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共9篇)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1

摘 要:传统的3G移动通信已经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此前提下,4G移动通信技术也逐步发展而来,并且成为目前最为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本文主要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征以及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移动通信领域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3G时代,人们在使用手机通话或者是在进行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信号质量差等问题,这也说明3G移动通信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创新,4G移动通信也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目前,我国已在4G网络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也将会大范围的普及使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内容浅析

4G移动通信技术是经过以往通信技术改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我们又可以称之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制式,主要有TD―LTE和FDD―LTE。相比以往的3G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又融合了WLAN和3G移动通信技术,这样在进行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传输的质量也会更高,并且在传输图像和视频等效果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同时,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上网速度相比以往也有了明显的改进,相比3G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在网络传输效率上要比3G移动通信快10倍作用,而下载的速度也可以达到100mbps,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更多需求。与此同时,4G移动通信技术还可以部署到没有覆盖电视调节器的地方,并且可以将信号逐步的扩散到一定的区域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4G移动通信技术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相比以往的通信技术都有着明显的改进和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2.1 网络数据传输质量更高

在使用3G移动通信技术时,网络传输速度通常会达到2Mbps左右,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其下载速度就会大幅下降,比如在设备车辆内使用,网络的传输速度就会下降很多,这样也就会直接影响用户们的使用质量。而在应用了4G移动通信技术后,传输的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并且受限制的情况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以往3G信号质量明显较差的地区,使用4G移动通信也可以保证网络传输速度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而通过实验也可以看出,4G移动通信技术在网络信号较差的地区,其传输速度都可以达到10Mbps作用,这也说明在网络传输质量上,相比3G移动通信技术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即便在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网络传输速度能够达到标准的使用要求,这也是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无法比拟的。

2.2 设备的信号覆盖面积更广

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WIFI技术的应用也备受人们青睐,而4G移动通信技术出现以来,在网络信号的传输速度上可以相比WIFI技术,并且没有距离的限制,而WIFI技术接入对于距离的限制相对较高,超出了制定的范围后就没办法再进行使用。因此4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4G移动通信技术通过基站来对大范围区域进行信号的传输,不仅传输的距离远,而且极少出现死角的现象,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4G移动通信技术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信息。并且4G移动通信技术是无线蜂窝站点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的区域内都可以将信号覆盖到用户中,这样在使用时也不必担心出现没有限号的现象。

2.3 业务融合的行业更多

4G移动通信系统应用后,整合了信息系统、广播娱乐以及个人通信等,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工作生活所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行业的认可率。每个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经过整合以后,4G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用户的通信从不同的地区进行相互转换,并且在各种业务平台上也可以有效的实现互联,这样无论是应用何种业务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业务融合的完整性,这也间接的促进了各个行业之间在4G移动通信系统平台下的整个,从而使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资源优势。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从目前的现状也可以看出,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主流。而现如今4G移动通信技术还没有实现大范围的普及,人们对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还处在观望阶段,因此我们在不断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质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的实现4G移动通信技术中各个业务的完美融合。

3.1 播放高清视频

4G移动通信技术在网络传输速度上的优势也为智能手机电视、在线视频以及网络视频通话等各项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证。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常常会受到信号跨区切换以及网络带宽的影响,而在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后,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以往很多实现不了的功能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下都可以完美的解决。

3.2 电子图书馆

目前电子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对电子图书资源进行下载浏览、播放阅读等。其中播放阅读功能需要比较高的移动终端配置和网络要求,特别是视频资源的需求条件更高,如使用4G移动通信技术,其高速性能可以保证视频资源在移动终端的正常播放,使读者能够更为方便快捷的获取电子资源信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结语

在我国就目前来讲,4G移动通信技术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使用,还处于开发试用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4G移动通信技术将会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同时也必将会促进着移动通信领域进行新一轮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抓紧机遇,积极对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推广创新,为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2

2013年底, 国家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4G牌照, 标志着我国4G时代的来临。4G时代的到来, 以及4G移动通信技术业务的相继开启, 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关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年来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4G移动通信技术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终端技术支持。

1 4G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4G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4G移动通信技术集3G与WLAN于一体, 能够传输较高质量的视音频图像, 其图像传输质量能与高清晰度电视相媲美。4G技术能够实现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 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倍, 比3G快10倍, 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除此之外, 4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在DSL或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 然后再把信号再延伸到整个地区[1]。很明显, 4G移动通信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4G移动通信技术特征

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如下特征:

(1) 传输速度更快。按3G通信理论数据的传输速率值: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 其传转数据速率为144kbps, 室外静止或步行时速率为384kbps, 而室内为2Mbps。而4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率可达10Mbps或20Mbps, 甚至达到100Mbps, 最近在北京实际测得的4G移动通信技术信号较强的下行传输速率为50Mbps, 而信号较弱的下行传输速率也达到10Mbps。由此可见, 4G移动通信技术的速率至少比3G通信快几十倍。4G移动通信技术所具有的高速传输速率, 能为各种应用提供速率保证。

