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思考(精选11篇)
对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内容简介:在现今多元学习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法不能再墨守成规,否则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当容易实施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就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一些浅显的认识。关键字:新课程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主张并非始于今日,从古以来即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德徐(M.Deutch)发现:合作小组更能积极地合作,行动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现,小组作品和讨论的品质也较高。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M.Elisen)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受到相当的重视,请看下列相关的引用:“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著名课程改革专家)诸如此类的论述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相关的理论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们重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合作学习自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最大的麦穗》一课我制定的.目标有四条: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个自然段。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4、在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前三条为“学术性目标”,第四条为合作技能目标。三、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合作方式的选择合作任务的确定为合作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载体。在选择合作学习材料及规定合作任务之时,有两点必须遵循:其一,材料或任务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其二,这种材料或任务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遵循这两条原则,我在《最大的麦穗》一课中设计了三次合作任务:第一次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句子,学生体会交流理解句子含义;第三次安排在课的末尾,学生完成作业(说说对机遇的理解)后,相互检查作业情况,彼此做出评价。合作任务一旦确定,便需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将这些材料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以课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同时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在自然情境中较为自觉地围绕特定的目标开展活动。为达此目的,我在备课中常常设计一下作业:1、自读自悟,主动分析题。2、循序渐进、自我体味题。3、拓宽思路、内化知识题。4、合理想象、思考探索题。综上所述,以合作的目标结构和合作的方式来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就学习目标来看,合作学习教学进行之前,教师需先界定学习目标及技能目标。2、就教学活动而言,合作学习能适用任何教学工作,愈是复杂的工作愈是需要结合大家的心智和才能。3、就师生互动而言,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介入学习小组指导合作技巧,以提高学生使用各种技巧的能力。增进彼此
[1][2][3]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探究,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初中数学课堂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积极、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最终灵活、自如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一、何为教学意义下的数学探究
所谓教学意义下的数学探究, 即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给出解释或证明。“数学探究”是一种全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 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创造的激情,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探究应具有的意识
1. 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的冲动, 没有探究的冲动就不会有探究的行动, 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设疑、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 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等。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数学实验等,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新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角色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是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所以,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因此, 角色意识的转换尤为必要。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案例和背景材料;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 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通过网络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的同时, 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寻求帮助, 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3.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十分必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对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与总结, 不断地完善教法, 巧妙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如数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与设计, 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尽可能地进行变换与延伸, 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诱发灵感,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应用意识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所以, 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和整合能力, 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在数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贮备和各种信息, 发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研究能力。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数学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给学生。在探究学习中,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问题, 缩小纯粹形式化的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了解事物的本质, 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即“数学源于现实, 又应用于现实”。
三、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第一, 教师要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彻底的理解。要不断学习, 使自己的学识成为“源头活水”, 不断地给学生以启迪、激励、震撼, 这样才能使教学洋溢激情, 彰显生命力。第二, 对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有深刻体会, 并在探究中渗透。诸如数形结合的思想, 分类与整合的思想,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偶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 用理性思维指导实践, 获得成功。第三, 要用数学解决实践问题。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探究过程中, 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 形成经验。第四, 经常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问题, 特别关心与邻近学科 (如物理、化学等) 的融合和综合运用。
2. 教师要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 高效课堂 学习主动性 创造意识
新课程引领学习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扎实钻研新课程标准,应用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掌握学生,优化教学,努力创设一个师生民主、学生乐学、教学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高效课堂,使历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重要的一环。要构建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学习北方民族南迁这个问题时,一上课,首先问学生徐州属于哪一个省?再问在古代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迁移到这个地方?迁移过程苦不苦?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进行归纳人口南迁的不便之处和好处。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也开始对“人口迁移”这个自己起初认为非常枯燥的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积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断增强,甚至开始渴望上历史,课堂上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二、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能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样,我们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鼓励、协调的作用,要想办法增强学生探究欲、求知欲,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学七年级历史《开放与交流》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主动找问题,学生很是兴奋,看完这课后,提出来许多很有针对性的问题。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有的直接作答,有的作为学生进一步讨论学习的依据。问题解决后评出“最有价值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课堂教学的突出位置,才能够真正体现新课标中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三、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中学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如果仅凭老师的讲述,很容易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声画并茂,它可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是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上《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课时,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片段,让学生目睹他当时历尽艰辛、艰难跋涉的场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气氛中去。随后展示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欣赏图片中思考问题:(1)古代的西域指什么地方?(2)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和结果。(3)查出他出使西域的第一次路线。这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段落的积极性特别高,讨论气氛很活跃。最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一节课下来,感觉很轻松。
