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的差异(推荐8篇)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
Abstract:Basketbal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today,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Culture about basketball.Now I’m trying to analyze th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it.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sober introspection of our country’s basketball development.I study the difference by observing the players’ performances and fans’ behavior.Of course the Chinese players in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is a good wa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In fact,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our basketball is what we real focus on and hope to.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lways tries to look for the ”Golden mean” so that Chinese have built a courtly atmosphere in CBA(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when American advocate the heroism and personalization in NBA.关键词:篮球;中美文化差异;CBA;NBA
自1891年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发明篮球运动至今120余年,篮球已经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集体运动项目之一,并形成了三大流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流派,以西班牙、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流派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流派,显而易见的是各大流派的形成是源自于各自的民族文化的,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篮球文化同时指导着各自的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在此,为方便讨论我们先约定一个篮球文化的概念:在篮球运动中球员、管理层和球迷共同创造并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共同意识以及物质上的财富[1]。
提到中美篮球人们首先会想到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和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此文中我们将用此二者管窥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庸”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在中国篮球文化中便有着充分的体现。比如一场比赛之前记者问到球员对于比赛的预期,回答基本都是“对手实力不俗,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不过我们会努力的”,从这一句我们足可见“中庸”文化的影子,球员总是对对手充满了尊敬与肯定,对自己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对联盟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从事这项运动必需的激情并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同时,球迷也体现出了“中庸”的特点,多数的CBA球迷并无非常稳定的支持球队,对CBA的关注基本是走马灯式的浏览,更不会像NBA球迷那样疯狂地崇拜“中职篮”球星。不可否认,这是CBA球队盈利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仁义”也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之一,甚至在CBA的比赛规则中都得到了体现。在NBA规则中,搀扶跌倒的对手球员是大忌,因为裁判极有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冲突动作而做出“技术犯规”判罚;而在CBA这种行为是不被反对的,因为它体现了双方球员之间的友好和谐。这样的“仁义”规则往往会造成判罚规则的模糊性,但是它确实避免了很多的冲突,个人认为这是可取之处。而在NBA,球场上是只有竞技的,因此也引出了很多的“丑闻”,比如2004年活塞主场对阵步行者时的“奥本山宫殿打架事件”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在CBA赛场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经典口号可谓是中国篮球文化里“仁义”本质的最集中体现。
“不为人先”也在CBA赛场得到了体现,主要体现于球员相互之间的谦让,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像NBA那样疯狂得分的球员。CBA的单场个人最高得分记录是由孙军保持的70分,而在NBA是由威尔特·张伯伦保持的100分,同时科比·布莱恩特也有过单场81分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单场70分这样在CBA堪称传奇的得分在NBA并非独孤求败者,诸多的球星都有过这样的表现。“不为人先”的球风影响到了球员个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球赛观赏性逊色不少。随着中西篮球文化的交融,“不为人先”的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嘉伯、李本森、JR·史密斯、马布里、布鲁克斯、麦蒂等一大批前NBA球员陆续来到CBA赛场并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得分冲击波,这些外籍球员场均40余分的表现让本土球员黯然失色,使得球迷对中国篮球更加的失望,可见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过,相比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人的篮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拥有一种团队精神。在中国这样一种“中庸”“不为人先”“仁义”的文化环境中,团队精神的建立往往比在美国容易得多,这也是中国篮球面对西方列强的最主要优势。
