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共14篇)
4月22日吴晓晖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我想和大家谈的话题是: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讲究修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令别人尊敬并被大家推崇的行为。
那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孩子呢?老师希望你做到如下几点:
1.见到客人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当客人老师与你交谈时,要表现得大方、主动、彬彬有礼。
2.上课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将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放在座位的左上角。预备铃响后,迅速有序进教室。
3.课间要开展正当活动,不追赶打闹,不高声喊叫,不在教室里做剧烈活动,走路脚步要轻,要靠右行。上下楼梯一定要有秩序地靠右行走,注意互相避让。上厕所要文明,不奔跑,不玩水。
4.保持教室、校园整洁美观,看到地上有果皮纸屑,主动弯腰拣起。课间不在校园池塘边逗留、玩水。
大家上午好!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今天都是一个十分特别并将永远铭记的日子。来自五洲四海的新同学汇聚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古老的燕园因你们的到来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北大的大家庭又迎来了新的力量。
同学们,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其实不大,但因为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伟大的学术传统,被世人称为“圣地”。在这里,传统建筑庄严壮丽,古典园林清幽柔美,无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秋日的黄叶纷飞,都令人陶醉;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师与学子教学相长,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而那些今后与你们朝夕相处的“牛人”,也许会让你们感到“压力山大”,但更能激励你们奋发图强;在这里,图书馆的藏书浩如烟海,学生社团争奇斗艳,校园活动目不暇接,国际文化多元融合,你们会真正地体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同学们,未来几年,大家将在燕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近些天,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话在你们入校第一课上表达我内心的祝福。思前想后,我想把一句话赠予刚刚入校的你们———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北大是精神的乐园,自由的乡土,但她首先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知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同学们会有很多选择,学校和老师们也会尊重同学们的选择,创造条件,鼓励大家个性化发展。但无论如何,大家都要珍惜韶华,静心读书。1941年,毛主席曾专门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他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如果不考虑这段话的具体背景,毛主席从一般意义上对年轻人提出了希望,那就是潜心学问。只有打下了扎实的科学基础,将来才可能在各个领域成就大事。同学们,进入北大,你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充满挑战的起点上。唯有做好心无旁骛、一心治学的思想准备,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走得顺畅。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在北大,文理兼修、通融并蓄的学术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我们的文史哲、数理化和医学等基础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历史积淀,都已成为国内外的最佳品牌。2010年,学校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文理医工等各学科的名家大师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融会贯通的高端平台,许多本科生也慕名旁听。同学们,你们历经十余年的辛苦来到北大,千万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时光,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吸收一切有益的养分,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多去体育场,不断健全自我的智识,不断丰盈内心的世界,视野开阔了,气象会更宏大,就能为未来更好地成长打牢基础、累积势能。
讲到这里,我还想问问2013级的同学们,在开始北大的生活之前,你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为何来到北大? 几年后,我又将以怎样的身影告别北大? 如果想过这个问题,并有了清晰的答案,那你们应该为自己鼓掌;如果还没想过,那么不妨多用点时间去想一想。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回答。作为校长,我不会给一个标准答案,我只想提醒大家,以你们的智商和经历,可以拥有很多的选择,但为什么单单选择来到这里?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和意义上讲,你们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望?
同学们来北大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出国、读研,或者找工作,这些现实的发展,可以是短期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要记住,树立了什么样的志向,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路;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人生。同学们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你们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燕园的几年,同学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做好学问,也要思考如何立身做人;不仅要恪守学术道德,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心去慢慢沉淀和培养一种为学和做人的高贵品味;不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他人、社会和国家贡献印有你们标记的一份热度。
