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夏天的喜剧》想到的作文(共20篇)
“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这是冰心奶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冰心奶奶写过很多书,《月亮汤》让我进入到小动物对月亮各种稀奇古怪的幻想中;《繁星》里面的诗写得十分优美,引人入胜。但我还是最喜欢她的《冰心儿童文学典藏作品:夏天的喜剧》。这本书内容丰富,有小说、散文、童话、幼儿文学和诗歌。
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随手翻开一看,满满的,都是字,我立刻就没有了想看的欲望,可当我看到“乌鸦天堂”这个题目时,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往下看,我就坐在小椅子上,细细的品读......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葩葩,讲的`是葩葩的奶奶一直“骗”葩葩她是一个魔法师,奶奶搞了很多很多神奇的花样,使才3岁的葩葩信以为真。一次,奶奶病了,病得很重,奶奶就骗葩葩:“会有一个使者接奶奶去见老朋友,我会躲在一个叫天堂的地方,看着你们。”葩葩以为奶奶要跟她躲猫猫,十分高兴。可过了几天,葩葩感到奇怪:“奶奶,您在哪儿?我们别玩了。”当葩葩反应过来时,奶奶已经永远离开她了......看完这篇文章,我已是泪流满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才明白:人世间最大的魔法原来是——爱。
简简单单的爱触动着丰丰实实的心灵,滋润着一个人坎坎坷坷的一生!“今天,把这个失去的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不是为了重复悲伤,只是愿这份爱的魔法没有时间的尽头,没有空间的阻碍......”这是“交换人生一小时,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现场,参加的人很多,有的蒙上双眼过马路,有的绑住双臂吃饭,有的不说话去买东西。这一切的一切,只是让人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当我们把援助之手伸向残疾人时,捐款、削个苹果、扶他们过马路......这些虽是小事,却能透露出我们对残疾人的关爱!能让残疾人的内心升腾起一股温暖!我们身边不乏有需要帮助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用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吧,这会让我们得到满足与快乐!
回想起前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 不少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低幼化倾向, 通篇在概念上做文章, 结果是胡扯一气, 缺乏实际内容。还有不少学生写人民子弟兵因为好奇心才参加四川5.12地震抗震救灾, 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 不顾所给材料的限制和要求, 竟然大谈特谈人生、社会是不需要好奇心的。就去年的“品味时尚”来说, 这种现象依然很严重, 好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看似语言华美, 实则思想空洞, 满纸荒唐之言, 当然难以激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了。
那么, 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鉴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作文水平过低的现状不能避而远之, 不能是每次考试后发点感慨, 或者是有点想法而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要树立大语文观, 不能死抓课堂,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能因为高考的压力就让学生“与世隔绝”, 直至“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必须先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体味生活, 大千世界, 千姿百态, 社会人生, 万象纷纭。决不是凭空想象或随便看看就能写出好文章的, 对事物观察、体味、比较、分析、判断, 进而深入思考, 既要观其形貌, 更要究其本质, 并强化记忆, 熟记于心, 如此, 写作时方可文思如泉涌。当然, 这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但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为改变这种现状而积极付诸行动。
2.彻底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一改传统的满堂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过程的体验, 而非纯知识的传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课文仅仅是例子而已, 要通过举例, 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也就是说, 学课文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而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点写作的路数。同时, 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 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 还要有具体的指导, 包括读什么书、怎么读等等。
3.要多动笔, 把平时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如何写好作文, 古人有比较精辟的论述, 欧阳修有言:“文章欲佳, 无他术,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自工。”熟方能生巧, 不反复练习, 何言掌握要领。要想写好作文, 仅仅靠课堂上练那么几篇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当然, 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时下中学生当中不是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吗:“一怕写作文, 二怕周树人。”学生怕写, 主要是因为平时动笔太少了。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办法去引导乐写, 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写作的机会。当然形式可以多样化, 比如说课前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黑板报等等。
4.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改变传统的批改模式。每周必须写一篇大作文, 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说到这, 可能有教师要反对了:“那怎么行, 没有时间改呀。”这话固然不错, 但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思路。
其实未必写一篇就改一篇。实际上, 也确实不能再用改作业是否仔细来衡量教师的责任心, 尤其是作文。试想, 如果我们对每一次的每一篇作文都精批细改的话, 等到我们辛辛苦苦地把全班作文改完再做下一篇时, 学生可能已经把它忘得差不多了, 又何来热情呢?我个人认为, 作文批改的形式可多样化。教师可以批改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分, 并进行精批细改, 找到个性和共性的东西。更可以发动学生相互批改。如此, 既解放了自己, 又节省了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 效果非常好。
【摘要】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对于这些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合理引导学生,促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
【关键词】学生 作文 教育教学 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好多事情常常让我想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关键时刻给个梯子,让孩子从尴尬、恐惧中下来,其语文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反而会提高!
