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精选9篇)

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篇1

5月3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在济南召开。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对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随着当天《山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正式印发,山东省的政府机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而这仅是全国范围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除中央批准四川因地震灾情适当推迟上报改革方案外,全国30个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中央批准,正在组织实施。

这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央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预留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具体形式、名称、排序等,中央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给地方自主权最大的一次。

5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印发。

按照该方案,省政府机构改革后,设置工作部门42个。其中,省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5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6个。另设置部门管理机构(规格为副厅级)6个。此次改革将在今年7月底基本完成。

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表示,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在优化政府机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改革按山东实际进行

去年8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并召开会议进行具体部署。今年2月,我省正式向中央呈报了《山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3月初,中央批复了我省的方案。随后,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省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解读该方案,可以发现,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执法监管职责等方面出发,我省通过省政府机构改革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比如,为尽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组建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组建了省环境保护厅。

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呼应,我省此次对推行“大部门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组建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组建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我省此次对有关部门职责进行了调整。将内外贸职责管理统一整合,组建了省商务厅;整合医疗管理和药品管理职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责任,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省卫生厅管理;将省建设厅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省交通运输厅,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将省文化厅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职责,划入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是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行的,没有突破中央关于机构限额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央有关改革的精神,完全符合我省实际。部门领导设2至4名

随着《方案》印发,省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三定”工作(定部门职责、定机构设置、定人员编制)将随后紧张进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三定”的重点是抓好职能转变,明确部门职责权限,同时严控内设机构个数,从严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根据我省确定的方案,此次改革中新组建的部门和调整变动的部门,有关内设机构的编制和人员先随职责调整相应划转,并对分工过细、职能弱化和业务相近的内设机构进行合并。未作调整的部门,不增加内设机构,可根据本部门职责任务的变化情况,对现有内设机构进行调整优化。

新组建和调整变化的部门,按照“人随职能走”的原则,人员编制先随职责划转,计入新部门基数后重新核定。部门领导职数一般按2至4职核定,工作量大、业务面宽的综合管理部门可增配1名副职。部门管理机构的领导职数按2至3职核定。省政府部门除了非党干部担任正职外,一般不配备专职党组(党委)书记。机关党委书记由部门领导兼任,另配1名正处级专职副书记。部门内设处室的领导职数一般按2职核定,工作任务重的处室按3职核定。

我省将积极做好撤并调整部门的善后工作。根据我省确定的方案,不再保留的部门,其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机关离退休人员随行政职能整建制划转到新组建的部门。部分职责划转的部门,承担该项职责的内设机构原则上随职能整建制划转,对于一个内设机构承担多项职责,不能整建制划转的,由相关部门协商解决。

省管县(市)选20个试点

我省确定,此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将要在今年7月底基本完成,并在适当时机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市县政府改革争取年底前完成。我省要求,省政府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确保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我省还将稳妥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对于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央要求,今年我省将在全省选择20个县(市)进行省管县(市)改革试点,条件成熟后在全省逐步推开。据了解,今年试点县(市)名额将由省里统一分配,具体试点县(市)由各市自主确定,并优先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市)纳入试点范围。此项工作将由省财政厅和各相关市组织实施。

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篇2

一、事业单位及质检机构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二)质检机构的定义

质检机构:全称质量检验机构,通常又叫做实验室,在质检行业,通常又叫做技术机构,它指的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机构。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

二、事业单位、质检机构的整体概况

(一)事业单位的整体概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130万个事业单位,3000万职工,其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而教育系统人员则达到一半左右。这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大多是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有着典型的计划特征——资产属国有;政府决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注销以及编制,并对其直接管理;所需各种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

广东省现有事业单位5.9万家,编制总数171万余人,加上编制外及合同制人员,实际从业逾2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进行过两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A、1996-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广东省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调整布局结构,实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不同于机关、有利于企业、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B、2007年以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06年,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5个试点省(市)之一,2007年,《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粤机编[2007]5号)和《广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粤机编办[2007]104号)出台,标志着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范围和类别,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加强政府对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通过试点,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筑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二)质检机构的整体概况

经过1996-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质检技术机构基本上均实现了政事分开,各质检机构的法人地位逐步明确、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并实现了质检技术机构在财政上两个过渡和两个转化:即事业单位职能由财政核拨向核补过渡;经费核补向经费自筹过渡;经费自筹向企业化管理转化。

根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的全国实验室资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对外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质检机构总量约为2万余家。在这2万余家质检机构当中,其中属于技术监督部门的11913家,检验检疫局的454家,行业的2793家,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技术机构均隶属于各级质监部门、各个行业(包括各部委和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农业系统、卫生系统、出入境检验检测检疫系统等)。

(数据来源:http://check.testingdb.cn/infoquery/faces/GOVQuery Display.jsp)

三、广东省内质检机构的现状

(一)广东省内质检机构总体情况

广东省范围内各类检验机构超过500家,其中国家级的检验机构127家,省级的检验机构113家,地、市级的检验机构126家,县级132家。详见表2:

一般来说,国家级质检机构,在技术设备、人员能力上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它可辐射并带动省级、地市级的检验机构,从而形成以国家级质检机构为龙头,省级、地市级为主力,县级为补充的梯队检验机构,成为各级政府执法监督的强有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同时分布于各主要地区的检验机构可方便地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检验服务,进而大大提高当地的产品质量整体水平。

(二)广东省内质检机构地区分布情况

按地区分布来看,排前5的依次:广州108家,深圳47家,佛山41家,湛江25家,韶关21家,5个地区合计约占了广东省的60%。详见图1所示:

