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制度(精选7篇)
(1)依法治林,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实施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对贯彻《森林法》,实行依法治林,逐步扭转森林过量采伐和控
制森林资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实施采伐限额制度就是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
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三大效益,不断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坚持依法治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3)坚持依法治林对保护森林资源和人类生存有重要意义。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为林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促
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开始回升,林业发展势头好
(4)依法治林可以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对森林、林木和林地进行确权发证,明晰产权关系,有利于
稳定林地面积,防止林地逆转、增加林木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有利于确立林木所有者或林地经营
者的经营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经营者造林、营林的积极性,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
解决林权纠纷,稳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森林资源资产进入市场,建立稳定有序的林权
流转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他感作用:他认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
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概念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赞成。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一、他感作用生态意义:
在自然界,植物一般均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从植物他感作用的角度来看其种间结合的关系是形成群落的原因之一。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植被演替划分为4个阶段:①有野向日葵和蒿类构成的杂草阶段,持续2~3a;②三芒草占优势的一年生禾草阶段,持续9~13a;③须芒草占优势的多年生丛生禾草阶段,持续很长时间;④恢复到顶级群落——普列列草原。他推测第一阶段的杂草产生了抑制物质,抑制其他植物及其自身的生长,从而被第二阶段的一年生禾草所替代。对这些植物分泌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向日葵的根分泌出绿原酸和异绿原酸,而叶子则分泌出莨菪葶和a-萘酸,抑制了其他植物和自身的生长。因此杂草阶段持续时间不长,很快为那些不受野向日葵分泌物质影响的一年生禾草所代替,形成一年生禾草阶段。
另外还发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某些植物分泌出的酚类物质,抑制了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和固氮菌的发育,使土壤中氮素的积累非常缓慢。因此,对土壤中氮素要求高的第三阶段丛生禾草须芒草不易侵入,结果一年生禾草阶段持续很长时间之后,才进入第三阶段。
他感作用在植被组成和种群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感作用往往和别的因子一起发挥作用,起到增加效应,这在草地与森林植被之间平衡的改变上极为明显。
近年来,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方法更加先进,工作也更加深入,并倾向于研究他感作用的机理及在植物区系中的作用等方面。但相对而言,在苔藓、蕨类植物他感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少。
3、岛屿生态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段化(Fragmentation),也是产生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由于物种在岛屿之间的迁移扩散很少,对生物来讲岛屿就意味着栖息地的片段化和隔离。(1)保护区地点的选择
(2)保护区的面积:按平衡假说,保护区面积越大,对生物多样性保育越有利。此外,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系统与保护区的相似也是保护区确定面积时要考虑的。如果保护区被周围相似的生态系统所包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面积。
(3)保护区的形状: Wilson(1975)认为,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应避免狭长形的保护区。主要是因为考虑到边缘效应,狭长保护区不如圆形的好。另外,狭长形的保护区造价高(如图样),保护区也易于受人为的影响。但Blouin和Connor(1985)认为,如果狭长形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
(4)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
许多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这是因为大的岛屿含有更多的物种。由于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出保护区的承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栖息地异质性假说认为,物种数随面积的增加主要由于栖息地异质性增加。它不赞同在同一地区设置太大的保护区,因为其异质性是有限的。故建议从较大地理尺度上选择多个小型保护区。
(5)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这是因为,物种可以廊道为踏脚石岛(Stepping Stone Islands),不断地进入保护区内,从而补充局部的物种灭绝。
(6)景观的保护: 对于保护区的建立,大多数的研究主要考虑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而忽视了更高水平的保护。许多学者现在倾向对整个群落的保护,而景观水平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力流动的特点: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这些基本元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当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分解者生物分解时,它们又以无机形式的矿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再次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矿质养分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而是在生态系统内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再利用,即发生循环,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式,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在整个地球上,极其复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网络系统把各种自然成分和自然地理单元联系起来,形成更大更复杂的整体——地理壳或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必须源源不断的输入,又不断的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在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是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5、举例说明食物网复杂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关系:
(1)生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提高;自70年代后期一些理论学家普遍向这一看法提出挑战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大阵营;(2)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食物网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综述了近半个世纪来生物多样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随着两大阵营的出现,食物网理论也从当初的营养级越多系统越稳定的观点转变为食物网随着食物链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以往的观点;(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物种作用强度的关系:把食物网量化后提出了物种阃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是由这些强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大部分的弱相互作用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影响作用;弱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具有时空特异性。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热带雨林中,害虫很多,但是并没有造成灾害,在小河中倒入一盆污水,小河过一会就会恢复原状,这些例子其实都说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草原上,牛、羊等食草动物过度放牧,直接导致草的数量减少。紧接着由于食物短缺,食草动物数量也会减少,从而使得食草动物的数量维持相对的稳定。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在一个优美的山间小村,一条小河静静的穿过山村,村妇们在小河的上游淘米洗菜,下游
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可某年,忽然在河边开了一家造纸厂,从此小河
被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更甚河两旁的植被枯死,小河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一直到某一天,政府下令关闭造纸厂,从此此地重现往日的绿水青山。
A、村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能保持清澈,因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轻度干扰时,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B、当被造纸厂污染后,这条小河还能维持稳定吗?原因是什么?