孟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作文写得特别棒。一次,我布置了一个关于亲情的作文题,这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笨”妈妈》,文章构思精巧,立意新颖,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满满三页,非常真实生动。我想都没想,就给了她一个鲜红的“优”字。并且,在作文讲评时当作范文来介绍。没想到在孩子们练习写作时,另外一个孩子把一本作文书塞到我的手里。原来,那“优秀”作文是抄来的。我犯错误了,但更让我吃惊的是,平常一个这么认真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去抄袭作文呢?我该如何来处理这件事情呢?这可是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呀。沉思一会后,我把手中的作文书悄悄地放在那女孩子的桌上,那女孩子看到作文书后,脸一下就红了,我什么话也没说,又悄悄地把作文书拿走了。
课后,女孩子偷偷地给我递了一张纸条,记得上面有这样一句话:“……老师,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没有当场让我难堪,我会永远记住这件事,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递来的纸条,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只是用书做了一个“梯子”,让孩子主动地改正了错误。事实上,有时简单的批评甚至训斥远远比不上搭个梯子的效果好。我也回了一张纸条告诉她:“抄袭人家写的好的文章,虽然美,却没有生命力;自己用心思索写成的文章,它像鲜花一样,带着朝露,娇美无比,充满活力。”在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孟霏都是自己用心写的,且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几天以后,她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我听到同学指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以后,我的头脑“轰”地一下,我立即陷入极度的后悔之中。我的脸“腾”一下子烧了起来,火辣辣地难受。我想,这下全完了,我把人丢尽了。当时的我,恨不能从地上找个缝儿钻进去。后来,老师并没有批评我。我的天哪!老师救了我一命,替我挽回了面子。当时,我不知该怎么感谢老师。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教训。这篇“感受”写得很生动,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我在她的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孟霏,老师因为你的说到做到而开心,谢谢你!你的作文展示的都是你自己的东西,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每次看着她,从她的神情中我总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我的信任和默契。
当发现学生的作文是“抄袭”时,我努力避免出现类似以下的三种做法:
(1)很生气地批评学生,甚至当众批评,然后处罚他让他重写等等,以求杀鸡骇猴。
(2)很随意打个“不及格”,写上一句措辞严厉的评语“你的作文是抄袭,这就像偷别人的东西一样!”作为标签,以示警戒。
(3)单独地对学生进行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苦口婆心地讲解,让学生明辨是非,改过自新。
(1)和(2)行为下的学生或许也能告别“抄袭”,但它是以强制和打击下的伤害为代价的,学生的情绪(心理)是羞愧的、压抑的、焦虑的,即便学生有所改变,也容易是消极的,其结果,不但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和教师形成对抗,有些甚至会产生“以暴制暴”与“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有时候,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表面上是“压住”了学生,实际上往往是把“矛盾”给激化了。
(3)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但又常常陷入说教的形式,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感觉教师是用心良苦用情深入,可学生所谓的“受到教育“却是被动的、受灌输的。因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那些“道理”是缺乏实际的体验的,是肤浅的,不深刻的。所以,学生的“抄袭”等行为很容易又会出现反复,久而久之,有些教师难免就会给这些学生戴上了“屡教不改”的帽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呢?把“教育”融会乃至隐匿在学生的体验之中,让她真切地感受到“抄袭作文”这一不良行为给自身带来的难堪和自我价值的贬低,从而让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变成了自主自觉的自我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我直接的、正面的对学生的批评和教导,但是经我有意安排而形成的事情本身的自然发展状态,却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地受到心灵的“震动”,而这种“震动”既能顾及学生的自尊,又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由“内”而“外”,由“思”到“行”。从事情的结果可看出,学生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至始至终是融洽的,不存在冲突性的矛盾。因此,更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爱学生,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林重德教授也曾经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爱生如子”的崇高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自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如何倾注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行为思想理解、尊重。热爱是转变学生的关键,理解是添给学生的原油,尊重是点燃学生自信心的火种。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带路人,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知识有些也许很快便会忘记,有些也许在社会上根本就用不上。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引导,将永远使学生牢记在心,终生受用——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小草,在山坡上,在山缝里,在小溪边,在大树下……即处都可以见到小草的身影,无不表现出小草的生命力顽强。
春天来时,春寒料峭,风沙肆虐,然而它大胆的向人们报春的信息。
秋冬来时,你深深的把身体献给大地母亲壮烈的离去,不怕野火烧,不怕白雪盖,难怪别人赞颂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的奉献是难以说清,它1立方米小草,可以释放50多升的氧气,还可以防风固沙,防护水土流失。
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小草想到了清洁工、张海迪……当春节的`、团圆的笑声、推杯换盏声聚集在一起时,我们的清洁工早已穿着大黄外甲,嘴里吹着热气,一手拿扫帚,一手拿撮子,弓着90度的腰尽心尽力地清扫着。
当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时,你可以坐在车里、家里,吹着空调,喝着饮料,听着音乐,看着电视,他们却汗流浃背,背上渗了个大地图,戴着太阳帽,冒着40度的酷暑,一边捡着瓜皮,一边拾着饮料瓶,默默的工作在马路上,小区里,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也许还要被别人贬低,但他们仍是默默无闻,从不计较。
一天,我漫步在小区的路上。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两个路灯之间有一个大蜘蛛在织网。我见它织得挺认真的,于是我便也停了下来,很有兴趣地观看它织网。
这只蜘蛛一看就是织网的老手,因为它很快就织出来了一个大型的人边形。可是,风却时不时地吹过来,很容易就将蜘蛛从树上吹落到地上,所以它就不得不“停工”,故而蜘蛛织得很慢。
在蜘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大风的阻挠下即将要把网织完的时候,一阵大风突然袭来,直接把刚刚完工的网戳出了一个大洞。望着这个大洞,我的心里也在替蜘蛛难过,网刚织好就被风破坏了,真是太可惜了!
我正想离开的时候,蜘蛛却不灰心,又开始织网了。虽然大风还是时不时地袭来,但是,蜘蛛它并没有放弃,它只是在一丝不苟地织网,看不到任何一点儿对风的抱怨。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这只蜘蛛成功地织好了它的网。我看见这只蜘蛛,它好像笑了似的,因为它坚持下来了。因为坚持,它收获了成功。
看到了这一幕,我突然想到,蜘蛛都懂得做一件事要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而人类呢?我们有时候往往都是遇到了一点儿困难就放弃了。
为了丰富晨训内容和锻炼员工体魄,自7月初起,公司利用晨训的时间组织了全公司性质的拔河比赛。得到消息后,钣喷中队全面备战。
7月7日晨训时间我中队与燃气生产中队进行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我中队取得胜利。在这初赛的胜利后,拔河人员及车间人员包括我都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随之而来的便是骄傲,目空一切,感觉拔河比赛第一名势在必得,不把其他中队放在眼里。俗话说;骄兵必败,一点不假。在随之而来的复赛中,被管理中队战胜。在复赛比赛完毕后,可想而知我们的心情,用一落千丈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大家有的都开始沮丧。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只是一次游戏比赛,但这关系到一个车间、一个中队“士气”,故此与团队商讨后,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较量,还关系到一个团队凝聚力、必胜信念及拔河技巧的运用。我们开始整顿队形,讲究方法,鼓舞士气,经过我们的一致努力,最终赢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通过这次拔河比赛,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团队的团结、以及团队的凝聚力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想到了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战场无敌。”
当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通过加水将薄薄的水膜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时, 她俨然已化身为一名超级魔法师, 带领全体师生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太空, 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太空的魅力, 并留给他们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与地面师生的“天地对话”更是增加了学生们的现场参与感, 也让更多人见识到现代远程互动课堂的魅力。
毋庸置疑, “太空授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科技知识, 探究未知宇宙的热情, 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在其成功的背后, 航天科技的发达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稳定、快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了解, 此次“太空授课”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 并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这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是多么有力的诠释。
“太空授课”的成功也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搞了这么多年, 为何效果并不显著?为何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为教师的教学“锦上添花”, 更有时被认为是“画蛇添足”, 甚至是“帮倒忙”?
