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精选8篇)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引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数据表明,2009年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之高,这就意味着今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将会更加凸显.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削减.

作 者:罗菲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4关键词: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2

(一) 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导致整个经济增长幅度趋于减缓,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不少企业纷纷倒闭,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据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直都处于严峻状态。据统计, 到了2012年, 我国将有超过2, 400 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 其中, 应届高校毕业生611 万, 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 有超过700 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总体就业岗位在缩减, 就业人数却持续拉升, 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

(二) 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就业信心减低。

大学生就业信心受到经济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大学生经济信心, 会对其就业信心产生重要影响。经济环境越好, 则经济信心越高, 同时就业信心越高, 反之亦然。据《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59.2%的大学生一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 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 这个数字也正吻合了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创业带来的机遇

虽然金融危机造成了风险投资商的谨慎投资, 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 更是一种机遇。

(一) 中央和地方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社会部分人员就业”。目前,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大力支持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 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大致包括办理营业执照、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小额贷款, 等等。在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 而且更加细化。无疑, 有了政策上的扶持, 也就有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便之门。

(二) 高等院校大力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危机,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 “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 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政府、企业, 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也成为当前一个时期高校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国高等院校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深入思考学校在服务社会问题上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发展战略,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加强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三) 大学生群体出现返乡创业的热潮。

以往, 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种种限制, “不想创业”和“不敢创业”的心态比较突出。近几年来, 我国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和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大学生逐渐改变了旧有的观念, 返乡就业和希望创业的热潮逐渐形成。在已经创业大学生群体当中, 也流传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这对他们产生着激励和示范作用。如聚集在广东省化州市大山里的20多名大学生, 探索稀有中药材——化橘红的培植和开发, 形成规模化的基地。他们的成功经验被广为宣传后, 对广大的大学生, 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引导

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 笔者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引导的一些思路。

(一)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金融危机背景下,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功率, 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和环境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在全社会倡导“创业光荣”、“抢座位不如造椅子”的良好创业观念, 及时纠正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创业的矛盾心理,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金融危机背景下创业的机遇所在, 让学生对创业不功利, 不迷茫。一方面校园内可以建构大学生创业园, 为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丰富创业课堂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业信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假期,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 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考察企业发展的经历和经营状况, 了解金融危机对创业的影响, 丰富创业课外教育。此外, 高校还可以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 进行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服务, 提高其创业能力,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二) 构建优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创业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单一的创业计划比赛上, 而更加需要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当中。创业教育基本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制、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和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创业类实践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通过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三) 建设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第一, 重视培养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发挥他们的智囊团作用, 负责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的制订、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管理, 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第二, 可以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讲授相关课程, 或者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知名校友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教学和指导工作。第三, 积极鼓励兼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认证工作, 逐步提高创业教育教学队伍的数量和总体素质。

(四)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 为使大学生尽快掌握创业过程的实质, 高校应拓展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平台, 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 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地, 开放实验室等场所,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场所, 为大学生开展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和实践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整合社会资源, 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者创业园区, 在市场经济力量的推动下, 开展创业教育。

总之,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创业引导,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保障、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姚圣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策略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的大学生,其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创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期望只要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随着考试压力增大和受教育成本的直线攀升,许多普通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无数心力、财力,对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条件有着很高的期望。因此,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会直接威胁社会稳定,更会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对知识、对公平的信念,损害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

(二)企业降低增量就业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学科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理科相比不容乐观。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自身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发生转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中小企业。然而,当前企业的内部管理还不很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选人用人方面,大多是任人唯亲,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就招聘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的选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等方面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

因此,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保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二)高校方面

