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的作文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角的作文(共15篇)

主角的作文 篇1

“请参赛同学来主席台站队!”160人跟在裁判身后,是那么的壮观。伴随着裁判的手放下,八名跑第一棒的同学的“斗争”一触即发。他们各个都想冲在最前面,做那只“领头羊”,各个互不相让。果然范同学不负众望从一队人马中脱颖而出。接棒,起跑,一气呵成。

四棒跑完了!九班仍冲在第一!“套圈了!套圈了!”一名同学激动的叫出了声。九班的运动健将们迈着他们的大长腿,引领着其他七个班的节奏。就在我们认为第一名毫无悬念的时候……意外还是来了。

十二班的体育生接过棒后,以他那惊人的爆发力与专业的技术,惊艳了所有人。是的,他追上了我班的王同学。也因为这个,接下来我班要上道的人面露愁容,士气锐减,好似一群被霜打的茄子一般。

接棒――跑;接棒――跑。场上的同学们奋力的跑着,可终究还是敌不过专业训练的体育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我们节节后退。18棒段同学用尽了全力,表情扭曲,冲在跑道上,19棒离第三不远了,20棒姜同学费尽全力冲刺,在那一刻,仿佛什么都不重要了,什么排名,什么成绩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尽力了。临近终点,20棒奋力一步,终于超越了原来的第三名!

主角的作文 篇2

一、转变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今的课堂, 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一节课教师能讲30多分钟, 学生或听或看,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这样的课堂, 学生成了“录音机”“打字机”, 他们机械地听和记, 好一点的也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 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 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首先,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 教师要让自己少说一点, 将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 咀嚼思考, 自说互说。其次,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认真的听学生讲, 听学生争论, 听学生评价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和点评。无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 教师都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再次, 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最后,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人格, 给学生质疑的权利。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答案和说法提出异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反驳, 只有如此, 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开阔、多元、敏捷。

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一,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规范的语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二, 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第三, 规范学生说话的习惯。如“我的想法是”“我们的做法是”“我的建议是”“我对他们的说法有不同意见”等等。第四, 确立说的规矩。如“他人说时我听, 我记。不随便插话。到我说时, 我大声说”等等。

三、预留思考、讨论的时间

思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定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没有思考学生将无话可说, 没有深入的思考, 学生必将说得肤浅而单调。让学生和同桌或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 形成自己满意的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会各抒己见, 这时他们想到的结论往往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不怎么费脑力, 没有感觉,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而在小组讨论中, 他们的思维就不同了, 面对同伴的质疑, 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深入地思考。这两个过程虽然都有思考, 但思维投入的深度是不同的,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话讲, 这是大脑中的两个不同的思维系统, 这也是孩子好探究、好讲理的天性, 好探究的天性会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讲理的天性会让孩子的思维更缜密。

四、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 简单的问题、人人都理解的知识, 没有必要拿来捣烂。我们针对的是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 这需要老师来把握。其次, 留时间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从头说到尾,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起主导作用, 知识的重难点还需要教师加以总结。第三, 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课堂的主线, 学生的发言是针对课堂的问题, 忌讳离题万里、人身攻击等等。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收放自如, 有的放矢。

五、用发展、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唱主角” 篇3

怎样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唱主角呢?

(一)给学生多增加“营养”

1.教学主体的素养是他能在教学中唱主角的保证。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 确实,学生“今天”的作文离不开“今天以前”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今天以前”没有丰富的积累,作文时就无话可说。因此要注重学生写作之前的“积累”,这是给学生增加写作的“营养”。“营养”的积累包括写作技巧手法的积累,生活内容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等。随着生活积淀的增加,知识的增加,思想的深入,语文写作技巧的积累等等,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知道怎样进行写作。学生的积累越丰富,写作的素养就越高,写作的自主意识就越强。因此说,教学主体的素养是他能在教学中唱主角的保证。

2.如何在给学生增加“营养”?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做以下的一些事情:

(1)课前两分钟演讲。每节课都由一两个学生在上新课前背诵成语、名句、诗歌,或朗诵名著的精美片段。而这些成语、名句、诗歌、名著等,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阅准备好。

(2)帮助学生“悟”出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即便书读得很多,如果不求甚解,那么是连“掉书袋”也做不成的。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文章,做一点评论,不求长篇大论,三言两语也可以;将课文做范文,适当的对课文进行模仿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让学生在评论中、模仿中探索出一些技巧。例如教《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对比和引诗文入散文的写法,让他们学习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起来。