同学们,刚才我与大家分享了一些思考和希望。其实作为校长,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学校应该给同学们提供些什么,从而让大家感到有所收获。今天,是我第一次作为校长对全体新生讲话,我也谈一下自己对北大教育目的的想法。我认为,北大的教育是要向学生传授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每位学生会因有一段在北大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而成为一个有格局、有底线、做人做事皆有品位与追求的人。简单地讲, 我希望北大的学生都能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同学们,未来的路,就在脚下。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历程和深刻变革。你们是幸运的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2013年的这个秋天,在燕园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你们满怀憧憬地走进北大,将在这里开启人生新的一页。我校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曾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仍未结束,五四以来的学术浪潮还在延伸。在未来100年中,中国学人大有可为,而北大学子在引领学术潮流上应该当仁不让。”今天,属于你们的崭新生活已经在燕园开始, 北京大学115年厚重的历史长卷此刻就呈现在你们面前。如今,她正期待着你们意气风发、当仁不让地来书写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什么是读书人呢?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他在文中使用了一个“混”字,指出了某些人读书不纯的动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极少数的人利用权和钱交易从大学获取硕士或是博士学位,就是这种混文凭作装饰品心态的表现,他们从而亵渎了学位的真正学术价值。我们还应当看到,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大学普及化的程度。但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学的学生中,抱着混文凭的人,其数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那么,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会读书的人居多,而会读书的人可能只是少数。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依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么,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深知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必须营造一种恬适娴静的心境,唯有此时才进入到浩瀚书的世界。他们通过读书,以达到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如此的心境,通过读书达到增智慧的目的,那无疑就是会读书的人了。
清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他以“窥”、“望”和“玩”三字形容读书的态度,也恰好地反映了不同年龄的人读书心境。我已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一生都是在与书打交道,读书、教书和写书成了我的全部的精神寄托。依照张潮的论点现在我也到了“台上玩月”的阶段了,读书的功利性对我已经没有任何的诱惑了,因为我已经不需要获取文凭、晋升职称或是申报成果奖了。什么叫做“台上玩月”?我理解所谓的“玩月”,就是完全摆脱了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以超然的态度,欣赏书中的知识的美,品味知识的真正价值,以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
我虽然是一个老年的读书人,但绝不敢自诩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至今,我仍然还在苦苦地求索,可谓是愚者千虑终有一得,愿意与广大青少年们交流读书的心得。我的体会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读书贵在于精,包括精选、精读和精思,这是每一个名家读书的共同的心得。宋朝欧阳修四岁丧父,因家境贫寒既无钱上学,也买不起书,由母亲四邻借书,他靠抄书完全靠自学而成为唐宋把大家之首的大文豪。因而,他最懂得读书和做学问的真谛。他说:“读书趋简要,言说去杂冗。”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既指明了读书贵在于精的道理,又阐明了著书立说必须言简意赅。
可是,在“好大狂”的思潮影响下,现在图书的版本越来越大,字数也越来越多,八十年代初期的小开本的图书已经很难再寻觅到了,真有点怀念那时便宜的小书。现在,无论是学术著作或小说动辄数十万言,有的甚至百万字以上。目前,连研究生的论文多数都是十万字以上,有的甚至多达二十万字。可是,在民国时期和国外的学者,他们最富有创造性的著作都是少而精的。例如,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校注人间词话》,其中曾经创立了“境界说”,但仅有小三十二开本七十页,只不过四万字。曹聚仁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话》,叙述百年历史仅有五点五万字,如果由中国现在的大学教授们来撰写,至少要写上百万字。
又如,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拉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在1953年4月25日的英国权威的《自然》上,该文仅有九百六十多个字,但却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约翰·纳什在二十二岁时,仅仅以二十七页的论文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其中发现了“纳什均衡”的博弈论。他三十岁时突然患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但三十多年后竟奇迹性的康复了,并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罗伯特·哈钦斯曾经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二十一年,被称为永恒主义教育家,他撰写的《乌托邦大学》是只有三十二开本八十六页,是一本十足的小书,但却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
显然,要想读小而精的书,必须改变我国当前学术界追求多而杂的著述风气,只有著作者提供精品的著作,读者才能读到精品的图书。我国当前学术状况是,许多学者著书而不立说,时兴主编或合作编书,这是快捷出成果的诀窍。试问:古今中外的传世经典著作,有哪一本是合作编写出来的?一本极有创意的著作,其核心观点及其论证,充其量几千至多几万字足矣。然而,现在大部头的著作,多数是故弄玄虚,或者是为了赚取稿酬,不仅对读者毫无启迪作用,而且令读者感到厌烦,这也是导致当今不少人不愿购书和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而最高境界是读“通”。通常,学校的老师问学生:“书你读懂了没有?你们学会了没有?”其实,读懂只是限于被认知的某个学术理论或观点,这只是浅层意思上的理解,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认识阶段。从认识论上说,人的认识有三性,即感性、理性和悟性,它们是不同层次的认识能力。人们通过五官对外界世界进行感触,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这是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的目的是“知”,也就是知道了感触到的事物是个什么东西。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进入到理性阶段,它不再需要再经过五官,而是通过思维加工,把观察到的事物彼此进行比较、判断、抽象,经过去伪存真,以便得到理性的认识。因此,理性认识的目的是“真”,也就是更深刻、更完全、更正确地反映着自然的本质。
但是,人的认识仍然没有结束,还需要深化到“通”的阶段。为什么说“通”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呢?这是因为“懂”仅仅还是限于某个事物本身,而“通”则已超出事物本身,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了,所以“通”比“懂”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在汉语词汇中,有通达、通彻、通晓等语汇,都是指对某一事物透彻的了解之意。我们常常所说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博古通今”、“心有灵犀一点通”和“一通百通”等,就阐明了“通”字的深刻蕴意。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通”的境界呢?这就是悟性的功能,悟是通向智慧的唯一途径。古人说,学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无是区别读书人优劣的主要分野。悟性是能够学会的,但却是不可以教授的。一般来说,悟性的获得是在娴静的冷环境中,通过自己反复揣摩,不断的内省、反思、渐悟、顿悟,从而获取智慧。渐悟与顿悟都是获得智慧的途径,不同的渐悟是逐渐的,而顿悟是突发的灵感,像创造性的灵光一闪念就是顿悟。窃以为,读书人只有获得悟性,才能达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因此,做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对于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来说,这是专业学习课程的要求和自身提要的需要。教师应该要以培养有文化的人为教学目的,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一个个灵动的文化者。一个有较高文化品质的人,往往是理想信念坚定、兴趣爱好广泛、道德情操高尚、精神境界脱俗,而这正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的。