(三)广东省内质检机构行业分布情况

从行业领域来看,综合、校准、标准物质类的99家,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类96家,工程建设类42家,环境保护类38家,食品类22家,约占了广东省总数的60%,详见图2所示:

在这些检验机构中,国有全资的超过390家,约占78%,可见这类技术机构带有深厚的官方背景,质检技术机构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数据来源:http://check.testingdb.cn/infoquery/faces/GOVQuery Display.jsp)

四、广东省内质检机构改革的建议

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质检行业的全面开放,国内的质检机构将面临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按照质监系统提出的资源合理优化、政事彻底分开、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广东省内质检机构的现状,笔者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升保障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就国内产品质量现状而言,国内的质检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以产品质量监督、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为主要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国内的质检机构要积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便捷、可靠的技术服务。

技术机构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高、精、尖科研项目上寻求突破,不断地更新检测装备和设施,用新的可靠的设备来武装自己,使检验数据通过检验设备得以保证;以“科技兴检”为契机,不断提升检测能力,以服务社会、政府需要、百姓关心的产(商)品为重点,从单纯的检验向科研型综合服务转变,强化行政执法的技术保障能力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二)提高服务意识、为企业排忧解难

作为技术机构,应当能站在国际的高度,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专业上的技术优势,对国际、国内标准的熟悉程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攻克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本着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帮扶企业,为企业解决好实际问题。

作为大部分归属于广东省技术监督局的质检机构,近年来坚持贯彻落实省质监局党组提出的“三服务”工作方针,致力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企业的需要、服务人民的健康安全,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产品质量检验为企业分析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技术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专业产品的关键生产工艺、核心技术标准及审查细则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优势,为企业指出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利用质检机构丰富的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通过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取得企业信任和好评,同时也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不仅为企业排了忧解了难,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完善用人制度,强化科技人才兴检

如果说设备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基础,那么人员则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关键。

要进一步深化技术机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权责明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

质检机构应当根据本身的专业技术特点及所负责的专业范围,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竞争上岗的岗位管理体制,并按照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尤其是关键岗位,一定要竞争择优上岗;对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优化队伍的结构。

(四)探索新的分配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质检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探索新的分配制度,使每个人的收入与所处的工作岗位、以及在这个岗位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在内部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坚持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逐步实现绩效工资向责任大、技术含量高、有定量工作指标任务的岗位倾斜,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增强质检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内部管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

检验工作必须科学公正,一切用数据说话,脱离了这个纲,质检机构就没了生存之本。如何做到检验工作科学公正?笔者个人认为:

首先,质检机构的纲领性文件——《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应科学合理地规范质检机构在开展检验工作时的程序和方法,且应与质检机构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严格执行,从而确保质检机构的运作符合实验室审查验收的要求,从制度上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规范。

其次,质检机构是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公正的地位必须确保。所有从业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个体行为,直接代表着整个机构、整个行业的形象,所以一方面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纪律教育,使从业人员干净干事,廉洁从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从制度上堵住可能发生的漏洞!

再次,应加强质检行业的自律,质检机构中的个别行为,极有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毁灭。只有整个行业清静了,那么质检队伍才能得以壮大,检验能力才能得以可靠发挥,质检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加强,检验报告、检验数据的权威性才能得以真实体现。

(六)统一规划,科学建设质检机构

在这个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9年4月30日以粤质监[2009]57号发布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规划与能力建设管理的试行办法》,它替代原广东省技术监督局《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管理办法》中有关授权省质检机构规划与能力建设的规定,自2009年4月30日起施行。

在该办法中,对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的规划、申报、筹建、验收、考核、等级评定、撤销等方面均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明确了由省局负责授权质检机构规划与能力建设的统一管理,授权质检机构的设立,应当有利于广东省产业及质监事业发展,适应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需要,布局合理,科学建设,且同类产品的省级授权质检机构不超过3个。

五、结论

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篇3

而对于政府将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一些专家和学者对该政策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政府合理分配资源,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做法,使对老年人的服务成为商品,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的发展。但是,北京知名的公办养老机构,四季青敬老院院长刘中丽告诉记者,应该鼓励公办养老机构作为支柱,民办的补充发展,不能一概而论,改革面临的问题就是公办的养老机构将大幅涨价。

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在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在北京、上海等地,排队等床位的老人甚至已经排到了几十年之后。然而,民办养老机构却较为冷清,老年人的入住率整体较低。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养老床位不足,一直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经常接触养老机构的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人身险管理中心总经理宋海英告诉记者:“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就要平等竞争。”

《意见》指出,将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

对此,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阎青春对 记者表示,“二元体制”并行,造成市场竞争不平等,国家养老资源的配比不均等问题,真正的改制相信能对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一个推动。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公开表示,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该优先保障经济困难、孤寡、失能、高龄等老人的服务需求,因此政府的投资主要是托底功能。今后,公办养老机构将不再配置编制、资金等,转制为企业或是民营。“民政部将在年底前制定试点的相关文件”。阎青春认为,改制之后,政府的资源将更多地用来保困难、保基本、兜底线,对生活困难、生活失能的老人进行补贴,通过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照料。从服务的角度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运行,使服务真正成为商品,能够消除很多不平等,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将涨价?

