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共6篇)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1

陆游幼年时期,随父辗转逃难,经历了“万死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国破家亡的环境里自幼就受到抗金复国思想的影响,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而爱国主义思想,亦成为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陆游许多诗篇和词,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其思想性、艺术性成就卓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作风格,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他表现时事、寄托理想、突出主题的抒情艺术。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情节完整的叙事性描写,而是善于用高度概括和夹叙夹议的手法反映现实,并注重抒写个人的主观感情和见解。他往往通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短诗里加以表现。如“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全诗只有12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将军临边不战,朱门歌舞,士兵报国和遗民渴望收复失地等多层面的内容,成为整个南宋时代主和与抗战斗争的高度艺术概括;并且作者又把他反对议和,斥责权奸,同情遗民的感情融于其中,直抒胸臆,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出特别的理趣和深刻性。另外,陆游爱国忧民,但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使得诗人只能借助幻境、梦境来喷吐胸中的壮怀英气,因此陆游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如“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这种幻想境界与写实手法的结合,是陆游浪漫主义诗歌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新的扩展。

二、艺术风格,既雄浑悲壮又清新婉丽

陆游凭着他个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善于创新。从而使他的诗表现出了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而有之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主要和他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浪漫分不开的。他善于把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即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郁结为体,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基调;以李白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富于自我色彩,善于夸张、跳跃,善于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既沉郁悲壮、又清新婉丽的风格。他的爱国诗篇,往往体现出雄浑悲壮的风格,具有气势宏大、瑰丽雄奇、热情奔放、才气豪健的阳刚美。如“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同时,陆游还善于吸收陶源明的平淡真纯、王维的静谧幽雅、梅尧臣的古朴自然,又能继承学习中晚唐、北宋以来白居易、张籍、王建、欧阳修、以至范成大等人关切现实的精神,形成既幽美纯净,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一家之风。他的咏物写景一类诗,则往往体现出清新婉丽的风格,具有清丽明媚、婉转新奇的阴柔美。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三、语言风格,既简练生动,明白平易,又自然流畅

语言方面,陆游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追求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如“老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夜读兵书》)。短短四句,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跃然纸上。说陆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大量汲取人民群众的口语、方言、俗语,写入自己的诗。他说:“雕琢自有文章病,危险尤伤气骨多”。他以诗句对仗著称,他的对仗常常能够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十分流畅。如:“一身抱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悲愤的情绪从清丽流转的字句中传出,情致深婉。

四、体裁形式无体不备,各体皆工

陆游的律诗善于属对,几乎每首都有一联佳对,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瓯北诗话》引)等,不一而足。陆游的绝句、尤其是七绝标志着宋代最高水平。有的继承唐人之风致,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的古诗“工丽更深于近体”,更适合表达陆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所以写起来“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瓯北诗话》)。讲究工力,注重锤炼,是陆游诗集大成的又一表现。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2

第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歌的基本特征

这一艺术特征的形成与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有着密切的关系。陆游十七八岁便有了诗名, 大约二十五岁左右, 又从师曾几学诗。曾几在诗歌创作上就十分推崇杜甫和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黄庭坚。但曾几在诗歌创作中并没有完全墨守江西诗派的那套理论, 而是师法杜甫, 关心国事、同情人民、风格明快活泼。在曾几的积极影响下, 陆游奠定了自己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 并在诗歌创作上极为推崇杜甫。乾道六年 (1170) , 陆游四十六岁, 入蜀任夔州通判。一路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 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遗迹。不久, 他身着戎装, 戍卫大散关头, 积极投入了火热的战斗生活。

陆游学习杜甫, 主要是学习杜甫鲜明的诗风。他不但推崇杜甫的诗歌艺术, 而且敬重杜甫的伟大人格。他认为学杜不可在字句上模仿, 必须在精神上与之相遇。他在《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一文说:"近世注杜诗者数十家, 无一字一义可取。盖欲注杜诗, 须去少陵地位不太远, 乃可下语。不然, 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 揣摩得之, 可乎?"虽然这是谈杜诗的注解问题, 但从中可以看到, 陆游学杜是从杜诗的精髓中汲取营养, 极力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杜甫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深沉而透彻的历史感, 以及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 所以他的诗歌境界雄浑而壮阔。而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微的景和物, 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澜的。陆游学习杜甫, 使自己的诗立意恢宏, 笔力细腻, 很有杜诗的意趣。如他的《度浮桥至南台»:"客中多病废登临, 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 千般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 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 醉吹横笛坐榕阴。"这首诗的格调很象杜甫的《登高》。三四句着眼于空间, 五六句着眼于时间, 写法也和《登高》近似。时空距离的展示, 把读者的想象延伸到画面以外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象杜甫一样具有咫尺万里的气势。又如陆游那首脸炙人口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这首诗是陆游六十二岁回忆往事之作, 借着推崇诸葛亮, 批评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杜甫曾写过许多颂扬诸葛亮的诗篇, 如《蜀相》、《武侯庙》、《八阵图》、《右柏行》、《泳怀古迹》、《诸葛庙》等等。陆游称颂诸葛亮的诗也很多, 如《谒诸葛丞相庙》、《游诸葛武侯书台》、《病起书怀》等。他和杜甫对诸葛亮的称许, 表现了他们共同的爱国感情。陆游在《书愤》这首诗中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国家兴亡之慨结合在一起, 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怀和壮志未酬的心情。具有和杜诗同样的现实主义精神。陆游学习杜甫, 重在学习杜甫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 陆游的诗篇自有其独特性。他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 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中, 如《关山月) ) , 全诗只有十二句, 却用对照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朱门酣歌醉舞和战士报国精神等内容。因此, 陆游的诗一般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强, 很少有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样严格的叙事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

