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措施效果评价(共9篇)
【关键词】 完善; 门诊护理; 管理措施;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096-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7.051
医院门诊部是医院职能部门中主要的对外交流服务窗口,门诊部提供护理服务能够综合性地展现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质量水平,提升医院社会知名度,并且为医院长远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1]。探讨加强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培养门诊护理工作人员良好娴熟的护理工作实践素养,不断开展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的创新管理,是门诊护士长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2]。本研究对本院门诊部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有病床300多张,日门诊量400多人次,其中专家门诊约100例次,普通门诊约300例次,门诊护理人员18名,其中2名为副高职称,4名主管护师,5名高年资护师,7名护士。分别在门诊输液室、换药室及治疗室等岗位工作;年龄19~46岁,平均(34.22±8.36)岁。本研究设立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照组),第二个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观察组),两个时间段随机调查患者各220例进行对比评价。
1.2 方法
第一个时间段(对照组)仍按照传统的门诊护理管理模式,第二个时间段(观察组)完善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注重门诊护士工作技能培训 门诊护士长在开展基本工作的同时,对门诊部门的护士开展业务技能以及自身整体素质水平的培训与提升工作,接受门诊护理培训课程的人员包括各门诊护士、门诊导诊人员以及门诊轮转护理人员,培训内容为护理专业知识、基本患者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紧急情形下的护理工作应变实践能力等。基于理论教材及实践工作经验两相结合的开展相关的培训内容,将讲授式培训和护士之间的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护士个人具备的护理工作能力操作实践水平。
1.2.2 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工作(1)制定门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标准。对医院门诊护理工作中具体涉及的各个工作细节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质量服务目标,增强门诊护士的护理工作的质量观点;践行门诊工作实施制度。(2)贯彻门诊部门护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在日常工作流程中严格做好护理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持证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3)抓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护士长依照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手段,落实好门诊护理分工职责权属工作,敦促护理人员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分项,完成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做好门诊护理工作日常交接班,保持门诊医疗工作空间之内所有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的最佳功能状态。(4)完善门诊护士例会制度,将院方制定的阶段性护理工作要求与安排进行及时传达,要求参会人员对会议内容展开详细的记录,针对过去工作状况展开适当的总结,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对其他护士的护理工作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展开借鉴。
1.2.3 改良门诊护理工作模式(1)结合本医院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境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化文件,以及优质门诊服务工作相关配套措施,将“患者满意”视作门诊部门护理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基于患者的地位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不断给予患者体贴入微的关怀以及充分的人格尊重,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基本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定时开展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专题讲座。(2)改良就诊环境,简化就诊流程,在门诊空间内部增设流动性护理工作岗位,增设候诊等候休息座位,安排专门护士实施挂号、分诊、导诊、收费处及预约的咨询工作,主动协助患者实施、必要的就诊手续办理过程,为患者提供门诊诊室空间区位指引,并提供到号提醒服务;为急诊、危重患者提供“绿色生命通道”服务,为相关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提供便利性支持条件。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制度建设、技能操作评分等项目,满分100)、平均就诊时间、患者及家属对门诊护理满意度(包括技术水平、就诊环境、行为举止和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门诊服务护理投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字2检验,以p 3 讨论
