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问卷调查(共8篇)
张国栋谭静池李玲
内容摘要: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移民搬迁;百姓致富;
配套措施 中團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794(2013)10“0025-03 陕南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这一战略决策将为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3市64万农户、240万人口,走出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开启富足安全的新生活揭开历史新篇章,对推进陕南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进下,近年来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成绩突出,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总结和解决。为此,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査总队就移民搬迁工作政策实施情况开展了调查和研究。
一、移民搬迁有序推进,惠民实效^步显现
1.移民搬迁目标明确。
陕南移民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指导方针,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分别有向城镇迁移、向移民新村迁移、小村并大村迁移、自主分散迁移4种移民方式,既有建好的安置房供移民户选择,也有划拨好的宅基地供移民自建。
2.移民搬迁与地方经济建设统筹。
陕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国”文化闻名遐迩,秦巴山区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氧吧”美誉,以及“一江清水送北京”,都促使陕南经济地位提升。但是由于平原少、山地多,地理环境复杂,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居住在山区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正是基于扬优避害,在整合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地域经济水平。汉中市以“油菜花节”、”柑橘园”为媒介,安置搬迁移民落户新建旅游景区,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安康市以茶叶、山菌、中草药种植和经营为基础,安置移民落户中心村和新集镇,充分发挥特色种植基地的优势;商洛市以支柱产业和新矿区建设为手段,安排移民落户城镇,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不足,另一方面解决移民就业。
3.移民搬迁进展顺利。
2011年,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开工建设安置点742个,落实了 6万户、24万人的移民安置;2012年,再开工981个建设项目,落实了 8万户、29.5万人搬迁;2013年,3市将继续完成6万户22.8万人的搬迁和安置。3年中,3市共计完成和计划完成移民搬迁20万户76.3万人,占“十二五”移民搬迁规划的53%,占10年规划的32%。
4.移民搬迁使城镇化率显著提升。
移民搬迁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的移民搬迁工程,使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下降80%和70%,使安康、商洛、汉中3市的城镇化率分别提高4.7%、2%和1.7%。
二、搬迁移民生活改善,生产方式明显转变 1.移民生活方式发生明显转变。
移民安置点或为新建居民小区或集镇,或为规模较大旳城镇或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条件良好,医务所、幼儿园符合城镇建设标准,生活便利,物质齐备。移民生活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由贫穷向小康旳突破和迈进。
2.移民生产方式发生极大改变,由单纯依靠耕地生存向务工和发展二、三产业转变。
搬迁后,多数移民种地、打工两不误,有的忙时务农闲时务工,有的务工为主兼顾务农,有的专职务工或转行经营,生产方式多样,劳动强度降低,收入显著提高。各地政府也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务工,扶持移民户发展专业种植和经营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三产服务业,为移民后续生存创造了条件。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是略阳县的”西部粮仓”。镇中心距县城18公里,总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8个村,1个居委会,75个村民小组,3776户1.37万人,2011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905元。徐家坪镇境内山大沟深江三河沿线及67个地质灾害点的群众饱受灾害威胁,政府没少出钱,群众没少出力,日子却越过越穷。2011年,该镇以移民搬迁为契机,将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农民进城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立规划,建机制,严政策,重管理,向荒滩要建设用地,多渠道筹谋资金,顺利完成了一、二期小城镇建设,先后安置搬迁群众157户和商业住户50户,新增集镇人口 1200人。新建集镇商铺、幼儿园、医务所等公共设施均按最新城镇建设标准建设,为搬迁移民“稳得住”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同时,集镇建设规划划拨38亩建设用地,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富余劳动力做好了筹划,为搬迁群众“能致富”创造了基础条件。2012年,徐家评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9元,较2011年度增长20.2%。
三、统筹资金难度较大,协调用地相对囷难 1.搬迁资金紧缺影响“搬得出”。
首先是县级财政筹款压力夫。商洛市规划十年搬迁安置71.8万人,建房投资需要180亿元,移民户补贴需要54亿元,按政策预算,省级财政需承担117亿元,市、县财政需落实配套资金45亿元。随着物价、工价的快速上涨,建设成本不断增加,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柞水县为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搬迁提供免费住房,对分散安置户实行补助资金3万元,对集中安置户补助4万元,对上楼安置户补助4.5万元,但省市财政平均每户只能补助1.44万元,不足部分需县财政全额承担,全县每年需筹措5000万元用于补贴移民户;除搬迁补助外,县财政同时还要承担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压力大。
其次是移民户自筹资金负担重。汉中市略阳县2011—2012年完成移民搬迁2514户,共投入资金3.49亿元,其中政府筹资1.77亿元,农户自筹1.7亿元,农户自筹占近一半。目前建好的安置房和规划的安置点宅基地也主要用于满足能拿出买房、建房资金的移民户。略阳县移民购房需4万~6万元,建房需8万~10万元,对于大多数处于年收入不足4000元平均线下的搬迁户,无疑是巨额开支。城固县移民安置点多在平原地区,移民购房需15万元,建房需7万~9万元,建房的移民户还要向村上交5万元宅基地费和建房设计费;移民户完成购房、建房并入住后,方能领到每户3万元的移民补贴;许多移民户因购房、建房背负了债务。据估算,约有1/3的移民户无力负担自筹款。虽然移民搬迁政策对特困户采取无偿安置,但特困户由于缺乏劳力和技术,搬迁后生活难以为继,因而大多搬迁意愿不强烈。
2.土地资源紧缺难住“稳得住”。
—是安置建房用地紧缺。陕南移民搬迁240万人,超过3个市总人口的1/4,需要1亿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安置移民。2011年省国土厅计划安排的6000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用地指标,与实际安排6万户所需1.2万亩的建设用地要求相差一倍。集中安置地通常要选择在较为开阔的地带,而3市处于秦巴山脉之间,平地资源缺少。安康市所辖的一区九县,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新区,由于各市县近年来积极发展产业化建设,产业投资项目已占用了相当多的建设用地,移民用地选址愈加困难,安置建房征地和调地难度加大。
二是安置点农业用地也极为紧缺,近4成的移民户对失去土地后旳生活顾虑重重。许多搬迁户在山里还有几亩薄田,自产自用,口粮尚有保障;搬迁后,迁出地的原承包地退耕还林或路远难耕种,迁入地的农户又不愿意将承包地调剂给搬迁户,搬迁户生产用地成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难点。
3.就业增收渠道狭窄制约“能致富“。
山大沟深平地少,产业园区和工厂企业分布不均,旅游产业欠发达,是陕南贫困县的共同特点。陕南3市28个县(区)中有21个厲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稳得住、能致富”是移民搬迁工作中最难的问题。目前,移民户“搬得出”尚可解决,但移民户拓宽增收渠道则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多。有的失地移民,外出打工无技术,就地经营无门路,收入无来源,生活质量下降;有的移民不能适应城市生活,收入不稳定,先后返回原居住地;最为普遍的是年轻的一琴搬出了大山打工为生,家中的老人仍留在原居住地,坚守着最后的土地。
四、建议
1.关注贫困户和老年人搬迁安置。
移民搬迁对象有3成以上是贫困户和老年人,他们无力承担搬迁成本。建议相关部门按照贫困户的实际和特点,制定不同旳帮扶政策和措施。一是以出租安置房的形式,采取先租房搬迁再逐步付款购房定居;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搬迁户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三是筹集门面房出售资金,通过政府回购、市场化拍卖等形式筹措资金,用于补贴经济条件较差的移民户。
2.杜绝搬迁房空置。
年轻人进城打工租房住,年纪大的人不愿意搬迁,这是导致搬迁房空置率较高的原因。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和搬迁移民需求,及时调整搬迁安置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强化措施落实移民搬迁任务,动员有条件搬迁的移民尽快完成搬迁;另外在搬迁实施过程中,灵活制定政策,将部分空置房出租给有搬迁愿望但资金不足的移民户,减少资源闲置。
3.为搬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帮扶致富。
首先在现有条件下保障搬迁移民的短期生活,达到生产活动不中断、收入水平不降低。对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可在企业进行就业安置;对愿意经商的,鼓励并安排优先进入镇、县城创业或自行择业;对有能力自愿到外地城市落户的,发给其移民搬迁补助。其次,以产业发展巩固移民搬迁成果,为移民培植商务、劳务、服务类等”无土产业’’,一方面通过开办企业解决移民就业,一方面依靠移民搬迁解决企业用工,形成互补双赢。再次,针对不愿意离开农业耕种的移民户,可就近在本村组或交通条件较好的原承包地进行有土安置,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优势产业,以“公司+协会+农会”的发展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最后,鼓励并支持移民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分享增值收益,拓宽增收渠道。
4.不断完善搬迁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确保移民住房安置、生活补贴、就业安置、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移民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拓宽服务功能,衔接搬迁群众的户籍、社保、医保服务,加快民政救助、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的对接;三是按照“群众自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参照城市社区管理规范管理集中安置小区,让移民户切实感受和适应、融入城市(镇)生活。