1、学校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当前,各高校甚至有些专业是受利益驱动而设置的,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和社会的需要相吻合。此外,学校过分追求正规化和高级化,某些专业盲目扩招,不分办学层次,不考虑市场需要,急于求成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方向,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切实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任。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有些高校课程内容陈旧,“填鸭式”、“理论灌输式”等教学依然是现在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而且,许多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践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零适应期”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3、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多是选修课的范围,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从整体上看该课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业指导还不够科学和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在目前金融危机下,高校尤其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针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理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从内容上,加强以职业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完善个人的职业素质;从形式上,采取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的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座和企业参观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到许多有关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职业观念更新,职业技巧获得,个人素质拓展,职业方向探索等一些方面,把握趋势,找准定位,衡量不足,排除障碍,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4、开放学校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国高校大多开放性不够,校企联系较少。高校应面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改变坐等企业上门要人的消极被动做法,走出校门与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适合区情、企情、校情、学情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进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自办产业、校校联办的多方位、立体的产学合作模式。坚持“面向市场办学、深化产教结合、培育优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积极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优越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毕业生应理性应对职场风暴

1、改变就业观念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2、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中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2-3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4、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

(四)国家的专项政策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3个角度出发。一是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二是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三是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不是只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国将顺利度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瓶颈分析[J].文教资料,2008(19).

2、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4

第7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我省农民工返乡人员日益增多。理性审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主动谋划承接,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影响分析

据调查,我省2008年外出农民工人数达202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近1188万,约占全省总人口14.6%,截至2009年1月底,全省共有212万农民工返乡。如此众多的农民工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和主要收入来源,将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很大压力和影响。

一是农民增收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农民工失业返乡数量多、规模大,将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大量减少。2008年第四季度全省劳务收入减少10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减少劳务收入170元左右。我省农民工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二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面临巨大压力。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影响其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和现实购买力,这势必阻碍我省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面临巨大压力。大批农民工举家返乡,直接面临子女回乡后上学、农村医保、困难补助等民生需求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总体就业形势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城镇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来就很大,大量农民工返乡,给我省原本吃紧的劳动力就业市场造成冲击,总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面临巨大压力。据统计,去年9月至11月,我省农民工77万多人失业返乡,其中有33万多人无地可耕、无业可就,加之不少农民工特别是年轻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人的身份,返乡后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环境而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六是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面临巨大压力。我省出现大批失业返乡农民工现象,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不好更是政治问题。面对如此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能否妥善地、全面地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对基层党政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等主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这个大背景的影响。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有利条件。

(一)不利因素

1、收入因素。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大幅度滑落主要来自收入需求效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的进口需求迅速下降,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进出口下降自然带来企业开工不足、减产或停产,形成有别于往年的反常局面。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0.5%,比上年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美国、欧盟和日本将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种衰退将进一步降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加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2、价格因素。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出口产品的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不容忽视。从2005年7月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民币升值21.2%。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人民币升值步伐比较缓慢,为10.9%。但从2007年9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一年时间上升10.3%。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很大冲击。以服装衣着类纺织品为例,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月,出口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2.0%以上,但此后一路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2%左右。尽管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但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汇率出现大幅升值。这种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削弱中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3、投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下降诱发的投资减少,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就业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但2008年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6.5%。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

4、间接因素。金融危机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等部门。同时,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而对不同行业就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

(二)有利条件

1、内需政策。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加大投资4万亿元。通过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无疑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及时雨。

2、减负政策。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组合拳”,提高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的税率、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费率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需求提供

保障。初步预计,这些政策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000亿元,稳定上千万个岗位。通过减轻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的政策措施,无疑减缓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

3、扶持政策。针对农民工就业困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为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新创优环境,无疑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基本模式和主要路径

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的特点。各级党政要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综合协调,多策并举。当前,应对我省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劳务输出大县。

(一)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五种模式”

一是返乡观望型。在外出务工的年青人中,有较好较稳定的收入,因企业精简等原因回乡,如经济形势好转,要继续回原务工地就业。

二是返乡创业型。基本以高学历及多年打拼积累一定资金、经验者为主,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后要寻找合适的项目进行自主创业。

三是返乡就业型。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体力劳动者为主,难于适应在外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失去岗位,返乡后要在当地寻找相对合适和稳定的工作。

四是技能就业型。多数为在外打工多年、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是当前许多工业园区企业急需的技术岗位人员,“回流”后要在当地企业重新就业。