生:不能,这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
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C、当造纸厂被关闭后,小河及周围有何变化?为什么?
生:又恢复了原状。说明外界因素的干扰消除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
我们把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不同的。北极苔原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设地衣大面积死亡,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低。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6)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抵抗力稳定性高。热
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7)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热带雨林恢复力稳定性差,所以热带雨林一但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他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分类: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受到破坏,恢复原状。②二者关系: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一方面我们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综上,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一方面起着保护生态限量采伐的作用,另一方面阻碍了林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这种矛盾性使得其存在的合理性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国家和林农在森林采伐上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来论证森林采伐制度制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1 林农和国家一次博弈下的纳什均衡[4]
1.1 博弈双方的目标函数
假设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林农所追求仅仅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用目标函数I((q)来表示其经济效益,则I(q)=p×q。其中:p表示价格,q表示采伐量;假设市场价格p固定不变,且销售量等于采伐量,则I(q)是关于采伐量q的增函数。
国家林业发展追求的是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目标的最大化,目标函数表示为I(q)+E(q)。其中:I(q)为经济效益;E(q)为生态效益。假设E(q)是关于q的减函数,即随着采伐量q的增大,生态效益E(q)下降。当森林资源的边际生态效益等于边际经济效益时,国家林业实现目标效益最大化,假设实现这个目标效益最大化的采伐量为q1。
1.2 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
假设林农只进行一次性投资,只考虑当期收益,不打算进行第二轮的再投资或对未来投资收益缺乏信心。这种情况下,国家的采伐制度的制定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不建立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只进行对森林生态效益保护的宣传。二是不信任林农会自觉有效地保护森林的生态效益,强制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和林农都要付出额外的交易费用。假设林农的交易成本为C1,主要包括采伐指标申请所付出的时间、手续费、寻租费用等;国家则要付出执行该制度的行政成本,假设为C2。对于林农也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响应国家关于保护生态效益的号召,不过量砍伐,则此时林农的采伐量为实现国家林业目标效益最大化的采伐量q1;二是只考虑眼前经济效益,尽可能多地采伐,假设采伐量为q2,则必然有q2>q1,I(q2)>I(q1)。
1.3 博弈双方的支付和博弈矩阵
图1矩阵中B组合和D组合的支付是相同的,原因是在限额采伐制度下由国家给出一个指定的采伐量q1,林农没有自主定量的权利,因此无论林农主观上是希望适量采伐还是尽可能多采伐,支付都是I(q1)-C1,而国家支付也总是I(q1)+E(q1)-C2。
1.4 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及其对于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制定的解释
博弈分析的结果如下:(1)当I(q2)+E(q2)I(q1)+E(q1)-C2时,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C组合,即林农尽可能多地采伐而国家也不限制。
以上两种情况的纳什均衡在历史上都出现过。C组合的纳什均衡存在于以前人口数量少、森林资源较丰富的条件下,由于森林采伐带来生态效益的破坏远小于采伐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国家是不会采取措施来限制采伐的。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对木材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了全球生态效益问题日益突出,世界森林资源已呈现稀缺状态,因此现阶段I(q2)+E(q2)>I(q1)+E(q1)-C2的条件不能成立,所以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限制采伐的政策。在我国,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30多年的掠夺式采伐早已造成森林资源的不堪负重,全国的环境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当时国家的森林采伐制度明显是在I(q2)+E(q2)
尽管D组合是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条件I(q2)+E(q2)
2 无限次重复博弈下的纳什均衡[4]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囚徒困境”可迎刃而解,此处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意味着林农将选择进行长期永久性的投资。首先引进贴现因子δ=1/(1+γ),γ是每一阶段的市场利率。先考虑国家的触发策略:在第一阶段选择放开管制,不采取强制性的限额采伐制度。如果之前t个阶段的结果都是林农采取适量采伐的行为,则在第t+1阶段国家依然采取不管制的做法,否则永远选择管制。
对于国家的上述触发策略,如果林农选择的是适量采伐的策略,则现值和为:
如果在第t+1阶段林农首先出现过量砍伐的现象导致国家无法置之不理,国家会选择用长期管制作为回报,这种情况下,林农的支付为I(q1)(n≤t);I(q1)-C1(n≥t+1),其现值和为:
由式子(1),(2)可以推导出当I(q1)/(1-δ)≥tI(q2)+[I(q1)-C1]δ/(1-δ)时,即下述条件:δ≥[tI(q2)-I(q1)]/[tI(q2)-I(q1)+C1]成立时,选择A组合为最优,林农和国家的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
3 结论和启示
3.1 结论
通过上面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林农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投资行为以及国内森林资源稀缺的现状决定了当前林农和国家进行的是一次博弈,结果必然是B组合的纳什均衡,即国家采取管制策略。
2)给定林农进行长期永久性投资的前提,当δ≥[tI(q2)-I(q1)]/[tI(q2)-I(q1)+C1]时,林农和国家的博弈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A组合,即无需国家管制,林农也会自觉地适量采伐。
3.2 启示
鉴于上述结论和分析,对于如何提高目前的支付效用,即如何完善林业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第一,引导林农的长期投资。由于无限次重复博弈可以改善目前的均衡效用水平,因此鼓励林农进行长期投资变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通过相关的奖励和优惠政策来引导林农的长期投资倾向;同时,改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使其更有弹性,例如可以建立采伐限额的奖惩机制使其与促进林农的长期投资政策相联系,从而培养林农的长期投资意识。
第二,选择性地放开森林采伐限额管制。对于生长周期短、投资收益率稳定、林农投资积极性高的树种,可以逐步放开森林采伐限额管制,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林农的投资积极性,又能有效改善目前的支付效用水平,实现林农和国家的双赢。
第三,国家林业政策的制定要遵循稳定性、连贯性的原则。林业政策的频繁变动会导致林农对长期投资的预期不明确,从而失去对林业进行长期投资的打算,因此必须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来提高林农的未来预期[5,6]。
参考文献
[1]田明华,张卫民,陈建成.我国森林采伐限额政策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18-120.