作者简介: 张国栋,男,198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本科,现为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学。
谭静池,女,1987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统计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为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与管理。
李玲,女,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与管理。
一、工作背景及开展基本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江西省于2003年、赣州市于2004年实施移民扶贫工作。当时主要方式是就近搬迁至圩镇或中心村,且鼓励投亲靠友分散安置较多,属于离村不离乡式的搬迁。现在,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移民搬迁有了新的要求,省政府提出了“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区集中安置”为主的整体搬迁新模式,目的是为了避免搬迁人口的二次搬迁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此,江西省政府今年年初召开全省会议启动这项工作,全省确定四个县为今年的试点县,赣州的龙南、于都为试点县之一。
据初步摸底统计,目前全市在离公路5公里以外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还有261169人。全市2012年完成129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完成搬迁27676人。2013年全省安排赣州市移民搬迁计划22061人。龙南、于都两个县上半年启动了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试点工作,完成了调查摸底、进城进园区安置试点规划,并开始施工建设。其他县,如信丰、会昌、全南、瑞金等都在全力争取明年列入试点县,并积极启动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有了不同程度进展。具体情况:
1、搭建了高规格的工作架构
各个县市都成立了由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引农进城(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把相关的主要工作部门都作为小组成员单位,各相关责任部门均能做到计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龙南、于都、信丰、会昌、全南、瑞金等县(市)把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民生工程之一,体现统筹、整合的力度之大,同时县委、政府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和“移搬迁民引农进城的方案”等文件。
2、制订了移民搬迁计划和年度目标
各个县都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采取坚持条件与自愿相结合办法,初步确定了各个县的搬迁点和搬迁人口。并制订了《2013-2015年移民搬迁工作计划》。如龙南县三年计划搬迁15000人,整体搬迁点60个,建设进城进园区安置点3个;于都县13899人,整体搬迁点170个,建设进城进园区安置点6个;信丰县23069人,整体搬迁点59个,建设进城进园区安置点2个。
3、规划编制了进城进园的项目
在确定集中安置的中心镇、中心村的同时,着力整合搬迁工作各项资源,高标准规划进城进园的集中安置点,编制项目建议书,如龙南县移民搬迁进城进园《金塘花苑集中安置区》、于都县《上欧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安置区》、信丰的《信丰县搬迁移民扶贫安置区》都在县城郊结合部,紧邻工业园。
4、明确了移民搬迁的政策
严格执行省市刚性政策,如坚持标准和自愿相结合选点;实行“三走一平”整体搬迁;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搬迁原则;坚持进城进园与进中心镇、中心村相结合梯度安排;执行省定搬迁户人均3500元补助和500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标准等。同时,各县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具体操作政策,如坚持“五个不变”原则;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工作原则不变,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让群众自愿参与移民搬迁;二是坚持移民搬迁扶贫的有关政策不变,保证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取信于民;三是坚持搬迁的条件不变,不随意扩大范围,该搬迁的及时、整体搬迁,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也不能享受移民搬迁政策,不搞变通和照顾;四是坚持集中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不变,加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五是坚持移民建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在圩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点)的原则不变,这样既符合移民户自己的意愿,又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建房成本,也减轻了政府和部门的负担。集中安置点建设做到“四个结合”、“五个统一”,即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三清三改”相结合,与城镇规划区开发相结合,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高、统一层面、统一下水道、统一配套设施,等等。
5、制定了具体且有效的工作措施
各县(市、区)通过深入调查摸底,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县集中进园区安置点项目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移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既考虑移民户经济现状和基本居住功能需求,又兼顾移民户长远致富后生活品质要求,做到户型多、功能齐、设施好、标准高,小区配套设有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卫生所、垃圾中转站、大型超市、地下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成本价销售给移民搬迁。如龙南县将争取到的移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土坯房改造建设资金等捆绑用于移民搬迁示范点项目,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售价远低于龙南县城内其他商业楼盘,较大地让利于移民搬迁户。并将园区商业设施市场化运作的收益全部返回用于移民搬迁进城进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以利后续滚动发展。各县市十分注重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如龙南县探索“移民证”社会综合服务制度,对持有“移民证”的县城自主创业移民户。于都县则探索“城镇居住证”社会综合服务制度,对持有“城镇居住证”的县城自主创业移民户,符合条件的优先申领2-5万小额贴息贷款、用安置房产权进行抵押贷款,贷款额度3-5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申请农户联保贷款、属返乡农民工的可申请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对移民从事个体经营、创办企业可申请个人助业贷款,贷款额度起点为5万元,根据信用等级还可申请个体工商户贷款;对于购房有困难的农户,由县政府统一协调金融机构为其办理购房按揭贷款,并给予一定年限、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政策,着眼于算“民生帐”,不算“经济账”,确保移民户不因购房而返贫;县新村办、发改、财政、交通、农业开发、水利等部门高度重视,将涉农资金重点向移民集中安置点倾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支持。
二、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十年的移民扶贫,确实较好地改善了身处边远山区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快地让移民农民融入新村镇建设,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现在,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为了让移民搬迁农民少了二次搬迁带来的困惑,提出了以“进城进园区集中安置”为着力点的移民新模式,这种模式搬迁力度更大,移民长远利益得到更多的考虑,并把解决农民问题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因此要求更高,无论是政策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农民自身条件与愿望,都对移民搬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并产生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1、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所需土地难解决。
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区强调迁出的整体性和迁入安置的集中性,面临着新建点尤其是进城区点的土地供应问题。调研所到的各个县市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点1至2个,城建设用地面积少则100亩(如龙南金塘花苑102.26亩、全南100亩),多则近千亩(信丰836.85亩)。目前土地政策控制严格,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每个县每年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普遍约4000亩至6000亩,但用地计划除新增外只约600亩左右,加上“增减挂”环节诸多的审批制度,造成移民集中安置示范点建设用地指标难于保障,且指标批复滞后于建设进度要求,导致影响了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工作进展。
2、移民搬迁扶贫补助低,贫困农户搬迁面对较大经济压力。
从2004年起全市开始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国家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到户3000元,集中基础建设500元),近十年后的今天,国家补助标准只增加500元,为每人4000元(其中市、县配套的500元统一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搬迁建房的成本早已大大高于十年前,给居住于偏远山区的贫困农户带来搬迁资金缺口大的压力。据测算,进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点,每户按占地90-100平米算,需建房资金10万元左右,进城进园购房100平米,需资金15-20万元(按政府优惠价格)。缺口相当大。
3、集中安置点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投入大,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
进城进园的安置点都在县城近郊,各县为统筹城镇化、工业化,把移民户长远发展需求和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又因移民搬迁力度大,农民进城需求大,进城进园小区人口多,力争小区内供水、供电、绿化、健身、休闲等公共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实施,交通、商业等公共设施尽快完善,把集中安置点项目做好,均较高标准规划安置小区,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没有专项建点资金,只有人均500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需资金缺口较大。