说完球员的文化,再来看球场外的文化。最近几年,中国的运动员选拔体制饱受病诟,篮球运动员的选拔更是在伦敦奥运会小组赛全败之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明显,当前的体制下明显的偏于注重选拔高个子运动员,说明领导层很片面的把竞技水平和身高做了一个比较唯一的对应,导致中国很少有高水平后卫的出现,少有的几个国际级球员基本都是内线球员,在美国球场上呢,艾弗森、纳什、博伊金斯等矮个球员则有效利用了“身高优势”在联盟掀起了一波波华丽的后卫攻击,可以说从选拔上中国篮球就已经废了一条腿。再一点,国内球员多数是从小“弃文从武”的,导致了其文化素质难以保证、篮球理论研究难以进行的局面,而在NBA最运动员的学历要求至少是高中,并且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球员没有取得学士学位。另外,新人得不到锻炼机会也是选拔制度上的一大问题。
二、美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林书豪掀起“林旋风”,湖人队(NBA,洛杉矶球队,队史共获得16次总冠军)季前赛8连败,德怀特·霍华德加盟洛杉矶等等话题纷纷成为搜索引擎头条话题不断地向人们证实NBA已经代表美国篮球进入了高度娱乐化的阶段。在此,我们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篮球娱乐化的基础土壤即美国篮球文化。
美国是一个多国移民构成的、历史短暂的超级大国,因此“求变”“创新”成了美国人最主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美国篮球步步走向了巅峰。规则上的创新:为了限制传奇球星乔治·麦肯而扩大三秒区、制定防守干扰球;为限制威尔特·张伯伦肆虐禁区而再次扩大三秒禁区、制定进攻干扰球规则,并规定底线发球高度不能超过篮板;为了限制巴克利的大屁股推人,联盟又做出了禁止“背身五秒”的规定,这一系列的规则的改变使得NBA篮球越来越具有观赏性,这是篮球娱乐化的必经之路。战术上的求变:每一场NBA的比赛犹如一场干戈相向的战争,球队将帅不断想出新的战术以攻克对手,而那些战术一成不变的球队往往不能成为常胜之师,湖人的三角战术、掘金的铁拳战术、公牛的篮板—挡拆—切入战术、太阳的跑轰战术[2]等等数不胜数的著名战术足以证明这一点、这种氛围在考验主帅比赛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资深球迷为之津津乐道。再者是球员个人的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战术、新的球队或新的队友,球员们往往频繁的做着个人的改变,例如詹姆斯·哈登从雷霆转会至火箭后从原来的替补后卫一跃成为球队领袖,其打法也从进攻的组织者转变为进攻的发起者,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竞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NBA联盟里,竞争贯穿于球场上下。球场上的竞争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对手的竞争,因为双方都是冲着比赛的胜利而来的,因此每一个球都是双方争抢的重点,为了争抢一个球权而满地打滚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另一方面,竞争还来自于队友,因为在NBA的体系里每个球队都有着权势逼人的“老大”,争取提高个人得分、篮板、助攻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个人在球队中的地位,谁能否认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的地位是队内竞争的成果呢?同时这些“巢内竞争”也是娱乐媒体最喜欢的炒作对象,科比和沙奎尔·奥尼尔的斗争曾经是美国最热的话题甚至是引起了球迷的相互攻击,可以说在现今的NBA里球员的斗争行为已经成为篮球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
第一次看NBA的球赛时率先吸引球迷注意力的不是比赛而是球星的造型,因为这是一个个性化的联盟、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NBA球员的发型、穿着往往和时尚界一起引领着风尚,比如20世纪初,艾弗森的地垄沟发型曾经引领了一代美国孩子的发型潮流,甚至90年代出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喜欢吐舌头,因为迈克尔·乔丹就是这么干的,后来科比的光头、卡梅罗·安东尼的纹身都曾经成为时尚。同时,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张扬的联盟,每场比赛都有如一部好莱坞的大片一样扣人心弦、场面惊险,“片中”有着领袖、有着英雄、有着灾难、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氛围下,整个联盟名人效应尤其突出,拥有布莱恩特、霍华德、纳什这样超级阵容的湖人队史从来不为收益发愁的,而一些平民球队可是经常需要向赚钱球队要补贴的。
在今年休赛季,CBA强队上海大鲨鱼队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一场交流赛。比赛在第三节就进入了垃圾时间,最终UCLA大胜大鲨鱼,这不禁让国人彻底看衰了中国篮球。那为什么中国顶级的专业球队会惨败给美国大学校队呢?这还得来看美国的篮球人才储备机制。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各年龄阶段的专业、非专业的联赛组织,使得每个年龄阶段的篮球人才都有着表现自己能力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机会,所以大学层次的美国篮球运动员其实已经具备很高的竞技水平了。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篮球文化中最严重的短板!并且从目前的国情看来,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然,要走远路需要现在就启程。
三、以上我们对中美篮球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那么当中美篮球文化相碰撞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试图从姚明、易建联、林书豪的身上找到答案和警示!