五是返乡务农型。以年龄偏大,有一定资金积蓄者为主,在当前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吸引下,在沿海企业裁员、关停之机回乡,要从事种养等农业事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六条路径”

一是加强领导。一要组建领导机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劳动保障、农业、教育、财政、司法、工会、统计、农办等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重点加强我省农民工输出大县的相关机构和职能,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工作经费。二要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自上而下、横向平行的协调联络机制,明确职责、严格责任。三要建立应急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基础作用,建立各级政府应对返乡农民工的应急预警工作机制。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要直接面对返乡农民工问题,时刻关注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加强与返乡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思想动向,有效处理农民工返乡后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破除障碍。一要致力破除体制障碍。建立将返乡农民工就业纳入城乡统筹就业目标的长效机制,按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思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确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乡就业发展格局,切实维护返乡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生命健康权,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保。二要着力破除融资障碍。鼓励金融机构给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满足创业资金需求。三要努力破除环境障碍。简化创业企业的注册登记手续,尽量免费办理各

种手续,对创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协调各方充分履职,全方位为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注重投入。一要争取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继续积极主动争取中央的对口资金支持。二要专项投入。我省要尽力增加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投入。三要多元投入。鼓励我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对返乡农民工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四要建立基金。整合全省现有的农业、扶贫、劳动保障、教育、农办等部门下拨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专项资金,建立农民工就业促进基金,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在今明两年重点保证人口和农民工返乡大县的基本资金投入,人口少、返乡农民工数量少的地区可以采取先调剂、后补齐的方式处理。五要严格监管。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保证资金统一使用的公正和安全。

四是强化培训。一要安排专项资金。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做好各类培训计划,按2至3个月期限每天给受训农民工适当补助,稳定培训对象。二要整合教学资源。整合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职业教育技术学校等教育科研优势资源。编制符合农民工实际的教材,组织有经验的教学培训人员,筹集必要的培训经费,对农民工进行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创业培训,并给合格农民工颁发证书。三要提供免费培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免费为农民工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四要实行目标管理。把返乡农民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

五是构建平台。一要开展中介服务。全力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联系用工单位收集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进行就业推荐和进场求职相结合,千方百计寻求就业岗位。二要开展技能鉴定。免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返乡农民工具备用工单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三要切实加强协作。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和联系点的作用,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与协作,及时掌握用工需求,签订劳务协议,推进有组织输出。

六是广辟渠道。一要通过在川建设项目吸纳就业。所有在川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按计划录用当地或者我省的农民工,把在川建设项目雇用我省返乡农民作为一项工程监管内容来抓。二要通过援建项目吸纳就业。积极协调对口援建省市单位,让援建方积极安排雇用当地农民工参加项目建设。三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就业。积极安排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改造、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乡村公路等项目中优先安排农民工就业。四要通过多业并举吸纳就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产(创)业园,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岗位。

负责人:王整

成员:吕焱飞(修改)

李世金(执笔)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5-26 16:41:00 ]作者:李亚临 郭雷 王迎会编辑:studa20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使得当前我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观念和心态、应对危机方式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因此,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就业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提供实践导向的就业服务,深化准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大学生待业期,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平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服务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

“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图表2

2.3 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图表3

2.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 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图表4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

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2 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群体事件,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 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3.5 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莫荣.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A]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6

在此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中,由于课程需要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参与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需要,我们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主题有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改方案(2006)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的若干问题、金融海啸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和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在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过后,我们选择了“金融海啸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这个与我们大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密切相关的的主题作为我们的调查主题。

在此次调查中的具体分工如下:

胡荣和储竹松负责问卷资料的收集及问卷的制作;

赵欢和别雪梅负责问卷结果的统计及比例计算;

覃勤和文肖兴负责写调查报告修改及完善;

由全体一起进行问卷的发放以及调查。

调查报告正文

背景:2008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企业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在悄悄地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

部分调查问卷分析:

一 您的学历是?

