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共14篇)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篇1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又最喜爱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流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快点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我爱你, 中国》,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艺术处理

一、歌曲创作背景

《我爱你, 中国》是1979年由著名词、曲作家瞿琮和郑秋枫共同为影片《海外赤子》所做的主题曲。这是一部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影片, 《我爱你, 中国》是为剧中主人公黄思华写的一首歌, 旨在让她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女青年黄思华长像清秀、歌喉清脆婉转, 部队文工团的很多音乐家们都非常赏识她, 但在报考部队文工团时, 当时文工团团长司马威坚决执行我们党的华侨政策, 专门派人调查黄思华的家庭背景情况, 侧面了解到了黄思华的父母是华侨。因其是华侨的女儿这一身份, 被文工团拒之门外并下放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直至“四人帮”被粉碎后, 黄思华艺术生命重生, 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舞台, 放声唱出了华侨儿女的心声、唱出了身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深切思念祖国之情。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海外赤子》的热播, 《我爱你, 中国》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在中国大地上唱响, 深刻地表现了海外的赤子对于祖国的那份美好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二、曲式结构分析

《我爱你, 中国》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 四四拍子, 是以海外赤子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为主题, 抒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第一部分是是引子 (第1-10小节) 和八个小节的间奏乐段 (第11-18小节) , 节奏舒展、速度缓慢, 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 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 开门见山地唱出了主题音调“我爱你, 中国”。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 由带再现的三段式组成。第 (19-26) 小节为主题呈示, 节奏较平缓。第 (27-34) 小节为对比, 旋律逐层上升, 委婉、深沉而又内在, 第 (35-42) 小节为主题再现, 使“我爱你, 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 一气呵成。第三部分是乐曲的结尾乐段 (第47-57小节) , 曲调起伏迂回, 节奏自由悠长、与第一部分相呼应。经过两个衬词“啊”的抒发, 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末尾句“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在高音区结束, 高亢激越的衬腔, 倾泻出海外儿女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全曲建立在F大调式的基础上, 熟练运用了民族、西洋、印度尼西亚等民歌的作曲技法, 采用了比较鲜明的具有中外民族特色的音调素材, 使此曲成为一首优秀的中国民族艺术歌曲。

三、演唱的艺术处理

歌曲开头“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 中国”是一个节奏自由、气息宽广、声音高亢激越的引子, 演唱时节奏舒展、速度徐缓, 音调高亢明亮, 恰似百灵鸟的歌声凌空掠过山川河流, 响彻大地、云霄。引子虽短, 但包含了全曲从低到高的整个音区, 音乐在十二度的音区内上下盘旋大起大落, 旋律起伏跌宕, 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控制。第一乐句一开口就要干脆利落地把声音吐出来, 送到高位置上。“灵”字要集中、明亮, 并具有穿透力, 有渐强渐远的感觉。低音区的长音处理要尽量使气息均匀、放松, 仍要保持声音的高位里, 又不能让声音出现虚弱、浮浅。以获得通畅明亮、浑厚圆润、松弛自如、共鸣丰富的演唱效果。

第一乐段到第三乐段是歌曲的主体部分。随着一段大气的间奏, 歌曲进入主部抒情部分。歌词非常巧妙的把祖国四季和南疆北国的景色通过其典型的特点表现出来, 以细腻的笔墨勾画出祖国的壮美和对祖国的亲切感。歌曲的旋律也是非常婉转悠长, 音乐发展到主部和副歌链接部分时作曲家运用音序递进的写法, 把歌曲推向一个高潮。旋律优美、宽广而抒情, 起伏跌宕、自由展开, 音程跳动较大。演唱时要处理得热情奔放而充满激情, 演唱者一定要分出层次, 控制声音的强弱, 同时注意吐字的真切、深情, 一字一音清晰有力。“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字上的高音可以深情的弱唱, 注意声气均匀而流动, 表现出一种柔美的感觉, 以抒发演唱者内心的真挚情感。音量要有所控制, 纯净、不宜太强, 速度不能因抒情而拖得太慢, 要有一种积极向前紧凑的流动感。字腹的延伸和字尾的收声, 要有一定的气息衬托, 准确到位。演唱时要饱含着一颗赤子的爱国之心, 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理解来想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歌唱者理解的音乐形象越深刻, 表达出的情感就越真切, 越完美, 也就越能打动听众, 深入人心。

最后一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这一段旋律起伏比较大, 歌曲的结尾部分由衬词“啊”字引出的两句富有推动力、高亢激昂的旋律行腔, 推动了旋律的发展到了高潮, 最后在高音区饱满而辉煌地结束全曲。本段音乐旋律发展层次清晰, 音调起伏有序, 演唱时要注意从低到高的整个音区的音色统一, 声音要明亮而具有穿透力。倒数第二句中,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里的“美好”二字是六度跳下, 此时要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 低音区仍旧保持高声区的位置再加上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尽量把软胯抬起, 舌头、下巴放下来, 后咽壁立起, 靠气息力的支撑把“我的母亲”中的“亲’字坚挺有力地释放出来。最后一句“我的祖国”, “祖”到“国”是由3跳到ⅰ, 跳越六度, 而且“祖”和“国”二字均是四拍, 演唱时, 如果气吸得不深, 就不能托住, 再将气柱顶到头腔的话, 就常常会出现气断或气不匀而导致的嘶哑和破声。要避免这个问题, 演唱时必须在“我”字之前深深地吸入一口气, 然后有控制地吐出“我的祖”这五拍, 在“国”字出口之前先用口、鼻同时抢吸一日气, 用渐强的感觉把声音送出, 使“国”字唱得充实饱满、高亢有力。

总之, 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 是演绎声乐作品的关键。要想较好地演绎这首作品, 歌唱者还需努力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音乐素质等, 只有这样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贾宏宇.浅析《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 中国》[J].电影文学, 2008 (12) .

[2]孙雅鹤.《我爱你, 中国》歌曲的弹唱艺术[J].音乐论坛, 2005 (07) .

中国,我爱你 篇3

Sky:平时我在电视机前看到那些优秀体育运动员在国际赛场横扫对手勇夺金牌,赛场上空飘荡五星红旗的时候,我自己也深受鼓舞,有些时候也会感觉到热泪盈眶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梦想,同样的想超越自我,为国争光,获得荣誉,然而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后天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是我所没有的,在此我非常感谢所有从事电子竞技这个行业的人,是你们让我实现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夺荣誉,让我去追寻在我看来极尽缥缈而又不可靠的梦想。

《电子竞技》杂志:今年在美国WCG总决赛上,你击败了Grubby和Moon这两位老对手进入决赛,在所有人都认为你将创造三连冠的霸业时,你意外地输掉了比赛,能给大家讲讲这次WCG的感受吗?