关键在于我们之前过于迷信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表达功能, 囿于传统教育模式, 只着力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最终往往把“人灌”变成了“机灌”。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不从信息技术支持的下“教”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转变, 如果我们只见技术不见人, 尤其是长期忽视教学的主角——学生, 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 其变革教与学生产关系的作用将永远得不到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将永远只限于辅助教学的手段或工具。
正如山东省淄博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光良在文中所言:教育信息化, 根本不在于设备和资源量的多少, 也不在于速度和效率, 而在于对传统教育发展瓶颈突破的程度。这需要我们敢于在教育的难点问题上发挥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力”的变革作用, 所以我们策划了这期选题《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 (3)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提质“减负”》, 从引入信息技术的全新视角, 尝试破解长期困扰中国教育的“减负”难题。
当然,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已经有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这从本期“新思维”、“教与学”和“2013′征文选登”等栏目的文章中已有鲜明的体现, 我们将继续关注和鼓励这些宝贵的理念与实践, 引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5月底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的GCCCE2013大会, 积极倡导“知行合一融会创新”的理念, 这一理念与本刊的一贯宗旨是一致的。本期, 我们选登了两篇GCCCE大会优秀获奖论文, 展现学术领域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领带”能有什么“效应”呢?我的一位同事这样说:“我发现,当我打起领带上课时,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这是否只是偶然现象呢?
学生喜欢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教师的“说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常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论再怎么变换,学生也已经司空见惯。这时,教师整洁的仪表、良好的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优雅的气质,就显得重要了。当学生觉得教师不但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而且仪表得体大方,便会情不自禁地被教师所吸引。“领带”,其实是我们教师外在美的一个体现。
学生需要美
据调查,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现代母亲”已不同于传统的“慈母形象”,可以概括为五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其中“化一点淡妆”这个要求有多少家长知晓?它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的。这表明,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父母不但是善解人意、知识渊博的,而且还应是美的!
教师应当怎样传播美?
让我们的教师同行们以简洁明朗、美观大方的着装,适时而恰当变换的教态(形美)去感目;
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精炼而又传神的语言(音美)去感耳;
以严密而又连贯的意境(意美)去感心。
契诃夫曾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貌、衣着、心灵、思想。”
学生仰慕教师,其中的原因除了教师的德才之外,还有教师从里到外的美的吸引。
所有这些,都是“领带效应”带给我们的一系列启发。
画中画着一个绿色通道,旁边牌子上写着十分醒目的.五个大字—“母子上车处”,但在绿色通道里只有四个身体强壮的男人,似乎对那五个字熟视无睹,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被挤到了一边,四个男人的形象真变成了“假文盲”。
看完漫画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其实生活中的“假文盲”随处可见,有一次我上车看到有一个写着“老弱病残孕”的专座便坐了上去,过了没多久一位年迈的老人上来了,我便紧忙让开说道:“奶奶您坐吧!”话音刚落地,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毫不客气的抢先坐了上去,嘴里不停的喊道:“累死了,累死了!”我实在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的说道:“我可没有给你让,不要自作多情!”他反而理直气壮的说:“你不坐还不让我坐”不等我说话,旁边的奶奶和蔼的说:“行了,他累了就让他坐吧!”这时那个小伙子竟然得意洋洋地吹起了口哨,我生气极了,幸好旁边的阿姨给奶奶让了座才化解了这场**。现在回想起来他真是个地道的“假文盲”。难道那红红的凳子与上面显眼的白字他们看不见吗?不禁叹气,心中暗下决心,绝对不让自己变成不是文盲而胜似文盲的人。
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从不肆意炫耀,而是将果实深埋土中。它不择地势而生,与蓬草为伴;它从不包装自己,即使开了淡黄的花儿,也只会羞涩地把它埋入土中,成为累累果实。它是那么的朴素,却又是那么的可敬,这不正如和我们相伴多年的老师么
老师,在我的意念中,清癯,柔弱,她仿佛总是以弱者的身份出没于历史的章节中。有的人一夜暴富,身著名牌服饰,出入高级宾馆,可是一个缺乏文化内涵的人,在华丽的包装下更显得单薄。而老师捧一本书,执三尺教鞭,上三尺讲台,等粉笔屑染白了鬓发,所得的是一卷诗书,两袖清风。老师一生清贫,谨守一方精神的净土,他们与“人头马”,“XO”无缘,他们与公费疗养,高档消费无缘。他们只是默默地教书育人,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吐露芬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开启一代童蒙,支撑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他们捧着世代人的希望,教化着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民族。塑出一批批栋梁之材的老师和捧出一串串累累硕果的`落花生是何其相似啊!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和在贫瘠的土地里开花结果,何其相似!
