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选8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并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2、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直观发现向自觉说理过渡,从而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候机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相似三角形定理及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及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拓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怎样判断两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3、我们已经知道了相似三角形的那些儿性质?
(①对应角相等,②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还有其他性质吗?
二:探究新知
问1:与三角形相关的线段我们学过哪些?
(中线、角平分线、高、中位线……)
思考:如果两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为k,那两三角形对应的高会有怎样的关系?
已知如图△ABC∽△A1B1C1,且它们的相似比为k,AD、A1D1是对应高。求证:ADk.A1D1
证明:略(见课本87页)
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都等于相似比)注:对于对应的理解
三:典例分析
例1:如图,一块铁皮呈锐角三角形,它额边BC=80cm,高AD=60cm。要把该铁皮加工成矩形零件,使矩形两边之比为2;1,且矩形长的一边在BC上,另两个顶点在边AB、AC上,求这个矩形零件的周长。
解:设PS为xcm,则PQ为2xcm.PQ//BC
APQABC AQPACB
APQ∽ABC
PQAE BCAD2x60x
即
8060
解得
x=24
2x=48
周长C=2(24+48)=144 cm
变式1:将例题中“矩形长的一边在BC上”改为“矩形短的一边在BC上”,其他条件相同,求矩形零件周长。
变式2:在例题中三角形中,如果是加工一个正方形零件,求正方形周长。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回顾今天学的知识:1 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 2 定理的简单应用
五:课堂作业
1必做题:①证明相似三角形的中线比等于相似比
②
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在△ABC中, 若∠A的平分线AD交BC于D, 则有
所以AEDF为平行四边形, 而AD为∠A的平分线, 因此AEDF为菱形,
所以AE=AF, 即所以AB=λAC.
因此有
利用此定理可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证明在△ABC中, ∠A, ∠B, ∠C的平分线分别交BC, CA, AB于D, E, F, 设AD交BE于I, ∠A, ∠B, ∠C所对三边长分别为a, b, c
由角分线定理得
同理, 设AD交CF于M, 也有
所以I与M重合,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我们知道此点为三角形内心, 因此有以下结论:若I为△ABC内心, 则有逆命题也成立, 在此就不再赘述.
同样, 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都可以利用向量证明, 三条中线交于一点教材习题中已有,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比较简单, 在此就只给出三条高交于一点的证明.
设△ABC的边BC和AC上的高交于点H, 则AH⊥BC, BH⊥AC.
所以有
所以CH⊥AB, 即边AB上的高过点H, 即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我们知道此点为三角形的垂心, 由此得到结论:若H为三角形的垂心, 则有逆命题也成立.
这条性质看似简单,但在求某些复杂图形中多个内角之和时作用可大着呢.请看下面几例.
例1图2是一个星形图案,求∠A+∠B+∠ACE+∠ADB+∠E的大小.
<\192.168.2.123 0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08年3月分析.tif>[分析:]观察图形,我们发现连接AB、BC、CD、DE、EA都能构成对顶三角形,这样就把求这五个角之和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解:连接CD,则△BOE和△COD是一组对顶三角形.
根据对顶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E=∠OCD+∠ODC.所以有
∠A+∠B+∠ACE+∠ADB+∠E
=∠A+(∠B+∠E)+∠ACE+∠ADB
=∠A+(∠OCD+∠ODC)+∠ACE+∠ADB
=∠A+∠OCD+∠ACE+∠ADB+∠ODC
=∠A+∠ACD+∠ADC
=180°.
例2如图3,∠A+∠B+∠BCE+∠ADE+∠E=.
<\192.168.2.123 0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08年3月分析.tif>[分析:]只要连接CD就可构造出一组对顶三角形,利用对顶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这五个角的和.
解:连接CD,则△AOB和△COD是一组对顶三角形,于是可知∠A+∠B=∠OCD+∠ODC.所以有
∠A+∠B+∠BCE+∠ADE+∠E
=∠OCD+∠ODC+∠BCE+∠ADE+∠E
=∠ECD+∠EDC+∠E
=180°.
例3如图4,∠A+∠B+∠BCE+∠ADF+∠E+∠F= .