对于《意见》中提到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的问题,多位专家均表示,存在较大的阻力。阎青春认为,改制肯定会有困难,既得利益者肯定不愿意,会有阻力。据了解,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之间存在最根本的差异还是在于政府资源的分配问题,公办养老机构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土地、设备等均由政府免费提供,服务人员享受事业编制;民办养老机构位置一般在郊区,交通条件一般,土地、设备等均需要自己出资购买或租赁,服务人员政府不提供编制。宋海英解释,因为政府提供的资源不一样,包括资金、土地、医疗设备等,都会偏向于公办养老机构。

对此,刘中丽持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老人们愿意入住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是由于公办的管理、配置、设施、服务、经验等都较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品牌效应,社会可信度高。其进一步解释,应该鼓励建立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柱,民办为补充的养老体制。

但是,当记者问到政府对于公办养老机构在土地、设备建设、人员编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时,刘中丽称,“土地是为解决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提供给我们免费使用的。”

“将来改制了,政府会要求把土地费、折旧费等都上缴,这些负担最终都要加到老人身上,只有涨价,才能保证收入,改革面临的问题就是公办养老机构将大幅涨价。”刘中丽说。

而对于改制之后养老机构是否涨价的问题,宋海英则认为,公办养老机构是否会涨价要看具体改制的方法,但是,现在具体的措施还没有下来。

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篇4

山东3月底前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 严控机构编制

3月19日下午,山东省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电视会议在济南召开。根据此次会议的部署,山东省将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10月底前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5月底前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分类,2015年底基本完成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严控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讲话。

郭树清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尽快编制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适时向社会公布。规范行政审批管理,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抓紧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严控新增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和资金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组织扶持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郭树清要求,要着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积极推进大部门制,理顺权责关系,规范机构设置,3月底前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10月底前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功能,在机构设置和编制上向乡镇倾斜,加强基层和一线力量。

郭树清强调,要以分类为基础,以转制为重点,以搞活为核心,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切实做好分类工作,严格按照社会功能这个唯一标准,准确界定事业单位类别,确保5月底前基本完成。扎实推进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今年基本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015年底基本完成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放权搞活公益类事业单位,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在市县两级全面推开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方式,实现以事定费、养事不养人。协调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

郭树清要求,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严控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着力在“控、减、调”上下功夫,确保完成减编控编任务。要严格控制总量,调整优化编制资源,保重点、保民生、保基层,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郭树清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要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圆满成功。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传达了《山东省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晓兵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秘书长雷建国出席会议,省政府秘书长参加会议。省编办、省发改委和济南、临沂、潍坊市政府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山东高考改革方案 篇5

山东高考改革方案9月出炉今年采用“3+综合”模式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就包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由于教育部尚未公布具体方案,我省高考改革方案目前仍在修改中,前期需要征求大量意见。”张志勇介绍说,新方案中有的内容已经成型,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商讨,预计将在2014年9月份出炉。

2014年,山东省高考采用“3+综合”模式,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不过,综合1和综合2的考试科目却与往年的文综、理综相同,学生虽然不再以文科生、理科生称呼,不过还是有文科倾向、理科倾向的说法。这一做法,距离教育部提到的“不分文理科,全部考生考一样内容”的距离还有差距。

重磅!山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篇6

刚刚,山东省政府在南郊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山东高考综合改革都有哪些内容呢?一起先来看看原文吧!

原文如下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8〕1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高等院校:

我省是全国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现就我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2017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基础性,突出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考试科目。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合格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考试成绩纳入夏季高考(统一高考,下同)招生录取。合格考试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条件成熟时,可纳入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在上述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学生所选等级考试科目的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不合格者不得作为等级考试科目。

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以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含学业质量要求)为依据。合格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等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3.考试组织。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合格考试,以及通用技术科目合格考试的学校考试部分,采用“过程性学习成果+专项测试”的方式确定成绩,全省制定统一方案,各市组织实施。

4.考试对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应参加合格考试,其中参加夏季高考的学生应参加等级考试;参加夏季高考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只需参加等级考试。

5.考试时间。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学生应依据课程安排自主选择考试时间,但不得早于高一下学期末。学生在校期间如有未达到合格要求的合格考试科目,允许其在离校两年内继续参加合格考试。

等级考试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1次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其他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参加等级考试,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同时进行。等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6.成绩呈现。合格考试科目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级考试科目成绩按照等级呈现,依据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二)建立并规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强化评价信息使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完善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学分修习状况和学业考试成绩;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等能力;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

2.严格评价程序。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典型事实材料,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整理,遴选能够反映其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标志性成果等相关材料,并由学生向学校提出入档申请。学校对学生提报入档的材料进行审核,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公示,接受监督。经审核、公示无异议的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省级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公示确认后不得更改。

3.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学校招生章程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时,高校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分析,对考生综合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

(三)深化夏季高考改革,增加考试的选择性,提高人才选拔水平。

夏季高考以普通本科招生为主。

1.统一考试招生。

考试科目。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分两次进行。

考试内容。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

考试安排。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份按照国家统一高考时间进行。外语科目考试分听力和笔试两次进行,其中听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最高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取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考生的外语高考成绩由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考试成绩相加组成。条件成熟时,增加口语测试并采用机考方式进行,外语科目考试适当增加听说部分成绩的比重。

成绩构成。考生的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为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50分,总分450分;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每科卷面满分分值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按满分100分计入,等级考试科目总分300分。

等级考试科目的等级计分规则。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科目报考要求。在山东招生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提出在山东招生的分专业(类)等级考试科目要求。高校应按照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原则,提出等级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并提前2年向社会公布。