[2]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J].林业经济,2002(10):12-15.
[3]龙建平.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管理初探[J].绿色科技,2010(11):98-99.
[4]戚译,朱秀君.经济博弈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32-58.
[5]龙新毛,张向前.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5(2):14-17.
【关键词】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改革
0.前言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在林业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森林采伐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活动,人们经营利用森林,必然要涉及到森林采伐。但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发挥林业的多种效能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提出,并已为社会可接受的前提下,森林采伐受到极大重视。为了更好地发挥采伐管理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促进林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本文就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改革谈几点粗浅意见。
1.森林采伐限额中存在的问题
1.1采伐限额编制依据不准确
科学而准确地编制采伐限额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达到逐步增加森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的目的的首要保证,但从目前看采伐限额的编制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功能无法实现。依据规定,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程序是,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的林业局、林场、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及农村居民自留山的林木以县为单位,根据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逐级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森林年采伐限额指标进行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一次。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基本依据基层单位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提出的合理年伐量,因此,森林采伐量的准确性又是森林采伐限额准确性的前提。理论上说,各经营单位是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提出森林年采伐量及采伐限额的,但是,具体的经营单位首要的经营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及维持本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根本不愿意考虑其经营行为的生态效益,更倾向于通过多报采伐限额来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制定并上报的采伐限额的科学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1.2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森林采伐限额作为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现实的情况时,虽然每年都限定了采伐数额,但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存在。超限额采伐单位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超证采伐问题还是比较普遍,无证采伐问题也仍然突出。
1.3执行力不从心
经批准的森林采伐限额必须分解并分配到具体单位才能得到落实,但是要求采伐单位自觉地按照限额进行采伐是很难的,因此,除了由林业主管部门对限额采伐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规定了凭证采伐制度。但是超限额发证、发人情证、关系证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森林面积大,结构复杂,执行伐前设计审批、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规定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执行成本太高,基层林政部门几乎无法承受,因此,上述规定在基层实际上很难得到执行。
1.4处罚左右为难
对违反限额采伐制度的行为,森林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确定的处罚措施是明确而且严厉的,但是,很多超限额采伐行为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法人引起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超限额采伐行为也并非是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为了清偿沉重的债务或者为了支付工人工资、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被迫超限额采伐,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完全是为了公益事业被迫超限额采伐,对于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处理起来感到左右为难。
2.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合理途径
2.1合理采伐林木
采伐管理的关键在于根据生产量大于消耗量的原则,坚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方针,把着力点放在总采伐限额的宏观控制上。按林种进行采伐限额管理,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据此,应对商品林和公益林实行分类管理。商品林,尤其是人工商品林要放宽政策,让经营者自主经营和处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林地生产力,政府重点在总采伐量的控制,同时要有确保必须在当前或次年完成更新的有效措施。对重点公益林从严控制,只准进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禁止皆伐;对天然阔叶林的采伐要从严审批,因征占用林地等特殊情况,需要采伐的,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2.2取消木材生产计划
现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规定,既有按采伐类型和消耗结构之分,又要执行人工林、天然林的商品材控制,还有木材生产计划。这些规定,在理论上虽然可行,但不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上,不论是商品材还是非商品材(自用材、烧材),均已消耗了资源。在总限额内,依法采伐的木材自用有余,如何处置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只要控制好资源的消耗量就行。如果取消商品材、非商品材界限,既可以减轻执法难度,减少违法行为,还可以增加林业规费收入。
2.3调整采伐限额管理办法
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办法规定,除一般人工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经省认定,可结转下年度和以后各年度使用,其余均不得跨年度使用。这不是很符合实际。应在保证5年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5年森林采伐限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根据木材市场行情和需求,5年内年度之间的采伐限额作适当调整,以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采伐限额的编制,主要是在坚持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下进行的,对如何促进森林经营和地方对采伐林木的依赖程度考虑较少,而且,经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都必须下达到编限单位甚至乡镇。这样就会至少带来一个矛盾,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老百姓和村集体不依赖于采伐林木作为经济来源,这当然是保护了生态,但也浪费了限额指标;而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方,一方面老百姓甚至集体经济对采伐林木的依赖度较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中幼林急需培育经营,造成采伐指标严重不足。解决的办法是应允许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进行适度调整。调整双方可以适当进行经济补偿,调整的目的就是加强森林培育,促进可持续经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通过改革限额分配方式,使林木采伐限额分配与林业经营者的需求相对接,减少过多过细限制,优化审批环节,扩大市场自主权,解决森林经营与木材市场衔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雪峰.刍议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完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2.