<\192.168.2.123 0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08年3月分析.tif>[分析:]连接CD可构造出一组对顶三角形,利用对顶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把求这六个角之和的问题转化为求四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于是问题即可解决.
解:连接CD,则△EOF和△COD是一组对顶三角形,于是可知∠E+∠F=∠OCD+∠ODC.所以有
∠A+∠B+∠BCE+∠ADF+∠E+∠F
=∠A+∠B+∠BCE+∠ADF+∠OCD+∠ODC
=∠A+∠B+∠BCD+∠ADC
=360°.
1.教学目标
1、从熟悉的三角尺出发,得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数量关系;进而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两个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探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策略;结合动手操作,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
3、通过图形变换,感受数学问题的灵活性;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难点:添设辅助线进行几何证明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观察你身边的三角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尺入手,得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理解,只需加以归纳,不需花力气。
二、探索新知
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你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吗? 符号表示:
RT△ABC,∵∠C=90°,∴∠A+∠B=90°(∠A与∠B互余)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书面)
(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46°,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为_________;(2)在Rt△ABC中,∠C=90°,∠A-∠B=30°,那么∠A=________,∠B=_________;
(3)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图中与∠A互余的角有_________,与∠B互余的角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B相等的角有_________。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完成情况。其中第3题需展开。
在上图中,我添加一个条件∠B=45°,你认为图中各锐角是多少度?请你画出现在的图形的形状。这时线段CD与斜边有怎样的关系?(垂直、平分且等于斜边的一半)
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如果是一般三角形具有这个性质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吗?(有的学生会运用直尺测量去找到答案)量一量:用尺规测量,但我们论证一个命题,需要用严密的推理方法来说明。命题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的中线,求证:CD=1/2AB 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会发现直接证明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当遇到中线时,可以倍长中线法,把需证明的结论转化为证明线段相等。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方法。当各小组找到解题方法后,请一位学生进行板书。性质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你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吗? 符号表示: RT△ABC,∵∠C=90°,CD是中线(D是AB的中点)∴CD=1/2 AB
【设计说明】通过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与斜边的等量关系的研究,转入到对任意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等量关系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又帮助学生对任意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与斜边等量关系形成猜想,更注重解题策略的渗透。对于添设辅助线这一难点,由于在“证明举例”的学习中已有接触,教师稍加点拨后难点较易突破。
三、尝试应用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练习:
1、如图,在△ABC中,∠ACB=90°,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_________。
2、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制作好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相等但不全等),将他们的斜边拼在一起,你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并进行展示)
在上图中已知∠ACB=∠ADB=90°,E是AB的中点,F是CD的中点,猜想 EF和CD又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小组合作完成,并任选一个图形加以证明。(每组不可都选一个图形)【设计说明】这个例题是性质2的运用,学生对拼图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操作,引起对问题的思考:当直角三角形出现斜边中点时,学生会想到添加中线,这也是常见的添线方法,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抓住两个图形的特征,同时体验图形变换思想,展现几何图形的奥妙和美感。
3、拓展:徐汇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三个小区恰巧处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请你规划一下,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能使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设计说明】:通过本题的解决,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符合教材中数学是有用的设计理念。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哪两条性质定理?
2、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你有哪些收获?