第二、陆游的一些诗篇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这些诗主要是七言古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陆游受李白、岑参的影响十分明显。

陆游曾有"小李白"之称。李白的诗反复表现的主题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的追求与幻灭, 傲岸与狂放, 总是结合着陆游的自身遭遇在陆诗中得以再现。陆游所处的时代, 投降派当权, 陆游的报国理想总是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因此, 陆游的诗常常以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大胆而奇特的夸张来描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思想, 表达自己悲愤的心情, 诗风悲壮而豪放。撷取陆游的诗句, 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特点。例如:"手把白玉船, 身游水晶宫, 方我吸酒时, 江山胸中。" (《醉歌》) ;"天为碧罗幕, 月作白玉钩, 织女织庆云, 裁成五色袭。披袭对酒难为客, 长捐北辰相献酬。";这些诗句想象丰富, 瑰丽气魄, 悲壮雄伟。再如"十年学剑勇成癖, 腾身一上三千尺";"国仇未报壮士老, 匣中宝剑夜有声"等等, 这些诗句以奇特的夸张构成了陆游诗歌浪漫主义的色彩, 极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当然, 陆游的时代毕竟与李白不同。他所追求的理想乃是雪耻报仇, 恢复国土, 因此有关抗金战争的幻想表现得更多、更壮丽。如"三军甲马不知数, 但见动地银山来!;"起倾斗洒歌出塞, 弹压胸中十万兵!"。

陆游也很喜欢岑参, 他在《跋岑嘉州诗集》中说:"予自少时, 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 每醉归, 倚胡床睡, 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 或睡熟, 乃己。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 一人而己。"陆游从戎以后, 对岑参有更深的认识, 其在《夜读岑嘉州诗集》中说:"公诗信豪伟, 笔力追李杜。"陆游学岑参, 主要是学其奇丽。他把李白的狂放和岑参的奇丽结合在一起, 使自己的诗更有魅力。如《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 夜穿浮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 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 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 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首诗的气势、口吻既象李白, 又象岑参。"提刀独立顾八荒"的陆游形象, 让我们很容易想到"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白。而"南山晓雪玉嶙峋"对雪的惊喜之情, 又让我想起岑参的《白雪歌》。

光宗绍熙元年 (1190) , 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 陆游绝大部分在山阴度过, 生活宁静而简朴。现存陆诗的四分之三以上是这一时期所写。由于生活的转变, 他对农民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同情, 诗歌大量反映的是农村残酷的现实和田园风光。诗风也趋向于自然、平淡、朴实。

陆游晚年诗风的转变与他对陶渊明的喜爱是分不开的。他在《跋陶渊明集》中说:"吾年十三四时, 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 偶见床上有渊明诗, 因取读之, 欣然会心。日且暮, 家人呼食, 读诗方乐, 至夜, 卒不就食。"其《读陶渊明集》曰:“我诗慕渊明, 恨不造其微"其《自勉》曰:"学诗当学陶, 学书当学颜。"可见陶诗对陆游晚年诗歌创作有着深刻影响。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3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苗》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表明他对国家的眷恋,对这次遭流放的绝望。返回长安,报效国家的机会再也没有了,他像一个在沙漠中无望地跋涉的人。对生活还充满向往却自知无望,忧伤和悲苦充溢于他的胸怀中。此时所有心中的委屈和复杂的感慨,只好借助于这首诗抒发出来。又如:“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阔大的胸襟,也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不仅表现出他对权贵们的极端蔑视与抗争,更在于与黑暗朝政的彻底决绝。

二、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

李白诗歌的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瑞瀑流争喧豗,石水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螟。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通过奇橘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无不都是天马行空,奇幻交织。又如:“西岳峥嵘可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西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三、李白诗意象的壮美和优美