4、移民搬迁的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短期内面临生活保障困难、生产难于发展问题。
移民搬迁扶贫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但是,移民搬迁是个特殊群体,因长期处于偏僻闭塞的落后山村,自身适应新环境、重新再创业的条件不是太好,文化基础、打工技能、经商意识、现代农业素养等都较差,再加上有土的搬迁安置难于实现,成了失地农民,造成不少移民点只解决了移民的居住问题,但无法解决移民眼前的生存生活问题和长远的发展问题。这都需要政府加于考虑,统筹安排,帮助解决。
5、缺少统一完善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和整体搬迁难度加大。
目前,全市在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中,还没有一套全市统一且相对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诸如土地、山林地如何流转;集中安置点用地计划;户籍和身份待遇;社区管理和服务;教育、医疗保障;劳动技能培训;特殊困难移民户搬迁费不足等问题的优惠政策规定。
搬迁补助标准的统一和梯次安排的选择,确实有利于条件和意愿不一的搬迁对象选择整体搬迁安置方式,但仍会面对整体搬迁点中经济状况最差、搬迁能力最弱,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于搬迁的农户。如强调整体搬迁就会有少量“赶鸭子上架”,如允许少数农户暂不搬迁就会导致没有实现整体搬迁目标,且会出现“拔大苗”现象。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市移民扶贫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进一步增加了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工作的紧迫性和迫切性。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区是政府工程、民生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整合资源、社会参与,加大力度、稳步推进。为此,提如下几点建议:
1、调查摸底,统筹安排,科学制订移民搬迁规划。
江西省政府提出,未来十年全省将有计划地搬迁100万深山、远山贫困人口,每年十万,并力争将此项工作由各级政府扩大到整个农村。赣州有必要结合赣南山区多、贫困人口多且分散的特点和正在推进的苏区振兴“三步走”工作目标,全面调查摸底,统筹安排。时间进度上,可与苏区振兴三步走结合,作八年规划。空间安排上,要坚持标准把符合条件且最需要搬迁的村庄确定为整体搬迁点,以确保扶贫资金用到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身上,并力争进城进园区为重点,合理作出进乡镇、进中心村的梯度安排。通过规划重新明确八年总体目标和近三年具体工作任务。更好的统筹政策、资源、资金来保障移民搬迁扶贫目标的实现。并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份积极争取省试点县资格,树立典型推动工作。
2、用活现阶段国家土地政策,积极拓宽移民搬迁用地途径,解决进城进园区土地瓶颈制。
一是建议协调省里对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的用地指标进行单列,可根据各个县移民搬迁集中安置人数和力度,确保每个集中安置点100亩以上用地指标,并依据省里核准的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前一年下达,以利搬迁安置点的前期工作启动。二是针对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区,用足、用好、用活“增减挂”政策,减化审批程序。三是在建设工业园区、生态园区时,可以由各县市政府无偿划出一定的土地,做为异地移民搬迁新区。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切实降低搬迁户进园区的门槛。
进城进园区集中安置点一般靠近县城,土地成本、建房成本和配套基础设施成本都较高,导致进园区门槛高,必须想方设法解决。一是确立以县为单位的统筹机制,用足涉农部门关联移民搬迁专项资金,为移民搬迁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展渠道。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可统筹整合用于移民搬迁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议省、市两级安排进城进园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对达100亩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给予专项拔款,可从省定试点县开始。三是搬迁户原宅基地“增减挂”土地收益集中用于集中安置点建设。四是园区商业设施的市场化运作收益全部返回基础设施配套使用。
4、完善搬迁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增强贫困人口的搬迁能力。
一是明确政策叠加政策,即省、市政府明确移民搬迁补助政策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和拆旧奖励政策叠加;二是提高搬迁补助标准,由现行的人均补助3500元提高到6000元至7000元。两项措施下来力争户均补助达50000元左右。对于特殊困难的搬迁农户,为避免“拔大苗”式的搬迁,可考虑一事一议办法给予特殊补助政策解决,以免留下搬迁后遗症。
5、统筹考虑,同步实施,安排好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记者曾多次到伊春采访,也深深被伊春人勇于奉献、勤劳质朴的精神所感动。记者了解到伊春市近来为了生态建设又有新的举措,他们正大力推进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林区深处的林业职工和居民搬迁到中心林场,既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资源保护。万人移民将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场面?在移民过程中伊春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他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搬迁到中心林场的人们生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马不停蹄地向着正在严冬中的伊春进发。
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民生工程
记者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林都机场,就感受到东北冬季的严寒。皑皑的白雪,茂密的森林,以及零下30度的气温组成了记者第一次冬季伊春之行的感觉。在如此寒冷的季节,户外行走都非常困难,可想而知此时进行搬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由机场赶往伊春市区的路上,伊春资源林政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介绍了生态移民的相关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林区大都是按照国家对木材生产需求规划建设,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职工生活设施严重滞后,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近年来,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伊春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红松故乡的伊春,2004年9月1日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在伊春境内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并对现存的红松逐株登记进行保护,维护了小兴安岭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去年开始,伊春市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新林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林区生产力布局和场所建设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上将国有森工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撤销99个,新建2个,需搬迁户数23960户,搬迁人数65808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拟撤销55个林场(所),新建1个,调整后林场(所)个数为164个,需搬迁户数10966户,人口31110人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一场万人的生态移民在伊春大地全面铺开。
伊春市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原则。通过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等生态型产业和循环型经济,彻底改变了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单一路径;通过推进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工作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春市在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提高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出台了《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中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对林场(所)撤并居民搬迁给予补贴政策:一是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生态移民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贴;二是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居民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三是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伊春市副市长侯颖达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工作,不仅可以改变林场(所)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小、质量低、资源浪费等状况,提高林场(所)整体规模、效益和经营质量,而且还可以加快推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和谐、富裕、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局长刘长青告诉记者,有了市政府撤并林场(所)的财政支持和决心,各下属林业局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美溪5个、上甘岭2个、乌马河1个、五营1个、乌伊岭1个)撤并搬迁到位,场所旧址居民房也拆除完毕;另有6个林业局的8个林场(所)(新青2个、友好2个、乌马河1个、铁力1个、五营1个、上甘岭1个)中的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局址或中心林场。全市总计搬迁户数2240户,移民6236人。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记者踏雪进入伊春市美溪林业局青山口林场,这里的积雪很厚,周围的树木在白雪中呈现出中国画的墨色。极目望去,很多房屋已经拆迁完毕,还有部分房屋拆掉了屋顶,显得有些萧瑟和凄凉。
在林场旧址,我们遇到了正在拆迁的工人,他们是美溪林业局负责拆除老林场所房屋的施工队。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时间,林场居民都搬走了,他们要在春天前全部将房屋拆完,听说这里接下来还要植树绿化。
同行的美溪林业局局长李忠培告诉记者,美溪林业局两年来共完成了5个林场所和2个自然村屯的撤并搬迁工作,动迁居民1500多人。原场址内除保留必要的生产基地、森防驻地外,所有房屋要在规定时限内拆除、平整,改造为营林基地。