Sky:在我刚接触电子竞技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在国际大赛当中通过自己的拼搏最终击败所有对手获取胜利,用自己的努力奋斗举起五星红旗,在新加坡和意大利的WCG总决赛现场,我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夺得冠军,站在冠军领奖台的时候我想到了祖国,想到了那些一直以来支持着电子竞技,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家人,我觉得我非常自豪。今年的WCG我准备了很久,也只差一步就能拿到三连冠,可惜人生总是和想象的不大一样。比赛后我非常失落,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个冠军是自己的,现在突然没有了,心里总是有点空荡荡的。走了这么多步,却倒在了最后一步上。强迫自己笑一笑吧,中国不仅仅有我。我没有做到的,我相信其他人可以做到。更何况我还会继续努力下去。能让五星红旗飘在我所奋斗的世界舞台的最高点,是我人生最高的奋斗目标。中国,我爱你。

《电子竞技》杂志:四年过去了,由于电竞职业选手的特殊性,很多四年前的选手都面临着退役。我们发现很多选手退役后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此你怎么看?你以后退役了,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Sky:其实这四年来我也遇到了很多职业障碍,即使是现在,我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但我基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从心态、能力、资源整合、行为等方面调整到最佳状态,所以说我今天相对来说能早走上一条清晰而较为顺畅的发展通道。我们看到很多选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彷徨不决,甚至离开又回来,始终无法对“职业选手”做出清晰的判断。我觉得职业选手退役后的工作转型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选择的工作方向都应该建立在对自己过去的审视和对各方面因素综合评判和“清晰”认识基础之上。我退役了很可能会从事电子竞技行业的工作,比如组建俱乐部等,毕竟对这个行业已经很有感情了,而且通过电竞得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很难离开电竞了。

《电子竞技》杂志:现社会上很多人依然对电子竞技职业选手是怀有偏见的,有的人甚至认为就是玩物丧志,你对这种看法是怎么看待的?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我爱您,中国 篇4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我爱您,中国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对我说;“过去,我们的祖国是怎样的落后,是怎样被外国人瞧不起,被欺辱......”。但是,自从我上小学以后,慢慢的,我心中的祖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地大物博,国泰民安,和平而又美丽的祖国.因为我听人赞颂过;世上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世上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的是祖国永恒的春天:世上最神圣的情感报发的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

我的祖国,我爱你!

宋祖英曾经唱过《爱我中华》这首歌.这首歌说明了——中国——她有着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样的胸怀,长城是她坚强的臂膀,长江是她飘逸的裙带,白云浮动着她绵绵的情思,山花摇曳着她温馨的气息……她犹如一位神圣的母亲抚育着这中华大地上的无数儿女,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她经历了五千年世道沧,经历了面湖红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头的硝烟炮火;她见证神州的新纪元!之后,她依然灿烂,中国已经树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了!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回顾往日那被烟削笼罩的日子真是不免有一点心寒,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也不能忘记了那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先烈们,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得小学6年级那篇课文《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民族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声音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长城内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挺起了胸膛。

我想,我们这些国家栋梁也不会辜负老前辈对我们的希望,我们会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我们最耀眼的风采,让祖国更加美丽富饶的,不是吗?

记得儿时,妈妈常常拿一张世界地图用手指着中国深情的对我说:”知道吗,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把她记在心底,不能忘记.'祖国是我儿时的摇篮,摇晃着,让我酣甜入睡。祖国是我求知的学校,用知识的琼浆玉液充实我的头脑;是祖国把一颗金色的种子播种在我的心田,让它开花结果;更是祖国让我感到了温暖。祖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我们这一代有信心和能力将我们的祖国变成真正的东方巨人!

我爱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作文 篇5

从小做起,更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逐步形成。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各方面都要为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环境。大人要做好榜样,学校要组织好教育,社会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

传承文化,不但要树立榜样,还要记住历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留住血脉,才能走向复兴。反对语文教材“去中国化”,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立德修身,广大青少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约束自身行为,才能更好地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加入净化社会环境的队伍。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还是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其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弘扬,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时也饱含着温文尔雅的人格养成。

我爱中国的汉字 篇6

兰州第六十八中学

刘玉和

每当我书写着一个个汉字,看着那用形音义结合起来的美体。不禁心潮澎湃,我为那造字的仓颉而喝彩,感谢他为人类创造了文明和辉煌。是汉字记载了历史,传承了文明。为中国瑰丽的文化宝库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中国的汉字你像一个个美丽鲜活孩童,充满着朝气,充满着希望。我看着你,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走向工厂,走向世界,飞向科技殿堂。朝着灿烂的 太阳,在广阔的宇宙空间翱翔。神州九号向你微笑,嫦娥飞船为你展示骄傲。汉字啊!你真神妙,世界上还有那个国家的文字可以与你媲美。有人试图用拼音取代你,好像没有二十六个字母,中国人就不能用电脑,中国人落后,中国的汉字更落后。是北大的精英们将你送进电脑,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毕升时代。你凤凰涅槃,重获新生,为中国人民长志气,为世界文明作贡献。现在我可大胆的说:“世界上那个国家的文字能超越汉字!”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最早的造字法: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象形造字法是用画实物图画的方法来造字。后来象形字不够用,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符号造出指示字,有些抽象概念无法用画图来表意,就用两个以上的图形来表达,造出会意字。汉字最多的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从单个的汉字就能了解字的意思和读音,这是多么好的字啊!

中国的汉字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我开始不太相信,有一次我在兰州三十三学习,在研讨中,有一个老师举例说,孟子的‘孟’为什么有老大的意思,因为早先有中国人吃首子的习俗。‘孟’这个字上面有一个子,下面是一个皿,是把孩子煮熟后放在器皿中。首子就是老大。所以孟就有老大的意思。一个字就能有一个故事。一个成语就能反映一个历史事件。“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外国人理解为胸膛里长着一棵成熟的竹子。而中国人则认为做事,事有把握。还有“完璧归赵”,“刻舟求剑”等,他们不是字面意思的相加。我们看到‘休’字,就知道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靠在大树下,大树遮挡了炎炎烈日,这人休息的何等惬意。我们看到清水的‘清’字,就想到清澈透明的水。我们看到‘月光’这个字,就想到朗照在大地上的银色的,如水一样的月光了。我们看到了‘大’字,就仿佛看到了盘古在天与地之间用头顶着天,把天顶了一个洞,用肩膀扛起天,在天与地之间那有这么大的一个人。这个字显示了中国人的气概,所以在神话传说中有了盘古这个形象。看到了‘笑’令人欢快,看到了‘哭’就想流泪。这些有形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与人的气质多么相近。他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像中流出。在人 的记忆中流下无穷无尽的回味。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书法家的笔下变成一个个的剑客,一个个的靓女,一座座的山峰,一幅幅的画卷。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或尖锋如刀。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些有灵性的字,在诗人的笔下,一个个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艳丽的色彩,多么清脆的声音,多么美丽的画面。在诗的海洋里,汉字的不同组合,像会变化的孙悟空,翻出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大千世界无不浓缩在你的面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个银字,一个驰

字无不使人看到一个银装素裹的北国,一个高低起伏,充满活力像大象一样急

驰的秦晋高原。春分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无不使人想到春分多么温柔,她像慈母为自己的儿女穿上了绿色的裙子,把江南岸打扮得生机勃勃,呈现出春的美色。