李白诗的壮美意象

李白诗的壮美意象与作诗的宏大气魄和想象力非常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许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庞大的壮观事物颇为倾心,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常是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方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如《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间。长风儿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问”。以凌空欲飞之笔,生动展现了一轮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

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举目去,那浩浩长风从遥远天山吹来,以不可抵挡之势横跃万里山川,一直吹到玉门关内。由天山明月、苍海云海、万里长风所构成的境界是何其雄奇和阔大。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首诗着重写出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有巨大的约束力和反作用。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无数的回旋,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丽景,境界何其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御虚舟》)。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待壮美!这些雄伟壮美的意象的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山道平野尽,汇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一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云,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三川之间,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李白笔下的这些山水景物,构成了雄伟壮丽的意象。

李白诗的优美意象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风,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这些诗句写的是牛渚夜景。牛渚夜景是碧海青天,万里无云,廖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这些都在夜色中溶为一体,在我们面前展现是一幅空阔渺远,多么优美的境界!还有《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中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这些诗句写九叠云屏的彩如锦绣般四布,彩云的影子倒映在明净的湖里泛出波鳞鳞红光。九叠云屏有三叠泉水势三折而下,好像银河挂在石梁上。翠绿的倒影、绯红彩霞映衬着一轮红日。这些由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已构成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意象如《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肖溪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绿竹、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白波、白鹿、白水、白鹭洲、白帝等这些都是白色的透明体。因此在他的诗中用得电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如“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宴梅道士山房》)。“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三首》其一)。“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浪至此回”(《望天门山》)。“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秋浦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也甚喜欢金、青、黄、绿、紫等色彩的事物。但在李白诗歌里,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月亮了。月的形象在他的诗歌民反复出现。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乱。”“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二首》其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宿王松山下荀媪家》)。李白诗歌中出现有明月的诗句又何止这些。李白天性开朗,喜欢的是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四、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4

席慕蓉在当代文坛,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女诗人,尤其善于写爱情诗。

画家是席慕蓉的职业,创作诗歌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却不知她最终凭借诗歌开始风靡台湾和大陆。席慕蓉的诗歌带有婉约派的特色,感染力极强,其中她的爱情诗广受追捧,她的诗歌融画于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在当代文坛可谓独树一帜。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脚步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席慕蓉的诗歌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人们的“心慌症”,让人们学会在美中感悟生活。

一、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诗和画是分不开的。著名的画作中都会题上名家诗词,作诗时也会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初就是对王维诗词的评价。台湾女作家席慕蓉也是一名画家,她在作诗时就习惯用颜色来传达意念,将具体事物抽象化,轻而易举将读者带入她营造的氛围,在诗歌欣赏中同时体会绘画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席慕蓉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源于她画家的特殊身份。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参与,由于席慕蓉实现了诗与画在灵感上的互通,在诗歌创作时才出现诗中有画的现象。《山路》就是这样一首诗画相融的诗歌,“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少年的你……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这首诗画面感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幅由“夏日”“山坡”“新茶”“相思树”“小路”“少年”等多个意象叠加形成的清纯而美丽的图画,在诗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懵懂和清纯,不仅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憧憬。诗人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感来写诗,诗画结合、虚实相间。

二、深邃幽远的意境

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意境,这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意境的诗歌只能是平铺直叙,不值得研读。意境是诗人在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达到外界与内心合二为一的境界,用简短或是冗长的话语传达丰富的内容。

席慕蓉诗歌中善于传达深邃幽远的意境,如《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渡口、长亭在古诗中从来都是代表送别的地方,提到渡口就使人产生别离的伤感,离别在即,我们只能握手,从此思念生根、年华停顿,在渡口找到花送你,把我的祝福别在你衣襟上,这些表达都在暗示,即时离别,思念也会随着生命的存在得到延续,甚至思念可以生根。年华从此停顿,暗示着牵挂永世不休不止。席慕蓉在诗歌中把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诗歌的整个结构都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协调,深邃悠远的意境传达无遗,读来回味无穷。

三、感伤情调与无悔心情

爱情不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在诗歌等文学创作中也是永恒的主题。席慕蓉善于写爱情诗,而且大多数都带有一种伤感的基调;但是,她又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无悔的主人公,最后,在她的诗歌中我们感觉到哀而不伤。在《信仰》中,她对何为永恒的爱情做了诠释:爱的本质是生命的单纯与温柔,爱情是生命的源泉,爱情是信仰,诗中六个“我相信”就能体现诗人始终相信爱情,即使错过了也始终无悔。现代的理性社会里,人们很少再相信爱情,但是诗人却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依然存在,诗人说永远相信世上有真诚、无怨、美丽的爱情,如果得到了,诗歌可以为她作证;如果得不到,就让它永远存在诗歌里,这就是诗人对真正爱情的一种执着。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5