3、你还想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五、课后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卷
课后习题
《直角三角形性质》课后练习设计 温习课本: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我们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知识:
1、已知RT⊿ABC中,∠B=90°, ∠A=2C,那么∠A=_________。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斜边长10cm,那么斜边上的中线等于_________。
3、如图:∠B=∠C=∠AED=90°,写出图中互余的角。
二、定理应用
1、已知,如图CD、EB分别是△ABC的两边AB、AC上的高,M是BC的中点,且MN⊥DE,N为垂足,求证:N为DE的中点
2、如图,⊿ABC中,∠ABC=90°,E为AC的中点,在图中作点D,使AD∥BE,且∠ADC=90°;在AD上取点F,使FD=BE,分别联结EF、ED、BD,试判断EF与BD之间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已知:如图,⊿ABC中,∠B=20°,∠C=40°,D是BC上一点,∠BAD=90°,求证:BD=2AC
4、已知,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D∥BC,∠CBE=∠ABE 求证:ED=2AB
5、已知: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CE是AB边上的中线,DC=BE,DG⊥CE,垂足为G。求证:(1)G是CE的中点;(2)∠B=∠BCE
三、拓展与提高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认真巩固了所学知识之后,想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你能不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并给予证明。
【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分为对基本知识点的检测和定理的应用,其中定理的应用是检测的重点,练习的选题着重检查学生对基本图形的把握和常规辅助线的添设,设置了提高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说明
1.内容和内容解析
《“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教A版选修2-3第1章第3节第2课时.教科书将二项式系数性质的讨论与“杨辉三角”结合起来,是因为“杨辉三角”蕴含了丰富的内容,由它可以直观看出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杨辉三角”是我国古代数学重要成就之一,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应抓住这一题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节内容以前面学习的二项式定理为基础,由于二项式系数组成的数列就是一个离散函数,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角度研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便于建立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体会用函数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画出它的图象,利用几何直观、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这对发现规律,形成证明思路等都有好处.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研究二项式系数这组特定的组合数的性质,对巩固二项式定理,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组合数、进行组合数的计算和变形都有重要的作用,对后续学习微分方程等也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特制定教学重点如下: 体会用函数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理解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教学目标分析
“杨辉三角”是我国古代数学重要成就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之一的“杨辉三角”包含的规律,结合“杨辉三角”,运用函数的知识深化对二项式系数性质的理解,联系函数图象和性质、赋值法、两个计数原理等知识探究证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体会用函数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等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运用,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理性精神.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了解杨辉三角、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包含的规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及其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2.通过学生从函数的角度研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建立知识的前后联系,体会用函数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3.通过体验“发现规律、寻找联系、探究证明、性质运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二项式系数的一些性质,体会应用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赋值法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4.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入、引申,采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上合作探究、课下延伸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孕育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我国古代数学的热情.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教科书将二项式系数性质的讨论与“杨辉三角”结合起来,不仅是因为“杨辉三角”是我国古代数学重要成就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紧密相联,由它可以直观的看出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同时课程体系在本节课后编排了关于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奥妙的阅读材料,为了凸现数学史教学,更好的掌握本节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在高中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渗透研究性学习,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心加工,合理调整,课前开展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的一些规律的学习活动,课上进行展示.学生不难发现和概括二项式系数的对称性和增减性与最大值,如何证明呢?这就需要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函数知识,画出n6和7的函数图象,讨论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提炼、深入探究的学习过程,培育理性思维.在证明各二项式系数的和的过程中,教材中运用赋值法,求证很简略,但是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并不难,难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让学生自己归纳、猜想各二项式系数的和,运用多种方法予以求证,如:
122rrnnx1可得;(1)利用赋值法:在(1x)nC.0 nCnxCnxCnxCnx中,令(2)利用模型化思想:引入n元集合子集的个数的问题,利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进行说明,很好的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制定教学难点如下:
(1)结合函数图象,理解二项式系数的增减性与最大值时,根据n的奇偶性确定相应的分界点;
(2)利用赋值法证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4、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告诉”,而应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六大教学环节:展示成果话杨辉、感知规律悟性质、联系旧知探新知、合作交流议方法、反馈升华拨思路、悬念小结再求索.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学生开展数学体验,丰富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在探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中,设计为探究“三部曲”:
第一步是数形结合、概括性质.通过学生画出n=6和n=7时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其对称性和增减性与最大值,引导学生概括性质,学生有目的地动手实践,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远比目睹幻灯播放更能体验数学蕴含的规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生成.第二步是分组讨论、证明性质.在学生初步认识“杨辉三角”包含的规律及“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关系的基础上,在画出n=6和n=7时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其对称性和增减性与最大值的情境下,采取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的学习方式,诱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沉淀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经历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探究过程中涉及的思维策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生成权”、“展示权”、“交流权”交给学生,用学生的“亮点”,点亮学生的智慧.第三步是师生合作、再探性质.在探究各二项式系数的和的教学中,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串,运用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猜想结论,再运用赋值法证明这一性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同时呈现用分类和分步计数原理说明(ab)n的展开式的各二项式系数的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经历课前初探、课中深探、变式细探的探究过程,对“杨辉三角”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5.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多一点精心设计,就能融一份直观生成,体会到什么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开展数学体验,丰富学习方式,师生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成功之处:一是教学设计独到而又新颖,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通过三步探究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二是教态自然得体,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亲和力强,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改进之处:一是可考虑通过网上链接搜集一些杨辉三角包含的规律,比较学生展示的结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再求索”的热情;二是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增减性与最大值时出现口误,以及教师板书将“各二项式系数的和”写成“各二项式的系数和”,虽然课后通过师生沟通,学生说不影响掌握本节知识,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更好.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本节课,教师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分析学情后,确定的教学目标:理解、领悟二项式系数性质;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灵活有效地运用赋值法.应该说具有具体而又准确,科学而有效的特点.随着课堂的实践得到了落实,并且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融为一体.教学目标完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以递进的形式呈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提炼上升;特殊——一般——特殊到一般…,课堂实践表明,这些目标,在师生共同努力及合作下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二、突出主体地位
1.放手发动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一直是课改的大方向,也是新课标的原动力之一.还给学生什么呢?教师作了很好的诠释:
一是给“问题”,当然问题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符合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出发这一根本教学原则.二是给“时间”,这体现了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即便是教学难点“中间项系数最大”这一组合数计算讨论过程仍由学生尝试.当然,n=6,7时,离散型函数的图象起了直观引领,奠基的重要作用.不为完成任务所累,不为主宰课堂所困.三是给“机会”,让学生展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成果,极大地保护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程度和激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彰显理性数学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本节课,无论是对称性,增减性(最大值),及二项式系数和的逐步生成,学生都能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归纳猜想到结论.但数形结合的函数思想,组合数两个性质的运用,两个计数原理的巧妙“会师”,奇数项二项式系数和等于偶数项二项式系数和,反馈升华例示中赋值法再现.这正是“数学演绎”、“理性数学”的精华,让学生找到内化和建构的多种途径.这不仅会自然增强或辐射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性思维,更能影响和渗透到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今后从事的工作中去.3.呈现合作交流
本节课每个问题的波浪式出现,我们不仅发现每个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说、动笔写、动脑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合作交流”发挥得淋漓尽致.于“师生合作”的源头.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同欢乐,共困苦”,让学生心情愉悦地、神情自信地回答和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些话成果、说思路、讲道理、议方法、谈感悟等系列活动,既寄托了老师的殷切希望和拳拳爱生之心,又破除了传统的学生蹑手蹑脚演板,胆怯地来回张望,等待老师去评点乃至训斥的那种尴尬局面,展现了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的自主、合作、交流的课堂活动场景.三、主导水到渠成
综观整节课三个性质的呈现(教师板书的主题)毫无生涩造作,支离隔阂的痕迹.却是分块搭建,彼此衔接,宛若于活动中生成,从过程中体验,在操作中建构,水到渠成之感,这得益于教师充分挖掘和把握教材内在联系之功力和涵养,也借助于教师过渡衔接之妙:和蔼微笑的教态,激励动情的语言,豁达激情的风貌,使得课堂情境天人合一.四、增色情感价值
教材的主干内容之一“杨辉三角”就蕴含较丰富的文化价值(包括数字演变),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和爱国主义情结.教学过程中,由于提及到与“帕斯卡三角”的比照,涉及到与“斐波那契数列”的联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操不时会写在那一张张稚嫩、率真的脸上,相信对他们的精神风貌是一种陶冶,思想品质是一种升华.本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
课型:新授课 作课人:新安县磁涧镇第一初级中学 侯黎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相似三角形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高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过程,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教学难点:应用同样方法,探索出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教法学法】:启发,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学具】:PPT,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相似三角形有何特征?
2、识别三角形相似的主要方法有那些?
3、什么叫做相似比?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探究1:
想一想:我们知道相似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对应边上的高有什么关系呢?
画一画:让学生画△ABC∽△A′B′C′,作对应边BC和B′C′边上的高AD和A′D′,并用刻度尺量一量AD和A′D′的长,计算出它们的比值,看是否与相似比相等?
