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溺爱问题分析案例(精选6篇)
摘要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他们在“糖水”里长大,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人生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起风吹雨打。据调查,很多独生子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一方面来自于“独生”所导致的父母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不当。关键词 任性 溺爱 家庭教育
序言:在独生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中,唯我独尊而且任性是很突出的问题,怎么逐步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宽容的美德,认清自我,豁达为人,需要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案例:11月份是学校的科技节,下午我到学校时,学校已经很热闹了,同学们正积极地参加即将开始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我刚走进办公室,我班的小卉哭哭啼啼地跑过来说她被隔壁班的小敏和本班的小峰打了,这时小敏也正被她的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我连忙先安慰她,让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她说她也不清楚。今天下午刚来,就被本班的男生小锋叫出去,才走到教室门口,就莫名其妙地被小敏打了两巴掌,然后两个女生就打起来了,最后被周围的同学劝开。我把小敏叫了过来,问她打人的原因,她气极败坏的说:“这个人该打,嘴巴缺德,在年级Q群上聊天时,骂我脸上的伤疤。”小卉连忙吵起来说:“我只是好奇问问她脸上的伤疤,没有恶意。”接着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得又吵起来了,好不容易才被我们两个班的班主任劝开。经过开导,小敏主动向小卉道歉,但小卉却没有接受。我知道小卉是一个个性好强,倔强的女孩,我很担心今天如果不开导好她,一定会出乱子的。我单独把她留下来,和她聊天谈心,说一些道理,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她才口头答应我,她会想通的。我放心不下,晚上给她父母通电话,把事情说了一下,还让他们多注意观察她的状况。可是一个星期后还是出事了,小卉由于吞不下心头的怨气,找了几个社会青年把小敏和小峰拉到校外狠狠打一顿,两个人伤得很严重,结果两人父母愤怒的找到了学校。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小卉被学校记大过处分,留校察看一年,表现不好,就勒令退学。从此以后小卉变得消沉,一方面由于受到学校处分,另一方面是由于找社会青年殴打本班的同学,同学觉得她可恶,把她孤立了。
发展: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从她父母那里得了一些情况,得知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从小小卉就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十分溺爱她,把她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所有要求样样满足,有时做错了事,父母批评她两句,爷爷、奶奶全力维护她,有时还当着小卉的面责备她的父母,使她渐渐变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父母最后都变得很迁就她。初中时她由于贪玩,接触了一些社会青年,班里的同学都不敢得罪她,现在高中遇到和她有类似性格和经历的小敏,自然矛盾就会产生了。
分析:小卉的行为是现在独生子女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绝少受过委屈,挨过打和骂,遭遇过挫折。即使偶尔与父母家人发生争吵,也往往是父母让步投降,让孩子心满意足,达到目的。然而,孩子毕竟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家庭里,还需要上幼儿园、进小学、中学、大学,必须把自己溶入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处、交往、联系。孩子在与同学、其他同龄者、大人交往相处过程中,一旦吃亏受委屈,或者因违规违纪受罚,会变得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产生报复心理,进而实施攻击性报复行为。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孩子,一般只能赢不能输,只能占便宜得好处,不能吃亏受损失。由于输不起,受不得委屈,他们往往是非不分,冲动易怒,不讲道理,睚眥必报,锱铢必较,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纠缠不清,耿耿于怀,明里暗里报复,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策:要想让小卉重新站起来,改掉陋习,做一个健康向上的好学生,首先就先让她融入集体,学会与他人交流。虽然小卉任性,好发脾气,但是我发现她却很有个性,有才华,她感兴趣的事一定会尽全力的做好。3月份是校艺术节,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我知道小卉从小就学跳舞,而且家里也有亲戚是市文工团的人,所以我决定把艺术节班级节目排练任务交给她。她的反映一方面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喜欢参与的活动;另一方面她也在担心,害怕组织不好,完成不了任务。我鼓励她,每次排练都在一旁观看,帮她鼓劲,并答应给她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使她打消顾虑。经过小卉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在那次艺术节上,我班的班级舞蹈获得了二等奖,她还参加了一个独舞的个人表演,并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当上了学校主持人。在艺术节里,她得到了充分得展示,她认真得态度,得到了同学们肯定,同学们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也融入了集体,学习上明显比以前积极啦。往后的日子,她又恢复了原有得活泼,各种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参加了校排球队,并参加了市级的排球比赛获得第一名,她的热情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释放。但是,她的任性,好发脾气坏习惯却也会经常发生,每次我都会找她耐心聊天,虽然有了上次严重的打击,她的任性多少被消磨了一些,但由于长期养成得性格,很难在短时间彻底改变,我也曾经找她父母谈过,希望他们一定要改变从前对她的随便迁就和溺爱,但对于这样长期形成的家庭环境,想彻底转变,恐怕是一个长期而又困难的过程。
反思: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的一种,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是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所以,家长在爱子女上要做到爱与教相结合,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又不溺爱。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切不姑息迁就。
我班有学生54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人, 作为班主任老师, 我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 这些学生大多数居住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 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要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祖国的未来, 小学教育任重道远。
案例一:班里有个叫刘元元的孩子, 一直让我很头疼, 他有打架、骂人、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等现象。我尝试很多办法教育他, 谈心, 严厉批评, 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我尝试和他的家长交流, 他的爸妈都是出租车司机, 根本没时间管他, 经过几次谈话, 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 基本已经放弃。我意识到, 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 心里没有爱的孩子, 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 开始关注他, 重新了解他。
上完数学课, 刘元元收拾好文具后, 看到地上有纸屑, 拾了起来。我立刻表扬他, 只要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刘元元上课偷吃零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没有了, 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竟然考了95分。
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 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 建立信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优势。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发掘他们的潜能, 并不断地表扬和鼓励。