四、挖掘教材趣味性,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在课前深挖教材,设计尽可能多的活动,把握好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演示或表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掌握,提高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合纵”、“连横”,我们可以分别找七位学生扮演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用手势表示攻打,两手相握表示友好来表示哪些国家一起合作,哪些国家对立战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叫“连横”、什么叫“合纵”。课堂上的这些活动,使人人得到了参与和交流,知识点自然而然融入学生的心中。
五、鼓励学生创造实践,激活学生的主动创造潜质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创新思维品质。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形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课外则是一个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大世界,教师要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如模型制造、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感官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创编情境剧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水平。这样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被激活,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的不断增强。
可见,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和行动,必须要熟悉新课程理念,对新课标理念的贯彻要做到信手拈来,教师要采取朴实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多研究,多积累,多关注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快乐轻松中主动学习历史。
惠东中学兰辉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到提高,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行和意志。
传统的历史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可有效地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书本知识,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局面,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过于重视教师的教,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学习本领。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操作
“合作”教学是指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群体(小组),小组成员为共同完成任务而成为合作伙什,各成员成为直接交流对象,小组成员既是学习的竞争对象又是学习资源和合作成果共享得益者。“合作—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学后导之,强调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摆正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主演。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预习——出示日标一一探究达标——启发引导——巩固拓展”五个环节进行。(一)“合作预习”:学生收集,相互交流学习材料与个人看法,提出问题,准备课堂交流问题:(二)“出示教学提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相互交流或分组讨论,初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探究达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组织工作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共同交流探究成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四)“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五)“巩固拓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通过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学的帮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牛学习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造就良好品格形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形成了多元思维方式。
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的特点与依据
“合作—探究”的理论依据有如下三点:(一)教与学的辩证统—理论。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以学为主、注重引导统一于教学的过程中。(二)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相统一的过程。(三)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四)学生合作团结探究问题的精神是可通过训练得到的。
三、具体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有如下几个步骤:第—阶段,学生预习,搜集材料,互相间交流材料和看法,提出问题留待课堂解决。第二阶段,教师出示课题和自学目标,对学生自学作指导。第三阶段,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教师提供的自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合作交流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实现培优转差目标,并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的针对性收集信息。第四阶段,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第五阶段,巩固拓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化和及时巩固,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训练,紧扣“合作”和“自学”两个词做文章。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为达到即定教学目标不断努力的吃苦精神;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韵特点及科学性。‘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作学导”教学模式集合作学习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一体,形成了以下特点和成效。
(一)、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以“合作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目前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实现分层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在课堂上,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从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学习的实践性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自觉地搜集,整理材料,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在课后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
(三)、学习的开放性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所找的资料大大超出课本,学生通过筛选、整理、提高了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学习的超前性
学生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借助搜集来的知识,汇集整理成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从而丰富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教学的超前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上面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是中学历史“合作学导”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我能学”转变。“合作学导”完全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年龄组的学生争强好胜,恰当地分组使他们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合作组内,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帮助。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新课改所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
五、“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成效
经过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多年实践,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在“教”与“学”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合作—探究”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有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培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上手方面省了不少工夫,通过—定的观摩和实践,新教师能很快能上出较高质量的课。
在学生方面,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显著,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乐学的境地。为了完成任务,达到共同目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与小组成员互相理解、信任,相互沟通配合,最终解决问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合作精神可让学生终身受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探究过程,来实现问题的可能解决,这些经历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让学生背一些书,记一些现成东西应负考试的传统教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高度。
六、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遇到的—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是—项艰苦细致的于作。
由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导”教学模式,一般教师在思想上难以很快地转变。“合作学导”的备课,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还要预测课堂的突发现象,比原来的备课量大了,部分教师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法。
我们采取的方法:其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确定—中心发言人,就某一课谈他的教学设想,各成员在此基础上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集体的智慧,思维火花的撞击,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备的课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其二:是上好观摩实验课,每学期我科组都要搞“人人上好—节公开课”的活动。并在学校举行“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优质公开课比赛,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例,并主动邀请专家,市县教研员来听课、评课。通过听课,让教师去揣摩、分析新旧教法的优劣,自觉地向新课程理念靠扰。
(二)现代教学媒体建设相对滞后
中学历史“合作学导”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教师用—支粉笔+小黑板可以上出较高质量的课。但是教学思路的展示(如材料、动漫的插放),还有学生作品的交流,资料库的提取都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参与。而目前我市现代教学设备仍较落后,无法满足课改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确定时“达标”与“超标”关系的处理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能基本实现,切不可随心所欲,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整体素质也有参差,“不达标”或“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四)教学中“放”与“收”的问题
“合作学导”,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受课堂45分钟的制约,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一放就乱”或“一管就死”的现象是教师必须避免的问题,做到“收”“放”有度。
莽卡中心校 张斌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些许生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合理运作合作学习来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机呢?
