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执教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执教(推荐8篇)

依法执教 篇1

耿富梅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管理学生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到依法执教、依法从教。

教师依法执教、依法从教,我认为应做到两点:一是教师要懂法,依法教育学生;二是教师要教育学生懂法,使之成为守法的中学生。

一、利用法规,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1、知法:开学初或新学期开始,利用周会、主题班会学习并领会《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怀柔四中学生一日常规》等法规,使学生弄清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区别,但要清楚本质上是一样的,那就是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然后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全班同学一起制订本班的“班规”,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提出具体要求,全体通过后,打印成稿贴在报栏里,每个同学自觉遵守。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纪律观念,为以后班主任老师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提供了保证,而学生本人也能时时利用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从而避免发生不该有的过失行为。

2、管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的违规行为,几乎都是由于学生心理上的不自觉引起的 —— 即想到什么就干什么,看到什么就学什么,而不考虑后果。因此,把初一学生的不自觉行为引导到自觉性行为上来,使他们在行为前想一想会出现什么后果,从而决定该不该做。所以,除了在新学期开始学习《中学生守则》、《班规》等法规以外,还要加强管理,使他们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谁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促使更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天天安排值勤的同学,从班长、中队长等班干部,到小组长、科代表,最后到普通同学,天天有一位同学记录同学们一天课上、课下的表现,记录在册,一周一小结,第二个周一的周会进行总结,宣读上一周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等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上课表现不太好的,没完成作业的;然后阐明班主任的观点:对“榜上有名”的同学,情节不太严重的,不做严肃批评,只告诉他们“有则改之”,其他同学“无则加勉”;问题较严重的,利用课下个别谈话,分析原因,指出错误,督促改正。之后评出上周表现最好的两个男同学和两个女同学,给以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后黑板的“表扬栏”里,以示鼓励。有了榜样,学生也就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希望自己也能在黑板上“榜上有名”,而不是在“值勤本”上,“榜样的力量”也就发挥了作用。

二、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执教

1、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和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维护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不歧视任何学生。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或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告诫学生: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不过我们是教育者,你们是受教育者。学生要服从老师的管理,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或管理学生过程中有过错,学生也可以指出来,老师也会虚心接受。我就曾在课堂上给学生道过歉,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也许就是老师一句轻声的“对不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影响,使他们也能照此模仿,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减少打架骂人事件的发生。

2、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 遇到学生做了比较严重的违犯校规校纪或班规的事情,班主任老师一定不要采用偏激手段,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训斥,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对学生的侵权行为。我的做法是:先“制怒”,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往往会取得好的效果。至于学生的不太严重的错误行为,如两个本班学生因为一些小事产生矛盾以至扰乱了班级秩序,一般我都是先让他们指出对方的错处,然后要求、鼓励他们做自我批评,找自己的错处,最后互说对不起,以至握手言和,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同时不管是对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三、不同场合采用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

1、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班主任要是非分明,嫉恶如仇,一身正气,要鼓励教育未成年学生遇到外界的侵害,要用躲避、报案、作证等手段,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机智地正当防卫,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于这一点,新试行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明确规定。在周会上我经常教育学生,遇到“坏人”,第一要不怕,不要妥协,否则对方更会得寸进尺;第二要躲避,及时向家长、老师反映情况,从而想办法解决。既不能一味地忍让,又不要一味地硬碰硬,使事情往严重发展,以至自己受害,得不偿失。

2、作为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 初中语文第二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文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从《水浒传》中节选的。文中的鲁提辖即鲁智深,性格鲁莽、豪爽,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为了避免学生简单的模仿,增强法制观念,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分析:鲁达身处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他这种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但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但这与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提倡的“助人为乐”是有区别的。时代和社会制度不同,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能相同。当今时代,我们要运用法律惩恶扬善,而不能像鲁智深那样凭感情一时冲动做事,否则会触犯法律,造成终生遗憾。特别是鲁达的粗鲁暴躁,是一种缺点,不能当优点来学习。这种教育,我认为也是一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依法执教 篇2