李忠培说:“林场(所)撤并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和复杂的生态移民工程,事关林场所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美溪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同步’:一是移民的搬迁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二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三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同时,紧紧抓住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第一、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第二、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第三、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第四、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这些思路和方法有力促进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健康发展。”
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是一处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重新规划建设的中心林场,记者来到西岭林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下,苍莽的乌马岭沐浴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之中。西岭林场山清水秀,一座座别墅式的联排洋房显示出这里巨大的变迁。
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黑龙江宝宇集团进驻该局西岭林场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了生态型中心林场建设帷幕。该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总投资为12亿元,建成后,职工人数将达到1000多人,居民人数将达到4000多人。
2009年开始,乌马河林业局对前进、安全经营所及向阳村实行整体撤并,在西岭建设棚改安置住宅。前进经营所101户居民和向阳村128户居民喜迁西岭。除国家、省、市棚改和林业局配套资金,其余全部安置资金都由宝宇集团承担。短短两年,西岭新建高标准棚改住宅480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4242万元,实现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入住目标。2010年,西岭林场又建成了高标准棚改住宅10000平方米,安置了200户安全经营所撤并居民。
乌马河林业局局长李光告诉记者,现在西岭人家,室内都有火炕、衛生间、上下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室外为每户建了个24平方米仓房,房前屋后都留有菜园。一个“山水相依、欧风林色”的标准化生态林场和旅游小镇已经初具规模。
上甘岭林业局在两年内建成10万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让林场(所)撤并职工圆了安居梦。在林场(所)撤并工作中,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上甘岭29名副处级以上领导深入住户,亲自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棚改办、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放弃了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测面积、检房本、签协议。为了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这个区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进来,对没有产权的简易住房、半简易住房、砖木结构住房,分别按照实际面积的20%、50%、80%给予补偿。整个拆迁过程未发生一起居民闹事、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平稳、和谐拆迁。
在小兴安岭林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小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建设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林业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各林业局需要补贴大量配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岗位购买等,继续向下推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林业局,感觉资金压力非常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伊春生态移民住房建设成本大约是1300元左右每平米,为了解决职工困难,美溪林业局只以每平米60元的价格出售给搬迁职工,其他差额都由政府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即使这样,伊春市生态移民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王爱文市长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对国家是一项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移民工程,对林区职工是一项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的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继续推进下去。当看到搬迁居民幸福的笑脸时,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山上山下的巨大变化
过去,承担国家建设任务的伊春林区由于过量采伐,林场陷入林木资源危机,甚至到了无林可采、无业可就的境地,林场职工生活举步维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林业职工,大多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建的简易房内,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如厕难等,一直是林场职工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自从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以来,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位,大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外墙有保温层,室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暖设施一应俱全的中心林场居民楼内,拥有了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
2010年12月1日,上甘岭林业局临清小区11号楼房的王淑霞一大早就办理了入户手续。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亮闪闪的楼房钥匙时乐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新楼房的钥匙到手了,我今天特别高兴,早就等这一天了,以后这就是我家了。住楼是个好事儿,走的道也干净,屋里也暖和,环境也好,不用劈柴烧炉子了。2011年的新春我们就在新房子里过年了,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呀!”王淑霞美滋滋地在新房子里憧憬着住进新楼房后的美好生活,随后就张罗装修的事儿了,准备年前就住进新家。
70岁的严玉梅老人是2010年2月搬进新居的,50平米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干净,房间内的暖气很足,有25度左右。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搬到山下来真好,屋子暖和、看病不发愁、孩子上学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美溪林业局,像严玉梅这样的住户,搬下山来只需交纳3000元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套50平米的住房。
青山口林场的李继忠是同严玉梅老人一批入驻新居的,他告诉记者,过去在施业区居住最怕的就是有病,由于道路不通畅,遇到急病很难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一些人就是在路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了生命。“现在好了,我们居住的楼房距离林场医院只有500米,再也不会为治病发愁了。”
上甘岭林业局的杨玉昌是林业局的多年劳模,也是2009年感动伊春年度人物。杨玉昌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他一人。除了正常的上班外,他还种植一些木耳、上山采摘一些野菜,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这次搬迁政府和林场职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千方百计补贴资金和安置大家生活,我们职工也积极响应克服困难努力使生活变得更好。”
伊春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是季节性工作,职工群众主要在木材采运和营林生产季节有工资收入,其他季节主要依靠种植、养殖、采山等副业获取收入,积蓄较少,对林场(所)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而使多年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意识难以迅速转变。还有一部分林场(所)职工群众技能较差,到山下找工作困难,对搬迁后的生活存在较大担忧,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和放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经济、解决林场(所)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影响撤并工作进程和效果的突出问题。
贾占波也是上甘岭林业局的职工,在这次林场(所)撤并过程中花了两万多元,得到了现在的住房。他告诉记者,过去对搬到山下自己心里没底,怕挣不到钱,生活不好过。搬过来后才知道山下用人的活很多,只要不怕辛苦随时都可以挣钱。现在家里三口人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干的活,每天能挣到一百元钱左右,心里踏实了。
李继忠搬迁到中心林场后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那就是不仅自己的工作没有变化,而且妻子也在一家宾馆找到了工作,全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
记者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职工何广太的家,抬头便见“富贵吉祥”的紅幅,冰箱、红漆厨饰、沙发衣柜安置有序。何广太正在上网,看上去很幸福。他有些激动地说,原来住50平方米棚户区,现在住70多平方米新房,光装修就花了3万多元,林业局还给补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连做梦都没想到!
在西岭示范林场,宝宇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了旅游项目。现在1.2万平方米的旅游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3200平方米的康乐中心主体框架也已完成;占地2876公顷的狩猎场已放养梅花鹿、野猪、狍子、野兔、山鸡等500多头(只)。等度假别墅区、体育训练基地、跑马训练场、滑雪场、绿色食品加工厂、欧洲风情小镇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使所有西岭示范林场居民找到工作,而且还可以吸收一大批其他村镇的剩余劳动力。