(2) 可移动范围更广。WiFi (WIreless-FIdelity) 可以达到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 但是WiFi受到与无线接入点距离的限制, 距离半径一般不超过100m, 超过将无法接入。但是4G移动网络的产生, 将人们从地理限制上解脱出来, 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数据传输。不仅实现无线传输, 而且传输的距离很远, 以基站为圆心, 传输距离能达到半径10km以上。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无线蜂窝站点的设计, 4G移动通信技术信号将覆盖所有区域[2]。

(3) 支持更多的媒体格式。2G通信和3G通信网络主要解决一些语音问题, 也包括一些格式较小的视频。3G通信传输格式比2G通信有较大提升, 3G通信向视频迈出了重要一步。4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 能实现较高质量的音频传输需求和高清视频的传送, 传输各媒体不再是限制各种业务开展的瓶颈。

(4) 能融合更多业务。信息系统、个人通信、广播、娱乐等多种业务能无缝连接成一个整体, 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G移动通信技术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 能把短距离网络 (蓝牙和无线局域网) 、蜂窝移动信号、广播电视和卫星通信等集成起来;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通信标准地区移动到另外一个通信标准地区[3], 能更安全、便捷地把各种业务系统、各种系统平台进行互联, 同时也能面向不同的用户要求定制个性化的业务。

3 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有着传输速度更快、移动范围更广、支持更多的媒体格式、能融合更多业务等特征。本文根据这些特征来探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1 高清视频播放

3G通信网络时代, 智能手机监控、智能手机电视等应用已经崭露头角, 但受到网络带宽和移动环境下的跨区切换, 在视频播放方面还是不尽人意。4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出现, 以及视频媒体在网上的传输速度更快, 使得移动高清视频的点播成为可能, 现有的智能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也能支持在线点播720P甚至1 080P的高清视频。

3.2 车联网

汽车的发展必定会向智能汽车的方向发展, 而构成智能汽车的三大要素是自动化、电气化和互联化, 而最主要的是“互联化”, 也即“车联网”。车联网就是让汽车连接网络, 实时提取汽车的动态信息, 并根据驾驶员的需要, 为车辆提供报务和对车辆进行监控。车联网概念多年前就已被提出, 但由于网络一直没有跟上,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将为车联网的发展带来机遇。

3.3 移动视频会议

传统视频会议须在室内举行, 利用工控会议终端及有线网络进行多点会话, 这样才能保证会话、交互的可靠性。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 配合智能手机, 使视频会议迁移到手机上成为可能, 4G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带宽和安全性都能保证交互过程的流畅性。

3.4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多年前就已被提出, 人们理想中的智能家居是通过安装在家中的传感器, 实时采集被监控物件的状态, 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同时, 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向家中的传感器发出指令, 调节家里各种物件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高速移动网络支持, 4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出现解决了高速移动网络问题, 使智能家居成为可能。

3.5 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主要是资源的浏览、下载、阅读与播放。播放这项功能对网络和移动终端的配置要求较高, 视频资源, 特别是高清的视频资源比文字资源更能吸引学生[4]。4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高速特点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视频媒体的播放, 让读者可以观看图书馆的数字视频资源, 例如一些学术报告等。

3.6 多媒体即拍即传

在电视现场直播中, 电视台记者将无需使用庞大的电视转播车, 他们只要在摄像机的传输模块上插入4G移动通信技术网卡, 并利用当地的4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 就可以一边拍摄一边把高清的影像传回到电台后方。基于4G的“即拍即传”技术在国内一些电视台已经开始使用。例如, 深圳卫视的新闻直播节目, 在去年报道国庆长假出行状况时, 就使用了当地移动公司的4G网络。从效果来看, 直播画面与现场实况的时间延迟不超过1秒。

3结语

本文通过对4G移动通信技术概念的理解, 提炼出与以往通信相比4G移动通信技术所具有的新特征。根据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的新特征, 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适合的应用领域, 包括在高清视频播放、车联网、视频会议、智能家居、移动图书馆、多媒体即拍即传方面的应用。通过本文分析, 使读者对4G移动通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加明确。

摘要:4G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介绍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分析了4G移动通信技术在高清视频播放、车联网、视频会议、智能家居、移动图书馆、多媒体即拍即传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移动终端,车联网,智能家居

参考文献

[1]胡兴军.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特征[J].电信快报, 2007 (5) :41-45.

[2]杨军, 王箫, 曹雪松, 等.4G网络潜在业务及应用分析[J].移动通信, 2013 (23) :76-79.