(3)让学生多写写日记,周记,注意生活的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却常常找不到材料,原因就是平时曾经有过的生活没有在脑际留下很深的印记。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有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经启发,引发联想和回忆后,就容易转化为长时记忆。平时把发生过的事情、一点感触等随时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实际就是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到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到大脑的信息库中调出。老舍也曾经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不仅仅要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

另外,多写多练,也是写作技巧、经验等的一种积累,郭沫若就曾经说过:“应该时常练写作。开始不必一定图巧、图妙,应该尽力求其正确。把自己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东西,正确地写出来。这是很必要的事情。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妙起来。”

(二)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

1.作文题目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备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考虑到学生年龄、心态等,设计训练题目。作文训练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多写限制少的题型,如多写话题作文,因为话题作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文体的不限更有利于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作文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宽松,可以让写文章的过程真正成为他们情感抒发的一种需要。如果每次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那么作文课中学生是不能真正站到主角的地位的。

2.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写作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也许比我们多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在评价作文的时候不能用老眼光去看,该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对学生写出的所谓“另类作文”,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况且教学本来就是教学相长的,教师对知识没有绝对的权威性。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值得称道的东西。并且还可以鼓励或者帮助他们多在网络、报刊等上发表他们的作品,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让学生参与批改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慨:辛辛苦苦地把作文改好,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看了一下分数就扔 于一边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因为我们辛苦的批改有多大提高。叶圣陶先生早已经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要让学生增强主人翁的意识,重视写作后的工作,就应该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来,让他们参与批改。

让学生参与批改要注意做好这几个工作:

1.保证有平等宽松的评改氛围。

教师要有平等、民主的意识,对学生要尊重,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宽松的评改氛围是学生能积极参与批改的保证。

2.让学生评改有依据

教师在让学生自己评改之前,要先做示范,让学生明白评改的方法,重点。评改时候可以将评改的要求、重点等列于投影。评改有依据是学生能做好评改工作的条件。

3.制定好评改的具体措施

评改可以先分小组活动,四至五人一组共同批改一篇作文,分别推一个小组长负责执笔写旁批、眉批、总评语,并且发言。互相交流后,由学生自改。

4.要有信息反馈

分小组批改以后,教师可以抽几个学生代表谈谈批改的过程,感受。学生批改过的作文,教师必须再看一遍,重新打分。学生的批改和教师的批改如果出现较大差异的,教师要和批改的学生交流。

把文章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明白了如何提高写作的质量,而且对唤醒学生写作的自主意识也有很大帮助,因为评改激发了学生评判作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在下次的作文中努力地去发挥。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唱主角是不是不要教师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学生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一定的智力任务),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课标更是直接指出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上文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让学生积累,还是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还是让学生参与批改,都与离不开教师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呢?首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有效的资源;其次要做到作文整体训练的系统性,每次训练的针对性。等等。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着,笔者认为让学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真正站到主体位置,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主意识,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

做自己的主角作文 篇4

人生本如戏,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不管是主角也好,配角也罢,只要做好自己的主角,就会是极幸福的人生。

曾记否,你仰慕过张爱玲的才华横溢和卓尔不群,她却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寓居中离去。从此,你沉浸于“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的困局中。你困惑了,生活既是如此不公痛苦,为何还要坚强地面对?最后痛苦的不还是自己?可,有人对你说,“做自己的主角。”对,全心全意演绎着自己就好了,何必囿于原地满心痛苦?无论生活怎样,只要尽力了,总会有点点滴滴的卑微却感人的幸福和快乐。大步走,向前看,阳光如此灿烂辉煌。

曾记否,你也向往着戴望舒,向往着他的《雨巷》,向往着那位姑娘。那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呵,独自徘徊在孤独的雨巷,身姿美丽修长却也模糊不明。你怀疑过姑娘是否存在,却也陶醉于那丁香的幽香,转眼姑娘却撑着油纸伞不见,你找寻啊,最后却徒劳跌坐在那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美丽如丁香的姑娘早已离去,主角离开的空巷,徒留忧伤。可,有人对你说,“做自己的主角。”对,哪怕现实的主角已远去,你这个配角依然在镜头之下,无数灯光追随。既如此,你何不做场梦?梦里,你是自己的.主角,你跟随自己的心。纵使姑娘不再,你依然是你自己,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曾记否,你深深铭记那个盛唐的身影,他最后却只怀无限感伤离去。你心疼过,迷茫过,和他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他让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你低吟他的清平调,感慨于他的才华横溢,却不知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受得有心人挑拨,从此断送了他心心念念的仕途。你和他一起颓废,你痛饮一杯酒,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青莲居士却仰起头骄傲地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做好自己的主角,从困境中走出来,管现实怎么残酷,自信就好,开心就好。