可以说姚明是最成功的外援之一,其NBA职业生涯一共得到9247分,场均19.0分;篮板球4494个,场均9.2个;封盖920次,场均1.9次;助攻769次,场均1.6次,另外除2007年伤停外其余赛季全部进入西部全明星阵容[3]。姚明在球场上明显表现出中国文化里的仁义、和谐,如果NBA有道德风尚奖那么它非姚明莫属,但是他也很好地将美国文化的竞争意识植入脑中,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肆虐禁区、大吼暴扣,将当时钱德勒、霍华德等一干中锋名将打得找不着北。很可惜,我们并没有在易建联的身上看到姚明的影子,国人总是发现易建联在NBA或国际赛场上的水平发挥远逊于在国内的比赛,其实在NBA赛场上易建联的水平还是时有闪光的,不过他的打法过于软弱而并不适合NBA这种高强度的比赛。2012年2月一个华裔球星在NBA突然崛起并掀起了一波史无前例的疯狂旋风,是的,他就是林书豪。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将本土篮球的发展滞后归罪于中国人的身体特征,但是林书豪这个拥有标准的中国身材的华裔美国人却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在疯狂的一个月里,他在突破、防守、身体接触、速度上纷纷体现出了优势,原因只是他从小打球、从小苦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NBA打出优势是华人可以做到的。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篮球由于各自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篮球文化更加的趋向于“和谐运动”,“中庸”“仁义”“团队”是主要的精神,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球员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运动的长远发展;美国篮球则更趋向于“激情运动”,“英雄主义”“个性化”“娱乐化”是他们的主题,当然也衍生除了一些冲突、争执问题。客观来看,我们的篮球运动和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发扬我们的优势,同时吸取美国篮球里的适合我们的因素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并让更多的球员有机会到世界顶级比赛中进行锻炼,中国的篮球可以发展成世界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命之泉,校园教育向来是一个国家所重视的教育工作,其工作的意义深远。对于校园文化不同层次的研究,是很多学者文人的神圣使命。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基本方向来源于文化。”可见校园文化主干源于社会文化,受到社会文化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与整个时代大背景步调一致,又有带领时代前进的动力和新鲜血液。所以看一个国家的校园文化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及历史背景。
每一个学者研究校园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视野和方向,角度与认知的不同造就对校园文化的不同理解。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为《文化教育学》一书中给出的概念,即:“广义的,校园文化泛指办学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校园文化指校园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包含理念、目标、制度、传统、校风的综合体现。”
二、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
1. 校园建筑的差异。
谈到差异,大家都会想到学校建筑的差异。在中国大多学校都是由一堵堵围墙所建造的,诚如学校的教育方式“保守、墨守成规”,老师、学生的活动被局限在这四四方方的墙内,思想也被一堵无形的墙牢牢限制。在美国大多学校是没有围墙的,诚如学校的教育方式“开放、崇尚自由”,老师、学生的思想就像他们开放性的学校一样,是没有边际的。
当然,这些都与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含蓄内敛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安于现状,与世无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祖先习惯用高高的城墙、围墙保护各自的私有利益和隐私。美国是一个年轻爱冒险的国家,它没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所桎梏,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文化,不断寻求自由奔放的生活环境。美国人追求个人享乐,解放天性,自由平等,不仅是物资上的享受,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 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差异。
“溺爱”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以致很多孩子到了成年期都对父母极其依赖。原因很简单,父母习惯为孩子铺好人生的道路,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找什么工作,从孩子一出生就不停地为他们的人生而操心。就算到了大学,学生都潜意识地认为自己还没有长大,没有独立的能力,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美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注重“引导与交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培养他们的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起到鼓励的作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模式侧重于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溉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学广泛。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所学内容,这样他们在考试时都能取得好成绩。却不能灵活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及科学研究中,没有很好地发挥他们本身的主动创新性,往往生搬硬套。美国的教育模式侧重于老师在实践中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挑战自我,对所学知识抱有怀疑的态度。老师都很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由表达的思想,管理体制比较完善,每一项体制都体现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推崇。
课余生活的差异。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书本是学生的第一生命,所以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少,不过近年来学校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但成立社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美国,学校鼓励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活动内容完全由学生全权决定,于是美国的社团活动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大多数学生都很踊跃地参加各类活动,激发自己的兴趣,感受自由民主的氛围。
三、对建设中国校园文化的启示
比较两国校园文化的差异,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结合中国校园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有利因素融合到教学当中,建设更有特色的中国校园文化。
1. 积极发挥校园的指导作用,创建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健康的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要做好道德教育,必须“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尊重师长”,了解一般的法律知识和伦理规范。正所谓育才先育人,在中国,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第一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新目标。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个性。
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其正常发展的需求。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学,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独立决策。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中充当良师益友的角色,营造轻松生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打开创新思路,发展个性。在学生课余生活中,倡导学生多建立一些社团,培养兴趣和创新精神,挖掘每个人内在独特的潜能。高度重视文化创新与个性发展,从而增加校园文化发展活力与新鲜血液。
3. 发展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头,因此我们必须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和中国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密不可分,对当代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步调一致,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吸收外来精华。
