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德育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德育(通用11篇)

初中生德育 篇1

文/张昕

从我中学的经历来看,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尽完善。当年的初中对于学生的“德育”,就是在学生违纪之后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而“德育处”也是令学生恐惧的代名词,“德育处”的主任、老师也成为学生中。在现在看来,我觉得这样的“德育”是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和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教师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个人觉得,德育应该和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现在来看,我国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很多学校太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使是设置了“思想品德”、“政治”的科目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教学,而缺失了对学生实践的教育。“教育”一词分为两个意思:“教”与“育”,教师不只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从我个人的学生经历来看,“早恋”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点内容,尤其是中学生的“早恋”更是老师和家长令行禁止的现象,原因很简单,“早恋”会影响学习。对于这种现象,很多老师和家长处理得不是很适当。以前我也在各种教育类的书上看到过处理“早恋”的方法,因为中国的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一方面的的教育是缺失的,甚至是避而不谈的,因为好奇和青春期的影响,学生中间出现了这种现象,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对此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真正了解到“早恋”对学习的影响。另外,学校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也是缺失的,在我接手的班级中,我经常看到学生因骂老师或者打架而被停课的现象,出现这些的原因是学生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小的方面,比如乱扔垃圾、就餐桌面脏等,都是学校德育的缺失。

初中生德育 篇2

一、教师要创新教育手段, 为德育开展提供强大动力

1.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德育引导, 创新教学手段。

(1) 变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就必须一改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教育。教师在为学生讲道理的时候, 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 使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教学中, 结合教材的内容,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同时设置道德情境, 使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逐渐提高道德意识。

(2) 变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一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 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 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维立体化交流模式, 在交流和互动中, 营造愉快、活泼的德育氛围, 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有效平台。在实践教学中, 可以把游戏、小品等形式引入课堂, 使学生增加与教师、同学的交流, 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3) 变“说教法”为“激励法”。初中生自尊心是非常强的, 而且非常脆弱, 爱听表扬、赞美的语言是由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 要一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以批评、训斥为主的局面, 在德育活动中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导。而捣乱的学生也会从而争相效仿受表扬的同学。表扬的效果从而就展现了出来。

2.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强化德育渗透, 使德育方法多样化。

(1) 让德育走进学校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初中生大多都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教师要在课外集体活动中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将与初中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融入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帮助, 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让德育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感受德育。要使道德教育跳出学校的圈子,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教育, 增强学生的感观和心理感受, 从而使德育更加深化和升华。例如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 教师要告知学生劳动的意义, 要鼓励学生不怕脏、不怕苦。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们树立榜样, 发挥好榜样的激励作用。对并找准错误典型, 从而使学生养成明辨是非、分清对错的能力, 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品质, 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为德育开展提供有力 保障

在初中阶段, 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少先队活动中, 学生既是德育的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教育者。要大力扩充少先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建立可靠的活动载体, 深入挖掘少先队活动与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点, 少先队员进行理想信仰、集体主义、党史等教育。同时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活动中要善于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发掘队员的特点, 培养队员的主人翁意识, 使教师平时德育教育思想在少先队中变为实际行动, 从而由良好的思想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要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学生除去在学校的时间, 其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教育应将重点放到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里培养上, 教孩子做事之前, 要先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家长用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做法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 逐步形成儿童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运用最为经常、最为广泛, 是家庭德育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方法。除说理外, 家长还要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处处为孩子做好示范, 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总之, 要想使初中生的德育取得更大的成效。做为教师, 要强化师德意识, 创新教学手段, 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为德育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做为学校, 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为德育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做为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学校、家庭三方要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加强沟通, 共同形成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 使初中生德育的成效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谢鸿才.初中德育要从小事抓起[J].广东教育.2002 (03) .

[2]邵敏.给初中德育换“食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08) .

[3]刘明和.怎样做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J].时代教育.2008 (07) .

[4]史德志.初中德育应回归生活[J].希望月报.2004 (10) .