案例二:班里有个叫杨小杰的同学, 学习上不努力, 成绩很差, 书写特别乱。在课堂上, 我发现杨小杰总是用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 看我一下就爬在桌子上, 不是玩耍, 就是睡觉。我一边讲课, 一边到他跟前摸着他的头, 暗示他坐好。他晃晃头, 不予理睬。他的家长来兰州一直在做麻辣烫生意, 根本没时间管他, 找家长谈过几次, 家长态度很好, 也很配合, 并说回家好好教育, 但该生仍然“我行我素”。我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有一次放学后, 他主动帮一名同学拖地, 第二天, 我就此事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 他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在以后的日子里, 杨小杰总是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我把这当作一个切入点, 来调整他的学习成绩, 而且经常找他谈心, 进一步鼓励他发扬优点。经过一段时间, 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书写工整了, 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老师若能加以正确引导, 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采取优点激励法, 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只要教师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 就一定能做好这些孩子的转化工作。
案例三:有一段时间, 班里同学的铅笔或橡皮等物总会“不翼而飞”。经过调查, 我发现是一名叫尚林云的学生所为, 班干部知道此事后都很气愤, 要求老师在班会时批评他, 并要求返还同学们丢失的文具。因为尚林云的父亲来兰州后在蔬菜批发市场卖菜, 平时很辛苦, 没时间也没精力管他。经过再三考虑, 我将他叫到办公室, 他非常害怕, 哀求我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我先是用温和的语言安慰他:“一个人可以穷, 但是不能没有骨气, 一个人可以犯错误, 但是却不能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从此以后, 班里再没有发生失窃的现象。
通过此事, 我认为用情感教育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设置一个能够鼓励学生进步的环境, 以消除他们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 不公开批评学生, 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长处, 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这样, 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离婚率和非婚出生率正在逐步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又称破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为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根据研究和统计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个人情感、认识、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一、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冷漠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很多孩子在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之后,会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家庭结构的变动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导致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性格孤僻冷漠是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表现中最明显的一点,其具体表现为:寡言少语,不善与人交际,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身边的事情和同学漠不关心。
(二)内向自卑
由于世俗的偏见,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从而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产生了自卑感。单亲家庭子女在大众面前常表现得十分内向,对双亲的事情避而不谈,对任何人都不愿意提起。长时间以来,便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
(三)行为散漫,暴躁易怒
有的单亲家庭家长为了补偿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长此以往,会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任性的性格,行为十分散漫。另外,由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心情无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在学校也很少与人沟通交流,不良情绪的长时间积压会导致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变得十分暴躁易怒,经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二、解决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家长摆正心态,用情绪感染孩子
在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绪,如果家长长期地处于抑郁、消沉的情绪中,对孩子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消除家长自身的不良情绪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让家长摆正了心态,用自身健康、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中学单亲家庭子女才会慢慢转变性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孩子,不能为了单纯地弥补学生的精神伤害,而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健康的性格。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自信心。
(二)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学中开导学生
为了有效地克服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应当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彻底放开心理上的束缚,完成个性的解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方式,来鼓励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关键性任务交给单亲家庭学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队列行走时,教师可以安排单亲家庭学生担任班级的红旗手,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和信任,从而与其他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消除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蜗牛》,是台湾歌手周杰伦歌曲《蜗牛》的歌词以延伸阅读的方式出现在了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歌手周杰伦的故事,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延伸,来完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建立单亲家庭子女档案并进行档案追踪
教师应当了解班级的单亲家庭子女,并在学生中建立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档案。对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进行持续追踪,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档案中。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檔案,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完成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地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档案,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在休息节假日对其进行家访,全方位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在注重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下,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教育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重任。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解决心理问题,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一起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维新.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5(11):18.
