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精选8篇)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由南到北形成了四大自贸区的布局,这对我国航运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分析我国四大自贸区的本质、特点,以及我国航运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后,剖析了自贸区格局下,我国航运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航运企业发展、航运金融市场发展、四大自贸区发展和航运业整体发展四大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字:自贸区;航运业;机遇;挑战

0、引言

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区在广州南沙正式挂牌,同时挂牌的还有天津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连同上海自贸区,我国已形成由南到北四大自贸区的布局。作为对外开放的高地,自贸区发展及其影响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其中,航运业是受自贸区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航运业不仅包括港口基础设施、航运基础贸易,还包括航运信息、航运金融、航运人力资源环境等。自贸区给航运业各个方面不仅带来有利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能忽略的巨大挑战。

在我国,由于上海自贸区成立时间最早,所以,目前关于自贸区对航运业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上海自贸区展开的。张颖杰[1]研究了上海自贸区对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政策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完善基础设施、拓展航运金融等建议。余思勤等[2]专门针对上海建立自贸区对航运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航运金融业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原因而发展缓慢,因此着重分析我国航运金融业应如何利用自贸区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身的见解。郑雷[3]认为,在建立上海自贸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船舶融资租赁业的扶持,以引导中国航运业走向现代化。郑志华[4]则总结了2014年上海航运法治论坛对自贸区航运政策、自贸区航运税收制度、无船承运业务监督等航运法治问题的探讨。从现有的文献可发现,大部分都是围绕上海自贸区对航运业影响而展开的研究,而对其他三个自贸区的分析则相对匮乏。随着其他三个自贸区的挂牌,我们更应该分析各个自贸区不同的特点,从而研究各个自贸区给航运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四大自贸区的本质和特点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GDG)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其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订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互相取消绝大部分货物或者服务的关税及其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鼓励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这是自贸区的广义概念,而我国四大自贸区指的是狭义自贸区的概念,即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划出一定特殊的区域,进入该区域内的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税种而言,属于在关境以外,并免于海关监管。自贸区与保税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贸区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自贸区与国境线)放开,二线(自贸区与非自贸区)管住”。

我国的自贸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从本质上看,我国自贸区实行的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上的自贸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从位置布局上看,自贸区的建立地点具有战略性意义。两个直辖市(上海、天津),两个早期的经济特区实验省份(广东、福建),覆盖中国三大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及目前正逐步形成的京津翼一体区。

首先,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因而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有着对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考虑,而如何才能恢复“大上海”的历史辉煌地位是值得期待的。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上海自贸区,取得了部分的进展,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积累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而负面清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事后监管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其次,天津,作为直辖市,比邻首都,地位重要。通过天津自贸区试验,对整个北方经济发挥辐射作用,对传统的东北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在近期,则能对京津翼一体化的进程发挥作用。

广东,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制度创新层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作为偏离政治中心的广东,有可能在制度创新上发挥先行者角色。但目前,广东也面临着优惠政策越来越少的局面,如何进一步开创新的局面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被寄予厚望。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在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肩负重任,一方面,要发挥香港的国际化平台作用,推动广东丰富的金融资本“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共同创新人民币投资产品,引导离岸人民币资源服务广东经济发展,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珠海横琴片区发展定位于七大产业,即休闲旅游、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保健、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打造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枢纽和桥梁。而南沙片区的定位是香港企业在广东的落脚点之一,可以发展加工制造业、物流业、贸易、港口、教育、旅游等领域,其中航运物流业将成为南沙发展重头。

福建,独特的历史和对台区位是设立自贸区的主要原因。在历史上,福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经济特区的设点省份,同时,福建与台湾隔海相对,被视为对台的窗口,目前被视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福建能否重现当年的风光也受到各方的关注。

各个自贸区的发展各有侧重点,但都肩负重任,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四大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也对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航运业。

2、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长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的岛均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港口码头。庞大的江河、江海水路运输网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勸海三大枢纽港群,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52亿吨,同比增长5.8%;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5.90亿吨,同比增长6.9%;全国港口完成液体散货吞吐量9.97亿吨,同比增长5.1%;干散货吞吐量72.46亿吨,同比增长4.9%;件杂货吞吐量12.52亿吨,同比增长7.3%;集装箱吞吐量(按重量计算)23.49亿吨,同比增长7.5%;滚装汽车吞吐量(按重量计算)6.09亿吨,同比增长9.4%。