我赞美落花生,因为他不慕荣耀,在逆境中开花结果,它不与橡树白桦争高低,不与兰花牡丹争香艳,不与青松雪莲比孤傲。
我赞美老师,因为他们远离庸俗,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富翁;他们不与名人比荣耀;不与大款比富有;不与小人争蝇利。他们只是默默地耕耘,耕耘我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只是默默地收获,收获着几千年来的桃李芬芳……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白盔白甲的人’呢?”问题一提出,许多同学都开动了脑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意见,我没有正面回答。我先问:“‘似乎’一词是什么意思?”同学说是“好像”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似乎’是‘好像’的意思,那么阿Q到底是听清还是没听清?看清还是没看清?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听清,没看清。”我接着引导说:“阿Q为什么没听清,没看清呢?”“阿Q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有同学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这说明他心里很害怕。”我接着问:“除了害怕有没有激动?”有位同学思考了一会儿,主动站起来说:“阿Q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他认为赵家遭抢是穿白盔白甲的人干的,革命党既然来了,他就有机会投革命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有同学说阿Q心里害怕,大家能不能说说阿Q害怕的根据?”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遭抢的是赵家,赵家是阿Q一向惧怕的,从“他(阿Q)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可以看出阿Q对参与抢赵家还是有顾虑的,因为赵家毕竟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而阿Q 在本能上是惧怕大户人家的。
经过以上引导、讨论后,我作出如下总结:“鲁迅先生两次用‘似乎’一词,意在表现阿Q在遇到赵家遭抢这件事时害怕、紧张、激动的心情,且在这种心情支配下,阿Q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出现了问题,以至听不清楚,看不真切。鲁迅先生是遣词的高手,只用‘似乎’一词就把阿Q遇到赵家遭抢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词而境界全出。
从以上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哲学思维的运用:人的行为表现来源于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实际。阿Q的“似乎”,说明他头脑中出现了混乱(表现),这种混乱来源于他害怕、激动的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心理又来源于阿Q生活的客观实际——长期受有权势的人欺压,因而惧怕赵家;长期不满而容易迸发革命念头,因此看到赵家遭抢心里很激动,以为革命党要来叫他参加革命了。
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进而探究心理形成的客观实际,这种哲学思维方法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很通用。因为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要描写人的行为表现,我们由人的行为表现进而探究人的心理和形成心理的客观实际,就可以解决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许多问题。如体察人物心灵、体会人物情感,推知社会环境,领悟作品主题等等。比如,《药》中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儿子上坟时的表情:“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脸色惨白,还出现些羞愧的颜色?鲁迅先生这样写夏四奶奶有什么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述方法分析解答:
夏四奶奶脸色惨白,是因为她儿子死了,心里很悲伤,而这种悲伤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屠杀带来的。夏四奶奶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是因为她认为儿子是因造反而被杀头的,造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夏四奶奶为什么从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大逆不道的呢?这又源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宣传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可见,鲁迅先生写夏四奶奶脸色惨白,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意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及其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
上述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可信手拈来,无须多举。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类似的问题,,不少同学不知从何处着眼来分析解决,这实际上是缺乏哲学思维习惯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比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偶然之中有必然,联系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来分析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这样还会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比如,对《祝福》的主题,我们只要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就可以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理解。一般说来,大家都认为《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礼教的,可是祥林嫂的悲剧仅仅是封建礼教造成的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婆婆把自己的儿媳卖给别的男人为妻这一举动呢?难道那婆婆头脑中就没有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观念吗?当然有,但农村的极端贫困使得这位婆婆不得不出此下策。可见贫困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总之,如果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理解就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教给学生一些哲学知识,培养其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照这样来看, 情景喜剧确实以其独特的魅力, 以一种外来文化的形式在中国扎地生根了。但是, 纵观这十几年我国情景喜剧的发展, 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其一直存在的某些弊端:一样的演员, 一样的“灌装笑声”, 雷同的情节, 低成本, 快制作……有一组数据显示, 我国情景喜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年生产量目前仍只有影视剧总产量的百分之五 (这还是论集数, 如果换成小时数, 所占比例还会更低) , 即便是行业内最景气的英氏公司, 年间也才拍了十余部作品。直到现在, 我们仍然依稀可见到情景喜剧不时“赶场”的身影。对此,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苗棣教授也认为:“中国的情景喜剧随着《我爱我家》的出现, 第一部作品就直接达到顶峰, 其后却江河日下”[2]。
但近来, 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 随着《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的热播, 我们看到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市场还大有可为。2007年9月7日, 《家有儿女》一举摘得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9年8月25日, 《武林外传》成功问鼎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系列电视剧奖。特别是《家有儿女》抛弃了愈演愈烈的“方言情景剧”的风格, 撇开了以纯滑稽、纯嬉闹来取悦观众的表演形式, 用普通话打造了中国第一部以儿童教育为题材的情景喜剧。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还走出了国门, 先后被美国卫星电视有限公司Sinostar Satellite TVLLC和日本的乐乐中国频道买断播映权, 为中国的电视剧争了气。所以, 笔者认为, 我们完全可以从《家有儿女》的成功之处为情景喜剧取经。