关键词:依法执教,教育者,底线

我是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 和同仁们一样, 常常会发出同一种感叹, 即在学校管理学生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稍微上了点年纪的外行人都会发问。并且摆出一大堆理由:我们上学时, 校园内经常打架, 老师管不了学生, 社会上的闲杂人也会到学校滋事, 现在这样的事情很少见到。的确, 近几年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努力下, 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师生可以安心学习了。然而, 学校的教育者又遇到新的难题。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家长、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 如果教师不能依法执教, 不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不能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那么在对待学生问题上, 特别是对学生的处理和惩罚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矛盾, 轻则吵闹、投诉, 重则对簿公堂, 使得校园育人的环境受到损伤, 造成极不和谐的状况, 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另外, 近几年, 教育成为众矢之的。教师地位得以提升, 待遇得以提高。便有一些不知自爱的教育者利用职务之便, 接受家长的礼金, 在社会上影响极坏。舆论往往同情弱者, 各种新闻媒体的曝光, 各类违规、违法教师受到惩处。按常理这是应该的, 教育理应是一片净土, 惩治不法, 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基于社会的各种压力, 一些教育者苟且偷安, 对学生缺少管束;可仍有一部分教育者, 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严格要求学生, 稍有不慎, 就会成为牺牲品。我很敬畏后者, 因为作为一名教育者, 管学生是神圣的职责, 为一己之得失, 丧失原则, 与犯罪有何区别;然而我又很同情他们, 付出的执著, 得到了苦痛, 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够坚持多久, 这是一种难言的悲哀。

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教育者无论做什么事情, 其出发点, 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依法执教, 也是保护学生的必然手段。可见, 无论从自身发展、学生的成长考虑, 还是从社会和谐考虑, 依法执教就是教育者的行为底线。

有人说, 你不能改变环境, 就让环境改变你。我们何不以此为借鉴, 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既不会受到法律惩处, 也不会丧失从教本分。即使出现过激行为, 充其量也只会受到批评、告诫等处罚, 仅此而已, 不可逾越法律法规。如何使依法执教做到游刃有余, 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周礼》中说:“凡有道者, 有德者, 使教焉。”孟子说:“教者必以正。”汉代杨雄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这些古人的言论就充分证明教育这种职业, 应当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依法执教正是这种道德的体现。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约束和惩处教师队伍中师德欠佳者。

其次, 教育者必须正视依法执教是时代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目前, 国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针, 时代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有德, 还要有法律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规范》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完善, 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正走入法治的轨道, “依法治校”已成为各学校的共识。顺应时代潮流则兴, 逆历史潮流则亡。教育者更应该代表先进的潮流, 去打磨自己, 去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

再次, 要明确依法执教能够保障教师健康成长。有的教师观念陈旧, 还总是跳不出“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 动辄训斥、辱骂学生, 甚至罚站和打骂,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使得近年来师生纠纷不断增加, 学生不能安心学习, 教师不能安心教学, 有的教师因此而受到处分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断送了大好前程。

第四, 要认清依法执教能够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知识, 学校应着眼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但有的学校、教师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 在升学压力面前不断异化学校的功能, 片面追求升学率, 用高淘汰率来保证学校的升学, 严重偏离了和谐社会的轨道, 使得一些家长和学生终日为联系学校而奔波, 有的学生甚至初中就转五六次学, 学生无法健康成长。只有通过依法执教来维护学生的利益。

最后, 依法执教还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不能因为追求质量, 就不停地给教师施压, 使得广大教师只能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校要尽可能地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 引导广大教师知法守法, 让法制观念扎根于每一位老师的内心深处。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广大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特别是对违纪学生处理与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 既要严格管理, 又要以理服人, 要做到“严而有理, 严而有情”。在处理违纪学生时首先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 坚决禁止各种形式的体罚;强调正面教育, 不要滥用惩罚;注意控制惩罚的强度;注意惩罚的策略;及时处理各种事件, 坚持说理的原则, 尽量私下批评, 在处理中坚持公平的原则。三是要正确处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现实中有些教师不注意对家长的态度, 把学生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家长的教育, 出现问题就请家长, 甚至批评、指责、辱骂家长, 使得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有些家长不敢到校和老师联系, 有些家长听到开家长会就心烦意乱, 这样的结果如何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这种紧张关系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 使得家长告老师、告学校的事件屡见不鲜。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尊重家长的观念, 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 对家长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要虚心接受, 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权益。还要针对不同的家庭特点, 有计划地召开家长座谈会, 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相关要求, 这样在处理各种学生事件时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和谅解。

参考文献

[1]王毓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然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4) .