摘 要:论述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其中先论述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作用及使用夸张手法的理由,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夸张手法的运用,最后从诗歌中的意境美、色彩美、气势美、节奏美四方面论述他在夸张手法方面取得的成就。他的作品以浓厚的感情为基调,反映出他是个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在表达情感时,能娴熟地利用独有的开阔的视野,用其独特的夸张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关键词:李白;夸张手法;作用;理由;运用;成就

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作用

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理由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长河落日”“冰川雪景”“朝阳落日”“沉鱼落雁”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东临碣石,西达大漠,把所见所闻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了他寄托感情的载体—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体会,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运用的巅峰。

三、在李白夸张手法的作品中漫游

在李白浩浩千余首作品中,大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后得知,他的夸张手法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运用比喻式的夸张手法

在《秋浦歌》中,他写得如此的真实,他的心灵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于是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慨叹;还有《望庐山瀑布》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式的夸张修辞手法,“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的夸张,虽然一个是比喻自己的烦愁之长,一个是比喻瀑布的高,但都能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也更恰当地流露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

2.用数字去夸张自己的所感所悟

李白由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他的诗句中,运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形容世界上最忧愁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开头便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这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单看这一句似乎叫人无法理解。可是李白却接得很好,缘愁似个长。这么长的`白发原来是因为无边无尽的忧愁!李白用其独特的整体代换思想,用有形的头发把无形的愁绪代替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的方式,说这个人皱纹满面或是老态龙钟等,而是一种映射的思维,让自己面对着镜子,用镜像语言来间接表述镜子里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老了啊!再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来表现“我”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

3.善于用夸张手法去表达环境

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哪句属真?哪句属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危楼”是真的,但“高百尺”又是真的吗?而“手可摘星辰”又是真的吗?“星辰”只有百尺高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敢高声语”是真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曲折的人生之路,已到了不敢轻易说话的份儿上。他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惊动“天上”的人,这个杨玉环。谁惹得起?所以,李白只有忍住内心所有忍不住想要说的话。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他变得不轻易大声说话,宁可化作细细的涓流,汇入诗歌的长河中去。与此相似的还有《蜀道难》中的路,怎么可以与“上青天”之路相比呢?是夸张?还是形容自己的官场之蜀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6

本来论文的题目是《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由于导师的发言让我震惊:“千万不要研究名家!”我不知如何是好?辛辛苦苦准备李白的材料,不料老师一句话就把你否认了。思来想去,还是研究龙泉古人叶绍翁!因为他与我都是龙泉人。起码有着家乡本位观念——爱家乡之情永不磨灭。但对绍翁知之甚少。于是寻文献,找资料又成了我的一个新任务。阅读了八本文献资料,初步提纲拟成:探讨生平和著作;遥观他的《四朝闻见录》;探访江湖诗派;多维解读《游园不值》;探讨爱国心;探讨审美观;归结多维性格;扬古人风范,走向课堂。一个浪漫的诗人,跃然纸上;一个颇具爱国心的绍翁后期的消沉让人心痛。

正文

遥观绍翁 新思探古

——叶绍翁本人的多元解读、诗文的多维探讨

一、叶绍翁的生平和著作

南宋古文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浙江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道衰败,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所以姓叶。

叶绍翁曾在朝廷做小官(《四库总目提要》推测),与真德秀(其人与文不详)过从甚密。著有《四朝闻见录》:即高宗(1127-1162年)、孝宗(1163-1189年)、光宗(1190-1194年)、宁宗(1195-1224年)四朝见闻,宁宗朝仅记宁宗受禅与庆元党禁二事。故可能出生于高宗建炎年代前后,可能活到宁宗时。《四朝闻见录》里记录他本人曾与真德秀私校殿试卷。叶绍翁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诗人。另有著作《靖逸小集》,从此部著作看,看不出叶绍翁的仕官迹象。靖逸之诗,都是描写山林景物和酬增朋友之作。

我的感慨和发言:古人绍翁,原来你是福建浦城的骨肉,身上流淌着你祖父的热血。我们龙泉叶家真乃三生有幸,能收养你这个风流倜傥、英姿勃勃的热血男儿。我猜想:你祖父肯定不是等闲之辈,我们龙泉叶家一定是名门望族,可惜只生了几个活泼伶俐的丫头,于是你祖父为保留自己的血脉,看中我们龙泉叶家,让绍翁继承叶家衣钵,古人绍翁,我的猜想合乎情理吗?南宋古人,我不知道你出生是何年何月更不知道你离开人世步入天堂的日子。上文有关你的出生只是我个人的推测,而“可能活到宁宗时”是陕西出版社金性尧选注《宋诗三百首》第275页对你的介绍引用而来的。

