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荐8篇)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广大乡镇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为民造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精干高效、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乡镇干部队伍。
《意见》强调,要拓宽来源渠道、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县级机关不得变相占用乡镇编制,可在全县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改进乡镇公务员考录工作,一般应纳入省市县乡“四级联考”,也可以面向社会单独组织,对招人难、留人难的艰苦边远乡镇,可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扩大乡镇领导干部选拔视野,注重从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择优调任乡镇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要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严禁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意见》提出,要加强培养锻炼、提高乡镇干部能力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乡镇干部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扎实做好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实践锻炼,选派乡镇干部到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锻炼,组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互派乡镇干部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能力素质。
《意见》强调,要严格管理监督、促进乡镇干部履职尽责。坚持从严管理,严格执行工作、考勤、病事假等相关制度,切实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乡镇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约束。完善科学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保持乡镇干部队伍相对稳定,乡镇党政正职一般应任满一届,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内一般不得调动或调整。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上级机关一般不得借调乡镇干部,因工作特殊需要短期借调的,应征得借调单位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并明确借调时间。《意见》规定,要强化激励保障、激发乡镇干部队伍活力。加大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力度,注重从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县级机关提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应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要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统筹研究完善工资待遇政策向乡镇倾斜的具体办法,重点向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倾斜。乡镇机关设置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要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乡镇机关基本生活设施,关注乡镇干部心理和身体健康,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对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补助。
《意见》要求,省、市、县党委要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组织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注重培养乡镇干部先进典型,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客观公正评价和宣传乡镇干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尊重、关心、支持乡镇干部的氛围。
网络转载,涉及版权问题,立即删除。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2014年11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亲切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党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承载着党中央关心爱护广大老同志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把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意见》制定的意义
《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四个更加注重”的工作原则,确立“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提出“充分体现离退休干部特点和优势、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工作方向,并对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出具体要求,完善离退休干部工作制度机制。这是积极应对离退休干部工作自身变化的内在要求;这是准确把握离退休干部工作面临的大局大势的迫切需要;这是把党中央对广大老同志的深切关爱和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转化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关键一步,在离退休干部工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关于《意见》提出的措施
教育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和党员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服务保障方面,一是切实落实“三个机制”,即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二是明确地方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没有明确服务管理机构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地党委和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三是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离休干部离休费和公用经费、特需经费标准。四是对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原单位和原单位所在地有关部门、接受安置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
思想政治方面,要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离退休干部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加强离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学习阵地建设,他们家庭出身不同、战斗岗位、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社会环境、文化教育、信息理念的程度都不一样,面对这种特殊的群体,要做到加强教育引导,统一思想认识。
责任落实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完善职责,强化保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带头联系、经常走访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统筹谋划、科学指导,把离退休干部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履行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职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工作。三是搞好服务保障。《意见》强调,在推进各项改革中,要确保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机构编制稳定,工作经费、服务用车等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同时,要求全面实行地方各级党委老干部局局长兼任同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要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建设。
三、学习《意见》结合实际提出的建议
目前我们的现状与《意见》的要求还有些差距,首先要吃透精神实质要字词句段一字不漏的仔细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理解了文件精神实质,才会融会贯通与工作实践。其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坚持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区分情况、区别对待,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对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要求,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先行试点、探索实践、稳步推進。同时,通过专项督查、调研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推动文件精神的落实。最后注意研究贯彻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更好地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
广大离退休干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有在改革开放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他们都浴血奋战,忘我工作,为祖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都是矢志不渝的忠实代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凝心聚力,展示他们的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的幸福生活,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凝聚和释放正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浙教人„2011‟121号)、《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丽政发„2011‟89号)、《莲都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为总要求,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目标