鉴于时间有限以及大家的时间也不好协调,我们就只在附近校内做了调查,所以全部都是本科生参与此次活动。

根据调查:大二所占比例最大为56%,其余都是大一和大三的学生。

二 现在的金融危机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

金融危机,不仅危及的是各国的公司企业,国家金融,它带来的连锁效应,也是波及到各行各业。当代大学生,作为企业和社会的人才新生力与生力军,这人才流动的源头,也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根据调查,94%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对于大学生,其影响最为直接的,便是对于我们就业的影响。从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可以看出来,这次金融危机,对于很多企业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好多企业面临裁员的境地。自然,这会影响到整体的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在近几年就业形势本是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又加上金融危机,种种因素,是当前面临就业的大学人群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局势,不能够逃避或者消极,在清晰的认识下,积极的面对,敢于去面对,去争取,去创造。只有如此,我们才是能够渡过这样严峻困难的局势。

三 面对就业难,你的态度是如何?

在现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毕业后就业的问题。

这关乎其人生从校园到社会这个大熔炉的第一次考验。能够找到怎样一份工作,又是受到当前的教育模式,金融形式,大学生本身具备的各种相关素质等因素影响,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境遇。他们面对当前就业态度自然是关键所在,影响着最终的就业情况。所以对大学生的就业态度调查便是有必要了。

调查显示,43% 的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2%的人选择先择业再就业,38%的人选择考研,没有人选择待业。

从其中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式还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面对,少去了以往的盲目,我以为先就业再择业,是完全合乎当前的就业局势的,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相比往年难度加大,所以我们是要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和态度,先就业,首先解决自己独立的问题,再者,在其间也是提升了实践能力,随着自己社会实际能力的提升,便于找到正真合乎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方向。另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他们是希望通过考验这两年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知识能力,在这也是可以避开当前的就业困境。我以为这种心态还是有着商榷的地方,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考研专业在两年以后的就业情况会是怎样,真的是会乐观一些?再者,那时的研究生比例大大提高,相对的就业也是会有影响。若是能够乐观面对当前的就业严峻,通过就业后自己主动适应,甚至主动去创造,你所得到的实际经验积累,相比你去考研得到的,是怎样的对比,便是一目了然了。

四 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你会选择再什么地方工作?

在大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当中,就业的地方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个方向。因为不同的地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发展前景自然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对大学生期望工作地点的调查,可是反映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调查显示:34%的人期望到大城市工作,26%的同学期望到东部或中部的中小城市,35%无所谓,只要可以找到工作,其中只有5%的人愿意去西部或乡镇。

从其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小城市以上的工作环境,大学生的期望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他们根据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够作出调整。其中35%的人对于工作地点没什么要求,虽是有些无奈,却是表现得出当前就业形式的不容乐观以及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情况的严峻。另外,只有5%的人能够接受或者愿意去西部或者乡镇工作,这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西部以及乡镇的工作环境及相关前景还是不看好的。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确实哪些地方的工作环境想必其他地方是很有一段差距,就算去了,工作的待遇,发展的前景也是不乐观;其二,国家及当地政府给予的去西部及乡镇工作的大学生的待遇及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所以国家及当地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承诺,让大学生感觉到一些吸引力,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还是会有很多大学生愿意去西部以及乡镇工作。

五你认为学校是否应该对学生做一些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

关于是否在学校对大学生做一些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我们这是关乎于对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在以后的就业当作能够自然面对起着一个辅导或者引领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调查也是如此显示的:84%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只有9%的人以为无所谓和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

这也是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是渴望主动去了解,去接受如此严峻的就业困难。学校作为向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知识,在对大学生以后就业上面,也是应当给予一定的必要的心理辅导,让其能够更好的去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社会与大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环境。大学的角色,不能够只是生产人才产品的地方,你还要让这些产品能够适时的运用到生产当中,而不是只是生产,甚至生产的产品全然的不能够再生产,成为一堆废品。所以,对大学生做就业心理辅导,便是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去适应社会,让融合的时间尽可能的缩短,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用人单位,或者社会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学校应当承担的义务。