[2]葛璟.家庭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及其心理调适[J].青年与社会:下,2015(06):169.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社会不容忽视的群体, 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文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指的是没有城市户籍, 但是与父母生活在城市, 接受城市教育并且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群体。根据城市化的进程, 农民工随迁子女绝大部分是90后, 是中国发展与建设新的接班人, 他们的教育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据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的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多人, 其中有10000000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打拼。巨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问题, 这些孩子从绿色的乡村来到水泥森林, 不仅仅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变化, 更加面临着求学的困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城市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已从入学难转变为学习过程中教育公平的问题, 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题的同时, 更加需要关注的他们能否适应并且融入学校生活。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情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身心健康发育以及学有所成, 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学习生活, 是建立他们自信和对未来期望最关键的一步。
2. 农民工随迁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自卑感是交际的最大障碍
农民工随迁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 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 自卑感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虽然与其他城市少年一样生活在城市, 但是从家庭条件、自身素质等等方面来看, 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农民工家庭常年在城市与农村两种环境徘徊, 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对他们来说, 只是谋生的一个落脚地, 而不是家的所在地。农民工子女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甚至忍受着别人的歧视, 这导致他们的自卑感被无限的放大。自卑、害羞、胆怯是他们学习时最大的心理阴影, 在学习沉默不语、心理敏感、承受力差、不敢跟同学、老师交流, 遇到学习或者生活的问题不敢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 导致学习成绩不能提高甚至一落千丈, 最终无法融入集体。
2.2 缺乏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指的就是人们把自己归类于某一类人, 或者某一地区人的一种感觉, 这种归属感区分着自己与别人, 更加是对自己社会身份的一种肯定。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没有城市户籍, 或者因为自己父母的工作而产生自卑心理, 不能让自己敞开心扉与城市的孩子交流玩耍。他们一方面不能融入社会, 一方面又没有农村的生活经历, 使得他们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社会身份, 从而缺乏归属感。没有归属感的他们, 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与同学相处, 不敢对同学吐露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孤独, 越来越不能融入集体, 缺乏对人的信任。
2.3 学习自信心不足
农民工随迁子女来到城市, 学习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优秀的自己来到城市之后发现自己并不优秀亦或者变成差生, 这一变化是对学习自信心巨大的抹杀。有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父母工作的不固定, 经常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 生活学习环境的不稳定导致了他们不能在学习上付出与别人相同的努力, 往往会出现学习成绩稍有就被迫换到其他学习, 再从新开始使用新的环境。长时间成绩落后, 极大地打击了孩子学习的信心, 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纪律性差, 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什么。很多孩子因此厌学甚至放弃学习, 最终走上与父母相同的人生道路。
2.4 对城市有抵触心理, 心理压抑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上, 的确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社会上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打心里瞧不起农村人, 社会的部分制度对农村人也区别对待。这些不公平的对待, 使得农民工及其家庭对城市产生抵触心理。他们虽然社会在城市, 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自己融入城市。不仅仅因为自身的原因, 更加因为城市的制度不愿意融入他们。农民工子女也如此, 他们对城市的抵触心理影响了与同学老师的相处, 更加影响了自己健康成长。有些农民工子女对自己压力太大, 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的生活, 过高的要求导致心理压抑, 甚至对不公平的社会产生敌意, 这样的情绪对他们有害无利。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因素
虽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就学的教育制度有所改善, 但是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的择校费、借读费得以取消,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不能贯彻的实施。部分公立学校名义上取消这些费用, 但是以其他理由收取一定的费用, 或者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门槛, 导致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教育。部分公立学校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 将他们集中教学, 给予较差的教学资源等。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建立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但是学校基础设施差, 教师水平低, 教学质量远远不如城市中其他的公办学校。这样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对孩子们的身心都产生很大影响。社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有色眼镜是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巨大敌人。农民工随迁子女仅仅因为其农村户口或者不同的生活方式, 就受到同学或者老师的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会集中居住, 人口流动性大, 人群复杂, 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比较恶劣, 导致他们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3.2 学校因素
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学方面往往只重视成绩, 以成绩论英雄, 忽视了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老师们可能因为农民工子女较为自卑的表现而区别对待, 忽视自己的职责, 忽视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 任由这些孩子往越来越糟糕的方向发展。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 只注重成绩, 对农民工子女产生巨大压力, 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甘堕落。绝大部分学校在心理疏导方面缺乏实际的措施, 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中心和老师, 这导致学生们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怎么寻求帮助, 有了问题不愿意跟同学老师开口, 最终加重问题的严重性。