尽管我国航运业发展形势较为良好,但我国航运业仍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航运业存在航运运力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目前的总体航运运力超越了现实的需求量,既表现为总体航运运力超越现实需求量,又显现在中低端航运服务业的相对过剩。此外,由于全球化的脚步逐渐放缓,且国际航运业运力过剩,导致了我国航运市场出现供大于求长期持续,市场低位运行有可能常态化,低位周期性反复波动的特点。

(2)我国航运人才资源缺乏

由于航海事业风险大,工作条件艰苦,人们对于从事航运事业的意愿并不高[5]。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航海事业从业人员总体数量不足。根据交通部科教司组织的“2015年交通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及交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预测,船员求职不计研究生,在最近5年内年均需要航海人才数量为7880,与实际培养能力6450人相比,相差达1400多人[6]。除人员数量不足外,我国航运人才缺乏还体现在高层次航运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等方面。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航道、港口、码头等工程的建设进度却相对滞后。以 2013年1月至8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为例,内河建设和沿海建设合计8810427万元,仅占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9.94%[7]。水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严重羁绊了未来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需要。成为了制约我国航运业面向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不利于其快速健康发展。

(4)航运法律、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海洋与航运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落后,立法数量远不足以调整数量庞大、繁琐的航运行为。航运法律、政策法规不足是目前影响我国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一是航运法律法规制定落后,不能全面反映现实生活中纷繁庞杂的事务需求;二是政策法规条文边界模糊,不能明确确定执法部门权限,具体执行时需多部门协同配合处理;三相关航运法律规范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准则契合程度较低;四是航运政策法规制定权责分散,市场经济与政策、法规的要求出入较大。

3、自贸区格局下航运业发展的机遇

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航运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增加转口贸易量

自贸区直接的刺激作用就是转口贸易大量增加,从物流的角度大幅提升相关港口的货运吞吐量,随着我国自贸区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的双层推进,港口吞吐量必将再上台阶,受益的港口包括上港集团、深赤湾、盐田港、珠海港、天津港、重庆港等。

(2)有利于港口产业升级 自贸区建立后,我国的港口产业将发生质的变化。在由创新和转型所带来的港口贸易中,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生产制造的货物将越来越多。而港口产业升级的另一典型表型是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未来港口的业务将转向保险(放心保)、仓储、租赁、航运等。

(3)有利于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

通过制定自由贸易区政策以及相关的国际航运融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中国国际航运要素回归国内,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4)为航运企业发展带来的创新效应

一是政策推动下的制度红利效应,如航运指数衍生产品交易、外轮捎带等;二是自贸区创新平台下的聚集效应,如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开放,外商管理负面清单等;三是自贸区内航运创新的溢出效应,创新航运发展制度和模式提供了溢出效应,可将模式推广到区外的企业。

(5)自贸区对航运保险企业的影响 一是有机会提高自身在航运险市场中的竞争力并参与充分竞争。一方面,自贸区将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机制,“负面清单”的内容也将逐渐缩减。未来外资险企有望进驻自贸区与国内保险公司共享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增加自贸区内航运保险市场上的竞争主体,促进“水险”市场的竞争。而自贸区相对宽松的市场条件将使竞争更趋自由化。另一方面,竞争也将助益企业自身的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营销策略转变和产品创新升级等。而这变革的有效性一旦被证实,便可推广至企业的所有子公司,以提高其在航运险业务上的整体实力。

二是保险企业将享受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带来的红利。首先,在自贸区内筹备设立的海损理算中心、中国第一家航运保险定价中心以及海事仲裁中心将联合保险产品市场构成一整套全面的航运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以辅助自贸区货物贸易的跃进。这正如给予凋萎了多年的中国“水险”之花养料,使其有了重新绽放的可能。其次,国际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以及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或个人进驻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支持航运保险业务的发展。借自贸区加大开放力度之机,若行业可以结合国情区情对国外优秀经验加以借鉴,探索出适应自贸区发展要求的保险营销模式,必将助于化解中国“水险”难题。最后,此服务体系成立之后,产品的费率厘定将更趋科学合理,航运事故的海损理算成本将明显降低,海事纠纷仲裁的过程也有望缩短,再配合优化的展业模式,市场中航运保险产品的质量应有显著提升,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成本也会下降。