一、合作学习需要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教材重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要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的问题,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活动。根据教材特点有效地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创设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建立学习目标、奖励、角色、材料等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条件,让学生能在合作互动中获益,不仅自己获益,更要让合作伙伴受益,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更加快乐。
但并非所有的活动都适于合作,合作学习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实际上,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活动,就不适合于合作。需要探究、值得思考、发散思维的活动,如语文课中重点语句、段落的品味、揣摩;数学中的猜想、估算等,更适合应用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某些任务而言,竞争性,个别化的学习,同样能有效地达到目标,甚至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合作小组需要合理组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组。一种方法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在理解、操作、分析、概括等各反面素质均衡的分为一组,这样组内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比较均横,利于交流,能够更好的协作。但在活动中,学困生组的成员思维不能与优秀学生组达到一致,会产生分歧,还可能戳伤学困生组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这样分组,共同任务的分工不能合理分配,不能很好地对成员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对学困生组组内成员不能互相补拙,不能提高其有效性的合作。另一种是提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混编在一起,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便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对于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提问到他们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这恰好出现了上面讲的问题,如果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出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第三种,是自由组合,即自愿组成小组,其实质也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可见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不仅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兴趣昂然的学习,还要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去努力探究、交流,获得知识的能量。
三、合作学习需要动静结合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所谓的动是动脑、动手、动眼观察、动心体会、动耳倾听、动口讨论。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主演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但有些教师把课堂中的“动”理解成为“闹”,于是课堂成了“菜市场”,做什么的都有,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合作学习被这样一闹,效果自然不佳。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工具、材料理解诗句。小组自由组合,一些学生到处走动,研究问题声、说笑声、声声入耳。学生真的“动”起来了吗?我们说学生学习要自愿,不能强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是有道理的,但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作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就是老师的责任了。不仅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说的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不是交头接耳,各说各的,更不是肆无忌惮地大声研究问题,因为这毕竟是课堂。合作学习要保持一定的安静,一定的`秩序,一定的氛围,相互讨论、研究,在别人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其他同学能倾听,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的意见综合,归结出这个小组的最完善的见解,这才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后,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了,明确了对问题的理解是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自己的见解只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想要集思广益,必须在和多数同学的交流中才能获得。使学生渴望在合作中去学习、探究。
四、重视合作技能的养成
重要的合作技能应包括:相互认可接纳,相互信任支持。如尊重理解同伴,有兴趣有耐心的倾听,与人为善;能准确有效地进行交流,如能独立思考,能理解陈述,解释自己的观点,能概括并理解他人的核心思想并从中获益;能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如能自我反思,能批判性地对待他人的意见,直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引发讨论或有技巧地终止说话,善于协调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这些技能很难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它需要精心地培养。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不断的量变会引起一定的质变。只有养成合作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五、合作学习要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更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外也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遇到了困难,不要解决不了就立刻给其讲解,在他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仍不能解决,可以找几名有着相同问题的学生一起来研究。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交流的成就感并产生合作的意愿。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孝义市第九中学
伴随着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我校教师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并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培训,回来后,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多次开会研究,明确了我们的课改思路是:将全国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与九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九中的课改之路。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此,我校共投入15万元,先后派出三批44位教师赴全国课改名校——山东省昌乐二中学习、培训。全体教师带着责任、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用心实践,积极交流,总结反思,受到了培训部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习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在昌乐二中课堂上实践演练,王建兵老师《灰色的天空与精彩的故事》还入选《中国教师报》高效课堂资料汇编中。老师们积极听课,多渠道、多方式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接受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昌乐考察返校后,学校组织了五场汇报会,任莉莉、乔敏、刘彩英等老师的发言博得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赞扬,所有的老师都为昌乐二中的“活教育”、“精彩故事”感到震撼。大家思想解放了,理念更新了,人人决心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冲浪者。单单教师更新理念还不行,学生和家长的理念也要更新,昌乐回来后,学校整理昌乐的课改资料,以班给学生讲昌乐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给学生观看昌乐二中的课改宣传片、课堂实录、“活动”德育、读书活动等,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教育、熏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新课改的氛围,认识新课改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家长队伍对新课改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借期中考试的东风,开了一次家长会,各班精心准备,以课改为主要内容,学生自行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感染、说服家长,各班的家长会,或学生现身说法,让家长明白课改的好处;或让家长看本班学生的课堂视频,知道自己的孩子出色的表现;或让家长充当组长及组员的角色,互动交流,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及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家长对课改的支持率、配合度。1
二、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课改研究能力。