曾记否……

曾记否……

做自己生活的主角作文 篇5

乐观,当然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谁都知道,不管遇上多大的挫折和不幸,都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而相对于乐观的悲观,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这当然是一个贬义词。乐观者就算错过了阳光,依然会期待第二天的晨曦。悲观的人错过了,就会闷闷不乐,心里想着错过了多可惜,会觉得第二天太遥远,或者遇上雨天。但是悲观的人,往往都是多愁善感的,因为他们总是很细腻,总是喜欢想的太多太全面。

比如一次考试的失败,乐观的人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他们知道还有下一次,还有机会去考好。但是悲观者,他们会想,要是下次再考砸了怎么办,要是没有下次了怎么办,要是努力了还是没有考好怎么办?这就是生活的态度,但是为何,让生活中的烦恼来左右你的心情呢?为什么不去选择做生活的主角呢?

有人会抱怨的太多,他们的心中就是充满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很和谐,自己的家庭经常吵架,为什么别人生来就在有钱人的家庭,而自己就在一个贫困的农村,为什么别人总是比自己完美,比自己好呢……如果你们这样想了,那永远都不可能去主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但是为什么不去换一种角度去想呢?当别人出生在有钱人的家里,或许他们以后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拼搏。但是你拥有这些求之不得的东西,也就是说你是一只潜力股。别人或许表面会比你光辉,可是背后却比自己黑暗很多。也许还有人会嫉妒别人的长相比自己好,身材比自己完美,但是为什么不去想,美丽只是短暂的,何况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呢?凡是都是相对的,有正就必有反的一面,这是生活中永远不变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能会是十全十美,因为生活,我们只求十全九美。

相信很多人都会面临生活中带来的种种压力,千万不要感到累,轻松是给死人的。生在这个社会虽然有点压力,每一天,都会担心今天的烟油酱醋,每一月都去关注自己的工资,每一年都担心油价房价以及物价的上涨。虽然很多都是无法选择,但是要知道,面对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所有人。我们应该保持好的心态,何尝不去换一种角度思考呢。就算辛苦也应该高兴,一个家,一个公司,一个集团,甚至整个国家,在付出汗水和努力拼搏的并不是你一个人,人活着就是为了拼搏,去创造一个和谐的乐园,去追求一些暂不属于你的美好的东西。

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失败,不要因为一次的错过而觉得自己就是终身错过。更加不要因为一次的摔倒而永远不想爬起来。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 篇6

夜晚,每当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时,父母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脸庞更显沧桑。虽然我不能为他们承受辛苦,但是能在他们劳累时为他们捶背缓减疲劳,为他们讲个故事使其心情愉悦。没有了我,父母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欢乐和温馨。

我是家庭的主角。

在课堂上,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天地。已成为了我活动的舞台。我能够积极的表现自己,在上课时,每当碰到一个问题,我就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下课后,我当小老师为同学们解答习题。也许我的语言不够流利,也许我的观点不够准确,但是我拥有满满的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我相信这一次的失败必将铸就下一次的辉煌。

我是课堂上的主角。

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室中,留下了努力拼搏的影子,墙上那一幅幅图画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不好到完美,其中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赢来了今天的成就。考级时,不慌不忙,那是因为我知道。最后的成功是属于我的。

我是绘画的主角。

是小小的音符组成了动听的旋律;是简单的勾勒绘成了美丽的图画;是涓涓细流汇成磅礴的海洋。

谁是音乐课堂的主角 篇7

创造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音乐犹如日光、空气、粮食、水一样, 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不爱音乐, 不配做人, 虽然爱音乐, 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 才可完全称作人。”可见, 一个个性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可有可无, 更不是把音乐作为糊口谋生的手段。

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 往往受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假如, 老师对音乐艺术爱之如痴, 对音乐教育事业执着追求, 那么, 他的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 音乐老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之外, 还必须在仪表、教态、教学方法等问题上细心处理。一句话, 用自己的言教和身教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老师的影响固然重要, 而启发、诱导学生的工作同样不可忽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 在这一起始环节,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 就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索创新。在《踏雪寻梅》课中, 通过幻灯机投影出冬日梅花不畏冬雪, 傲然绽放的美丽景象, 由教师范唱, 学生的身心被引入题材的意境中, 使学生对新歌的旋律及内涵有了感性的体验, 提高了学生学习此歌的兴趣。