[3]王昆岗.关于4G移动通信的技术现状分析[C].《IT时代周刊》2013年度论文集, 2013.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3

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一般来说,4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涉及了OFDM技术、智能天线(SA)与多入多出天线(MIMO)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SDR)、基于IP的核心网技术,下面就这几种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的分析。

(一)OFDM

OFDM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际上OFDM是MCMMulti-CarrierModulation,多载波调制的一种。OFDM技术有很多优点: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对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适合高速数据传输;抗衰落能力强;抗码间干扰(ISI)能力强。

(二)智能天线(SA)与多入多出天线(MIMO)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其基本原理是在无线基站端使用天线阵和相干无线收发信机来实现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同时通过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各个天线链路上接收到的信号按一定算法进行合并,实现上行波束赋形。目前智能天线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全自适应方式和基于预多波束的波束切换方式。

移动通信环境中的多径传播对通信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多输入多输出(M1MO)技术在通信链路两端均使用多个天线,发端将信源输出的串行码流转成多路并行子码流,分别通过不同的发射天线阵元同频、同时发送,接收方则利用多径引起的多个接收天线上信号的不相关性从混合信号中分离估计出原始子码流,这相当于频带资源重复利用,使频谱利用率和链路可靠性极大地提高。

(三)软件无线电技术(SDR)

软件无线电(SDR)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经一通用硬件平台,利用软件加载方式来实现各类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种开放式结构的技术。其中心思想是使宽带模数转换器(A/D)及数模转换器(D/A)等先进的模块尽可能地靠近射频天线的要求,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其软件系统包括各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信源编码软件等。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涉及数字信号处理硬件(DSPH)、现场可编程器件(FPGA)、数字信号处理(DSP)等。

(四)基于IP的核心网技术

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联。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能同已有的核心网和PSTN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能允许各种窄中接口接人核心网;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采用IP后,所采用的无线接入方式和协议与核心网络(CN)协议、链路层是分离独立的。在4G通信系统中将取代IPv4协议,主要采用全分组方式IPv6技术。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实践应用

现今,对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期待者愈来愈多。作为建网时间最早,建网准备最充分的中国移动运营商,已经在广深两地进行充分的布局,在TD-LTE牌照正式发放后,中国移动如猛虎出闸,极力推广4G业务,以下通过实际地点的测试我们来分析4G技术的应用。

在此通过4G手机我们在广州越秀区公元前进行测试,公园前地区作为广州市中心主要的商业区域,其4G覆盖质量如何颇受关注。这里因为是旧城区的关系,街道较多,楼宇更加密集,而且人流量多,包括商业和居住,众多室内商场考验了移动4G的網络覆盖。由于4G采用高频段的关系,利用基站进行室外的广覆盖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但是遇到室内的微覆盖,因为穿透力弱,所以需要专门的室内信号布局与优化。我们测试的地点选在了公园前五月花地下商业区域中,这里是室内区域,如果没有进行专门的4G信号覆盖,单靠室外宏基站是肯定无法进行覆盖的。从现场信号来看,说明移动在重点的商业区域的布局还是比较给力的,整体信号强度比较给力。从测速结果来看,结果也是令人满意,采用广州服务器的测速更是达到了峰值60Mbps,下行测试为14.28Mbps,上行测试为8.11Mbps,软件的下载速度为1.9 Mbps,视频缓存速度为756KB/S,实际的软件下载速度与视频缓冲速度都比较正常,相比3G还是会有质的飞跃。当然现在使用4G服务的人相对较少,基站负荷相对较小,待使用人数逐渐增多,那时候便要看移动的优化能力了。

接下来选取梅花园地铁站为测试地点,覆盖情况可以基本代表在梅花园与南方医院之间区域的4G信号状况。该区域小区楼盘众多,人口密度较高,加上拥有较多楼宇密集的地方,这对于4G网络的覆盖有一定的考验。实际的体验中,笔者走在户外路上,4G信号一直都只是在2-3格之间徘徊,极少情况有4格信号。由于4G网络采用的频段为高频段,进入到室内后,信号衰减很强烈,楼宇较为密集下,其信号强度只有1-2格左右。从测试成绩来看,即使信号强度不是特别强,但是4G网络的速度还与基站的负载等因素有关。通过进行测速,服务器普遍下行速度较高,不过反而在上行速度,服务器数据都不是特别高。实际应用中,我们利用豌豆荚下载40MB大小的游戏,平均下载速度为2.4MB/s,而优酷客户端在线观看视频做到即点即开,拖动到那里都基本做到与本地视频一样。视频缓存速度也有1.2MB/s,不过根据不同视频软件服务器的不相同,缓存的下载速度会有差异。

三、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现今,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也已经投入到全面商用化的使用阶段。愈来愈多的手机用户运用着便捷的3G移动技术,但是仍然可以发现3G移动技术尚存在许多的不足与缺陷,阻碍了用户进一步体验高效、优质的网络需求服务。

在4G移动通信的发展路程中,依然会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但同时机遇也是极大的。根据笔者所查阅的大量资料,不难预测,全球的TDLTE产业规模在2015年将可实现1512亿美元,并将可突破9100万户目标。由此可见,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将推动4G移动通信技术逐步替代3G移动技术,而成为整个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为广大用户实现更为高效、稳定、便捷的信息化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军.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2).