第二,对于个人来说,文化是立命之本。人有两个生命: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文化是使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延长的根本。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它不仅是对个人的外在形象、行为举止、道德修养、思想内涵,更注重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思想的厚度。因为有了这样的长度、宽度、厚度,就不会随波逐流,能在风浪中屹立,一路向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今年是国庆60周年。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一些庆祝活动自然是少不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我们自己本身素质的培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忠诚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里,更不能说一些反共产党、反一个中国、反社会主义、反民族团结、反社会安定的一些言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学生阶段,这些是我们最基本也是唯一能做的。
接着,就是维持好纪律,保持目前初二班级的和谐稳定。无论是班级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国家的法规法律,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遵守。维持好秩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坚决杜绝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如迟到、早退甚者逃课、斗殴、擅自离校。这些都是一些严重违纪行为。
然后,就是尊敬师长、同学。尊敬别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美德。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你怎么能称自己是一个学生?!就像最近发生的赵奕栋对语文老师比中指的事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觉得,我们班全体同学应该以此为教训,加紧尊师爱学之风的建设。最后,就是认真学习。学生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是学习。如果不学习,何谓“学”?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每次考试认真尽责,配合好老师。
要讨别人喜欢,正确的方法是靠你做一些“吸引人”的事情,但你必须确定自己不是只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这样做,这样对你来说必须非常自然,也极富吸引力,否则不管别人怎么喜欢你,你也无法获得温暖,他们觉得你怎么样也无关紧要了。以行动维护和增强你所相信的价值,你将感到别人喜欢你——因为你做了正确的事情。
成功的人都喜欢自己,他们以发展为动力,只要有可能,就总是提高自己,改进自己。
受人欢迎十项原则
(1)记住对方的名字。熟记对方的名字可使对方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姓名对于个人而言,最具代表性。
(2)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位随和的人,而且令人不致感到有压迫感,
换言之,你必须是一位态度轻松自然, 毫不做作的人。
(3)为避免发怒生气,试图训练自己面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从容不迫。
(4)不自私。无论任何事情都不逞强,不力求表现,而以自然的态度去应付。
(5)保持关心事物的心态。如此一来,人们通常会乐于与你交往,而受关心的对方也会因为你而得到鼓励。
(6)尽量除去个性中不拘小节之处,即使是在无意中所产生的。
(7)努力化解心中的抱怨。
(8)将以爱待人的态度推及至每一个人身上。尤其不要忘记威鲁洛加斯所言:“我从未遇到过讨厌的人”,并秉持这一信念努力实行。
(9)对于友人的成功发展不要忘记表示祝贺之意。同样在有人表示悲伤或失意时,也不可忽略诚恳致上同情之意。
如果从前的哲人复活的话,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们最怀念的品质一定就是善良、丰富、高贵,他们会为我们今天缺乏这些品质而感到遗憾。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对这三种品质的理解。
一、善良——生命的同情
第一点,善良。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恶、不善良,而又不受制裁,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善良。一个好社会和一个坏社会最基本的分别就是能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如果普遍没有善良,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优秀的灵魂,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善良,他对生命有一种感动。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职务,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的。可是后来,慢慢地,我们就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生活了,而是作为一个身份或者所謂身价。而且往往也是把自己看成这样,很少去倾听自己的生命到底要什么东西,自己的生命过得舒服不舒服,这种敏感没有了,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质的东西。
我认为,物质的欲望是被社会刺激起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但我们往往被这种物质的欲望所支配了,而忘记了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不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关系,而是利益的关系,我觉得同情心的泯灭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生命感觉的麻痹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现状来看,人们善良的缺失和对于生命感觉的迟钝确实比较普遍,这是很可悲的。我们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对他人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冷酷。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有时候我们不敢善良,因为经常有一些坏蛋利用人们的善良来设陷阱。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
二、丰富——精神的财富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丰富”。“丰富”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存本能。“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怎么样去“丰富”呢?我觉得有三个途径。
首先,就是要有独处的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
