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电影观后感及影评(精选5篇)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1】
EP9是我心目中最棒的星战,JJ真的懂星战。
我爱星战,是因为我爱安纳金,欧比旺,所以我也爱卢克,爱汉索罗,爱千年隼,爱塔图因,爱绝地武士,爱光剑。我爱星战是爱他们简单又朴实的二元论式的爱恨情仇,幼稚也罢,尴尬也罢,这就是我所爱的星战的本来面貌,我不会因人物的悲欢离合而潸然泪下,却会在双日的夕阳中红了眼眶。
尽管确实有些情节有过于密集堆砌感,总的来说是渐入佳境的。说实话,如果EP8也是JJ来导演,我敢肯定至少Rey和Ben两个角色的发展会出色许多。我十分欣喜地看到Rey展现出了一个丰满的女性独立视角,更对Ben的平衡方式感到满足(或许是有些仓促了)。
从EP7起,我便更喜欢着眼于星战配乐的体验,也许是Rey的动机过于动听,如今我也不时地回顾一下那段旋律;在EP9中这段旋律有着更长远的发展,大提琴的加入仿佛让我看到了新一代绝地大师的出现。而片尾Credit一改之前的总结套路,用平缓记叙了一段传奇的终结,至此我想对于天行者家族的故事,可以圆满的落幕了。
星战的主题,从一开始,就是二元的哲学与复杂世界的碰撞,就是光明与黑暗,就是Binary Sunset。为什么塔图因双日如此让人津津乐道,点题的作用大抵如此。
大概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仍然要为这部星战鸣不平。谁让我是星战粉丝呢!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2】
我说不出这种感觉,它几乎致敬了所有的曾经。你愿意看到的,你不愿看到的,它都展现给了你。原力,一种曾经多少人都觊觎的能力,如今又让多少人为它泪下。
这几乎是一部完全粉丝向的作品,只要你爱着《星战》,你会理解所有的镜头语言。死星、坦帝夫4号、维达、西斯、恩多、索罗、兰多、包括那一位位绝地武士的召唤……每一幕都在致敬着那段美好的银河系岁月。这部作品并不完美,但没有缺憾的作品,更不会完美。
熟悉的一切,美好的过往。那个曾经在塔图因仰望独特的夕阳的男孩开启了这一切的故事,如今的落日时分,女孩又将这一切画上了一个句号。银河系,又将一切太平。
曲终人未散,我只愿原力与我同在。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always.《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3】
仿佛全世界的“星战迷”都在指责后传,就像二十年前,另一批影迷在指责前传。历史充满了讽刺。曾经被影迷挂在耻辱柱上的乔治·卢卡斯,经过时间的洗刷,重新成了神。竖立起偶像,又推倒偶像,人们永远在重复同一件事情。
我们都在寻找1977年的盛况,殊不知当年星球大战一直是,也永远只能是,一个“传说”。
星战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就是因为1977偶然而又必然的成功。1977年的成功如果可以复制,星战便不是星战。因为只有普通的商业片才可能被复制,而当年卢卡斯所做的一切,都是离经叛道的结果。连他自己也无法在余生中复制1977年。
尽管如此,现在好像所有人都有资格说,什么“像星战”,什么“不像星战”。然而谁又能说星战应该怎么搞呢?谁说了算? 乔治·卢卡斯?卢卡斯影业?新粉丝?老粉丝?
恐怕,没有人能说星战“应该”怎么搞。
因为星战已经成为一个不完全受主创或资本控制的造物了。它是超越了造物主的弗兰肯斯坦,自成一套生命体系。
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星战。但我们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新的作品。后来的,只要不符合我们的认知,就会觉得是不自洽的伪作。
这就是fandom。一个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矛盾体。其中还夹杂着少数人的党同伐异,创造着“跟风粉”的概念,建立起鄙视链和壁垒,希望自己的爱好永远不被“大众化”。
我们在维护什么?我们想在后传中寻找什么?