三是区内外汇管制放宽,中国保险或将借航运保险“乘船出海”。多年来,由于我国以航运保险为代表的国际险种并不发达且出于投资谨慎性及外汇管制的考虑,中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设立分支寥寥,截至2011年底,仅有8家中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外地区设立保险营业机构,6家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海外代表处。而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为险企提供了一个大步“走出去”的机会。此外,外汇管制的放宽,有利于航运保险的海外再保险。航运保险,尤其是船舶保险通常是大宗财产保险,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措施。开放的渠道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自身的经营风险,也能为投保人提供更稳妥的服务。

4、自贸区格局下航运业发展的挑战

自贸区给我国航运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对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航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自贸区的建立和优惠政策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航运企业入驻,便会使航运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货主将会对物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航运企业不得不不断改变经营方式、开展增值业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航运市场风险加大 自贸区的建设,航运业从全球航运市场与国内航运市场收益的同时,也会随时应对随之而来的,例如航运价格剧烈波动等巨大风险。目前我国的航运保险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并且缺乏航运运价衍生品等避险工具,无疑将增大航运企业经营风险。

(3)需要相关产业转型支持

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对发展滞后或缺乏竞争力领域的产业产生重大造成冲击,致使经济市场更加敏感,波动性大。

(4)重复建设以及发展担忧

国际航运中心热潮也引发不少人对于重复建设的担忧。因为各地航运中心建设存在一定趋同性。沿海各个航运中心在制定规划、发展目标时,大同小异,定位不够明确。这将影响航运中心的持续发展,导致分散资源,影响航运中心要素的集聚。

5、对策建议

5.1航运企业发展对策

首先,我国航运企业应积极参与到航运制度和运作模式的建立中去,促进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机制,积极发展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航运经纪、航运金融等行业。其次,我国航运业应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积极拓展航运金融保险、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相邻领域业务,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单一业务所带来的盈利风险。然后,在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控制后,我国航运企业应充分利用该项政策的便利,加大引入外资数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后,由于自贸区建立后,国家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的非五星旗船、先试先行外贸进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那么,我国航运企业应充分利用新的政策红利,努力发展沿海捎带业务,最大限度利用船舶的空间资源,减少空船概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

5.2航运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一方面,建议利用成立自贸区的契机,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航运金融业结算便捷度。为了提高航运金融结算的便利性,利用自贸区内很可能放开外汇管制的时机,积极筹建大型航运公司的中国资金管理中心和业务结算中心。在人民币结算方面,建议国内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利用自贸区的便利条件,积极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并尽力结合航运企业的行业结算特点,提高结算便捷程度。另一方面,建议深化航运金融改革创新,促进航运金融市场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在海运保险服务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创新。5.3各自贸区发展对策

对于我国四大自贸区定位自身发展,建议四大自贸区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合理补充。这也将是未来航运中心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从国土面积来讲,即使中国拥有十多个自贸区也不算多,但关键是每个自贸区要依靠区位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譬如偏重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金融等。5.4航运业整体发展对策

一是提高航运基础贸易,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完善的航运基础贸易和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上海航运业的发展,还可以扩大就业,提高上海整体经济水平。所以,为推动上海航运基础贸易和服务业发展,需要定制适合的航运经济政策,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航运市场体系。

二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和过分依赖公路运输的现状都显示出我国航运中心的基础航运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提升仓储基础设施质量;二是改造内河航道,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三是探索与浦东机场“海空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沿海、内河以及航空等,形成海陆联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格局,完善的集疏运网路系统将吸引货源不断汇聚到上海,并在上海销售、加工、存储和加工;同时提高上海港的仓储能力和装卸效率,较低运作成本。

三是全面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航运创新发展。在自贸区的影响下,抓住时机,积极参加有关世界海运规则制定方面的国际会议,加强技术储备,提高新技术的采用率,进而不断提高上海航运信息水平。首先注重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多接口的服务系统和国际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与国际航运中心配套的国际航运信息中心;其次还应加强对世界海运发展规律、法律法规以及航运技术标准的跟踪研究,不断调整相关技术标准,不仅如此,还需要对航运业受到的影响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估,参考国际经验采取正确措施,保障航运业快速发展。

四是重视航运研究与人才培养,海外和本土航运人才共同发展。高素质航运人才的缺乏一直是阻碍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一方面根据航运市场需要,通过多层次、多目标、多方式的专业教育,加快培养精通海事法律、金融保险、航运经纪等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吸引境外航运高端人才还要稳定已经进驻的航运高端人才,使国际航运中心成为航运高端人才的集聚地。