2 拓宽主体活动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自主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学生的创新是在无拘无束的活动环境进行的。教师应拓宽学生活动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的主观重要的诱发因素, 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 乐于创新的热情, “我能创新”的自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活动, 绝不能过多地限制, 在原初中音乐课本第二册《哩哩哩》的教学中, 通过设问季节, 学生赞美春天的基础上引出歌词, 并让学生根据歌词按自己的理解编曲并演唱, 当一回小作曲家, 教师及时予以赞扬和鼓励。接着, 听《哩哩哩》录音范唱。在处理演唱衬词时, 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唱最好, 发挥其主体作用, 结果一些学生认为要唱得轻柔些, 这是发自内心的对春天的赞美;有些学生则主张唱得响亮此, 因为这样才能抒发对春天赞美之情;课堂呈现出欢腾的气氛, 每个学生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人, 主体活动因此也得到了发挥。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造性活动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培养创造态度和形成创造性人格,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 就没有创造。在音乐课堂教学, 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创造音乐, 得到音乐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成为具有自学能力, 有创新精神的人。如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我大胆地采用填词法,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音乐与文学相结合, 让学生充当“词作家”的角色。学生乐了, 也忙开了, 他们不停地在脑海中搜索优美的词藻, 争着做一名优秀的作曲者, 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 曲1是一位学生即兴编唱的歌曲。

面对同年龄而不同层次的学生, 只有大胆地采用有效, 有特色的音乐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掘创造力, 实现主体活动的目标。

3 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3.1 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

音乐教育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大自然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社会与生活的情景, 提供多元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的个性, 引导他们大胆实践, 大胆创新。

在欣赏《梨园金曲》一课中, 我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上京剧脸谱及各种京剧行当中的人物形象, 身穿前后印有京剧脸谱的连衣裙进入课堂, 把学生往日的听众座位改为围座式。让学生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主动地参与思考与讨论。当即我将京剧导入时, 同学们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要求播放乐曲。因此, 创设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 使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感到强烈的音乐气氛, 诱发其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化被动为主动, 消极为积极, 应付为主动参与地进行音乐欣赏, 使课堂充满活力, 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也必须重视情感性, 应注重创造愉快、和谐、融洽、振奋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有激情, 要以自己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做到以情激情, 以情育人, 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气氛中学习音乐。

3.2 提出激励性、开放性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就要求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苏霍姆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是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中, 创造条件,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研究、探索知识。那么, 活动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激励性和开放性。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中, 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春之声》单元中, 我让学生看窗外春天美丽的景象, 对学生说:“如何使我们的教室也呈现出春暖花开、彩蝶纷飞, 百鸟争鸣的春色呢?”学生一下子忙开了, 有的学生扮演着花朵, 又有的学生仿佛是小鸟“喳喳”地哼唱主题, 还有的学生扮演着春姑娘、花仙子穿梭在教室中, 我用鼓励而又钦佩的眼神望着他们, 使他们更具信心, 施展的更好。从学生的身上我发现:“学生的内心是纯真的, 教师要注重解放他们的主体性,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受、去领悟、去探索、去创造。”

再如:欣赏《春天来了》时, 我这样鼓励学生:“春天美丽的景象简真太迷人了, 如果我是位画家, 我一定不会放弃眼前的画面。在座的同学们, 看看哪组同学能在规定的三分钟内用粉笔画出这景色?”话音刚落, 我看见学生们雀跃万分, 纷纷地主动上台表现, 而且这种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看着自己画的小鸟、树林, 还有打太极的老公公老婆婆, 乐得笑弯了腰, 争着说自己组最恰当最能表现作品的意境。音乐和美术两门艺术简单而巧妙的结合,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意境,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3.3采用多有效、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发挥主体性, 这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需的, 只有大胆采用有效、有特色的音乐教学策略和优化组合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实践证明,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学生在图文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发挥主体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4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

在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善于鼓励, 发现和赞赏, 巧妙地把教师的艺术观念和技巧, 化作游戏语言和活动空间, 让他们投入其中, 在活动中求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所以音乐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且推动了学生主体发展, 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创新精神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总之, 只要我们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交响乐”, 并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其主体作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 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艺术创造, 学生才能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成为音乐课堂中的主角。