李忠培告诉记者,为妥善解决撤并场所群众的后顾之忧,美溪林业局在保障移民生计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一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一技之长,扶持发展熟练项目。他们为愿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移民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除政府给予补贴外,还统一解决菌袋摆放地,根据实用量按成本付给枝丫材等。二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个体差异,保障移民充分就业。针对个体素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安置就业工作中,量体裁衣,因人定岗。2009年,区政府在新开发的公益岗位中预留出65个岗位,用于安置撤并场(所)职工就业,并与镇内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协调,开发近300个就业岗位来安置撤并林场的职工。对愿意自谋出路的,政府还给予鼓励支持。三是充分考虑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为群众创造宽松的动迁条件。如在搬迁时间上,针对由于林场职工群众多数都有食用菌、种养殖等自营经济项目,生产周期不同,收获时间不统一,而且安置楼房工程进度也不一样的实际,不搞“一刀切”,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条件成熟一户搬一户,避免给职工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等。
上甘岭林业局副局长李书林告诉记者,上甘岭在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中,将永绪经营所等三个林场的居民逐步迁入局址,享受棚改政策,从而实现保护林木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生存和生活条件的目的。为了把好事办好,在楼房分配过程中,上甘岭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执行,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在整个抽签分房过程中做到“五公开”,即:待分房源公开、特殊申请公开、抽签过程公开、抽签结果公开、剩余房签公开。
李光告诉记者,对原西岭林场273户居民中愿意在西岭居住的217户居民,实际所还面积超过动迁面积15平方米以上安置;对不愿居住西岭的居民,每平方米补偿400元;对在乌马河局址购买棚改楼的居民,林业局和宝宇集团对每户补偿1万元。
有了伊春市政府的政策和各林业局细致耐心的工作,林场(所)撤并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记者先后在美溪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乌马河林业局走访了20几户已经搬进新居的职工,他们普遍对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中心林场感到满意,生活的幸福与希望写在他们的笑脸上。山上山下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适,但带来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成果,林区不应该是落后的代名词,林区工人也不应该成为被时代遗忘的群体。
烧柴改革的深入实践
随着林场(所)撤并工作的不断深入,林区中心林场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这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开始了同样属于民生工程的烧柴改革。伊春作为全国最大的林木供应基地,林下废弃物非常多,这种充分利用秸秆菌棒和林下废弃物的综合开发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伊春市在大力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同时,将烧柴改革作为林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力推广“以煤代木、以电代木、以气代木、节能改灶”等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生物附质,将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作为烧柴改革的重要工程,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全部项目实施,伊春全市每年可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
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就是利用林区藤条灌木、农作物秸秆、废弃菌袋等生物可燃物,进行能量转换,为林区生产生活提供可利用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过程。一年来,伊春市配合林场(所)撤并的生态移民工作,成立了烧柴改革组织机构,大力开展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实践,不仅提升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林区烧柴改革,不断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伊春市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烧柴改革办公室,强化对烧柴改革的组织领导。将传统以木举炊、烧柴取暖的生活方式,向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安全方便、清洁环保、方式多元、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推动林区烧柴革命。二是鼓励民间尝试,调动林区群众大胆进行烧柴改革创新。该市朗乡局居民创造的生物质半气化多用锅炉,经推广后,每年将全局废弃的污染森林环境的大量木耳袋吃干用净,实现了种植木耳、转化能源的链条式利用。同时,地源热泵项目也在新建的规划局办公楼中试验。三是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先后与山东大学百川公司、黑龙江乾能科技公司等公司进行对接,共上高科技项目5个,为全市烧柴改革做了试验和示范。四是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性政策。利用国家鼓励热电联产等节能项目的政策,积极谋划项目,对上立项争取。
记者首先来到了伊春美溪林业局五道库经营所,这里是多个林场和经营所的交通要地,也是美溪林业局第二大中心林场。这里实施的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废弃物,通过大型生物质气化制气设备、无污染燃气净化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系统以及直燃锅炉等设备实现气热电联供,满足五道库居民的清洁生产与生活。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可满足五道库经营所502户居民炊事用气,以及厂区办公供暖和部分居民用电。
在五道库经营所,记者看到一个神奇的“大铁罐”,塞进去的是农林废料,放出来的却是生物质燃气,而且流到了家家户户。当地群众足不出户,拧开电子阀门就可以举炊做饭。
记者走进五道库职工孙彦库家,孙彦库老伴徐志敏在燃气灶旁笑呵呵地掂着大勺。当记者问起“燃气灶用得习惯么?”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太方便了,一打就着,火特硬,饭菜一会就好,还不用烟熏火燎了。真应该感谢上级领导。”
孙彦库告诉记者:“从六月份就看一群人整天在经营所南头忙乎,几个月的工夫,就建起了一片片大厂房和一个‘大铁罐’,燃气就是从‘大铁罐’里送出来的。一天一个气就够了,比城里用的液化气便宜还安全。”
老孙说的“大铁罐”,就是五道库经营所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工程于2010年6月17日开工,11月30日投产运营。五道库已有401户居民接通了炊事用气,今年还将为居民安装生物质采暖炉。这个项目不但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更大。藤条灌木、稻草秸秆、豆角茄子秧等,都是该项目的日常“食品”,年可吃进农林废料10万多吨,而且明码标价:回收废弃木耳袋每袋3分钱,藤条灌木100元一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干品一市斤可换一立方生物质燃气。
看到有这样的好事儿,职工群众心里乐极了。五道库经营所职工肖云鹏种了70多亩地,他说:“光秋后农作物废料就够我家换气用了,还不用‘烧地’了,这个项目真绝了。”
李忠培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林区烧柴主要是木材,每户每年大约可烧掉12立方米木材,而美溪林业局有4.3万人,一万多户,每年仅烧柴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3万立方米的木材。通过这种节约,可以使其发挥涵养水土、固碳和释放负氧离子的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记者同样看到了生物质气化工程项目。这项于2009年建设,同年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万元、年产生物质燃气7.5万立方米,为西岭林场480户居民提供生活炊事所需燃料的工程,项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使林区木材剩余物和秸杆、林下干草、树叶等各种可燃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进行能量转换,在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输送机送入气化炉中进行热解气化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燃气所含灰尘和焦油等杂质,冷却到常温由风机加压送至贮气柜,经燃气输配系统送至用户用于炊事。
据李光介绍,该燃气站每运行一次,生产的燃气可供该场现有480户居民使用近3天,每月每户平均使用的燃气费用为28.1元。按西岭林场居民每年每户炊事用烧材平均5立方米计算,每年该场居民炊事用燃料消耗木材约2400立方米。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林区传统的直接燃烧木材的生活习惯,在提高林场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大量节约了木材消耗,充分利用了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上甘岭林业局,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种思路的烧柴改革。伊春市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养殖生产企业。这家位于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锦秀村的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他们除了养殖商品猪出栏外,所生产的沼气可以为周边的林业职工提供炊事用气、提供清洁能源,所生产的沼渣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绿色种植,可以说是一座生态循环型的绿色养猪基地。
在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标准化的猪舍旁矗立着两个巨大的沼气发酵罐,绿色的罐体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据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沼气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只是由于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浓度,没有进行罐装。如果再有一两个月时间,等沼气开始罐装后,不仅上甘岭林业局的林区职工可以用到清洁的能源,就是伊春市的公交车也可以使用沼气代替汽油。