初中生德育成效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 成效 探索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各地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纵观我国初中德育现状,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要想让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形成德育的强大合力。

一、教师要创新教育手段,为德育开展提供强大动力

1.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德育引导,创新教学手段。

(1)变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一改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教育。教师在为学生讲道理的时候,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使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同时设置道德情境,使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逐渐提高道德意识。

(2)变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维立体化交流模式,在交流和互动中,营造愉快、活泼的德育氛围,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有效平台。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游戏、小品等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增加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3)变“说教法”为“激励法”。初中生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非常脆弱,爱听表扬、赞美的语言是由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要一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以批评、训斥为主的局面,在德育活动中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导。而捣乱的学生也会从而争相效仿受表扬的同学。表扬的效果从而就展现了出来。

2.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强化德育渗透,使德育方法多样化。

(1)让德育走进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初中生大多都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教师要在课外集体活动中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将与初中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融入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帮助,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让德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要使道德教育跳出学校的圈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感观和心理感受,从而使德育更加深化和升华。例如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时,教师要告知学生劳动的意义,要鼓励学生不怕脏、不怕苦。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发挥好榜样的激励作用。对并找准错误典型,从而使学生养成明辨是非、分清对错的能力,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品质,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德育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初中阶段,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少先队活动中,学生既是德育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要大力扩充少先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可靠的活动载体,深入挖掘少先队活动与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少先队员进行理想信仰、集体主义、党史等教育。同时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活动中要善于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发掘队员的特点,培养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平时德育教育思想在少先队中变为实际行动,从而由良好的思想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要营造良好德育氛围,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学生除去在学校的时间,其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受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教育应将重点放到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里培养上,教孩子做事之前,要先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家长用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做法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儿童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运用最为经常、最为广泛,是家庭德育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方法。除说理外,家长还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为孩子做好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总之,要想使初中生的德育取得更大的成效。做为教师,要强化师德意识,创新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为德育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做为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德育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做为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学校、家庭三方要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加强沟通,共同形成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使初中生德育的成效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谢鸿才.初中德育要从小事抓起[J].广东教育.2002(03).

[2]邵敏.给初中德育换“食谱”,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8).

[3]刘明和.怎样做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J].时代教育.2008(07).

[4]史德志.初中德育应回归生活[J].希望月报.2004(10).

初中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4

根据本人多年的初中教育教学经验和反思,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和现状,意识到制约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德育方面。道德教育应该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可是,就现在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因此,作为教育者及组织者,我们班主任有责任更有,把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渗透在智、体、美和劳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于首位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教育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及保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老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树立道德榜样

由于教师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沟通。老师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及道德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价值评价体系也不成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要时刻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野言传重于身教冶。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在仍处于薄弱阶段,教师要通过定期研讨和培训,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巩固教学方法,真正贯彻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冶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野四有冶新人。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野无声冶和野有声冶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野叛逆期冶。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野心理咨询师冶,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野打小报告冶,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初中德育方案 篇5

——8年级德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落实德育功能,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把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推向新的高度,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灵魂塑造为主旨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新水平。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优化组织管理,凸显校园德育教育功能。

三、活动主题:

本次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的主题是“文明、感恩、奉献”。

五、活动实施过程:

我校在开展此项活动时将严格落实所制定的实施方案,围绕以“文明、感恩、奉献”为主题,深入开展一系列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的专题教育活动学校利用师生集会,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和《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结合学

生平时在学校、家庭的行为表现,开展不文明行为、不良习惯的自查自纠活动,使学生对照他人身上的良好行为习惯,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加强自身的文明礼仪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学校的功能不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机器,而是再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与人交往,真正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文化知识深厚,思想素质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开展“让感恩走进心灵”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将利用多种形式以“让感恩走进心灵”为主题,在学生中开展感恩励志系列德育教育活动。

①、学校组织学生观看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电视片,中高年级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今后的打算。

②、举行“感恩祖国、立志成长”主题班会,使学生从小树立长大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③、举办“感恩父母”诗歌朗诵比赛。

④、开展给父母赠送自制“感恩卡”,中高年级学生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书信比赛等活动。

初中德育论文 篇6

摘 要:新课程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此可见,新课程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教育宗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在终身发展中德育教育更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教育;物质性;发展性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比起旧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人常说:“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纵有再渊博的知识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那么,在现行的新课程中,体现了哪些德育观点呢?我们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一个公民,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最基本的思想。在我们的课本中有些小资料: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的诞生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由我国科学家在1958年研究并合成的;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资料中,我们知道这项堪与人类登月计划媲美的工程是由美、英、德、日、法、中六个国家承担的,而我国是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事实,都应当足以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一定会激发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态度决定成败,而科学的态度能使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课本中有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史,如必修I课本的开头,有主编与邹承鲁教授的一席谈话,从中我们知道了对科学的研究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很大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创新的思维,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再如科学家们对细胞学说的探究过程中,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在“细胞世界探微”一段资料中我们知道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问题现在已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但我们的学生环保意识差,卫生观念也不强,甚至不知道环保的意义。在我们的课本中从生物与环境,生物的进化这些章节中,我们知道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演变而进化的,生物界的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营养结构相互联系的,地球不单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园,而其他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敢想象地球上只有人类一个物种的情景。地球这个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想在这个环境中长期生存,保护和爱护她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1.世界的物质性