摘要:作为教师应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历史的主角 篇8

——贾雷德·戴蒙德

“我们全体西班牙人一切准备就绪,埋伏在院子里等着,心里充满了恐惧。有许多人完全是因为恐惧而在不知不觉中尿了裤子。”甚至在多年以后回忆起这场改变整个欧洲和美洲历史进程的血腥战争之时,埃尔南多·皮萨罗——那个代表神圣罗马帝国远渡重洋来到秘鲁高原城市卡哈马卡从事殖民掠夺的著名征服者带兰西斯科·皮萨罗的弟弟———仍然觉得不寒而粟。繁星般陈列于山坡上的营帐和8万名印第安士兵使得仅有168个西班牙士兵组成的乌合之众犹如汪洋中的破船,随时可能在瞬间被怒涛吞没。

但随后爆发的屠杀却令人震惊地呈现出一面倒的态势:装备着钢刀、匕首和简陋火枪的殖民者在骑兵的配合下对只有棍棒的印第安人大肆进攻,由于惊慌失措而自相践踏的印加帝国军队完全成为毫无还手之力的待宰羔羊。几分钟后阿塔瓦尔帕——新大陆最先进国家的专制君主就成为西班牙人的俘虏,而在皮萨罗于黄昏前吹响收兵号之时,已经有7000名印第安士兵横尸沙场。这场屠戮不但激发了西班牙人从掠夺黄金到永久征服美洲大陆的熊熊野心,更为欧洲其他列强的纷至沓来做出了榜样。徜徉在自己的轨迹中悠然前进的美洲大陆将从此永远告别自己的主人,踏上了被另一种文明统治的不归之旅,两个半球的文明在各自发展了数万年之后终于轰然相撞!

是什么使得欧洲人跨越大洋去征服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而不是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土著和非洲人去蹂躏亚欧大陆?叩问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不但能够解释世界史中让人着迷的普遍模式,更能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脉象勾勒出一幅形神俱似的素描。

13000年前各种人类始祖已经遍布全球,他们在各自的区域埋头苦干一直要到哥伦布航海时期才能开始彼此重新打量。用一个旋风般的回放考察各个大洲的演化进程就可以发现——世界的现实图景其实由以下三只巨笔描绘出来:一、可驯化的动植物种类;二、大陆的轴线;三、文明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一、在全球几千种野生禾本科植物中只有56种最具价值,亚欧大陆就占据了43种。卡路里和蛋白质的丰厚获得不仅激发了亚欧先民智力体力的长足提升,更为人口大批量繁衍提供了基础条件。那些美洲和大洋洲仅存的13种禾本科植物或者由于蛋白质含量很少(古代玉米)、或者由于容易引起皮肤病(菊草)而发展缓慢。在全球具有驯养可能性的148种陆生食草类大型哺乳类动物中,只有14种最终得以成功,其余的不是因性情凶猛、容易受惊就是由于生长缓慢、独居习性等不宜驯化,而这14种中最具价值的5种:绵羊、山羊、牛、猪、马全部在欧亚大陆。驯化型动物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蛋白、皮毛、运力和耕作动力。而直至欧洲人到达当地之前,澳大利亚土著和印第安人都没有见过马——所有这些差别决定了亚欧大陆的领跑态势,它的普遍帝国化使得其他大洲的人类在文明田径场上相形见绌。

二、亚欧大陆东西长而南北短,南北美洲和非洲则正好相反。在亚欧大陆上驯化的动植物和产生的技术、语言、文字、制度沿纬度进行横向传播的速度远远高于在南北美洲和非洲的经线传播模式——因为气温和降水有着极大的不同,动植物适应跨纬度的气候条件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基因变革准备。公元前3000年在西亚发明的轮子不到几百年就传遍亚欧大陆,而发轫于墨西哥史前时代的轮子却始终未能传播至南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同时,虽然也有高山大河,但比起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和南北美洲的几乎被巴拿马运河腰斩,以及大洋洲的孤悬海外,亚欧大陆无疑具有更有利的交通条件。

三、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一再出现,不仅实现了通婚、兼并和技术交流,也给各国的文化、思想、制度等上层建筑带来了新鲜血液。竞争(主要是战争)的压力给了亚欧大陆各个族群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美洲和非洲较少的粮食带来的人口稀少使得他们竞争的激烈程度远逊于亚欧大陆,他们没有培养在长期残酷的战斗中所拥有的谋略和技巧,使得这两类在不同竞争期的人类一旦相遇,强弱顿判。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 篇9

