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1篇)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了解小艇的特点与船夫的驾驶技术,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风情。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人物的活动同景物、风景结合起来描写的。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平时出门,一般坐什么方便快捷?

2、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城市,人们出门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是小艇。

3、书写“艇”。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说说自己对威尼斯的了解。

2、老师也査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我们刚才交流的内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只用了一句话做了简单清晰的介绍,是哪一句?

2、请同学们继续把课文读完,边读边思考,围绕着小艇,作者写了威尼斯的哪些画面?

3、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新词学得怎么样?(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4、请你用这两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小艇马克.吐温回忆了威尼斯的哪些画面?

四、再读课文,探究情趣。

1、课文中有一段描写马克.吐温坐进小艇的感受,快速浏览,找出这段文字。

2、谁能很有味道的读读这段话?理解“情趣”。

3、再来看看这两组词,在马克.吐温的眼里“情调”和“趣味”具体指威尼斯的什么呢?

4、如果你此刻坐在船舱里,你的心情怎样?

5、探究船夫驾驶技术好的画面。

哪个地方的描写让你感受到船夫的技术好?

五、小练笔。

如果此刻你正跟随着马克吐温先生坐在小艇上,你会发看见什么呢,发挥想象,把你看到的画面写写。

六、板书设计

26威尼斯的小艇

情趣

小船似新月

船夫技术好

乘客谈笑欢

沉沉入睡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2

一、理读文路, 走入文本

所谓理读, 就是寻找式地读, 清理式地读, 整理式地读;就是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 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 把它们罗列出来, 以确定学习过程的“对话”思路。《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 极富韵味。但课文所蕴涵情味, 思想内涵却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 我采用理读文中语言, 引导学生走入文本:1.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为了使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收获,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多读几遍课文, 并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 注意读准“咆哮、狞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生字新词, 并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为读通课文扫清障碍。2.读熟词语, 感知大意。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洪水 (咆哮狞笑放肆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和老汉 (拥戴清瘦揪出沙哑 豹子) 等词语, 再分组朗读, 引导学生理清文路, 并选用这三组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读懂句式, 认识人物。这篇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了表现力。教学时,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桥、洪水、人们、老汉的比喻句、拟人句并分类重组, 再细加指导朗读。如“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让学生边读边想, 把洪水形象化, 在脑子中形成表象, 感受洪水的凶猛;在读到“村庄惊醒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时, 我让学生用成语形容当时村民逃难的情形和心情, 体会人们的惊惶失措;之后, 通过对比朗读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初步认识老汉镇定如山的形象。

一篇课文, 经过这样的理读, 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 增加了知识的厚度与深度, 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 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提炼课文的精髓, 同时也为品读课文找准了切入点和对准点。

二、品读文意, 深入文本

所谓品读, 就是在阅读中对课文着意揣摩、体味, 抓住文章的精髓, 读出深度, 读出韵味。语文课堂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 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桥》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 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领悟文本的思想蕴味, 体会文本的行文技巧, 并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文本言语, 掌握一定的言语规律, 我以“老汉”为切入点, 以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为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意:1.自主朗读, 感知重点。让学生抓住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自主朗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学生通过读、思、找、画、议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大都能明白课文主要是写老汉的无私无畏、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风貌。2.赏析朗读, 理解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 我着力引导学生朗读、咀嚼、品味关键字词句段上, 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从“他像一座山”进行个性化朗读, 读出不同的理解。有时, 即使是同一个字, 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如课文的两个“吼”, 学生有的读出生气, 有的读出批评, 有的读出命令, 有的读出威严, 有的读出不容争辩……通过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读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色彩。3.配画朗读, 内化重点。即在抓好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我渐次播放与以上重点语段相关的课件,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指导学生通过读、听、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理解、快速内化。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激活了语言文字, 还积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使语文课达到了“享受语文”的目标。