坚持依法执教 构建和谐课堂 篇3

一、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严格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我们在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时,应当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耐心,学生改正缺点、养成好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十几岁的初中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切忌采取消极办法、高压政策,动辄对学生发火、甚至打骂,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进而让学生对你所做出的一切都产生反感,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且教师自己也在埋怨、指责、愤怒中受到更大的损害,更不用谈什么和谐课堂了。

其次,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从素质教育入手,不以考试成绩优劣为标准片面性地评判学生,尊重学生兴趣与爱好,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教师“恨铁不成钢”, 有的教师为此而采取了违法的手段。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时有发生。比如,有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就被罚站,有的被赶出教室;有的被老师用一些语言在同学面前进行挖苦嘲讽等。回想起来,这不免有些荒唐,采用极端的手段对待学生,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教学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更是教师的悲哀。如果我们心中有了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这种情况就能自然而然地避免,运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同样能教育感化学生,加深师生间感情,构建和谐课堂。

二、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能产生美,“和谐”是一种美 ,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 让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释放活力、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谐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是对话的启发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学业的评价者,是纪律的组织者,是教学信息的重组者。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中,教师该用自身的和谐发展去创造和谐的教学,用自己的和谐底蕴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分有合,促进学生个性与整体性的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实现课堂的和谐。

1.让生活走进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处处有学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我们把生活带进课堂,将课堂归还给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师生共同确立活动主题,围绕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与课堂的和谐。如在“缤纷的九月里走近你——老师”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教师,知道老师工作的辛苦、老师付出的汗水,理解教师,从而更加尊重教师并立志勤奋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回报老师的培养教育。在汇报课上的一幕幕情景让我记忆犹新,有的学生自编歌词,用歌声来表达对教师的感情,还有的学生拿起了画笔,描绘出师生愉悦的课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得以展示。在整过活动中,师生共同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尊重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思维表达的差异,参与了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既不失自然情感的流露,又不失对学生的引导与调控。

2.让人文走进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充满人文与和谐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关注学生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活动中,做到适时、适当引导学生,师生在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悟。如在“走近中国年”主题活动中,我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讨论归纳子课题、选择要研究的子课题、设计活动方案并展开实施等,活动整个过程中我都非常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護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师生共同营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活动气氛。生机勃勃的“情调”,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程,让孩子始终处于愉悦的状态,适时指导,热情鼓励,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增强生存能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自我。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自我的空间、展示自我的平台,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生成的问题,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在“缤纷的九月里走近你——老师”主题活动中,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等一些老师为救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后,引发了我也助人的想法,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这样的课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我选择的需要,也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师生的活动和交流是和谐的。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

依法执教 篇4

依法执教

学校“依法治校”,教师要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 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 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首先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应用法律,自觉维护 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保障师生安全,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不法侵害、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增强我们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当 前新课改精神的长驱直入,一个个导学案成功的剖析出学生与老师身上所散发 的芳香之气,我们应当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纳入新思想,跟紧时代的步伐,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候难免会被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惹怒、气愤,但是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他们在法律上还不能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而且作 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不是一味的惩罚,所以我们对学生错 误行为的处理要具有教育意义。说起这个话题,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又一次 我正在上课,发现一个学生偷看课外书,我悄悄的走到他的身边问他这节课还 有不懂的吗?并示意他把书收起来。下课,他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 您,老师!我今后一定认真听课。后来的每一堂课他都能够专心致 志的听。课余时间我向他讲了一下应当怎样看课外书,现在这个学生的作文写 得相当不错。如果我当时大发雷霆,没收了那本书,结果可想而知,会严重的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他又怎会有现在的成绩呢?我庆幸当时的做法,否则我将 亲手扼杀一朵即将绽放的花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 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健 康的情感、诚实和自信。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依法治教首先 要加强学习,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为 此,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在平日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教育问题、实施教学。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从素质 教育入手,不单以考试成绩优劣评判学生,重在特长与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 全面发展,为培养均衡健康的全新人才努力吧!

依法治班 从严执教 篇5

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师德,规范里面都谈到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强调的是“爱”。但是这是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良心活,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就更需要用心去做。下边将我的一些想法做法向各位教师、各位领导做个简要汇报,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民主与法制

应该说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有的教师的爱缺少一点民主的精神。他们真心的爱往往有一些专制的色彩。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人。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师的民主体现在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我在今年开学初就针对班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了一个班级规章制度。在制度指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参与学生的意见,班规指定出来以后,我逐条征求全般同学的意见,对于他们认为不合理的的条款,我做了相应的调整。结果班规指定好以后,班级管理相对而言轻松了许多。因为每一条都是同学们举手认可通过了的。我想,在同学举手的同时,正是你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正是民主意识的真实反映。