上初一时,老师说我讲话发音标准,就让我去参加大队委的选拔。开始我还以为老师只是随口一说,但很快,老师就拿着一张表格交给我说:“你把这个表格填一下,明天早上交给我。”我听了后惊呆了。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我连连答应,硬着头皮填好了这张表格交给老师。老师接过表格,冲我一笑,便转身离开了。看着老师离开的背影,我内心真的有去老师面前抢回表格的冲动。但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想做一次生活中的主角。

第二节下课后,广播突然响起:“参加大队委选拔的同学中午到多功能厅集中。”中午我和班上另一个参加选拔的同学一起来到了集合的地方,一看我立刻就松了一口气,因为来的人并不多,我瞬时轻松了不少。可怕的声音骤然响起,我扭头一看,一位老师快速走上讲台说:“过两天你们就要参加大队委的选拔了,现在我来讲讲你们选拔时要注意的地方和需要准备的事项,第一……”过了二十分钟,老师讲完了,我正准备离开时,一位学姐跑来问我:“你为什么要来参加选拔呢?”我淡淡地笑笑,说:“我想做一次生活中的主角。”学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祝你成功,加油!”我信心满满地离开了。

很快,选拔的日子到了。上台演讲前,我还有点紧张,想要逃避,但心里却又慢慢被那份“主角”的渴望所占据。我蓦地转身,见那个学姐也在看着我。我向她点点头,缓缓地走上了台,将准备好的内容充满激情地演讲了出来……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作文 篇10

一一题记

那天早上去了学校同桌就兴冲冲地跑了过来,一下子把包放到了桌子上从包里面抽出一卷纸来,满脸骄傲地冲我们说道:看看,怎么样,花了我半个多月呢。我和后桌好奇地展开了那卷纸。是一副素描,画的是一对少男少女在树下相会的情景,着实是栩栩如生。我和后桌两个人不禁一阵感叹。

我把画放到了桌子上,抬起头来,不料胳膊刚抬起来就碰翻了放在桌子上的水杯。半掩着的杯盖一下子甩到了地上,杯中满满的水从杯子中呼啸而出,纸上的画瞬间模糊不清。见这番场景,我惊得愣在了那里,画还是毁了。

见画已经不成样子,我急红了眼,急忙扭过头看向同桌。同桌从水洒出来的那一刻就变了脸,此刻脸更是阴沉的可怕,见我看她,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冲我置气般用力的拉开凳子,坐到椅子上不肯看我一眼。我心里不禁担忧起来,鼓起勇气来,轻轻拽了拽她的衣袖,嗫嚅道:那个,我,我不是故意的。可同桌,只是冷着脸把我的手从她衣袖上拽下来,什么都没说。见同桌这个样子,我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叹了口气,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着同桌消气。

放学了,我小声地跟同桌说了声再见,可却没等来她的回话,只好失落的跟着朋友走了。下了楼,才发现自己东西都忘拿了,跟朋友打了声招呼就急匆匆地往教室跑去。

刚跑到教室门口,就听到教室里面有几个人在那里面安慰同桌。我站在门口,怕同桌看到我会生气,就静静地等在外面。教室里面,几个同学围在同桌旁,气愤地说道:她今天什么意思嘛,明明她毁了你的画,还装出那副要哭的样子,搞得受委屈的好像是她一样。话题一挑起,旁边的几个同学也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我站在门口,听着这几个平时跟我相处不错的同学的话,心里酸涩不已,忍不住红了眼眶,狼狈地像逃一样跑下了楼。

来到楼下,站在一直等我的朋友身后,压下了快要忍不住地泪意,勉强地挤出一抹笑,走到她身旁。朋友见我下来,笑意盈盈地拉着我往家里走去。我看着走在前面的朋友,犹豫了一会,试探地问道:你说,我是不是很讨厌啊。朋友听了我的话,扭头看向我,见我神色不虞,不禁皱了皱眉头,问我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看见她关切的脸,我再也压不住心底的酸涩,哽咽着跟她说了刚才的事。听了我的话,朋友不但没有安慰我,反倒笑了起来,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见我神色不虞,她才勉强正了正色,说道:你又不是人民币,哪能所有人都喜欢你。再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你什么事都没做,他们也会说你会装。说着,她安抚地摸了摸我的头,说道:你变不成所有人都喜欢的样子,可是你可以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毕竟人生的路要自己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边说边俏皮地眨了眨眼,然后转身快走几步,在前面故作神秘地摇头晃脑地说道: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听了她的话,心中一片澄澈,我们真正该在乎的使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这样的生活,才自由。对啊,既然活不成别人都喜爱的模样,那就活成自己向往的模样,在自己的戏台上,做一回自己的主角,唱一出自己满意的戏来。

永远的主角 篇11

“何以见得?”