中国的汉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几个简单的笔划组合成一个方块,它就是哲学,就是人生,就是社会,就是宇宙。人们熟识了它就可以寻求新的组合而创造天地那样宽广的境界。文学家用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世界上任何发明 创造都可以用汉字来表达,多么神奇的汉字啊!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篇7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9000余年的音乐发展史上,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流传至今的音乐形式。她主要包括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 其中, 文人音乐最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实质与文化特点。

文人音乐是文人大量参与创作、加工、甚至表演的音乐形式。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昆曲等戏曲音乐都属于文人音乐。它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诗词等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文人文化。

在文人音乐中, 琴乐发展时间最长, 从未中断。

古琴音乐:古琴音乐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 天人合一的哲思。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清、幽、淡、远”的文人色彩, 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 成为古人修身养性, 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流传至今的琴曲中, 有结构宏大的《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有短小精致的《酒狂》《关山月》等,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赏琴乐如聆天籁, 音起之处, 惊起漫天飞, 声至之地, 顿时江山如画;手方动雨云翻彼, 琴未响草木曦声;恢弘时似千军破城, 幽寂处如秋月入湖;容如暖阳普照, 哀似西风黄花;怒如雷霆震动, 悦似歌舞升平。

词调音乐:中国古代诗词基于声调语言, 顿挫抑扬, 起伏有致, 不但具有突出的的节律美感, 而且体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因而, 词调音乐是词与曲高度结合的音乐形式, 她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形式, 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文化成果。如姜夔的自度曲谱《杏花天影》《扬州慢》等, 其形态已经十分成熟, 千年之前的中国南宋时期, 词曲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戏曲音乐:同样, 中国戏曲音乐从宋元杂剧以后, 文人大量参与其中, 形成了其写意性、程式化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诗词格律等艺术的共同文化特点。所谓写意性, 即非写实性, 是指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 而注重形象的概括性、类型性, 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共同性,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程式化, 是指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稳定性的、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规范。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所以, 很多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被其束缚, 程式化成为教条, 艺术成为形而上。而又有一些人能做到“移步不换形”, 跳出约束, 将规范继承并实现突破, 成为大师。

所以, 文人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 是“高文化”, 更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我们把中国文人音乐不是作为技能而是作为文化现象来审视时, 文人音乐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以它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艺术特性融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部类, 以其强大的功能性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绘画、诗词、建筑等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舞蹈、绘画、诗词、甚至建筑等传统文化形式几乎都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 比如:韵律感、线条感、节奏感等。

韵律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形式都讲究韵。韵, 可以理解为神, 她是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之所在。而韵律感, 则是体现艺术作品或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追求传神之审美感受。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 甚至是中国传统建筑, 都会讲究动与静、远与近、有与无等的对比, 这种对比, 就像音乐表现手段中节奏之长与短的关系, 其目的即是追求神韵。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感主要以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等手段为主, 但是, 在书法艺术中, 其韵律表现在章法、间架及运笔等方面;在中国绘画中, 其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等方面。诗词艺术本身从其一产生就和音乐紧密结合, 大都可以入乐的, 其格律的韵律感是最突出的, 反倒是现代朗诵诗词的方式反倒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感的缺失!

线条感:传统音乐的线条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优美的中国音调是无与伦比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对比或是重复、模仿, 都给人以无尽美感和愉悦。中国书法和绘画中, 线条是最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不管是大师的作品, 还是初学者的临摹, 都能体现出线条对于书法、绘画的重要性。线条之于书、画, 丝毫不亚于旋律之于音乐, 它们都通过线条来叙事、抒情, 都通过线条传神、达韵。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回廊、曲桥、飞檐等造型, 也运用了类似于音乐旋律线条的表现手法。

节奏感:节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中, 是最主要的, 它可以脱离旋律单独成乐。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而节奏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也同样是精彩纷呈。书法艺术中, 体现在轻重、徐疾、虚实等方面;绘画方面, 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等各方面, 皴、擦、点、染等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节奏美感。

另外, 音乐的其他特点如:结构工整、讲究对称, 对比求异等, 在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中, 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是音乐所承载的对象, 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从其一产生, 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音乐现象就是文化现象, 审视音乐现象也必须用文化的的眼光。

从某种角度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就象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与特殊的精神内涵才造就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反之, 传统音乐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之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技巧性的、技能式的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用审视欣赏的眼光透彻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1]

参考文献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篇8

创业之初,华明把禄鼎记的品牌形象定位在“财神”和“喜庆”,还有“油只用一次”。在广东话中,打火锅有“禄”是一个动作,而“禄”字为财,即财神的形象,于是再结合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鹿鼎记”后,华明的“禄鼎记”便出来了。

2012 年,川派饮食“禄鼎记”第一家店在广州开业了,且开张第一天开始就是场场爆满。作为当地发展最快的饮食品牌之一,2014 年禄鼎记已经发展了第三家分店。作为禄鼎记的创始人,华明个性低调且性格张扬。自认是不懂吃喝的他,甚至连煮一个泡面都十分难吃,却又把这家饮食企业办得有声有色。

在创办禄鼎记前,华明自嘲是“白吃”,也因为决心练习自己的味觉,他满中国吃了一年。“吃”是为了“做”,华明理所当然地胖了 30 斤。在华明眼中,饮食不是他的天赋,但为了闯进饮食业,他连续一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吃同一款菜——酸菜鱼。“只要你吃多了,你就知道好不好吃了。”华明说,“经历多了自然就懂了。”在吃过海量的菜式后,除了华明的体重,他的味觉也有改变。正由于这份“吃货精神”,酸菜鱼也成了禄鼎记的招牌菜。

而立之年的创业

生于 70 年代的华明在“三十而立”之年选择了创业。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在人生第一次几乎倾家荡产创业失败后又马上爬了起来,而禄鼎记是他第三次的创业尝试。“办禄鼎记时身边很多人都不看好,甚至很多人认为我是疯了才会把原来高收入的高端汽车销售工作辞掉。”

创业之初,华明把禄鼎记的品牌形象定位在“财神”和“喜庆”,还有“油只用一次”。在广东话中,打火锅有“禄”是一个动作,而“禄”字为财,即财神的形象,于是再结合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鹿鼎记”后,华明的“禄鼎记”便出来了。

在广州,做川菜的饮食餐馆非常多,而作为一个地道的广州人却办起了川菜馆的华明,成功地抢占了川菜的一个高地。在广州,说起吃辣的地方,都少不了华明的“禄鼎记”。从 2012 年开店到 2014 年间第三家分店的开张,禄鼎记的门店几乎每天都是爆满状态,而平均客人会使用 1.5 小时去排队等待。

对于禄鼎记的火爆,华明把关键总结为“坚持定位”。在广州,川菜在大众的消费里属于中低端的消费,而食客对于食材的要求也普遍不高。华明分析了四川人做川菜的习惯,他把“老锅底油”看做一个传统。

而作为一个广州人做川菜,他决定打破“老锅底”的传统。“我们把川菜的做法颠覆了,不在使用川菜的中老锅底油。”华明说,这就是后来的“油只用一次”宣传语的由来。据介绍,川菜中喜欢用老锅底,就是反复使用的“油”。因为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变化,华明认为某些传统需要与时俱进,那就是打破它。“很多东西在改变,饮食也在发生跨界的东西。尊重传统不见得是死守。”而后来禄鼎记在川菜上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颠覆传统

