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帮学生梳理一下课文的脉络,然后围绕“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几个方面展开教学。作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许多词语都较难理解,如果割裂开来,脱离课文语境进行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重点进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个“隆隆”连续出现,学生易读成降调,那么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的气势就很难表现出来,我指导学生用升调来读,而一声比一声延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火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发出来。

另外,课文中有许多的排比、比喻,词语活用较多,内涵深刻,较难理解,运用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 篇2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 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 扎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 让学生在“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 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 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为使这些落到实处, 在《安塞腰鼓》 (苏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 (上) 第四单元14课) 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 准确把握语文阅读层次, 尽量做到在语言信息层次上不花费过多时间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质疑和发散思维) 和在语文文化层次上不“绕圈” (让学生信马由缰地感悟和谈感受) ,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6个生字, 理解“骤雨、搏击、战栗、陌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3.了解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学用课文的句式、段式, 从而获得语感, 提升阅读能力。

4.学习并初步掌握长文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 会读会写;多读课文, 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安塞腰鼓》视频朗读等课件。 (网上有寒风朗诵的本文配乐加表演朗诵, 总长7分36秒, 建议使用。)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题, 引导基础阅读

1. 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我国陕北著名作家刘成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板书课题, 读题。

2. 生字新词的认识和掌握过程。

(1) 出示生字词:高粱、骤雨、酸枣、搏击、战栗、陌生。

(2) 重点交流对抑扬顿挫、歇落、吉祥等词语的理解。

(3) 描红临写。 (课后第2题。) 写好后同桌互评。

3. 师:这篇课文较长, 长文章怎么阅读呢?我们先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这只眼睛, 可以抓住灵魂, 抓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还可以在文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一句话。请你在“安塞腰鼓”前面填上一个词。

4. 学生自读课文。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1) 请你带着刚才的问题把课文默读一遍, 可以适当地做批注。

(2) 朗读课文, 要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好。 (师巡, 指导。)

5. 交流初读所得, 进行思维、情感的初步碰撞。

(1) 同桌互读、分享课文。

友情提醒 (课件出示) :在同桌读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字:倾听——看看能否读正确、读通顺;帮助——注意纠正读音、断句;评价——读完后, 给对方说说自己的意见。

同桌读后, 再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评。

(2) 交流读课文后的收获。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你认为在文题前可以加上什么词语? (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以字词为基础的。在阅读过程中, 小学生碰到的问题常常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特别是读这类长而且诗化的散文尤为明显。所以, 字词学习和课文初读程度直接影响后续教学。为此, 在谈话导入后, 教师以扩充课题的方式, 诱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同时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扫清阅读中的障碍, 读熟课文, 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抓住文路, 进行框架阅读

1. 课文读熟了, 你能尝试着用一句话或两三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引导学生概括, 力求做到内容完整, 句子简洁。 (参考:课文主要描述了安塞腰鼓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憾人心的力量, 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 师: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此外,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善于理解文章的思路。请你拿起笔, 快速阅读课文, 理一理这篇课文的思路, 可以在书旁批注。

(1) 学生快速阅读, 并圈画相关内容。

(2) 引导讨论交流。 (参考:课文先写鼓响之前的情景, 然后写腰鼓表演的火烈场面, 最后写鼓声止息时的精彩, 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3. 小结:长文章首先把思路抓清楚, 文章的线索和脉络才会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作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 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学段“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重要训练内容。

三、抓住文眼, 引导深入阅读

1. 师:读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方法是文眼阅读法。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眼在题目上, 有的在文章的开头, 有的在文章的中间, 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这篇文章有个文眼, 你们找找看。 (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观赏腰鼓表演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 讨论交流。 (“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字。)

3. 师:一个“好”感叹了四遍, 但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内涵。下面, 我们就抓住这个文眼走进这篇文章。“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请快速读, 并把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4. 试用“好在_____, 你看 (听) ”的句式叙述一下。

如: (1)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 (2)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 (3)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 …… (4) 好在变幻的舞姿美。你看, ……

5. 师:安塞腰鼓的表演的确很美, 描写安塞腰鼓的语言同样也很美。下面请同学们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句段反复朗读,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 独立学习后分小组交流。