“我差点儿加盟他的一部片子。但是拍戏第一天我就退出了剧组。你知道为什么吗?”朋友笑道,“他居然对我说,‘你别这么演,这么演太夺目了,你是个配角,不能抢主角的戏。’”

“配角能抢主角的戏吗?他说的有道理吗?”我不解。

“如果主角演得好,配角能抢走她的戏吗?如果主角很平庸,作为配角是不是一定要显得更平庸?”朋友言锋尖锐,“我不是不注重大局,我可以少要镜头。但是我不能不全力以赴地演好我的角色,哪怕是一个最微小的角色。因为,无论导演怎么为我定位,我是我自己的主角,永远都是。”

她的话,忽然激起了我的感动。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里,主角就是主角,配角就是配角。就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小人物就是小人物。二者属于截然不同的世界,没有统一的可能。但实际上,主角固然是主角,配角其实也是主角。一部戏里,其实没有大小角色之分,也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有的只是自己的台词自己的戏。正如本质上,大人物是自己的小人物,小人物是自己的大人物。茫茫尘世里,其实没有大小人物之分。有的只是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

“角色可以有轻重之分,但是演技不能有优劣之别。”朋友如是说。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主角出色是主角的亮丽,配角生辉是配角的风采。看似名目不同,实则各领风骚。亦如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光芒,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趣味,最关键的是,在人生的大戏里,你必须把自己锤炼成一名一流的导演,然后才会是自己永远的主角。

学生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篇12

一、指导学生根据诗词意境作画

传统的诗词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朗读背诵为主, 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在忙忙碌碌地记。这样讲授的结果, 教师只能从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 留给学生的仅是一些肤浅的印象或干巴巴的知识。学生既不能深刻了解诗词内容, 又无法体会其优美意境。为改变这种状况, 在古诗词教学中, 笔者根据中国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 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画。

例如, 笔者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大意, 而后要求学生根据词的上阕内容画一幅画。不少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他们积极思考, 反复琢磨, 构思布局。上阕,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画面中景物多样, 有山、树、水、船、鹰、鱼等。整幅图画, 有近景, 也有远景;有静景, 也有动景, 充满诗情画意。所以就不善绘画的大部分学生来说, 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但大家还是尽力逼真表现。等大家画得差不多的时候, 笔者让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评点, 然后推出较好的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尽管画得说不上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但是, 学生通过动手, 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增强了直观印象。此时, 再要求学生对照画面, 边吟边背, 他们很快就背出来了, 背诵效率大有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真正实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实践也证明, 采用类似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改写

我国古代的诗词中, 有些作品所表达的意象比较简单, 而有些则不然, 很难用直观的画面来展示。对此, 采取改写的授课方式最为适宜。当然, 这种改写不是简单地翻译和客观地描述, 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再创作。学生只有在吃透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来。因此, 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 笔者指导学生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写一篇散文。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 吃透课文内容, 然后体会揣摩, 让文中的意境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在脑中出现, 而后将脑中闪现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样在课堂上,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确成了学习的主体。

又如, 在教叙事诗《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时, 可让学生改写成故事或小说。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借用言情小说技巧, 写下一篇篇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 改写的过程,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 这比老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 通过再创作使学生深刻领悟了诗词的内涵, 训练了写作能力, 真可谓一箭双雕, 事半功倍。

三、指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与普及, 也随着教育硬件设施的现代化, 一大批现代化传播媒介进入了课堂。在教学中利用多种类型的媒体, 尤其是现代化媒体来传递信息,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水平, 并且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 笔者自己制作课件上课, 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课件作品, 饶有兴趣, 听课也较认真, 但是时间一长, 趣味减退, 学习效果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于是, 笔者就设想, 让学生一起参与制作课件。近年来, 笔者所教的学生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一年半载下来, 学生基本掌握Power Point和FLASH制作等专业课程, 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课件制作中, 不可以一举多得吗?当笔者把设想告诉学生后, 赢得了他们的赞同。为了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去, 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 开学初就给每个小组分派好课文, 要求学生在教学前一周, 完成制作过程。上课之前, 师生再与学生共同修改, 确定最终结果。例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时, 根据词的意境, 学生为词设计“MTV”镜头。设计之前, 教师先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全景、特写、远拍、近拍、蒙太奇等摄影术语。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为词设计镜头, 完成制作。学生通过这一次创造性活动, 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生由“境”入诗, 知“情”而出, 实现了形象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迁移。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对诗词的把握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学生。同时, 学习中,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笔者作为教师教学相长, 在与学生一起制作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多媒体操作能力, 这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并不局限于诗词教学, 应该适用于任何文体的课文教学。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作文 篇13