参考文献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篇2

自贸区作为国内外贸政策平台,大大促进了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今年1~8月,自贸区实现进出口货值500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8.6个百分点,高于上海市平均4.6个百分点。但自贸区的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中国物流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开通后,大量的垮境电商物流,主要依托外资企业。海外仓的物流配送服务的中国企业十分簿弱。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垮境电商已突破5000亿美元,2015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自贸区必须加快垮境电商物流的发展。

自贸区的工商登记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做到了“法无禁止则自由”。怡亚通、“三通一达”等一批物流企业,进驻自贸区,又登记注册一批新的物流企业,他们可以放手自由发展,获取“制度红利”。自贸区的环境,特别是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使物流企业倒逼机制改革,这有利于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特别是加快了国际化进程,也培养了一批物流人才。但是物流企业如何“借势升级”,并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大家比较关注数量的扩张,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品牌成熟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还十分欠缺。

自贸区实际上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平台,一切按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来运作,建设完整的“微笑曲线”。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制造业的集聚,进出口贸易的集聚,必然带来各种要素市场的集聚,也推动了物流业的集聚。一年来,自贸区已出台与实施51条金融改革措施,入驻与金融相关企业2046家,使资金流十分畅通。一年来,自贸区已集聚30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364万条,初步实现了企业信息、银行信息、工商信息、海关信息的联通。但如何更好地处理自贸区区内与区外的关系,科学协调“五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的一体化,构建产品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纵向与横向连接的物理流程更科学,大力推进绿色供应链等,与发达国家的自贸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自贸区的“生产 +贸易 +金融 +物流”的模式,特别是各种服务创新与制度创新,包括54项开放措施、23项海关监管创新条例、供应链金融服务、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等等,为物流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但从总体上讲,自贸区的“亲商、营商”环境还不足。跨国公司把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有一系列个性化要求,须做出总体分析,实施差异化服务,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公司落户。特别是国内外领军的物流企业,逐步增强上海自贸区的国际话语权。

对今后自贸区的发展,我提三点建议:

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常态化,要充分估计到进出口贸易与垮境投资新的挑战。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老大,这是一个里程碑,但随之而来的,我国吸引外资的许多优势在弱化,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上海自贸区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与“切实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着力点,努力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的指示精神,在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供应链集成、核心技术及服务贸易上下功夫,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样板。

二、建议把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推广到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形成南、北、中三足鼎立的格局。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篇3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航运业;问题;低迷现状;机遇;挑战

在中外瞩目与期待下,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或自贸区)正式挂牌,其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入世”,可见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之深厚,意义之重大。自贸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指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该方案的出台将加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步伐,对整个航运业的影响将是空前的。这对于不景气的国内航运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一、我国航运业存在的问题与低迷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1、航运基础建设水平较低。近年来,虽然我国航运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快发展和较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与航运业的发展要求。较低的基础设施水平不利于全面提高航运效率,阻碍航运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人们尚未清楚地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造成了目前我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局面,不能同步于航运业快速发展整体态势;二是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各系统之间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共享。

2、我国航运业物流运输整体发展比较落后,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大部分航运企业规模较小,起步较晚,竞争力较为薄弱,即使一些大型航海运输企业已开拓并相应的发展了物流服务项目,但其发展还不成熟,尚处于摸索阶段,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我国航运公司的服务领域较为宽泛,缺乏专一的服务优势。即使有很少的公司认识到这些问题,但专业化服务方式尚在起步阶段,短期内不具有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市场,不仅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且可能阻碍整个物流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二)低现状迷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油价上涨,经营成本增高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影响,我国航运业一度处于低迷状态。

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12年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78.17点(100点为景气分界值),较上季度下滑16.37点,处于深度低迷状态。

报告指出,港口吞吐量等一些行业指标,已经连续10月处于过冷区间,低迷期已超过金融危机时的8个月。根据调查,超过63%的航运企业对当前行业总体状况持悲观态度。

在细分市场上,干散货运输企业的情况最为严重。虽然近期BDI指数有所上升,但由于长期运价远低于成本,未来会有更多的船舶抛锚停航,部分中小航运企业可能迎来大面积倒闭。干散货运输市场消化过剩运力、真正走出低谷至少需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甚至更长。

虽然中国的基建投资计划和美联储的QE3方案对大宗商品有提振作用,但超过60%的干散货运输企业认为“金九银十”对航运市场的复苏作用不大。这背后的原因,包括中国的钢铁产能调整使矿石需求降温,国内煤价的大幅下滑使国内外煤炭价差逐渐缩小,下半年的煤炭进口趋于放缓。