[2]梁瑞.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

[3]陈明怿.4G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之若干问题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4

一、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1.1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原理是依据不同频率和波长的光波将光纤的损耗窗口分成许多信道,利用低损耗的单模光纤来节约宽带资源,同时以光波作为信号的载体,利用波分复用器将不同的信号光载波并在一起通过发送端口传输出去,之后利用波分复用器通过接收端接受不断不同的光载波信号。

1.2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网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实现了高速化的信息传输,主干传输的宽带网络和用户接入部分迎合了大众的基本需求。根据不同的到达位置,光纤接入的类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FTIB、FTIC、FTTCab和FTTH。

1.3掺铒光纤放大器

掺铒光纤放大器工作原理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用来分析光纤通信前端发射机的输出光线,其次是对发射往各个方向的光线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分配,第三个环节是在发射前端介入掺铒光纤放大器,从而能够发挥线路放大的功能,完成在传输中的分支损耗。当前,正是由于掺铒光纤放大器所具有的独特的补偿能力,使得其在光纤通信技术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光纤通信技术具有的特点

2.1光纤通信容量大且频带宽

光纤具有容量大和频带宽的特点。光纤和以往的微波技术相比较,光纤的传输信号比微波的传输信号容量大几十倍,光纤和以往的电波频率进行比较,光纤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光波频率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综合通信容量和频度宽度来讲,光纤所具备的传输信息容量大和传输距离远的优势是其他通信技术所不能匹敌的。

2.2光纤损耗低,可为企业降低施工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纤就是石英光纤,这是由于石英光纤相比较其他光纤损耗较低,比较经济,能够降低企业施工成本。同时,由于玻璃材质具有特殊的电器性质和石英光纤在施工时由于其绝缘性能够不安装接地和回路设施,这又一程度上的降低了企业的施工成本。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考虑,石英光纤还具有降低施工成本的潜质,这一潜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因为技术的突破能够实现。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3.1传输技术的不断优化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首要趋势就在于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信息传输要求,即超大传输容量、超远传输距离、超快传输送率,这也是光纤通信行业技术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而这些技术的开发应用也使得光纤传输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这些传输技术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因而光纤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进一步的克服存在的局限性,开发优化更具多元化的传输技术,实现传输容量、速率以及距离的更大提高,从而适应市场对光纤通信技术的新要求。

3.2光孤子通信发展

光孤子通信发展是未来光纤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的构想,目前的光孤子技术的开发也为其实现全面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以光线折射率的非线性效果作为原理,借助压缩光脉冲,从而达到光纤传输信息过程中光孤子不发生性质变化的要求,如此便能够打破传输距离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的光纤通信发展中,极有可能实现全光非线性通信手段,届时传输速率将能够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实现10-100Gbit/s,以及100000km的传输距离。

3.3全光网络发展

达到超高的信息传输效率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光纤通信的新要求,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下,光纤通信技术也必须朝着相应的方向去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实现全光网络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四、光纤通信技术在多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

4.1光纤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国防军事通信技术的先进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水平。现如今的国防军事讲究用科技来武装人民军队,可靠且实用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军方高层人员的重视。将光纤通信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可以加强我国的军事通信力量,与此同时,光纤在通信容量和质量上较以往的通信技术都与很大的优势,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是以往传统的通信技术望尘莫及的。信息化技术的拉锯战早已打响,这是一种无声的、无硝烟的技术革命拉锯战。信息战的基础设备之一就是被我们广泛应用的光纤通信技术。

4.2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领域的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使得光纤在电力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我国,电力通信领域在逐渐的推广光纤网络,这其中的代表就有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电信和移动已经在逐渐的完善光纤布局工作。

4.3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凭借本身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广播电视网中的主流信息媒介传输方式。在广播电视领域现阶段,光纤通信技术已形成了以光纤网络单元模块为基础构成的网络新型建设,在电视台节目数字化不断进展的今天,这样的网络新型建设有助于向电视台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传输质量,为高质量的电视音频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4.4光纤通信技术在电信通信网络的应用

伴随着移动信息的扩展,电信信息传递业务发展迅猛,各大专业电信信息网络运营商积极应用光纤通信容量大的特点,以北京市为中心、朝向四面八方做出了通信光纤网的全国覆盖,本世纪初我国的“八纵八横”光纤通信网已基本建成,在光纤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以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中继器、光纤连接器以及镇合器的无源器件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通过将电信通信行业中的客户信号以光为载体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光发射器中发射,再传送到最终端的光接收器,转化为信号,这一过程极大程度的缩短了相应的声音信号的传播时间。

五、结语

综合上述所言,作为通信技术来说光纤通信可能成为未来信息发展的主流,为满足时代需求光纤技术还需不断改进。光纤通信的优势是容量大和传输距离远。光纤通信给人们代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家信息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5