门诊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种集医疗、预防、检测、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内设科室较多,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医院的门户及对外窗口,负责各种检测及医疗服务,其护理质量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患者不仅要医护人员尽快解除其痛苦,还要优质的护理服务和关怀,但是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着门诊护理管理质量,包括:门诊空间小,患者和家属混杂,医院门诊空间变小,各种患者与其他患者家属在门诊、挂号等科室接触,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出诊医生流动性大,多数医院门诊医生由各个科室轮流派出,并根据每日患者数量决定门诊医生的数量,造成出诊医生流动性大,非常不利于患者就诊;门诊患者需求各异,就诊患者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同,会对出诊医生提出各种要求,如果护理服务未达到其期望,容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冲突;就诊流程繁杂,医院都有各种诊室和辅助治疗科室,存在很多就诊流程,并需经历复杂的就诊程序,反复排队和等待;人员管理分散,门诊护理纷繁,医生工作复杂,很可能因管理不统一导致门诊管理疏漏,容易互相推诿责任,成为门诊护理管理的不良因素;抢救设施配备不齐全[3-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 有病床300多张, 日门诊量400多人次, 其中专家门诊约100例次, 普通门诊约300例次, 门诊护理人员18名, 其中2名为副高职称, 4名主管护师, 5名高年资护师, 7名护士。分别在门诊输液室、换药室及治疗室等岗位工作;年龄19~46岁, 平均 (34.22±8.36) 岁。本研究设立两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对照组) , 第二个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 (观察组) , 两个时间段随机调查患者各220例进行对比评价。
1.2 方法
第一个时间段 (对照组) 仍按照传统的门诊护理管理模式, 第二个时间段 (观察组) 完善护理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注重门诊护士工作技能培训
门诊护士长在开展基本工作的同时, 对门诊部门的护士开展业务技能以及自身整体素质水平的培训与提升工作, 接受门诊护理培训课程的人员包括各门诊护士、门诊导诊人员以及门诊轮转护理人员, 培训内容为护理专业知识、基本患者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以及紧急情形下的护理工作应变实践能力等。基于理论教材及实践工作经验两相结合的开展相关的培训内容, 将讲授式培训和护士之间的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不断提升护士个人具备的护理工作能力操作实践水平。
1.2.2 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工作
(1) 制定门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标准。对医院门诊护理工作中具体涉及的各个工作细节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质量服务目标, 增强门诊护士的护理工作的质量观点;践行门诊工作实施制度。 (2) 贯彻门诊部门护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在日常工作流程中严格做好护理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持证工作,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 (3) 抓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尽量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护士长依照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手段, 落实好门诊护理分工职责权属工作, 敦促护理人员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分项, 完成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 做好门诊护理工作日常交接班, 保持门诊医疗工作空间之内所有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的最佳功能状态。 (4) 完善门诊护士例会制度, 将院方制定的阶段性护理工作要求与安排进行及时传达, 要求参会人员对会议内容展开详细的记录, 针对过去工作状况展开适当的总结, 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对其他护士的护理工作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展开借鉴。
1.2.3 改良门诊护理工作模式
(1) 结合本医院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境况,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化文件, 以及优质门诊服务工作相关配套措施, 将“患者满意”视作门诊部门护理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 基于患者的地位视角思考相关问题, 不断给予患者体贴入微的关怀以及充分的人格尊重,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基本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定时开展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专题讲座。 (2) 改良就诊环境, 简化就诊流程, 在门诊空间内部增设流动性护理工作岗位, 增设候诊等候休息座位, 安排专门护士实施挂号、分诊、导诊、收费处及预约的咨询工作, 主动协助患者实施、必要的就诊手续办理过程, 为患者提供门诊诊室空间区位指引, 并提供到号提醒服务;为急诊、危重患者提供“绿色生命通道”服务, 为相关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提供便利性支持条件。