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丢掉的是灵魂,会变得浅薄。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别人那里去。那么,尼采就问,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他人的干扰。一个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质量的交往。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无非是利益的交换。
第二,通过读书来形成更高的自我。读好书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自己的灵魂也会越来越充实。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多和大师们交流,慢慢地,读者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的愉快啊!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品位要高,这样才有意义。我们这个时代看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在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是不会属于你的。
此外,还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我觉得成功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智力生活要始终是活跃的,情感生活要始终是丰富的,只要给予一个合适的环境,这样的人迟早会成功的。如果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工于心计、拍马奉承,那么这样的成功是非常平庸的,这对于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不成功,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的人生仍然是成功和充满意义的。
三、高贵——人格的骄傲
第三个问题,我来讲讲高贵。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高贵”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价值。但那种“高贵”不是指地位,而是精神上的高贵。
第欧根尼是希腊划时代的一位哲学家。那时候统治欧亚大陆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第欧根尼提倡人应该过简朴的生活,因此他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完全是一个乞丐的样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碰到第欧根尼,大帝对他说,我是大帝亚历山大。第欧根尼回答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狗崽子是第欧根尼的绰号。亚历山大顿时肃然起敬,对他说,先生,我能帮你什么忙吗?第欧根尼说,你能给我做一件事,就是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就乖乖地走了,他边走边对侍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愿意做第欧根尼。第欧根尼在物质上过着很简单的生活,但是在灵魂上他是很骄傲的。
康德说,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都不能把人作为手段。所谓“人是目的”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是道德、精神层面上的高贵,是精神性。而不能把这个意义上的人作为满足物欲的手段,当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做不道德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人就只是“手段”了,而没有把自己作为“目的”。
对待他人也应该这样,不能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每个人都要看成是有尊严的人、有灵魂的人,让灵魂与灵魂相对待。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普及尊严感,这样的社会才会是美好的社会。最后我想说,就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善良、丰富、高贵。我们应该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我怀念这些品质,也希望现代的人具备这些品质。
(周国平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有删改)
拔河比赛将在闪闪灯光与黑不见五指的夜色的边缘处进行。
刚开始,星星躲在云层后微颤,空气憋着气、绷着脸般紧张又期待。“没事儿,咱都进小组前四了,多牛啊!”一阵放肆的大笑后,气氛稍稍缓了下来。
赢了!第二场的比赛就不太轻松了——最后还是输了,有些灰心丧气和失落……班里的那些“逗比”怎肯让对方兴高采烈时自己的队友哭丧着脸呢?“嘿,咱们班哪,以2:0的绝对优势取得第二名!”“伙计,亚军呢,不错啊!”
于是,每个人又开始没心没肺地笑着,这样只是想告诉彼此,告诉那些拼搏的队友:其实,我在乎的并不是成功,我在乎的是你们。
二、踏出家门、迈向人生
我现在还时常想起那里的一棵棵树、下雨后的星空还有一座被依靠的矮山。
空气是无比清新的,无比淡雅的。同学们嘴角提起的笑容,就如同在草丛中笼住了一只萤火虫一般自然纯朴。风,顺着每个人嘴角的坡度——下降再上扬、下降再上扬,一直吹到了山那边,那里的树也分明舞动了几下。和谐与爱意就这样乘风归往玉宇琼楼,惊动了正冷瑟的天宫。
月亮的光怯生生地从山后面升起来,宝蓝混些墨黑色的天空上有着不确实的星星。我感到有些冷,又好似有些害怕……
简简单单地想家?好像不是——只是有些惧怕担忧踏出家门、迈向人生、参与未知的迷茫与孤单吧。
哨声响起,迅速起立!“军体拳第一套,格(儿)斗准备!哈!……”
三、要做一个有灵魂、有血性的人
教官说了,要做一个有灵魂、有血性的人。灵魂是藏于人内心深处的,而血性是因内过满而于外所迸发的。
深思着其中的韵味,却久久不得。晚上细雨蒙蒙,不论远处近处都被灯光散射,朦朦胧胧。这种意境中练军体拳会让人迷失掉现实中十余年的自己,重新创造一个有灵魂和信仰,有血性、魄力的铁血青年。一声声呐喊,说是惊天动地,不如说是震到了自己。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话题是: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在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只有首先给予别人爱,你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只有首先给予别人敬,你才能得到别人的敬。
你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吧?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让世界永远铭记的时刻,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郑美丽老师组织同学们向安全地带——操场撤退。当她发现李小燕和牛壮壮失踪时,又跑回教室,这时她看见一块预制板向俩名学生砸来,郑老师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掉下来的预制板,护住了学生。学生们得救了,而郑老师却倒在了血泊中。郑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在危险面前,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直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师爱大如天。
朋友,你看过《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这本书吗?书中讲了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叫邦迪的小男孩,为了救相依为命的叔叔的命,手捏一美元的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购买上帝。直到天黑,第29家商店的店主(店主是隐居该市的一个亿万富翁)热情地接待了他。店主被邦迪的爱心感动了,花重金聘来了世界顶尖医学专家,对叔叔进行会诊,终于治好了叔叔的伤,挽救了叔叔的生命。真正的上帝是邦迪的爱心,是他的爱心感动了老人,从而救了他叔叔的命。