(一)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引导教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普遍树立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德形象,显著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我区教师队 伍的满意度。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根据我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和规模,幼儿园公办教师和小学科教师配备得到显著加强,确保不断适应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坚持在编制政策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到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7%左右。
(三)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及终身学习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使广大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普遍提升,执教能力和水平普遍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幼儿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持证率达到80%;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教师新一轮培训学时完成率达98%以上。
(四)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依托“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批业务强、素质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在全区形成一支由“区教坛新苗、区教坛新秀(市教坛新苗)、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市名校长、省特级教师”等组成的骨干教师梯队。到2015年力争省特级教师4-6人,市名校长3-5人,市名师(学科带头人)100人,区名校长3-5人,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坛 新秀)200人,区教坛新秀(市教坛新苗)300人,区教坛新苗300人。
(五)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根据全区各类学校的动态需求,强化编制管理,规范学校领导及中层干部岗位设置,重视干部的培养培训和选拔聘用,着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资格准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晋级晋升、评优评先、挂职交流等办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以师德为核心,以能力水平和绩效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师校际流动制度,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服务面,城乡学校教师的分布趋向合理,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师资需求得到保障,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异,区域结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
(六)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实行倾斜政策,制定津贴补贴标准,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保障教师队伍稳定。
三、工作任务
(一)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1.切实规范师德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密围绕我区《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四个目标”、“六项要求”和“十条禁令”,坚持依法治教,规范从教行为。紧密结合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多渠 道、分层次、多形式地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定期开展师德群体创优、师德楷模、德育名师评比活动,举办师德论文、演讲比赛,组织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加强宣传报道,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理解教师、关心教师,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创新师德教育模式。改进师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着重解决教师队伍中违背职业道德要求的不良现象,定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整改,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教师幸福工程活动”为载体,切实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教师日常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及时疏导、化解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4.完善师德培训考评制度。建立和完善师德集中专题培训制度、新教师岗前师德培训制度和班主任上岗培训制度。严格考核管理,依据《莲都区教职工“师德承诺制”、“师德评估制”、“师德帮教制”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评价体系,学校定期集中组织师德评议活动,进一步推进师德考评工作系统化、制度化。各类评优评先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二)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培训水平1.健全师训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按照省政府规定的“各地应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各中小学应 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安排培训经费”要求,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确保师训工作正常运转。建立骨干教师(校长)培训专项经费,促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2.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力度。各中小学要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历达标计划,并加以落实。根据《莲都区关于加强干部在职学历培训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师经单位批准在规定周期内参加在职学习取得超学历毕业证书的,本科毕业奖励4000元,研究生毕业奖励12000元,并按180学时折算计入继续教育学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各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下同)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制定《莲都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专业培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以校本培训为中心,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对全区中小学在职专任教师和校长进行自主选择性的全员及专项培训。重视小学科专任教师培训,提高小学科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鼓励教师“跨学科、复合化”学习和发展,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科教师的新途径,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师转岗培训。定期开展教师专业能力考试,以考促训、以考促学,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自主性。加强考试成绩的运用与管理,深入分析考试结果,制定并落实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教师学科专业水平。
3.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根据现实教学表现,遴选部 分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名师工作室、导师带教、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等方式,助力专业成长。定期组织全区性的学科教学汇报和教师论坛,展示研修成果,促进名优教师的快速成长。以“接轨杭州教育活动”为载体,依托省内特级教师群体和高校教师优质资源,开展名优教师培养工程,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内外知名学校进修,参加国家和省级研修培训。定期选派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进一步完善《名师名校长的管理考核办法》,增强名师的荣誉感和履职意识,充分发挥名师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校本培训、新秀培养、农村支教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强化培训机构队伍建设。适当提高教师培训机构专任教师的高级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吸引优秀人才不断充实教师培训机构的队伍。完善培训队伍的师资选拔机制,严格遵循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等机制,切实把好培训师资队伍的入口关。强化培训师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培训师资考核聘用制度。加大对培训师资的培养力度,建立培训师资定期培训制度,拓宽培养途径,提升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指导能力为培养核心,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名校长资源,开发一批由名优骨干教师领衔、全区教师共享的教师研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建立五至十个学校优势学科培训基地,资助建立十至二十个名师工作室,着力指导学科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等资源,改善 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条件,提高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和培训水平,到2015年达到省级示范性进修学校要求。