一、好剧本、好题材, 走本土之路
喜剧片难拍, 青少年家庭教育片更难拍, 而青少年家庭教育喜剧片的拍摄则是难上加难。即使是我国的儿童电视剧, 近20年来也是少之又少。有这样一组数据说:1980年, 我国儿童影视剧的数量与成人剧相比较各占50%;1987年的比例竟是1.5%:98.5%;1995年, 成人电视剧年产量6000多部, 儿童电视剧却不足20多部;1995年至今的十多年间, 常规的儿童电视剧竟不足15部[3]。就是在这种令人堪忧的情况下, 《家有儿女》跳了出来。其迎难而上的勇气确实值得嘉奖。
应该看到, 之前很多情景喜剧给人的感觉是“为取悦观众而刻意制造的荒诞不经的玩闹”, 为博观众一笑演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那里嬉闹。而《家有儿女》则打破了这种方式, 以“教育广大儿童、青少年”为终极目标, 围绕“成长”这一主题, 选取夏家这一重组家庭为叙事平台, 将现今我国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以极其巧妙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有些问题甚至涉及现代社会的敏感地带但又具有普遍性。因此, 有网友说“看《家有儿女》不像看其他的喜剧--看了笑了也就没了, 看完《家有儿女》的一个故事, 会让你在笑完之后领悟到一些东西, 比方说怎么和父母更好地相处, 怎么更爱自己的家庭。”
中国的情境剧是从国外 (美国) 引入的, 所以借鉴国外的优秀作品也无可厚非。连英达自己都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在国内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国内有很多人认为英达是一个有很多创造能力的人, 能够发明出很多新的东西, 脑子里有很多想法, 其实我没有。我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把美国现成的成果转化为中国的东西, 只不过我转化时相对巧妙一些”[4]。当然, 这也就是英达的聪明之处--将情景喜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使更多本土化的东西与之融会贯通, 这一点是我们国内情景喜剧要取得成功的必要步骤。
在《家有儿女》中,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塑造得非常“真实”。比如, 爸爸夏东海豁达开朗却又生性懒散;妈妈刘梅善解人意却又性情急躁;女儿夏雪聪明好学却又眼高手低;儿子刘星敢作敢为却又志大才疏;小儿子夏雨精灵活泼却又贪玩爱扮深沉……每一个人物并不是完美无缺, 而是可圈可点的, 所以, 反而让观众觉得他们都是生活中“真实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性无疑加剧了《家有儿女》的可看性, 让观众觉得这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在演自己身边的一些事。除了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精雕细琢外, 《家有儿女》还突出强调“以儿童为本位”这一理念。在每一集剧里, 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编剧特别注意弱化家长的管理, 而强化顺应儿童的天性, 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 让他们独立成长。剧中高亚麟扮演的“夏东海”爸爸这一角色就突出体现了这点, 当然, 这也符合他“留美归国”后思想开放的性格特点。这种民主的教育模式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家长用习惯性批评的眼光看孩子, 有意无意中将成人的准则强加给孩子”形成强烈对比, 也由此给我们家长以警钟和提醒, 开放、民主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 编剧深谙中国的“国情”, 能非常清楚地读懂我们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 我们的家长在关心什么, 我们的孩子和家长又最苦恼什么。因此, 每一集, 每一个小故事总能反映眼下我们所存在、困惑的一些问题, 这也就更普遍地引起了公众对《家有儿女》的关注。所以, 一部好的情景喜剧要取得好成绩, “好剧本”显然是首当其冲的。我们的剧本不仅仅是能在茶余饭后博得观众一笑, 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在笑完之后有所悟, 从而在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象。
二、树品牌、树形象, 看长远未来
与国外相比, 美国的电视情景剧在走红之后, 总有一系列相应的派生剧产生。比如在70年代美国有个长盛不衰的情景喜剧叫《玛莉·泰勒·摩尔的故事》 (1970-1977年) , 因其极高的收拾狂潮, 而出现了《罗达》和《菲利斯》这两部情景喜剧和《古兰特先生》这部电视连续剧。再比如在1974年~1984年轰动全美的《快乐的日子》, 其派生剧《拉文和雪利》也取得了成功[5]。但在中国, 这样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往往是一部情境剧拍了也就完结了, 不见得有其他一些以该剧品牌而起的商品诞生。但《家有儿女》打破了这种僵局。以系列剧和衍生剧的顽强生命力再热荧屏, 还由此树立了品牌意识, 形成了其他副产品。
㈠系列路线和衍生剧家有儿女从2005年开播之日起, 至今4年, 从第一部到现在的第五部 (又名《家有儿女新传》) , 可以说走的是一个系列剧的过程。一部电视连续剧要拍好续集, 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是曾在中国火爆了的《还珠格格》在拍到第三部时也已经名声不在了。而情景喜剧要拍“续集”其实更难, 既要避免剧情的重复, 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故事, 又要因剧情发展、人物成长需要寻找合适的演员, 不断地与时俱进。所以, 像《都市男女》、《东北一家人》也只做到两三部就没了生气。但《家有儿女》却创造了中国情景喜剧“系列剧成功的典型”。从第一部、第二部的火爆, 到第三部、第四部, 直至《家有儿女新传》。中间虽小遇挫折, 如第三部时面临“小雪”替换而导致观众不买账的风波, 但最终还是利用其良好的营销策略赢得了满堂彩。
当时《家有儿女》在播出两百集后, 收视渐入佳境, 人物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但因为“小雪”的扮演者由原来的“杨紫”换成了“宁丹琳”, 两人形象、气质差异极大, 一时间, 公众对新小雪的形象诟病责难声不绝。对此, 制作方既不大肆炒做也不刻意避讳, 一方面在各大网络媒体上详尽地介绍了新小雪出炉的原因, 过程和新演员的背景, 另一方面在新片开播之前, 请来了新老小雪扮演者和《家有儿女》演员一家子做了一期访谈节目, 其乐融融的场景, 平实融洽的谈话多少安抚了观众的不满情绪。这也对第三部收视率的回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有儿女》的成功使制作方乘胜追击, 延续“家有”系列, 由《家有儿女》的幕后班底打造了《家有公婆》。2009年3月起《家有公婆》先后在珠江电影频道、北京文艺频道、广东等地热播, 收视屡创新高。当然, 这与《家有公婆》本身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密不可分,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有站在《家有儿女》成功的肩膀上, 出色的创作班底是其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 一部好的情景喜剧在其播出热潮的基础上, 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 乘胜追击走系列剧路线, 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㈡副产品和品牌意识《家有儿女》的成功使其建立了知名度, 就像某种商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形象后, 公众对其的忠诚度和认知性陡然升温。这就促使《家有儿女》达到了由名牌向品牌的飞跃。2007年8月《家有儿女》同名小说出版, 2008年, 《家有儿女》动漫版公开上映。而与爱国者联合打造的“家有儿女之星”影视表演训练活动、“家有儿女俱乐部”网站也于2008年4月全面启动。品牌喜剧的经济延伸在逐步扩大。2008年6月1日, 《家有儿女》剧组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坟川地震募捐, 举办了一场题为“《家有儿女》和你在一起”的娠灾公益演出, 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方式也放大了节目在社会中的影响。而经过动画版《家有儿女》的投石问路, 相关的玩具, 人形公仔以及书籍、服装也在陆续推出。《家有儿女》作为优秀的喜剧品牌不断向较高级的品牌竞争阶段迈进。
一个产品形成品牌可以衍生其副产品的发展壮大, 比如世界知名品牌“迪士尼”从最初的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到动画人物米老鼠、唐老鸭的出炉, 再到之后迪士尼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等一系列副产品的应运而生, 使迪士尼成为当今世界品牌排名第七的产品。当然, 这只是世界百年产品的形成及壮大, 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品牌意识”对于市场的重要性。
美国一些优秀的情景喜剧在一经播出后总能保持常年不衰的盛况。比如《老友记》、《六人行》都是连续10年保持了最佳收视率。如果我国的情景喜剧也能持续这样的热浪, 如果《家有儿女》也能将第六、第七甚至第十部拍摄出来的话, 相信情景喜剧将成为中国电视界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苗棣.成长的烦恼——情境喜剧在中国, 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2]吴晓东.中国情景喜剧15年:创新才是硬道理[N].中国青年报, 2008-1-22.