李书林告诉记者,沼气高效生产及罐装技术是目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一项可再生能源重点技术,也是农村能源重大项目。引进此项技术和开展项目示范,对于破解高寒地区农村用能技术难题、加快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能源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他们打算让林场(所)撤并下來的职工,都能使用上清洁的沼气新能源。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伊春的烧柴改革探索在全国其他重点林区,尤其是北方林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管是对拆除林场(所)旧址,和废弃道路、广场等一并进行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还是进行烧柴改革、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伊春都从林业上为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例证经验。
粟建国
2009年6月7日至7月31日,由会同县移民开发局组织,中南设计院、水电站业主委托的监理方以及漠滨乡村组干部参与,对托口水电站漠滨乡库区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意愿进行了调查。漠滨乡人大积极配合参与了此次调查工作,充分利用参与调查工作的乡村工作人员大部是县、乡人大代表身份,发挥人大代表自身的优势,在做好移民安置意愿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收集移民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反映民意,提出了托口水电站漠滨库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漠滨乡人大就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托口水电站漠滨乡库区的基本情况
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位地会同县西北部,距县城42公里,地处湘黔两省四县八乡镇交界之地,东与会同宝田侗族苗族乡相邻,南与会同县朗江镇、蒲稳侗族苗族乡接壤,西与贵州省天柱县瓮洞镇、湖南省芷江县大垅乡隔江相望,北与洪江托口镇毗邻。全乡辖10个行政村125个个村民小组,人口1292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0%,全乡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82000亩,耕地面积5036亩,人均不足0.4亩,区内山高坡陡,清水江、渠水河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不便,至今还有6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农村经济落后,是省级贫困乡。
托口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淹没涉及漠滨侗族苗族乡10个行政村,有移民7447人,占全乡人口的57.6%,其中农业人口1339户共6350人,非农业人口1097人,淹没房屋面积达25万平方米,淹没耕地2469.4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9%,淹没林地2226.9亩,占全乡林地面积3.27%,朗漠公路全线被淹没,漠滨集镇全部被淹,集镇整体需搬迁,政府行政中心、中小学校、卫生院、信用社、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单位需要重建,全乡农村电网需改建。
二、托口水电站漠滨乡库区移民安置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采取的方式:
此次调查采取分3—5个调查小组同时进驻同一个村的移民搬迁户家中的方法,小范围集中或逐户分发《托口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搬迁安置方式意愿调查表》,每个调查小组构成成员有县移民局、中南设计院、监理公司和乡、村干部代表参加,使每个调查小组中有各个层次和部门的人员,在宣传托口水电站相关的移民政策的前提下,解答移民提出的问题,说明移民安置意愿调查的意义和目的,对全乡9个村70个村民小组展开了调查,共对全乡1339户移民搬迁户发放了调查表1400余份,收回填写表格1228份,调查率91.7%。
2、移民搬迁安置方式意愿调查表的收集统计情况。
此次移民搬迁安置方式意愿调查充分尊重搬迁移民的意愿,填写调查表一律由搬迁户本人或搬迁户委托的直系亲属填写,调查工作人员不代填,真实反映移民的意愿,搬迁安置方式有进农村移民点集中安置、自找宅基地散迁安置、进新集镇集中安置和投亲靠友(赡养抚养)安置,需房屋搬迁的移民户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一种安置方式,经对收集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数据结果分类,漠滨乡库区移民搬迁户安置方式有如下四种:1.进新集镇安置3280人(包括漠滨村418户1441人,单位学校等);2.设立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7个,共安置移民359户1261人,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为沙堆村的庵堂背、金子村的塘运上、杉木坳村的种子园、洞头塘村的凉亭坳、金塘溪村的白毛冲共7个安置点,3.自找宅基地建房散迁安置移民户688户2787人,4.投亲靠友安置10户27人。
三、移民搬迁安置意愿调查过程中存在和反映的一些问题。
1、此次调查由于时间仓促,宣传准备工作不足,部分全家或亲属长期在外务工的移民无法及时得到通知参加此次搬迁意愿调查,得到通知的在外务工移民户认为该电站建设拖延时间太长,以前请了几次假回家配合电站移民工作,现为了节省资金开支等原因,不愿再回家配合参加调查。
2、因托口电站从2003年底开始前期工作至今已6年,无连续性的移民工作让移民群众怨声载道,也没看到移民工作的实质性的动作。移民群众积极性不高且不配合调查,也有移民提出待电站业主补偿库区群众6年来的损失和待新公路和新集镇开工建设后再谈移民工作。
3、因乡村道路建设(如通畅工程)的国家优惠的扶助政策实施到2009年底为止,因托口水电站的建设拖延,受库区停建今的限制,漠滨乡淹没区的公路建设这五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而今后业主基本按原规模、原标准、恢复原功能的“三原”原则对淹没的库区乡村道路进行建设恢复,今后库区移民要提高乡村道路的标准(如道路水泥硬化),既得不到国家对农村“通畅工程”的资金扶助,也得不到业主的资金,只能靠移民自己掏钱和村集体出资建设,势必增加库区移民的负担,所以漠滨库区人大代表、乡村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大,对移民工作怨气大。
4、在漠滨集镇淹没区,部分移民户有多处房产,因而有多处宅基地,有的是在集镇高价购地建设的商品房,有的是祖业遗留下的房产,而移民搬迁安置的宅基地是按人口计地基面积进行安排的,致使该部分移民超标面积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意见大,要集资上访,更谈不上配合相关的移民工作。
5、漠滨是侗苗民族聚居的地方,移民群众现居住的房屋大部是双层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宽,如果按该电站现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进行搬迁复建,必定导致部分移民的房屋将无法在集中点安排分配的宅基地上建房,房屋搬迁因宅基地面积不够而安置不下,也会导致集镇规划不能按规划实施。
6、由于托口水电站从前期准备至今还没有下河围堰开工,移民相关工作一拖就是近六年,部分移民群众确因生活需要增建了部份生产、生活居住的所必需的建筑设施,如配置厨房、卫生间等,移民认为托口电站的建设拖延已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这几年添置生活必需的配套建筑设施(厨房、卫生间),要求给予计算实物纳入补偿。另外2004年,淹没实物调查时相当一部分幼小的果树不计入补偿范围内,现如今经过5年生长,这部分树已长大成树,果实累累,电站建设拖延不是移民的错,这部分树木理应得到补偿。
7、从移民个人财产补偿单位公示反馈情况看,移民群众认为补偿单位已无法在库区进行复建,特别是砖木、砖混和框架结构的房屋以及一些如晒坪、围墙等设施,移民认为现在物价高,自己不愿按此单价搬迁,部分移民要求业主或政府给他们搬迁恢复建设,相关的补偿费不要,房屋修好后移民直接居住进去。同时反映移民补偿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坟墓搬迁补偿单价太低,特别是集镇移民,更找不到搬迁坟墓的新址,强烈要求增加漠滨库区公墓的投资。
8、由于托口水电站建设受诸多原因影响,前期准备工作从2003年底开始拖延至今,工程常唱马上开工,但不见实际的动静,移民部门工作更没连续性,常是连续做一个月工作,中间基本要歇气停顿大半年时间,常凭一时兴趣来乡风风火火地做一段时间的移民工作,移民群众和乡村干部常称移民局下乡来做移民工作是“掏马蜂窝”、“只见打雷,不见下雨”,也没有出台过相关的具体移民实施方法,移民群众认为是在“戏弄”他们,移民工作是做的起而拖不起,加之移民工作经费不落实,几年来从事移民的乡村干部得不到相应的生活误餐补助,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久而久之,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对移民搬迁工作也不抱多少激情和希望。也有部分移民群众认为;在2008年6月进行实物(稻田)指标分解到户时,县移民局只丈量计算稻田的内空面积,不计算耕地水沟和田埂面积,也不参照托口镇等淹没库区按业主给的图标耕地面积直接分解到户;漠滨移民群众认为,按国家土地法的相关规定,耕地面积应包括在我国南方宽小于1米,在我国北方宽小于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漠滨移民群众认为电站业主设计勘测的耕地面积已按规定在勘测的图标上已经显示出来,且已经包括了田埂等面积,认为移民局在做“手脚”,克扣他们应得的包括田埂等在内的耕地面积,导致移民群众对县移民部门缺乏信任,抵触情绪特别大,如以后进行补偿操作,根本无法进行。
四、几点建议。
1、建议加大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让移民群众深入了解托口库区移民的相关补偿政策,及时公开托口水电站建设进程,做好建设拖延原因的解释,疏导移民群众的怨恨情绪。
2、建议县移民部门及时、真实地公布涉及移民群众的相关数据,以取得移民群众的信任,同时应及时落实乡村一级的移民工作经费,落实乡村移民工作者的生活误餐补助,切实提高乡村移民干部对移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建议相关移民部门和业主制定电站建设和移民搬迁的相关工作进程计划时间表,启动相关专项设施(道路、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让移民群众认为电站建设已真正开工,不能再让移民工作断断续续,采取一急就“掏马蜂窝”的方式不可取,避免造成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对移民搬迁工作无所适从的感觉,移民工作要有连续性。
4、建议相关部门针对漠滨库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与业主沟通协商,尽量让电站业主树立“建一个电站,造福一批移民”的意识,尽量避免电站拖延时间内的重复建设,对已造成与国家相关的优惠扶助政策失之交臂的扶助项目(通畅公路)资金,在规划复建中应根据发展要求提高标准,并要求业主解决相应的配套资金。
5、建议尽快出台托口水电站库区统一的相关移民优惠政策,以及电站建设移民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可操作细则,以确保在现状况下的移民工作顺利完成。
6、建议电站业主和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多深入库区了解调研移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使领导决策上更近人性化和科学性。建议对涉及移民工作的相关部门不能“各自为战”,为本部门的利益而“垄断”一方,应多部门配合,移民工作数据成果共享,共同做好库区移民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以贫困群众得实惠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决定和指示,努力改变深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实施扶贫搬迁,通过深山区扶贫搬迁与集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逐步改善我镇深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基本原则
1.自愿搬迁原则。
居住在离公路3公里以上的深山区居民,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本人提出申请。
2.整体搬迁原则。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整体搬迁。
以农民居住点或自然村为整体搬迁单元实施搬迁。
3.集中安置原则。