1、以编制导学案和教案为抓手,强化集体备课。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线路图”。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力。我校为了提高导学案和教案的质量,一是各学科根据教学进度,以教研组制定出了集体备课计划,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二是根据学习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主备人提前备课,集体讨论研讨后主备人二次备课,由教研组长审稿、定稿;三是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学校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经常到同学科各教研组中,进行培训、指导、参与集体备课。四是邀请市教研员进行教材培训,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掌握有效的教法学法。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我校集体备课的教研习惯,并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2、校领导教研重心下移,追踪常态课。昌乐学习回来后,学校领导更多关注的不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粉饰型的特殊课堂,而是关注鲜活的、原生态的本色课、常态课。一是校领导追踪听课,凡是赴昌乐学习回来的教师,任校长一个个追踪听课,了解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变化,了解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校领导巡课、看课,一个一个教室巡查,一节一节课巡查,看课堂上学生的展示点评、互助合作、学习激情等。走进本色课、常态课,触摸到了师生的常态交往,发现了教学中某些共性化的问题,撷取到了显示教学本质的个案,为有效、有针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
3、建立“课改孵化室”,强化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教研手段,三年来,我们循环滚动地搞课例研究,逐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近期,学校建立了两个“课改孵化室”,目的是为了高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孵化室不是“实验室”,不是试验行与不行,而是认定能行,有值得推广的好方法,让参与者受到“孵化”。校领导从常态课中发现优质课,学校统筹安排在孵化室上课,让老师们去讲,去品,去比、去研究。不少老师学习昌乐的经验,吸收昌乐的课改营养,活学活用,“孵化”出了一节节适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优质课。如王建红、王艳红、郭张英等老师的课,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高度评价,堪与昌乐二中教师媲美。各教研组以这些优质课为典型案例,通过说课、评课,深化课例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课例研究的实效性。现在我们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在“孵化室”多比课、赛课、评课,以赛促改、以评促改。此外,在
2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长效机制,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统一打分评比,划分等次,以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了通向高效学习的桥梁。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向高效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重视小组建设与管理,始终抓住小组评价这一杠杆,撬动小组的活力,培养小组成员的规则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昌乐学习返校后,各班重新科学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营造了浓厚的小组文化氛围,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小组长、学科组长的工作进行培训、指导,每个学习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反思,反思本小组一周来的表现,对照小组目标、组规组约,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小组健全了,合作学习的魅力也凸显了出来,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真的活起来了,激情真的点起来了。课堂上,学生充满自信和激情,能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和观点,互帮互助,积极展示点评,用心去体验合作竞争的魅力,用心去感悟团队的力量,充分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小组之间,教师能始终抓住评价的杠杆作用,通过及时的点评、小组评价调动每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现在,各科老师课堂上的小组评价机制已经健全,评价程序及方法也能驾驭。
四、树立大课改意识,创设课改的立体环境。
昌乐二中课改的成功,不单单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它的学校文化、ISO9000管理体系、海量阅读、“活动”德育、八环节学习法等,都是课改成功的强有力支撑,与课改工作相得益彰。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课改观,创设课改的立体环境。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做了初步尝试。
1、《学生成长日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效仿昌乐二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计划本——成长日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制订计划的习惯,凡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要做好非常详细的安排,一项一项完成落实。因为是刚刚开始尝试,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具体的指导、帮助和督促工作,确实让成长日记起到学习导航的作用。
2、疯狂诵读,有利于改变学生人生的宽度。昌乐二中的海量阅读,令人震撼,我们不敢谈海量,但能尝试大量,学校经过研究,暂时确定开展“疯狂诵读”活动。一是
3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天早晨有一个专门的诵读时间;二是有专门的阅读教材——《语文晨读》,从周一到周末,每日均配备内容不同的体例,周一背经典诗文,周二诵美文诗文,周三记精品成语,周四读名人故事,周五赏中考佳作、名家名作,周末知千古历史;三是语文教研组以年级定出诵读计划,以年级或以班组织读书活动汇报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会使学生达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开拓思维、综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目的。
3、特色课间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的锻炼。昌乐的课间跑步,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课间操与之仍有差距。为此,学校特派体育老师去昌乐学习考察。近期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效仿昌乐的跑操进行训练,二是新教了一套韵律操,三是狠抓出操收操的质量,四是注重每次操后各班的总结整顿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校的课间操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4、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给课改创设了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听了昌乐二中现代班级管理介绍,可以看出这是魏书生“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思想的升华。因此,我校继续坚守三年来一以贯之的班级管理办法,同时又注入了昌乐先进经验的新血液,如:家庭式的班集体建设、爱和尊重为主旋律的师生关系、充满温暖和亲情的生日榜、现代班级文化建设、“法治加情治”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等。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创建一个个民主、科学、和谐的班集体。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学习方式
目前有些课堂气氛热烈、热闹, 教师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但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边看书边回答。这样的课看似课堂比较活跃, 但好像水面上的泡沫, 学生并没有作深入思考, 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 怎样营造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课堂上, 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动摇的, 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 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 变得“唯师命从”。这种绝对权威和完全服从的师生关系, 明显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民主, 创设和谐气氛, 学生才会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 从而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才能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因而,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 态度亲切。教师要转变思想为学生服务, 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拔者,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以求得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和合作。一旦形成这种气氛, 就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活跃气氛, 就会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所以要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 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寻找并建立情知融合点, 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以下几点:
1. 以情激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备和自己的激情, 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和期待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 以新、奇求趣。