招生录取。夏季高考按“专业(类)+学校”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最大限度满足考生志愿需求。招生院校依据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自主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总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2.自主招生。

考核安排。高校自主招生旨在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考生须向相关高校报名,按规定参加夏季高考,达到相应要求,并接受报考学校的考核。学校考核安排在统一高考后、夏季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

报考要求。试点高校结合本校办学特点、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高校要制定自主招生简章,规范并公开考核程序、招生办法和录取结果,探索完善科学、有效、简便的考核招生方式。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成绩的最低要求,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招生录取。自主招生录取工作安排在本科普通批次前进行。试点高校根据本校自主招生简章,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考生的入选资格、专业及优惠分值。对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综合素质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考生,经向社会公示后,可由试点高校提出破格录取申请,经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核准后录取。

3.综合评价招生。

招生院校。在部分中央部属和办学水平较高的省属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探索高校多元录取招生模式,促进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报考要求。招生高校制定并公开招生办法,明确报考条件,规定考核内容,严格考核程序,确定成绩比例,规范组织录取。考生自主向相关高校提出申请,接受报考学校考核,按规定参加夏季高考并达到规定要求。

招生录取。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成绩由夏季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高校考核成绩(含笔试、面试等)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等组成,其中夏季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招生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要求,做好学校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的评定工作。

工作要求。考生所在中学应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省级管理平台的记录和在校表现情况,按照高校要求如实提供能够反映学生表现和发展的写实性材料及其他材料。招生高校要制定并公开招生办法,严格报名申请和考核程序,规范组织录取,做到所有信息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深化春季高考改革,推行分类考试招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春季高考以高职(专科)招生为主。

1.统一考试招生。

专业类目。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模式。按照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原则,科学调整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专业类目。

成绩构成。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总分为750分。“文化素质”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80分,文化素质总分320分。“专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两部分,总分430分,其中专业知识满分为200分,技能测试满分为230分。技能测试成绩根据专业类目性质,可使用分数表达或等级表达,如果使用等级表达,可分为A、B、C、D、E五个等级,分别计230分、190分、150分、110分、70分。

笔试考试。“文化素质”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技能”考试的专业知识部分考试采用笔试,安排在每年5月份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公布成绩。

技能测试。从2020年起,“专业技能”考试的技能测试部分,按照招生专业类目由山东省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牵头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技能测试可根据需要采用笔试、实际操作,或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化测试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随机性。技能测试时间安排在上一7—12月份进行,考生最多可参加2次测试,取最好成绩计入。

招生录取。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按专业类目实行平行志愿,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类目选择相应专业和学校。招生院校依据考生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2.单独考试招生。实施范围。自2020年起,春季高考单独考试招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施范围为省内具备中职学生继续培养条件、技术技能含量高的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高校的专科专业。

考试录取。考生需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包括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两部分,可由招生院校单独组织,也可由相同或相近类型招生院校联合组织。招生院校依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3.综合评价招生。

实施范围。自2020年起,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实施范围为学校定位明确、招生管理规范、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高校的专科专业。

测试录取。考生需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招生院校依据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3.综合评价招生。

实施范围。自2020年起,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实施范围为学校定位明确、招生管理规范、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高校的专科专业。

测试录取。考生需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招生院校依据考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是科学选拔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稳妥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考试招生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和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完善组织管理,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考试公正。各高等学校要创新招生管理模式,规范招生管理工作,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切实把学生培养工作落细落实,端正办学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配齐配强师资,开足开好课程,做好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各项工作,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措施。认真制定和完善综合改革各项配套制度,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精心组织实施。要强化考试招生的组织管理,完善考试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加大投入,改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健全个人、学校考试招生诚信档案,严厉查处考试招生的诚信失范行为。全面实行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由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三)加强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以教育部招生信息“十公开”和“三十个不准”作为基本要求,确保考试招生组织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建立招生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考试招生中的违规行为,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加强督导和监督管理,强化社会监督,完善多渠道监督体系。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强化政策解读,加大对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程序规则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社会充分知晓相关政策内容,把握改革的主动权,积极营造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奥巴马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方案解析 篇7

一、现状与困境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20年的黄金发展期。然而,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冲击, 美国经济衰退、复苏乏力的形势正在塑造新的、纷繁的高等教育现实。高等教育成本上涨与家庭支付能力的矛盾、联邦与州政府资助高等教育能力的减弱, 以及学生高负债与低毕业率所反映的教育质量问题, 都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挑战。

(一) 教育成本与家庭收入

近年来, 美国高等教育高昂的费用已成为制约学生入学的主要因素。据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调查显示, 75%的美国人认为读大学费用太贵[1]1。美国大学理事会2013年发布的《大学定价趋势》 (Trends in College Price) 也表明, 从1983/84到2013/14年度, 公立两年制、四年制高校和私立非营利性四年制高校学费分别上涨了164%、231%和153%。尤其2003年以来, 高校学费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2003/04至2008/09年度, 公立四年制高校学费上涨了19%, 但2008/09至2013/14年度却上涨了27%。同样, 公立两年制学院的学费在2008/09至2013/14年度也增长了29%, 远高于2003/04至2008/09年度4%的增长水平[2]。