总之,由于两国之间的各种差异,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要不断在探索中吸取经验,打造富有特色的中国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俊官.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玉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6) :18.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 2003, (06) :14-18.
[6]潘懋元.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N].光明日报, 1978-12-07.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思维;风俗习惯;家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63-02
近年,我有幸被派往美国中北部的威斯康星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执教一年。在这一年,我亲身感受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首先是思维方式,美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主意还是自己拿,而中国式的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去接受,没有条件的接受。最明显的就是道德教育中我们总是以一种肯定语气,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而不重视价值的澄清。比如说,为什么我们必须遵守纪律,除了要扣分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我们是弱于分析的。告诉我去做,但是为什么这样去做呢?没有理由,只是去做。记得有一次看电视剧,住在中国的美国老外请了一位中国保姆,保姆负责照顾还没有上学的孩子和做基本的家务。有一天,孩子在自家室内的墙壁上画画,保姆很着急就训斥孩子,孩子很不服气,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在墙上画画。女主人知道后,很温柔地告诉孩子说画画很好,但是如果画在墙上的话,既污染墙壁,又不能够保存孩子的作品,所以不要在墙壁上画画,要在纸上画画,这样才能够很好地保存他的画。孩子听完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妈妈说的不再在墙上画,而是选择在纸上作画,因为他愿意保存自己的作品,也不愿意毁坏家里的墙壁。故事告诉我们美国人在告诉孩子做事时是重视事情的原因和结果的。而我们是重批评和命令的,并不去和孩子分析原因。每一天老师和家长都告诉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要认真听讲,要认真地完成作业……但是却很少明确地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去做才算好好听话,才算好好完成作业和认真听讲。在孩子不明白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试着用自己的行为去尝试错误的事情来获得经验,有时候代价是很大的。《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但是孔子只是一个叙述者,他并没有对为什么会是这样进行论述。之后,儒家的许多经典也都是教义式的,如:“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都是以这种肯定的语气来说的。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很少去考虑,因为我们已经很适应这种接受的思维方式。不管对错,只要我们认为是权威说的,那就是真理,我们就得无条件接受,久而久之,我们就不敢质疑,只有接受。相反,在美国,人们总是用一种商量的口气和你探讨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可以有多少种解决方案,效果可能会是什么,他们会把问题完全地剖析一遍,然后听的人必须给出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已经习惯了接受的我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因为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我总是希望我的美国同事、领导和朋友给我一个答案或明确告诉我怎么做,我好去做,可是没有,我必须做出我的选择。所幸的事,我在这一年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脑子来解决问题。
二、风俗习惯不同
中美风俗习惯多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方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美国,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有的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理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就是称谓,他们不愿把称谓变成区分人们不同的工具。
2.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 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 “Everywhere(到处)。”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做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3.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 “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如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 “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美国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国内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多数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们了是不是……”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你应该考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哪里留学或是工作……”这些孩子都要听父母的。而在美国,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选择离开家,学习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他们认为18岁以后还和父母要钱那是很丢人的。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得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尽情享受父母的雨露滋润。但是他们由于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另一种现象,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因此你必须听我的。”很少有父母真的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孩子帮忙做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美国,父母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会对他们说声“谢谢”。当父母带孩子去参加活动时,中国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自己去玩。当大人们在谈话时,孩子不允许插嘴,中国的父母会对他们的孩子说:“大人谈事,你一个小孩子插什么嘴?”可是在美国,你会经常看到小孩们夹在大人堆里,时常问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呵斥他们,反而耐心地为他们做解答。孩子与父母们谈话没有一点孰长孰幼的概念。中西方父母的不同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必然不一样。美国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平起平坐,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隔阂。所以,美国孩子从很小就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中国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被父母扼杀了,久而久之,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对此类事情表现的冷漠,而这样就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好奇,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钻研,继而去发明创造。中国父母的这种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地做事,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这样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中国父母常常教训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许,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美国的父母习惯于放手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且还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如他们的父母经常在餐桌前对小孩说:“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的确,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可是中国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试”的权利,他们太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孩子的内心,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树立不畏艰难的品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向美国的父母学习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四、学校教师工作态度的差异