(2) 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教师着重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指导评点并指导朗读。成功之处予以表扬肯定, 不足之处予以引导补充。

6. 师: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 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请同学们放飞想象, 并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捕捉它们。

(1)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

(2) 通过看场面, 听朗诵, 设想一下, 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 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想些什么?不要急着说出来, 请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再读课文, 然后用朗读告诉老师和同学。

(3) 通过个人或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

7. 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深入阅读是教师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以有一定思维含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引导, 以文本语言为切入点, 以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为目的的阅读。因此,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文眼, 然后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扎实地引导学生阅读、作答。这样的问与答, 既是对文本的理解, 又是对语言的品味, 对写法的揣摩, 是高效的。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文本的整体感受与欣赏后, 教师又以“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句段反复朗读,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这一具有张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 围绕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品味、争论、领悟作者的写法, 在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 从而获得语感, 升华情感, 提升阅读能力。

四、抓住文采, 引导表达阅读

1. 师:这篇文章写得壮美, 尤其是腰鼓表演的几个场面写得很有文采。它的哪方面美给你感受最强烈?让我们尝试着也来写一段。

2. 课堂小练笔。 (可任选其中一点或几点写一写, 尽量多用文中的好词、好句。)

(1)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你看, ……

(2)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你看, ……

(3) 激越的鼓声美, 你听, ……

(4) 击鼓的后生美, 你看, ……

(5) 变幻的舞姿美, 你看, ……

3. 交流, 师生共同赏析其中精彩词句。

4. 师:从这一课中你懂得了哪些阅读方法?

提示:高年级学生必须懂得阅读方法: (1) 抓住文题, 捕捉文章主要内容; (2) 抓住文路, 理清文章思路; (3) 抓住文眼, 走进文章美好世界; (4) 欣赏文字, 提高写作水平。学语文一定要学文章的文采。

设计意图:“表达”其实是一种更为深入、有效的阅读。学生通过“写”与“说”, 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把作者的情转化为自己的情。

五、根据文本, 进行延伸阅读

1.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投影:“安塞腰鼓”将成为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 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届时, “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 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 有2000多农民外出打腰鼓表演赚钱, 年创收入百万余元。安塞县现有民间艺人6000多人, 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全年在外靠传授腰鼓技术和表演赚钱。近年来, 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 并赴日本进行表演。目前, 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 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2.让学生简要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和课前对安塞腰鼓的了解。

3.小结:腰鼓, 正使安塞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理想;“安塞腰鼓”品牌, 也将通过现代媒体的宣传, 吸引世人更多关注的目光。

4.教学建议:

(1) 把陕北作家刘成章先生笔下的安塞腰鼓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家人。

(2) 多阅读一些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或书籍, 做好笔记, 在班级每两周一次的专题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以一篇带动多篇甚至多本, 以课内带课外, 以精读带博读的方法, 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1、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散文的选材。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在文章中所展现的那种力量美。

(准备视频:朝鲜族腰鼓、奥运开幕式腰鼓、国庆60周年腰鼓、南通腰鼓)

一、导入

提问导入,仔细看图片,找出不同,很明显,腰鼓背的位置不同,打鼓的方式不同,鼓不同 ,人也不同,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地域的产物,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张名片,是一扇窗口,这些文化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管中窥豹,通过课文来领略一下,中国的“天下第一鼓”。

二、展示题目,并从分析题目着手。

提问1:“安塞”这个地名,顾名思义,应该在北方,你能在文章中捕捉到他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在陕西延安)

提问2:展示地图上黄土高原的图片,并提问,调动你的积累,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吗?(沙尘暴、贫穷 、落后、黄河的流经地)

提问3:回归文本,你能找出文章中描写黄土高原特点的句子,并填完整表格吗?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形(四野是山崖)

动植物(红高粱、酸枣树、红豆角、老南瓜)

人(贫穷但是元气淋漓)

注:教师讲解:这些东西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散文虽散,选材有讲究,有时候,名著就是一幅画卷。介绍作者,刘成章,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这是作者24年前的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探究:走近安塞腰鼓,看看腰鼓的特点。

提问4:表演者—— 什么人——年轻人

性别——后生

人数——众多

服装——朴实

目光——闪烁

体格——健壮(阳刚美、力量美)