有人说:“教育学生,爱、理解、尊重是前提,方法、策略是保证,制度、法规是底线。” 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规矩。除了对中学生提出基本要求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我们更应该针对自己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班规是针对一个班级的基本行为的要求与约束。它是班级的基本大法。好的班规能够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可能有的人会说,班规可能更多只是摆设或者应付领导检查的形式。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班规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件事情。今年开学初,我就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针对班级的问题,给同学们制定了十条班规,在班会上我把每一条都念给同学们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和同学们说道理。比如说班级学生迟到问题,我在班规里本来有这样一条:早晨7:30必须到校,第一次迟到写500字说明书,第二次写1000字说明书,第三次与家长一起对其进行教育。经过和同学们商量,大家认为过于严厉了,改为第一次迟到自己罚站一节课,第二次写500字说明书,第三次请家长。学生也很乐意的接受了。针对纪律问题,在我们班级主要学科问题不大,小学科有时有一点问题。因此,我们制定的班规指出:一周内若有同学被老师点名批评三次,就要写出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并请家长协助教育。这样具体的规定,非常方便教师操作。针对作业问题,刚开始有同学提出要怎样怎样,后来考虑很有可能实现不了,于是建议班干部先不要将此列入班规。而是在口头说要按时完成作业。总之,班规的制定要有针对性(针对本班存在的问题)、可操作性(便于日后实施)、民主性(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这是有效班规的基石)。以后还可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新的问题继续增加或者修改相关条款。因此班规还体现了它的递增性与可变性。

民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班规体现的是对学生的约束。二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是对学生爱的具体体现。

二、惩罚与体罚

这是一个非常头痛的话题,什么是体罚?什么是惩罚?好象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也让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很不好操作。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心、等待、诱导、鼓励、感化等激励教育,这是一种柔性教育,而惩罚、禁令、训戒、喝止、叱斥则是一种硬性教育。总有一种感觉,现在的教育好象一点刚性的东西。学校教育应赏识教育为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侵袭着校园,学生中极少数染上坏习,聚众斗殴,道德败坏,破坏集体等坏行为还是时有发生,甚至于有个别的经多次教育屡教不改,执迷不悟,这样的学生,我们认为进行必要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的惩罚决不等于体罚,体罚是用罚站、罚跪等方法对学生肉体、心灵的伤害。体罚只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越罚越远,心灵痛苦越来越深。因此可以说体罚是心理虐待、歧视,是摧残人的自尊与自信,体罚不是教育方法,是应该明令禁止的。

在我们的班规中也有明确的惩罚措施。比如:如果因为乱丢废弃纸张、零食袋等杂物,经教育不改者,我们将要他拿上班级的垃圾桶去校园内捡垃圾。这样做一方面是教育该生不要乱丢垃圾,另一方面也让他体会到捡垃圾的辛苦。从而逐渐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记得在去年,我班一位同学因为从楼上丢废纸,被学生会的同学记下并点名批评,而且在着之前我已经反复讲不能从窗户口丢废弃物品。为此,他捡了两周楼下的垃圾。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犯类似的错误了。对这些同学的惩罚,的确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因此,这是惩戒而不是体罚。

对学生的惩罚要特别小心,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不要把对学生的惩罚仅仅是为了自己出一口恶气,那样你的惩罚很有可能是在体罚。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因此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与教育为伴。

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有罚站、罚写作业的情况。比如升旗仪式上有几个学生没有站好,我就坚决让他们立正站好,罚他们站是分钟(多了学生站不下来)。并且要求用军姿(两腿用力并拢、提臀、收腹、挺胸),我自己亲自给他们示范。有时学生纪律不好,我也有罚他们站的情况,但是在罚站的过程中一定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为什么罚站,因为你上课讲话了、不遵守纪律了;那就是你的意志力差了,罚站就是在锻炼你的意志品质。说通了,学生也无话可说了。至于罚写作业当然是针对那些不完成作业或者乱写作业的同学。但是我的惩罚绝对不会是单纯的写几遍、几十遍。因为那样仅仅是折磨学生的肉体,教育的效果要打折扣。比如说我决不会让他把一篇作文抄十遍。抄十篇不同的作文让他能够更多地接触好的文章,而一篇作文抄十遍到头来还只是一篇作文的收获。“性价比”太低了。

总之,在惩罚学生一定要谨慎。惩罚学生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身体承受力。不要讥讽挖苦学生,更不能对学生“体罚﹢心罚”。处理学生的问题,头脑要冷静,言行要谨慎,行为要合法。在没有好的方法之前,不妨先做冷处理。

在学生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

三、宽与严

何为宽?宽就是宽松、宽厚、宽容、宽慰。就是教师要对学生有一颗宽厚仁爱的心,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何为严?严就是严格、严谨、严厉。就是教学过程要严格,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严谨,对学生的违纪处理要严厉。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种爱。也是对学生、家长、社会的一种负责表现。