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 (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制度建设、技能操作评分等项目, 满分100) 、平均就诊时间、患者及家属对门诊护理满意度 (包括技术水平、就诊环境、行为举止和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 、门诊服务护理投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 (93.67±4.55) , 高于对照组的 (87.28±8.44) ;结果观察组平均就诊时间 (19.34±6.44) min、门诊服务护理投诉0, 低于对照组的 (28.45±7.34) min、5.00%;门诊护理满意99.09%, 高于对照组的89.09%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门诊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一种集医疗、预防、检测、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内设科室较多, 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 是医院的门户及对外窗口, 负责各种检测及医疗服务, 其护理质量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患者不仅要医护人员尽快解除其痛苦, 还要优质的护理服务和关怀, 但是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着门诊护理管理质量, 包括:门诊空间小, 患者和家属混杂, 医院门诊空间变小, 各种患者与其他患者家属在门诊、挂号等科室接触, 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出诊医生流动性大, 多数医院门诊医生由各个科室轮流派出, 并根据每日患者数量决定门诊医生的数量, 造成出诊医生流动性大, 非常不利于患者就诊;门诊患者需求各异, 就诊患者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同, 会对出诊医生提出各种要求, 如果护理服务未达到其期望, 容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冲突;就诊流程繁杂, 医院都有各种诊室和辅助治疗科室, 存在很多就诊流程, 并需经历复杂的就诊程序, 反复排队和等待;人员管理分散, 门诊护理纷繁, 医生工作复杂, 很可能因管理不统一导致门诊管理疏漏, 容易互相推诿责任, 成为门诊护理管理的不良因素;抢救设施配备不齐全[3,4]。
门诊护理管理有其丰富内涵, 包括医护人员、抢救设施和运作等的管理, 本研究通过分析门诊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护理管理, 遵循护理管理的工作性质, 掌握门诊的特殊性;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周期性门诊护理管理技能培训工作, 有效促进医院门诊部门工作人员综合协调管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使其在突发疾病事件中能够及时采取最为有效的应对措施, 得到患者给予的由衷好评, 促使医院门诊相关工作职能能够良好开展;完善硬件设施是基础, 如改造就医环境等[5,6,7]。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热情、诚恳的接待患者, 真正缩小护患之间的代沟, 取得彼此的信心, 减少误解;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护理操作, 提高护理质量[8,9,10]。结果显示,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的 (93.67±4.55) 分, 高于对照组的 (87.28±8.44) 分;观察组的患者平均就诊时间 (19.34±6.44) min、门诊服务护理投诉0, 低于对照组的 (28.45±7.34) min、5.00%;观察组门诊护理满意99.09%, 高于对照组的89.09% (P<0.05) 。
综上所述, 完善门诊的护理管理,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减少误会及门诊服务护理投诉, 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完善门诊护理管理措施的临床效果,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门诊科两个工作时间段为研究对象, 第一个时间段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对照组) , 第二个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 (观察组) ,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门诊护理管理模式管理, 观察组进行完善护理管理, 两个时间段随机调查患者各220例, 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平均就诊时间、患者及家属对门诊护理满意度及门诊服务护理投诉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 (93.67±4.55) 分, 高于对照组的 (87.28±8.44) 分;观察组平均就诊时间 (19.34±6.44) min、门诊服务护理投诉0, 低于对照组的 (28.45±7.34) min、5.00%;观察组门诊护理满意99.09%, 高于对照组的89.0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完善门诊护理管理中,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减少误会减少门诊服务护理投诉, 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 提高患者满意度, 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完善,门诊护理,管理措施,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庆霞, 吴琼.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6) :260-261.
[2]黄红梅, 熊彬, 张玲.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不良因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 2013, 21 (16) :2552-2554.
[3]刘英丽.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特点及护理管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6 (1) :73-75.
[4]郝红英.门诊导医服务质量的影响原因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0) :151-152.
[5]胡伟娟.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特点与护理管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2 (6) :168-169.
[6]刘启华, 王玉玲, 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37 (1) :57-58.
[7]姜会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3, 18 (2) :105-106.
[8]葛洁兰.门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6) :304-305.
[9]封雷, 王丽敏.门诊护士长的管理经验和技巧[J].全科护理, 2014, 12 (35) :3368-3369.