六你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就业形势困难,自然是有其缘由。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式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便是反映在对于当前形势的自我认知,自我分析。我们面对就业的困境的清晰了解,知道困难的缘由在那里,我们便是能够更加明了一些自己该是多多准备和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

调查显示:51%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实际技巧和锻炼,另外31%的人认为是就业人数太多,9%的人以为是就业期望值太高,8%的人认为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还有1%的人认为是企业的期望太高。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已是从盲目的去要求企业,转化为主动的认识自身和客观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这是良好的现象,也是时局带给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必然。他们能够首先检查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其次才是环境和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的转变,是我们大学生,也是用人单位和社会愿意看到的结果。

七面对金融危机,你认为大学生就业前自身要有什么准备?

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是可以看到的,但是面对如此的困境,我们又是如何的解决呢?如何提升自己,改善自己,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入手?这些实在的问题,都是我们大学生应当考虑的。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更加直接的,深刻的反射出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反映和做出的应对概况。

根据调查:58%的大学生目前自身最需要提升的是综合素质能力,另外是优秀的专业成绩和各种相关证书,以及其他方面各占14%的比例。这反映出我们学生已是意识到当前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我们身上具备哪些素质,能够针对这种需求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综合素质,是评估一个人才的最重要的指标,它包括各方的素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等,在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面,大学生们已是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这些能力。我觉得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不能够只是传其道授其业,还应该给出一些空间,创造一些平台,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更加便捷,更加健康的去接受和学习这样的能力,还要注重这些能力的实际运用和转化。这对于大学生到时候顺利的通过社会的检验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八 你应聘时着重企业的什么?

大学生走出校园,首先的便是进入企业单位,那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对于这个环境,自然我们是有着太多的期望,太多的关心,因为这涉及到自己到时候的实际,关于待遇,关于发展。所以大学生对于自己应聘的企业,自然是有着太多的期待。

根据调查:38%的大学生看中企业的发展前景,35%的人看中个人的发展空间,18%的人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另外还有7%的薪水高低和2%的公司名气。

在大学生关注的首位,便是公司的发展前景,其次是个人的发展空间。从这份期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便是一种发展,他们已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未来的就业,期待公司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在这种好的前景下,自己的发展空间才是能够得扩展到更大,能够尽量的展示自己的才能。自然,他们会关心公司对待人才的态度,一个好的企业,自然有着其独特的培养人才的路子,也只有重视人才,才是能够有效地利用人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更强的竞争力,这两者,我以为是不可分割的。从大学生对待薪水待遇和看待公司名气上面,还是比较客观的,消去了盲从,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可贵的是,我们大学生在当下的就业形势下,能够以一种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些问题,这便是一种成长。

九 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性质的问题?

专业其实有时与工作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有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找到或者去找与专业很对口的工作。专业与工作不能完全的联系在一起,专业对口只是更有一些有事儿而已。但是,只要认真,凡事都可以做好。

根据调查:25%的人认为一定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认为那样才会做好工作,才能有机会更好的迁升。35%认为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这种是适应生活的好方法。25%的人认为专业与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再说,剩下的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爱做的工作,认为那样才能义无反顾的干下去。

在职场道路上,有人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一定要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要对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也有人说,只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行,对不对口无所谓。

十你期望第一份工作的理想月薪是多少?

当然,人人都想拿高工资,过好生活,但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能力、关系、人际等等,但总要与现实联合起来吧。根据调查:期望第一份工作的理想月薪1500元以下,没有人。这也于个人主观因素有关。13%希望是1500~2500元,看来他们比较实在。56%的人希望是2500~4000元,这在阶段是不是很好实现的,只有部分可以达到。4000~6000元的人占10%,其余都想越高越好。

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抱着“低不就”的心态来找工作,而相对一些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来说,高薪职位就更偏向于经验丰富的人士。于是,大学生就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其实,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起薪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你的工作感兴趣,有热情;你对你的工作认真负责;你对你的工作有所了解。你就不怕没有升迁的机会,加薪的希望了。