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我国航运业带来的机遇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给很多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而物流行业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贸易限制的取消,以及关税的降低或取消,商品流通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而自贸区内大宗商品可自由流转,自贸区内外的物资流通速度也将加快;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由此带来的整个贸易、物流量也会相应大幅增加,这些对于物流业来说是重新复兴的契机。

1.有利于上海成为转口贸易大港

自贸区的设立,或使上海成为世界上除伦敦、鹿特丹、新加坡等之外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国际贸易的货物吞吐量会更大。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门户网数据统计,2014年3月,洋山港区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5.6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3%,其中完成水水中转箱量64.6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0%;完成国际中转箱量14.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5%;靠泊集装箱船舶1010艘次,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干线集装箱船舶装卸382艘次。外高桥港区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5.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2%;完成货物吞吐量1373.05万吨,同比增长3.4%;靠泊船舶3437艘次,同比减少5.5%。从统计数可以看出贸易量大大增加。

2.有利于掌握制造业高端科技以及获得全球原材料价格的定价权

上海在自贸区内建立的亚太分拨中心,这将有利于完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原料加工、生产成品、半成品转口,并借助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产业优势,成为的全球高端制造业中心,并且获得全球原材料价格的定价权。

3.有利于港口产业优化升级

上海自贸区建立后,我国的港口产业将发生质的变化,最终由港口外运的货物不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货物,而将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也就是说,在由创新和转型所带的港口贸易中,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的货物将越来越多。

4.有利于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

上海可借助建立自贸区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定自由贸易区政策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货物交易,成为亚洲前列的国际化港口城市,进一步夯实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三、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给航运业带来的挑战

1.航运市场竞争将比以往更加激烈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多元化的货运业务需求下,航运企业必须改变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展各种增值服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航运市场风险加大

航运业将面临巨大风险,包括航运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我国目前在航运保险方面还非常薄弱,航运运价衍生品等避险工具也比较缺乏,这些都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尽快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运保险和航运金融衍生品。

四、如何将挑战转换成机遇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于航运业来说,是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所以要采取措施,使挑战转化为机遇。

1.完善航运基础服务

通过制定航运经济政策,推动航运基础服务业发展,尽快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航运企业。另外,加大港口业的硬件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深水码头和集疏运通道建设,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满足其需要。

2.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贸易交易

抓住上海建立自贸区的大好机遇,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国际及国内各种航运要素集聚上海。相关航运业管理部门,通过减少各类行政审批,形成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平。

3.注重海运创新,用科技带动其发展

加强对世界海运发展规律、法律法规以及航运技术标准的跟踪研究,对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调整,并对我国航运业受到的影响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估。(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淑会:《上海自贸区与物流业的商机》[J]《新远见》,2013

[2]汤伟:《上海自贸区对航运业反应的实证研究》[C]《学研园地》,2014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篇4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冷静对待产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影视动画投资较热,漫画、新媒体动漫、应用动画等方面偏冷;针对低幼群体作品较多,面向成年人作品较少;在生产制作环节较强,创意策划和营销推广能力较弱。

第二,影视动画产量有很大提高,高质量原创作品不多。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产业模式还不成熟,产业基地发展过热。好看的动漫http://

第三,动画播出平台大量增加,制播矛盾比较突出。制作机构难以从播出环节获得合理的成本回收,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播出补贴生存。好看的动漫

http://

第四,动漫企业大量增加,但“小散弱”问题比较严重,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效益普遍较差。好看的动漫http://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篇5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国外纸制品包装市场回暖;同时,中国部分纸制品包装出口企业由外销向内销转型,国内政策对纸制品包装行业大力扶持,中国纸制品包装行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纸制品包装行业产销规模扩大,且增幅均位于25%以上,行业实现销售额3272.48亿元,工业总产值为3344.13亿元。纸制品包装行业产品众多,主要有瓦楞纸、蜂窝纸和凹凸纸三大类,由这三大门类派生出来的纸包装又包括纸箱、纸盒、纸袋、纸罐、纸浆模塑等,其中纸箱、纸盒及纸杯是行业产品市场中销售规模较大的产品。2011年,我国累计生产纸箱(瓦楞纸箱)2856.10万吨,同比增长15.56%;纸盒市场增长率达17%;纸杯消费量达到254.17亿只,同比增长12.84%。