在第一册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知道,没有哪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生物界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而这些元素在构成生物界的化合物后,形成了细胞这一重要的结构。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几乎整个生物界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可见,生物界具有物质性。

2.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种观点几乎随处可见。如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是有统一性的。细胞作为一个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各个结构上是有联系的而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保证了细胞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结构。能量对生物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但生物界的能量却根本来自于非生物界,光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进入生物界。

3.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由各个局部构成,只有保证了给各个局部的正常,才能使整体和谐。如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由各个细胞构成,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甚至系统。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维持是在各个组织细胞、器官、系统功能正常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4.发展变化的观点

物质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永恒的事物。如生物的进化,新物种的形成,体现了这一观点。再如科学家们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和认识,在不断地变化、补充和完善。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第一册中我们知道,生物都有新陈代谢这一基本的生命活动,而这一基本的生命活动却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两面构成的。又如一个物种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地存在,是因为遗传,而生物得以进化的本质是变异,一个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必然有遗传和变异。再如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被选择而适应并保留下来的,但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然又会影响环境。

初中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探析 篇7

一、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初中生与常理背道而驰的逆反行为都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 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明确的针对性和否定性

针对这种情况难以得到最佳展现, 在德育工作中, 初中生的消极逆反心理往往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对象, 表示否定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情绪。在接受德育时则是体现在对某个内容、某个正确方法的否定, 执意不肯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则主要体现为自以为是和我行我素, 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不屑一顾、恍若无物, 甚至出现明知故犯、挑战权威的行为, 并以此为荣。在对待领导和教师的态度上, 有的学生是不冷不热, 有的则是背后恶意中伤, 甚至公开顶撞。

2. 强烈的主观性

在应对客观事物的过程, 初中生的消极逆反心态主要在其主观思想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并非依照事物的客观特点进行判断。对其是非曲直的判定上往往含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以感觉为准则来确定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当事物对自身主观需求不能满足或者有所不利的时候则会立刻产生反对和抵触的消极意识, 如不满、厌恶、抵制等逆反情绪[2]。

3. 较强的可塑性

从消极逆反心理的形成上来观察, 这种由主观意识所形成的短暂联系, 因为其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存在可变化性。所以, 只要能够打破这种消极抵触的暂时性神经联系, 就能够重塑这种思想观念, 从而消除初中生的消极逆反心理。另外, 初中生还处在一个成长和吸收的阶段, 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 对于新思想观念更为容易接受,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只要恰当把握好教学方法和思路, 是不难消除这种消极逆反心理、建立全新积极思想的。

二、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心理活动要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同时也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初中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同样如此。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教育方法不当。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必须依赖于一些“引子”和依附于一些事物之上方能产生, 从而将这种消极否定的情绪释放出来。而教师与德育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和内容上的不恰当则往往会成为这些“引子”, 成为引发学生产生和释放这种消极情绪的载体。其二, 心理要素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中学生在知、行等心理要素的发展上并不完全。情绪较为容易波动, 心情不定, 时而兴奋、时而抑郁。并且在心理活动中往往“激情”占有很大的比重, 喜欢“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的做法[3]。同时, 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的各不相同, 在学习认知过程当中往往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更因其好奇心作祟, 对于教师不让知道的东西则更是想知道, 对于禁止的事情则越想去做一做。

三、消极逆反心理的消除

初中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存在, 不仅是对其德育的严重阻碍, 更影响了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同时使得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所以, 对这种消极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工作成为了现今德育中的重要问题,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 晓之以理

教育者应当将理论上的教导和行为上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既定事实用更为恰当和民主的方式为他们讲道理, 使得学生明辨是非, 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应做;哪些事情应该赞同, 哪些事情又应该反对。而以理服人的前提则是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这样的说教才会更具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坚决杜绝假话和空话, 否则极容易适得其反, 教师要凭借真理让学生折服和信任。