问题在于,星战的1到6已经是一个完整故事,是卢卡斯毕几十年之力不断完善出来的产物。在已经结束的,没有loose end的故事结尾上继续续写,本身已是难而又难。除了以前衍生宇宙那波随便写不要钱的小说作家,谁又敢天马行空地拍后传呢?青史留名的衍生作品确实不少,但是死得默默无闻的,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种失败率,后传的主创肯定都要从老本儿里寻找灵感,不敢扔开来自己原创。粉丝不认怎么办?这就是fandom的双刃剑。这就注定了后作不可能是划时代的。星战已经和fandom捆死在了一起。
影迷们有无穷无尽的理由批评后传,因为每个影迷在后传中寻找着不同的东西,也许1977年的成功,或者是2005年,或者是其它与他们的成长融为一体的回忆。但已经淹没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不可能被复制重生。
时间也冲淡了一切失败的记忆。
与此同时,星战早已野蛮生长为远远超乎1977或2005时代体量的庞然大物,也远超越任何资本可以控制的力量。影迷其实也是这个造物的一部分,与它共生,一起演进,彼此早已纠缠在一起成为越发无法分辨的一团症结。
对于这部电影本身,它面对的压力已然不可控制,超出所有人可解决的范围。
JJ has done his part.《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4】
新系列终章,反抗军与西斯帝国的故事将告一段落。
作为一部续集的续集,又一个星战系列的终章,它包含了很多的情感,情怀元素也很多。但如果说一部电影充满情怀就是下作的套路,那不会有成功的科幻续集。而且所有系列电影都有这样的“情怀”,它不可能不用旧人旧事旧物去引导故事,电影有多少得积累,有多少的历史痕迹,它就会有相应的情感在。影迷对电影的着迷,是电影系列的魅力,这种吸引力也成为了星战文化。
但星战文化的根基在国内就是不够扎实,而很多人是不理解,人云亦云。
《星战9》集中了很多元素,也创新了很多桥段,视觉更加地宏大。故事要终于此章,所有的伏笔,旧人旧事,都有了下文。电影情感其实不算开放,比较内敛,情感释放地较为内在。Rey更加地成熟,黛西的演技也终于比较自然。曲终人散,天行者的崛起既是此前故事的结束,却也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崛起。电影也好,现实也好,都是来来往往,结束也是开始。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观后感影评【5】
磕磕绊绊四十多年的《星战》历程,是电影工业发展的一段活历史,今天不扯那么多特效和意义,单纯谈谈影片。点映归来后,心绪荡漾,作为星球大战名义上的终章,本片确实是给粉丝的合格答卷。
本片自始至终情怀拉满,满到溢出屏幕,汇成汪洋大海。只要你是星战迷,绝无可能不激动。
喜欢看歼星舰?给你整上几千艘在星球边列队。
喜欢看小飞船biubiubiu?导演和编剧把42年前第一部星球大战的决战小飞船都给你开出来。
喜欢看千年隼不断在宇宙间跃迁?片头就来它个十次八次,让你跃迁到爽。
喜欢不同星球间各有特色的异域风情?各种老星球搬出来那是肯定的,还要再为你建几颗新的。
喜欢反派?西斯皇帝帕尔帕廷又又㕛㕛叕叕复活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喜欢英雄?就算卢克在上一部里死了也没关系,精神永存,为你拉出来,灵体降世!其他绝地武士虽未露面,但是他们的声音会出现,仔细听,一定能听出他们分别是谁。
喜欢意外情节?一队骑外星大马的自由战士向歼星舰发动奇袭,在歼星舰上(真的是舰上!不是舰的里面!)骑马与砍杀,这绝对是属于太空歌剧独有的浪漫。
喜欢有始有终?蕾伊带着两把天行者的光剑来到整个星战故事开始的地方,埋掉它们后望着塔图因(Tatooine)星球有着两个夕阳的天空,简直惹人落泪。
当然,政治正确也一个不能落下,反抗组织里种族齐全,各颜色人种你都能找到。片尾大战后甚至还有lesbian情侣激情拥吻庆祝胜利的画面(剪刀手没减掉这段!结合《被光抓走的人》里白客饰演的那名角色,审查尺度果然有所放宽)。
夸了这么多,别以为它真有那么好,它仍然只是靠情怀及了格,并非什么影视佳作。虽然情怀满分,在其他地方简直是给观众喂屎。整个观影体验,与其说是在看星战电影,不如说是在玩星战游戏。整个游戏流程类似《质量效应》,主角团到某个星球,找某个线索,然后去下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中间插入人物分离,直到最终决战,中间插入再多其他情节也掩盖不了这些老套路带来的疲劳值。就星战9这点复读机剧情,真不如按《神秘海域4》的故事模板去抄一套太空版的剧情。
J·J·艾布拉姆斯擅长动作场面,意图靠《碟中谍》系列里的招牌伎俩狠彪观众肾上腺素,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做到了。只是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观众眼中挥之不去,非常影响观影体验。阿汤哥爬迪拜塔惊险刺激,你也没必要让这部星战主角们轮番在各种飞船和残骸上跳一遍啊。哦,不止一遍,蕾伊起码跳了两遍,凯洛伦也跳了一遍。一招鲜吃遍天?观众只会吐槽你在不断搞回字的四种写法。