3.3 家庭因素
农民工来到城市谋生, 平时工作辛苦, 在孩子身上不能花费一定的精力, 加之因为工作的不稳定导致孩子不能稳定在一所学校一直学习, 孩子没有人管或者环境改变, 学习成绩下滑, 学习积极性降低, 最后成绩越来越差。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只能依靠劳力赚去全家赖以生存的微薄薪水, 即不能给孩子提高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也不能在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 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少, 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有时候只能依赖自己解决。还有很多农民工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 期望孩子一跃龙门, 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样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只是过于沉重的压力。
3.4 个人因素
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自己与城市孩子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产生自卑心理, 无法真正的向同学与老师吐露自己的家庭情况, 或者自己遇到的困难等。他们害怕受到别人的歧视, 害怕自己被差别对待, 害怕别人他们头上扣上农村人的帽子。这些隔阂是农民工子女真正融入学校乃至社会最大的阻碍。所以说自己的态度才是决定人生最重要的因素。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大, 子女无法得到优质的教育与生活, 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 农民工子女不能体验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生活。因为自卑而无法融入集体, 从而孤独寂寞, 封闭自己,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所以克服自身的扭曲心理是融入集体最艰难的一步。农民工子女如果能克服自卑心理, 从内心中走出来, 改变自己心中的差距感, 建立自己的自信感, 让自己由心的认为自己并不低人一等, 他们就能以健康乐观的心理与同学们相处。与同学们没用隔阂的相处, 这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益处, 经过与同学们美好的相处, 步入社会也能以健康的心理与同事、上司相处。
4. 对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建议
4.1 深化户籍改革, 改善教育制度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没有农民工的存在, 就不会有中国如此发展迅速的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加应该得到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教育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重要基础, 国家在完善教育制度的同时, 更加应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不管工作还是学习, 户籍都是识别人最基本的条件。不合理的城乡分离户籍制度, 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在异地参加中考或者高考, 甚至有些城市对外地户籍务工子女的入学进行限制, 对他们征收借读费、培养费等额外费用。所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 开放异地中考和高考, 解除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的地区限制, 保障他们在城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此外, 建立专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也是改善当前问题的有效措施。注重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调动一些优秀杰出的老师, 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教学质量。
4.2 积极推广教育公平的理念
教育公平理念应该像人人平等这基本观念一样得到人们的认可。提供多种途径, 例如公益广告、公益活动、有线传媒、报纸等方式向人们积极推广公平教育的理念, 改善社会全民的基本素质, 坚决杜绝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歧视。对社会大众广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 把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向大众推广, 让大众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对建设城市的伟大贡献, 让大众把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责任视为己任。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 为其建立光明美好的未来。在学校中更应该积极推广公平教育的理念, 坚决杜绝老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区别对待。同时老师们要注意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关爱, 每个学生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的学校与老师的职责所在, 老师也要对城市孩子积极宣传平等教育的理念, 从农民工子女最重要的环境着手, 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积极融入集体。
4.3 加强心理疏导, 积极融入环境
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环境,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也是在学校中最易形成的。所以在问题产生的第一事发地点解决问题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也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产生心理问题主要的人群, 学校应组织专门的心理老师对孤僻, 自卑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疏导, 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解, 老师平时应多主要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情况, 多与他们进行交流, 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的与日常教育融合, 让老师与同学都能接收到基础的心理教育, 每个人都能让自己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学校应该积极建设心理疏导中心, 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 完善心理疏导中心的基础建设, 让自觉心中不畅的同学或者老师有地诉说, 有健康的方式释放。
4.4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农民工的工作比较辛苦, 农民工父母们可能因此缺乏对子女的关心, 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从而完全忽略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 他们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应该在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同时, 关注农民工自身的思想问题。农民工应该在工作之余, 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 多余孩子进行交流, 注意孩子心理的变化, 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孩子心理教育。农民工更加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 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 不能向孩子传播不良的言行, 孩子的行为绝大多数来自父母。此外, 农民工们不能有“龙生龙、凤生凤”等宿命思想, 也不能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 对孩子施加压力太大, 最后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小丹.教育公平的本质: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J].理论前沿, 2007. (09) .