(试行)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森林采伐管理,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吉林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私有林主及非林业系统单位(包括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其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下同)所有森林、林木的采伐经营利用活动。
第二章森林采伐管理体制
第三条森林采伐管理实行省、市(州)、县(市、区、局)三级管理体制。
第四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具有下列职责:
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审核发放管理;森林采伐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森林采伐消耗量的审核、统计、汇总;森林采伐调查设计单位的培训、考核与管理;森林采伐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等。
上级对下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森林采伐管理工作具 有监督、检查等职责。
第三章森林采伐限额
第五条森林采伐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年森林采伐限额是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单位(简称“编限单位”,下同)采伐消耗森林资源的最大限量。凡采伐胸径5厘米以上(含5厘米)林木(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所消耗的森林资源,要纳入年森林采伐限额进行管理。
第六条年森林采伐限额实行总量控制和分项管理。编限单位采伐消耗的森林资源不得超过采伐限额总量,也不得超过采伐类型和消耗结构分项限额量。
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集体和私有的年森林采伐限额以县(市、区)、局为单位进行总量控制;非林业系统单位的年森林采伐限额以行业(公路、铁路、部队、城建等)、市(州)、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总量控制。
第四章木材生产计划
第七条木材生产计划由省林业厅下达。
国有、集体、私有和非林业系统单位之间的木材生产计划不能串用。
抚育采伐指标不足的,可以占用其他采伐方式计划指标;人工林采伐指标不足的,可以占用天然林采伐计划指标;楞场、集材道及征占用林地采伐林木,可以占用林分相 应采伐方式的计划指标(用材林中的近熟林、防护林中的近熟林和成熟林原则上分别占用成熟林和过熟林采伐指标)。
木材生产计划的调整由省林业厅审批。
第八条木材生产计划的执行期限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九条依法分配集体和私有木材生产计划指标。各县(市、区)在分配集体和私有木材生产计划指标时,要根据森林资源状况、采伐迹地更新及造林实绩、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等,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分配,并要采取张榜公布的形式公之于众。
造林大户木材生产计划指标只能用于自己造林、自己经营、且形成一定规模的造林者所造林木的采伐,禁止挪用。
第十条森林、林木依法流转后,要及时变更林权并调整森林资源档案。依法流转的森林、林木的采伐,按照变更后的权属依法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农民自用材采伐量计划指标占用非商品材限额,该指标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及农村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所需木材的采伐。
第十二条烧材按照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
采伐有立木蓄积的薪炭林和经济林,必须依法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所消耗的森林资源纳入当地的非商品 材限额进行管理(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除外)。
第五章森林采伐调查设计
第十三条采伐林木要进行调查设计(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调查设计要由具有资质的单位完成,并严格执行《吉林省森林采伐更新造林调查设计细则》(试行)、《吉林省营林生产技术系列标准》及有关规定。
森林采伐调查设计单位的资质由省林业厅认证,并核发《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调查设计人员经培训、考核后,由省林业厅核发《岗位资格证》和调查设计人员名章,实行持证、持章上岗。
第十四条伐区调查设计资料是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法定资料,必须使用《吉林省森林采伐更新造林调查设计系统》完成。伐区调查设计资料要经过资源、生产、监督等部门进行会审,并由局长或主管局长、资源科(处)长、生产科(处)长、调查设计队(处)长、监督办主任、调查设计负责人、设计人员以及调查设计单位签字盖章后生效。
伐区调查设计资料的有效期限为两年(24个月),过期作废。
第十五条楞场、集材道单独进行设计,其与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地及建设工程项目征占用林地 林木的采伐,按照技术规程中的皆伐或更新皆伐进行设计。
农村和城镇居民墓地内的林木及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木材的采伐(出材量5立方米以下),调查设计可以不受技术规程的限制。
第六章林木采伐审批
第十六条采伐林木必须依法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并按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第十七条林木采伐许可证按照下列权限核发:
省属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非林业系统单位采伐林木,由省林业厅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市(州)属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含森林经营局)和非林业系统单位采伐林木,由市(州)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县(市、区)属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非林业系统单位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采伐林木,由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公路用地范围内护路林的更新采伐,由省公路管理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其中,属于非公路部门所有的林木的更新采伐,要经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上报审批。
铁路护路林的更新采伐,由沈阳铁路土地管理局审 核发放采伐许可证;铁路部门所属林场林木的采伐,由市(州)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城镇属于城建部门所有及经营管理的林木的更新采伐,由城建部门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部队自营林木的采伐,委托沈阳军区林果管理局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
林木采伐许可证由省林业厅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必须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申请采伐林木的林权证明或当地人民政府出具的权属证明;由具有资质的调查设计单位使用《吉林省森林采伐更新造林调查设计系统》做出的伐区调查设计资料;上采伐更新验收证明;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申请;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等。采伐病虫害林木要出具相应级别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报告;采伐建设工程项目征占用林地上的林木,必须提交林业主管部门对征占用林地项目的审核同意文件及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土地使用证》等)。