【关键词】 分组护理;护理质量;护患关系;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04-02
护理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其内容涉及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我科所在的病区是一个病情复杂、护理项目繁琐以及周转速度比较快的内分泌科,再加上人力资源存在一定不足,导致经常出现铃声呼叫次数多和护士人员到位不及时的现象,有碍护理质量的提高。从2010年3月底开始,我医院开始实施分组护理责任制,执行该制度2年时间以来,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总结经验,不仅严格了管理的流程,而且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室有护士18名,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4.2±1.6)岁;从职称来看:有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13名;床位45张,可加床位最大数15张。
1.2 实施方法
1.2.1 病人分组 将我科室病区的45张固定床位划分为六组,每组负责7个左右的病人,另外,需要增添床位由各小组的护士视情况而定。
1.2.2 护士分组 护士按照病床的顺序同样分为六组,以护士的职称和工龄均匀分配为主要的划分原则,负责所管病人的全部护理和健康宣传相关工作。另外,每组各挑选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且责任性强的护理人员2名为该组的责任护士;设办公护士1名,主要负责处理医嘱、病人出入院接送以及相关仪器的检查和整理工作;治疗班护士上午下午各2名,主要负责取配药、巡视以及更换消毒用品等;夜班护士2名,主要负责病人的夜间管理。
1.2.3 改善护理工作模式 首先,缩短晨会大交班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刻钟内完成;将配药输液提前于治疗前进行,并要求争取在每天的9:30之前结束此项工作;科学配备治疗车的物品箱,分类配置临床护理所需的物品,为主管护士给所管病人做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腾出时间。
1.2.4 设置护理巡视卡制度 要求护理小组把对病房的巡查纳入到各组的职责中去,在病房悬挂巡视卡片,护士长严格监督,护理人员定时签名、统一回收、定期保存备案。通过实施巡视卡制度,不仅可按护理级别对病人进行巡视,而且还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和沟通的时间。
1.2.5 建立护理效果监察系统 在科室设置1名监察员,负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标准和要求的制定,及时发现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在晨会进行讨论并确立整改措施。另外还执行奖惩制度,根据监察的结果进行星级护士评选。
2 结果
2.1 呼铃次数和应铃到位时间的比较 对目前我科室的呼叫铃声次数以及护士应铃到位的时间进行1周时间的测试,将测试的结果与实施分组前的数据进行对比,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实施分组护理后,病员每天的呼铃次数明显减少,护士应铃到位的时间大为缩短,前后数据比较具显著统计学差异。
2.2 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详见表2。
由表2可知,实施分组护理后,患者对我科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分组前后的满意度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实施分组护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理念。实施分组护理更能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并从本职岗位出发,增强主动意识,提高工作方式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护理人员不足的局限,可增进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沟通,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
3.2 实施分组护理可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通过科学配置治疗车的物品箱、分类管理临床护理备品、设置护理巡视卡制度以及护理效果监察制度等方法的实施,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了呼铃次数和护士应铃到位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获得了更多巡视病人和了解病情的时间,可及时满足患者多方面需求,获得患者的认可,使其更能配合医院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总之,患者的满意度就是护理质量最好的标尺。
3.3 实施分组护理激发了护理人员自我实现的理想。实施分组护理不仅让患者得以实惠,而且同样可让护理人员受益。一方面在新管理模式带来压力的情况下,被动机械的执行变为了主动寻找工作,极大地提高和锻炼了护士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增强护患沟通的情况下,依据对患者的调查情况进行星级护士评选,在自觉成绩被肯定的同时也激发了护士实现自我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苏英君.分组护理责任制的建立与实施[J].吉林医学,2005,11(26):1171-1172.
[2] 骆秀梅.实施分组护理的效果评估[J].南方护理学报,2005,2(12):85-86.
11、12施工电梯挤伤事故”
整改措施实施效果评价
2009年12月1日,在台山项目部#2会议室,召开了焊接项目“施工电梯挤伤事故分析”会议,通过会议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会后台山项目部以及焊接项目积极落实整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台山焊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有明显的提高,连续几个月,项目班组未发生一起轻伤以上事故,台山项目部再未出现施工电梯伤人事故。
1.对新进场的员工三级安全教育,不仅要对其安全知识的教育,还要通过谈话聊天,对他们工作经历、性格脾气、精神状态、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工作的了解情况,都进行深入了解和摸底,尤其是短期借工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员工,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安全卡上岗。如今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习惯性违章发生率明显下降,三级安全培训取得明显效果。
2.项目全体人员包括项目主管及其他管理人员参加的早班会正常举行,早班会的内容更丰富,更安全工作安排更细致,交底内容更详细。班长、安全员和主管监督施工人员通过安全检测区,及时发现精神状态异常人员,停止其当天工作,避免发生意外,将人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班组周安全例会、月度安全例会能够定期召开,及时总结现场的安全工作吸取经验,对今后安全工作进行详细,使工作顺利开展,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了班组安全管理的责任心,提高了班组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工作能够良好的开展。
3.对施工电梯候机平台围栏增加铁丝网,人的手和头不能伸出去,从本质上避免安全隐患,不可能再出现施工电梯挤伤事故,几个月来,整个台上项目部,未出现一次,施工电梯伤人事故。