实行集中安置原则,每个安置点不少于10户,户与户之间间距在10米以内。
三、移民搬迁计划和搬迁范围对象
(一)搬迁计划
我镇20**年深山区搬迁计划指标总数是43户164人。
(二)移民搬迁范围对象
凡是离公路3公里以上并自愿要求搬迁的深山区贫困群众都属于搬迁对象,具体条件规定如下:
1. 20**年12月31日前在册农业户口的常住人口;
2. 本人自愿提出书面申请搬迁;
3. 享受移民补助的人口,按照申请人直系上、下一代在一个户口簿内的家庭人口确定,补助人口每户不超过5人(含5人);
4. 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违反计划生育有关政策规定的农户,未按规定进行处理的,不作为移民补助对象,不享受移民扶贫的各项政策;
5. 下列人员不得享受补助:(1)家庭户籍内非农人口;(2)人户分离人口;(3)死亡、离婚的人口;(4)已享受其他移民补助人口。
(三)搬迁项目管理要求
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期为1年,凡纳入计划的项目,应如期建成。
1. 搬迁项目申报。
村委会根据政策规定与本村实际,提交经农户签字同意的自愿搬迁证明等材料进行申报。
2. 搬迁对象确定。
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
3. 项目规范性管理。
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帐制和项目公示制。
4. 项目阶段性要求。
截止到20**年10月底以前须最少完成房屋主体工程一层。
四、实施精准扶贫
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优先考虑扶贫到户的贫困群众,每个安置点必须落实20%以上扶贫到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五、方法步骤
1. 核实搬迁对象。
村委会组织人员对急需并自愿搬迁的深山库区群众进行核查,同时对安置方式、安置点的接收能力和建设条件等开展调查摸底。
根据农户提出的申请确定搬迁对象。
2. 确定移民安置点。
选定移民安置点要符合我镇土地利用规划,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3. 提交申请。
由移民户自愿提出申请,填写《铜鼓县深山区扶贫搬迁分户审批表》。
村委会收到申请后,对移民户进行资格审查盖章后推荐到镇政府审核。
4. 第一次张榜公示。
村委会对拟搬迁对象在迁出地和安置地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吸纳群众合理意见后进行名单修改、调整后,提交更改报告和公示照片送交县扶贫和移民办。
5. 第二次张榜公示。
在县扶贫办逐户核实经镇政府审核无误后,张榜公布移民户名单。
6. 县级审批。
六、组织建房
1. 搞好集中安置点规划和设计。
由村委会牵头实施,对整个安置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为移民户提供房屋和施工设计图纸,保证每个安置小区美观和房屋质量安全。
2.搞好移民建房。
可采取分户自建和集中统一建设两种形式,需集中统一建房的,要严格实行工程公开招标和质量监理制度,集中安置点要成立由移民户代表组成的移民建房理事会,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参与移民建房监督管理。
七、检查验收
1. 组织对移民搬迁验收。
20**年12月由镇政府组织搬迁验收,逐户填写验收表报县扶贫和移民办。
同时督促移民尽快进行房屋装修,原则上在春节前完成搬迁入住。
2. 移民户入住前须按补助金额30%的标准交纳移民搬迁保证金,并签订旧房拆除承诺书。
移民户搬迁入住后,其老宅基地必须拆除并实施“增减挂”项目,方可兑现移民补助,保证金予以退还。
若未能及时实施“增减挂”项目的,其保证金转为罚金,不予对房屋进行验收,移民新房不得享受任何补助政策,相关部门不予办理有关证照。
八、发放移民补助
移民户履行完搬迁手续,交清搬迁保证金后,按县扶贫和移民办核定的移民补助人数,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将移民补助款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九、工作要求
1. 加强组织领导。
有移民搬迁任务的村委会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深山库区移民搬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人具体组织实施。
2. 集中安置点建设。
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要坚持“五统一”。
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建房、统一理事管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竣工验收。
在建设住房方面,要求“三统一”即:统一外形结构,统一外形颜色,统一外形层高。
移民安置点使用“梦想家园XX小区”作为安置小区名称,并要在明显位置设置与建设工程环境协调的永久小区名称标识 。
3. 补助资金严格管理。
移民户个人建房补助款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户。
4. 规范档案管理。
移民户的搬迁审批表、移民的公示、移民搬迁资金文件等,要做到一户一档,档案整齐、规范。
5.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实施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的宣传引导,宣传政策,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十、优惠政策
1. 移民搬迁至集镇,可自主选择城镇户口或保留原居住地户口,均可享受安置地居民同等“国民待遇”。
2. 允许移民户按“离乡不离土”的办法搬迁安置。
移民户对原承包经营的土地和落实林改政策后的山林可以自愿选择经营方式,其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变。
鼓励移民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
3. 移民搬迁建房可免交耕地占用税和防洪保安资金,建造自用居住房可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筑安装营业税由建筑施工单位或施工工匠缴纳,不得直接或变相向移民户征收。
4. 移民搬迁建房占用林地可免收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
5. 移民搬迁建房需用木材的,由本人提出申请,逐级按规定报经当地林业部门批准后,使用自用材采伐限额指标在指定的山场采伐。
6. 移民建房免征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招投标管理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基金)和水、电上户开户费,其他各种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
xx镇人民政府:
申请人:xxx,男,现年x岁,农业户口,全家共有x口人,家住xx镇xxx村xx组。
申请事由:原居住地只有一间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都是裂缝,加上x年x月x日特大暴雨灾害,房屋地基垮塌,属于危房,不敢在此居住,几年前就到xx镇租房居住至今,又因两个孩子上大学,需要大笔的学费,更是无力购房。如今正逢陕南移民大好政策,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如此关怀,让我们这些百姓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今年在亲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在xx镇xx村x组购住房一套,因此申请搬迁。
搬迁后,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改善,妻子也能安心在xx镇经商营业,因此恳请政府大力支持,批准异地移民搬迁为盼。
申请人:xxxx
联系电话:
办事方便住得舒心
“原来居住在山里, 办一个农医报销手续要走10多公里山路, 如今搬进新区, 有便民服务中心, 走几步路就能搞定。”说起搬进新区的益处, 住户郭建芹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灾难突袭后, 德胜镇没有单纯求快, 而是聘请浙江大学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调研后, 按照“起点高、功能全、便服务、可拓展”的建设理念, 对新区进行规划设计。在建好安置房的同时, 规划建设了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中小学、卫生院、派出所、法庭、社区居委会、商业街等行政及公益服务项目, 大部分项目已于去年竣工并交付使用。并且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 做好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了与小城镇配套的路网、供水、供电、排水、路灯、绿化、景观造型等建设项目。在做好基层设施的同时, 新镇区还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设立了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自来水公司、环卫所、计生等公益服务站所, 抽调镇里一批业务骨干负责新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大大方便了居民办事。
门口就业过得安心
走进新镇区村民创业园——江永根的服装加工厂, 只见20多名工人正忙碌地赶订单。作为最早一批入住的地质灾害移民, 江永根说:“原来住在德胜镇茅店村最偏远的百家畲村小组, 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就一万多元。现在搬到新区, 自己办了个服装加工厂, 不仅收入翻了几番, 还带动几十个妇女就业。”
为让农民“迁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该镇在新区规划建设之初, 就为商业、金融、餐饮等产业的发展预留了用地。新区的小餐馆在短短时间里从无到有, 常年经营的有六、七家。同时, 针对移民搬迁新区后, 大批40岁至60岁留守人员赋闲时间多这一实际, 全镇在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 利用德胜集团的原厂房建立村民创业园, 鼓励村民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加工, 吸引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办企业, 破解新区居民劳动就业难题, 促进其增收致富。镇里还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 对新创办的企业, 给予资金扶持。目前, 全镇已引进鞋服、农副产品、竹木加工等乡镇小微企业12家, 带动创业、就业2000多人。
健身娱乐活得开心
每当华灯初上, 随着新区广场的音乐响起, 饶碧秀和姐妹们便开始翩翩起舞。这支100多人的队伍中, 大多数是刚变身社区居民的农民。饶碧秀说:“以前搞活动没场所, 谈不上精神生活。现在住在新区, 有广场、有路灯、有音响设备, 晚上姐妹们一起健身, 相互交流, 心情舒畅多了!”
电力系统本身不是移民迁安的主力军,系统内也没有将其列入重要任务,但在大局面前,淅川县电业局彰显社会责任,勇当移民搬迁的急先锋,自我加压,全员参加,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服务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双千双百”工程,全面打响了服务移民迁安保供电的攻坚战。
8月25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312户移民,是最后一批外迁移民。
提前3天,淅川县电业局服务移民迁安的工作队员们,就带着电力设备来到了该村,一户挨一户地走访移民,一家接一家地检查电源。
为了让移民走得平安,走得顺利,既能保证安全拆迁,又能保障有电可用,电力工作队的队员们一根电线一根电线地检查,该切断的切断,该牢固的牢固,该接通的接通,实在无法接通的,他们就架起临时电源,不让一户移民没电可用。
当天7点多钟,1192名移民乘坐客车顺利驶向新的家园,县乡帮扶队员也都先后离开,还在村庄里忙碌的只有身着橘黄或天蓝色服装的电力员工。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往来穿梭,或拆除不用线路,或清理现场电力设备,成为最后离开的人。
两年时间里,淅川县共搬迁168个村。自始至终,每个村搬迁,最先进村的人必是淅川县电业局的工作队员,最后离开的人也必是淅川县电业局的工作队员。
“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保证移民新村建设,保证移民和谐搬迁,我们电力部门责无旁贷,既是任务,也是责任!”淅川县电业局局长严君国说。
电力先行保安全