令华明对饮食传统产生“觉悟”的,是一位潮菜大师的“卤水”手艺。华明说,当时这位潮菜大师用最新鲜的食材做卤水菜式,而根据华明当时的想法,“卤水”都说要“老”才好吃,但那一顿潮菜宴之后,彻底颠覆了华明对所谓“传统”的理解。

“哪怕是食材做法上的一点点改变,都会引起很大的变化。”这一顿饭对华明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一直被认定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正如我们所做的川菜香辣系列和酸菜鱼,只要用好新鲜的材料,不用老锅底一样可以做出美味。”

“坚守传统并不代表固执传统。”在创办禄鼎记后,明华在川菜上尝试了更多的创新。“70 后的创业者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往往是‘1+1>2’的结果。”华明认为,菜系有很多的交融,但是菜系无论如何交融,最后的结果还是要好吃!

在禄鼎记身上,华明充分发挥了“1+1>2”的效应——在禄鼎记的装修风格上,华明在保留了最传统的琉璃瓦风格;餐具使用青花玲珑碗,配合八宝菜和长嘴壶茶艺,把传统的特色彻底保留下来。“传统的东西必须创新,传承必须发扬出去。几千年的文化没有办法创新就意味着没办法保留。”华明认为,他打破传统是热爱传统的表现。

当然,冒名而来的还有外地的游客。华明说,一名成都人曾经来到禄鼎记和他辩论酸菜鱼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成都的酸菜鱼早已消失了。“我没有跟他辩论,我只是问了他好吃吗,他说好吃,我说那就够了。”

在华明心目中,即使现在没有人做酸菜鱼,或者全世界都在做酸菜鱼,也没有任何区别。“酸菜鱼无数人在做,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华明把禄鼎记在创业阶段取得的成功是“品牌”和“管理”两个维度的成效。华明坦言,就算对手把禄鼎记的全套管理和做法复制过去,也不会成功,因为这是品牌的力量。

在两年 3 家分店的扩张速度后,华明说未来几年企业将会放慢发展速度。在未来五年,禄鼎记将建立中央配送中心、完善管理制度等。“放慢速度是为了以后的‘坐火箭’打下基础。”华明说。

“海底捞”我学得会

谈及禄鼎记的品牌推广,华明直言大部分来禄鼎记消费的人都是从朋友的口中得知的,就如海底捞的品牌效应一样。“客人感受到诚意和美味,品牌就成功了。”消费者的主动宣传被华明理解为禄鼎记营销手段上不可划缺的一环。“对于‘油只用一次’这个宣传,我们从来不解析。所以后来很多客人为我们做解析。”华明说。

“海底捞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也是我们的标杆。”华明说他看过《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他也彻底地研究了海底捞的模式。看完之后,华明很有信心做好禄鼎记,“既然海底捞可以做到的,禄鼎记也可以做得到。”

“我的对手更多是我的榜样。”华明十分尊敬海底捞的张勇,他认可张勇的理念——希望通过禄鼎记改变员工的观念。“海底捞的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其实,当我们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海底捞’。”华明把海底捞的成功归结为做好“人”这个维度,在华明的眼中,懂得尊重人的企业一定是好企业。

在禄鼎记,华明说没有“罚钱”的制度,对待员工的犯错等行为,他认为这不是员工的错误。“罚钱等制度不能防止错误。我们愿意相信员工犯错都是正常的,没有人不犯错误。”作为管理者,华明说必须学会理解员工的错误,“如果员工犯错了,应该用另一个制度会抵消对我们客人的影响。我们不罚钱,但是会罚员工洗厕所,例如迟到几分钟会加班几分钟,

如果工作不好,我们领班会让员工停下看其他员工工作。禄鼎记更强调如何感化员工。”

在禄鼎记的文化中,华明把“尊重”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文化去培养。“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内部,华明被称呼为“华哥”。华明说企业没有老板,只有管理者。在平等的企业文化中,员工不分高低,差别的只是工作身份的不一样。

创业两年,华明手下的员工已接近 300 人。管理这一批年轻人给了华明很多启发。“为什么我们两年内开了三家店呢?因为我们的员工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华明坦言开分店更多是希望给员工更多的机会。“如果当初只有一家店,员工的发展空间就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发展分店,造就更多的管理岗位。一直开店的原因就是太多的信任在我们身上。”华明说。

“禄鼎记员工对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作为企业家,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尊重员工的文化,因为肩上的责任就是往前走的动力。”华明说,员工在禄鼎记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把这个未来托付给他。“如果人生有什么不能辜负的话,那就是别人对你的信任!”

我爱你,中国 篇9

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人大家一起唱响的国歌,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与自豪,新中国走过了她不平凡的66年路程,五星红旗也历经了 66 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如今,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9.3 大阅兵时的威武雄壮、长征6号火箭一箭20星的尖端技术、主席访美掀起的“习旋风”,等等这些,让我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在前进,中国在转型,中国制造正在变为中国创造,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正在变为实现。目前,我们的企业也在伴随着国家的改革,进行 着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期。3年的校园生活,不仅为大家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操作技能水平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同时,也为大家将来在岗位上一展身手,为企业的发展贞献力量提供了物 质平台。

作为一名xx校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扎实学习、苦练技能, 努力成为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首先,要强化安全意识。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素养,让安全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中。时时想安全,事事讲安全,让良好的安全素养成为我们平安、幸福生活的守护者。

其次,要强化习惯养成。新的学期,新的面貌,学校为大家营建了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同时通过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大家学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通过开展经典国学课程,来提升大家的统文化修养;通过体能训练课程,提升大家的身体素质。同学们,让我们自觉将所学变成所为,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来展示出晋煤技校生的良好素养。

最后,要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同学们,我们每个 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偶像,当我们在欣赏着他们在台上华丽转身的时 候,大家是否想过他们台下辛苦训练的身影。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任何一份成功是唾手可得的,尤其是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时,它就像用筷子 夹东西一样,理论很简单,但需要我们一遍遍的练习,才能掌握。

我爱中国作文 篇10

妈妈最近很忙,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下班之后不仅要去学织毛衣,做饭,检查我和弟弟的作业,而且还有一大堆杂乱的家务事等着她。每天晚上累得直不起腰来。