过去十年, 在联邦、州和高校预算不断缩减的同时, 占美国社会60%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均收入也一直停滞不前, 而处于收入分配顶端的家庭收入却在迅速增长[3]。尽管在2011和2012年间, 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有所增长, 但是社会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仍低于2002年的收入水平[2]4。对很多学生而言, 实际上更大的成本是由于上大学而放弃那些支撑自己和家人需要的收入。此外, 生活费也成为很多学生的沉重负担。学生往往把生活费看作是大学成本的一部分, 他们必须拿出资金来支付这部分开支。即使是那些获得足够奖助金来支付学费的学生, 可能也难以支付生活费用。这些情况都加剧了学生上大学的困难。

(二) 联邦与州的资助

尽管联邦政府一直在学生资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在2011/12和2012/13年度, 联邦资助和联邦贷款都有所下降。从佩尔助学金占学费的比例来看, 2003/04年度佩尔助学金最高资助额占到了公立四年制高校学费的87%, 而2013/14年度仅占到了63%[2]3。近年来快速攀升的入学率也导致了州政府学生资助的下降。2007/08至2012/13年度, 公立高校全日制学生入学率增长了11%, 而州拨款却从887亿美元减少到720亿美元, 下降幅度达19%[2]4。在公立四年制大学, 每位全日制学生的净学费在2000/01至2010/11年度上涨了60%, 而在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公立高校生均补助却降低了31%, 公立本科高校则降低了24%。同样, 在公立两年制院校, 2000/01至2010/11年度, 生均净学费上涨了51%, 而生均补助却缩减了29%[2]2。对此, 大学理事会呼吁, 在联邦与州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减少与学生入学迅猛增加的情况下, 如果要满足公民和经济发展对中学后教育的需求, 那么各州必须要在未来几年的预算中对教育给予更大的支持[2]77。

(三) 学生负债与毕业率

现任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 (Arne Duncan) 称高校学生的贷款危机已经对“美国梦”构成危险, “无论我走到哪里, 勤劳的父母都在说, 大学的成本正在碾碎他们”[4]。2012/13年度美国联邦学生借贷总额比10年前增长了69%。在2011/12年度, 从公立和私立非营利性高校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中, 有60%的学生在毕业时负有债务, 且他们的平均债务达2.65万美元。与此同时, 学生拖欠贷款的情况同样严重。2012年, 被列入2010/11年度还款计划的借贷者中, 有10%的学生拖欠其联邦学生贷款, 而这是1995年以来贷款违约率达到的最高水平[5]。高校学生的毕业率同样令人担忧。在2006年注册的24岁及以下的全日制学生中, 有78%的学生在6年以后才获得学位或证书。而在职学生的完成率则更低, 其中有77%的24岁及以下的学生和62%的24岁以上的学生, 在没有获得证书或学位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学校。学生的低毕业率和离校情况, 无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资助浪费[6]。而无论是负债还是毕业率都折射出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 (57%) 表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没能为付费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部分受访的大学校长也认为,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正走向歧途[1]5。

二、对策与举措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学”改革方案,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即:拨款与高校和学生的表现挂钩, 促进创新与竞争, 以及确保学生负债的可承受性[7]。

(一) 基于高校和学生绩效的资助

美国联邦政府目前每年提供的学生财政资助超过1500亿美元, 同时各州对公立高校的投入也超过700亿美元。但几乎所有的这些资源, 都是基于在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 而非获得学位的人数以及学生的学业表现[8]。奥巴马政府认为这种情况已不合时宜, 必须加以改变。

1. 财政资助与高校绩效挂钩。

奥巴马政府要求教育部在2015学年前制定出新的高校排名体系, 帮助学生比较高校所提供教育的价值, 激励高校不断改进。新的排名体系将对各类高校进行比较, 判断高校是否努力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以及不断改善办学绩效。该排名体系将主要基于三项指标:入学 (如获得佩尔助学金学生的比例) 、可承受性 (如平均学费水平、奖学金和贷款债务) 以及办学成果 (如毕业和转学率、毕业生收入和毕业生攻读高级学位的比例) 。届时, 排名结果将公布在“高校排行榜” (College Scorecard) 网站上。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 (Higher Education Act) 来解决一些问题, 从2018年开始根据高校排名来分配财政资助。

2. 鼓励各州提供高价值低成本的教育。

奥巴马政府提出设立高教版“力争上游” (Race to the Top) 计划。联邦政府将提供10亿美元竞争性拨款, 激励各州的高等教育改革, 重建联邦与州的伙伴关系, 确保各州持续对公立高等教育进行投入。高教版“力争上游”计划将着重强调促进有价值的拨款, 而非根据入学率或单纯的在校生人数进行拨款。这些举措在田纳西、印第安那和俄亥俄等州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

3. 以佩尔助学金奖 (Pell Bonus) 和更高的绩效责任激励高校。

为鼓励高校招收中低收入家庭学生, 奥巴马政府将通过立法手段根据获得佩尔助学金的毕业生人数, 为高校提供额外的资助。为防止助学金的浪费, 奥巴马政府要求那些辍学率高的高校在学生期末修完课程后再支付助学金, 而非在学期初一次性支付, 从而使佩尔助学金不再支付给辍学者。

4. 要求学生对学业表现负责。

为确保学生努力学习获得学位, 奥巴马政府提出通过立法加强对学生资助项目的学业进展要求。如,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比例的课程才能继续获得资助。这些举措将鼓励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从而减少其负债, 并确保弱势学生享有学业成功的机会。