总结:最后,通过这次对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有着良好的心态。43% 的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8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做一些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很有必要,34%的人期望到大城市工作,51%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实际技巧和锻炼,38%的大学生看中企业的发展前景,35%认为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56%的人希望自己的理想月薪是2500~4000元,综合以

上数据,大学生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业问题。另外,国家出台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缓解就业紧张局面的一系列措施,无疑大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我国的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发展逐步趋于平稳上升状态,有力地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下,我国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上趋同于往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

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状况,用知识武装自己,让道德完善自己,使竞争提升自己!没有找不到的工作,只有不去找的懒虫!

附调查问卷

首先,感谢您参与这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调查问卷中。

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1、您的学历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研究生

2、现在的金融危机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

A、有;影响很大 B、有;影响一般

C、有;影响一点点D、没有影响

3、面对就业难,你的态度是:

A、先就业再择业B、先择业在就业

C、先考研 躲过现在就业的就业问题

D、待业直到合适的工作出现

4、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你会选择再什么地方工作 ?

A.经济发达的大城市B.东部或中部的中小城市

C.西部或乡镇D.无所谓,只要能找到工作

5、你认为学校是否应该对学生做一些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

A、有;很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6、你认为哪些专业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就业困难?

A、金融专业B、不动产专业C、物流专业

D、统计学专业E、影视传媒专业F、其他专业

7、面对金融危机,你认为大学生就业前自身要有什么准备?

A、出色的综合素质B、优秀的专业成绩

C、获奖证书或资格证书D、其他

8、你期望第一份工作的理想月薪是多少?

A.1500元以下 B.1500~2500元 C.2500~4000元 D.4000~6000 E.6000元以上

9、当前就业形势下,你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业渠道是?

A.学校教师推荐B.家庭关系C.校园招聘D.校友帮助

E.各类社会招聘F.网络招聘信息G.自己应聘H.报纸广播传媒报道

10、你应聘时着重企业的什么?

A、公司发展前景B、薪水的高低C、个人发展空间

11、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就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A.面临的竞争太强B.缺乏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C.专业知识不扎实

D.没通过英语等级考试E.就业期望与岗位现实差距过大?

F.就业信息量少G.缺乏就业面试技巧H.升学与就业矛盾I.其他

12、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性质的问题?

A、一定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C、专业与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7

金融危机通过信贷和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传递。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波及全球经济, 它的影响比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开始明显显现, 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冲击。在我国, 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 因此, 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同比增长仅为3.4%, 低于2007年1.8个百分点, 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进入2009年, 全球经济将持续同步下行。就中国经济自身而言, 从2008年经济走势发展趋势来看, 前景不容乐观。在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 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指出, 大学生的失业率将高达甚至超过12%, 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与此同时, 2009年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 超过600万人, 所以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以及社会上下关注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进口需求减少, 外贸企业萎缩, 服务贸易增长放慢

金融危机首先透过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下降、银行储蓄增加等现象, 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大量减少和萎缩, 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大幅缩水。对于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而这些又直接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稳定。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 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 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和国际金融、结算部门等。

(二) 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受到严重影响, 招聘需求下降

2007年,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 出口比重占91%。而且, 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 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 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最容易受到影响。

据海关数据显示, 2008年11月份, 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 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同时, 进口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 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 对外贸易下降必然带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 (IMF, 2008a) , 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2.2%, 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 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以接受订单进行来料加工为主要经营方式, 最容易受到冲击, 面对订单一半以上的减少量, 大量企业纷纷倒闭, 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大量裁员, 导致了失业率的大幅增加。

(三) 从全国范围来看,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情况更加明显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但相应年份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2007年, 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 至今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09年, 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关注成了不争的事实。

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过高, 而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水平较低

大学生普遍存在“天子骄子”的心态, 对未来的期望过于理想化和舒适化。据有关调查显示, 2008届高校毕业生中有58%将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地, 而选择在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大学生人数甚少, 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考公务员, 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吃苦, 怕受累。更为严重的是, 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自主创业观念淡薄, 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这样又被许多企业拒之门外。