但是过严可能会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师生的交流,很难有良好的教育效果;过宽又会放纵其不良的行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何把握严与宽的尺度是教师很头疼的一件事。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宽严并举,宽严有时,注意以下三点:

1、学初宜严,学中宜宽

《菜根谭》中讲到“先严后宽者,人感其恩;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所以开学之初班主任一定要严。开学之初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使班级的各项工作早日走上正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班主任要有至察之明更要有容人之量,此后的管理中对学生的犯的一些小的错误可适当宽容一些。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在学生认识到错误之后班主任可适当宽容一些,处罚可轻些。这样既能保证纪律的严肃性,又能让学生对老师的的放一马而心存感激之情。以后不再好意思再犯同样的错误。我现在带的这个班级在七年级时,我刚开学一个月几乎没有给过学生笑脸(上课除外),平时一有时间就到班上去看,发现问题严厉处置,毫不留情。(严肃的表情、严厉的态度)以致于年级其他班的学生都说我好严。通过一个多月的严格管理,班级也初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起步,学习气氛好、班风正。对于后面的班级管理,我就性队而言轻松了许多。

2、当众宜严,私下宜宽

班主任在班级上开班会宣布班级纪律,布置班级工作、提出要求、处理违纪同学等面上工作应严格。纪律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必须到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做到令行禁止。特别在班上处理违纪同学或批评未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行为懒散的学生时应声色俱厉,以起到警示作用。私下和违纪同学交流时,可多站在学生角度为之分析违纪的危害,班主任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处罚批评他的原因,相信他今后可以改正缺点,也希望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既能让学生认识错误,也会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意图。让每个学生在明理中规范言行,避免师生之间因班主任的处理严厉而关系疏远,增加亲和力。记得我班祝全、周李献、程浩等三位同学由于基础教差,许多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但是完成作业是没有条件可以讲的。因此我在班上郑重地告诉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商量的余地。事后,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站在他们的角度帮他们分析不交作业的原因:一是的确不会做,二是懒惰。他们也认可老师的分析。我就与科任老师协商,给他们布置最基本的作业。比如说英语抄写单词、数学做相对简单的题,实在做不到也要把题目抄下来„„这样他们也没话可说了。(遗憾的是这些人仍然还有不交作业的情况,下一不计划把家长要调动起来)

3、事中宜严,事后宜宽

不管班主任如何严格要求,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每个班级总有学生置校规校纪于不顾,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对于这些学生处理轻了,达不到教育效果。处理重了又易伤师生感情或挫伤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被处理的学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笔者认为处理这类违纪的学生首先还是严字当头,不处理不足正班风、树正气。采用讲道理,写反思和找家长协同处理甚至给纪律处分等方法,使其认识错误,认清危害,决不迁就姑息不了了之。古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太高,当使其可从。”事后班主任一定要找被处理的学生谈谈做好善后工作。和他们谈话的语气、态度上应该适当缓和些。要挖掘他们日常行为或认错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看到班主任没有嫌弃他们,理解班主任怒其不争的心情。有一次,我班微机课,有几位同学借买鞋套而旷课。并且有两位同学往其他班级丢雪糕。这是班上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得知此事,马上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听他们的陈述。先让他们每个人写一份情况说明,然后再严厉地批评他们,每个人又都写一份检讨认识自己的错误,两个丢雪糕的同学写两份检讨。接着把他们家长也请来,共同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每个人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做检讨,那两位同学还到相关的班级做检讨。他们也说没有想到章老师把这件事情搞那么严重,要知道这样就再也不会旷课了。他们大多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又分别和他们谈话,让他们争取早日通过自己的表现转变自己的形象。事情过了就不再追究了,关键是以后的表现。要多做为班级争光的事情。

4、小事宜严,大事宜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回犯一些错误,有一些甚至很严重。古训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的本性都是好的。关键是后天的成长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他有一些行为上的偏差。有的相对问题不大,比如说不写作业、乱丢垃圾、不文明礼貌等;有的相对就比较严重,影响也比较大,比如说打架甚至打群架、擂肥、旷课、夜不归宿等。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谁一开始就想做杀人犯、盗窃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对一些小事,对一些细节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在小事、细节上做好了,那些大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前一段时间,班上总是有同学吃零食,乱丢乱扔。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从吃零食不卫生讲到坏习惯的养成、讲到集体责任感、讲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讲到人与环境„„并且让学生连着三天写作文,谈认识。对这样的小事情要抓住不放,让学生有深刻的感触。还有一次,我班李治同学因父亲出差,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经常和一些不学习的在一起。并且有夜不归宿的情况,而且还连续两次参与打架,在同学中造成严重的影响。学校政教处针对他的表现给予他严重警告处分。我曾先后多次和他交谈,并且请他中午就到我家吃饭,想感化他,但是没有什么效果。等到他父亲回来,我又耐着性子和他谈心,告诉他处分他是必要的,但是并不等于说他就是一个坏学生,老师相信他能够改好。我还帮他做他父亲的工作,让他有适当的休息时间。或许是老师的宽容、或许是家长答应给他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容他在后来好几个星期的表现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我想李治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他自己也应该明白,当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有悔改之意,我们何必还要深究呢?对于学生尚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一定要深抓猛管。