采伐林木不进行伐区调查设计、没有资质的调查设计单位或人员完成的伐区调查设计、伐区调查设计不合格以及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文件资料不全、权属不清或存在林权争议,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十九条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机关要依据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禁止超限额、超计划以及超过木材生产计划执行期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越权发证。
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实行一小班(地块)一证制。
林木采伐许可证批准的采伐期限一般为60天,最多不得超过90天。在木材生产计划执行期内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采伐的,要申请办理延期采伐审批手续。
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必须使用《吉林省林木采伐管理系统》。
第二十条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人员要持有省林业厅颁发的《岗位资格证》和专用名章。发证人员变动,要收回发证人员专用名章,并报省林业厅备案。
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机关要健全和完善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台帐制度。
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机关和发证人员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林木采伐许可证保存期限为叁年,三年后连同伐区调查设计等相关资料由发证机关集中销毁。
第七章森林采伐伐区拨交
第二十一条伐区在采伐作业前,要严格执行伐区拨交制度。
伐区拨交要逐级进行,并实行现地拨交。拨交伐区时,资源、生产、监督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和采伐者共同到现地进行伐区现场的定位、复界、复道、复号,确认采伐边界和采伐木,向采伐者交代林木采伐的有关规定,转交林木采伐许可证、拨交证、作业证、伐区调查设计资料等。同时,拨交人员要作好拨交记录,相关部门签署拨交意见,建立林木采伐管理台帐。
伐区拨交要在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后进行,采伐者要持证采伐,禁止先采伐后拨交或无证采伐。
第二十二条伐区拨交实行“拨一号、采一号、清一号、验一号”制度。前一个伐区(小班)验收不合格以及出现的采伐作业质量问题没有得到纠正或处理时,不得拨交新的伐区。
禁止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采伐期限拨交伐区。
第八章森林采伐作业
第二十三条采伐作业要严格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批准的伐区调查设计及有关规定进行。
采伐作业要实行山场检尺制度,对采伐作业小班实行采伐株数、采伐量、出材量的计数、检尺和统计汇总。当采伐面积、采伐株数、采伐量、出材量等有一项达到林木采伐许可证批准的数量时,要终止采伐作业。
第二十四条采伐过程中出现的架挂木、砸伤木、迎门树要予以伐除,但要保留相同数量的应伐木,并做好记录备查。
第二十五条采伐作业要实行现场跟踪监督检查制度。采伐作业时,资源、生产、监督部门和管护承包人必须深入采伐作业现场进行跟踪检查监督。对采伐作业不符合规定的单位或个人,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部门要责令采伐者停止采伐作业,由发证机关收回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整改或处理,直到纠正为止。
采伐作业结束后,对照林木采伐许可证、伐区调查设计和实际采伐量,由采伐者、资源、生产、监督部门和管护承包人共同签字验收。
第九章森林采伐检查验收
第二十六条森林采伐检查验收分为采伐前的伐区调查设计质量检查和采伐后的伐区作业质量验收。检查验收标准按照《吉林省森林采伐检查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伐区调查设计质量的检查按照“谁发证、谁检查,谁设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除由调查设计单位进行自检外,资源、生产、监督等部门要联合进行检查。对调查设计不合格的伐区,要重新进行设计。
检查的比例:县(市、区)、国有林业局和森林经 营局对所属国有林场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设计小班数量的5%,对集体(含个人)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10%,对非林业系统单位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50%。市(州)对所属县(市、区)国有林场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设计小班数量的2%,对集体(含个人)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1%,对国有林业局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1%,对森林经营局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3%,对市(州)属非林业系统单位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30%,对县(市、区)属非林业系统单位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20%。
省林业厅派驻各地(局)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对国有林业局、地方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非林业系统单位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检查的比例不得少于设计小班数量的1%。
检查结果要由被检查单位和检查单位签字盖章,形成检查报告,作为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依据。达不到检查比例的,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伐区作业质量的验收按照“谁发证、谁验收,谁采伐、谁负责”的原则进行。伐区验收实行逐级验收制度。采伐作业结束时,采伐单位或个人向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书(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资源、生产等部门进行验收。
验收的比例:国有林场(林业工作站)验收率要达到100%。县(市、区)、国有林业局和森林经营局对所属国 有林场验收的比例不得少于采伐作业小班数量的5%,对集体(含个人)验收的比例不得少于10%,对非林业系统单位验收的比例不得少于50%。市(州)对国有林业局验收的比例不得少于采伐作业小班数量的1%,对森林经营局及直属林业企业事业单位验收的比例不得少于3%,对非林业系统单位验收的比例不得少于30%。
对验收合格的伐区,核发《伐区验收合格证》;对不合格的伐区,要限期进行整改,并停止审批或拨交新伐区;对不按规定进行伐区验收以及违反作业规程和有关规定进行采伐作业,甚至出现滥伐等重大问题的,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处理外,要停止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市(州)及省林业厅派出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对所属县(市、区)和国有林业局的伐区验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比例自行确定。