表演的场面——敲击有力、鼓点急促、舞步飞转、风姿强健

(齐读第6小节,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排比、比喻等修辞,鼓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表演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艺术享受和想象力

(齐读11小节,联想腰鼓表演的来源,祭祀、战争、庆祝丰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冲劲,一种力量,从心底发出呐喊,词与词之间要有坚定的停顿,每个词要读的字正腔圆。)

注:教师讲解,点明中心。联想09年国庆活动,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它代表的就是中国的一种精神,全中国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一股拼搏的精神,凭借这股精神,我们战胜了雪灾,战胜了地震,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

四、再读文本,探究表演过程,体会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1、深入探究文本,仔细研读课文,斟酌词句。

静默登场: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豪放表演:鼓点急促

原地旋转

前后蹦跳

目光闪烁

强健有力

戛然而止:大起大落(引申到人生的意义上,点明另一个中心,人生也如腰鼓一样,虽然大起大落,但是只要认真、强烈地活,就是美好的。)

2、分析对比。

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比

②表演艺术的对比(内容和形式)

③表演风格的对比(江南和塞北)

教师分析一组,由学生找出后面的两组,仔细诵读每一组对比,分析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所传递给我们的黄土高原的美,安塞腰鼓的美,力量的美。

五、总结全文,找出文中的4个“好”字,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15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20小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小节“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课文《安塞腰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好像没有把这种激烈的气势读出来。

师:那应怎样读?

生:要读得急速高昂些!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读)

部分学生:好像比前一个同学读得更有气势。

师(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句):那你们想不想试读一下?

(生点头,教师示意学生读)(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明显特征?

生(齐):运用了排比。

师:对!那你们具体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生(部分):从腰鼓表演的场面。

生(另有部分):从火烈的狂舞。

师:不错!是从火烈的舞蹈场面来突出这种气势。排比的语句还有很多,继续找,并说说作者的描绘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是运用联想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那一阵阵加油声使我想起黄河的浪涛,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狮子的吼叫!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能体现这种气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腰鼓表演的?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并读出来!(气氛很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隆隆,隆隆,隆隆。这三段鼓声的描写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

生:她读得没力,不像打鼓。这也是从激越的鼓声来写腰鼓表演,但她没有把这种强劲读出来。(师请该生读,好像读出了气势)

师:我们来读这三段,先女生读一段,再男生读一段,后男女生齐读一段。(生读)

生: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还和反复相结合。

师:很好!这里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强调某种感情,使语言更有气势!

生:那一定是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师:(做个握拳动作)想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靠的也是这么(生齐:一股劲!)

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力量的劲!

师:他说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还和对比相结合,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那我们男同学来体会一下这气势吧!(男生用深情赞颂的语调读)

师:这腰鼓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平时在情绪低落时有没有什么突然使你兴奋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听到音乐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无聊,路过娱乐厅,一听到蹦的的音乐,我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师:非常好!还有谁发表意见吗?

生:有!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为什么都用这么短的句子进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节奏。

生:营造激越的气氛。

(分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师:像这样短句还有?

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这里鼓借人威、人借鼓势,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引导学生读类似短句,体会它的使用效果)

师: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师:好一个刘成章!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师板书)。

生: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师:还有吗?(学生好像不好表达)

师:(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生:力量之美!

师: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生:来自人!

生:体现人的力量美。

师: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生(齐):体现生命力量之美!(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课文22至30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

(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四、课外拓展、缺口延伸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想起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能体现生命力量之美的壮观场面,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

(有的同学在想,有的在写)

师:你可以快速仿写几句然后读出来,也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直接描述出来!

生1:我来描述一下运动会上的壮观:骏马一样,是跑步的健将;大雁一样,是跳高的选手;猿猴一样,是机敏的篮球运动员;浪涛一样,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

生2:我来描述一下南丰蜜桔节上的壮观美: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到一起,从前面一排往后面看,简直是一个人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观看演出,每次精彩的节目过后总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人海上空卷起一阵暴风雨

生3:我也来描述一下蜜桔节上的壮观气势:看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旋风;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风骤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涛汹涌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美。课后,让我们用最新最美的语言来歌颂我们的祖国,赞美壮丽的人生,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课!)

