恨不得对方是个不能自理的婴儿,你有说不完的唠叨,她也乐于享受你的唠叨。你一面严厉地告诫“快给我睡觉去,不许熬夜”,一面揣测着等她睡着,再把舍不得让她熬夜听的话,大段大段的码成文字,好让她第二天醒来便有你的嘱咐陪伴。
04
所谓唠叨和不厌其烦,只是爱着的人高估自己的强大,想把对方捧在掌心里万般呵护的表现。可事实上,一场小雨并不会引发山洪,一声咳嗽也不是难愈的重疾,小学生都知道变天要加减衣物,没有你搀扶人家也一个人过了多年马路。
终有一天我们长大,知道心里那个“傻孩子”早已不是孩子,那点“傻”劲也未必来源于真傻。恰如简书上开始热闹又慢慢冷却的一个个群落,彼此需要的纽带慢慢割裂,慢慢淡出对方的生活之后,不是找不到话题,就是找不到时机,或者把压抑的情绪大段大段的写又大段大段的删。
我在《午餐盒》的影评里写“有情人终将分离”,许多朋友在留言里互动。有朋友说自己做不到,做得到的是神;有朋友说深爱过即使离开也一辈子忘不了。但就好像我们也曾不习惯被唠叨,然后慢慢喜欢上唠叨与被唠叨,再次习惯没有唠叨也只是个过程而已。不唠叨往往源于不在乎,我们一路走来,有多少人会偶留闲暇回忆走来这一路,大多是嬉笑着往前奔去,并不在乎身后朴素的剪影。
【妻子的唠叨散文】推荐阅读:
母亲与妻子散文06-30
写给妻子的生日祝福01-09
给妻子写的道歉信07-09
妻子的浪漫生日祝福短信09-27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课稿07-19
妻子安全是煤矿12-24
妻子生日祝福短信07-10
唠叨的妈妈作文10-29
爱唠叨的奶奶12-03
唠叨的老妈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