(二) 促进创新与竞争

奥巴马政府认为创新的浪潮具有重组高等教育格局的潜力。“三年制快速学位项目” (three-year accelerated degrees)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OOCs) 以及“翻转课堂” (flipper/hybrid classroom) 等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家或在网上进行学习。这些新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只有少数学生看到这些新手段带来的好处。因此, 联邦政府希望这些新手段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以创新的方式在降低高等教育成本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为促进高等教育市场的创新与竞争, 奥巴马政府提出要更好地发布高校的办学绩效信息, 采用能够改善学习、降低成本的新方法, 赋予高校更多的管理灵活性以促进创新。政府还要求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 采取一种或多种新方法, 努力突破成本和质量的瓶颈。

具体而言, 该方面举措首先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结果而非上课时间授予学分。联邦政府对西部州长大学 (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 的做法予以肯定。作为一所网络大学, 该校以相对较低的成本 (大多数学位项目每年学费为6000美元) 为超过4万名学生提供服务, 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平均只需30个月。二是利用科技重新设计课程。奥巴马政府认为, 通过整合在线平台 (如MOOCs) 以及融合面授与在线学习, 能够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国家学术改革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的研究表明, 新科技在诸多学科中的应用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提高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将成本平均降低了40%。三是运用科技为学生服务。网络学习社区和在线咨询工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参与, 并提醒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额外帮助。科技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实现跨校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学习合作。四是承认以往的学习, 促进双学分课程。高校要认可学习者以往的学习经历。尤其是双学分课程使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可以获得大学学分, 从而缩短了他们获得学位的时间, 为他们节约了成本。

为了促进高校的创新, 以及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成果, 奥巴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新的“高校排名计划”将帮助学生对不同的高校进行比较。教育部也将发动企业界和科技界人士开发新的服务和应用程序, 帮助学生评估和选择高校。政府还将进一步收集高校的相关信息, 并第一时间发布在“高校排行榜”网站上。第二, 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奥巴马政府提出设立一个总额为2.6亿美元的“世界第一” (First in the World) 基金, 用于检验和评估高等教育中可以获得更优绩效的新方法, 以及为高校提供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选择的新办法。此外, 劳工部也计划向社区学院和有关四年制高校提供5亿美元拨款, 为成人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和可承受的学习途径。第三, 减少管理障碍。教育部将向开展高质量低成本创新的试点高校赋予更大的管理自主权。例如, 使高校可以为选修大学课程的高中生提供佩尔助学金, 以及允许高校将联邦财政资助用于检验是否可以对学生先前学习授予学分等。教育部还将努力消除各州在远程教育方面的管理障碍。此外, 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各州、慈善团体和私人部门的领导, 共同承诺提升大学的价值以及降低教育成本。

(三) 确保学生债务的可承受性

在为当前和今后的高校学生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 奥巴马政府也承诺将帮助那些已经负债的学生解决他们的债务问题。其中, “以收入为驱动的还债计划” (income-driven repayment plans) 可以帮助借贷者通过更灵活的还债条件来为他们的联邦学生贷款负责。尤其是对于教师、护士等承担重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 他们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 但获得的薪资却十分微薄。这些计划允许学生可以根据月收入的变化和家庭的增长, 来调整每月的贷款支付额度。为确保学生和家庭充分理解保险政策以防止当前和未来难以应对的债务, 奥巴马政府提出允许所有学生借贷者可以将借款偿还额度限制在月收入的10%。同时, 奥巴马政府也将与国会一道保障贫困借贷者的利益。2013年秋, 教育部开始联系那些未及时还贷的借贷者, 承担高于平均债务水平的大学生, 以及由于经济困难、失业而延期还贷的借贷者, 确保他们了解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还款方式。从2014年开始, 教育部和财政部将致力于帮助借贷者了解和加入“赚钱就要还贷” (Pay as You Earn) 和“基于收入的还贷” (Incomebased Repayment) 计划。

三、影响与挑战

“入学”“可承受性”和“绩效责任”一直是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核心政策议题[9]。此次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新方案既是对这一政策主线的延续, 也是新的强化。作为该方案核心的“高校排名计划”也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建立在已失败的“帕金斯贷款拓展” (Perkins Loan Expansion) 计划 (1) 以及“获得性就业”规则 (Gainful Employment Rule) (2) 之上, 只不过该计划覆盖到所有的高校, 涉及诸多衡量办学成果的方法, 因此在幅度上远超过原有的两项计划。新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一经公布, 就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奥巴马政府及其支持者认为, 新的改革举措有助于向消费者赋权, 使其获得及时的信息, 迫使高校降低成本。教育部长邓肯也声称, 需要给公众更大的透明度, 必须向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事实上在一些大学校长看来, 改革是意料之中的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校长金·亚历山大 (King Alexander) 就指出, 联邦政府将学生资助与结果挂钩只是时间的问题。他认为, “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 那么以后可能就得不到佩尔助学金, 因为我们把它给任何人, 而不管他们是好还是坏”[8]。奥巴马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讲演中更是明确表示, 现在是时候停止资助那些办学成果不佳的学校, 奖励为未来培养优秀学生的学校。有分析指出, 即使总统无法说服国会将学生资助与排名挂钩, 排名名单仍然会有影响, 它将会成为强大的激励因素, 使高校将更加关注其办学成果[8]。

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也引发社会有关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质疑与批评。有分析人士认为, 各州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是导致近年来学费上涨的主要原因[10]。因此, 降低学费成本将仍然主要依靠于州加大对教育机构的投入, 联邦政府的行动可能收效甚微[11]。同时,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 (AASCU) 州关系与政策分析主任丹尼尔·赫尔利 (Daniel Hurley) 也指出, 奥巴马政府的计划把更多的责任推给了高校, 但给州的责任却很少, 且方案中也缺少强有力的措施强化州对高等教育拨款的责任[10]。