2. 动之以情

逆反心理的消除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 而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此结果显然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可以遇见这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和知识, 不同的人去讲授, 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显然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有的教师授课, 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就集中精神听课;有的教师授课, 学生却自顾自地、毫无兴趣, 这即是源于师生关系的不同。融洽的师生关系显然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关心、爱护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 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消极逆反心理消除工作显然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

3. 人格感染

“人不率则不从, 身不先则不信”。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工作既要依赖于真理的力量, 同时也可以依靠人格的魅力,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魅力的作用更大于说教工作。为人师表, 则是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现正确的一面, 教师的表率作用往往是极为有效的, 他能以自我的良好形象和作风来带动和感染学生, 以身作则, 这样的方式远比一味说教来得更深动形象, 更具有说服力。

4. 区别对待

这里的区别对待主要是指在褒奖和批评的方式选择上要因人而异, 就初中生而言, 许多学生的自尊心极强, 怕丢“面子”, 如果稍有错误则当着很多人甚至全体学生面前对其进行批评责罚, 难免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 在教育批评的过程当中, 教师务必把握好分寸, 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的学生稍加提点即可, 有的学生则需要明示。另外应尽量将当众批评转化为个人批评, 甚至暗示。

初中生还处在一个较为好动的阶段, 自制力仍有缺乏, 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 教师可以走过去有意识地地敲敲桌子或者仅仅是用一个眼神暗示。用这些较为和缓的方式显然更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好感, 从而减少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

5. 参与认知

参与认知,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成为主角而亲身感觉、主动接受, 也同样是疏导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样的方式不会让学生再感觉到自己仅仅是在被动或是“被强迫”接受知识的灌输, 而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自发自愿地接受和参与德育活动。

四、总结

对初中生德育消极逆反心理的消除和疏导过程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工作, 在消除学生抵触情绪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德育活动的进一步实施及其有效性的提升。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活动当中不断探究更为恰当的教育方法, 避免初中生的抵触情绪以及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摘要:德育中的逆反心理即德育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和抵触情绪。这种消极逆反心理对其德育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对初中生的德育发展以及价值观养成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 这种逆反心理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对这种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做一些简单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德育,逆反心理,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丛培军.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09 (8) .

[2]董正前.从中学生逆反心理探究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J].教育革新, 2008 (1) .

浅谈初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8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时期,同时处在思想品德发、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年轻气旺、思想单纯、知识较少、经验不足、识别能力弱、可塑性强,若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110”电话常被中学生乱打;中学生出现结伙打架违法现象;公共场合,中学生不讲公共卫生,随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班内公物,或不翼而飞,或不久而坏;寝室中,灯长明、水长流,却睹而不问,等等。由此可见,实施和加强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势在必行。

1.抓入学教育,严格开端

初一学生告别小学母校来到中学,每个学生都带着抱负和理想、希望和追求,雄心壮志,打算在新学校勤奋学习,刻苦竞争,鹤立鸡群,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们的赞扬,显示自己的价值。到新学校,对一切都有新鲜感,但他们对新学校还不了解,也不知怎样做才能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因此,要抓住这个契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新学校的光荣校史,校风、学风、教风“三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成果,带领学生熟悉学校环境。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全校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学生一入校就进行严格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加强严格教育,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严格遵守,违反严肃批评,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严管理,“严师才能出高徒”,从而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2.抓思想政治课教学,灌输培育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学生品质,训练学生行为,以“知”导“行”,“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每个政治教师都应当教育家,不当“教书匠”。

3.利用“国旗下讲话”

3.1它的庄严性。国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在校园中冉冉升起,整个校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感,引起学生深度的思考和爱国情怀。

3.2它的及时性。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国旗下讲话相结合,如我校开学初对学生的新学期致辞、中学生自治公约、及时结合当前学生情况纪律中存在的问题讲述学生中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牵手好习惯、好习惯好人生”系列讲演、爱的“n”个理由系列讲演、“心灵鸡汤”系列讲演、中考前心理疏导讲演等,结合思想品德课程内容,3月份开展学习雷锋倡议活动;4月份绿色环保宣传;5月份感恩教育;6月份快乐成长、心理健康;9月份民族精神;10月份爱国主义教育;11、12月份心理健康教育等,大大加强德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4.加强联系与沟通,推动德育工作蓬勃开展。

4.1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原则,成立家长委员会,对学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和一些家长的不当行为,及时与家长委员会取得联系,共商解决之道。

4.2实行课堂开放制度。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可随时走进课堂,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真实的了解,又能督促教师规范自身行为和提高自身素质。