证一证:通过上述计算,发现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对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们需要证明
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已知和求证,并写出证明过程 看一看:让学生互相查看证明过程,比较优缺点。小结: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探究2:
想一想: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写出探究过程。对比书71页检查
小结: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二、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探究3: 提出问题: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以及它们的周长比之间和相似比又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小试牛刀:
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为3∶5,那么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的比等于多少?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为2:5,那么相似比为______,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的比为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_.
3、若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为16:9,则它们的对高之比为_____,对应中线之比为_____ 自我测试:
1、两个矩形相似,它们的对角线之比是1:3,那么它们的相似比是,周长比是,面积比是.2、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3:5,其中第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1cm,则第二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cm.3、如果把一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那么它的周长扩大为原来的倍,而面积扩大为原来的 倍。
4、如图,已知△ABC∽△ADE,且BC=2DE,则△ADE与四边形BCDE的面积比为()(A)1:2(B)1:3(C)1;4(D)1:5 思考题: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中,E为AB延长线上一点,AB:AE=2:5,若S△DFC=12cm2,求S△EFB
四、归纳小结、巩固练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4.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在△ABC中, 若∠A=2∠B, 则BC2-AC2=AC·AB.
这个结论通常叫做倍角三角形性质.如果我们将这个性质移植到椭圆焦点三角形来研究, 则可得到几个有趣的推论.
推论1:E、F是椭圆 (a>0, b>0) 的两个焦点, P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 若∠EPF=2∠PFE (或∠EPF=2∠PEF) , 椭圆的半焦距是c, △EPF的面积为S, 则
证明:由对称性, 不妨设椭圆为横向型椭圆, E、F分别是左、右焦点, P点的横坐标为x, 则由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得|PE|=a+ex, |PF|=a-ex, 由题意及倍角三角形性质得|EF|2-|PE|2=|PF||PE| (2c) 2- (a+ex) 2= (a+ex) (a-ex) .
(4) 由椭圆定义知
故由海伦公式得S=
推论2:E、F是椭圆=1 (a>0, b>0) 的两个焦点, P是椭圆上任一点, 若∠PFE=2∠PEF, 离心率是e, 半焦距为c, △EPF的面积为S, 则
证明由对称性, 不妨设椭圆为横向型椭圆, E、F分别是左、右焦点, P点的横坐标为x, 则由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得|PE|=a+ex, |PF|=a-ex, 由倍角三角形性质得|PE|2-|PF|2=|PF||EF| (a+ex) 2- (a-ex) 2=2c (a-ex) .
故在椭圆的两条焦半径中, 有
(4) 由椭圆定义知, △EPF的半周长p= (|PE|+|PF|+|EF|) = (2a+2c) =a+c.
故由海伦公式得
例1 E、F是椭圆=1 (a>0, b>0) 的两个焦点, 若椭圆上恒有一点P, 使得∠EPF=2∠PFE (或∠EPF=2∠PEF) , 求该椭圆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及推论1知
例2 E、F是椭圆=1的两个焦点, P是椭圆上的一点, 若∠PFE=2∠PEF, 求∠EPF的正弦值.
一、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与值域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判断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二是证明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三是三角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前两类的“技术含量”低一点,而第三类才更能体现思维和能力.三角函数单调性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和定义域.
二、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与图像的对称性
反思 方法一是利用一条曲线关于某直线对称时的对称原理,方法二是根据已知的对称轴方程,选取了两个特殊点,建立起关于θ的方程.相比较而言,方法二简单一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两个特殊点要恰当,如果选取(-π,y1)和(π,y1),那么就得sin(-π+θ)+3cos(-π-θ)=sin(π+θ)+3cos(π-θ)0=0,解不出θ.
三、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与图像的变换
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主要有两种: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 其中平移变换较易,伸缩变换稍难,尤以水平伸缩变换(即周期的变换)较难,造成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变换的“顺序”. 变换的顺序不同,变换就有所不同. 下面以y=sinx的图像到y=Asin(ωx+φ)的图像的变换为例说明其不同之处.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推荐阅读:
全等三角形的教案06-22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案09-14
三角形面积教案文档05-29
全等三角形 教案06-04
四年级三角形教案07-11
全等三角形专题教案09-11
八年级三角形外角教案09-21
解三角形高三复习教案11-06
“全等三角形”公开课教案09-19
四年级数学 认识三角形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