4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前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指的是建立在无线通信网络上,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高抗干扰性能、更强兼容速率的现代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时通信行业的巨大改革,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24G移动通信应用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关键分析

设想射频通信技术应用 篇6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研究自古已有,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向大自然学习,向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学习。在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今天,监测并保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野生动物跟踪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着。无线电跟踪技术、电子标志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都大放异彩,极大地推动了野生动物研究工作的发展。下面主要就对射频技术来追踪检测,并对未来野生动物跟踪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指明方向。

射频识别(RFID),又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RFID 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区分联军和纳粹飞机的“敌我辨识”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RFID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RFID 典型应用包括:在物流领域用于仓库管理、生产线自动化、日用品销售;在交通运输领域用于集装箱与包裹管理、高速公路收费与停车收费;在农牧渔业用于羊群、鱼类、水果等的管理以及宠物、野生动物跟踪;在医疗行业用于药品生产、病人看护、医疗垃圾跟踪;在制造业用于零部件与库存的可视化管理;RFID 还可以应用于图书与文档管理、门禁管理、定位与物体跟踪、环境感知和支票防伪等多种应用领域。

所谓动物跟踪与识别,就是利用特定的标签,以某种技术手段与拟识别的动物相对应(注射、狗牌和耳标等),可以随时对动物的相关属性进行跟踪与管理的一种技术。进行动物跟踪与识别的主要原因包括:对野生动物疾病和健康进行控制、监督与预防;本土物种的安全保护。在动物识别中使用RFID,代表了当前动物识别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动物上上安装电子标签,并写入代表该动物的ID代码。当动物进入RFID固定式阅读器的识别范围,或者工作人员拿着手持式阅读器靠近动物时,阅读器就会自动将动物的数据信息识别出来。如果将阅读器的数据传输到动物管理信息系统,便可以实现对动物的跟踪。射频识别RFID技术也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学技术了。RFID技术在动物跟踪领域已经应用多年,并经常和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一起应用来跟踪设备,以便研究人员可以在更遥远的距离内实现对动物的跟踪,有时,还会使用到飞机或者直升机来帮助高空视察。此项技术在很多项目中都得到了应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亚马逊河流域使用无源RFID标签来监视野兽,这是生物多样化研究的一部分。

移动RFID典型技术及应用 篇7

RFID技术作为未来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研发、生产和应用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除了政府着手制定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支持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积极拓展RFID应用领域,实施示范工程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RFID产品研发和应用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正在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快速渗透。

1 RFID概述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最简单的RFID系统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其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RFID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其过程可以简单的描述为,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现阶段RFID技术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的应用技术主要有Felica、NFC、双界面SIM卡(DISIM)和RF-SIM卡四种。其中Felica从2004年开始在移动通信领域推广应用,是四种技术中最早实现商业应用的技术,其成熟度高,使用用户量最大。在日本已经有4 900万手机支持Felica技术(定制手机),并且在曼谷、深圳、德里和夏威夷等地有一定市场;NFC 2006年在德国进行了公交应用的商用,只有NOKIA3220一款手机支持,用户量较少;双界面SIM卡和RF-SIM卡技术目前处于应用试点阶段,是一个无需客户更换手机的技术。

2 Felica技术

2.1 发展现状

Felica是由索尼公司开发的一种非接触智能卡技术,由英文单词“Felicity”和“Card”组合而成,意为“灵活的卡片”。Felica为SONY专有技术,其核心技术掌握在SONY公司,还没有对外开放。目前只有SONY生产Felica芯片(含COS),所有基于Felica开发的应用都需要经过SONY公司的认证。Edy是Bitwallet公司(SONY、NTT DOCOM等的合资公司)一个电子钱包卡品牌,EDY作为电子钱包业务于2001年11月推出,目前全日本支持的商店已经超过3万家,每月交易次数超过1 200万次。SUICA是JR东日本公司在2001年11月推出的乘车卡,SUICA卡已经可以在东日本地铁、单轨电车、东京临海高速铁路上使用。

2.2 技术特征

Felica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无接触IC卡部分由IC芯片和天线组成,不包含电源部分;识读器部分由天线和控制主板部分组成,卡和识读器之间通过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工作。

2.3 应用分析

Felica技术是RFID移动应用中较完善的技术,其用户数量大,是成熟度较高的RFID移动应用技术。Felica技术为SONY专有技术,没有对外开放,芯片和COS必须从SONY采购,SONY控制了整个产业链,对需要掌控产业链的国内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NFC技术

3.1 发展现状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技术,由索尼和飞利浦共同开发。2002年NFC被批准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此后还被批准为EMC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NFC标准与ISO/IEC 14443和ISO/IEC 15693非接触式IC卡兼容,也就是说NFC标准兼容Philip的MIFARER和SONY的Feli Ca标准。