今天,妈妈做好饭,叫我们快点吃,吃完她好刷碗,吃完饭后,妈妈就赶紧收起碗筷,转身到厨房刷碗。刷好碗,我还以为妈妈会坐下来歇会,没想到妈妈竟然走进洗手间,去洗衣服了。望着妈妈疲惫的身影,我觉得心里好酸,比吃了一百个酸橘子还酸。可在心的另一头又有一种被阳光普照的感觉。正当我傻楞楞的站在那里品味这来其不易,奇特的滋味时,耳畔又响起妈妈严厉的声音:“王文静,站在那里干吗?快去写作业!”这时我才发觉,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足足能把我压扁,我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又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书桌旁。终于,作业写完了,可是这句“I LOVE YOU”还没有传到妈妈的耳朵里,这可把我难住了!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老天下了一场及时雨妈妈来找我聊天来了,我欣喜若狂,笑眯眯的让妈妈躺在我床上,我帮她揉揉肩,捏捏腿,妈妈眼笑眉开,舒服的对我说:“有女儿真好!别停,继续捏!”“妈妈,我要和你说件事……”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唠叨起来:“有什么好说的,接着给我按摩呀!”“我有重要的事情和你说!”我大声的说。妈妈听了撅起小嘴,耍起小孩子脾气来,气嘟嘟的说:“不给按摩,不给面子,哼!”说完,便走了。真是搞不懂老妈。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和老妈就向学校出发了,走出家门口,我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了一声;“我爱你!”老妈感动的一塌糊涂,老泪纵横。我也按捺不住此刻的心情,只觉得妈妈的怀抱好温暖,我好像是一只蜜蜂,在鲜花芳香的花蕊中“沉睡”……可过了一会,妈妈又开始发表重要讲话,一下子又把我从天堂推进了地狱。老妈真是个神秘人物!她先拿出纸巾擦干眼泪,然后咳了两声,郑重地说;“孩子懂事了,可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哭太丢人了,就到此为止吧!别忘了上课认真听讲……”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篇11

【关键词】王安忆 《我爱比尔》 多元文化 民族认同

上海本来是一个以殖民地式的租界为中心的城市,但身在其中的王安忆却很少以此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我爱比尔》就成了她创作的一次例外。《我爱比尔》讲述的是 20世纪8、90年代全球化浪潮中第一世界的男性与第三世界女性之间的故事。如此大的语境,这对于王安忆的创作而言更是首次。谈及该书的创作初衷,王安忆说“如果说我始终与意识形态,与这个社会离得远的话,那么《我爱比尔》便是个例外。其实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故事,这和爱情、和性完全没有关系,我想写的就是我们的第三世界的处境。”1

《我爱比尔》是一部以上海大都市为背景的小说,学艺术的大学生阿三先后经历了两段与外国男性的恋爱,并为这两段异国恋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绘画事业。此后,阿三陷入对异国恋情的无端幻想中而无法自拔,委身于形形色色的外国人。然而,《我爱比尔》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异国恋情故事,其中有着不少象征和暗示,这个象征故事是关于全球化语境中第三世界的处境,实际上涉及民族身份认同问题。

《我爱比尔》一书中的时间背景是很特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力量依托强大的话语霸权在第三世界迅速扩张。有学者提到,“后殖民主义大气候影响了中国。国际金融、跨国公司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无可逃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状。我们生活在‘不纯洁的气氛里,西方的生活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渗透民众心理。”2

《我爱比尔》的故事要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说起。阿三狂热地爱着美国领事馆文化官员的比尔,爱上这个具有正当的职业,而且外表迷人的美国外交官。“比尔穿着牛仔裤,条纹衬衣,栗色的头发,喜盈盈的眼睛,是那类电影上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典型美国青年形象。”比尔对阿三来讲就是一个象征,西方的象征,因此,她和比尔的接触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矛盾——她必须用她的中国特性去吸引比尔,但是她又希望自己不是中国人,她希望自己成为和比尔同样的人,所以她一方面强调自己的中国特性,一方面又想消除自己的中国特性。

阿三和比尔的所谓“爱情”的故事,自始至终,两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关系:强势的一方坚持自己的标准,而弱势方为了维持某种关系,会去迎合强势的标准,导致自我的消失。就像阿三,当她要用比尔所欣赏的“中国元素”去打动他的时候,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已经为了迎合“被看”而被改写了。

比尔离开以后,阿三认识了一个与比尔完全不同形象的马丁:“为了降温,他便一个劲地喝可口可乐,然后就打着嗝,一边说着对不起”;“马丁是个乡巴佬,没见过多少世面”然而,就是这样的马丁,阿三同样也爱他,“自己无意中将比尔和马丁拿来做比较时,才发现,马丁和比尔一样显得朦胧不清”、“好像只是两个概念,而没有形象”。显然,她爱的并不是比尔或者马丁的个体,她丝毫不了解他们,她唯一确定的是,比尔和马丁同是第一世界的人,而正是第一世界让处在第三世界的她趋之若鹜。无论比尔还是马丁,阿三都爱,爱他们是第一世界的人,爱他们的“现代文明”。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阿三的结局是很可悲的:对西方文化的病态崇拜致使她把自己的特性抹杀,阿三直接从一个现代文艺女性沦落为妓女的身份。正如作者所解释,“一个女孩子在身体和精神都向西方靠拢的过程中毁灭、自毁。”3

可见,王安忆通过书写阿三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在这种全球化的喧哗声中所面临的困境:在多元化、全球化的环境当中,应当以何种民族认同的姿态去对待第一世界的影响?上海作为一个曾经的租借,它的时尚消费更易接近于西方,在这样的环境里,处处弥漫的是西方的世界观点和意识形态,正改变着社会习俗。于是,“他者”逐渐成了隐性的文化主体,而真正的主体却在殖民文化中慢慢地丧失了本应有的主宰能力。

王安忆在创作中,总能不断带来异数,她是一位求新求异的作家,与以往“怀旧”、‘老上海”的作品相比,《我爱比尔》更是在直接回应当下语境。正如前文所述,《我爱比尔》描写的是第三世界的处境,也是王安忆对民族处境与命运的象征性思考。在写作这篇小说的几年后,王安忆在《1998-99年上海小说选》的编后感里这样分析这八、九十年代:“上海这个奇异的城市,处于发展中情形,却飞速走向现代化。于是,每一种诊释都可在强势文化的词典中找到出处,建设起观念的壁垒。感官更加脱离触摸的实体,衰退了功能。人们不是以身体生活,而是以概念,比概念更为简单,是以名词在生活。”

《我爱比尔》一书深刻揭示了上个世纪末中国人对西方文明自目趋从的畸形心理,亦凝聚了王安忆个人对于第三世界的国民如何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的严峻思考。因此,笔者认为,由文本中折射出的关于民族自我认同深思,对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如何调整自我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与世界文化和而不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老的中华民族要想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真正自信地融入到国际关系中,最首要的是正视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身份,把握民族身份特性,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自我”而非“他者”,通过民族自我身份认同来审视自己而非借助“他者”这一角色。我想,这便是《我爱比尔》的题旨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安忆.我爱比尔[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安忆,刘金冬.我是女性主义者吗?[J].钟山,2001(5):126-140.

[3]葛亮.全球化语境下的“主体”(他者)争锋——由《我爱比尔》论“第三世界”文化自处问题[J].文史哲,2010(2):158-161.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3-125.

[5]罗钱军.“全球化”幻想——一种弥散于当代都市小说的文本性态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5-188.

[6]熊育兰.后殖民图景的迷失者——《我爱比尔》中的阿三[J].新余学院学报,2011(6):30-32.

王安忆,刘金冬.我是女性主义者吗?[J].钟山,2001(5):126.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5.