试点移民之初,淅川县电业局就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试点移民期间,领导班子每人分包一个移民乡镇,亲临现场指挥,深入一线服务,共组织发电机(车)15台(辆),参与人员300余人,24小时在一线解决移民群众在搬迁期间遇到的涉电问题。
搬迁完毕之后,根据搬迁期间出现的问题,局长严君国不止一次地和党委书记杨红举讨论:每次搬迁,现场局面很复杂,甚至说秩序很混乱,如果在电上出了问题,每一个小事故都是一个大事件,决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想方设法也得确保用电安全!”严君国说,这便有了淅川县电业局服务移民迁安开展“双千双百”活动的设想。经过向河南省电力公司和南阳市电力公司汇报,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从第一批移民开始,该局从主业及多种经营企业抽调1000名干部员工,组成700名队员的移民迁安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各100名的移民迁安共产党员号服务队、移民迁安工人先锋号服务队和移民迁安青年突击队,全力服务移民安全保电工作。
移民迁安志愿者服务队在移民村设立电力服务工作站,负责搬迁过程中的用电问题;共产党员号服务队主要负责做好移民特困户搬迁帮扶及后勤保障工作、处理供电突发事件和应急抢修;工人先锋号服务队主要负责400伏及以上供电线路、配电台区的安全维护及应急抢修工作,确保搬迁期间各移民村不发生停电事故;移民迁安青年突击队,由机关部室青年员工组成,负责帮助孤寡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搬迁及后勤保障工作,协助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和应急抢修。
淅川县电业局党委书记杨红举说,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电业局建立了“后勤为一线服务,一线为移民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机关为站所服务,全员为移民服务”的移民服务体系,使各职能部室都承担着相应的服务任务,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助力“大移民”的“大服务”格局。
为了保障这一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该局大力开展“争先创优”工程,以全力打造服务移民金牌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开展“双先”活动为载体,实行了“内外联动服务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闭环服务制度”、“承诺服务制度”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对企业内部的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这种全员服务体系和有序的服务流程,强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岗位间的合作性与协调性,提高了服务的运作效率。
领导重视谋好局
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淅川县电业局及早准备,研究部署服务移民迁安保供电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严君国、书记杨红举任指挥长的移民迁安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并以乡(镇)为单位,实施局领导分组指挥移民迁安工作,由书记杨红举带队,分包到移民乡(镇),亲临现场指挥,密切配合各级政府,做好移民搬迁工作。
4月29日上午,该局召开第二批移民迁安“双千双百”工程动员誓师大会,正式拉开服务移民的序幕,吹响了移民保电集结号。会上,局长严君国要求所有参战人员克服麻痹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激发使命感,无条件服从移民工作大局,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连续作战,认真落实“双百双千”工程方案,为实现“不伤、不掉、不亡、安全无事故”的移民搬迁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淅川县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局长严君国、书记杨红举、监审员张建伟多次深入移民搬迁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各分包移民乡镇领导全天坚守在一线,哪里有移民就奔赴哪里,吃住在移民村进行指挥督导。
6月5日上午9时,在移民搬迁启动仪式现场,50人志愿者服务队、50人共产党员号服务队、50人工人先锋号服务队、50人青年突击队迅速集结完毕。4支服务队按照移民指挥部安排,全天、全方位服务西岭村移民特困户20户搬迁装车。老城、滔河、寺湾供电所全力支援大石桥乡移民保电工作,与大石桥供电所组成50人的抢修服务队,于4月23日提前进驻西岭村,架设临时供电线路2.5千米,安装漏电保护器110台,拆除下户线172户,架设照明装置30台,出动抢修车辆4台,保障了西岭村、停车场、服务点、移民应急指挥部、仪式现场的临时安全用电,为启动欢送仪式打下坚实基础。
“老王,3号临时停车场需要架设4盏临时照明灯,今晚149辆客、货车要在这里停车过夜,现在能不能赶紧来?”8月15日12时35分,在盛湾镇兴化寺村的移民电力服务点,身为移民的农电工王振宇接到电话后,顾不上喝口水,立刻带上工具钻出了帐篷,赶往3号临时停车场。一个多月来,为移民村户的断电、拆除低压线路、架设临时用电、安装漏电保护器、24小时巡视,排除电力设备隐患……王振宇始终坚守移民保电服务一线,履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8月9日起,盛湾镇兴化寺村有2083人要分3个批次搬迁,最后一个批次计划要持续到8月19日,这里的供电线路、地理环境、用电村户姓啥名谁我最清楚,不会耽误大家干活……虽然今天我家要随第二个批次的大部队一起搬迁,但我仍然要坚守岗位,和供电所的同志们一起把移民的活儿干完、干好!”8月11日,在盛湾镇兴化寺村搬迁现场,农电工王振宇这样说。
据悉,在2010年第一批移民搬迁中,淅川县各乡(镇)供电所共计有32名身为移民的农电工在本村搬迁过程中,担负起责任,坚持自己家最后一个装车,完成最后一个月的抄表收费任务,做好本村村民扒房前的断电、架设临时用电线路及安全巡视工作,确保未发生一起涉电伤亡和用电投诉事件,服务工作非常到位,受到社会各界和移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今年第二批11个乡镇、101个村的8.6万移民搬迁中,又有33名身为移民的农电工脱离农电工的工作岗位,奔赴新家园,开辟新生活,但他们依然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身为移民却全力服务移民。
淅川电力服务队在服务移民搬迁过程中,先后受到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蒋旭光,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市长穆为民、副市长崔军等领导的亲切接见与褒奖。
保障到位抓关键
淅川县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淅川县电业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移民搬迁期间工作纪律的通知》《移民迁安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淅川县电业局服务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全供电保障方案》《关于加强移民搬迁安全供电督导工作》等一系列制度,为服务好移民搬迁供电工作提供了纪律保障和安全保障。
随着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启动,保证移民村的安全用电成为电力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由于大部分村民安全用电意识淡薄,安全隐患较多,针对这种情况,该局把移民迁安保供电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移民安全用电放在首位。按照移民迁安工作“不伤、不亡、不掉一人和安全无事故”的原则,制订安全用电措施和移民安全用电预控方案,确保移民不出现涉电安全事故;二是优化预控方案,搞好调研。组织人员深入移民群众,对搬迁可能存在的问题再排查、再梳理,确保未雨绸缪,万无一失;三是按照“政府主导,配合服务”的原则,搞好供电优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搞好移民搬迁临时供电设备、物资、车辆等保障工作,备好应急服务人员,搞好应急演练,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端正态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了搬迁顺利进行。
搬迁期间,该局投资300余万元购置的20台移民迁安服务车、50台应急照明灯和临时供电电缆线路、蜡烛、油桶、折叠床、桌子以及防暑降温药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物品,并从兄弟县(市)局调拨百余台应急发动机(车),充分发挥了物资保障作用。
服务移民谱华章
淅川县大规模移民启动以来,淅川县电业局充分发挥服务移民工作急先锋的作用,广大电力员工以服务移民工作,保障安全供电为己任,视移民为亲人,无私忘我,谱写了供电优质服务的华彩乐章。
8月9日,老城镇、滔河乡、盛湾镇共计716户3018人同时搬迁,又是一个单日移民总数之最。
当日,进入3个乡镇的客、货车有400余辆。因公路运力有限,当晚,滔河乡白亭村80多辆货车未能按时进村,造成近百户移民的装车任务延缓,滔河供电所立即启动夜间临时照明应急方案。
白亭村共分两个批次搬迁,8月10日搬迁一部分,剩余的8月19日搬迁。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东家亮堂堂,西家心慌慌”的情形。天没擦黑,7台应急高杆泛光灯,两桶备用汽油准备完毕。“白亭村坐落在丹江河上游的滩涂上,用来提供夜间照明的设备没有在山地或丘陵的村庄照射面积广。”滔河乡供电所所长柴建新盘算着村里谁家没拆的楼房高,在哪个位置架设照明设备最合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夜间装车。像这样的“交叉”搬迁用电隐患较多,加之天气炎热,降温负荷高,没有农网改造的线路故障多之又多,需要24小时安全巡视不间断。
这一夜,柴建新没有接到乡镇移民指挥部和村民的一个电话。23时睡下,次日凌晨4时醒来,柴建新总算睡了个“囫囵觉”。
今年滔河乡是移民最多的乡镇,搬迁16个村4046户,占全县移民人数的21.5%,保电服务任务繁重。8月10日,白亭村第一批移民走后,柴建新他们的任务是进村拆除低压线路。柴建新很高兴,前一天当众让自己难堪的农电工这一天干活挺积极。事情是这样的,在白亭村集镇的一个巷口,有一基10千伏高低压同杆架设的电杆,这条线路保证着滔河乡和盛湾镇的供电,迁移或被撞断都将加重移民保电工作。为防止进出货车撞到电杆,必须派人24小时坚守。一个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暴晒多时的农电工擅自离岗,当众产生抵触情绪。事后,柴建新说:“我理解弟兄们的苦,在这样炎热的条件下干活,难免烦躁,但是移民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必须尽好自己的责任,什么苦都不能怕。”
电业局员工的实际行动不仅感染着每一位移民,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赞誉。
去年6月20日,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县长马良泉签批明传电报,对在滔河乡凌岗村大规模移民搬迁启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电业局等9个单位通报表扬。
“移民保电工作做得很细、很实,为移民群众和谐搬迁作出了贡献,你们辛苦了!”6月29日上午,在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第四批移民搬迁现场,中共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亲切接见移民保电人员,并对供电员工为移民迁安工作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
【移民搬迁问卷调查】推荐阅读:
陕南移民搬迁政策11-12
移民搬迁申请书范文05-29
移民搬迁入住领导讲话06-30
扶贫移民搬迁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办法07-12
龙南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06-23
搬迁通知模板07-05
门市搬迁通知07-07
门面搬迁通知07-09
公司搬迁通告09-09
搬迁技术方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