配乐当然激动人心,经典BGM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嘈杂过后,什么都没剩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感觉,就像配乐和音效师几只手一齐推着你往前走,他们把音量开到最大,叫嚣着:快给老子激动,不激动你就不是合格的星战粉丝。和上一段缺点一样,视觉疲劳,听觉也一样。
一旦遇到事情,各种套路和逻辑都很感人。昔日敌人一定是恨你恨得要死,同时又爱你爱到爆炸的大美人,遇到困难时,她不仅会帮你,还会倾尽所有帮你。前一秒枪指着你的头,后一秒就把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给你。007系列我们已经看过几十部了好吗?主角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外援这方面能不能有点进步?怎么总是刚巧碰上这种类型,烦不烦啊。
反派都是弱智吗?是的,星球大战的反派除了西斯皇帝以外,真的全是弱智。这一部里,皇帝本人也不幸沦为弱智,搞了个大阴谋送自己上西天可还行?哎,皇帝不是实力不行,这次他双手放出的闪电都可以炸宇宙飞船了,但他再次死于剧情需要。正义必胜!和我国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片尾审查如出一辙。
对于蕾伊身世,我有一些特别的感想。凯洛伦是堕入原力黑暗面的绝地武士,蕾伊正好是他的反面,是堕入原力光明面的命定西斯君主,本部剧情证实了我在第一部里就做出的猜测。我看完星战7就在想,星战剧情搞了几十年,整天把原力天赋爆表的天行者家族中人踢进黑暗面为祸世间,咋就没有一个黑暗面的西斯信徒堕入光明拯救苍生呢?凯洛伦这个角色太符号化,不正常,但凡有点脑子的编剧,绝不会单纯重复星战前六部的老套路,怎么也该反套路一下,把黑暗之子送进光明吧?嘿,蕾伊·帕尔帕廷她这不就来了。
说实话,猜出这个身世后,我特别期待看到蕾伊的内心挣扎戏,既体现演技,又能学一学如何用镜头展示心理状态,还特别有教育意义——即使生来黑暗,不代表必然选择黑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结果......她仅仅演绎了一个脸蛋不错的剑豪女侠。什么挣扎,什么内心的苦楚,都在台词里了,她皱皱眉就算演完了......白瞎这么好个身世。她最后选择改姓天行者也挺让人无语。秦桧的后人秦大士曾说过“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大方承认,勇敢面对。蕾伊如果选择继续姓帕尔帕廷,承认自己的血脉来自黑暗独裁者,更加能证明出身并不能决定个人本质不是吗?真没必要非得往天行者家族身上贴。你就是姓狗二蛋,只要你坚持朝向原力的光明面,也会是正义的好伙伴。这套天行者家族血统论,完全称得上是西方著名封建糟粕的文化副产品。英雄总是出自某个家族,真的扯淡。看看最后那翱翔天际连绵不绝的正义舰队吧,那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可最后决战还是设定为依靠蕾伊才能打赢,无语。为什么在西方编剧眼里,人民群众的力量永远比不过一两个重要英雄人物的作用?没了他们这仗就没法打了?正义就要败了?正义成败就看那么一两个人内心的天人交战,挺没意思的。
黑暗永远伴随着光明,相信星战的故事不会结束。皇帝死了,新的皇帝还会诞生。按星战的套路,说不定就是蕾伊的儿子或者孙子.....西式太空歌剧仍将继续。期待我国影人刻苦钻研技术,早日拍出与众不同并能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太空故事(流浪地球还差点火候)。
在终极预告中,比利迪威廉姆斯饰演的Lando回归,接手了自己的座驾千年隼号,和楚依一起驾驶,预告里他是开心的,但是大结局有悲也有喜,C3PO在这部电影中要牺牲了,预告里的那句“再看我的朋友一眼”惹的人眼泪都要掉出来了。
1977年初,《星球大战:新希望》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全新的故事,从未见过的视觉特效,冲破了观众们想象的边界,2019年,“后转三部曲”以及整个“天行者传奇”系列电影的完结篇《星球大战9》上映,横跨42年,电影里有的主演已经不在人世了。
莱娅公主的饰演着凯丽费雪2016年因心脏病去世,莱娅公主从此活在了影迷的心中,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重新看到莱娅公主,电影将通过技术手段让莱娅公主回归,有的人已经死了,角色却通过特殊手段回归,而有的人还健在,却即将告别这部电影,据透露,这是“卢克·天行者”马克·哈米尔最后一次出演。
大家都知道,《星球大战》后传的导演并不是乔治·卢卡斯,在2017年的时候,莱恩·约翰逊也曾导演过《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但是反响并不好,不少人觉得莱恩并不适合拍这一类的商业片。