作文我爱中国 篇12

当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中国地大物博,美丽富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大禹治水到屈原投江,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刘邦项羽争天下,从司马炎立晋到唐朝盛,从甲五中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一不显示出中国的自强不息,更体现了中国儿女的赤子之心。

1979年,又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科学思想。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展现她的富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大家外出上班几乎都是走路,而现在,大家都开着汽车上班旅游。有的开宝,有的开现代,有的开本田,还有的开丰田……真是应有尽有啊/人们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的笑容。

听爷爷奶奶说,他们以前都没钱上学,而我们这一代却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全靠我们。

我爱你中国 篇13

我曾去过三个湖泊,第一个是“青海湖”。它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咸水湖,一到夏天,湖边就长满了茂盛的花草,更重要的是,传说这里有水怪呢!由于人少,湖水几乎没受到什么污染。只要你静下心来,深吸一口气,就会感觉到空气的清新。第二个湖泊是“长白山天池”。它坐落在山顶上,还是中朝两国的边界。这里的水清澈的就像一面镜子。这里也有不少有关水怪的传说。第三个是云南的抚仙湖。以前,这儿曾经出土过著名的三叶虫化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湖泊很古老。在水下,还有以前被淹没的教堂和民居。据说,前些年湖水曾被污染过,经过治理后,现在的湖水非常清澈干净。

虽然我并没看到湖泊里的水怪,但我依然有很多的收获。只有伟大的国家才会有如此美丽多样的湖泊。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感到自豪。中国有这么好的美景,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中国千年外交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14

【主流传统文化影响千年外交的基本走向】

几千年来,对中国外交影响最大的是如下四种文化——

首先是大一统文化。大一统文化决定了追求和维护统一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主线。“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怀念西周“大一统”,渴望结束当时诸国纷争、四分五裂的状态。大一统理念深深根植于华人的内心深处,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以至于统一成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一种共识。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时常有分裂与内争,但几乎没有人怀疑统一的必然性。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客观上处在分裂状态时,各独立政权领导人也不可能只顾及自己治下的小块领地而对其他治外之地弃之不理,他不得不站在全国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无法偏安一隅。要获得统治自己属地的合法性,他在执政时便不得不声称自己为正统,而且必须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号召,这使得中国追求和维护统一的外交成为一种必然。三国、南北朝等时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其次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谋求和平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政策。四大文明古国都以农耕立国。虽然中Ô¬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¾¬济结构,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上面讲到的大一统文化的出现是由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如大型水利工程依赖于一个统一的政府)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特征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耕文明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守望田园和辛勤劳作,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也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农耕文化造成人们对农田的依赖,对中Ô¬以外的地区往往存在恐惧感和鄙视感,加之自给自足造成对外界几乎没有任何需求,由此形成缺乏对外扩张动力的封闭社会。守护田园的需要使以农立国的历代中Ô¬王朝大多采取筑长城、闭关、断互市、禁出入之类的守势,草Ô¬王朝侵入中Ô¬王朝农业区后,会逐步改变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Ô¬王朝的文化,从而使几千年来的中国外交整体上以谋求和平为基本政策。因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防御性战争远多于进攻性战争;除极少数历史时期外,即使是进攻,也是以攻为守,而不以掠夺为目的。与之相联系,除成吉思汗外,中国历代王朝很少进行过真正的远征。为数很少的几次远距离作战,也都在自己的附属国中,即便是汉武帝、唐太宗,他们在军事打击之后多班师回朝,退回Ô¬地,只要求对朝廷的附属与臣服,对于称臣纳贡的降服者往往赏赐有加。而在西方历史上,只要有强大帝国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军事征服与远征,无论是亚述帝国、罗马帝国还是后来的奥斯曼帝国都是如此,其Ô¬因在于东西方¾¬济结构与文化社会结构的不同。

再次是礼制文化。礼制文化决定了朝贡体制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体制。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而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定位,因而,其外交导向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国历史悠久,号称礼仪之邦。中国文化基于农耕活动,地域相对稳定,民族相对单一,因而极易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稳定的礼制文化。几千年来,礼作为中国千年外交的思维逻¼¬与行为准则,呈现了权威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教条化的特点,一直是东亚国际体系的文化基础,决定了古代中外关系的非对等性。因而,中国历代王朝办外交时,很少具有平等意识。周朝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将中外关系纳入华夏礼制的轨道,从而使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延伸到中外关系领域。朝贡体系重礼仪和象征意义的特征,从先秦到明清,一直没什么改变。在传统关系中,对外交往就是“宗主”对“藩属”的管理,所以管理对外交往的机构就是“理藩院”。古代只有“理藩”而无“外交”,因而自乾隆朝以后,中西屡屡发生外交礼仪冲突。

最后是仁义文化。早在周初年,仁义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统一各诸侯国的一面旗帜。仁义文化主张以仁义立国,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义在先秦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体现,就是周礼作为公认的准则(相对于现在的国际法)被运用于各国,礼的根本就是一个“仁”字。古人在国际交往当中不少践行仁义的行为在今人看来显得迂腐,当时却很普遍。例如,襄公的“仁义”之举,被毛泽东看成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仁义外交最典型的事例是公元前57年,匈奴大乱,朝廷大多数人主张乘机出兵消灭匈奴,只有御史大夫萧望之反对,认为“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说“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 。主张“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 。汉宣帝采纳此议,不仅不出兵攻击,而且还“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后来,更以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结果“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汉书》卷78)仁义外交的典型代表是曾国藩,曾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当李鸿章向曾国藩请教外交方略时,曾送他一个“诚字锦囊”。李鸿章说这个诚字锦囊“实在有理”,是“颠扑不破”的。“诚”的含义就是“忠信笃敬”。曾给李的信中说:“夷务本难处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今天看来,这正是对外交往所需的基本品格。

上述四种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千年中国的制度文化,是支配中国千年外交的意识形态。这些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但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大。

【非主流传统文化的影响】

非主流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制度文化,但对中国千年外交的影响不可低估。非主流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如潜规则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对外交都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如下三种——