4.事故发生后,焊接项目进行了全面整顿和组织员工学习该事故通报。现场施工作业进行了安全责任区域的划分,对责任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责任人的职责,不仅负责施工安全,还要对员工上下班的安全也要进行监督和检查,增强了现场安全管理的力量,更加强了上下班的安全管理,也使大家意识到时时处处都要安全。通过学习发生在自身班组事故案例,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后果的危害性,今后需要加强安全隐患的预防,注意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不断学习安全知识和避险技能,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意外发生。经历了该此事故的焊接项目,不仅安全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且员工自身安全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安全知识渴求越来越强烈,积极主动配合安全管理工作,使台山焊接项目的安全工作健康稳步的开展。
5.该事故对当事人甘永福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经历此事的他,已经上班几个
月以来,对工作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按章办事,再未出现过安全违章违纪现象,并且主动关心其他人员,根据其工作表现以及考虑工作的需要,项目安排甘永福为安全责任区域小组组长之一,负责本小组安全工作。在甘永福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小组成员,未发现一例违章违纪现象,安全措施到位,工作积极主动,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
“11.12”施工电梯挤伤事故的发生不仅是一次教训,对我们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通过对该事故处理,对整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焊接项目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了现场安全隐患,不仅连续几个月再未出现电梯伤人事故,焊接项目未发生一例轻伤以上事故,而且习惯性违章发生率成连续下降趋势,本次事故的整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台山焊接项目
【摘要】目的:研究PICC专科护理门诊实施的效果及价值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00例需要进行PICC护理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PICC维护,试验组实施在PICC专科护理门诊进行PICC维护。其中对照?M900例,试验组900例。护理过程中,比较两组患者在复诊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相比与对照组,试验组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减少,满意度大大提高,且PICC置管患者的复诊率得到提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符合统计学标准。结论: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实施有利于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减少了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给予患者更加良好的服务,促进了专科护理的发展。
【关键词】PICC;专科护理;门诊;价值评价;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71-01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目前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医学中[1]。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安全性能高、应用范围广、护理效率高的置管技术,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是医院对于护理工作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使得患者置管过程中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对于PICC置管复诊率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减少置管失败的发生率[2]。且对于后续直观的维护也起到了有利的作用,增强了护士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PICC护理效果与护理质量。关于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实施,应当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我院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就诊在PICC病房的患者90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患者的年龄情况为:3-80岁,平均年龄在(4658±697)岁,男451例,女449例,男女比例为1:1。安排900例PICC置管患者在PICC专科护理门诊完成护理工作的进行,选取这900例患者为试验组,年龄范围在4-79岁,平均年龄在(4421±839)岁。其中对照组置管患者所属科室情况为:妇科299例,神经内科43例,血液科358例,其他科室200例;观察组患者妇科311例,神经内科42例,血液科345例,其他科室10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所属科室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PICC专科护理小组安排专业的PICC专科护理护士,成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小组,包括组长1名,副组长2名,护士5名,小组成员共8名成员。且组长均为PICC专科护理护士长,副组长为从事PICC护理护龄5年以上的专业护士,护士均为PICC专职护士。
122PICC专科护理门诊具体范畴PICC专科护理门诊时间为工作日全天24h,双休日安排4名值班护士,且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网站,开通网上挂号服务,安排值班人员线上解答服务,且网站上公布门诊电话,有专门人员24h接通咨询电话。且门诊包括提供PICC置管服务、维护、并发症减少等一系列服务措施。门诊安排急救绿色通道,为急诊患者提供便捷服务
13观测指标统计分析两组置管患者复诊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制作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PICC置管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x检验,计数资料(%)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上情况数据如下表所示:
22对照组置管患者复诊率为8498%,试验组患者9698%,试验组复诊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本文主要研究PICC专科护理门诊实施对于我院护理工作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PICC置管术,PICC专科护理门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专业性、有效性[3]。我院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降低了我院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复诊率,这是患者对于我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认可,同时,患者对于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推动了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4]。