[2]任玉岭.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我相温总理提出六大建议[J].中国经济周刊, 2009. (46) .
[3]徐丽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J].学术论坛, 2010. (01) .
[4]田慧生, 吴霓主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5]王毅杰, 高燕等.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苟人民.从城乡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教育与发展研究[M]2006. (09) .
一、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为检索对象,分别以“流动人口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务工人员子女”为主题各自检索到文章140篇、260篇、65篇,总计462篇。将三者合并后,剔除重复无效的和与研究对象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无关的文章,得到有效样本448篇。
(二)维度划分
维度的科学合理划分是进行文献梳理的基本前提,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献增长、期刊分布、作者概况和研究方法4个层面为视角,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并辅以定性分析法对期刊文献进行说明分析。
(三)研究工具
本文以文献计量法为基础,利用金山(WPS)Excel和Word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增长
自1997以来,我国该领域的文章由最初的缓慢增长过渡到快速增长期,达到高峰后,呈现缓慢的回落。1997到2001年,文献量甚少,总体没有增长,甚至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下降。2002年到2010年,文献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增长高峰。2011年N2013年,文献量呈现出平稳下降的态势。
(二)期刊分布。
在文献计量学中,布拉德福定律认为,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刊载相关论文数量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划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含有与区域论文数量相同的几个区域。
在教育学类期刊中,载文量达到10篇以上的依次为《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学刊》,在教育学一级学科期刊《教育研究》中的载文量也达到8篇。这四种期刊是教育学中较有影响的期刊,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简称C刊)。表明该领域在教育学的学科视野中得到最有力的关注。在社会学类期刊中,《中国青年研究》和《青年研究》载文量分别为17篇、16篇,这两种期刊属于C刊,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作者概况
从作者来源、发文数量、合作情况几个角度来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研究领域的现状,可以判断该领域研究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衡量学科领域的发展程度。
1.作者来源
研究者是研究质量的生命线,考察作者来源可以看出学术资源的分布状况,从侧面反映出研究质量的高低。
2.发文数量
文献计量学中的洛特卡定律认为,在某个研究领域内,研究者数量与论文数量存在一定关系,即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n平方分之一,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体作者的60%。也就是说,占成熟的研究者数量的25.00%、11.11%和6.25%。
(四)研究方法
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主要以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占总样本数的71.4%,实证研究的仅占28.6%。理论思辨有助于丰富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提高研究文章的学术性,但如果过分强调理论研究,可能出现观念的堆砌和重复,这不管是对于理论建设还是实践问题的解决都是有害的实证研究法的运用。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结合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做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首先,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热点话题,学者们应该继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一方面要研究实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看到一些刚刚孕育还没突出表现出的矛盾,保持学术研究对于实践问题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其次,不同背景的学者们都在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但许多是出于一时兴趣,缺乏深入的挖掘,研究的产出数量低,质量也不能保证。核心作者偏少,不能够带动该领域继续向前发展。鉴于此,需要营造轻松的学术氛围,发挥核心作者的带动作用,培育优秀的研究团队和个人,从而提高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一、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自控力差
由于大多数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无固定工作单位, 他们把时间和主要精力一般都花在了养家糊口上, 而在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上所花的时间相对就少了。在家里, 孩子经常在无人看管的状态下生活与学习, 长期下去往往会逐步养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不遵守纪律、损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等, 甚至打架、斗殴。
(二) 自卑、猜疑
流动人口中大多数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困难, 因而孩子在吃、穿、用、家庭的学习环境以及参加某些活动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使得这部分孩子感到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别, 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 产生自卑的心理。
(三) 孤僻、压抑
流动人口子女中, 有相当一部分出生在偏僻的乡村, 不仅见识少, 与他人交往也少, 再加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存在自卑感, 因而到城里上学后, 似乎与城里孩子之间存在隔阂, 如与其他同学一起聊天时, 他们一般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 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 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当他们一个人在家时, 会感到特别的孤独;往往会突然想哭, 又突然想大声喊叫;他们有时还会有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的念头。这样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 不愿意把心事告诉别人, 使自己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都说现在的学生压力大, 实际上流动人口子女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 除了学业压力外, 他们还要承受比城镇孩子大得多的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自我压力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 压力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压抑。当他们承受不了这些压力时, 往往就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 如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行为来宣泄自己的压抑, 造成一些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二、对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调查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的结合我校具体情况, 做了一次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家长调查问卷, 共发放300份, 实际回收290份, 有效问卷287份。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经济因素
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贫困户居多, 造成经济贫困的原因主要有:
1. 从父母文化程度上看:
A.文盲或小学29%, B.初中63.7%, C.高中以上6.5%D大学0.8%, 文化水平低下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从事社会简单的工作, 包括卖菜、水果, 拣废品, 做临时工, 做小生意, 工作时间长, 工作不固定, 工资收入不稳定, 家庭经济收入微薄。
2. 从家庭人口数量上看:
A.一个31%B.两个51%C.三个以上18%。有部分家庭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为了生一个男孩, 接连生了多个女孩, 不仅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 有的孩子连交纳基本的学习费用都成问题, 贫困的生活条件, 不仅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民工居住环境较差、生活不稳定等客观事实的存在, 往往使农民工的子女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看不到自己身上也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 过分看重家庭贫困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加剧了自己的自卑感。
(二) 家庭教育因素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方式粗暴、简单。
由于文化水平低, 侧重于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 不尊重孩子, 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 带来较多消极的后果。调查中发现,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 51.7%的父母态度是责骂, 这种做法一方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造成孩子自我评价低,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自我轻视, 自己责备自己。
2. 与子女缺乏情感沟通。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做点小生意, 劳动强度高, 因而空闲时间少, 与子女情感沟通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无暇顾忌孩子的成长, 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一、两星期谈一次话;有的一年到学校不到一两次, 对孩子的情况基本不知情。许多民工子女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民工子女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情绪焦虑紧张, 心里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导致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 形成孤僻性格。
3. 许多父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民工家庭中的父母有很多缺乏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问卷中列举空闲时父母的爱好栏目:A读书看报29%, B.看电视55%C.喜欢打麻将16%, 可以看出父母缺乏上进心。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尽早打工挣钱。在家长的影响下, 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 得过且过, 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4. 对子女期望过高。
调查中,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赚钱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 占调查人数的76.9%。由于是城市的弱势群体, 在他们的心目中对成功非常渴望, 他们对孩子的成才期望值过高, 他们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考大学的梦想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节衣缩食、忍饥挨饿, 省下钱来供子女上学, 赚钱供子女参加各种补习班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农民工这种对子女过高的要求, 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很重。他们一般只关心孩子的分数, 孩子只要稍有落后便严加指责, 不懂得鼓励孩子勤奋好学和基本素质的提升。
以上种种家庭因素, 都不同程度地给农民工子女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蒙上阴影,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缓解、消除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
(一) 家长要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进城务工家庭多数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或租赁房, 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 人口复杂, 环境脏乱, 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 不利于子女的学习。因此, 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 千万不要仅仅考虑房租的低廉或自身务工的方便, 而应尽可能选择对子女成长有利的社区环境。
(二)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多数是以小学与初中为主。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和科学, 多数家庭中的教育还是以专制型、“棍棒教育”为主。这样的文化素养对教育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太够, 所以更应该广泛涉猎知识, 提升自身涵养, 以便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自己为人父母的形象, 以自己的言行作表率, 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 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
许多农民工家庭过于注重孩子成绩、分数高低、升学的概率。家长的这种单纯注重智力开发, 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 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教育观念, 会限制子女整体发展水平, 因此需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多跟学校或者教师交流自己的教育观念。另外, 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家长分别分析清楚各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的危害, 促使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并让家长知道最理想、最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型教育。
(四)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沟通
大部分的农民工属低层次就业, 主要有技术工或者是经商的个体户。他们起早摸黑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子女学习, 从而与子女有所疏离。在调查中发现,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个性上正好是处于叛逆期, 大部分的子女都不情愿对家长说出自己的心事。所以农民工首先应该学会做父母, 在工作之余应多跟孩子沟通、交流, 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品德等, 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 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及时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 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家长,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子女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之中,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摘要:一些农民工家庭由于经济的贫困以及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心理上出现自控力差、自卑、猜疑、孤僻、压抑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 如何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 缓解、消除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独生子女溺爱问题分析案例】推荐阅读:
独生子女的作文07-01
独生子女证申领09-29
独生子女退休奖励政策10-30
双方独生子女审批表06-23
《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10-20
赴美生子相关签证政策问题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