3.1.1 国外进展情况

目前促进NFC发展的主要厂商为NOKIA、飞利浦、SONY等,全球NFC项目的推进主要是NOKIA和飞利浦。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在由诺基亚、Roda JC、KPN、Philips、Bell ID、SmartPoint和KNVB ClubSupport等参与的现场测试中,荷兰足球俱乐部Roda JC的支持者将使用Nokia NFC手机在ParkStad Limburg大型运动场作为门禁和票务卡使用,它也可以将Nokia NFC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在运动场附近的快餐店和纪念品商店使用。

3.1.2 国内进展情况

2006年,诺基亚携手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厦门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共同宣布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NFC)手机支付现场试验,用户可使用内建NFC功能的Nokia 3220手机在厦门易通卡覆盖的公交、轮渡、餐厅、影院、便利店等营业网点进行非接触式手机支付;2007年,Nokia与上海质监局和上海消防局在上海启动NFC移动验证解决方案试点,在诺基亚与上海质监中心的紧密合作下,移动验证解决方案首先应用于上海地区的烟花爆竹管理工作;2008年,诺基亚宣布,由中国银联牵头,使用具有NFC技术的诺基亚6131i手机实现的手机银行卡非接触支付试点项目在上海投入运营。

3.2 技术特征

NFC将非接触读卡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Peer-to-Peer)功能整合进一块单芯片,近距通信(NFC)是一项非接触、近距离RFID通信技术。

NFC主动通信模式如图2所示。在主动模式下,每台设备要向另一台设备发送数据时都必须产生自己的射频场。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都要产生自己的射频场,以便进行通信。这是对等网络通信的标准模式,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连接设置。

移动设备主要以被动模式操作,如图3所示。采用被动通信模式可以大幅降低功耗,并延长电池寿命。在一个应用会话过程中,NFC设备可以在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之间切换自己的角色。利用这项功能,电池电量较低的设备可以要求以被动模式充当目标设备,而不是发起设备。

3.3 应用分析

NFC同时支持识读和被读应用,可以支持开展支付、票务、防伪等应用,并且工艺稳定,与手机是一个整体,客户感觉较好。但用户需要更换具备支付功能的手机,成本较高。如果市场由手机制造商来主导,接口会出现不统一,在数据交换时容易出问题。

4 双界面SIM卡技术

4.1 发展现状

双界面SIM卡技术2004年由德国捷德提出,2005年开始多家SIM卡厂商在硬件技术上进行研发,2006年开始在应用部门进行试用,其移动门禁、消费、手机银行卡业务已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双界面SIM卡物理参数、通信参数已符合ISO14443A/B要求。

4.2 技术特征

双界面SIM卡是指在传统SIM卡接触方式基础上,添加一个非接触方式的界面,在双界面SIM卡上的RF(Radio Frequency)接口负责收发来自读卡器的信息,ISO7816接口负责接收来自手机键盘等设备的输入信息并将双界面SIM卡上的信息给手机显示屏等设备,整个交易过程中,双界面SIM卡的两种界面之间一直处于同时工作状态,有着频繁的信息交互。同时,ISO7816接口必须始终保持通畅以保证手机处于待机状态。双界面SIM卡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

双界面SIM卡的频率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13.56MHz,第二种2.45GHz,目前2.45GHz处于实验室阶段,暂不具备实用条件。

4.3 应用分析

由于双界面SIM卡技术不需要客户更换手机,并且SIM卡由运营商发行,移动运营商可以对双界面SIM卡的应用进行影响,在初期是运营商发展RFID移动应用的途径。但由于13.56MHz的频率限制,无法穿过手机电池及外壳金属,因此必须在电池和手机后盖之间安置发射器来满足频率发射需求,导致双界面SIM卡对手机尺寸要求高。

5 RF-SIM卡技术

5.1 发展现状

RF-SIM卡是可实现中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手机智能卡,是一个可代替钱包、钥匙和身份证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现有手机中换一张智能卡后就成了NFC手机。2009年,广东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区开设了电子商务示范点,将RFSIM卡技术应用到大学校园,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校园通知、账户消费等手机增值服务、小卖部手机支付消费服务、食堂、校巴等手机快速支付以及图书馆手机快速认证服务等六大类服务。

5.2 技术特征

RF-SIM是一种基于SIM卡的近/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此技术是NFC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一种,它将具有RF射频功能的模块镶嵌在SIM卡内,使用2.4G的微波频率进行数据通信。RF-SIM卡逻辑结构如图5所示:

RF-SIM支持市面所有的移动手机,可以通过手机屏幕读取其中的数据,还可以通过手机键盘对其进行控制操作,远非普通智能卡可比。与普通智能卡不一样,RF-SIM交易可以通过手机键盘进行控制。

SIM卡部分用于正常的手机移动通讯、鉴权,仅用于手机的物理连接;使用微型RF模块并通过内置的天线与外部设备通讯。内置软件用于管理高安全度的RF-ID、内置e-credit电子信用卡、EMV电子钱包以及其他基于mifare逻辑的VIP会员卡。