(三)强化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效率 1.扎实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校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定期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制度,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落实廉政责任,增强权力运行的监管力度,长效落实校内党风廉政建设。
2.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根据人事部门相关文件的要求,严格控制校内领导职数,合理设置内设机构,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设正、副校长各1名,内设机构3个,配中层干部4名,达到18个、24个及36个班的,可相应增配副校长、内设机构及中层干部;小学(含校区及幼儿园)设一般设校长1名,内设机构2个,配中层干部2名,达到12个、18个、24个及36个班的,可相应增配副校长、内设机构及中层干部。
3.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积极探索校长职级评审机制,科学设置校长职级,综合师德师风、管理能力及办学业绩等方面指标,构建能上能下的动态职级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统筹的校长绩效考核与奖励办法,逐步建立符合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校长职级制的工资制度,适当拉开职级间与职级内等级工资的差距。
4.全面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科学设定校长在师德表现、学历、职称、任职经历、教学业绩等方面的基本任职条 件。新任校长必须具有2所以上学校工作经历,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校长应具有农村或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实行校长任期制,每届任期原则上为3年,可以连任。明确校长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完善考核办法,重点考核测评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学校管理实绩,并与学校的发展性评价挂钩。完善考核结果使用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职级晋升、奖惩、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改进和完善校长选拔聘用制度,落实“民主推荐、竞争上岗、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选拔聘用原则,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机制。
5.完善校长专业培训制度。按照校长岗位规范要求,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校长的实际需要,完善校长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制度。一是任职资格培训。培训对象为新任校长或校级后备干部。培训内容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使新任校长通过培训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具有履行职责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二是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培训对象为已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在职校长。培训要侧重提升校长的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对象为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高研究能力,办学成效显著的优秀校长。培训要立足于帮助校长理清办学思路,总结办学特色,发展学校个性,尽快完成从合格型校长向专家型、学者型、创新型校长的转变,逐步成为一名教育管理专家。四是校长专题培训研修。培训内容侧重介绍教育管理前沿理论、同类学校发展信息,总结办学经验、理清办学思路,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较为成熟的可借鉴 的经验。总之,通过系统培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校管理专家和名校(园)长。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1.实行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依据新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管理规定,以规范、优化、高效、精简、够用为原则,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学生数、班额和教职工工作量,综合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发展进程、外来人口子女就学以及推行小班化教育等因素,采取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教师备足率达96%以上。经区政府批准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学校,可按班师比确定编制。编制使用向寄宿制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适当倾斜。逐步配足农村学校小学科教师,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和教师老化问题。根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逐步加大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招聘比重,到2015年,全区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加强中小学编外用工人员的规范管理,依法依规用工,依法保障编外用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2.完善离岗退养制度。尊重教育行业特殊性,进一步完善离岗退养制度,确保师资队伍活力,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对年老体弱、经学校考核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且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经本人书面申请、教育局核实,并报人事部门审批同意,可提前离岗退养,离岗退养人员不占编制,待遇按照相关文件执行。对未到离岗退养年龄条件,但确因癌症、精神疾病、传染病等重大健康问题不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或不允许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凭市级及以上医院鉴定书向教育局提出书面申请,报人事部门审批同意 后,可申请病退或作为因病不计编人员。因病不计编人员病假期间工资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病假超过半年不参加年度考核,一旦恢复健康,须及时返校工作。教育局须对因病不计编人员进行一年两次的审核,并报人事部门备案。离岗退养、病退及因病不计编人员比例严格控制。
3.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周期注册制度。提高新教师的入职标准,完善新教师的补充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招聘程序,严把选人标准和质量。对新补充的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逐步推行在城区优质学校见习锻炼一年的制度,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再到农村学校任教。对新招聘的教师实行合同制,见习期不合格或在聘期内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者,可解除聘用合同。聘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方可转为正式教师。对招录的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否则予以解聘。新补充的公办幼儿教师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学历资格从专科转向本科。改革教师招聘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积极引进区外名优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省教坛新秀、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按区政府相关特殊优秀人才政策引进,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可作为准特殊优秀人才引进。特殊优秀人才直接分配在城区学校,但须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一年;准特殊优秀人才分配到农村学校服务一定期限,在服务期间若表现优秀,年度考核成绩排序连年居本校前40%的,可申请 免试进城。全日制高校优秀毕业生、国家“211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可简化招聘程序,根据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办理相关手续。积极实施借力发展,争取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我区支教或开展“柔性一周”活动,创设人才为我所用新空间。
4.构建校际师资流动机制。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制订激励政策,激发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村骨干教师力量,解决农村优质师资不足、城乡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城区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称时,必须具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安排城区骨干教师和中层及以上干部到农村挂职支教,让相应学科的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锻炼。稳步推进区域内教师适度流动制度和校长、骨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服务期制度,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服务期内考核均为合格,可直接申请免试进城。每年从农村抽调进城的教师原则上控制在农村教师总数的5%以内。探索实施城区师资定期流动制度,原则上要求在城区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以上的教师应当异校交流或到农村学校支教,合理控制流动教师的比例。教师转行和外调必须坚持服务期制度,获得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和被列为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后任教满10年;获得市名师、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后任教满5年;获得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者需任教满3年;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后任教满5年,中级职称教师满3年。原则上不进行丽水城区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同隶属之间的调动。