[3]魏南江.《家有儿女》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新时代[J].中国电视, 2007, ⑾.
[4]陈燕妮.美国之后——50位旅美人士的归国之路[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
我由此想到,何止是苹果,人不也是如此吗?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
作文
坏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坏人,也不是一下就变坏的。有句俗语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是说人小时如果不注意慢慢染上一些偷偷摸摸的坏习惯,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像这些霉菌一样,会把人慢慢的腐蚀掉,成为人民的罪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也这样,如果什么问题不懂、不明白,还不主动问老师向同学请教,时间长了就会越积越多,到最后发展到什么也不会做,最后就什么都没学好。
这是我懂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从小养成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山西省忻州市第五中学
由冬至想到的......作文350字
・ 今天是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在每年的这一天里,我们一家都会在一起吃饺子,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下午我们一家人聚集在一块,吃着各种各样的饺子,有羊肉的.,大肉的,萝卜的......吃着吃着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冬至吃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但是为什么要在冬至吃饺子呢?我问奶奶,奶奶说:“冬至吃了饺子就不冻耳朵了!”“可是每年冬至过后,我还是要带耳套的呀,这该怎么解释呢?”“别着急,爷爷给你讲”,爷爷说,“关于冬至吃饺子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医圣,一天他回家看见一些穷人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他就把一些驱寒的药放进锅里熬,然后用面片做成耳朵的形状,放到锅里煮,让那些穷人吃了,耳朵不出半个月就好了......好了,不多说了,饺子来喽~~~~~~”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我心想,没想到吃饺子还有一段故事呢,我这知识面真是太浅了,我必须得好好补充补充我的知识才行啊!
前面的是男生, 不管高矮, 都从上面过。有一处设置的较高 (留着学生钻的) , 能把人绊倒, 见此情景, 怕同学受伤, 我又着重强调:“根据自己能力, 可以从下面钻过, 手尽量不扶绳”。部分根本过不去的女生却选择从上面慢腾腾地翻爬。
几周后, 上示范课, 我指导初二年级学生做了相似的活动, 不同的是这次的道具是学生方凳、跳绳和垫子。器材布置是每两个凳面系上跳绳, 中间铺上垫子。要求在练习时, 不能从上面通过。学生们很踊跃地依次从下面爬过,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听课老师反响很好。
为什么相似的内容却得到明显不同的效果?在高年级上课时出现的问题缘于有个学生说“××在钻狗洞”。有些女生听到了, 便觉得自己若钻过去便当众丢丑了。出现这种情况, 我当即批评了这个学生。
课后, 在办公室休息时, 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故事—《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讲述的是一位校长带领学生到海边游泳, 大家玩得很尽兴。那些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上岸后, 觉得衣服湿了, 便当众把衣服脱了, 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 她们竟然造成了一小圈天体营。令人佩服的是校长凭着教育家的直觉, 等了几秒。其实四下里没有人大惊小怪, 海滩上一片天真欢乐。她们很快拧干了衣服, 重新穿上, 像船过水无痕, 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而我的做法却恰恰扩大了影响, 让学生学会了鄙视别人的“无行”, 并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丈夫死后,她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人。然而好景不长,她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被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做老婆。她不愿任人随意摆布。“一路上只是嚎、骂”,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她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维护自己人的生活。”
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这种安分耐劳的生活使她又白胖起来了……当第二个丈夫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子,走投无路的祥林嫂为了生存再一次来到鲁镇时,却难以找寻到第一次来鲁镇时的“人”的生活了。鲁四老爷视她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绝不许祥林嫂沾手。鲁镇的人们也渐渐褪去了对祥林嫂的同情,把她的悲哀视为被大家咀嚼的渣滓。和她同样做工的柳妈也以厌恶的口吻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增添祥林嫂心灵的痛楚。为了让自己和别人居于同样的地位,祥林嫂不惜用几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在冬至祭祀时“坦然的去取酒杯和筷子”,而四婶慌乱中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永远不是同类的人。这一打击使她的精神崩溃了,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又一个祝福的冬至到来了,祥林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鬼魂和地狱的梦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者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可见祥林嫂至死还在为自己得到“人”的起码生活而努力。
祥林嫂一生所追求的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其实不是真正能独立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的生活,充其量也仅仅是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过的“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而她更多的时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虽然她一次次地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而努力,抗争,但她没意识到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摧残虐杀下,她一个弱女子只能被吞噬了。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一个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社会里,封建观念和习俗浓重,强烈得如泰山压顶的环境中。她做工的东家鲁四老爷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祥林嫂初到鲁家帮工,他皱起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尊严。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祥林嫂再到鲁家帮工,他直言不讳的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至于祥林嫂的死也会使他恼怒万分,只因他觉得祥林嫂在家家户户祝福时死去,死得不是时候。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祥林嫂周围的世界冷漠、无情,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就是柳妈,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也认为再嫁后的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作为贫苦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到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听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祥林嫂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的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努力。然而她的努力实质上是她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作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封建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踩,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改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她是不可能抗拒,背叛世代相传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她进行了残酷的虐杀,只能留下她死前对鬼神对地狱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
中国有三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我们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自豪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糟粕性的思想,如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贞节观念和门第思想等对人们精神的毒害。它使很多劳动妇女经历了惨淡的人生,悲惨的命运。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不只一次地看到那些美丽善良而命运悲惨的女子。如南朝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在被婆婆驱逐回家,又被哥哥强迫嫁给官宦人家时,不慕名利,毅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丈夫双双殉情而死以表达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迫害他们的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作出了无情的抗议和嘲弄。还有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不甘做王孙公子们寻欢作乐的玩物,真诚的追求爱情,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而她倾注全部情感的富家子弟李甲却屈服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在别人的挑唆下,轻易背叛了杜十娘的感情。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全然不看杜十娘的善良真情。只会紧紧关闭十娘通往幸福的大门。悲愤交加的杜十娘只能以投河来表达一个弱女子的反抗。
由祥林嫂这一大家熟悉的文学形象,我们更认清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旧时代人们思想的毒害和禁锢,对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压迫和虐杀。让我们在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众多妇女寄予同情和爱的同时,更加认识到新时代新思想的可贵吧!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要磨砺才能出锋,梅花只有不畏严寒才能绽放出美丽。是啊!人,不也一样吗?