相比之下, 作为改革重要举措的“高校排名计划”招致更多的反对意见。首先在目标与结果上, 质疑者担心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将会产生诸多与预期目标相悖的不利后果。布朗大学前校长马克·施莱赛尔 (Mark Schlissel) 表示, 一旦开始界定某些政府可能考虑作为创新的事物, 并且附加金钱的奖励, 高校就会过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以符合政府的期望[12]。很多人认为, 当学生的毕业率被纳入高校的排名指标时, 高校很可能通过放弃那些无法毕业的学生或故意降低毕业标准等方式来改善其排名。威廉玛丽学院经济系主任大卫·费尔德曼 (David Feldman) 指出, 必须考虑到这种“耻辱榜”的后果。政府应该意识到, 它并没有提供给这些高校积极的激励措施, 相反是对这些学校和学生的一种歧视[8]。

其次在方法与技术上, 很多人士敦促政府应谨慎采取评价高校的举措。康奈尔大学校长大卫·斯考顿 (David Skorton) 认为, 用一种单一的尺度去衡量从培养劳动力为主的社区学院到以从事发现和创新工作为使命的研究型大学, 这无疑会抹杀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特征与优势[13]。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曾担任教育部部长的拉马·亚历山大 (Lamar Alexander) 批评指出, 虽然绩效拨款在田纳西等州得到有效实施, 但华盛顿需要谨慎采取将适于个别州的举措强制全国所有6000所高校就范。同时, 一些小规模的私立教学组织也表达了对高校评价指标的担忧。如代表33所小型私立学院利益的“是的我们必须联合” (Yes We Must Coalition) 的成员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需要佩尔助学金的资助。由于许多成员都是小规模的地区性的院校, 它们的毕业生通常从事社会工作和教师等服务社区的工作, 以及其他一些收入不高的职业。该组织负责人表示, 如果政府根据毕业生收入的指标来惩罚这一类院校, 显然是不公平的。此外, 联邦政府在排名中提倡使用的数据同样饱受各方质疑。有批评指出, 联邦政府计划在高校排名中使用的数据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缺失的。例如, 联邦政府采用的毕业率只包括了全日制学生的初次毕业率[8]。另外, 目前的“中学后教育数据集成系统” (IPEDS) 并没有收集计划中的毕业生收入的数据[14]。

山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篇8

关键词: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对策

G639.2

一、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校长职级制,推进专家办学。首先,选好用好校长。建立了校长后备人才储备、公开遴选、校长职级评定、绩效考核和工资、任期交流、问责退出、优秀校长延期退休、校长与教育行政部门交流任职等多项关键制度。其次,放权给学校。围绕简政放权,将校长用人权和教师管理、学生评价、教学管理等权力全部赋予学校,为学校自主办学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加强监管。建立对学校的绩效考核、覆盖全体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同行专家入校评估、健全校务和党务公开、加强党建监督等一系列制度,有效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引导素质教育全面實施。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潍坊实施了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制度改革。一是改变考试形式,变初三的一次考试为初中三年多次考试,以学生自己满意的一次作为中考成绩;二是改变成绩表达方式,将考试成绩由分数表达改为等级表达,让学生从分分必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三是改变考试内容,把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综合素质和实验操作技能、体质健康等纳入考试内容,引导学校和学生既重视知识教学又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四是改变录取方式,将教育部门按分数统一录取模式,改为由高中学校实行综合、特长或推荐等自主多元录取。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一是进行国家、地方课程生本化改造、整合、调适、创新,让课程适应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二是建设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实行分层走班、小组互助学习等课堂组织形式,尊重和适应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减少教师讲和写,增加学生说和做,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三是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课程体系。开发了多门活动育人课程,大力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和青年志愿者行动,建立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改革评价制度,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一是改革学校评价制度。改变过去主要按升学率考核学校的做法,转向全面考核学校的办学育人绩效。二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改变过去用学生升学率、平均分考核评价教师的做法,建立起全员育人、学情会商、师德考核前置审核等育人为本的12项制度,重点评价教师师德和育人成效。三是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名次评价学生的做法,在中小学建立起包括学生品德、学业和身心健康及兴趣特长养成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先树优、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五)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保障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立足从机制上调动各县市区和部门支持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在市级层面建立起了教育综合督导保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人员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专家等组成,负责协调、沟通、督办教育督导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决定重大督导事项。工作中坚持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任务、全市教育改革难点和群众反映热点作为督导重点,督导评估结果于每年市政府重大会议或当地报纸、主流媒体等公布,作为市委考核县市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教育工作先进的唯一依据。公开透明的督导评估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确保了各级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党政重视 顶层设计

教育综合改革牵扯部门众多,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且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前所未有,遇到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利益藩篱和权力固化的阻碍巨大,改革的推进不可能单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整体设计,协同推进。

(二)市域统筹 齐抓共管

要坚持市域统筹,在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强化市级政府的统筹力度,把握改革的综合性特点,把握各项改革之间的耦合性和关联性;各部门要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切实增强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凝聚共识,约束权力,敢“啃硬骨头”,找到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不断释放制度红利;要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协调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相关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密切配合,相互联动、共同发力、形成推进合力。