而在这部电影开拍之前还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星球大战9》的剧本泄漏了,被人挂在网上出售,这对所有的演职人员来说无疑的一个打击,好在最后被导演J·J·艾布拉姆斯买回来了,这才算保住了电影,没有引起过多的事故。
这不是JJ第一次导演星球大战系列了,2015年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就是他导演的,还导演过《碟中谍3》,他是一个极富创意的人,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说他掌握了电影这门艺术令人沉醉的特质,但是这部《星球大战9》似乎也有人表示对导演的不满。
★ 《大国崛起》观后感字
★ 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 大国崛起每集观后感
★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 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
★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
★ 高中生的大国崛起观后感
★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高中生
大图模式
一位名叫劳拉·普鲁多姆的观众,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还在处理《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的剧情。电影中的是惊人的,电影中有许多致敬。但有些剧情是不必要的——特别是来自《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中那些错误的选择。我想再看一遍。”
昨日上映的《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同样凑齐了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这么一套“铁三角”。作为来自上一部中的经典阵容、香港警匪片的中流砥柱,三人合作多年,对于兄弟情的处理早已熟稔、深刻,戏里戏外皆是如此。而这也不禁让我追忆起了之前狂追老港片看时的感觉。
可以说,《使徒行者2》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同时又带有突破和新意的香港警匪片。在片中,你能看到警匪片中常见的元素和情怀,同时又能看到此类电影在如今所产生的一些新的转向。
《使徒行者2》仍选择了系列IP的“卧底题材”,故事始于一场童年伙伴的失散,30年后,双方在同一警署中工作,背地中的身份却已是分道扬镳、处于不同阵营(在此就不过多剧透了)。电影从前半段的“找卧底”,到后半段的“找兄弟”,增强了这种身份反差所带来的阴差阳错的宿命感。
张家辉饰演的程滔、古天乐饰演的井进贤、吴镇宇饰演的叶志帆,三个人虽是同事,但各自背景却都有所不同。他们之间敌友难分的、复杂而又深刻的感情线,几乎构成了电影的最大亮点。
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三人飙戏,从信任到怀疑、从隐忍到反转,每个人的情感张力都维持地稳当出彩。
这次《使徒行者2》选择将重心完全聚焦于男性的情谊。某种意义上,电影中几个人物的关系深化自香港悬疑电影系统的基础谱系,有着《龙虎风云》、《无间道》、《喋血街头》的影子。
编导有意致敬传统港片的人物关系设置,同样是正邪对立、手足反目、改邪归正的经典元素,同时又拍出了每个角色的立足点。此外,编剧也埋设了许多暗示人物背景、推进悬疑节奏的细节,包括人物暗中的行为动机、复杂的械设备、摩斯电码……就是这些细节上的处理,让影片的反转中暗带玄机,每次闪回都能挖掘出新的信息量。
可以发现,从剧集到电影,《使徒行者》系列一直都有着一些巧思,这让它们不仅仅是爽片而已,还需要观众们发现每个藏在片中的细节。
如果说卧底、兄弟情、反转,这些是《无间道》以来的“卧底题材”港片所必然会包囊的元素,那么《使徒行者2》有所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场面之大。
可以发现,无论是《扫毒2》中的“地铁大战”,还是《使徒行者2》中的斗牛节高潮,暑期档的这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战奇观上的打造——让战不止于战。
吴镇宇在片中开的那句“真把自己当汤姆·克鲁斯?”的玩笑话,实则暗含了编导的野心,要把这个系列往好莱坞动作片的庞大格局去进行转向。
电影中,大量跨国转场、战动作戏,以及最终场面宏大的斗牛节,都是走出了传统的香港战场,进入到更加国际化的景观与视野中。在缅甸、西班牙取景拍摄,让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与以往看《使徒行者》的港剧时所截然不同的观看感受。
与此同时,《使徒行者2》中还有一个角色同样值得被注意,那就是张亦驰饰演的反派Demon。他把这个人物演绎得阴邪味十足,即便不是幕后BOSS,但给人带来的印象却更深刻。