一是权术文化,也叫做权谋文化、谋术文化。中国是世界上谋略思想和著作最丰富的国家。申不害说:“明君治国,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谋定而天下治。”冯梦龙说:“三代以下将相,大抵皆权略之雄耳。”外交离不开谋略,历史上许多谋略家就是外交家,如张仪、苏秦、诸葛亮。谋略思想和著作最丰富的时代,同时也就是外交思想最丰富、外交家辈出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韩非子》、《鬼谷子》、《战国策》等兵家、法家、道家、纵横家谋略著作出现,中国外交也演绎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大剧。谋略不等于权术,外交不等于权术,更不等于诈术,外交辞令也不等于空话假话。但外交史上尔虞我诈的事确屡见不鲜。权术文化中外都有,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西方权术文化的代表作。中国讲权术的书不少,如《六韬》、《三略》,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权术文化的大全。所谓权术,就是政治手段,政治手段有些是必要的策略,有些则完全是诡诈性、奇谲性的计谋手腕,后者便是权术。宋代叶适认为:“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把权术视为“至诚”的对立面,十分准确。权术与封建专制相伴相生,包括驭臣之术、愚民之术、谄媚之术、韬晦之术、结党之术、游说之术、狡辩之术等,没有真诚,只有机变手段。玩弄权术者行为和思维均具有两面性。《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外交上折冲樽俎的时代,也是一个“仁义”叫得最响但权谋最为成熟的时代。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他读遍二十四史,终于读出“厚黑”二字。所谓厚,就是脸皮像刘备那么厚;所谓黑,就是心如曹操那么黑。如果没有厚颜与黑心,就不能成为称霸一方的“大英雄”。“诡”字进入兵事不奇怪,进入外交更不奇怪。越国在灾年向吴国借粮一万石,第二年说选择最好的粮食归还,吴国竟然相信越国,将其留作种粮,哪知来年播种颗粒无收,Ô¬来还吴的是¾¬过了蒸煮、永远不会发芽的粮食,使吴国遭受严重饥荒。唐太宗外交上也有使阴招的时候。例如,太宗以答应新兴公主嫁给薛延陀汗国首领夷男为诱饵,换回唐大将契苾何力,换回后,却不将公主送往汗国,而是故意断绝和亲关系以促使汗国内部分裂。当时有大臣坚决反对这一外交决策,认为既已答应,不可失信。夷男发觉被Ƭ后,气恼而死,接着,“国中乱,如其策云”。(《新唐书》卷110,《契何力传》)源远流长的权术文化至今仍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生活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变成了我们的所谓“生存智慧”、“实践理性”。

二是暴力文化,即崇拜暴力的文化。按理说,外交是打嘴仗,同暴力不沾边,但外交史上确实留下了暴力文化的斑斑血迹。韩非子说,“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尉缭子》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 (见《汉书・艺文志》),公然鼓吹血腥屠杀,令人发指。几千年来,“暴力斗争哲学”在中华大地上始终有深厚的成长土壤,逐鹿中Ô¬、王朝更迭总是伴随着大砍大杀。专制制度催生出一代代暴君、暴官和暴民,虽然他们在国人中比例不大,但足以使暴力文化代代相传,其影响有时超过主流文化、制度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是有关杀戮和暴力描写的。《三国演义》既是三国外交演义,更是如何最多、最快杀人的阴谋演义;而《水浒》讴歌的英雄义士行为,多出于私仇而很少公愤。他们开人肉包子店,杀无辜路人以作入伙投名状等等,以杀人为乐,在杀戮中感受快意。李逵救宋½¬,抡起板斧,不管男女老少一并砍去,直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他杀黄文炳,类似于凌迟,后来,在明朝酷律环境下,凌迟竟发展成为一种残忍的艺术。按照一些民间历史故事的记载,凌迟一般每天割357刀,共切10天,这样的刑罚,不但施于大奸臣刘瑾身上,也施于英雄袁崇焕身上,在清代也施于石达开身上。千刀万剐剔下来的“肉”,不少被用作下酒菜,闻之令人毛骨悚然。中国外交史上也不乏血写的篇章。春秋时期,晋国不仅无礼扣押郑国国君郑成公,而且杀了前来求和的郑国使者,从此,违反“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一国际法的现象不绝于史。宋亡国前夕,元主连番下诏,痛斥宋权臣贾似道接连扣押和杀害元使。虽然连克镇½¬、南京等,元主仍复遣尚书廉希宪、侍郎严忠范奉国书出使南宋,有意与宋继续议和。到了宋界,宋边将张濡,不分皂白,竟将身为侍郎的使者袭杀,将身为尚书的使者押送到宋廷。元丞相伯颜遣书质问,宋廷遣使答报,只说是边将所为,未曾禀报。伯颜再遣张羽为使,同宋使一起返宋廷,不想到了宋境,又被杀死。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外交人员巴夏礼一行39人被咸丰皇帝下令扣为人质,尽管恭亲王奕信誓旦旦地作了“未尝苛待,居处适宜,待遇优渥”的保证〔《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但3日后交还人质时,生还的仅18人,其余21人归还的全是伤痕累累的尸骸,其中《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的尸体被大卸八块。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廷悬赏洋人首级。据《景善日记》,“庄王出示悬赏,以励杀敌,杀一男夷者,赏银五十两;杀一女夷者,赏银四十两;杀一稚子者,赏银二十两”。德国公使克林德前往总理衙门办事,被清军杀害;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出永定门办事时,被清将¶¬福祥乱兵击杀,尸体被肢解,抛在路上。义和团揭帖有云:“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腾腾杀气,字字血气。无人质疑外交家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郭泰祺是爱国者,但郭因“一 ・ 二八”事变的交涉,王、施、顾甚至蔡元培因“九一八”事变的交涉却被国人殴打、恫吓。王正廷最惨,不仅在1928年的济南惨案交涉中家被砸毁,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交涉中更是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时代》周刊描述说:“呼声中毫无防范的王部长还没站起来,一个墨水瓶就猛地扔到他的头上。群众随即手挥棍棒殴打中国的外交部长,险些被打死,幸好有他的忠实的下属们赶来营救。一番争斗后,他们救出了王先生,把流血的他赶紧送回家。医生说:‘他的伤很难治愈。’”新中国的外交也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发生了围攻苏联大使馆、火烧英国代办处等事件;另一方面,张闻天、刘晓、章汉夫、孟用潜、潘自力、王炳南、陈家康、许建国、罗贵波、徐以新、姚仲明等副部级以上外交干部都领受了“斗争哲学”的厉害。常务副部长张闻天、常务副部长章汉夫、驻苏联大使潘自力、副部长陈家康、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许建国被迫害致死。部党委书记、副部长刘晓被整得精神痴呆,副部长王炳南被弄得家破妻亡。正部长级干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孟用潜挨斗时,研究所其他领导人和业务骨干十多个人被À¬来陪斗。都戴着高帽子,手拄两根哭丧棒(用白纸包的木棍),在台前跪成一排。孟的高帽子里安装了图钉,用手一按就鲜血直流。孟在游斗时走了一半路就已晕倒。外交部被整成全国抓“五一六反革命”的头号重灾区,全部参加运动的有4000名干部,被抓的竟达1700人。(马继ɬ:《外交部文革纪实》,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是关系文化。可能没有其他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关系的价值。中国关系文化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必须建立各种关系来得到他人认可、谋取自身利益,通过关系建立的获利能力不少时候会远超诸如能力、业绩、敬业精神等方式。关系文化对古代外交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把建立血缘关系作为外交的重要手段,最典型的例子是和亲外交。汉匈和亲时,汉廷想的是,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皇帝与单于的关系是翁婿关系,哪有女婿打岳父的道理呢?单于死后,公主生的儿子继位为单于,皇帝与新单于的关系是外公与外孙的关系,岂有外孙不孝顺外公的?唐代¾¬历三次和亲高潮,越到后期,越是真的皇女帝妹外嫁番邦。唐与吐谷浑、吐蕃、回鹘通过和亲分别建立了甥舅关系。以回鹘为例,“唐朝继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以后皆因之”。(《宋史》卷490《回鹘传》)二是将国家关系作为家庭关系来处理。例如,石敬瑭引契丹为援,夺取后唐天下。石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上书,表示称臣于契丹,并向契丹皇帝行父子之礼。当时石45岁,耶34岁。1004年,宋辽议和,确定两国为兄弟关系,宋为兄,辽为弟。1164年,宋金议和,宋向金由称臣改为称侄,金主为叔,宋帝为侄。宋亡国前,宗正少卿陆秀夫等奉诏与元和谈,情愿称侄纳币,否则降称侄孙。就是说,只要宋不亡国,可以称元祖为叔叔,再不行,皇帝做元主的孙子也行。三是外交上不是用人唯才而是用有关系的人。明代外交一大弊政就是出使朝鲜的使者基本上由宦官充任,为什么呢?因朝廷大宦官基本来自于朝鲜,“在宦官干政的背景下,由他们出使朝鲜,乃顺理成章之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借奉使之机,百般勒索,大发横财”。(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四是外交和国防战略让位于哥们义气。最典型的是“桃园结义”所体现的½¬湖伦理在蜀国国家体系中凌驾于法度、军令之上。赵云谏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三国志》卷36)刘备哪里听得进去。刘关张抱团,一再破坏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给蜀造成重大损害,这是蜀在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根本Ô¬因之一。