看了上面的两则材料,他们的爱心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许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做出他们那样感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我想,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不会拒绝任何一次传递爱心的机会的。在我以为,所有的问题应当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因为只有有了爱心,大家才能学会宽容、学会感恩,有了爱心就能防止大家心生恶念,防止走错。爱心就是同学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指引你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那颗北斗星。
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就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哪怕是他不停地在你身边唠叨,因为只有他才是你这个世上最亲的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就要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哪怕是他曾经对你进过了严厉的批评,因为只有他才是你的成长道路上给你最大的无私帮助的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就要学会善待自己同学,哪怕是你们刚才还在争吵闹矛盾,因为只有同学才是你学习道路中的同伴,有了他的存在,这个旅程就不会再觉得孤单。
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就要学会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因为他们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有了他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的充满色彩。
我想只要同学们心存爱心,学会感激,与人为善,懂得包容,大家就一定会在我们的学校学习得好,生活得好。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与索取。爱身边的人就要主动帮助别人。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应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需要帮助别人。爱身边的人,就要饱知人饥,暖知人寒。爱身边的人,就要视人若己,济人危难,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先人后己。爱身边的人,就要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要学会理解,理解是为了宽恕,理解一切更需要宽恕一切。爱身边的人,就要谦虚谨慎,不孤高自傲。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春天里的一缕微风,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过去人们把儒学看做一种政治学说,一种封建社会的统治学说,认为它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所以要把它否定。在我看来,儒学的核心不在于统治的学问而在于做人的道理。儒学讲的是人生的学问,所以今天我们要传承、弘扬儒学的优势。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做人的道理,这是儒学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人生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青年人非常关心、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谈一下自己对儒学和人生的一些思考。
当然,儒学讲关于做人的内容很丰富。我把它分成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人生理想,也就是立志。人总要有一个目标,即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人生理想的问题。其次是做一个理想的人,在道德上有系统的要求,即一个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是修养问题,就是怎么去做才是一个理想的人。这不是天生的,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去实现。
立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就只有一个追求——考大学。在考上大学前,他们会牺牲很多东西,愿意吃很多苦。那么,考上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算不算立志呢?算不算一个人生目标呢?后来,他们成长后发现,不是。这些说明什么?考上大学只是一个阶段达到的具体目标,对人的整个人生来说,并不是全部。当然,也有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还有目标。有一次,我听一位中学教师讲,他有名学生原来学习很好,后来受到一点挫折就自杀了。这名学生在遗书上说,他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毕业了有一份好工作。这是他给自己设计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目标,而是一个很低的、很浅的目标。结果,遇到挫折就感觉自己考不上一所好大学,生活没有意思了。这可能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浅,想的就是如何能够有一个物质上比较好的生活。也有不少学生有很高的志向,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成为一个名医,要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上作出成就来。像运动员,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立志要拿金牌。生活中,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着此类的规划。
我们看看儒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孔子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坚毅的品格,读书人肩上担子很重,要把弘扬“人道”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死而后矣,不亦远乎”不是说只做一天、两天,或到毕业、退休以后就完了,是要“死而后矣”,即一辈子都要做这件事,这是读书人一生的使命。这才是任重道远。孔子的一名学生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孔子就说:“你要修己以静,不断地修炼自己,最终才能成为理想的人。”学生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己以安人,要先把自己修养好了,然后才能让别人也感受到。”学生再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要修己以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道”。有知识的人要按这样的标准来修养自己,同时又要推广开来,使得别人、使得老百姓、使得天下人都能够安居乐业。上面的内容可以归结到一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要为一个理想的社会而奋斗终生,这是一个读书人的责任。