2007-2011年中国纸制品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纸制品包装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纸质包装行业研究小组分析指出,中国纸制品包装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超过 4000家,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虽然经过20余年发展,行业内已出现一批上规模、技术先进的生产企业,但从整体看,纸制品包装行业集中度仍很低,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在中国纸制品包装市场庞大需求总量和快速增长趋势下,全球主要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均已进入中国市场,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纸制品包装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各类纸品包装的使用遍及人类生活及生产的方方面面。随着纸制品包装在消费领域应用的深入,消费者行为也对以下游行业为销售对象、原本不重视产品市场营销的纸制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纸制品包装产品的性能设计和装潢设计均已成为行业产品发展的方向,各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被研发出来用以设计出抗折耐压性强、印刷效果好、包装花色品种较多的纸包装,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中国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正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化也促进了行业的进一步升级。但不容忽视的是,造纸行业环保问题成为国家尤为重视的方面,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在排污减耗方面的成本必将增加;另一方面,国际纸制品包装企业在中国不断加大投资,采取同盟、兼并等策略,使得国内纸制品包装企业进一步面临发展压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纸质包装行业研究小组分析指出,纸制品包装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尤其需要注重品牌优势的建立及技术设备的更新前进,以获得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优势。

本文作者:罗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篇6

面对国家新医改、尤其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新形势,面对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面对各级政府、尤其县委县政府对改善民生以及使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及要求,面对县医院在目前发展中遇到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深感从未有过的压力、从未有过的挑战、从未有过的责任。我们决心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卫生相关的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变责任为行动。以创建“百姓舒心、政府放心、医生安心”的医院为目标,谋划医院的改革与发展,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思考,请领导予以指正!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决战之年”。公立医院改革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而公立医院改革重点选定县级医院。我县作为卫生部全国50家公立医院改革重点联系医院之一,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故感机遇前所未有。

2011年3月9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与我县医院在北京举行对口支援签约仪式。双方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以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实证和范例为目标,积极开展友好合作。

把为党分忧、为政府分忧作为工作的历史使命,把抓规范、抓发展、抓特色、抓品牌,转变服务观念,创建人民群众满意医院放在工作的首位,秉承“以病人为中心,视患者如亲人”的服务宗旨,强化“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质量第一,奉献社会”的工作理念,实施“园林化医院,人性化服务,宾馆式管理,信息化引领”。用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医德、一流的信誉,为广大人民的健康多做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作示范。

3、重点

紧紧围绕“医院实施整体搬迁后二期扩建工程”和“医药卫生改革”两大主题,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提高,按照做大规模,做强质量,超前规划,跨越发展的思路,不断提高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县医院主要诊断检查设备和治疗水平达到省内医院先进水平,各项业务指标和综合效益达到区内“三级医院”水平,促进医院跨越式发展,全面开创县医院工作的新局面。

二、医院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核心

通过一系列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医院管理者、职工头脑中牢固树立服务能力建设的观念,使其脑子里想着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心里装着服务能力建设,进而形成统一的服务能力建设的价值观,并最终使意识转变成为行动。使其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暖人心,顺民意,富有感情最优质的服务作为每个员工的工作理念。从

科建设,争取每年有1—2个学科成为全省重点专科,共同承担重大临床科研项目。

医院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需设岗、按岗定责、按劳取酬”,淡化身份、强化岗位聘任、注重业绩贡献;完善重奖高难度临床技术项目、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办法,鼓励医务人员重视临床科研,多出成果,出高层次成果。

医院将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层次岗位要求,制定包括勤、德、能、绩等内容的人才队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鼓励人才创新,干成事业、干好事业,要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

3、强化医院管理确保社会效益

要在医院领导干部和中层管理干部中间,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重视管理,研究管理,提升管理,形成追求品位、追求修养、追求境界的领导和管理氛围,培育争先创优的发展意识。要加大改革力度,明确职责,细化分工,采用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改变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加大医德医风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突显医院的社会效益。

4、落实医院各项管理标准,稳定提高工作质量

管理工作制度化、日常工作程序化、工作质量标准化是医院工作的基本机制。其中的核心是工作质量标准化,如果各项工作都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实现了质量管理愿望。所谓

6价等形式使药品及耗材价格更趋合理;二是控制医疗各项成本指标细化到科室;三是要求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4、质量提升