(参考文献1:《龙泉县志》第695-696页。龙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第1版。

参考文献2:《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3:《现代汉语词典》第156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12月北京第134次印刷。)

二、探访南宋江湖诗派

因为叶绍翁是江湖诗派的小布点,所以探访南宋江湖诗派却成了我的爱好和必走之路。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指当时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灵渊、徐灵晖、翁灵舒和赵灵秀)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四灵”是江湖派的先驱。江湖是隐士布衣的栖游之地,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登显禄者少。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他们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或游走干谒于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之间,结诗社,推盟首。“江湖派”是一个宽泛的名称,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但诗人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无形中成为一种彼此气味皆相近的作诗习气。而刊刻《江湖集》的陈起却是一名书商,他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后还刊刻江湖《续集》、《后集》。

江湖派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描山画水,歌咏闲适、隐逸之情。他们的诗作大多是短篇小制,风格纤巧见简淡。

江湖派诗人多效仿四灵之体,也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他们多属意于苦吟。江湖诗人反对运用典故成语的“资书以为诗”,要“捐书以为诗”,所以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四灵”是江湖派的先驱,其影响扩大,逐渐形成江湖诗风。书商陈起就曾刻过“四灵”的诗,《江湖集》和《中兴江湖集》里也分别收入了赵灵秀和翁卷灵舒的作品。故一般江湖诗人多从永嘉四灵学作诗,高者工于炼字琢句,吐辞警隽,音调清亮,风格清圆轻灵;下者则为山林枯槁之调,气象孱弱,有衰飒气,甚至于有蔬笋气,且窘于篇幅而浅于情意,千人一篇,千篇一律。所幸的是江湖派代表人物如刘克庄、戴复古、方越等多能不受“四灵”所划定的圈子束缚,所学的唐代诗人的面要宽得多,同时又多少受了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影响。我想龙泉的叶绍翁在江湖诗派里不算有名之人。《中国古代文学史》只在一句话里点到他的名:江湖诗派属于诗人众多的群体,其中真正有成就的诗人并不多,值得提及的还有周文璞、叶绍翁、高翥等。他们偶有佳作,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景清新秀丽,为后人广为传诵。

江湖诗人生当国难深重之时,因此也难免会有故国之思。此为后话,且看叶诗的题《鄂王墓》诗。对江湖诗派,我只能寻找摘抄拼凑资料,真的没有自己的创新之言。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2000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2:《国学纪典诗》杨小亮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三、遥观《四朝闻见录》

对不起,同乡古人叶绍翁!我知道你的著作《四朝闻见录》:即记录高宗(1127-1162年)、孝宗(1163-1189年)、光宗(1190-1194年)、宁宗(1195-1224年)四朝之见闻,宁宗朝仅记宁宗受禅与庆元党禁二事。《四朝闻见录》里记录靖逸本人曾与真德秀(与叶绍翁是龙泉同乡进士,曾当朝参加政事任职副相)私校殿试卷。《四朝闻见录》收集在《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39本的637页开始直至这本结束。《四朝闻见录》提要里说叶绍翁身居何职不可详矣,所录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共207条;甲、乙、丙、戊四集皆杂叙高宗、孝宗、光宗四朝轶事各有标题,但不以时代为先后。唯丁集所记仅宁宗受禅与庆元党禁二事。

我之发言:对不起,《四朝闻见录》我读不懂古文,只能远远隔江观望,因为我只复印了提要,而提要里很多字我不认识。再见,《四朝闻见录》!

(参考文献:《四库全书》第1039集子部第637-638页)

四、多维解读名诗《游园不值》

好厉害呀,同乡古人叶靖逸,我就是因为这首名诗对你产生兴趣,改变研究李白的初衷而转向研究你!天堂里的古人,你知道我是如何研究这首诗吗?分三个层次:1)略讲当代人对《游园不值》的研究;2)介绍现代名家卓素绢对名诗的解读;3)同乡的我对《游园不值》的解读。

(一)先说说当代四家书(来自不同的出版社)对名诗的研究: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诗三百首》里说明:这首诗三、四两句是名句,写的自然,寓见微知著之意。我很纳闷:什么是“见微知著”?赶紧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原来它的意思是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我恍然大悟:见微知著在这儿的意思是指仅是一处小小的春景却引申着无数的涵义。

《宋诗三百首》说明:同是江湖派诗人张良臣(比叶早),在他的《偶题》结末云:“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就显得太用力了,如“好春”“粉墙”之类总感到有些涂抹,“藏不尽”比“关不住”尤其见绌。《宋诗鉴赏辞典》又是如何评价此诗的呢?它把古诗的好处说尽:1)写春景抓住了特点,突出重点。叶绍翁写早春之景,以小景写大景,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2)“以少总多”,含蓄蕴藉。例如第一句诗就包含了许多东西。叶绍翁避熟就生,不明写“春雨”,却用“屐齿印苍台”加以暗示。3)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景,高洁的人。4)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牢的吗?