他被设定为全片中打斗身手最好的反派杀手角色,从香港菜市场一路杀到西班牙斗牛节街头,构成了“铁三角”最大的威胁。而更令人悚然的是,无论是何场面,他都带着标志性的歪嘴的冷笑和发狠的眼神,分外诡异,仿佛对暴力上瘾。这让我想到了《发条橙》中的Alex的银幕形象。他们同样在脸上会挂着夸张的笑,眼神渗着令人心悸的邪意。
如果说“铁三角”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三人给我的感觉是出演得娴熟自如,那么张亦驰出演的这个今年港片中最“嗜血”、最“变态”的角色,则算是带来了些额外惊喜。
要不是散场后出于好奇心查影人页,我根本不会认出这是张亦驰。这真是他从影目前为止最颠覆、反差最大的一次表演。
上次在大银幕看到他,还是《流浪地球》里那个超高智商、理性而又幽默的“科学家怪咖”李一一。辨识度超高,演技台词也都挺可爱自然的。再查下去,发现他还曾经是《火锅英雄》里那个身上有一股子狂拽气的暴力劫匪“沙僧”。
只能说,并不是我脸盲,而是张亦驰每次出演的角色跨度都不小,让人一时之间难以分清。像他这样敢于不断尝试不同角色的年轻演员,之后还会开拓什么新的戏路,挺让人期待的。
总体看来,《使徒行者2》是今年目前为止我较为满意的一部香港警匪片。它在完成度、可看性上都要强于《追龙2》、《扫毒2》和《反贪风暴4》(这在豆瓣评分上也同样得以体现),是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许多景框重叠的镜头。DV景框中是杰克.吉伦哈尔拍摄的新闻内容,可以看做男主角的主视角镜头,而这个镜头的整体构图,是由导演在DV后面的电影摄影机完成的。整个画面是导演取景框中的主观镜头,内容是导演在看杰克.吉伦哈尔拍新闻。这挺有意思,摄影机后面的摄影机,景框中景框。从画面上看,电影摄影机的景框更宽广,而两台摄影机的拍摄角度是相同的,这可以理解为两台摄影机在拍摄同一件事,导演的摄影机比起杰克.吉伦哈尔的DV更能体现事物的全貌。事实并非如此,导演把后面摄影机的焦点设在了DV的取景框上,其他部分是虚的,这就使正在发生的事成为了DV拍摄内容的背景,导演显然不关心发生了什么,关注的只是杰克.吉伦哈尔在拍什么。前面说到过这部电影的剧情很不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被电影的悬念所吸引,究竟发生了什么?导演这样拍真让我着急,大的景框中大部分看不清,小的景框中有只是一部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导演的一个花活,完全是在调观众的胃口。再看发觉不是这么简单,导演有更大的野心。
此类摄影机后面的摄影机的拍摄手法在叙事电影是很少见的,在纪录片中很常见,尤其是BBC或者国家地理频道关于动植物的自然系列中。这倒可以用此部电影的特殊题材来解释,一个讲述拍新闻的故事,用后面的摄影机来表现主人公怎样拍是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导演采用的剪接手法再次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例如一部BBC关于北极熊的纪录片,前面的机位拍摄了一只北极熊捕捉海豹的画面,中间导演切到后面摄影机拍摄的包括前面摄影机和摄影师的画面,加入科学家专业的旁白,再切回到前面摄影机北极熊扑向海豹的特写,毕竟观众这时最关心的是熊怎样抓海豹。这很好理解,同时发生的一件事前面的摄影机表现细节,后面的表现全貌。《夜行者》导演丹.吉尔罗伊,一次都没有这样剪接,他刻意的一次都没有直接切入杰克.吉伦哈尔DV拍摄的画面,电影银幕上一次都没有出现杰克.吉伦哈尔拍摄的画面,这些画面的内容观众是通过电影中的电视新闻,新闻对编机,DV回放看到的。导演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无疑是要引导观众超越剧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令我感到十分的惊悚。
自从电影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电影艺术的存在究竟是因为电影与现实不同,还是电影的理想即为现实主义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卢米埃兄弟与梅里埃开始,这种对立就壁垒分明斗争不断。这里不讨论这个话题,这个可以作为电影学院N多专业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这里就浅谈影像对现实世界再现的作用。摄影技术的产生对于真实世界的再现所起到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在人类用影像来表现现实世界之前,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象影像带给我们如此直观,真实,身历其境的感受。绘画不行,语言不行,文字也不行。这也是影像新闻成为了新闻载体的主流形式,而报纸和广播已经受众群体越来越小,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