对医疗费用的控制重点不是价格而是质量。有质量的服务是降低不必要服务和重复就诊的关键,因而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是降低医疗费用增长的关键所在。

5、效率提升

医疗成本增高的原因是服务提供的低效率。对于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出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建立临床路径,执行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二是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开展远程医疗、优化费用结算与服务流程有利于降低费用;三是通过创新管理实现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比如通过建立医院之间人力资源共享机制降低医院的人力成本等。

三、以创新作好新医改工作为动力

神木免费医疗工作的模式虽然引起了国内外的较大反响,但其作为一项健康工程仅仅是其中的一步,也只是新医改五项内容的其中一项。因此,我们医院愿意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卫生相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为创新神木人民的健康工程以及落实医改的各项任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下我们的一些建议和设想,敬请批评指正!

1、加强健康教育

以县医院为主体,搞好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健康大讲堂对神木地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进行宣教,指导保健及预防。

政府投入政策。并从通过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等6个方面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行阐述。

我们相信县委县政府一定在县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对县医院支持与帮助!通过建立财政补偿支持长效机制:

1、根据医院实际工作情况给予合理编制,并给予70%的人头费用。

2、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替代及专业发展新增设备的投入和进口医疗设备的维护费用。

3、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人才的引进、培养费用。

4、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抢险、救灾应急及“三无病人”救治的专项补助。

中国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7

关于绿色发展, 是指经济增长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高消耗及其带来的高污染的依赖, 并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减少, 资源节约及环境改善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学术上的定义, 里面的含义还很多。这个含义现在存在不同的看法, 对要不要促进绿色发展产生了争议, 甚至有相互对比的看法。

首先讲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促进绿色发展。

第一, 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遇到了挑战, 发达国家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实现了工业化, 但代价却是高昂的。现在全球气候变暖, 发达国家在德班会议上却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是不怎么讲道理的。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问题, 当我们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时候, 遇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比原来更大, 这是大家很难避免的挑战。

第二, 是一个更加重要的理由, 同时也是更为积极和重要的看法。绿色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什么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呢?过去, 我们把污染物、排放物作为外部性的东西, 没有算入成本。而现在, 我们要计入成本了, 经济学上叫负的外部性内部化。一旦计入成本就太高了, 怎样才能降低呢?现在的办法不行, 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 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后, 就有新的附加价值, 就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所以经济增长就会获得新的动力。因此观念上必须要转变一下。减排和治污, 过去被看作一种负担。很多人认为, 把污染物排掉, 不花钱, 就是占了便宜, 如果去治污, 就变成一个负担。现在大家再仔细想一想, 如果我们对这个国家, 对这个世界负责任的话, 就能形成一种新的机制, 会带来新的增长的机会和机遇。

第三, 当我们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增长动力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共赢的一面。有了共同利益的基础, 我想不论是两个企业也好, 两个地区也好, 两个国家, 或者N个国家, 都是合作的基础、共赢的基础。既然是一个机遇, 就有抓住机遇的问题。谁走在前面, 谁就可能抓住这个机遇, 就可能占据制高点。总体来讲, 我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绿色发展是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绿色发展不是负担, 而是一个新的机遇。谁能先抓住机遇, 就可能赢得先机。

作为一个机遇, 中国有什么优势?首先, 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政府,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控制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可以强有力地履行公共职能, 这个优势在中国来讲会更加突出;第二, 后发优势, 我们并不需要淘汰旧有的产能, 我们新增的需求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产能或者绿色的基础设施来实现;第三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为我们快速地完善产业链提供良好条件;第四, 资本和人力优势;第五, 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空间巨大;第六, 可以避免城市化的“锁定效应”。未来20年, 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65%左右, 两亿多人口转向城市, 如果用传统模式实现城市化, 环境的代价会很高, 如果我们采用新的绿色发展的模式来实行一种绿色的新型的城市化, 我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收益;第七, 新能源资源的禀赋。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页岩气和沼气资源, 这使中国在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改善其能源安全方面有较多的选择;最后, 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 有可能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绿色技术产业化的洼地, 一项技术可以是中国创新, 也可以是国外创新, 但可以在中国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实现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当然,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激励机制, 为绿色转型提供强大的市场激励主要有两方面:首先, 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市场条件,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理顺煤炭、电力、天然气和水等自愿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使价格不仅反映市场稀缺, 更要尽可能地反映它们在开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外部危害。但这种改革难度非常大。最近电价已经有所调整, 煤电的问题仍非常突出。为什么产生这些问题?关键是机制不顺。理顺价格机制是第一位的, 同时要清理和取消对传统能源和自愿性产品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补贴, 并对国有企业占用的自然资源按市场价格收取足够的特许权使用费。