【教后反思】

通过参加竞赛和听取评委们的意见,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学理念。

我把两个有梯度的教学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体现一种 之美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在引导发现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注重了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开启。这样,一方面对接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凸现缺口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课堂生命意识。

初中《安塞腰鼓》的教案设计 篇5

二、课型设计 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2.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五、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①导入 :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曲新摇滚《黄土高坡》,喜欢的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乐曲唱起来。

②多媒体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引出黄土高原的话题。(电影片段1)

教师:一曲摇滚风格的《黄土高坡》把我们引入古老厚实的的黄土高原。幻灯片3)

居住在这一带的人民,淳朴、厚道、憨直,民风热情似火般温暖,他们以惊人的毅力意志与自然抗争,生活像蜿蜒的黄河般艰难,面对绵延的群山,纵横的沟壑,非常不便的交通自然条件,他们顽强的生活着。其实,我们伟大的黄土高原,还有另一种把摇滚和劲舞合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真正领略一下黄土高原的奇特风景。

引出课题:安塞腰鼓(幻灯片4)作者。

③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幻灯片5)

④教师播放短片2 学生读文、观舞后,畅谈体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统一答案:(幻灯片7-8))

绝活儿、人鼓合一、激昂、宣泄。(幻灯片7)

“壮阔”“豪放”“火烈”。(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幻灯片8)

(二)理清结构。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 :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屏幕展示课文结构图(幻灯片9)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屏幕展示(幻灯片10)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流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赞美。

(四)朗读、品味语言。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你认为最美的句、段,说出理由并简单理解。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荚,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荚,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教师重点提示,学生研讨,教师展示大屏幕 1品读第一段;(幻灯片11)

2品读句子;(幻灯片12)

3品读修辞。(幻灯片13-14)

教师小结: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五)美读课文。替换式美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 让学生齐诵第6段。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学生反复朗读。

③教师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分小组交流。

学生代表可试加朗读,学生可予以评价。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3.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4.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2.在反复朗读当中体味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激情和深意。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电脑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黄土高坡》,把我们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基础知识把握

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瞳仁 恬静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磅礴 颤栗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四、简介

1、请看大屏幕,要求从同学们面前的电脑当中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2、安塞腰鼓的来源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相传,周朝周文王时期,风调雨顺,民安乐业,就是瘟疫制服不了。上至君臣,下至平民,无不为之发愁。人们想方设法制服瘟疫,谋求生存之路。

有人说,瘟疫是一种妖魔鬼怪,怕震动,怕红颜色。人们就想起了用鼓来驱逐瘟疫,他们造了一种小鼓,挂在腰间,起名腰鼓。

3、作者刘成章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4、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五、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有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表演前:宁静---------神情沉稳而安静 表演中:亢奋---------释放出磅礴的力量 表演后:寂静---------出奇的静

(1)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2)、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九、品读,重点突破。

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此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大的特色,那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多处运用修辞手法)

那么,请同学们针对表演过程中即5-27段,简要进行分析。(周围同学间讨论)排比句: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反复:

A、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反复写腰鼓的声音,为了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气势。B、“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文章富有节奏感,层次感,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比喻: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

你的面前。”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此部分让学生讨论解决,然后从小组当中抽选一名同学分析。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

十五、作业

1、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安塞腰鼓》的诗性语言解读 篇7

《安塞腰鼓》全文展现了宏大的场面、激昂的鼓点、强健的后生和奔放的舞姿,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此气势磅礴的生命力、如此激昂奋进的进取心是如何通过这诗性般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呢,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那么,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体味和感悟,我们接下来就进入这篇文章的语言鉴赏中。

一、诗性语言的画面感

《安塞腰鼓》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它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也用了很多笔墨进行意境和想象描写;而这种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它极为丰富的画面再现和想象,还有由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所带来的行文间处处具有的最强悍、最直观的视听冲击。

(一)奇特的再现和想象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其舞姿和声态形象无疑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因而作者要想通过文字描写打动读者,就必须锤炼其语言,通过文字使读者感悟到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就较好地运用了大量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词语和句式,更是加之自己奇妙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腰鼓表演图。