(三)问题导向 稳步推进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应注意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要重视地域、城乡、校际间的区别,切忌一刀切、一阵风、一个模式。要善于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注重宣传引导,力求得到广泛认可;坚持基层首创,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激发基层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各市在强化市级统筹的基础上,要试点先行,鼓励部分县(市、区)先行先试,创造经验,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到点面结合,综合改革。

(四)社会参与 信息公开

坚持开门开放办教育,注重引入社会资本、中介机构和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教育改革,为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动力源泉。建立社会参与教育问题解决机制,推动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公开化。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7月

[2]邹白茹:《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7期。

贵州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篇9

探索建立大部门体制 整合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嘉宾:省编委办公室主任李报德

主持人:本报记者 罗莉

背景:6月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我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我省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各方面情况,特地邀请省编委办公室主任李报德作为本期《独家访谈》栏目嘉宾,给我们进行全面解答。

主持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嘉宾: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职责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二是理顺职责关系。切实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三是明确和强化责任。着力解决权责脱节问题,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四是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全面清理和规范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自定机构。

主持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嘉宾:当然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主持人: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有哪些特点?

嘉宾:主要体现了3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所谓大部门体制,是指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重组为一个较大部门而形成的政府组织形式,以减少机构重叠、部门职能交叉,增强综合协调能力,使政府组成部门的数量保持适中精干。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率先在农业、工业、交通、人力资源等领域建立了大部门体制,为我省其他领域实行大部门体制积极探索经验。

二是进一步整合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省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0个。其中,省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5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4个。另设置部门管理机构6个。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涉及职能调整、划转、整合的部门15个、事业单位7个,实际减少厅级机构8个。

三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部门责任。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按照权责一

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赋予各部门工作职权的同时,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在制定各部门“三定”规定时,予以明确。同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推进政务公开、绩效考评、行政问责,强化责任追究,着力解决权责脱节问题,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主持人:这次机构改革在人员安置上有什么规定?

嘉宾:这次改革涉及职能调整划转的范围广,撤并整合的部门多,需要安置的人员数量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撤并、整合部门的编制统一收回,新组建部门的人员编制重新核定。《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对撤并、整合部门的工作人员,按照“人随事走和调剂安置”的原则进行安排。对因职数、编制限制一时难以安排的干部,可采取暂时超职数安排等灵活措施解决,逐步消化。机构改革后,现有领导干部超过职数限额的,力争在3年至5年内逐步调整到部门领导职数限额内。不能安排原相应级别职务的,保留原职级待遇。处级及以下人员由新组建的部门党组(党委)按照《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及干部管理权限,妥善安排工作。

主持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组织实施的步骤是如何安排的?

嘉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编委办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分四个步骤开展:

第一步,拟定省政府各部门“三定”规定。撤并、整合、重组部门(省农业委员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能源局、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的“三定”规定初稿由省编委办草拟。其他部门参照国务院对口部门“三定”规定的内容,结合实际,提出本部门“三定”规定。

第二步,报批审核“三定”规定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省政府各部门的“三定”规定于2009年上半年送省编委办审核,在征求分管副省长意见,并经省编委领导审定后,报省政府审批,由省政府办公厅行文印发。部门设有省委派出机构的“三定”规定,经省编委审定后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审签,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行文印发。

同时启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市(州、地)政府(行署)机构改革方案由本级党委、政府(行署)提出,经省编委办审核,报省委、省政府审批,经中央编办备案同意后组织实施。县(市、区、特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由县(市、区、特区)党委、政府提出,由市(州、地)党委、政府(行署)报省委、省政府备案同意后由市(州、地)党委、政府(行署)组织实施。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在2009年底前基本完成。

第三步,组织实施“三定”规定和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省政府各部门的“三定”规定印发后,要及时开展“三定”实施工作,落实人员定编定岗,明确岗位职责,切实将“三定”规定的各项内容落实到位。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第四步,做好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实施“三定”规定和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情况报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编委办要对各部门落实“三定”和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向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编办

报告工作情况。

主持人:再问最后一个问题,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会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些什么影响?

嘉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存在着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才能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构建“和谐贵州”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主持人:谢谢李主任。

省政府机构改革十个主要内容

组建省农业委员会。将省农业办公室、省农业厅、省乡镇企业局、省畜牧兽医局、省农业机械事业局的行政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省农业委员会。将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职责划入省财政厅,内设相关处室负责有关工作。不再保留省农业办公室、省农业厅、省乡镇企业局、省畜牧兽医局、省农业机械事业局。将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由省农业委员会管理。

组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商务贸易和口岸管理职责划入省商务厅;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工业管理职责和省信息产业厅、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再保留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信息产业厅、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组建省交通运输厅。将省交通厅的职责与省建设厅指导和管理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省交通运输厅。不再保留省交通厅。

组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省建设厅城市管理的具体职责交给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和管理城市客运职责以外的其他职责划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不再保留省建设厅。

组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省人事厅的职责、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省公务员局,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不再保留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省卫生厅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责任,将原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的职责划入省卫生厅,将原由省卫生厅承担的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划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由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并相应对食品监管队伍进

行整合。

组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组建省宗教事务局,为省政府直属机构。不再保留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组建省环境保护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将省环境保护局的职责划入省环境保护厅。不再保留省环境保护局。

将省广播电视局更名为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将省文化厅指导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职责划入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将省知识产权局由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将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原省经贸委管理调整为省政府直属机构,仍与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组建省能源局,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将省煤炭管理局的职责与省经贸委、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省能源局,不再保留省煤炭管理局;不再保留省招商引资局(省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其职责划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商务厅,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负责。

上一篇: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