我沉默了一会,脑海中不禁浮现了一幅久违人心的画面……
看着大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只能说一个字“绝”,看着大书法家在宣纸上矫若珑玲,只能说一个字“美”。这时,我心中也痒痒的,好想像他们一样,不久,我便拿起爷爷的笔和墨在纸上涂鸦起来,“好难啊”,我叹了口气,“别人怎么写的那么好呢”,我心里想着。
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他们看了我写的字议论了会说:“要不让儿子去学毛笔字吧!”我眼睛一亮,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妈妈为我找了一家学习书法的地方,来到这里,只见墙上挂着一幅幅吸引人心的字画。开始学习了,老师教了我拿笔的正确方法,随后开始教我写笔画“横”,我拿着笔向下用力,又向右,几秒后,真难看,毛笔太软不太好控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学完了,回到家,我拿起纸墨,精心的练了起来,“横”这个笔画练了一下午,手快酸死了,不过练的.好看多了,起笔、收笔总算有点样子,没那么难看了。
每个星期都如往日,一年过去了,我五岁多了,老师说我可以考五级,我大吃一惊,别人学了两年多的都考不了五级而我才学了一年,心中乐滋滋的。
上小学了,我开始有点烦写字,说太冷,不想学,就这样一手的好字废了,一年级下学期时,妈妈说:“你整天没事干,还是要学一下。”我又去学毛笔字了,可我连写“卫”都写不好,同学们一个个比我写的好,和我同时学的都写隶书了,一双双嘲笑的眼神向我扑来,这时,我又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超过他们,每天我都在练字,无论冬夏,即使是三九寒冬,我也不怕冷,每天练,洗笔,坚持练。
终于,几个月过去了,老师说我考四级应该可以过,我却想考五级,于是越来越努力,有一次洗墨盘,因为冬天太冷,所以生病了,病好后,我还是努力写,不畏严寒,春天时,我考上了五级,心里舒畅了很多。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进步飞快,很快考过了七级、八级,我越来越来劲,我马上就可以去参加一个全国公认赛,成功后,字就值钱了,这么多年,没有白费,我离梦想近了一步,不过,磨练还不够。
是呀,历经了这么多磨练,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我都克服了,开始像梅花一样绽放。
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将在我学习毛笔字的道路上永远闪烁。
在别人都不相信、不支持你的时候,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克服从众心理,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在小男孩的这个年龄更是难得。如果他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坚持下去,那么他必然会大有成就。
还记得《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吗?文中的伽俐略因为用实验一举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从而举世闻名。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奇怪。其实,因为亚里士多德是皇帝的老师,所以,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绝对正确的。伽俐略要能够克服亲友的责备、大众的置疑,才能够作出用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决定。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吗?