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场面是极其宏大的:表演之前腰鼓和后生们合为一体,呆呆的、静静的,那丝溜溜的南风也不过是撩拨他们不成的“路人”;当表演序幕瞬间开启,那一“捶”,似乎便将他们尘封的野性和激情点燃,后生们有如被强震的硬石,那力量从大地的深处涌出,冲破所有的禁锢和压抑,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场力量撞击的表演;鼓点如骤雨疾速而来,流苏如旋风般飞扬,后生们的脚步像乱蛙般蹦跳,那一双双眼睛透视出自己的力量和坚定,那舞姿、那脚步,无一不展现着后生们与黄土高原融为一体的那股狂野和浑厚的劲儿;那些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瘦弱的躯体,却在这愈捶愈烈的舞姿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着,成了茫茫一片……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黄土高原上的这场表演,不仅以它狂野震撼的画面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也以它奇特的听觉效果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隆隆,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让我们好似看到这腰鼓击打的声音撞击着山崖峭壁,撞出奇形怪状的天然雕铸;撞击着厚重的黄土,撞击出黄土高原上用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撞击着有着豪壮情怀和严峻思索的人民的内心,撞击出我们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撞击出我们民族的骄傲。在黄土高原厚重的土地上,无形的鼓声,也成了茫茫一片……

“安塞腰鼓”这个形象旋转着、翻滚着、升腾着,而后终于在刘成章这狂烈的语言中爆发,展示着腰鼓的变幻莫测;“骤雨”“旋风”“乱蛙”“火花”都凭借着鲜明的形象表现着安塞腰鼓的爆发力、创造力,而紧随其后的三个“使人想起”则是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所获得的思考,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展现了安塞腰鼓给人的联想、憧憬、警醒和意味深长的回味。

(二)动静结合

安塞腰鼓是最火烈的激发,也是最沉静的深思,而刘成章在文章中也通过动静结合的语言描写和文章布局,将腰鼓这跌宕起伏的引人深思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空气因为冰冷而凝集成固,却因为这火热的腰鼓而瞬间升温甚至是沸腾;安宁祥和的阳光享受着自己的温婉柔和,却霎时间疯狂;昏昏欲睡的世界眯缝着眼,却也因为这腰鼓亢奋不已。无论是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亦或是困倦的世界,他们都展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就是腰鼓带给世间万物的变化,这变化虽然极端却形象鲜明。

同时,文章还给我们展示了两处更加强烈的动静起伏:一个是文章的开始,“在这大片的高粱地上,在这群沉稳而又安静的后生身边,腰鼓就如此呆呆地,似乎不曾响过”,却瞬间“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于无声中冲破了那么一股劲儿;第二个是在文章的最后,在腰鼓“愈捶愈烈”,所有的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交织、旋转、凝聚甚至是升华时,却“戛然而止”,使得一切都陷入了“世界这出奇的寂静之中”,“简直像是来到另一个星球”,这一静一动的变化交织考验着观者的思维和神经,在我们尚来不及捋清思路的时候,它以无法预测的力量激越,又归于那最宁静的黄土地,给人们以无限的回想。

(三)虚实相生

刘成章在文章中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即:宏大的场面、激昂的鼓点、强健的后生和奔放的舞姿来表现整个黄土高原上呈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作者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将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声响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实展现了如此激昂的生命形式,上演了一场壮阔的视听盛宴。

与此同时,文章中还夹杂了很多虚写的诗句,展现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也带给读者更多的回想和憧憬。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不只是因为它能真实地呈现现实中的事物,更强大的是它可以将思维的感悟生成为文字,并将这些感悟不经过解读传递给他人,尊重着读者最原始的内心波澜。而在《安塞腰鼓》中,正是这些虚实相生的诗性般的语言,使得我们在感知安塞腰鼓的强有力的画面感上,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内在生命力量,以及高原人民扎根于土地的精神风貌。

二、诗性语言情感的强劲表现

(一)腰鼓的振奋

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性语言,选用铿锵有力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着腰鼓精湛的表演,以及腰鼓表演这项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力量。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能够如强震击起的石头般跃动,瞬间将一幅极有力度的动态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腰鼓充满力量的美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如刘成章所言,无论是震耳欲聋的鼓声抑或是绚丽多姿还具有超高难度的舞姿,都组合成了一场光与影的奇异变幻,在我们的面前展现着这不同凡响的、令人震撼的绝唱!