第十章森林采伐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森林采伐的监督检查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除日常的监督检查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每年要组织资源和生产等部门对采伐单位(含个人)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执行情况、伐区调查设计和作业质量以及采伐迹地更新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的标准按《吉林省森林采伐检查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各级森林资源监督机构代表派出单位对驻 在单位森林采伐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驻在单位在森林采伐上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要及时提出监督建议,限期整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派出单位报告。
第十一章森林采伐作业记录与统计
第三十一条森林采伐要建立《林木采伐管理台帐》,对审批、拨交、采伐、验收等情况进行记录,为日常管理、森林采伐消耗量统计和调整森林资源档案等提供依据。
《林木采伐管理台帐》的建立要及时、准确,禁止弄虚作假。
第三十二条森林采伐消耗要进行统计。森林采伐消耗统计分别权属进行,经逐级审核、汇总,并经各级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签属审核意见后,于每年的3月末前报省林业厅。
年森林采伐消耗量统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禁止瞒报、漏报。
第十二章责任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及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1、未经省林业厅批准,擅自调整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
2、超过年森林采伐限额、木材生产计划以及违反有关规定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3、超过年森林采伐限额采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4、采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按采伐量计算,超过木材生产计划总采伐量或林木采伐许可证批准采伐量5%;
5、采伐有立木蓄积的经济林和薪炭林未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6、不按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进行伐区调查设计或伐区调查设计弄虚作假;
7、超证采伐(扣除允许误差5%)、超强度采伐、串树种(径级)采伐、越界采伐以及改变采伐方式;
8、《林木采伐管理台帐》的记录以及森林采伐消耗量统计弄虚作假。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台江县林业局:
我四组有一山林,地名“八条”,紧接本村八条林场南面,四至为“东至坡顶窗门坳小路,南接本村八条林场,西抵坡脚,北齐五组山林”,面积约70亩,是1978年造的杉木人工林。
申请采伐理由:
1、树龄长,密度大,现大部分树子疆老,又2008年雪凝灾害侵袭把部分树稍压断,树子已没生长趋势,白白浪费了良好的土地资源;
2、我小组树子全部在台江至南宫公路周围,如果不论情况不给砍伐,老百姓种树根本就没有体现“权有其利”之政策及效益,也没有禁伐的政策性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农造林管护积极性,同时还因此有些村民家中维持正常开支出了大问题;
3、更为严峻的是此山林目前被盗情形严重,山林虽离公路只有500米,但在公路上却几乎看不见,再则前后无村寨,是偷盗的良好场所。照此下去,树子一天天被盗,山林中大的好的都被盗走(林派立有案子),这个损失我村民是无法再承受下去,且也没什么办法管理,也没什么人来负这个责。因此,特申请采伐更新,只有这样我村民权益才得以保障,望贵局给予批准办理商品材采伐指标700立方米为荷。
(注:
1、该林权证号为“”;
2、此山林无争议)
特此申请
台拱镇大红寨村四组
森林采伐限额是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 规定各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单位每年采伐森林、林木的最大限量, 是一项法定指标和指令性计划。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在1984年以《森林法》规定形式建立起来, 但正式实施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从国务院国发[1987]35号文件批准“七五”限额开始的, 现在正在执行“十一五”期间[1,2]的年森林采伐限额。“七五”期间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 它包括胸径6cm以上的所有林木采伐, 且全部是商品材限额, 没有农民自用材、烧材和其它限额, 明显存在“管一块, 漏一块”的弊端.“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限额则包括胸径5cm以上的所有林木采伐, 既有限额总量, 又有分项限额。其中, “八五”期间的分项限额包括商品材、农民自用材、培植业用材、生活烧材、工副业烧材和其它限额;“九五”期间的分项限额则在“八五”的基础上, 增加了按采伐类型的分项限额;“十五”期间的分项限额又在“九五”的基础上, 增加了人工林采伐限额;“十一五”期间分项限额在“十五”限额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按照权属分国有、集体, 按采伐类型分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低产 (效) 林改造, 其他采伐限额则按消耗结构分商品材、非商品材限额, 人工林限额又再细分工业原料林限额。
2 采伐限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不按森林采伐要求和规范制定年度计划。有些单位没有按森林采伐要求和规范制定年度计划, 而是根据一些林分道路方便的原则制定, 部分道路不畅通的林分则不进行采伐, 造成部分林分过密, 或已到主伐年龄而无法进行采伐, 使林地无法利用。
(2) 采伐限额意识薄弱, 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定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时, 没有科学利用采伐限额的条件部分已达到主伐年龄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由于被职工承包, 部分职工不愿采伐, 影响了整个采伐限额的利用执行。有些分场由于没有合理的制定年度生产计划, 当年采伐量过大, 到第2年又没有成熟林采伐, 致使采伐与更新脱节等现象发生。部分森林经营单位以调整产业及林种结构和发展生产或经济开支困难为由, 不断要求增加采伐计划指标, 对整个林场是否超计划采伐毫不在意。木材运输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收购环节监督力度不够。
(3) 采伐限额执行的监督检查措施有待完善。采伐限额执行的监督检查多数是在室内完成, 检查方法过于简单, 应以任意抽样的形式到采伐地点检查, 以杜绝超限额采伐现象的发生。
3 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原则与思路
3.1 改革的基本原则
坚持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 依法管理;坚持生态优先, 保障生态安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坚持民主管理, 尊重所有者权益, 充分调动经营者保护和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 便于操作, 促进科学经营, 提高森林总体效益[3,4,5]。
3.2 改革的总体思路