伽俐略的行为固然是勇敢的,但是至少他还没有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在历史上,尤其是在西方发明了火刑之后,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的人那真的是叫一个不计其数。大家一定知道哥白尼吧?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哥白尼发现了新宇宙。”可是,当“日心说”发表以后,哥白尼不仅没有受到肯定与推崇,反倒受到了当局的迫害。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教皇的手中,而教皇是以神权为基础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破坏了神权,因而他受到了迫害也就不足为奇了。哥白尼的一个弟子公开站出来支持“日心说”,结果当即就被绑在了火刑柱上活活被烧死了。哥白尼的晚年非常凄凉:不仅被迫公开检讨,还被逼着修改自己的学说。不过,他在私下里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当前“互联网+”风生水起,教育自然不能缺位,那“互联网+教育”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会生成什么?是新的行业,还是行业的新形态?不管怎么说,改变是必然的。“互联网+教育”会让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场变得多元,传统教室成为“未来教室”,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也会让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再分明,推进“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全面拓展与更新学校课程内容,改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实现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互联网+教育”有很多好处,但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甚至社会与家庭,都需要为之准备,厘清观念,保持冷静,积极尝试,提升能力。
“互联网+ 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存在众多的“+”,这些“+”或许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启示。
一、“课程+”
什么是“课程+”?简单地说,是此课程+ 彼课程,可能是“1+1”,也可能是 “1+1+1+…”,更可能是“1+2”。当然,“课程+” 不是简单地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课程相加,将知识和技能等重塑融合,加出别样的课程,加出课程的特色与精彩。这种相加,可能是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及和校本课程间的相加,也可能是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加。例如,语文与学校的经典诵读,与历史知识故事,与美术、音乐等有效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如,学校“经典诵读”与“版画”两门校本课程相加,以画配文,以文助画,学生在诵读中绘制版画,通过绘制版画理解经典,可以说,“课程+”出来的是一个简洁明快、轻负高效、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李振村先生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推进的“全课程”改革、程红兵校长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实施的“三大课程谱系” 等,都是“课程+”的一个很有益的尝试。
二、“教材+”
有了“课程+”,必然会深入教材层面,从 “课程+”到“教材+”。可以说,“教材+”是 “课程+”的一种承载与表现形式,是推进并实践“课程+”的手段与载体。与“课程+”相似的是,“教材+”不仅是两本或两本以上教材的简单叠加与重合,而是承载“课程+”的一个新的课程教材。它注重整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将其融合在一门新的课程教材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整体化,并非碎片化学习。学生直面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让学习活动始终面对一个完整的对象。用芬兰同行的话讲,这样的学习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学生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完整的,如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 对探究欲的满足及对知识功能和意义的领悟。
三、“教师+”
这里说的“教师+”不是指某教师与某教师的“相加”或合作,其“+”的是教师的技能、本领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适应“课程+”,为了“教材+”而储备多元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全科教师”,按照“互联网+”的特征,即能跨界融合、跨学科实施教育教学。雷夫曾说,“在小学里,一个好老师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文学和数学,而且还需要精通基础科学、历史、艺术等课程,不仅如此,还必须扮演好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角色”。“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但是在这所小学,我是一个全科老师,历史、数学、自然、棒球、莎士比亚戏剧、摇滚乐……什么都教。”所以,面对“课程+”,呼唤“教师+”, 呼唤全科教师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学生的潜能,从简单承担多门学科到有效整合多门学科。
探索“全科”,就是要培养全科师资,这是当下教师培养很重要的改进思路。作为师范院校,应考虑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作为基层教研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要调整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指导教师立足“全科教师”的要求制定生涯规划,实现青年教师的全科培养、 全程实践和全面发展。当然,全科教师不能简单等同于“全能教师”,而是“课程+”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是能参透学校办学理念、 诠释校本课程、演绎学校“课程+”的教师。
四、“教与学方式+”
所谓“教与学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树立“经营课堂、 经营质量”的意识。无论是启发式、探究式还是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不管是讲授灌输还是自主学习,要以“有效”作为创新实践的根本,根据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把焦点从 “教”移到“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并且,通过游戏表演、分组讨论、 思辨分享、探究、有效练习等形式,切实整合“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教与学方式”,促进三者的有效相加,有机融合,重塑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室成为“教与学”的公共空间和师生共同的“研究室”。开放办学,开放课堂,创生富有学校、教师特色的教学模式或范式,上学生喜欢的课。
“童话大王”郑渊洁2013年受邀去韩国一小学讲学时,一个妈妈带着女儿赶到现场,并让女儿把一份韩国土特产赠送给郑渊洁。郑渊洁非常感动。作为回赠,就随手拿了一本签好名的书赠送给小女孩,坐在旁边的校长立即站起来问:“您准备做什么啊?”郑渊洁说我想送她一本书,那位校长立刻制止了他:“不能这么做,下面坐着那么多学生,你当着众人的面,奖励一个学生,会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心,这些学生没有犯错,所以不能赠书给一个人。”郑渊洁立刻醒悟,会后送给每位学生一本书,表示鼓励和感谢学生们的厚爱。
案例二:不让“看分数”
近年,我有幸被选派到加拿大温哥华参加文化交流,每天除了参观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外,有一项是参加英语理论和文化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授课的Karlwang教授发了一张试卷让我们做。第二天, Karlwang教授分发试卷时,亲自发到每一位老师的手里,并要求每位老师用一张白纸挡住自己的分数。我的分数是99分,在分数旁边有两个笑脸和一个大拇指,还有一个“Great”。下课后,我有意了解了一下其他老师的情况,发现无论高分还是低分,Karlwang教授都在分数旁边画上了两个笑脸和一个大拇指和一个“Great”,所以每个教师都沉浸在快乐之中。我想,面对鼓励,大人尚且如此,小孩就更不用说了。这让我感到惭愧,同时真的很佩服Karlwang教授。
案例三:不让“帮忙”
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小学考察期间,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每个班级都有一名授课教师,这位教师包办所有学科;另有一名助教,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后进生”尤其是患有某种残疾的“特殊”学生学习。因为在加拿大没有专门的特殊学校,因为法律规定他们需和正常学生同等对待,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有一次,一位肢体残疾的“特殊”学生想拿一瓶矿泉水给顾客,却怎么也够不到,我们培训班的一位老师想提供帮助,在一旁的助教立刻制止他说:“他能行的,我们一起来看他做好这件事,给他鼓劲。”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露出了开心满足的笑容。我们都一起为他的成功而鼓掌。
【反思】
上述案例无一例外地都彰显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词——尊重。尊重理念下的教育是一种接纳、宽容、和谐和理解的教育,它充分相信和赏识学生,使每位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如此,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树立做人的自信,做到悦己和悦人。
对照上述案例,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常在犯着不尊重学生的毛病,甚至常常践踏了学生的尊严。正如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微笑中有 爱迪生。只有建立更深远的视野,有着更博大的胸怀,怀有更宽容的心态,我们才能摒弃一己之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呵护和见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句容市崇明小学
江苏镇江 212400)
【由《夏天的喜剧》想到的作文】推荐阅读:
喜剧之王初中生观后感作文10-16
好看喜剧电影推荐05-27
喜剧之王电影剧本06-02
神奇的夏天 写夏天作文400字07-01
美丽的夏天 - 我爱夏天作文500字07-18
夏天的音符作文09-10
写夏天的声音的作文06-09
夏天的动物:蝉作文05-25
走过夏天的叶子作文06-14
夏天的云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