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新奇感。满足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 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更新和变化, 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并确保兴趣的持久性。
3. 以疑引趣。
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疑点, 挖掘教材中可质疑的内容而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 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4. 以争促趣。
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和深化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 让学生争论、探讨、辨别正误。促使学生思维火花互相撞击, 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学生努力追求新目标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效的辩论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创造参与条件, 提供参与机会
新的学习方式, 要求课堂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展。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量, 老师占用的时间多了, 学生支配时间就少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切记在教学中随意打断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 要确保学生看书、思考、动笔、讨论、表达的时间。教师要精讲,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学习。
2. 让学生扩展空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和自己的需要拓宽想象的空间。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所学。因此, 思维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 要走向社会, 独立思维。
3. 让学生自由发言。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 不用举手, 不用点名。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回答和提问, 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故自由发言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办法。
4. 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要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 激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点拔、启发、引导。点拔要精, 启发到位, 引导要活,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 让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淡化教师的权威, 让学生参与评价, 哪怕学生的结论不尽如意, 甚至错误, 教师也不应以权威的身份给予封杀, 而应引导学生再学习、再商讨, 再让学生相互之间评辩, 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同时, 要鼓励学生评点教师, 与教师争辩, 在争辩中接受知识。
一、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它的实施者也是人,因而教育应该以人为中心,是为了人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充分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改革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力求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把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教学目标引导教学的进行,教师和学生获得的指向、内容、方式、方法,都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它也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学知”,即学会求知的能力;“学做”,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的能力;“学会生存与发展”,即学会竞争的能力。这四种能力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它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要以社会需求、科学构建和学生发展为基础,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多样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能,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个统一,即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统一,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教学思想是现代教学论的精髓,是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活动,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主体的参与,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成长和发展。
2.整体性原则
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造能力,增强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个性完善、具有高尚人格的完美的人。
3.创造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创造能力要靠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去发掘,去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开放思想,大胆思考,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4.多样性原则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又无定法,大家不能局限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总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学校、学科、教材、学生、教师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殊途同归,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它的生命活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智慧、知识、品质和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有思想家、艺术家、指挥家等的一些优势和能力。在新的条件下,教学内容更复杂,更丰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会传授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授之以鱼,还有授之以渔。同时,教师还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差异,兼顾好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个主动过程,不是消极接受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把教师教的最优化转到学生学的最优化,因此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变主讲为主导、变讲堂为学堂、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使学生做到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理必讲,让学生真正乐学、活学、会学、善学,学以致用。
3.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起主体作用的也是人,他们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究者,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才能,使每个学生能学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兴趣和求知欲,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学生所有的潜能被发掘出来。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现代教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手、动脑,使他们能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多动。这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创造条件,给课堂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追求灵活多变和创新,还可以打开封闭的教室大门,走向广阔的大地,像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等,大力开发教育资源,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同时还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不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视野不断扩展。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务之急,教学改革不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冷静思考与积极行动中,学校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学大纲的理解,我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认识:
一、着眼点不同。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在实现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等方面作了一些基本规定。而教学大纲着眼于老师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重点是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