采伐限额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按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分类经营的理念, 放活商品林, 管住公益林,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做到“管死一块、管住一块、放活一块”。“管死一块”, 即法律法规明文禁止采伐的森林、林木, 必须管死, 不得有任何变通, 决不允许进行商品性采伐;“管住一块”, 即法律法规限制采伐的森林、林木, 特别是天然林阔叶林以及位于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和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森林、林木的采伐, 经批准后可以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但必须管住、管好;“放活一块”, 即商品林的经营必须放活, 特别是人工商品林、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采伐, 尽可能逐步实现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 放活经营。也就是说, 采伐限额在管理模式上要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建立两类林不同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模式;在管理体系上, 以立法形式体现政府的代理行为, 使之有法可依, 减少主观随意性, 防止有意“设租”、“寻租”行为, 积极引导林农组建自己的协会组织, 如“三防”协会等来配合森林采伐限额的分配、伐区管理、伐后检查等。
4 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采取的对策探讨
4.1 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对《森林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要积极制定《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条例》等规章和相关政策[6,7]。联系实际, 广泛深入地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树立先进典型, 提高全民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育林、护林, 开展义务植树、环保行动, 共同来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加大打击、查处力度, 要求政府督办重大林政案件, 落实各项森林资源监督任务, 督促各地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4.2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充分认识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真正把执行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好坏, 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坚决遏止超限额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凡超限额采伐的, 要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不突破年森林采伐限额。
4.3 积极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依据森林资源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 对国有森工企业的森林资源, 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对所属行政区域实行上管一级的管理制度, 业务上既受所在地的林业主管部门领导也受上一级的林业主管部门领导。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负责人的任免, 要征得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森林资源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加强对驻在单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林政稽查队伍, 确保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力量不受削弱。
4.4 加强伐区的管理和检查验收, 提高伐区作业质量
认真落实伐区管理制度和伐前公示制度, 切实把林木采伐的“源头”管理放在首位, 严格伐区作业和凭证采伐制度管理。按照“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的要求, 加大管理力度, 狠抓采伐作业质量和验收管理, 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越界超证采伐现象的发生。继续落实“谁发证、谁抽查, 谁审查、谁检查, 谁申请、谁负责”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及时对作业伐区进行检查验收,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切实将伐区作业程序规范化、有序化, 将伐区作业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于隐性滥伐, 应严格规范林业主管部门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将“申请人如实提供申请采伐林木的不同树种情况”列入审核必要程序, 这样, 林业有关部门在进行伐区规划和调查设计时就能将散生的次树种规划和调查设计在内, 隐性滥伐林木现象就可避免, 散生的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同时也能得到有效保护。这种作法, 程序清楚, 责任分明。如涉及到有关人员刻意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盗伐、滥伐林木, 则当按有关法律规定另论
摘要:森林采伐限额是《森林法》确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是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核心措施。分析了采伐限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改革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原则与思路,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森林,采伐,限额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罗振新.中国生态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3]亢新刚.森林滋养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4]吕郁彪, 陈萌, 李幼蓁.广西森林资源变化巨大[J].广西林业, 1995 (2) :6.
[5]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十一五”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政策规定汇编[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2006.