其次, 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须加快引入市场化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节能减排提出了方案, 主要观点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 技术性的转化为排放总量的限额目标, 把排放的总额采用行业先进的排放标准和人均GDP等标准在各地区进行分配, 并且为各个地区建立碳排放的账户。账户建立以后, 每个地区怎么实现碳排放, 实现减排目标,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用排放权的交易, 可以用碳税, 也可以是排放的技术标准, 或者地区减排的合作机制、行政管制等等。我们对各个地区进行考核, 不一定完全拘泥于其实际减排多少, 而是看其账户是否平衡。

总体来讲, 今天我们讨论清洁产业发展的问题, 绿色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最直接的表现为清洁增长会引领一部分绿色产业的发展, 即所谓的绿色增长源。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传统部门绿色化改造。有人认为, 可能需要一些新技术, 而事实是, 有些机构曾经做过研究, 如果把现在大量常规技术和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应用, 就能产生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第二个方面, 新兴绿色产业扩张, 广义上包括所有的低碳和低污染的行业, 狭义上, 包括太阳能、风能和设备制造、电动汽车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服务业, 特别是新兴绿色服务部门扩张, 有非常大的潜力, 现在生态系统的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很大的产业。

最后谈一下我们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经济学讲究外部性问题, 即政府之外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将由政府着力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产权。例如, 电动车在发展初期, 市场容量不大, 为了培养消费者可能需要适当的补贴, 但是这应该是需求性的补贴。什么含义呢?即没有特定的对象, 竞争中谁胜出, 谁能够把车卖出去,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政府就补贴谁。这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不应该参与的事情是什么呢?例如创新过程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企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投资规模多大, 这不需要政府解决。还包括政府要指定一些技术路线, 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 特别是技术快速变化的领域更是如此。例如, 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型的柴油车在节油方面有优势, 那么混合动力车的前景看起来不错, 而近几年, 电池蓄能技术有了一定突破, 电动车又成为主流了。这个领域实际上处于一个很不确定的状态, 潜力很大, 但是技术路线也是经常在变化的, 因此技术路线的选择, 应该由处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企业自己进行选择, 政府不需要进行参与, 即使参与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过去, 我们总认为为了攀登技术高峰,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短期之内攻克, 经常举一个“两弹一星”的例子, 但是我想指出, “两弹一星”从地球上来讲并不是创新, 因为在我们之前, 美国人、苏联人已经发明导弹,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追赶、在学习。如果要制造一个地球上尚未存在的东西, 真正要开拓技术前沿, 是有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创新什么时候能成功?很可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似醒非醒的时候突然想起来, 事情就成功了, 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是不能规定时间的。如果说几个月之内、几年之内必须实现什么成果, 这是不符合创新规律的。这些事情应该让科学家, 让企业, 让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 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去解决。

现在, 新兴产业方面有些技术很热, 但是关键技术还没过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搞了很大的开发区, 规划要搞多少多少量, 或者多大产能, 但是市场在什么地方?技术稳定吗?将来能卖出去吗?投资能收回吗?这些问题都是高度不确定的。新兴产业技术变动速度很快,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风险更大。其实, 一个行业里淘汰率最高的并不是传统产业, 而是新兴产业。

我们用更加清醒, 更加积极, 更加主动的态度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线, 关键是把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摆对, 使中国的绿色产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餐全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篇8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生、新加坡同乐餐饮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周家萌和北京宴董事兼总经理杨秀龙等业内精英,分别就“中国经济状况与餐饮产业发展”“种、产、销一体化,保障食品安全”“中餐要如何蜕变,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向世界”以及“北京宴,中国服务”等话题发表精彩演讲。

此外,论坛还邀请到全聚德、花家怡园、阿五美食、金百万餐饮等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同美国、法国、荷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餐饮界人士展开圆桌对话,就“海外中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餐饮业转型升级”“中餐‘走出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共同商讨中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转型之路。

“2013国际中餐发展论坛”是世烹联打造的海内外中餐业对话交流的高端交流,也是世烹联第五届六次理(监)事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海内外中餐业界人士搭建一个分享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

上一篇:初二数学教师总结下一篇:愉快的周末周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