从文化传统看中美课程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中美两国大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式、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等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主要从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即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分析中美课程的差异,并指出中美课程改革的顺利稚进需要民族文化的吐故纳新,需要中美两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作 者:贺波彬 He Bobin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文化传统 中美课程 差异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及美国梦的幻灭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论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适用性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论《最蓝的眼睛》里黑人女性身份的迷失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对比研究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创意中的影射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手法的运用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初探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72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77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78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80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8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83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84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中学生英语阅读语义障碍和其教学应对策略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NICE V.S.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 95 试析译者主体性在《到灯塔去》两个汉译本中的体现 96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97 论《红字》中的自助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 10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01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102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10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5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108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109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112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 113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14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16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18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120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22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123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124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 126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27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28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130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131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毕业论文](法语系毕业论文)杜拉斯《情人》的艺术成就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 134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135 浅析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37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139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 140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 141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142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ultur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44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45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146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147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
从中药化妆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50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151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52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15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54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55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56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157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58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59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60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161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162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63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164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165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166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167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
168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169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170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171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172 《傲慢与偏见》基本婚姻观背后的世纪英国社会历史因素 173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74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175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176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177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 178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79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80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181 他者形象:最逆来顺受与最狂野的—中国女性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 182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183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184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85 野性的回归--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 186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87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
188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89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90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191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92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193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94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95 论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
196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97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于不久前被报失踪的这位十几岁华裔少女,家住日落公园地区六大道附近,在一家餐馆做工的女孩父亲表示,女儿几年前随家人赴美,起初还好,但到了青春叛逆期就变得难于管教,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话。
在美国,做家长的根本不能以武力或过重的言语来指责或说教孩子,否则会告你虐待孩子,或者剥夺家长的抚养权,所以他 们夫妻只能小心翼翼的劝说孩子,但根本没成效。时间久了,女儿越玩越野,在外和一些不良的孩子交往,但他们夫妻却是说不得,打不得,也只能听之任之。时间久了,女儿从离家出走几天,发展到半个月,一个月,有时甚至几个月不回家,直到手中的钱花干净才会回头。无奈下,他们只得向警方报案说孩子失踪。
知情人表示,这对华裔家长是很好的人,夫妻十分恩爱,尤其老爸在国内时还曾经是军人,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很上心,只是这名女儿实在叛逆,报失踪后,即使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住在哪,但是上门都拉不回来。
中国人不喜欢迁居,不仅因为迁居劳心费力,异常麻烦,还因为他们有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叶落归根的恋乡情结。即使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或实际的需求需要迁居,他们也会尽量找寻其他可替代的办法,采取折中的方式,努力避免背井离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不仅喜欢搬家,而且他们往往会千方百计地主动寻觅迁居的理由和机会,让自己能够“四海为家”。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1982年到1987年的5年间,中国只有2.8%的人迁往他乡,平均每年只有0.56%的人跨市镇流动。同一时期,美国每年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家庭迁居,其中从一个州迁徙至另一个州的人数多达1000万,而在州内、市内作短途搬迁者则多达4000多万。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人是全球最爱搬家的群体:美国人一生平均搬家11.7次(女性平均会在一个区域居住5.6年,男性则只有4.9年)。
中国和美国在家庭迁居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固然与两国是否存在户籍制度有关。中国的户籍制度历史悠久,截至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并对中国人的迁居起着规范管理和制约的作用。在美国,没有户籍制度,迁居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批准,所以迁居非常便利和简单。然而,户籍制度存在与否只是反映了迁居的便利程度,绝非导致中美两国家庭迁居迥异的根本原因。如若想真正了解两国家庭迁居差异的根源,就只能从文化层面找寻答案。
二、导致中国和美国家庭迁居差异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是表象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而且所有的文化式样都经由人们的行为加以体现。由此可见,从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入手,两国家庭迁居方面的差异就能得到深入的解读。
1. 迥异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文化传统根植于农耕文明,表现为安土重迁。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产生于农民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农耕文化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滥觞于种植的中国农耕文化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因此人们易于产生自满、保守以及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从而对异地他乡不感兴趣,甚至感到畏惧。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中国人认为家即是“根”,所以一般很少迁居,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美国文化源于工业社会,根植于工商业文明,表现为见异思迁。工商业文明起源于古希腊,之后扩展到古罗马和西欧。北美最早的殖民者是来自英格兰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美国文化所具有的进取和拓展的特性在美国人的频繁迁居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从根本上讲,美国人的高迁移率与几百年来美国作为一个外来移民的民族与国家有关。从17世纪初以来的400多年间,从世界各地向北美的移民潮持续不断,而且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为世界罕见。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以及100多年来不断西进开发,美国还成为一个国内居民频繁迁徙的王国。最早从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信奉“哪里有面包,哪里就是祖国”。现在,白人占比约78%的美国人继承了这种理念,他们在自己国家广袤的土地上自由迁居,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2. 不同的家庭观念。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都非常注重亲情,重视子女的教育,也都相信家庭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出于文化的原因,两者的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其中,在核心家庭成员(夫、妻以及未成年子女)的非自愿分居方面存在的不同观念和行为导致了中美家庭迁居方面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家庭成员分居是指夫妻之间的分居、夫或妻与另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的分居以及夫妻双方与未成年子女的分居。
在中国,因为夫妻一方工作调动或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人们能够接受、也非常习惯家庭成员的分居。人们普遍认为为了家庭利益(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利益),夫妻中的一方(以男方居多)只身远赴他乡打拼是值得的,而且是备受称道的,因为一个人成功之后,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能从中获益。在城市,为了工作或赚钱,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随处可见。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另外,为了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大量存在的“陪读妈妈”现象,不仅限于国内,现在也扩展到了国外很多国家。而在美国,面对上述问题,大多数人通常会选择迁居,以确保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当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时,家庭基本是美国人的首选。如果想“鱼和熊掌兼得”,那么人到哪里,家就必须迁到哪里,房子可以换,家可以搬,夫妻不能分居。另外,美国人认为照顾未成年的子女是父母要履行的职责,除非父母身体和精神出现严重问题,否则都不应该把孩子交由他人照顾,即使是孩子的祖父母。毋庸置疑,中美家庭迁居差异确有社会现实层面的原因,但两国家庭观念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人迁居不多而美国人迁居频繁的重要原因。
3. 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价值观则是指导人们生活的具有规范作用的共同认识和是非标准。在家庭迁居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迥异的生活方式。