[6]陶亮.安徽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1) :186~187.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国有林和集体林都进行了大面积的森林采伐,生产了大量木材满足了国家建设与民用材的需求。但在采伐过程中却没能顾及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本上是采得多、造得少,保存的更少。因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森林基本上已无资源可采,东北、内蒙及西南、西北国有林区已处于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两危”状态。为此,国家于1998年开始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先后陆续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各县有计划“灭荒”行动,我国人工林面积大增。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5年)表明,当时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5300多万公顷,居世界首位;第八次清查结果(2014年宣布)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达0.69亿公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工林大国。然而,造林只检查成活率与保存率,不考虑日后的抚育管理,次生林更是无经营措施,从而造成森林覆盖率提高明显,但林木生长量与林分蓄积量却十分低。评估森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森林蓄积量。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9.79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0%。在欧洲国家,森林平均蓄积量达到了每公顷250立方米以上,美国为115.9 立方米,巴西170.1 立方米,日本为170.9 立方米。以人工林为主的新西兰为124.0立方米,而我国的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有36立方米。我国人工林此种生长状况,问题何在?答案很简单,除了未能适地适树,主要是只造不抚,造林后就不管了。幼树被高草灌木挤压,没有生长空间,树冠得不到光照、根系得不到水分与营养。次生林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于2002年秋参加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专家组(东北组、西南组与西北组)时在西北数省考察,发现有的县居然用铁丝网将天然林围起来死保,老百姓无法进林子捡柴及采蘑菇,林内树木、杂灌长得密不透风,乔木径生长小得几成麦秆状,当地百姓戏言“林内夹死兔子”。林下动植物多样性也大为降低。由于光照、通风不良,有些天然林甚至发生了病虫害。而且一旦发生雷击火,扑火就会很困难。为此专家组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汇报时,提出最关键的一条意见就是:尽快开展抚育采伐。
于是,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开始实施森林抚育试点,投入5亿元予以补助;2009年底,国家正式启动财政补助,下拨了25亿元用于抚育扩大试点。2010年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确定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全面推开森林抚育,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力争完成中幼林抚育任务540万公顷以上,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对急需抚育的5000万公顷森林还清历史欠账,使我国林业走上正常的可持续的抚育经营之路。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65%是中幼林,其中急需抚育的约5000万公顷。据测算,这5000万公顷中幼林按现有水平常规生长到2020年,可增加蓄积量14亿立方米,进行适当抚育后,则可达到35亿立方米,净贡献21亿立方米,年平均生长量可为抚育前的2.69倍。由此可知森林抚育的必要性。
广义的森林抚育包括森林抚育采伐与林地抚育。林地抚育是指造林后的土壤管理,诸如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等措施,使幼林生长得更快,主要是在速生丰产林中进行的,而大面积的一般人工林是难以实现的。而对一般人工林、次生幼林进行的除草割灌除藤以及除萌定株等抚育措施,已归入抚育采伐的范畴。因此,森林抚育的主要工作是抚育采伐。
一、抚育采伐应达到的目的
抚育采伐首要目的是降低林分密度、提高保留木的生长量,增加林分蓄积量,以人工的措施代替自然稀疏过程,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培育出胸径达一定要求的合格材种,缩短林木培育期与森林的轮伐期。不仅于此,抚育采伐还可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即通过抚育采伐利用林分中的枯死木、濒死木、生长不良的小径木与部分有缺陷的上层木,使生产单位在早期就能获取一部分木材,从而能以短养长,为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
抚育采伐第二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林分质量。抚育采伐不仅采伐枯死木与濒死木,还应伐掉遗传品质不良、生长过早衰退、树干弯弯扭扭、分叉过多的植株。在次生林中目的树种萌生丛与非目的树种比例太大者,也应进行适当的采伐,为生长有前途、干型好的植株创造更大的空间与营养面积。通过抚育采伐,清除了林内枯死木、病虫害木以及风折、雨折、雪折木,能改善林分卫生状况,通过改良林内光照、透风条件,既可减少病虫害与火灾的发生,又可提高保留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使林分有更好的生长与质量。对于“人天混”的林分(人工林中有天然更新树种的林分或天然林林分密度不高时由人工补栽了树种的林分)则应依树种间的关系,适当伐除非目的树种,从而改善林相,调整树种组成,依此提高林分质量。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开始研究森林的多功能发挥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由此,抚育采伐被寄予的第三个期望是使林分环境条件改善(促进枯落物分解,促进生物循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林内动植物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水平,增强其可持续经营能力,这已在国外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抚育采伐种类与对象
国内外的抚育采伐种类与方法很多,但较普遍应用的采伐种类是两类,幼龄林采用透光伐(国外还有用除伐的),中龄林用疏伐。疏伐的方法很多,欧洲各国有下层疏伐、上层疏伐、综合疏伐等,主要因采伐对象而不同;美国、加拿大则有选择性疏伐以及机械疏伐等。我国原国家林业部于1979年公布的《抚育采伐、次生林改造技术试行规程》规定:幼、中龄林抚育采伐包括透光抚育、生长抚育与综合抚育,这相似于透光伐、生长伐、综合疏伐。为适应全国推行抚育采伐的需要,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发布了一个新的《森林抚育规程》,规定采用透光伐、生长伐两类,生长伐一类中包括下层抚育采伐、上层抚育采伐、综合抚育采伐与机械抚育采伐等方法。这与笔者1992年参加编写的《造林学》之第四篇森林抚育中的抚育采伐种类与方法是一致的,是符合我国现状并与未来发展(如机械抚育)相适宜的方法。笔者自1962年以来,先后在多地做了较多的不同抚育采伐方法与采伐强度的固定样地的比较试验,除机械抚育伐未使用外,其他方法都因不同森林类型而试用过,效果都是较好的。随着我国木材综合利用水平与林产品需求的增加,机械抚育伐也定会在东北林区及其他地形平缓地区进行森林抚育时采用。
抚育采伐方法的应用是依照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采伐对象而选定的,也就是因林(不同树种与组成及密度、林况)、因时(不同林龄)而确定的。毫无疑问,不同的采伐方法,伐去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透光伐是对开始郁闭与已充分郁闭的人工幼林或天然更新的幼林伐除高大草本、灌木、藤蔓与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的萌生条、霸王树,从而调整林分组成。对郁闭度在0.8以上的人工纯林除割灌、去藤外,还要伐去部分过密的和生长不良、质量低劣的林木。可见在幼龄林施行的透光伐主要是割灌、除萌、去藤与伐去一部分无培育前途的幼树,从而使林分有良好的组成与结构,因此又称为组成抚育。
【采伐制度】推荐阅读:
砍伐树木申请采伐证06-24
员工辞退辞职制度实施制度06-12
制度1行政管理制度10-08
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06-21
6s管理制度管理制度09-26
学校餐厅管理制度规章制度09-24
信息科工作制度科室规章制度10-23
药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度11-06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及火灾事故处置制度07-17
项目部员工考勤制度及管理制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