三、悟读文境, 融入文本

所谓悟读, 就是解读文本时, 要潜心会文, 去抓住作者的思路, 体会作者的心境。具体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的呼应, 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 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 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个目标, 我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指导:首先, 创设情境, 为情感体验奠基———我让学生观看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录相, 营造紧张氛围, 借此为学生潜心会文、表情达意奠定基础。其次, 重点引读, 为情感触发助力———第一次引读:“当人们惊慌失措时, 木桥前, 没腿深的水里, 站着……”学生动情接读:“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引导学生描述:这是一位 () 老汉。然后我通过说的训练,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老汉, 从而使老汉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第二次引读:“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 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老汉突然冲上前……”学生深情地接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一位 () 的老汉。第三次引读:“最后, 只剩下了他和那个小伙子。小伙子……”学生接读:“推了老汉一把,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 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读后学生由衷地称赞:这是一位 () 的老汉。教师的导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功效, 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以上读的训练, 学生情感激奋, 心融文本, 言出心声, 读出了真情, 读出了意境:那位老汉为了村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就如同一座生命之桥, 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最后, 反复诵读, 为情感升华添翼———课文结尾三句话, 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自然段, 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 是为了让读者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让读者为老太太难过, 从而更加敬仰老汉。这样的特点, 教师要点给学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贵品质, 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妙, 领悟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3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 16 课。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写法也极具特色: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拥戴、放肆、祭奠”等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为此,我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目的。因为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并运用方法则能学到无限的知识。只有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上,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应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据,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至于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教师还应加强引导

五、教法设计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并在“过程” 中有机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最终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生为主体,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

(一)课前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汉字的结构规律,充分利用合体字的构字特点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综合运用三种方法理解词语。⑴查阅工具书,找出词语中的关键字,弄清它的意思。⑵拆解词素,合并意思。⑶联系上下文。

3.指导学生运用审、明、读、标、划、注“五字预习法”预习课文。(审:看见题目后要想一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明:把课文后面的习题作为预习课文的重点要求。读:读熟课文。标:标出生字新词。划:划出重点词句。注:写出阅读后的感受。)

(二)课内学法指导

1.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合作、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2.通过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理解重点内容、分析重点词句、课题分析五种方法,感悟支书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七、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领悟“桥”的深刻内含,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视频,生字教学视频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九、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作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出示课件1(板书:16 桥)1.播放视频资料。

2.学生看视频,听范读。

3.指导学身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指导学身生审题。(课件2)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回顾15课《金色的鱼钩》的学习过程,总结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法,做到学习迁移。

(二)检查预习效果,扫清阅读障碍。

1.播放生字教学视频,认读生字,分析生字。肆

祭奠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由拼读生字,分析字形,了解字义,培养独立识字能力。2.出示课件3,理解词语。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放肆、呻吟 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教学意图:让学生运用拆解词素,合并意思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三)品味语言,感受洪水的凶猛,体会人们的紧张、害怕 1.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让自己感到害怕、紧张的语句。2.结合课件图片资料4,组织学生品读句子。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从“咆哮”、“狂奔”、“一米高”、“放肆地添着”、“爬上”、“白茫茫”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的紧迫,为体会老汉的精神奠定基础。3.结合课件图片资料5、6、7、8,组织学生品读句子。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等词语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人们的心情之紧急。

(四)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1.出示学习方案(课件9),学生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2.出示课件10、11、12,组织学生分析老汉的言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意图:采用版块分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老汉每一个举动的精神与内含,体会其沉静果决,把生的希望让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3、出示课件13。

教学意图:在此揭示课文的结尾,让学生认识到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从而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使其更感老汉的伟大。

(五)拓展谈话,理解“桥”的含义

1.出示课件14,组织讨论:文题中的“桥”只是指村中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机小结。

一座桥一座故事,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但是全村百姓的心里却建起了另一座桥,那就是老汉和儿子用生命筑起的生命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座桥将永远的留在全村老百姓的心中。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六)体会特点,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俱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出示讨论方案(课件15)。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3.各小组汇报本组发现,教师归纳总结。(课件16、17、18)4.课外延伸,介绍叙事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课件20)

十、说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全教学过程,我认为基本完成本课的任务,效果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从而自然地进入文本,与文中的任务产生共鸣。

2、在教学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突出基础知识训练,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同时使他们体验到情感。

3、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后进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3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首先 说教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主要介绍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打下基础。

五年级学生己经掌握了些学习数学的方法,且具备些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侔能力。根据这一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通过猜想验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其次 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守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以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抽象概括为主,以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然后 说学法

我认为良好的学法是要和教法相互统一融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学会,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

接着 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初我将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并出示一道复习题,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2和5的倍数,并说出这样判断的依据什么?