5.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合理制定教师专业水平评价 体系,引导教师注重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积累,把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过度强调论文与科研的倾向。在研究确定岗位结构比例、制定评审条件等政策时,坚持向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教师倾斜。农村中、高级教师职称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区教师。城区教师在评聘高一级职称时,应具备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一年及以上的经历。加强教师职称评后管理,逐步完善“评聘分离”、“待岗待聘”制度。健全教师职务聘期制度,按照德才兼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
6.改善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应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履职尽责、专业水平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奖惩、职评和聘用(聘任)的重要依据。要研究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参照《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经年度考核合格的,给予省特级教师每年24000元、市级名师每年12000元、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6000元、区级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每年4800元的“政府岗位津贴”待遇。对评上区级十大“教育模范”、优秀校长、农村突出贡献奖分别予以一次性5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同时,对聘任为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并且能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领和带动教育教学研究,圆满完成教科研任务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给予补助每人每年5000元的教科研项目经费,经费从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对 未按规定履行职责义务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省特级教师,予以告诫,连续两年被告诫的,取消荣誉称号。
(五)完善教师工资福利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调整与公务员津补贴水平调整的联动机制,同幅度提高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和福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对在农村和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制度,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关心教师生活,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因地制宜安排教师定期疗休养和定期体检。积极推行教师“安居工程”,统筹安排经济适用房。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好各类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政策待遇。中小学要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健全教代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重大事项公示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莲都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领导,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有关的重大问题,努力达成既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二)加强责任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财政部门要加大公 共财政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机制。人事部门要在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支持。教育局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健全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承担起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责,落实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加强监督力度
教育局要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指标。学校要建立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应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考察评估师德建设、教师资源配置、教师待遇、培训经费和培训基地建设等实际情况,并把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2〕6号)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宿舍是学生公寓的基本细胞,宿舍长作为宿舍的负责人,在整个学生干部队伍中处于最基层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宿舍长队伍建设,加强住宿学生的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直接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高等学校的稳定。
一、充分认识宿舍长在学生工作中的定位与重要作用
宿舍长是最小的学生干部,也是最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整个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细胞,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1.信息员作用。宿舍长作为宿舍的负责人,最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真实的动向,在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兴趣爱好、学习状况、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具有信息收集和反馈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存在的安全隐患,最能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2.领航员作用。每个宿舍成员都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优秀的宿舍长可以成为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优秀宿舍长的学习兴趣、个人品质和生活习惯,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有助于形成优良学风和宿舍文化。
3.管理员作用。宿舍内同学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等都要靠宿舍 长按有关规章制度去监督和约束,宿舍内部关系要靠宿舍长的协调和维护。这些管理、协调的作用,是其他学生干部所不能顾及到的。健康和谐的宿舍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明确宿舍长的岗位职责
1.带头遵守并督促本宿舍成员严格遵守宿舍管理相关制度有关规定。
2.认真贯彻和落实校院布置的各项宿舍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和积极参与各项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协助做好日常管理和宿舍评选工作。
3.主动了解、关心宿舍同学的思想、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有关情况,做好信息员工作;认真协助做好个别重点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
4.讲究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敦促宿舍成员按时作息,做到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按时上课,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和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5.认真学习和宣传防火、防盗等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做好安全工作。
6.及时反映或处理宿舍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7.认真完成上级组织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选拔与培训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宿舍长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宿舍长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靠得住、用得上、顶的起的宿舍长队伍。1.任职基本条件
①思想上进,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②团结同学,公私分明,有耐心、有恒心、有爱心; ③生活学习习惯良好,勤奋学习,敢于担当,有创新思维; ④要带头遵守校纪校规,自律性强,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2.选拔注意事项
①新生报到入学安排宿舍时,可初步确立临时宿舍长,给予考察期,避免未加考察,随意指定。
②正式宿舍长除在宿舍内部公开竞选、推荐外,可纳入班委会竞选议程,或由辅导员直接任命,同时建立健全宿舍长信息档案。③宿舍长的任期与其他班委一样,一学年一任期;对于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宿舍长,鼓励连任。
④特别注意避免宿舍长任期过短、频繁更换或可有可无等情况出现。
⑤在日常工作中,可由班级生活委员统筹班级内各宿舍长的基本管理与指导工作,或由辅导员直接参与指导与管理。
⑥建议将班委会、学生会、分团委以及党建工作委员会等主要学生干部与宿舍长队伍建设有效结合,鼓励兼任宿舍长职务。
注重宿舍长队伍建设工作,对宿舍长队伍的培训也放到重要位置,将宿舍长培训纳入整个学生工作计划的重要环节。
首先,建立三级培训机制,达到明确岗位职责、认识岗位作用、树立服务意识的目的。
第一级:开学后,由班级负责,开展班级内宿舍长培训第一课; 第二级:期中时,由二级学院负责,开展二级学院宿舍长全面培训;
第三级:期末时,由学工处负责,组织全校性的“宿舍长论坛”,加强学习与交流。
其次,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一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使宿舍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贯彻落实宿舍管理、防火防盗和安全用电等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宿舍成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自觉对宿舍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积极配合校院进行宿舍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够及时上报;不断加强室友之间的团结,协调解决室友之问的矛盾纠纷。