4.3制定常规教学中德育教育体现办法:通过教务处、教研室对教师评优课条件进行修订,增加德育教育寓于常规教学的要求,改变以往德育教育局限于班会、集会和活动的状况,使学校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与时俱进,转变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

德育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相互转化和渗透;在教育方式上要抓住主渠道,凸显主要环节,恪守主要脉搏。

6.创造条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外部力量,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同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实践,通过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汇演、家庭劳动等活动,把学生置于必须做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商量、讨论甚至辩论的方法代替强制的灌输,使学生融情悟理,在明理中认同,在自省中修正,自省与他省相融会,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充分调动其内部动力,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7.进行学科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其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每个教师,既要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摆正二者的位置,是分开处理,还是将二者结合进行?在各个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各个学科肯定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8.德育教育,及时检查、总结、奖罚

初中生德育 篇9

享受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德育工艺之德育机智研究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吴春园

就农村初中而言,德育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是很多的,即使设计完美,有时也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若方法不妥,处理不当,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需要巧妙地运用德育机智,因势利导则会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让德育施受,身心愉悦,享受教育的幸福。笔者在本文拟就享受教育理念及德育机智的概念、产生机智、重要性、培养、运用等试做探讨。

1.享受教育

“享受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提高人、发展人为归宿,以人的快乐欲、满足感、享受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活动,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自身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命愉悦,成为其人生的幸福旅程。“享受教育”是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状态,也是教育本真和本质的体现。

2.德育机智的概念

《辞海》这样解释机智:机即灵巧,智即智慧,机智即急中生智。所谓德育机智,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根据具体情况,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决策并进行及时、巧妙、灵活、智慧的处理,创造性实施教育的能力。

3.德育机智包含的内容

一是指德育者在实施德育预设的.过程中,在特定的德育情景里,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个体差异及认知经验等,果断、及时、合理、准确地应对各种状况、处理问题。二是指德育者有很强的智慧,精准巧妙地给受教育者以启发、引导和教育。就德育机智的实质而言,德育机智就是一种创造性处理和解决德育相关问题的创造能力。

4.德育机智的生成机理

(1)德育机智的产生是德育者对德育程序实施过程中,受到受教育对象行为或其它因素刺激的反应,并在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起正确关系。显然,德育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德育实践是德育机智的源头。德育者只有在丰富的德育实践探索中,积累丰富的德育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好的德育机智。

(2)德育机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动力。德育机智就是德育者自我价值欲望无法达到的升华。当德育者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无法顺利表达满足时,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事德育工作不但要对德育工作规律娴熟并掌握,更要从心中爱并乐于从事这项工作,要有做好德育工作信心和责任心。如此,才能有热情,乐于投入到德育实践中去,对受教育者倾注情感及爱心。于是,当出现不利于受教育者道德品质良好发展的问题时,德育者力图尽快找到最好方式妥善解决,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对德育工作的热情及对受教育者真心关怀,德育者就不会“情切生智”,就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妙方”了,德育机智也就背离了其生成的心理基础。

(3)德育机智产生受德育者知识经验、德育信念、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是德育情境中多个因素交互作用综合表现的结果。

5.德育机智的重要

德育机智,对于德育预设能顺利运作,提高德育质效,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全面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讲来:①德育机智是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从发展的角度讲,受教育者注重个性发挥。他(她)们在其个性心理、生活履历、行为方式、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德育者要针对不同德育对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创造性地进行德育工作。②德育机智是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项核心心理能力,也是德育者追求的一种境界。()缺乏德育机智,德育工作者无论怎么研究德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把德育工作做“出色”.作为德育者,就是要围绕德育预设目标,用适时适当的方式,有效地实现预设目标。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分析研究力、组织能力等。③德育机智是获得理想的德育效果的保障。德育实践过程中,总会面临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德育者正确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德育机智,妥善解决矛盾,避免冲突,使施教双方关系和谐,高效开展德育工作。

6.德育机智的培养

德育机智作为德育者的一种基本素养、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总结德育实践逐渐养成并提高。

(1)强化德育者的智能修养是培养德育机智的前提和保障。德育者的综合性智能修养是形成德育机智的要素之一。能见多识广、知识(文化知识、德育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等)渊博,正确、恰当的提供信息、导引和启示,从而自如回答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德育机智的基本前提。除了丰富的知识外,教育者还应具备开放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较好的口才,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反思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驾驭德育事件的能力,唯有如此,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才能镇定自若,使德育机智运用成功,这是培养德育机智的根本保障。德育智能综合修养来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锻炼。德育机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智能修养更高程度的表现。