回到《夜行者》的剧情,我们从独立新闻拍摄者杰克.吉伦哈尔的故事来思考一下当前最时髦的独立新闻。这里强调独立新闻,是社交网路的繁荣带来的一次新闻传播的革命,判断一下现在看《新闻联播》的人多,还是从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看新闻的人多,答案不言而喻。而且这些社交网络中,无论DV拍的,监控拍的,手机拍的视频都是最热门转发最多的,老话说的好“眼见为实”,真的吗?回想电影中杰克.吉伦哈尔功成名就的过程。开始他只是新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虽然他惊人的天赋可以扑捉到震撼观众的血腥特写,可他还只是一名旁观者;之后他为了更好的拍摄角度挪动了死者的尸体,这时他升级了成了一名参与者;最后警匪街头激烈搏火的火爆新闻,他已经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导演加编剧,没错一条新闻的导演加编剧。
一条新闻的导演加编剧,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黑色电影来评价《夜行者》了,显然导演要表达更深刻的主题。而前面所说的画面构图,机位和剪接正是导演全方位的运用电影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来诠释这个主题,或者说这种思考,对影像记录真实性的思考。
先说说画框中的画框和摄影机后面的摄影机,这是对我们眼见的内容从空间上的思考。影像所产生的强烈的代入感,使我们在观看时往往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摄影机成为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好像站在摄影机的位置在观察世界。丹.吉尔罗伊巧妙的在提醒我们,看到的画面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是拍摄者在自己的视野中选择出来的,换言之拍摄者想让你看到哪部分你就只能看到哪部分,画框之外发生的一切还是一无所知。而我们所不知道的可能完全改变我们对事件的判断,拍摄者让我们觉得的和真实发生的可能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而到了时间上,丹.吉尔罗伊从不直接使用DV中拍摄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就是在拍主人公在怎样拍新闻,而新闻是什么有主人公决定。这里完全可以把每条新闻产生的过程,视为一个理论意义的长镜头。而这个长镜头有着双重意义,即记录了事件的全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拍摄的过程。而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完成的新闻作品时,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现实和新闻的差别。而这里主人公在编辑新闻时,再次使用了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剪接,还好他没用上空间蒙太奇或者时间蒙太奇,他只是剪掉了一些他所拍摄的一些镜头,从而使整个事件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这既是主人公的阴谋,也是导演丹.吉尔罗伊的阴谋,一个让所有观众颠覆了解世界方式的阴谋,我们不能到伊拉克战场旁观政府军和ISS之间的激战,我们不能坐在M370的商务舱中得知飞机的向,我们也不能站在喜马拉雅山下体会大自然的无情与可怕。本来我以为可以通过新闻了解一点,而丹.吉尔罗伊阴险告诉我看到可能只是一个艺术作品,这感觉充满了无力的惊悚。
随便举两个例子,大妈敲诈外国骑自行小伙的新闻,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我不觉得新闻有多有意思,我觉得观众阵营转换的比例和速度很有意思。无序而混乱的独立新闻,带给我的究竟是新闻自由的快感,还是不负责任的误导和欺骗,我无从而知。开个玩笑假如下面的截图来自CNN新闻中采用脸书的一段网路视频。
而新闻主播说,视频是索马里网友上传时,你想到了什么,换做伊朗网友上传时,又想到什么,如果这货说是网友上传的呢。该死的社交网络让我又爱又恨。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电影观后感及影评】推荐阅读:
星球大战想象作文07-27
冰冻星球的读后感09-12
快乐星球的读后感作文10-22
影片《百团大战》观后感06-11
观看百团大战观后感09-21
百团大战观后感1500字06-23
百团大战观后感3000字10-13
百团大战观后感优秀作文09-09
零食星球奇遇记作文07-25
星球历险记作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