二是加强对宿舍长的“养成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意识,通过举行“文明宿舍”或“学习型宿舍”评选等各种活动,激励宿舍同学自我约束,在自我教育中完善自己。鼓励各宿舍长积极开展“室友帮教、共同进步”等活动。
三是提升宿舍长的“技能教育”,通过会议制度、交流制度和技能比赛等,开展“交叉参观、取长补短”,“室长交流、拓宽思路”,“寝室美化、形成习惯”的系列活动,开展品德感恩教育、执行力和协调力培训、心理和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宿舍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宿舍同学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宿舍的自主管理能力。
四、考核与奖励
1.形成制度化的考核体系,开展常态化的考核工作。宿舍长考核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在考核内容上,可从宿舍遵守公寓的管理制度、卫生检查情况、反馈同学意见和建议情况、宿舍文化创建勤快、宿舍宣传工作情况、协助维护管理秩序等方面执行;在参评人员上,主要从宿舍同学、邻近宿舍同学、班委会、公寓自律委员会以及辅导员评价等多层次、多方面给予考核。
2.对于有在公寓安全稳定、纪律、卫生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给予重点加分,而对于未按时落实分配的任务或玩忽职守的给予考核减分,对宿舍存有安全问题(违规电器、晚归不归等情况严重)的实行一票否决,及时更换并严肃处理。
3.要将宿舍长纳入“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行列,进入“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范围。
4.开展校级“百佳宿舍长”评选活动,召开“宿舍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集中表彰、宣传。
5.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宿舍长,在其他评优评先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如就业推荐、入党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
重视宿舍长队伍建设,实际上就是践行“生活即教育”的育人理念。对于宿舍长这支重要力量,要认真选拔、重点使用、提升待遇,注重在能力上培养、制度上保证、培训上投入、奖罚上分明,努力锻 炼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会工作的宿舍舍长队伍,充分发挥宿舍长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管理、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以及学生互相进步的引导者。
干意见
津城建院政〔2007〕24号
(经2007年4月25日党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校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1.明确指导思想,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观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深刻认识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命线的实质,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确定目标任务,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我校今后几年的教学工作要求是: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人才培养形成特色,使学校成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着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培育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工作体系。
3.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依据创建城市大学的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搞好主干专业建设,重点建设应用型工科专业,兼顾理、管专业,优先开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以办好优势专业、扶植特色专业为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各系部重点建设好一个本科专业,至2010年建成5-6个特色专业。
4.抓好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专业建设,突出核心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抓好重点课程建设,建好10-20门校级精品课,6-8门天津市精品课程,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结合课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推进双语教学。
5.合理编选教材,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合理选用和编写有特色的本科教材,全校各专业要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重点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按照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教师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和教学指导书。教学中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努力做到教材要规范、教学有特色。
6.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要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和质量,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方法与手段,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的要求;组织好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论文)活动,确保质量;抓好毕业环节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组织地安排学业优秀或具有特长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7.开拓多种渠道,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的新路子,加强与核心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室管理改革,增强实验室的开放性,力争在2010年建成3-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6个天津市优秀实验室。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校外实践基地。
8.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教学基本建设。保证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投入比例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确保学生的实验与实习质量。继续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和其它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
9.加强师德建设,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严格要求,严谨治学,弘扬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遵守校规,依法执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要热爱学生,主动担任导师、班主任,教书育人;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
10.优化师资结构。通过高学历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才引进等措施,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0年,师生比达到1:16以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出一批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示范作用;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11.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工作责任。要建立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工作规范的具体措施,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与考核;突出对教学质量的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奖励、岗位聘任、职务评审、岗位津贴等挂钩,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1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坚持教授上讲台,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建设教学团队;继续实行主讲教师认定制,严格审核主讲教师资格,确保教师质量。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13.规范教学管理,健全教学工作制度。建立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依法治教的水平;建立院、系两级教学工作管理体系,有效推进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化;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基本制度、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等制度,定期对系(部)教学工作进行评估。14.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和考核评价制度,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素质;选拔高层次、高素质人员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为教学一线服务,努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5.大力提倡科研,提高师生创新能力。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改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坚持教师下企业进行科研和应用锻炼等做法,积极寻找产学研合作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开发能力;大力支持教师研究开发学生实践教学项目,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16.开展教学研究,精心培育教学成果。