PICC专科护理门诊对于血管较细的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不必要的医学药品的浪费。而且PICC护理网站的开设,也为咨询PICC置管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增强了患者对PICC专科护理知识的了解。PICC专科护理门诊内通过成立专科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专业化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在大量的实践基础条件下,我院根据专业知识及护理经验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顺应医学发展[5]。但是,针对本次PICC专科护理门诊开设的研究,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有不足之处。因此,我院还应当加强对专科护理门诊的研究,对于PICC专科护理护士的培养,与护理技术共同进步,追求更加完美的护理方式,使得患者无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丽雅.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建设实践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9):13575
[2]叶雪霞,张嘉丽,杨静.专科护理门诊在PICC置管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6):115-116
[3]任道琼.PICC护理专科门诊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S1):141-142
[4]李静,田丽,郝莉.PICC专科护理门诊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08):79-81
摘要:目的:分析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影响护理管理安全风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安全对策。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232例神经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神经外科护理管理安全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
结果: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偏低,护患沟通问题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结论:改善影响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风险因素,加强风险管理对策,可有效地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护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42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60-02
护理管理作为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而在医院管理中日渐占据重要地位。外科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杂,危险性高,强度大的特点,因此,如何对其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纠正,保证高质量的护理,是现今外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针对50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27~65岁,平均(37.8±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集中化护理管理干预,对患者进行统一的集中化管理,且配备技术力量雄厚的医护人员从事神经外科加强监护病区工作,对危重患者进行从入院、手术、出院整个过程全程负责,使治疗、护理整体化、规范化。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对患者在给予集中化护理管理的基础上注重细节护理,运用科学、规范、合理、细致的临床护理方法,从环境管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药管理等方面对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由两组患者对两种护理管理后的效果采取满分100分的评分标准进行判定。
3精细化护理管理
首先,要让每位护士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和对患者该负的责任,将护理目标、要求和理念都融入到护理中去,并针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召开护士会议,共同探讨解决策略。护士每月都要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每月都对护士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并记录,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给予教育和辅导。其次,护士应该掌握患者的全部护理知识和护理方法,不仅要承担解除患者痛苦的责任,还要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避免给其带来不良刺激,解脱其心理上的痛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加强护士的思想教育,耐心灌输细节的重要性,把“关注细节”时刻牢记在心,并实现于日常护理工作中,争取将每个环节都能很好地完成。同时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哪个环节风险存在比较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有意识地对护士进行细节教育,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指导护士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改掉思维定势的不良习惯,培养护士良好的观察力,指导护士凡事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护士要不断学习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不仅要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遇到事情要换位思考,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真正地使其感觉到护士的真心、关心,同时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时候,采用针对性的沟通方式,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时机。