(二) 高校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毕业实习和就业辅导不到位

为了扩大生源, 高校普遍改革专业设置, 但仍然存在着专业设置的不协调, 部分专业供不应求, 而又有部分专业被“冷落”, 失业率较高, 表明高校部分专业设置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本科生学习阶段, 大学生缺乏实习的机会与指导, 高校忽视了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 使大学生难得的实习过程草草了事, 未能在实质上改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致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脱节。

(三) 政府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不到位, 未能如实落实

面对着经济形式的重大变化, 引导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制定专项政策, 政策的制定必须根据各地高校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具体分析, 不能以偏盖全, 一蹴而就。而切实有效的政策必须落实到位, 按部就班的执行和实施。

(四) 用人单位招聘存在歧视现象

劳动, 是公民的权利。在用人单位稀缺、大学生资源丰富的经济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现象, 如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外貌歧视和经验歧视等, 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不要女大学生或只招聘本地户口大学生等。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 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 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 因此, 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 它取决于产品需求, 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 因此,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

(一) 平衡外贸出口与国内消费需求

出口与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重要内容, 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措施, 如提高出口退税、降低企业增值税等方法来鼓励企业出口, 稳定外部经济。同时应启动国内需求, 利用国内消费稳定经济增长, 根据各地区经济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与社会阶层发放消费券, 扩大消费需求。更应注重广大农村市场的开发, 农村家庭在日常生活用品和家电等消费品上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可考虑对农村家庭采取消费补贴的方式启动农村消费需求。需求的增长与扩大必然带来生产的动力、经济的增长, 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 优化财政投资结构, 引导产业调整升级

克服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财政投资结构和规模更要合理化, 合理的设计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 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对民营资本开放, 鼓励中小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和民间资本进入, 扩大社会投资的总规模, 将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与创业机会。

(三) 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

政府应及时审视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变化, 强化积极的针对大学生的专项就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 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 改善创业环境, 同时强化创业培训, 加强创业服务, 提高创业的稳定性, 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以引导大学毕业生去生产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支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等。

(四) 高校应切实采取促就业的专项措施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 重视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 使大学生明确人生与工作的目标。关注实习课程的开设与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为在校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在软硬件方面为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等学生提供支持, 如开设咨询办公室和培训等, 设立专门场所等, 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

(五) 大学生应正视现状 (客观) , 审视自己 (主观) , 苦练内功, 理性选择

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 大学生应时刻关注与分析经济形式和就业形势, 正视经济与社会的现状,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应该茫然不知所措或自暴自弃。同时, 更应该了解自己, 客观地审视自己, 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缺点, 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理想。

虽然金融危机带给我们巨大的打击, 但危机既是“危”也是“机”, 看准低潮时的机遇, 就能在下一波经济拉动中冲到浪尖。在国家、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必能顺利地度过经济“寒冬”。

摘要: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渗透,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行业性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发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政府、高等学校和学生应该如何解决, 本文将深刻探讨这一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诚信;失信;诚信制度

一、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自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就不断蔓延和扩散,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来自金融危机的就业压力对两个群体就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这就是农民工就业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从数量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然而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成为城镇就业的蓄水池,发挥着缓冲器的作用,失业农民工短期内可以返回农村地区。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往往在走出校园之后急需找到工作。在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这两大就业群体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升而迅速缓解,甚至会再度出现民工荒的现象,当前,国家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尽管经济形势良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较为突出。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饱和,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自从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09年是近几年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最为不利的一年。从供给方来看,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将有611万大学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除此之外,截止到2008年,还有150万往届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在2009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将成为更加突出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风严谨,为人诚信,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从高校毕业生的履约率来看,近年来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是值得充分信赖、堪当历史重任的。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勢的日趋严峻,特别是不断蔓延和扩散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后,要求投身于社会实践,参加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强烈。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有的毕业生为了谋取理想的岗位,把就业诚信道德抛诸脑后,引发了令人担心的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危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推荐材料造假。向招聘单位提供自荐材料是毕业生求职的第一道关口,不少招聘者也是据此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影响到录用。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一些大学生在制作个人简历和填写就业推荐表时弄虚作假。如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各种荣誉;拔高自己的专长等等。