对学生严格、严厉,要有针对性,不可滥用。更要掌握分寸,不可让学生心冷。要使学生在严厉中感受到爱意,教师要把握尺度,做到宽严结合。

严是责任,但要严而不酷。宽是智慧,宽严适度就是用智慧承担责任;严是爱心,宽是美德,宽严相济就是用美德升华爱心。不负责任的宽只能获得暂时的省心,充满智慧的严将会赢得长久的放心!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窗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让我们以民主的思想,真诚的语言,赏识的眼光,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

依法执教心得体会(范文) 篇6

万崖小学

师番斗

二0一五年一月

实施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人才及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实施依法治校能力,建设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下列几个方面:

一、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目前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本身的法律知识较欠缺,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之不多,更不用说教育部出台的《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其它新出台的法规。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自己要先学法、懂法,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合法权益。

二、实施依法治校,保障校园和谐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学校领导要根据法律法规对学校实行有效管理,制定出的各种校纪校规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对师生的管理也要依法进行,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依法治校,教师要依法执教,注意教育方法的合法性,绝对不能采用野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能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促进学生知法守法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地开展法律教育。就初中生而言,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配合适量的插图,分析评说,比较全面系统地讲法说理,从以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的角度出发,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法律的内容和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学会依法办事和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制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举办法制讲座、板报、法律知识竞赛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法制教育电教片、录像带、光碟等。

四、严格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校园设施和场地的安全排查力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与学校和谐

一是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加大对当地群众法律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要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保持密切关系,把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作为我们农村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坚强后盾。二是保持学校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制度,让教师成为家长的贴心人。据调查,现在与10多年前相比,教师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明显增多,但教师家访明显减少,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远不及10多年前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那么密切。说明电话联系的效果远不及家访的效果。家访一方面能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向家长宣传国家一些新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并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制度,把教师的家访次数和效果作为对教师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教师与家长关系密切了,学生在校出了事,也能相互理解,学校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反之,由于教师平时不家访,服务意识淡薄,高高在上,甚至与家长电话联系都很少。一旦学生在校出了问题很难处理,甚至一点小事都有可能闹大。

以“诵读三法”执教《劝学》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三法

周正逵先生认为:“所谓诵读, 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用朗读的方法, 熟读课文, 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可以背诵。”当今语文课堂上, 由于时间限制、应试等压力,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 诵读往往让位于课文翻译与分析, 失去了其传统地位。本文以 《劝学》 为例, 通过音读清障、译读明意、理读求知这“诵读三法”来分析如何执教文言文。

1.初步把握, 夯实基础

诵读教学的实施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把握上, 如不能充分了解文意, 则诵读必将成为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沦为机械性的重复。对 《劝学》 的初步把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联系背景。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畅叙胸怀, 了解时代背景对把握文章意义深远。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之一, 主张“名礼义而化之”, 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恶”, 因而更强调个体的“学”。《劝学》 是荀子的代表作, 寄托了荀子对个体和世界的认识, 学生在联系背景后, 更能深刻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

(2) 认识文体。 《劝学》 作为 《荀子》 开篇第一章, 是先秦论说文的成熟之作。在形式上长短并用, 修辞多样, 在内容上渐进“劝学”, 鞭辟入里。学生进入高中以来, 逐渐接触并练习写作“议论文”这一文体, 本文在形式上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吻合, 内容上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关联,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驾驭全文。只有对文章的初步把握到位, 基础坚实, 才能真正实现诵读的价值。

2.诵读三法, 正本清源

若想要在读的过程中有所知, 有所得, 必经的途径即“读”, 而这正是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本源所在。以《劝学》 为例, 可利用以下“诵读三法”, 正本清源, 回归文言文的本来面目。