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教学成果;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推进办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7.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课堂秩序和学习环节的管理,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为主体的学生管理队伍的作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优良学风班和优秀学生评比等有利于学风建设的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18.重视校园文化,大力营造育人氛围。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培养、评选并奖励优秀学生,宣传他们的事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9.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探索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新路,创新管理模式,拓展和推进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建设适应市场需要、有我校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全局,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医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医疗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卫生人力资源、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医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规范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质量,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求,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
三、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运行
各级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根据医学教育高成本的特点,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医学教育的生均拨款。中央财政从2008年开始,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医学本科生的生均拨款定额标准予以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在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将对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医学教育予以倾斜。教育部将把地方对医学教育的生均拨款情况作为审批医学类专业(指毕业生可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专业)的重要指标。学校要加大医学教育的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特别要加大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改善实践环节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运行需要。附属医院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五、重视实践,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要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共同制订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估和认可制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为保障医学临床教学质量,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应使医学类专业在校生数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床位数之比达到1:1,毕业实习生生均实际管理病床不少于6张。在高等学校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及教学水平评估中,要加强对临床实践教学的考察,实践教学环节不合格的学校应削减医学教育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要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计划地安排医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管理机构和队伍,完善临床教学工作协调制度和机制,保证教学秩序,及时研究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严格临床教学人员的聘任制度,明确临床教学人员的职责;完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实践教学大纲,提倡以临床二级学科为基础的宽口径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的管理和考核。
六、建设队伍,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牢固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名师、名医为本科生授课。完善临床教师编制管理,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政策、完善制度促进临床医务人员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医德建设,不断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大力宣传在教学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医学教育教师队伍。
七、实施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各医学院校在实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探索和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八、创新管理,建立统筹协调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医学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管理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卫生需求为导向,促进医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建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切实加强高水平医学院建设。
承担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把教学建设纳入附属医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促进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
巩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医学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拔尖创新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
九、完善体系,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进一步明确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师培养的必需阶段,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完善培训标准和培训基地标准,组织审定培训基地;研究制订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相关的人事管理、资金筹措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有关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团组织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健全管理机构,规范基地的审定与管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培训质量。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考核、聘任、晋升等人才管理制度相结合,保证卫生技术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认真研究和把握远程教育的特点,推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
十、统筹规划,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层次结构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综合考虑医学教育资源等因素,确定总体规模,统筹规划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各阶段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严格控制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积极发展护理、药学等卫生职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和地区卫生人才需求状况、办学条件、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计划。
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并适应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研究加强中医药教育。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各阶段合理衔接的医学教育体系。
十一、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
高等学校增设医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教育部,教育部征求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意见后审批;增设医学相关类、药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须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意见后批准,本科专业报教育部备案。严格控制中等教育医学类专业招生。职业技术学院原则上不新增医学类专业点,未经教育部批准的医学类专业一律停止招生。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