二是面试时弄虚作假。有的毕业生在应聘面试时,不顾测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尽力去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点。一些公司为了节约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往往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并对毕业生进行一系列测试。用人单位电话面试时,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钻空子,找同学即时利用各种工具书、网络搜索进行帮忙。

三是不履行就业协议。在就业环境严峻、竞争激烈的大形势下,许多毕业生往往都会在手上捧着好几份签约通知书,毁约再签的情况较多。据调查,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是大学生就业找工作的时间,但从7月开始,又成了大学生毁约的高峰。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履约让用人单位伤透了脑筋。

四是报到后随意跳槽。许多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有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才一、两个月就换了三、四个单位。应届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加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影响了单位的工作计划。

五是不按期偿还贷款。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有效举措,只有双方都讲诚信,银行按时发放贷款,学生按时足额还款,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长期坚持下去。但近几年个别学生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导致银行的风险增大,毕业生被银行因为贷款问题被告上法庭的事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也是不诚信的一种表现。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学校和

社会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沉重的就业压力与强烈的就业愿望的矛盾,是诱发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因素,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有多种主观客观因素:

1自身因素

一是法律意识谈薄。很多学生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以后不合适时就违约。他们往往只考虑违约可能承担的经济损失,认为这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二是对就业形势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往往依据旧有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自己的就业指南,一旦发现一个较好的单位就一拥而上,草率签约,而很少考虑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如果有了更合适的单位便不甘心,因此产生违约行为。三是就业时间紧、就业渠道少。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时间集中,就业的渠道大多是人才招聘会,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到人才招聘会上的企业数量、规模也各不相同,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要。而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及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受时间、精力所限,往往抱着有了单位先签一个再说的想法,待有了更适合的又赶紧违约,造成违约事实的发生。

2学校因素

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端是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学校诚信教育弱化。在道德教育中,简单化、理想化和公式化的说教难以培养出有真善美的情感,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作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的踏板,甚至有的人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的技巧到处宣扬。道德教育的功能弱化使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

3社会因素

一是用人单位行为失信。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一些用人单位在占据主动地位的情况下,遵守协议条款的意识比较薄弱。用工不规范,承诺的条款不兑现,收入、福利、住房、三金缴纳无保证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企业参加招聘会,往往是打广告做宣传,或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有的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甚至用欺骗

的手段使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无视求职者的利益。招聘、应聘双方诚信的缺失,使整个人才市场处在一种彼此不信任的非正常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不诚信行为愈演愈烈。

二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诚信意识在消退,“拜金主义”在滋长,在利益面前,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失信现象时有发生,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件比以往大量增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信用监控系统的不完善,使守信者缺乏保护,让失信者从中渔利,社会道德规范对众多的不讲诚信现象没有特别的约束力,不诚信行为也就有了生存的环境。

三、认真解决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为重构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根本要求。认真解决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要着力做好下列工作:

1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

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如教师给学生写推荐信过程中坚决不能只签字不问内容;另一方面要及时制止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帮助他们认识错误。积极开展诚信建设的主题活动,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广大教职工要树立诚信观念,并且在教學、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使他们逐步了解认识自己以及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志向,制订职业生涯路线,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等。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准备求职时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求职就业的竞争力。

3建立健全校内信用体系

要搞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在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必须建立高校内部的信用体系。一是实行信用评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展开,形成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督促学生讲信用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二是构建毕业生一用人单位信用监督机制。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需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创造。就业指导部门向毕业生推荐的用人单位要严格甄别、审核,建立校内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谢绝接待。

4主动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在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要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对于个别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必须主持公道,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上一篇:课本剧表演活动主持词下一篇:二项式定理的十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