(1) 音读清障。 《劝学》 中出现了不少常见、常用成语, 如“锲而不舍”“驽马十驾”等, 其中“锲”易读错为“qì”, “驽”易读错为“nǔ”, 可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开始音读。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可借助注释通读全文, 在音读的过程中可以放慢速度, 从而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在实践中, 先组织学生试读。《劝学》 成文年代早, 有不少通假字与难僻字, 可提前通过投影的方式列出, 如“虽有槁暴”一词即出现两个通假字, 其中“有”通“又”, 读作“yòu”, “暴”通“曝”, 读作“pù”, 在诵读过程中都需要特别关注。为检查自读效果, 请3 名学生按顺序音读课文, 全班齐听、共改, 强化字音认识。

再利用朗诵音频巩固效果, 音频读音准确、断句标准, 可作为节奏与语气等技巧上的提示补充。如学生将“学不可以/ 已”误读为“学不可/ 以已”, 通过音频纠正, 可以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从而体会本文朗朗上口的特点, 达成对文句的正确理解。听完音频, 安排全班齐读全文, 在试读、个体读、听读三次练习后, 学生的诵读效果较课前有明显进步, 读出了相应的节奏与一定的理趣。“音读”既可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又可理清部分文言现象, 还可提升文言语感, 可谓一举数得。

(2) 译读明意。在音读的铺垫后, 需要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译读环节。正如朱熹认为的:“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如学生全文字句囫囵吞枣或理解含糊不清, 将使课堂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 如果不能自如地诵读, 就更不用说背诵全文了。因此译读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练习册等, 自主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加以总结, 以串联全文。特别是 《劝学》 中的虚词“而”用法多样, 意义多解, 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 如将“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的“而”译作“表转折, 却”, 必将严重影响对文意的把握。

因此, 在自主翻译后, 再将全班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合作译读重点难点字句, 学生之间互动学习,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其次, 各组推选代表就重点难点字句进行讲解, 具体形式为:①全小组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相应段落。②代表甲解释重点难点字词与文言知识。③代表乙翻译本段落。④全班齐读相应段落。其他学生和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加以指正、增补, 并引导全班学生继续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在“译读”结束后, 学生基本达成字词句逐一落实、明确文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从茫然无措到信手拈来, 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文言知识, 锻炼了总结能力, 形成一种自主的动力, 有益于日后的独立阅读。译读作为互动环节, 教师应避免“满堂灌”的盲目释义, 破坏文本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 忘却诵读教学的初衷。

(3) 理读求知。“理读”即对课文理清思路, 把握要害, 梳理层次, 让学生在诵读中带着思考, 探索荀子“劝学”思想的深层启迪与理趣。 《劝学》 节选自 《荀子·劝学篇》, 篇幅短小精悍而内涵丰富。理读本文可以化整为零, 从篇至段, 从段至层, 从层至句, 渐进深入。 《劝学》 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思想, 结构上居于篇首统摄全文, 其余段落分别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第二段直接连用5 个比喻, 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三个角度阐述学习的意义是为了“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将深刻的哲理蕴含在浅显的比喻中, 既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又能引发思考的欲望, 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收束, 如醍醐灌顶, 令学生茅塞顿开。诵读语气应和缓平顺, 娓娓道来, 不失分寸。

第三段也连用5 个比喻, 说明学习的作用是使君子“善假于物”, 利用外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将有极为明显的收效。本段先喻后理, 深入浅出, 既生动自然, 又不失雄辩本色;诵读语气可适当加快, 读出有所“假”后的欣喜与活泼自如。

第二段、第三段的共同点是在段尾总结分论点, 结构清晰, 脉络通畅, 可让学生直指关键, 充满自信地理读;而第四段则“喻、理、喻”交替进行, 将论点融于比喻之中, 由积累、坚持、专心三个角度, 说明“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诵读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 也提升了学生查找与辨别中心思想的能力。诵读本段需注意层次之间语气、语调的变化;读方法, 要读出充沛的气势, 将微言大义的深沉结合在坚定有力的语气中;而读态度, 因为寄托了荀子对后进学子的希望与期许, 应采用平和而劝勉的语气, 可将尾音适度拉长, 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深韵味。

依法执教 篇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也称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和判断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准绳。

第一节 依法执教及其意义

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法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依法执教的涵义

所谓依法执教,就要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基本法规,它对教育的地位,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学校的法律地位,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法律责任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一部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从实施义务教育步骤、义务教育学制、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义务教育的管理及其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的师资、义务教育的教学、义务教育的考核与监督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九个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对我国18周岁以下的、人口总数1/3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系列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这几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是指导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章程和依据,还有《国旗法》、《交通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等等。教师只有学习和熟悉这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才能做到懂法、执法,按照法律要求来从事教育书育人工作,才能防止和杜绝体罚学生、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现象,同时教育学生学法和执法。