紧接着我问:“那你知道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便自然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引导发现 探究新知

新课标创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此我安排了以下2个活动。

活动一 猜想---验证

先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多数学生会认为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就是3的倍数。这时,我便引导学生先把3的倍数找出来,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大家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这样学生便会发现12,15,18是3的倍数,但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由此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这时已不能用原来的探究方法来判断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活动二 再猜想---再验证

让学生去观察12,15,18这几个数各数位上有什么特征,如果加起来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探究。此时学生将热烈讨论,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12中1+2=3是3的倍数,15中1+5=6也是3的倍数,18中1+8=9也是3的倍数,于是便形成新的猜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便是3的倍数,接着我再让学生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些较大的数是否符合这一新的猜想,并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汇报概括。很快同学们会惊喜的告诉我这样的猜想是对的,很多书都符合,这时我适时给学生以表扬:“你们真棒!”此时3的倍数的特征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形式得出,从而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本环节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第三环节 深化认知 巩固新知

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我不仅安排了书本上的做一做的练习我还安排了口答、选择、和判断题,这样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练习题。最后通过36与63,54与45这样找规律的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四环节

质疑总结 评价反思

我想借助这一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最后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威尼斯的小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明。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这篇文章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的画卷。

二、说学情作用,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字词和知识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重点的词句把握、理解运用还有待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学习积极性强,并渴望得到肯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情: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抓住特点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解决设置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激趣引导法、朗读体会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着重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激趣导入、朗读感知、精读品析、总结全文、拓展提高、情感陶冶这六个方面来解说。

1.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展示威尼斯风光的图片,并进行介绍,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117条水道上,连接118个小岛,因此,有 “水城、白岛城、桥城”之称。这里小艇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激发学生兴趣,让我们一起走进威尼斯的小艇,感受这里的异国风情,使学生自觉走进文本。

2.朗读感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有效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语感,以及感受语言情感的熏陶。我设置三个小环节:第一环节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要听准字音、节奏、语调等。正确的读写“叉、艇”等字词理解手忙脚乱等词语的意思。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第二个环节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模仿老师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个环节:选取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从字音、准确性,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使同学们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3.精读品析:我的预设是,首先引导学生用简介的话概括整篇文章内容。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分别写了什么?(2)通过阅读,说一说从中学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派代表进行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小结。

(板书:

特点:外形、行动

威尼斯的小艇

船夫技术:操中自如

水上城市

作用 白天、晚上

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来学习文中表达的方法。文中写到:“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用了三个比喻:“有点像独木舟是抓住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像挂在天边的新月是抓住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则是抓住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展示了作者观察入微,善于抓住特点的写法。当作者写小艇的作用时,同样的紧扣小艇,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作用使文章充满了生气。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精读品析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4.总结全文:这篇文章作者紧扣小艇,带领我们一起体会了水上城市威尼斯独特风情。

5.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我的预设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或查询资料了解以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感受其中分风情。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

情感陶冶:让同学们谈一谈本课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借此进行情感教育,设计的目的是将课堂融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第八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因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我将课时设为两课时,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的重点在于读通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耗时但内容简单,所以我将说课放在了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把语文上出语文味。”“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化,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而本文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幅威尼斯的图画。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画面之美?无论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我都只采用了两个字“读”和“品”

“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品”包括“品题、品词、品句”,即从语言表达的细节中去品,品味语言的内涵,品味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品中提升孩子的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介绍,学生已经了解了威尼斯的景美,本节课一开始就可以围绕题目设疑:威尼斯有如此多的美景,为什么马克吐温只写它的小艇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小艇的样子独特;驾驶小艇的船夫技术高超;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此设计的目的有二:设疑,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让孩子善思;其二,根据孩子的回答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之美,突破重难点。

1、品读“样子的独特”

设疑: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自主学习:(1)自读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

(2)再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比喻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

(3)品味语言表达:三个比喻句,为什么前面用“像”,后面用“仿佛”?为什么不用一样的比喻词呢?(表达要有变化,文章的语言才会生动。)

(本段的设计主要是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去积累语言,学习他人语言表达的方式。)

2、品味船夫“操作自如”

本段的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一读、二盯、三品、四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读”读通,读懂: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盯”盯关键词,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船夫的技术高超的?