4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学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深化,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经验理念”的概念和色彩。精细化管理是从护士到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和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对护士进行防范风险等相关知识的教育,还要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加强细节管理,增强护士的主人翁意识,转变工作态度,给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保证工作有序、监督有度、修正有据,保证更好地完成护理流程的监督和反馈,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修正。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对病房管理、健康宣教、护士态度、技术、解决患者问题、病情及时跟踪观察及患者满意度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精细化护理管理提高了医院的各种管理制度的实行,多方面地呈现了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各方面的评价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能够提高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意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李珍珍,谭媛.精细化管理干预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7(10):167-168
在患者长期留置尿管的过程中,需每周更换尿管1次,临床发现为此类男病员拔出尿管时,如按常规方法在抽尽尿管球囊内液体后即行拔出尿管,大部分病员自诉疼痛不适,伴有痛苦表情。通过临床实践,为减轻患者痛苦,我们采取抽尽尿管球囊内液体后不立即拔出尿管,让患者休息30~60min,待气囊有效回缩,并给予腹部膀胱区热敷和轻柔按摩,配合下肢屈伸运动等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再行缓慢转动拔管的方法,这样明显解除了患者疼痛程度甚至消除疼痛。现将对筛选出的1 9例病员在两阶段中采用2种方法拔尿管后疼痛发生情况作出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本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住院的男性患者19例,其中脑血管疾病3例、帕金森病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脑血管疾病2例、脊髓及周围神经病变2例、脊髓损伤致截瘫3例、颈腰椎损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19例男性患者皆因尿潴留或尿失禁需长期留置尿管,且长期卧床,每周为患者更换尿管在拔出尿管时,询问并观察患者会阴、阴茎部牵拉疼痛情况。该19例患者自诉有疼痛感,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5岁,康复治疗时间均在6周以上。19例患者皆经治疗主要疾病后神志清楚、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治疗阶段。
1.2 材料
一次性导尿包由湛江事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许可证号:粤食药监督生产许可20010304,本企业通过ISO13485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尿管号码选择16~18号。
1.3 方法
1.3.1 操作方法
更换尿管时均按无菌技术操作法实施导尿术。导尿毕将一次性导尿包内标定的10mL无菌水全部注入尿管球囊内以固定尿管,并按常规留取中段尿液作尿培养。操作完毕告知患者和家属留置尿管的注意事项,并按常规给予护理。
1.3.2 实验方法
分2个阶段共6周完成。前3周定为第一阶段,后3周定为第二阶段,均每周更换尿管1次。更换尿管时,第一阶段拔出尿管的方法为:按常规方法在抽尽尿管球囊内10mL液体后即行拔管。第二阶段拔出尿管的方法为: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抽尽尿管球囊内1 0 m L液体后不立即拔除尿管,让患者休息30~60min,休息期间使气囊有效回缩,与患者交流进行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同时给予腹部膀胱区轻柔按摩,配合进行双下肢缓慢屈伸运动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30min后即可轻轻牵拉,缓慢转动试行拔出尿管,设定在60min内完全拔管。两阶段中每次拔管均询问、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拔管过程中反映的疼痛不适情况。
2 结果
(1)19例男患者第一阶段3周,第二阶段3周拔尿管时自诉有疼痛感的病例数,见表1。
(2)19例患者在第一、二阶段中共计更换尿管各48例次,采用2 种方法为拔尿管病人疼痛的发生率,见表2。
临床效果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第二阶段拔尿管方法为男性患者拔尿管,可明显降低原有疼痛感,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仅为14%,而第一阶段中疼痛发生率为96.5%,明显高于第二阶段,两阶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临床意义。在第二阶段中患者自诉疼痛程度较第一阶段有所减轻。
(3)两阶段中所留取的尿培养标本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延迟拔管并未引起尿路感染。
3 讨论
3.1 疼痛原因分析
(1)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容易发生泌尿系结石或感染,尿管头端表面常附着一层尿盐沉淀和结晶体。临床工作中,通过对自诉拔尿管时有会阴、阴茎疼痛的男性患者拔出的尿管观察发现,在尿管球囊壁表面现象尿管头端表面常附着一层尿盐沉淀和结晶体,有黏液状物附着于上,使本来光滑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导致拔管时磨擦尿道壁产生疼痛。尿管球囊在充满液体的情况下有部份表面与膀胱颈的尿道内口面可密切吻合在一起,因尿道口在膀胱三角区(Trigong of Bladder),其黏膜光滑无皱褶,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在膀胱充盈和排空时舒缩变化小[2],且19例患者由于疾病原因膀胱舒缩功能降低或丧失,导致尿管气囊与膀胱接触面长时间处于无变化无分离状态。又因为疾病原因长期卧床,活动少、饮水量不足、饮食种类不全或酸性体质等因素,造成尿盐增加并易于沉着,1周时间中随着尿盐在尿管球囊周围的逐渐积聚使其与膀胱颈尿道口处发生部分或完全粘连。当抽尽尿管球囊内液体后,球囊壁与尿道路口的吻合处并未即时完全正确分离,这种情况下立即或硬性拔除尿管是患者产生疼痛的重要原。
(2)留置尿管气囊回缩不全,加上气囊表面尿盐附着,使尿管气囊段变粗,拔管时通过较为敏感狭窄的阴茎时摩擦尿道引起疼痛。通过给予患者:按摩热敷腹部、诱导、心理护理,延缓拔尿管时间可明显减轻疼痛。
3.2 消除患者尿盐过多产生和沉着
嘱咐患者多饮水,勤翻身、加强主/被动功能锻炼、合理安排膳食等,可有肋于降低尿盐的产生和沉着,从而减少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发生拔尿管时疼痛,减轻病员痛苦。
3.3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采用第二阶段拔尿管的方法简单可行,明显减轻患者拔尿管时的痛苦
目的在于使气囊有效回缩,促进尿管球囊壁与尿道内口吻合面处于分离状态下再行拔出尿管,临床实践证明是能消除和减轻男性患者长期留置尿管拔尿管时疼痛的有效方法,延缓拔出尿管未引起尿路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林月.留置气囊尿管漏尿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进展[J].全科护理,2009,7(3):633~634.