从道德上讲,立志要努力做一个好人,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好,这是中国儒家一个最基本的思想。立志不是追求个人如何能够做出一些成就,而是能够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爱别人,爱百姓;立志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的需求,而是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群体,为社会,为民族,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有些人问我,儒学是不是不讲个人,只讲群体。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人很重视死后要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是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就像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论语》里有一句话评价了三个人,或者说是两种人:一个人是齐景公,他每次出门都是一万辆兵车的规模,但当他死的时候老百姓说他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另两个是伯夷、叔齐,他们兄弟两人是殷商的后代,后来因为王位就跑到了周的领地去了。后来,武王把殷商灭了。伯夷、叔齐躲到山上,吃野草为生,不为武王服务。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两个人是失败者,但是孔子却说他们两个人的品质是值得称赞的,是为老百姓所称道的,因为他们讲气节、有道德。这是孔子对人的评价,他不是按照人的财势、地位,而是看他们留下的是什么东西,看老百姓对他是怎么评价的。孔子看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把它放到老百姓那杆秤上去称一称。孔子就很赞扬伯夷、叔齐的气节,他们也被视为中国人有气节的典范之一,他们的精神、道德永远地流传在了世间。在此,就涉及怎样看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中国的传统不是只看重个人的价值,而是与造福社会、造福百姓以及历史进步联系在了一起。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孔子提出的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要把精神生活放到第一位。怎样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生活在社会中,怎样处理社会道德的规范,这些问题都属于人的精神范畴,不是由人的生物性本能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所以,学会做人,就要努力提高精神素质,把理想追求放在精神生活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道理是要我们放到生活中去慢慢体会的。儒学的特点也正在这里,它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体系。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许多风云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我们怎么评价他们,不就是看他们生前的贡献吗?有的人被世人称颂,他的精神、事迹永远流传;有的人走了就走了,无声无息。这些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正的评价是在老百姓心中,所以说他们的心里都有数。古人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古训完全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但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靠人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去理解。
在儒学中,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怎么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一个是怎么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同时,这些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上,古人也给了我们借鉴,在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时,我给它取名叫“群己统一”,即不能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个性的发展。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所以儒家主张要把个人放到群体中间去,在群体的发展中作出贡献,为子孙造福。
在第二个问题方面,就是要把精神生活放到第一位,就是要把“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一位。其实,这两者是统一的。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认为,人的发展都要在群体中实现并完成。以天下为己任,就充分体现了这点。从林则徐的硝烟精神,到长征精神,再到我们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这样的精神的核心支柱是什么?就是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我认为集体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最精髓的思想之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有新的内容注入,但是都离不开传承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是永远存在的,没有了它就没有了我们完整的民族精神。
如果大家都考虑个人利益,我们怎么构建和谐社会?当然,我们不能让企业家不赢利,但在赢利的同时也要更多地考虑回报社会。如果我们能将优秀的传统思想发扬,对于改善现代社会的弊病会起很大作用。孔子“励学、励言、励行”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充实的,是对社会的奉献。怎样让自己的言行得到历史的承认,得到老百姓的承认,长久地造福于后代?就是要坚持集体主义和崇高的精神世界,真正的不朽就是要做到这两点。这是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有人说做到上述这些应该很难,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就儒学来说,它有很高的思想,所以对于做人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很高的思想、很高的要求,根基都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从伦理出发也会发现,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准则,例如最简单的就是要从见义勇为做起。所谓“见义不为者,无能也”,看到该做的不做,是一个懦弱者,是一个胆小鬼,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比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公交车上让座。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给老年人让座是对的,但还有一些人做不到,所以就是道德的缺失。一个人连这样一件小事都做不好,还怎么去做大事呢?所以我强调从见义勇为做起,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见义勇为不一定就是要献身大火、舍己救人。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少越好。所以我说不要要求那么高,只要能把自己身边的每件小事做好,就是一个做人成功的人。红灯停,绿灯行,哪怕没有车你也不要过马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了,也不会发生那么多车祸。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一步步地做,去体味儒学的精神。讲物质利益,也是要以“义”为中心去获得利。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文天祥,他就义后被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一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逆境所以铭志,而后对己无愧。”他的舍生取义告诉我们,只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他没有因为被俘虏了,就投降了,就出卖了自己的祖国,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放弃自己的理想,虽然最后就义了,但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不要把舍生取义看做一件很悲壮的事情,认为自己一定要作出很大的牺牲,才算真正做到了,好像自己只是为了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而活着一样。对群体的贡献和自己人格的追求是完全统一的,所以小事情亦然。