二、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少教师沿袭了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从教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权益,出现了违法、犯法的现象,反映了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的问题。如:

教师随意批评、责备学生;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

教师私拆私扣学生的信件;

教师动不动将学生赶出教室。

为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一个规范,要求教师做到依法执教。其重要意义是:(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可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二,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其三,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四,要在中国坚决纠正人治代替法制,人治高于法制、等封建社会的遗瘤,真正做到依法管理社会各项事务,依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各行各业。

教育是兴国之基础,强国之支柱。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首先要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力,履行教师法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实现依法管理教育事务,保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依法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师职业劳动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人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二)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依法治教的活动一般包括:

教育立法;

教育法律的宣传与普及;

教育行政执法;

教育司法;

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律的遵守;

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等。

依法治教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也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即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不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都依法参与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也是依法治教的主体。

依法治教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的有关教育的管理活动、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有关教育的活动。

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都要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依法执教,否则,依法治教就不完善,就不能实施。因为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求认真地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利,履行法定的教育义务和教育责任,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见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我国现有1000万教师大军,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的十杰教师和师德典范。但是,还相当数量的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既不学法,又不懂法,更不执法,有的帮学生考试作弊,有的诱导学生看黄色书籍、黄色录像,有的采用各种体罚学生的方式等等。都说明这些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较淡薄,必须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将教师的工资挪用去买小汽车、建楼堂,随意拖欠教师的工资,还有的随意拆占学校场地,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家长殴打辱骂教师,这更需要教师们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可见,我们无论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教师、学生权益的维护,都迫切需要法律作指导,需要在依法治国中切实做到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第二节 依法执教的内容与要求

明确了依法执教的涵义和意义后,本节重点学习依法执教的内容与要求。

一、依法执教的内容

教师是一个社会成员,承担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依法执教的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由于时间的局限,在这里介绍几个主要内容。

(一)要依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体现,它指导着国家的各项事务和活动的开展,也是一切法律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来源。如: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一切工作的总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钢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可靠的保证。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它包含了我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教育的宗旨、目标、原则、途径等的浓缩反映。

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一致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着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是全国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党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二)要依法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各项法律法规。现行我国已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小学管理规程》等教育法律和法规、规章,还有与依法治教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牢记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些规定;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走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依法维护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实施,一方面要靠广大公民的自觉守法,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另一方面则要靠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对违法现象依法进行制裁、抵制和斗争。社会上的违法现象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法定的义务不履行;二是对法定的权益的侵害。目前,教育领域既有对法定义务不履行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更多的还存在侵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的违法现象。产生这些问题虽有复杂、众多的原因,但教师的维法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合法权益是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教师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学校,爱护学校,自觉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如学校的经济利益、民事合法权益、办学自主权等,这是法律赋予学校这种特殊法人的公益性权利,只有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学校才能完成国家交给的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

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教师法》为教师规定的六大权利,关于教师的工资、教龄的津贴、医疗、住房优惠、退职退休、体假等方面的待遇,这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条件和保证。如果受到侵害,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对国家合格人才的培养。

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身体权利、隐私权利、财产权、知识产权等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守法者和护法者,不但自己不能去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勇敢地同各种各样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依法执教的要求

依法执教的内容如此全面广泛,为此,对教师依法执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正确的理论是旗帜、是方向,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马列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独创性的活的马列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理论基础。

(二)要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关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的浓缩语。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我们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长治久安,发展强大的保障,离开了这个基本路线,依法执教就失去了方向和根基。

(三)要下功夫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必须知法、懂法。不深入全面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知法、懂法。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策略和措施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是一切法律、法规产生的指导思想和根据。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必须下功夫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仅要深入全面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宗旨、内容、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怎样运用政策、法律、法规同违反和破坏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现象作斗争,维护党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人民教师要实践“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必须把握好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一、依法执教的途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依法执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此,(一)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二)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二、依法执教的方法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依法执教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把握以下方法。

(一)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执教的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

所谓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就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不能违背,规定的权利不得侵犯,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如《教师法》的强制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都用法律形式进行了规定,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有悖;二是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三是以《刑法》为强有力的后盾,谁犯了法,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二)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任何法律、法规不落实到行动上,只是空头条列、空洞说教。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

首先,要依法管理学生,依法管理教学,依法管理自己的言行。

其二,要依法行教。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必须牢记党和政府的各项法律要求和政策、纪律,在课堂上不能乱说乱讲,与学生谈话,要用法律条文来引导,在日常的从教活动中,时时处处依法来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何家公鸡何家猜》含反思下一篇:数一数说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