“三品”品表达细节,船夫在哪些地方操纵自如?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基本达到能背诵的目的。

3、品味小艇在威尼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能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小艇在威尼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一读、二分、三练、四背”的方法进行教……

首先,我将本段内容进行细化展示,再让孩子读细化后的内容。

“二分”分角色读,让孩子明白无论是大人、孩子;男的、女的;工作或是游玩,都离不开小艇。

“三练”填表格,让孩子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背”让孩子在反复地各种方式的读中基本能够背诵。

4、创设情境,品味“情趣”

首先,读文本:孩子们,在如此独特的小艇上,看着窗外那美丽的景色,你会怎样?

马克.吐温是这样说的(出示三自然段)先读,理解“情趣”的含义。(让孩子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其次,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孩子们想坐上小艇去威尼斯看看吗?(图片、音乐、文本)让孩子走进画一般的美景进行情景朗读,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四)积累语言:试着背诵这四个自然段。

人教版五年级上《桂花雨》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要说的是《桂花雨》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在本文中,就是从缤纷、芳香的桂花雨中读出浓浓的思乡情来。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得始终是“桂花”, “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主线。这“香”贯穿文本,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若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断的教学,则教学过程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因此本课我便由“香”字入手,引导学生寻“香”悟“情”,开展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几个关键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一是文中的两处“浸”字,第一处,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思的感觉。第二处的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平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二是第三自然段体验“摇花乐”部分,“摇花乐”的体验是可以传染给正在学习着的孩子的,因为这种快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有过体验,学生预习时很容易找到这种“快乐”。教学中,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到在阵阵芳香扑鼻的桂花雨中作者的快乐,体会到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学习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课后仿照“摇花乐”片段,以“ⅹⅹ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在于理解第五自然段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对于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这么多年何以还能记得母亲的这句话……”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有深思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地思念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再加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出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更深层的意蕴来。最后补充作者资料由母亲之情引申到作者之情。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装的学问》。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包装的学问》是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数学好玩”中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教材创设了“包装”的情境,其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节省意识,渗透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2)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商品的包装并不陌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孩子们却很少从数学的角度予以关注,更谈不上从节省的角度去探究包装的学问。因此,可以说本课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节带有浓郁生活色彩的数学课。

(3)教学目标分析

针对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摆、发现、猜想、验证学习活动中,了解不同的包装方法,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优化思想。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观念。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节省的意识和感恩教育。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感悟,能找出各种包装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灵活、快速地得出节省包装纸的最佳策略。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以徐闻县的课改理念——“贵生课堂”的十大元素组合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先让学生根据“学习活动单”自行预习探究。课堂上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采取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充当导演、教练,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再动手操作、再感悟,从而找到最小表面积的最优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叠放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真正体现了人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他们在探索、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流程

下面说一说本课的教学流程。

在课前准备时我播放歌曲《献给妈妈的歌》,让学生感受子女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与祝福,为创设母亲节给妈妈送礼物的情境铺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导入,感受数学

我设计了让学生观看故事动画视频《买椟还珠》,让学生感知包装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创设了 “母亲节我为母亲送礼物”这一情境:让学生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既让学生认识到了节省对于包装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本课教学富于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2)以旧引新,促进迁移(1盒包装)

通过包装一盒磁带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使学生理解求包装纸的大小实际就是求这盒磁带的表面积,为探索多盒包装打下知识基础。

二、实践探究,寻找策略

这一部分引导学生由包装两盒磁带逐渐增加至四盒,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这部分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1)自主探究,感知策略(活动一:2盒磁带的包装)