二、课程目标不同。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完整的目标结构组成。而教学大纲则以知识序列为主,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新课标倡导和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具体的说,有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式学习等。这几种方式有时常常结合采用,比如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大纲注重的则是接受的学习方式。二者的不同点在于,一个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一个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积累性。
四、双基的内涵不同。
教学大纲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内涵是学科知识系统化之内的双基。而新课标所说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指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双基。
五、老师教学方式的不同。
新课标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方式。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上。换句话说,老师把面对整个班级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知识单向传授式教学,改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个学习小组进行互动指导式教学。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给老师的角色带来了必然的变化。由原来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了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
六、课程评价不同。
新课标的课程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目的是为了每个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修改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教学大纲注重结果评价,突出评价的选拔功能,目的是为了少数精英,以及在此掩盖下操作者管理者的急功近利。
新课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而教学大纲采用一无化的评价方法。
七、对老师素质要求不同。
教学大纲规范教师教学,注重老师课堂口语表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注重吃透教材,教好教材。要求老师在本学科教学中具有口语表达基本功,分析处理教材、设计知识教学的基本功、板书演示的基本功等。而新课标则要求老师一专多能、有综合运用能力。据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诱导、学会鼓励、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体验、学会评价、学分研究、学会微机、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等新的基本功,具有适应使用新课标教材的优良的整体素质。
一、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1.培养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的转变将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就需要结合语言技巧、语言知识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一重要任务就需要教师在思想态度、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改变,切实有效地将新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的进步,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语言文化教学,推动高中英语教学全面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英语教学全面发展
新课程英语教学内容与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相比,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新课程英语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丰
富化、合理化,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大多依靠课本内容,强调语法和语句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中形式单调,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对英语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方法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把被动变为主动。课堂上,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英语教学方法。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
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教学方式依然落后,
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改善。虽然新课改对教学方式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英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使得新课程教学理念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发展。
2.教学活动形式化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也有一些英语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气氛非常好,但是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不能达到拓展知识、提高英语学习技能的要求。
3.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开发不足
在新课程进入高中英语教学后,由于学校和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不够,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索新课程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进而导致学生认识不足,教师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宽能力差,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造成适得其反的局面。
三、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新课程的实施和应用需要教师的思考和探索,面对课程改革的迎面袭来,教师要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新课程开辟良好的发展道路。同时,还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面对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学生的引导,将新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不断改善和提高。
2.完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实践效果,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鼓励,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进行新课程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新课改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从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专业水平等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师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调整知识结构,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建虎。浅议高中英语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10)。
[2]孟繁宝。高中英语教学要让知识“活”起来[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05)。
关键词:教材使用;前提;基础;关键;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73-02
一、认识到位——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一方面,教材是在“课标”指导下,由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精心编制,经专业人员审定通过后再使用的学术性著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不仅提供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是教学很好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
另一方面,影响教材实施的因素很多,从教学内部考虑,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教学设施情况,如果我们运用排列组合知识,即使把每个因素分成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也需要有3×3×3种教材,而我国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就目前教材的“一纲多本”而言还远远满足不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组合。另外,实验中的教材肯定会有不妥之处,也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完善,所以。教师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二、“吃透”教材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一)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学主线
寓教法于教材编写之中,是教材编写原则之一。从教材微观结构看,新教材通过栏目和正文呈现内容。新教材栏目丰富、功能多样,蕴涵着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新教材栏目大体分为3类:学习活动性栏目(活动探究、思考交流、问题分析等),一般说这些栏目都属于基本要求范畴,要求学生掌握;资料性栏目(身边的化学、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这些内容一般不作要求,非硬性要求学生掌握;方法性栏目(方法导引、工具栏等),一般用来承载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教师可根据栏目功能和具体正文内容,把握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如人教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逻辑顺序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实质一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一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可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建立概念,通过正文启发讲解实质,通过学与问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其它反应类型的关系等。