最后,我用四句话来说明怎样做一个有精神理想的人:一是人要立志;二是人要有道德;三是人心中要有他人;四是人要知耻,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现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等团体理事。本文由刘丽婷、李莹、叶正国根据钱逊教授讲座录音整理而成,有删节。)
怎样才能做一个敢担当的人。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责任心
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的时候,就喜欢哀叹自己的不幸,抱
怨生活的不公。其实,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无用的减法。
对待工作,不可以放弃自己肩上的责任,要尽职尽责。因为有了责任心,你才会去想
方设法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家庭需要责任心,因为有了责任心,你才会对家庭负责!社
会更需要责任心,只有人人都有了责任心,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繁荣和谐和稳定。
第二、用行动来说话
一个行动胜过一堆计划。人们可能每天都有自己的计划,同样每天都有自己的借口去
敷衍这个计划。我觉得一个敢担当的人就应该不要给自己借口,用行动来说话。把计划细
化,每天早上告诉自己今天要做什么,并付诸于行动,今日事今日毕。作为一名职工来说,对待工作更是要有马上行动的精神。接到任务就要满怀激情的想怎样完成它,并立即用行
动来说话。就现在来说做好工作是最好的自我认可,自我实现。
第三、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我认为一个敢担当的人应该识大体、顾大局。荣誉可以把一个团队的人紧紧相拥,重
视它的成败。这样的事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我们大家,服从领导安排,注重合作,共同努力完成。现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虚心请教,共同探讨,相互帮助;
面对具体的工作更是要相互合作,注重大局。众人拾柴火焰高,懂合作,会合作,能合作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敢担当的人。
第四、严以律己勇于超越
做一个敢担当的人要在思想上不断地鞭策自己。充分的利用时间来学习,让自己在技
能上有更大的进步。我想一个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不断地和自己赛跑的人,才是一个对
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可以称得上是敢担当的人。
一个人的思想左右着一个人行动,在我们进入新单位之前领导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技能
上的知识,更给我们的思想注入了强心针。让我在新的开始之前重新审视了自己,也对自
己有了新的要求。我已经准备好了,把担当两字放在心上,更会左右我的行动。成为一个
同学们,当早晨第一抹朝阳照在我们身上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叹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当你和你一个有涵养文明的`人谈话,你总觉得人性是那样的淳朴,当你在一个优美洁净的环境中散步,你总说这是大自然给你最好的馈赠,当你钻进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你感觉到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快乐。可是,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的的耳边少了礼貌用语,取代而之的是不堪入耳的脏话;;平时的校园里少了勤学苦练的身影,多的是打闹和无聊的喧哗;校园的道路上教室里垃圾时常可见,却无人肯弯腰;有多少学生又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空度美好的光阴,这难道就是新世纪的少先队员吗?
同学们,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真善美,也都希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为什么不付之以实际行动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古训。亲爱的同学们,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上课的时候专心听讲尊重老师,与同学交往真诚礼貌文明待人,受到委屈要不失君子风度,被误解也能够宽容他人;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修养不仅能给予他人以满意和快乐,而且还会使自己变得美丽;变得更高尚。多一份修养,就多了一种人生
由此,我想起一个古老、传统,但在当下又似乎已经陌生甚或被片面使用的字眼与话题,那就是情趣。
情趣,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性情志趣、情调趣味。《辞海》多了一个出典:《南齐书·孔稚珪列传》:“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辞海》接着还解释:亦指意境、情致。姚最《续画品》:“沈粲笔迹调媚,专攻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看来,情趣就是一个人的性情爱好,志趣所向,或者说,也是一个人的品性情操、乐趣表现。
归纳而言,我所理解的情趣,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兴趣追求,它多为业余,不一定是一个人的职业或者事业,其中没有什么功利,而更多的又是集中在精神层面,或者,只是“玩”而已。而所谓意境、情致,大概可以按照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所说,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
其实,从孔子开始的“六艺”教学,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就讲究礼仪礼貌礼节,当然有道德品德的要求;书和数,是学习的重要方面;射,既是武器训练,也有健身锻炼;御,就是驾车的技术。而乐,就有音乐、舞蹈和诗歌的教与学。看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绝不是要让学生仅仅成为一个读书人或者书呆子,这六艺,堪称全方位的培养目标和措施。当然,从孔子的根本性目标出发,那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坦坦荡荡的“君子”。从古至今,一个读书人,一个有知识的人,我想,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也许就是应该有情趣。
而一个有情趣并追求情趣的人,总会在方方面面得到情趣。就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概都会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或者其他什么。譬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一次赈灾义演中,诗人徐志摩粉墨登场,与陆小曼共同出演京剧《玉堂春》,陆小曼扮演苏三,徐志摩扮演一路陪伴苏三、挂着白髯、古道热肠的崇公道。
有意思的是,有情趣的人往往会情趣相投—我这里说的相投,并不是内容上的一致,而是有着不同的内容而会相得益彰、“情投意合”,并时时交流切磋、浑然一体。当年,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客厅里,就是高朋满座。它是读书人的雅集,也是各种情趣的聚会碰撞。那可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交流的内容和兴致也真的很有意思。着名哲学家金岳霖是这个客厅的常客,他后来回忆,在那里,大家什么都谈,兴致勃勃,而他就是从来不谈自己的专业哲学,谈得最多的是他的喜好建筑和字画,特别是山水画。
与这些前辈相比,我总觉得,现在的我们似乎都太没有情趣,甚至是已经不知情趣为何物了。
近些年来的中小学教育,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考试转,围绕着高考转。而且,这已经延伸到学前教育、胎儿教育,从识字认字开始,然后是数学英语,一切都以考试为中心。还在娘胎中,就开始教育,说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刚刚牙牙学语,就以小学教学大纲为课程表。然后是选择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目标是一个好的初中,中考以后是所谓示范性名牌高中,终极目标当然是一个好的大学。一些学校为了达到所谓的升学率,把学生通通“圈养”,半个月才给半天假,平时就是猛攻历届各种考卷,在各式各样的考题中苦熬。在这样的氛围中,还有什么情趣可言?