《国学纪典诗》里只简单评价此诗:清丽,又不乏理趣,很为人称道。

《千家诗》里把古诗今译,我在这儿不赘述了。但此书对《游园不值》的评惜富有创意: 诗人去友人家花园游玩,正碰上主人不在,园门紧闭,于是写了这首诗。诗抓住被阻隔在园门外时所见发挥想象。前两句说主人怕客人的脚印踩坏青苔,所以把园门紧闭,不放人进来。说得很有趣,不仅交代了诗题,又写出园主的高情雅致。后两句在出墙红杏上做文章,猜测园内春光洋溢的情况,是“游园不值”的余波,表明自己的心态与情趣。后两句脱胎于陆游《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句。但叶绍翁选取了小园外的局部来写,比陆诗诗取景小而意境深。且诗先叙无法入园以作衬垫,然后写红杏出墙;在此前,又串入“春色满园关不住”句,以一“关”字突出春意盎然的活泼景象,与“出墙来”的“出”字呼应,更显得精神百倍。因此,此诗一出,不胫而走,后世因有可“关不住的春光”这一说法,而“红杏出墙”在文人笔下又常赋予多层与原诗不相干的新意。

(二)其次说说现代名家卓素绢对《游园不值》的解读(我没加任何言语,完全是摘录原文): 春天,总会让人有种莫名的情愫,说是浪漫也好,说是有点失心疯也罢!你看花儿都敢这样毫无保留地盛开芳华,你还在那儿踯躅什么?趁着春天美妙的光阴,咱们去做点不一样的事吧!

担心没和朋友约好,这有何关系呢?别为了这微不足道的理由,坏了这样的好兴致啊!别再犹豫徘徊了,趁着兴头儿,先去拜访那位在心里老是惦念着的朋友吧!

叶绍翁就这样兴冲冲地启程了!果然!硬生生的现实马上摆在眼前,朋友那小小的门扉,似乎禁不起我不断的敲扣着,都快龟裂开来似的。唉!别敲了,门里的主人一定外出了,敲破门也不可能会有回应的。

该怎么办呢?我可是走了一趟遥远的路才到这里来的,就这样一个人再沿着来时路回去吗?这时叶绍翁一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自己方才的不理智懊恼一番吧?

哈!这可不呢!叶绍翁可是位开朗乐天的人哩!他低头看看一路走来的脚印,都确确实实地印在青苔上,谁说我白来一趟了?谁说没人知道我来过?有青苔呢!叶绍翁望着脚下的青苔,浅浅地笑了。

朋友不在,那有什么关系?种在屋子里的那株红杏花不但开得粉嫩美丽,还悄悄地探出头,好象俏皮地跟我打着招呼喔!春天真是有无穷的魔力哪!连门扉、连墙围都挡不住了。凡是喜欢订立计划,再依计划确实执行的人,一定看不惯叶绍翁这样浪漫的行事作风,但你可是别忘了一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

所有的计划策划得再精密,总会有白密一疏的时候,在那令人措手不及的时刻,除了要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得拥有EQ才能负担得了。既然如此,有时不妨让自己主动在生活里加上一点儿随性、一点儿浪漫,在理智的边缘稍稍放纵一下,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领略不同的心境喔!

(三)再次说说本人对叶绍翁的猜想解读: 同乡的叶绍翁,我对你和你的名诗有着无限的遐想。我猜你应该是性情中人,就像卓素绢所说你是个浪漫人士。本来该是感叹自己运气不佳,大老远赶来见朋友却吃闭门羹。你却通过感官及思维幻化春天的美景,别有一番动人心思的幻想。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本是你实实在在描写春天的美景。然命运之神魔却把你推向这条道:

不久,你还是去拜访情趣高雅的老朋友,老朋友家里有三妻四妾,不管老朋友有多大的能耐,但也满足不了填补不了女人活泼奔逸的思维。话说老朋友刚刚纳第四个妃子,对第四个妃子宠爱有加。疏忽其他爱妻和爱妃,几个女人抱怨吃醋,而第二个妃子没有抱怨,也没有表现吃醋,却彻底失落了„„一天,她悄悄地来到后花园,呆呆地望着已凋零的红杏树。忽然,看到一位风度翩翩、英姿飒爽的美男子——叶绍翁,他也目光炯炯地看那棵杏树。二妃心想:这不是老爷经常提起的叶绍翁诗人吗?她悄悄地走过去,两人相视良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俩在杏树下会心地笑了。„„以后,他们频繁接触,两人暗地里情种生根。他们只能在杏树下谈心交友。我们的叶绍翁决不是浪荡子,他永远遵守朋友妻不可欺的做人原则。他们永远只能在杏树底下聊天和精神之间的互相拥有。叶绍翁只能用自己的精神暗恋老朋友的二妃。二妃对叶绍翁充满激情,充满希冀,忘怀地等待。而叶绍翁永远坚守忠贞的原则,让二妃绝望了„„几年后,二妃心死,幸亏老朋友用原有的真爱呼唤二妃,二妃的心又回归到老朋友那儿。

叶绍翁恍然:怎么自己的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会预计自己未来的情愫,这就是命运的捉弄!

(参考文献1:《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出版时间忘查询。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2:《宋诗鉴赏辞典》第12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参考文献3:《国学纪典诗》杨小亮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4:《千家诗》第32-33页,中华文化精粹丛书,李梦生著。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5:《植物,我的精神导师》第156-157页,卓素绢编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4年3月第1版。)

五、遥观《鄂王墓》诗,探访古人的爱国情怀

鄂王墓诗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 摘抄《龙泉县志》

古人叶绍翁,读着你的的爱国诗作。我想你和每个拥有爱国之心的游子一样:愤恨外敌侵犯中原,垂恋英雄人物岳家将。相信岳飞是你崇拜的偶像。《龙泉县志》对古人你的爱国心只题一句:墓诗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分明。《宋诗三百首》提到:《题鄂王 墓》的“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尚能表现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并颇受人称道,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还说岳家因而每月对他有所馈赠。

真奇怪,两本文献也有两个地方有出入:《龙泉县志》第二句用句号,而《宋诗三百首》用问号;上本文献是“漠漠疑尘”,下本是“漠漠凝臣”。到底是谁对谁错,我很难下定论。因为我不是专家,提不出高明的理论。

还是回归爱国主题吧。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相信龙泉叶靖逸肯定是浪漫激情,八句诗决不是随口而出,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激情漫画的痕迹,又是心底对爱国将领的爱戴和惋惜。

所以我认为“万古知心只老天”,已故岳飞的知心除了老天,还有同代人叶绍翁呀!大将英雄岳飞确实“堪恨”又“堪怜”。绍翁是多么希望岳飞再多活几天或几个月再或几年,那大辽国怎能继续在中原横行霸道呢?可恨的朝廷可恨的秦桧,但我们的绍翁只能用委婉含蓄的词语表达对朝廷和奸臣的愤恨和控诉。叶绍翁亲切地哀悼已死的岳飞亡灵:“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心里又是多么懊悔,因为叶绍翁不知心底崇敬的爱国将领岳飞英雄死后,身葬何处。才有“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岳飞下葬时,叶绍翁肯定不在场。叶绍翁可能穿山越岭,长途跋涉,步履艰难的来到杭州,也许是岳飞死后数月才给英雄墓题诗,题诗完全是肺腑之言。

感叹:悲乎,南宋!假如当时你们能重用文将叶绍翁,武将岳飞,朝廷怎么可能颠覆这么快呢?所以我赶断言叶绍翁你的爱国之心不亚于岳飞。这就是龙泉人的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1:《龙泉县志》第695-696页。龙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第1版。

参考文献2:《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六、遥观靖逸的写景诗,摸索叶的审美观

同乡古人靖逸,让我好好读读你的七言写景诗:

1)嘉兴界 2)夜书所见 3)西湖秋晚 4)出北关一里

平野无山尽见天,萧萧梧叶送寒声,爱山不买城中地,脱衣命扑浣尘埃,九分芦苇一分烟。江上秋风动客情。畏客长撑屋后船。篱落人家未见梅。悠悠绿水分枝港,知有儿童挑促织,荷叶无多秋事晚,出得城门能几步,撑出南邻放鸭船。夜深篱落一灯明。又随鸥鹭过残年。船头便有白鸥来。5)西溪

一条横木过前溪,村女齐登采叶梯。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

我只找到这几首写景的七言诗,因为我找不到《靖逸小集》。但叶绍翁还有二首写景的五言诗:

6)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7)赋葛天民栽苇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