小学时期,贪玩的我将零食包装那个白色的小袋拆开,在妈妈洗完衣服的一大盆水中让它漂来漂去。我用手拨弄着,一个一个小水花。出人意料的是,我竟因此生病啦。腿上一个一个小痘痘的出现,腿的疼痛才让我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找医生,治疗。治疗中的一天,街上的爆米花爷爷吸引了我,母亲拿了玉米,收了许多爆米花回家,我躺在床上,一口一个。当时觉得真的是人间美味。谁能想到,太多爆米花加重了胃的负担,消化不良,半夜,我呕吐了。肚子不舒服,半夜紧急的去到医院,两个病的交加使我不得不住在医院。不得已,我停止了上学,将近一个学期没有回到学校。后来调整好后,回到学校的我,谁又能想到,竟然连字都写不好了。我清楚的记得刚回学校时,我拿笔写字却手抖,我尽力让自己放松,使自己别那么紧张。写出字了,但很难看。

落下的课使我的成绩下降,落下的课真的太多,那又能如何,只能补,慢慢的,从很差的成绩补回中上。更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再往上。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作文 篇14

“嘀嗒…嘀嗒…”清晰的雨声,从窗外传入我的脑中。冷风,从窗户吹向我的脸庞,夏季的凉风格外清爽。此时我不仅感慨,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篇故事?而那篇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啊。

人活在世,是为了什么呢?人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既然出生了,为什么还要死亡?这些故事不都困扰着你吗?你也很想知道周围的一切是不是虚幻?是不是都是假的?都是由你幻想出来的――你本是宇宙中唯一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但不论怎样,从你的角度看,这篇故事的主角就是你,但这样看你怎样把握它了。你可能会像想象中的主角一样,威风凛凛,又或是聪明绝顶,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作出不平凡的功绩。像每一篇小说中的主角一样,拥有强大的实力和智慧,像电影中的主角一样,拥有不平凡的能力,电视中的主角一样,拥有不平凡的一生。这就是你所想象的主角吗?不,这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主角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你的主观世界,你认为它是它就是,认为它不是它就不是。

而所谓人生,又何尝不是,类似一篇故事,而你就是那篇故事的主角。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篇15

一、还给学生时间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 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 改变教学观念, 精讲教学内容, 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讲得过多, 不要讲得过细, 要多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体。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自己阅读书, 自己感知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 才能发表个人见解, 互相讨论, 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双边关系热烈有序,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二、还给学生个性

爱因斯坦说:“无论是艺术作品, 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充分说明了重视个性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有丰富的个性, 他们的兴趣、爱好、智力发展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 他们具备完整人格力量和智慧力量, 体验着全部教育生活。课程改革呼唤教育者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要掌握统一性与弹性的平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还给学生个性, 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 自由表达的个性。“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燃烧。关注个别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传统型教师往往囿于教材的内容, 只重视共性的分析而忽视个性的张扬, 针对这一现状, 改革则要求教师改变简单划一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要让学生有发展的多样性, 成功的多样性, 则教师必须创造多样的成功机会以及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一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还给学生权利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 这肯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 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他们享有应得的权利。还给学生权利, 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题、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上, 通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坐如钟”、“鸦雀无声”。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 答到教师的标准答案上, 答到教材的条条框框上, 否则就一棒子打死, 学生根本没有问的权利、反对的权利、提出异议的权利。剥夺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 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格式化, 而且使学生缺乏对智慧的挑战, 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行教改, 势在必行。教师先不忙于讲, 不忙着“灌”, 而是让学生先去学, 勤于发现问题, 学的过程中允许问, 贯彻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构建民主和谐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甚至可以提反对意见, 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 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 自己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 思维变得开阔、多元了。

四、还给学生尊严

上一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座谈会汇报材料下一篇:学习劳模精神及义务劳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