也许有人会说,在很多地方,小孩被逮着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学种种乐器也多的是呀。问题在于,这些大量的学习,很多是为了中考或者高考中可以得到加分,甚至更多的是带着攀比心理,似乎这不可以输,那也不可以输。一些家长盯着暴得大名的艺术家或者运动员,以为按那样的标准培养孩子就可以发财致富。真正的情趣学习和培养,又怎么容得下那么多“实在”、“实用”、急功近利式的目的?在这样捆绑式的教育中,又有几个小孩会觉得这里有乐趣?更可怕的是,在这种逼迫、强制的所谓学习中,既扼杀了童真,又容易滋生乖张、蛮横、扭曲、暴戾的坏脾性。
由那种一旦高考结束即把教科书教辅书考卷之类撕得个粉碎的“喜欲狂”,也可见当时读书的压抑、心酸、悲愤与无奈。到了大学,尤其是大三大四,为找工作,还有多少心思在读书学习上?踏进社会后,又有多少人会觉得中学和大学所学的内容,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或者是真正打下基础?走上了工作岗位,出于对当年被迫读书、紧张读书的报复,有人就会耽于物的享受,置一切而不顾,逃不脱“欲败度,纵败礼”(《尚书·太甲中》)的结局和下场。
葆有真正的情趣,是破解上述怪圈的一个办法。让我们都尽量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吧。当然,我所说的情趣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人喜欢缝纫、烹饪,有人喜欢涂抹收藏,有人喜欢摄影旅游,有人喜欢花鸟虫鱼、吟风赏月,不一而足。
至于情趣的境界,诚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选自《文汇报》2014年2月14日,荐稿人:游尘客)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好的生活。的确,理想带给我们憧憬与希望,是激励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都渴望能够实现它,走向成功。但是只有理想我们又怎么会成功呢?“现实是此岸,理想境界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川上的桥梁。”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再加上无限的希望才能步步走向成功。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并不是只有那些有优越环境和聪明头脑的人才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决不能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放弃自己成功的梦想。只要自己有追求成功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任何困难也阻碍不了我们走向成功。大音乐家贝多芬虽然双耳失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在无数的艰难、挫折和困难之后,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生活极其贫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经历了无数困难与失败,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在他坚持不懈和努力实验的情况下,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了,他成功了。就是这小小的灯丝,为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就了他的梦想。他们并不是天才,但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成功就在眼前。
希望是前进的动力,有了希望就有了追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后,像一片草叶似的顺水而下。这时,那个人多么想抓住一样东西啊,哪怕是一把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么也抓不住,心想这一下算是没救了,死就死吧!这个念头一出,浑身顿时没劲了,也没有力气挣扎了,整个身子渐渐地往下沉。正在这时,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来河边时,离下游不远的河岸边有一棵老树,是斜着长的,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树枝正好贴在水面……,一想到这,他心里顿时有了希望,一有了希望,他心也不慌了,力气也有了,就拼命挣扎,终于到了那棵老树前,他拼命拽住那伸向河中的树枝,谁知那树枝早已枯死了,经他使劲一拽,“咔嚓”一声断了……这时,有人经过这里,他终于被救上了岸。事后他说,要是早知道那是一节枯枝,他根本坚持不到那儿。原来死神也怕希望,哪怕这希望只是一节枯枝,也会给我们动力。没有理想,我们将如何成长,如何奋斗,我们要坚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努力追求和实现远大目标的过程就是最大的幸福,要明白“没有理想的生活比死亡更可怕。”
【怎样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推荐阅读:
《怎样做一个好教师》心得07-13
怎样做一个成功的父母10-27
一个好爸爸应该怎样做?11-16
《怎样做一个好总裁》读后感09-19
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人09-07
做一个有目标感的人11-13
怎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作文600字11-11
国旗下讲话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12-03
做一个有诚信的人三年级作文06-21
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小学四年级作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