虽然中国逐步城市化,走向市场经济,工商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但工商业文明还没有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以致很多人的价值观仍然停留在农耕文明的阶段。因此,人们依然希望过安定的生活,“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不喜欢、甚至害怕去探索外部的世界,更不愿意冒险。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在哪里买了房子就预示着在哪里扎了根,不遇到太重要的事一般不搬家,而会在一个地方居至终老。很多家族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形成了对土地和环境的眷恋。比如有媒体报道,西北有的地方干旱缺水,农民们宁可去20里外的地方背水,也不想把家搬到离水近一点的地方,甚至当地政府提供的优厚补贴资金也难以吸引和说服他们搬迁。这足以反映出诸如“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等俗语所包含的价值观在中国很大的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
美国人从移民祖先那里继承了不安分、喜变化的基因。他们从不安于现状,不习惯过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追求新奇,乐于冒险;他们渴望看到新的地方,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获得新成功。于是,从生活差的地方向生活好的地方流动,从收入低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迁徙,从生活成本高的州向成本低的州搬家,从教育条件差的社区向条件好的社区迁居成了美国社会常态化的社会现象,因而美国人不会在某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一劳永逸地住上一辈子,而是会频繁迁居。有一个有趣却又发人深思的故事,是关乎中美两国学生对中国古老寓言《愚公移山》的不同解读:中国学生认为愚公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美国学生则认为愚公果真“愚”,明明可以搬家,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可见,文化不同,价值观便相左,因而生活方式就天差地别。
三、结语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迥然不同,因而两国在家庭迁居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正是各自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必须指出的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较,的确会存在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不存在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的问题。中国人迁居少,美国人迁居多,是各自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也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两国家庭迁居差异带给人们的反思,从中获得的启示,将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扬长避短,得到裨益。
摘要:在家庭迁居方面,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安土重迁,渴望安居乐业,而美国人则不安于现状,喜欢见异思迁。迥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因而从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切入,是解读两国家庭迁居差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迁居,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家庭观,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俊.从深层到表层的中美文化差异[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5).
[2]郭英剑.全球化语境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两国的商务往来尤为如此,贸易数额与日俱增。由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风格。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有关中美文化差异对于谈判风格的影响的论述很多,其中多数文章停留于对文化差异表象的探讨上,而没能够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做出分析说明。笔者认为对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的文化渊源的探讨将有助于中方谈判者更好的了解自己,也能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对方,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双方,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被称做“文化实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文化的基石。荷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 Hofsted(1991)曾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正是他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 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Michael Prosser,1978)。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贾玉新,2004)。为了确定文化的核心价值,Walker, D. E. 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Thinking:linear and systemic);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Power distance:high power distance and low power distance);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深层因素,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谈判中的各种情况。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比较
谈判策略的差异
中美商务谈判中,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谈判策略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周初期的《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后历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综合性思维渐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连淑能, 2002)。受其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先谈原则,后谈细节”。
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水、火和空气等多曾被视为宇宙的构成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后,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对此进一步完善,建立了西方古代宇宙观的中心学说。原子论学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元素、结构和形式分析的注重,是其线性思维方法的体现。15世纪下半叶后,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后,笛卡儿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线性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美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谈判决策的差异
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作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 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主权或自主权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谈判目标的差异
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基督徒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朱永涛, 2002)。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无论美国历史还是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提高跨文化意识
【中美文化的差异】推荐阅读:
中美文化差异对比12-12
中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1-27
论文《浅议中美课程文化差异》06-15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12-29
中美跨文化交际的价值观比较09-09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06-13
中美差异开题报告10-06
浅谈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论文12-05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12-30
小学教育的中美比较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