今天可以说是学习上的收获日子,读了七首写景诗。纵观这些诗,我个人觉得我们龙泉的叶绍翁真厉害!看到一处美丽的景色,马上诗兴大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而然把心底的秘密从笔尖透露。应该说七首诗就是七处旅游景点,我虽没到过这七个地方,却有身临其境之感。感谢古人,当我的导游,今天在电脑前品诗和观光美丽的景点。那么,叶绍翁肯定是个唯美主义者,心底间无丝毫尘埃,为人坦淡,是一个不死拼功名利禄的人。

但我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西湖秋晚》和《秋日游龙井》应该比《题鄂王墓》晚写。因为叶绍翁是个重情之人,只有在岳飞坟前宣泄了自己的爱国激情,才可能放心地去游山玩水。

这就是我的胡言乱语,猜测叶靖逸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1:《宋诗三百首》第275页。金性尧选注,中国古典诗词权威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

参考文献2:《宋诗记事》卷七一第1755-1756页,清朝厉鄂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七、说叶绍翁的人物诗

叶绍翁的人物诗我只找到三首,一首描写自己的心情,一首写《汉武帝》,另一首赠送朋友。请看诗容:

九日呈真直院

秋风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尚无人世团栾乐,枉认蓬莱作帝乡。(《宋诗纪事》里说本诗出处“齐东野语”)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台留屐齿。乙庵是渠几代孙,登山认得屐齿痕。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乙庵未省却问侬,莫是当年折屐翁?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三首诗,总感觉叶绍翁最后该归隐山林,因为局势的动荡,偶像岳飞被奸臣陷害,让浪漫的叶绍翁顿觉现实的黑暗,人情谈薄。于是归隐山林是最好的去处,就像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所说岳家每月对他有所馈赠,他就用岳家的馈赠无奈的归隐。但不知这样的猜测是不是合乎情理?

现在我想说的是叶绍翁除了出两本较有名的书,“齐东野语”是不是诗集?或是随笔?或是?

有关叶绍翁的人物诗我只能这样说。同乡古人,对不起,因为我对你的人物诗了解甚少。

(参考文献1:《宋诗记事》卷七一第1755-1756页,清朝厉鄂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参考文献2:《宋诗鉴赏辞典》第12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注] ⊕谢屐亭:在天竺山(今属浙江)。

八、说叶绍翁的其他诗

也许是偶像岳飞已被奸臣所害,叶绍翁再已无法也不愿在黑暗的朝廷混下去了。于是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的社会地位,使他易于了解农村生活。于是,他写了一组诗,截取江南初夏农村的一个侧面,描绘野老农妇的生活状况,在逸兴野趣之中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请看:

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抱儿更送天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第一首是写田园风光。“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刻画的野老生涯,自然染上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幽独自赏,超脱尘俗的情志。

第二首写农事活动。一句一景,好象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接成的电影,镜头拉过,农村生活的图景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诗人没有多费笔墨摹写养蚕的劳作,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艺术手法。让读者通过想象去补足。

第三首写农妇的勤劳和俭朴。勾勒出淳朴的农村妇女形象。叶绍翁还有一首三言小诗:

猫图

醉薄荷,扑蝉蛾。主人家,奈鼠何。(《宋诗纪事》说本诗出处“随隐漫录”。)

挺有意思!这就是我眼中叶绍翁的其他诗。

(参考文献1:《宋诗记事》卷七一第1755-1756页,清朝厉鄂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参考文献2:《宋诗鉴赏辞典》第12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忘查询。)[注] ⊕塍(读“成”音)即田间的土埂子。

九、归结靖逸的多维性格

首先叶绍翁前期是个浪漫人士:风度翩翩,英姿飒爽,堪称人中之龙。有《游园不值》为证。其次他及负上进心:写下《四朝闻见录》和《靖逸小集》。再次他还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家:翻山越岭经过重重困难,在鄂王墓前题诗。

以岳飞被害为分界线,叶绍翁叛若两人。后期的他,深知报国无门,于是流浪江湖,浪迹天涯。时常有归隐山林的意志。这就是龙泉叶绍翁的多维性格。

十、扬古人风范,为教学所用

同乡叶绍翁,我会高举你失落的爱国风范,我会追随你浪漫的足迹。把你的诗带进课堂,让同乡的后辈记住你的诗文。让有着骄傲地位宋朝龙泉的你,真正落实在学生的心中。让你的大名和你的诗文镶嵌在学生的脑海里。

这就是《遥观靖逸,新思探古》的全貌!

后记

历时15天,终于写好了我的第一本雏形书:本科毕业论文——《遥观靖逸新思探古》。感谢自考办的严格要求;感谢自考办:能给我们自考生与浙江大学有一星期时间的互属;感谢浙江大学老师的辛勤指导;感谢古人叶绍翁在天堂的帮助;感谢……特别感谢浙江大学陶然指导师的指导!

上一篇:听徐建平校长讲座体会下一篇:码头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