【关键词】优质护理,胃癌,护理效果,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56-01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能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显著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为了探讨优质护理方法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笔者总结46例相关患者护理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计46例,其中包括男性26例和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45岁-70岁,平均年龄为(60.2±9.7)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患者均知情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配合本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排除标准:排除手术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患者,排除精神异常者及其他原因不能参与数据调研者。46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干预的23例为对照组,优质护理的23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胃癌类型、癌症分期及年龄等)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胃癌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优质护理方法具体为:在手术治疗前带领患者及其家属熟悉病房环境,向其介绍手术原理与术前注意事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介绍治疗过程和治疗原理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鼓励,在与患者交流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帮助患者纾解矛盾情绪并取得患者对治疗的支持;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一般都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护理工作人员应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合理指导其使用镇痛类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完成手术后应对其病情变化严密观察并给以饮食指导,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现象的患者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常规的术前准备工作和术后病情监测工作等,不再赘述。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根据谭瑞香,刘芬[3]文献中的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为四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的计算包括非常满意者、满意者和基本满意者。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卡方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观察组经过优质护理后,非常满意者16例,满意者3例,基本满意者2例,不满意者1例,总满意度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结果表
3讨论
目前对胃癌患者根治的方法主要手术切除,胃癌的根治手术属于大型手术,在手术治疗前后对患者施行优质的护理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常规的手术护理方式以及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4],由本研究数据统计I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后施行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是患者更能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意义,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结果明显升高(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相比),由此可以推断出优质护理在胃癌手术患者中具有更优秀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施行的优质护理方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人文关怀,不但疏导了患者的心情,消除其紧张情绪,更能使患者配合治疗,完成整个治疗疗程,总之,对胃癌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有优秀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韩芬叶.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用于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安全性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33-35.
[2]赵飞英.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36-37.
[3]谭瑞香,刘芬.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378-2379.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手术治疗后如果护理不科学,将极易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1]。另外,四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发生肢体肿胀,影响患者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导致患肢的正常血液供应不畅,影响术后创口及骨折的康复和愈合[2]。因而,对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55岁,平均年龄为(36.42±2.15)岁;其中34例为上肢骨折,26例为下肢骨折。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54岁,平均年龄为(35.28±1.47)岁;其中32例为上肢骨折,28例为下肢骨折。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预防压疮及伤口感染护理,严格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给予便秘护理。
研究组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功能锻炼相应护理指导: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如在其伤后的1-2周应对患者进行肌肉收缩指导;在伤后的3-6周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大肌收缩的力度、时间及次数,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活动量;在伤后的7-20周应适当增加关节相应主动活动。
(2)心理护理:四肢骨折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加之骨折的康复周期较长,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疾病的预后,因而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及循环功能:对上肢患肢的端桡动脉博动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肿胀、青紫或压痛现象,观察下肢足趾是否出现肿胀与青紫现象。
(4)疼痛护理:借助支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依据患者病情状况适当调整其体位,使患者身体保持舒适状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身体放松,保持舒适状态。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肢体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护理后的舒适度及遵医行为。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此次研究所有统计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相应计数资料用以()表示,并予以t检验,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予以检验,若有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消肿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消肿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两组术后废用性肌肉萎缩、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极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创伤及骨折的愈合。另外,手?g后如果护理不科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3]。因而在患者康复期间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是依据患者病情,在骨折的不同时期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血液循环与循环功能监测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舒适感,促进患者创伤及骨折愈合[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护理措施效果评价】推荐阅读: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10-24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05-27
护理整改措施范文07-11
护理人员应对措施09-17
膀胱冲洗护理措施10-17
护理风险控制的措施06-19
腰椎骨折病人护理措施05-31
压疮病人护理措施06-07
门诊护理优质服务措施10-10
输尿管结石的护理措施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