正是这些喷薄欲出的语言,通过展示腰鼓表演动态的力量美,而展现了安塞腰鼓热情的动作、健硕的风姿,展现着它的振奋和飞溅的生命活力。

(二)生命的勃发

安塞腰鼓是生命与灵魂的艺术,它不仅痛快着山河大地、蓬勃着人们的想象力,还让我们在这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在这纷飞的思绪中,敬畏着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们,欣赏和审视着他们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的美就在于它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它的美来源于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的灵魂深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平凡的外表和生活上看来,这些后生们并不是多么神奇,然而正是这份平凡、这扎根于盛产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黄土高原的躯体,才有了这份勃发,这份与脚下黄土地融为一体的生命力量。

在黄土高原上,我们看到,《安塞腰鼓》展现着熔铸于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之中的长久的生命力,而这其中更是展现了高原人民高昂的精神风貌、激昂澎湃的生命斗志,也在字里行间于生命的激情澎湃之中带给了观众和舞者共同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振奋的腰鼓、强健的后生们,看到了那些极为有力量的宣泄,看到了源远流长的生命激情。

三、诗性语言的美感

(一)用词精准

阅读《安塞腰鼓》,我们总是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的勃发和人生力量的振奋,而这种激越澎湃的感触都来自于安塞腰鼓这种动态的艺术。在整个腰鼓表演的描写中,刘成章就是抓住了安塞腰鼓“动”的精髓,展现着它的动力和活力!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一个“捶”字就立刻点燃了整个舞蹈的节奏,不似“击”或“打”这些寻常的动词,而是融入了一份无形的力量;随后“发狠”“忘情”“没命”这些看似毫无美感可言的词,却将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投入描绘得活灵活现;“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都以鲜明的形象特点,将疾速之美融注于腰鼓之中;再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这一上一下的三组对比词使冲破羁绊和束缚的那么一股劲儿得到挣脱,似乎展现了那挣扎的动态过程;在腰鼓表演的浩大声势里,在忘情的动作间,在艺术享受的战栗里,生活与梦幻、痛苦与欢乐、摆脱与追求、舞姿与鼓点都“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着,一气呵成却又掷地有声,在这一系列的动作里,安塞腰鼓变化着、演绎着、宣泄着,随心挥笔却震撼人心!

(二)排比、比喻、反复相生

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揭示内涵、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式,展现了蓬勃向上的气势和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一个形象的“牛皮鼓面”转眼间就将隆隆的鼓声立体化,仿佛这场面就在我们面前,仿佛这鼓声就在我们耳畔。

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和段落,并夹杂着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句内部,还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交错出现,在诗意和韵律美的结合中,在回环往复的节奏中加强着安塞腰鼓的声势,加深着观者的心灵感受,也表达着对于安塞腰鼓、对于黄土高原后生们的钦佩。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一连运用三个排比段落,有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次的反复咏叹之中都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传达出热烈的生命激情,营造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阵势,使得安塞腰鼓在连贯的语言表达中、在疾风骤雨的气势中得到爆发!

(三)节奏感强

刘成章在文章中采用了长短句结合的句式,在短促的节奏中表现了恢宏的语言气势,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用“使人想起”这样的句式,产生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的效果,激发出了无限的想象力。再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四个反复出现的句式表现出了强烈的节奏感,并且其层次是逐渐提升的,有一种变化的散文诗的意味,体现出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和喜爱。“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长短句结合,铿锵激昂,层层推进,鼓点在起伏,思想也在腾飞,人鼓合一。

综上分析,《安塞腰鼓》通过诗性化的语言,展现了宏大的场面、激昂的鼓点、强健的后生和奔放的动作,让我们在富有特色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奇特的画面感、强劲的情感体验以及语言本身美感的享受,在喷薄欲出的语言激情中更加感受到这鼓声是力量,是信念,是召唤,是希望,是生命的最强音!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8

东街小学

余春霞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一曲荡气回肠的《黄土高坡》声中,我们这节课继续走进黄土高原,继续来领略那黄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2、作者在文中反复赞叹安塞腰鼓的一句话是什么?(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好”)