5.3 应用分析

RF-SIM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换手机,现有手机换一张智能卡后就成了类NFC手机。NFC手机脱胎于无线设备间的RFID及互联技术,它可以满足任何两个无线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内容访问、服务交换,并使之更为简约。

RF-SIM使用的频率是2.4GHz,不是RFID普遍采用的13.56MHz,通信距离可根据不同应用在10~500CM自动调整,单向支持100M(数据广播)。一张RFSIM卡内可同时存放128张虚拟卡,如停车卡、驾驶证、公交卡、VIP卡、电子优惠券以及各类门票等。这些移动扩展性增值业务的巨大商机吸引着善于研发的设备供应商,也吸引着运营商抢占先机。

6 结束语

作为现阶段RFID技术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的四种RFID移动应用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其技术特征、技术开放性、推广成本和商业应用分析如表1所示:

当前,手机移动支付业务有很多技术解决方案,它们基本上都能够实现轻松手机支付的功能。作为运营商来说,他们更喜欢选取不被其他产业链环限制的技术。中国移动集团已决定选择2.4G、RF-SIM技术全卡方案作为移动电子支付的解决方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将会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摘要: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结合,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通过分析Felica、NFC、双界面SIM卡、RF-SIM卡等4种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和应用特征,为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性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射频识别,RF-SIM,移动支付

参考文献

[1]游战清,刘克胜.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规划与实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曾强,欧阳宇.无线射频识别与电子标签[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IDTechEx.RFID Forecasts2007-2017[[R].2007.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8

关键词 铁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203-01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铁路将迎来飞跃式的发展。我国的铁路通信行业,随着铁路产业的发展,正不断扩展和完善。自1997年以来,铁道部对我国干线铁路先后进行了6次提速和近年来高速客运专线的建设,铁路通信信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1 铁路通信技术的概述

铁路通信是以畅通、便捷、绿色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列车和机车车辆运行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但是因铁路运输作业分散在铁路沿线和各车站、车场上,支叉繁多,彼此互通,通过直观方式来实现统一调度难度较大。为实现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必须用无线通信,因此,铁路通信必须同时采用有线和无线 两种通信方式,实现通信链路的冗余备份,提高可靠性。

自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高,通信设备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广泛采用电话、电报、数据、 传真、图象等设备并利用传输线路有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缆开通载波通信,使用了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红外通信,以及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用于提供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服务。

2 铁路通信技术的特征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运输部门,其日常的稳定运行决定了国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列车和机车车辆运行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须有一个四通八达、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铁路通信系统。从集群通信的角度来看,铁路通信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铁路通信是以畅通、便捷、绿色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列车和机车车辆运行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铁路长途通信一直采用的是以架空明线和电缆为传输媒质。通信用的终端设备除了安装在铁路主管部门及铁路管理机构外,还安装在铁路沿线的机务段、客运段、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车辆段,以及沿线各养路工区,行车调度,车站值班室。此外,铁路沿线每隔

1 km-2 km,还设置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以满足行车事故应急通信和铁路沿线维护用通信的需要。

2)铁路通信是在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中,利用各种通信方式进行各种信息传送和处理的技术与设备。它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行车和机车车辆作业的统一调度与指挥,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及改善劳动条件等。因此,在铁路通信业务中,要确保各种调度电话、专用电话、站间行车电话等畅通。

3)铁路通信是一种建立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和各级自动化指挥系统等各种通信保障网络。铁路线路是机车车辆和列车运行的基础,铁路的发展需求决定了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铁路的大发展给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为铁路通信技术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

3 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優化网络结构

量质并重地加快网络建设,根据运输安全目标,适度超前发展传输网、数据网和办公网;合理建设电话网和宽带接入网。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相匹配,根据铁路信息化规划和新业务要求,按照综合化、宽带化、通用化的要求,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信息容量,优化网络结构,为实施运输安全生产指挥工作提供网络化基础平台,推动新型通信业务在铁路的应用,为运输信息化提供如下的技术保障。

1)采用IP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面向铁路内部应用提供服务的综合数据通信网(DCN网)。与此同时在数据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会议电视网,结合基层站段安全指挥中心建设,把会议终端延伸到基层站段。

2)进行调度中心远程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并建立全路各专业技术资料库,力争拓展应急联动有线网络覆盖范围,实现指挥调度通信网络数字化,逐步推广大容量数字程控调度,进一步提高调度通信服务质量。

3)切实加强对无线列调的质量监督,实现对提速区段所有通信设备的远程监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区间中继设施的可靠性,推广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光纤数字直放站是利用数字中频技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后进行光传输的直放站类设备,具有节能模式,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研究综合使用区间中继设备提供多业务的技术装备。