(2)训练非智力能力是培养德育机智的基础。意志、情感、艺术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德育机智的形成影响很大。稳定积极的情感为德育机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坚定、自制、果断的意志是形成德育机智的必须因子。德育者有很好的意志,才能控制情绪,头脑清醒、当机立断、理智、正确判断问题。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千奇百怪,不好套公式化方案,德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德育者应该更多地接受美的陶冶,提高艺术修养,这样直觉思维就越发达,才会有“计上心来”的灵感。

(3)注重实践提升德育机智。要提升德育机智,需要对德育实践情境分析、判断,拿出措施,并对德育对象、德育者、德育情境、德育程序、德育媒介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普遍联系,为以后的德育实践服务。也对自我德育方式,自我性格、态度等不断调整完善,避免犯错。

7.德育机智的运用

德育机智运用应以人为本、热情关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遵循其成长规律,随机应变,营造良好的德育情境,尊重德育规律,因势利导,坚持正确的德育导向,捕捉最佳培育时机,潜移默化,优化受教育者的行为评判标准,因材施教,可严肃刚正,可幽默风趣等,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初中德育工作总结 篇10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坚持“人本和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品牌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坚持“构建人人讲团结的和谐校园,创设人人会学习的儒雅校园,建设人人爱健体的阳光校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大业。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全校教师要时时实践“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家”,“老师是学习的道德书籍”。同时自觉地投入到德育实施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有机渗透德育。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德育队伍建设,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好学校的德育沙龙活动,定期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调研。

本学期继续实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在原有的年级组长、班主任考核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出台实施了新的《年级组长、班主任考核条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拉大差距,充分调动了德育队伍的积极性;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将布置工作与理论学习、班主任工作方法指导相结合,组织班主任学习德育工作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形成工作合力。

1.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具体抓,实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并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了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每周一下午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时事政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教育法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四)、以法制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

开学初,德育处制定了法制教育计划,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1、期初,我们邀请后范家园交管所的同志为学生进行了生动的《交通法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学校组织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由湛兴和校长任组长,德育处赵峥主任任副组长,各年级组长、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法制教育小组,平时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摸底,节假日由法制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纠察小队,对本镇的各种娱乐场所进行巡查,发现本校学生,待回校后,利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法在我心中”知识竞赛。

(五)、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围绕提高德育实效性,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求有计划,有活动方案,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制定活动计划、方案之前,由学生自己讨论拟定,班主任指导,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每次活动还要求有总结,活动后记,让学生在总结讨论中培养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受教育的自觉性。(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底蕴。切实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抓学生礼仪礼貌教育为抓手,创设“儒雅”校园。继续深化 “五名工程”,广泛开展各类“十佳之星”评比,创新育人理念。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学校文化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通过“三风”建设,学校板报、画廊、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站,培育学校精神,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学校文化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新塘之声”校园广播、画廊、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班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班级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七)德育工作彰显成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德育 途径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联系实际,在学习目标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各小组分别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着回答,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然后我提出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必要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我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注重数学发展史教育

数学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为数学学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鼓励学生献身科学。我国首创十进制记数法、勾股定理、祖率、剩余定理、正切函数表等,当时领先于其它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陈景润、熊庆来、陈建功、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

数学史可以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违反学派信条,竟被处死。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诺贝尔将获得者约翰o纳什在2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22岁创建了"纳什均衡"理论――今天被数学和经济学大量采用。但是,在当时这一理论遭到博弈论前辈冯o诺依曼的断然否定,也曾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目前,担任着剑桥大学最崇高的教授职务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史蒂芬o霍金只能用微弱的变形语言交谈,不能写字。他看书时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这位科学巨匠的科学成就是这样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而完成的。

三、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及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應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第六章第四节《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收集了这样一道例题在课堂上讲解,首先,出示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中每10万人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数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读懂这个扇形统计图;然后,我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延伸学生的思路;最后,问我国的受教育程度为什么越来越高,具有大学文化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进而谈到现在的社会情况,"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那么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来振兴祖国,科技兴国。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五、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的德育,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应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我常常配合所教的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讲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我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回家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每天使用的垃圾袋数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我们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年内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让学生们谈谈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环保教育。此外我还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格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策略性,德育教育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必须注意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必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新手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写春天的诗句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