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医学相关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只允许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其中自学考试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未经教育部批准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高等学校不得以联合办学形式在中等学校举办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试办初中毕业五年制医学教育必须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十二、强化措施,积极为农村培养适宜卫生人才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培训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大为农村培养适宜卫生人才力度,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服务。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省级政府安排高等医学院校面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培养卫生人才可以申请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地方政府与医学院校联合制定为农村乡(镇)、村卫生机构培养卫生人才方案,其中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考生,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按定向就业招生管理办法,适当降低录取分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制定规范和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建立面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医学院校要积极组织支援农村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拓宽在职、在岗培训渠道,提供培训机会。
十三、狠抓落实,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是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措施。高等学校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建设为本地区服务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促进社区卫生人员转变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培训补偿机制,在5-10年内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完善社区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并将社区卫生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人才管理使用的重要依据。
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遴选和建设一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社区教学示范基地,鼓励条件较好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承担各种培训任务,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制一批高质量的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培训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一、充分认识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我国也先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实践证明,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兽医工作队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可以把动物防疫的网络延伸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的意识强化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的技术传授到基层,有利于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置,有利于各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近年来,各地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项工作整体上进展还很不平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经费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极不适应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需要。各地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不断提高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二)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要按照“因地制宜、按需设置、明确责任、择优选用、注重素质、创新机制”的原则,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建立起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三)科学配置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配置,要与动物防疫工作实际相适应。要确保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在基层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畜禽饲养量、养殖方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免疫程序等因素综合测算。科学合理配置村级动物防疫员。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设立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饲养量大、散养比例高或者交通不便的地方,可按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
(四)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责任。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责任制。村级动物防疫员主要承担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动物强制免疫注射、畜禽标识加挂、散养户动物免疫档案建立、动物疫情报告等公益性任务。各地要进一步量化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任务,细化质量标准,明确考核指标,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进度具体、要求严格。
(五)做好村级动物防疫员选用。建立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选用制度。村级动物防疫员要优先从现有乡村兽医中选用。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掌握选用条件,严格选用程序,严把进人关。要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明确其权利义务。
(六)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各地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支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要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把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纳入动物防疫队伍整体培训计划,制定系统完善的培训方案。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七)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考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各地要把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定期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村级动物防疫的工作开展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报酬补贴挂钩。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给予相应的处罚。要坚持人员的动态管理,对综合考评不合格的,要及时调整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要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监督管理办法,严肃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纪律。规范村级动物防疫员行为。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摆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根据本意见的精神,制定本地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要把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作为考核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指标,逐级进行考核。
(九)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费保障机制。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在中央出台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制度。要认真测算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任务量和工作强度,把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保障水平。要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配备必要的疫苗冷藏设备和防疫器械,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装备水平。要加大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技术水平。
【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07-27
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校友工作的若干意见05-29
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11-24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12-10
《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12-18
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意见07-22
县委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06-09
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10-08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