4)适应机车交路资源的利用和优化调整,逐步实现长干线统一的、 系统功能强大的、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并研究地区的频率规划方案,做到点线结合,扇形辐射的新模式,既要减少司机的频率、振幅、位移、加速度等振动参数,又要实现具有频率、位移和应力约束的结构优化,减少或避免列车运行途中的频率或制式转换。

3.2 发挥好GSM-R维护龙头职责

以GSM-R为龙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部署,全面推进铁路通信装备的技术进步,围绕客专铁路建设来全部实现CTC和GSM-R网络覆盖,线路检测和养护维修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这里分为两大部分:①构建GSM-R移动通信无线传输平台,实现核心网整体布局与建设,为运输指挥和沿线铁路站段的日常维护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②沿线通信运营商无线网络建设与GSM-R共享基站资源(机房、铁塔等),列车乘客和沿线居民可以享受到无线网络带来的便利。

GSM-R初期注意事项:①调度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均参与列车运行控制;如在武广高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高铁等;②调度控制中心不对列车运行控制,如东南沿海铁路、合宁客专等,只提供无线列调通信和数据传输服务。

3.3 铁路系统视频综合监控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我们需要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将铁路信息网、数据网和行业专网上的各类视频监控系统有机的融合到一个统一的视频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下。应用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重点线路将全面覆盖设备监控系统,如,青藏线格拉段线路视频监控系统的成功建设、各客运专线和200 km/h客货共线的铁路在建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②根据大型客运车站的区域划分,建立监控系统,如实时监视各售票厅的购票旅客聚集程度、动车组站台;③对编组站到发场和编组场作业区、各信号楼等进行全天监控。

4 结束语

铁路通信技术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司乘人员的劳动条件和节约劳力的有力工具,我国铁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还不久,当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时机,抓住时机完成这一改革,既是铁路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对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培超.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J].科技资讯,2010.

[2]毛文铎.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J].信息科学,2010.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9

1移动支付在无线应用中的操作技术

在无线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关于大量的Internet有关的信息以及各种相关的业务接踵而来,这已经成为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而将此类方法引入到了手机相关的移动终端之中。而此类的用户只需要打开WAP的手机,可以在何时何地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在互联网上即时的获取信息的相关的资源,从而能够体验无线上网的乐趣。

通过WAP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内容,它包括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天气,游戏、图片以及手机铃声的下载的业务,不仅如此,还可以收发e-mail来进行操作,通过在线的微支付进行付费的操作,这一开放的全球无线应用框架和网络协议标准正是出自于WAP的应用手法的操作,我们可以通过以智能信息传送的方式转入手机等无线终端设备中去,形成了Internet和高级的数据业务的相结合,通过各种的.无线网络当中能够将WAP的使用,使用起来运行自如,通过GSM,GPRS,CDMA一系列的手法融合操作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

1.1关于WAP协议

所谓的WAP指的是英文“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就是“无线应用协议”的意思。无线应用协议的应用是根据在WWW的客户/服务器结构中操作的,客户双方通过在浏览器上,用Internet中的服务器以标准格式发出请求显示的web页面所出现的内容内容;通过此类的模型就对无线移动的环境的特点对内容以及格式上的不同,通信协议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做出了一些扩展;在此类模型上看,我们可以将目前现有的大量应用开发工具进行精益求精。在Internet上的对WEB等结构开发就是WAP的最终目标,通过内容上的提供商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来看,相对而言在单独的使用条件下看,来的更加有效大大节省了时间。所以说WAP在它的应用结构上来看与Internet结构十分类似。

1.2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

在功能WAP安全上包括了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以及可以使用无线标记脚本语言.WMLScript作为可以访问的应用级别的安全。WTLS层位于WTP层之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而它作为WAP协议栈的一个层次需要向上层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的接口。相对而言,这份WTLS与TLS-SSL是看上去无任何差别,但是在某些方面的细节上有了稍稍改动。虽然对于这些改动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手持设备运算与存储的局限出自这两方面的考虑从而将其进行了简单化。1.3WAP身份识别模块WIMWIM(WAPIdentityModule,WAP身份识别模块)规范首次在WAP1.2规范中体现出来,它主要是以需要将安全功能从手持设备中单独例出来,再放到防篡改的永久性设备里面去。

这些所谓的加解密算法、移动用户证书、客户端用于签名的永久性私钥等一系列的敏感信息,可以将他们放入WIM的卡当中。这种防篡改设备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智能卡,可以与现有的SIM卡相互的结合,也可以单独使用。WIM卡有属于自己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将它们进行加解密技术字签名的运算,将用户证书以及密钥等一系列信息保存下来。可以通过WIM卡,把建立起来的WTLS安全连接转移到里面去,都是通过WIM来进行控制操作。还可以将WIM卡的存储用户证书和密钥结合起来,这样,无线会话的安全性就完全从移动设备分离出来,可以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中得到相关应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将WIM卡与SIM卡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利用SIM卡中的PIN密码机制,从而确保其安全的保证。

2结语

上一篇:入党预备思想报告下一篇:生化室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