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好“?(板书: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二、精读6-8小节,感受火烈的舞蹈场面

1、默读这几自然段,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2、汇报交流(出示6-8小节)

(1)、找到“黄土高原上爆出„„”,点出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2)、再次轻读句子,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出示句一:“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理解排比句的作用。

*改为诗体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句子二:“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找出相对意思的词,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安塞腰鼓的感染力;

*指导朗读,理解体会场面的火烈。

师小总:看到这么壮阔、这么豪放、这么火烈的舞蹈场面,难怪作者会发出感叹(师生齐说)“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精读9-11自然段,体会鼓声的巨大力量。

师过渡:安塞腰鼓不仅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在听觉上,更给人剧烈的震撼!

1、指名读,找出让自己感受到震撼的语句;

2、“隆隆”的理解和朗读指导;

3、仿写练习

沉重的鼓声还会碰撞在哪里?用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

师小结:这是隆隆的鼓点,这是隆隆的气势,这是隆隆的震撼,(师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精读12-14小节,体会后生们的元气淋漓。

1、出示自学要求:(见幻灯片)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学生汇报交流

(1)、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学生自由回答)

后生们的力量、生命力旺盛、黄土高原的穷苦„„(师相机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活)(2)、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怎么样样的后生?

茂腾腾、元气淋漓、奇伟磅礴、生龙活虎、生命力旺盛„„(3)、找出描写后生们击鼓的句子

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朗读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从“震撼、威逼、烧灼”三个词来理解体会后生们的生命力活跃而强盛。

4、师小结:(略)

5、一齐来赞叹一下,齐读十四小节“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

五、精读15-17小节,体会舞姿的变幻。

1、女生齐读,回答这是什么样的舞姿?(充满了力量的舞姿、呼呼作想的舞姿„„)

师:所以这样的舞姿使人(战栗于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2、理解“叹为观止”的意思(因看到的事物美妙到了极点而赞叹)

看到了什么?怎么样赞叹的?(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

3、配合视频,齐读17小节(轮读的方式)

六、总结延伸

1、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还会在赞美什么? 黄土高原、后生们、精神(展开讨论)„„

指导学生用“好一个 ”的句式回答上面的问题。

2、师总结:(略)

3、新时代的安塞腰鼓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国庆阅兵的安塞腰鼓视频)

4、让我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再一次对它们发出赞叹吧: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9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研习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

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二)精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习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习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三、迁移练习

(播放画面)

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

四、布置作业

(一)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二)思考课后练习三。

教后记:

1、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篇10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

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齐读课题)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默读)(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师:知道腰鼓与其它鼓击打有什么不同吗? 生:腰鼓击打起来更投入

师:是的,腰鼓击打起来更加投入,有激情,手舞足蹈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看看在读时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生:我的问题在第九、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师:的确不好理解

生:为什么三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把你的问题放在心里,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生自由朗读)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的内容在第9段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觉得这段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充满生命力,充满激情 师:这种激情甚至把你感染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纠正“蓦”字读音及意思)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 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生:(齐读)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为什么“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在山崖敲鼓有回声,师:我明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那为什么“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因为鼓声热烈,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有同学会欣赏着一节!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生:(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用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鼓声激昂 师:还有谁勾画的也是这一句,除了排比句式还有其它原因吗?对这句情有独钟肯定还有其它原因 生: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生:(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什么区别? 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生:(指名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生:(感情朗读)

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我记得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生:(感情朗读)

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他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生读句子)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行穿插读)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 生:(背诵)

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 生:(指名朗读第6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 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体会会更深

(评: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读句子,说感受)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板书:搏击?)

生: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

生: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 生: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生: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六 „„

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

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生:(指名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

生:懂了!(齐读)

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五.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师:你被震撼了么? 生:震撼了!

师: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的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12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生:(齐读第16段)(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安塞腰鼓,同学们接触了黄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净化让我们永远记住老师的掷地有声的嘱托——“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六.体验到生命意义在延伸的“腰鼓”

师:作者刘成章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颂了朴实的高原人民,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之前有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这里,老师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思考题——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下课!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 击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篇11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上一篇:脚踏实地近义词下一篇:张国荣经典伤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