【传统文化的某些缺失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不可能包罗万象,受主流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有其缺失的一面。

农耕文化在古代中国实际上成了农本文化,由此导致重商文化的缺失,使严格意义上的¾¬济外交在中国外交史上几乎空白。朝廷不会动用外交资源促进市场的繁荣,为中国商人走出去保驾护航。商朝商业非常发达,春秋战国时各国也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当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司马迁语),不少人发了大财。孔子的学生子贡“家累千金”,富而从政,曾出任鲁国外交高官,陪同鲁哀公参加过与吴国、晋国的盟会。然而,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思想也在此时开始出现。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后成千古名言。商鞅、管子、荀子、韩非子等以商人为小人,以¾¬商为缺德。秦始皇把各地12万商人迁入咸阳,明确将“重农抑商”上升为国家意志,开了以国家力量轻商抑商的先河。秦汉征徭役,政府视商人为罪犯。刘邦规定商人不得穿锦绣之衣,不得带兵器,不得骑马,不许乘车,本人及后代不许做官。朱元璋规定商人只许穿布衣,农民才能穿纱绢锦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重商文化的缺失导致“耻言利”,朝廷对外交往不仅不以¾¬济利益为目的,相反,还以¾¬济付出换取朝贡来仪的名义。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自汉以来,凡来朝贡者,中国王朝都大量回馈,盛情相待。如明朝即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有时甚至“恣其所欲”,打开仓库,听凭挑选,爱什么就自己拿什么!这样的朝贡贸易自然会使各国纷纷来“贡”,其结果则是明王朝“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这与晚于郑和的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结果大相径庭,导致中国失去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契约文化的缺失导致外交上出现不重视条约关系的现象。没有条约关系,就没有现代外交。缔结契约是以主体地位平等为前提的,契约的核心价值内含缔约自由、确定契约内容自由、选择契约相对人自由和缔约方式自由。契约在我国古已有之,周时“书契”、“万民约”、“邦国约”概念的存在足可证明。《礼记・学记》有“大信不约”的话,说大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不一定靠契约。但是,这种“大信”不等于契约文化,是局限于亲缘、准亲缘即熟人之间的“信”,是单方许诺、立誓。“大信不约”的“信”能否实现,靠的是良心,重视的是人际关系;而契约文化的“信”,建立在双方约定的基础上,是对双方相互合作的约束,是合意,是互信,靠的是运行机制,重视的是条约关系,因而相对稳定。这种信用将全社会所有陌生人囊括进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契约文化不可能在小农¾¬济和专制政治的土壤中产生。也许正因为李鸿章缺少契约文化精神,他在外交中对自己屡打“痞子腔”,老用“痞子手段”洋洋自得。当曾国藩对天津教案颇感棘手时,他几次去信建议说与洋人打交道要“参用痞子手段”。1863年,戈登率队与淮军合攻苏州,数月无功,伤亡惨重。戈了解到守城太平军将领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与主帅谭绍光不和,便建议诱降纳王,拿下苏州。建议为李鸿章采纳,郜永宽在苏州城外亲自与戈登、程学启商定降约,约定郜谋杀谭献城降清,程与郜指天为誓,“既往不咎”,程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做担保人。12月4日,郜等刺杀谭,开城门Ó¬清军入城,清军入城后,不仅诱杀了8个降王降将,而且诛杀了数万毫无戒备的太平军将士。杀降激起了戈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更因为戈是太平军投降的保人,这下搭上了他的信誉,Ŭ不可遏。戈大骂程学启,与之断交,又提着洋枪找李鸿章算账,逼得李四处躲藏。列强驻上海领事馆代表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与此相反,清廷却明确支持李鸿章并责备戈登“不明事理”,连主张“诚信”的曾国藩也称赞说:“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据雷颐《杀降的“国情”与“公例”》)。这个例子说明,儒家的“信”与契约文化不是一码事。

妥Ь文化的缺失导致外交上难免出现走极端的现象。外交离不开谈判,没有妥Ь就没有谈判。但是,妥Ь文化的缺失导致中国缺乏谈判的文化。《礼记》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一山不容二虎”的思维定式使中国历史上你死我活的斗争成为常态,往往不承认对手地位是平等的。因为没有双赢的概念,过去中国大部分谈判是在兵临城下了才谈,会出现开价的价位与对方底线相重叠,没有回旋余地。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妥Ь”作为一个贬义词来对待,甚至把“妥Ь”和“投降”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外交要Ь调多方面关系,平衡各种矛盾,这就必然有妥Ь。妥Ь太多地体现在外交中,它是一种以暂时或局部的让步来换取双赢,以保障长远利益的外交艺术。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办外交,要会争,也要会让。当争的时候必争,当让的时候也必让。只争不让,那就是下命令,强迫对方接受我的命令。”公元1004年,宋真宗亲征契丹,辽军统帅萧挞览中箭身亡,辽军抵挡不住,请盟议和。宋在胜利情况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澶渊之盟使宋朝依然侵占辽国“关南”之地瀛、莫二州,同时宋每年给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相当于30万贯)。公元1021年宋朝财政收入为15000万贯。北宋平均年财政收入在10000万贯以上。一两白银可兑一贯ͬ钱。30万贯对宋朝每年财政收入来说微不足道。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战时军费比平时军费高1300万贯。“岁币”对宋政府及人民不构成丝毫压力,而年30万的岁币对于¾¬济拮据的辽来讲,则可解决大问题。澶渊之盟使宋辽两国进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时期,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促进了汉辽¾¬济文化交流,北宋¾¬济也迈向了封建社会的巅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澶渊之盟对宋而言是丧权辱国的和约,辽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这种看法,典型地表明了中国妥Ь文化的缺失。

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丰富现代外交战略思维的营养,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不利影响,同时,针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加强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以丰富中国当代外交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

(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里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体育说课稿下一篇:三下乡发言稿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