学生已先行预习探究,在展示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摆放方法,猜想哪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当学生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来来验证猜想,把数学的学法指导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猜测、计算验证的过程,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动手操作,实践策略(3盒磁带的包装)

3盒磁带的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呢? 有了两盒的基础,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即重叠四个最大的面,这也是本节课第一次应用策略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再次强化认知规律。

(3)分析比较,建立策略(4盒磁带的包装)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只考虑重叠最大的面就是最节省包装纸这一思维定势,设计了4盒磁带的包装活动。带着这个问题各团队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索中。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再次思考、交流,认知层层深入。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总结——应用”这样完整的探究过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舞台。学生在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后,完成了能力目标。

三、应用策略,拓展提高

我提出如果是规格不同的四个长方体,还是第一种节省包装纸吗?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同种数量的长方体物品包装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但有一点终究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省包装纸。”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在头脑中形成了最佳策略。

四、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我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体会与收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并发现包装中的其他学问,引出了本节课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情感体验得到满足,价值观得到体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9

一、教学效果

朗读的同时,感悟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这篇课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作方法一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了很多。最终决定教师的引导要多一点儿。我就把这种提示分散到几个环节中,比如在“小艇样子”这部分时,我让学生找出小艇的特点,并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说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想到这里就说明学生有所了解了。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我再引导,学生的体会就深一些。对于抓住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就能掌握些。在课下的小练笔中,学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二、成功之处

研读文本,欣赏美。我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发挥想象,体会情景——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有了这个前提,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朗读,他们就很容易地读出了“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小艇的样子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读,可以画,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纷纷动手、动口、动脑,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中感受到小艇的独特美,尤其是结尾,我出示小艇的纸模,让大家看着模型去回忆小艇的样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能背诵,摆脱了“要我学”的精神枷锁,读起来轻松,背起来愉快。教学“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去感受、去领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不足之处

在朗读指导上指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达。

四、改进措施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0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写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融景、物、人于一体,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新课程的目标非常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上网搜集信息,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小组活动的能力。基于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首次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在自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我将语文学科和信息学科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进行网络教学。尝试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依托网络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能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富于变换的文字和图像,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如,教学伊始,我依托网络优势,以游览的方式走进威尼斯,接着让同学们随着录像去领略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纵横交错的河流,古老雄伟的建筑物,姿态各异的桥梁,别致灵活的小艇。舒缓的音乐,绚丽的画面,迷人的风光,感情的范读,孩子们被深深陶醉了。从他们企盼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威尼斯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望。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形成三个主干问题:

1、如何形象地描写小艇样子?

2、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

3、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学生演示总结学法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数字网络平台中的资料室,浏览相关的学习资料。资料室里有课文学习要点、精美的风光照片,简洁精要的文字介绍以及相关资料的网址。在学生浏览资料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引发他们自主质疑。有疑问才能激发起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认知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搜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网络平台中建立了“知识拓展”栏目,当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只要点击相关网页,就可获取丰富的学习信息。网页中的提示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探究的途径。当反馈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在学习“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等多种形式,真切感受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交流时,我走入学生中间,引发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船夫精湛的驾船技术赞叹不已,使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再单调。

学生通过在网络上进行主题搜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依托网络平台,拓展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站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入更多网站,满足自我需求。自主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不但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而且培养了创造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计算机就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突破。课后,为了拓展知识内容,我结合“五・一”长假,建议学生和家长结伴出游,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出来。学生遨游网海后,知识面拓宽了,写作的欲望更强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推敲的地方。例:如何准确把握和找准,利用信息学科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还需要不断探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还需要不断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1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古诗二首》说课稿

石家庄市柏林庄学校

焦春歌

2010.3.22 古人常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极言古诗文化内涵之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课《古诗二首》。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四方面谈谈对这一课的想法。

一、说教材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

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

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介绍威尼斯导游词06-08

威尼斯主题餐厅营销策划书06-23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06-30

我心中的迪尼斯乐园作文07-24

上一篇:医院庆祝春节对联下一篇:中学心理健康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