(二)整体研读。全面理解教材体系
认真研究“课标”,充分认识各模块功能、内容体系和设计意图,研究必修与选修的相关衔接点。研究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衔接,更要注重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衔接。如“化学反应速率”。课标在必修中的教学要求仅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作用”,而我们一贯认为需重点讲解的“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是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这就规定了必修只需要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概念,通过实验认识温度、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浓度和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另外人教版将化学反应速率(必修)安排在“物质结构”之后,在知识整合上,可以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认识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体会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让学生思想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如果能要求学生反思“本实验中可能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可将学生的思维力度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体现课标要求的”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准备继续选修化学课程的学生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中的任何知识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分析,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以往教材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只停留在纯粹知识上,忽视了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只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师很少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也很少思考,学习了这个内容,对自己的认识会有什么发展?实际上,对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在发展学生科学认识方面具有很大作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育教学价值在于: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新视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例如,通过分析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三、合理重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和学生实际,合理开发重组教材。
(一)课时内整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的内容编排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可对教材内容适当“手术”,重新“洗牌”,以利于教学。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必修模块的重要内容,人教版教材按照铁的氧化物、Fe(OH)2和Fe(OH)3、Fe3+的氧化性和检验的思路组织材料,教学时间只有1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解决的办法只有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可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通过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既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巩固和深化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更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过程与方法),实现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单元间调整
依据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对同一教材不同单元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如人教版教材将“化学方程式”安排在第四章,学完第二章“元素符号化学式”以后插入了第三章“水、氢”。目的是分散难点,防止化学用语过于集中。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散还不够。在教学中从绪言课开始,就可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物质以“物质化学符号”的名义介绍给学生(不要求马上掌握,但学生极感兴趣,在这同时自然就带出了常见的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小批量”地分散而又反复多次出现,不但没构成学生过重的学习的负担,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到第二章学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已是“水到渠成”。只须在整--体上作一些归纳及规范性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讲化学方程式条件已经成熟,而在讲化学方程式时又可进一步巩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相辅相成,效果甚好。化学方程式相对于文字表达式是一次质的飞跃,接下来再学第三章水及
氢气时,化学反应一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教与学都显得得心应手。
四、化静为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途径
教材是静态的,是呈现“结果”的材料,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把静止抽象的“结果”变为动态的情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创设实验,化静为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中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在Fe(OH)2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Fe(OH)2沉淀,但实验获得的沉淀为灰绿色而非课本描述的白色。教师接着展示已放置了一段时间,上层部分变成红褐色的Fe(OH)2沉淀,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教师再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共同探究:①红褐色物质是什么?②“谁”使生成的Fe(OH)2沉淀发生这样的变化?③如何改进实验操作,获得白色Fe(OH)2沉淀?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创新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掌握化学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借助媒介,化静为动
一张清晰的图表,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也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对于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概念、物质的微观结构等,如摩尔、电子云形状、分子的结构完全可通过图表、模型、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媒介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使抽象变具体、微观变直观,让静止的知识“讲话”,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三)设置障碍,化静为动
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不应该是一路畅通,而应该是障碍重重、矛盾迭起。如选修“离子晶体”的教学,在归纳出概念后,展示NaCl晶体模型(红球代表Na+,黑球代表C1-),让学生数在NaCl模型(1个基本结构单元—晶胞)中有几个红球(Na+)几个黑球(GL-),学生发现有13个Na+、14个(21-,数目不等,与电荷守恒的常识矛盾。此时,学生的认识出现障碍,思维处于困惑、焦虑但又积极求索的状态中。经过思考后部分同学略有所悟“该结构不是孤立的,还向空间延伸,与另外的结构结合就是电中性的。”接着有同学反问“既然整个晶体电性守恒,那么一个晶胞是否也应该是电中性的?”学生的认识再次出现了障碍,又一次限入了沉思之中……这样的反复设障能促使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可能比原来“直白”的教材,学生能看得更广一些,想得更多一些,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总之,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又要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剑春,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18
[2]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对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10-06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10-18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07-20
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理念06-14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10-09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06-06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6-06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