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案(精选7篇)

县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篇1

项目方案

第1章

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

1.2.建设目标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21号),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畅通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渠道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1.3.建设内容

为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反映渠道畅通,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推动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办公室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京门办发〔2015〕3号),结合我区实际现状,以为民服务中心现有平台为基础,以贯彻落实《实时意见》为关键,以有效做好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工作为目标,进一步丰富案件类型、改进工作流程,升级改造或扩展现有平台系统,依托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新建与人民建议意见征集配套的系统?。本期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现有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改造、为民服务网站改版和新建其他业务系统。

1.4.建设地点

门头沟区政府为民服务中心机房。

门头沟区政府经信委机房。

门头沟为民服务中心机房

1.5.建设周期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周期6个月。

项目整体规划为2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截止到2016年11月底(以11月份完成招投标为参考)前完成包括为智慧城市区级平台的需求调研、平台功能设计;

第二阶段

截止到2017年5月底完成平台主体建设功能。系统进入测试联调阶段,并于2017年7月份初正式上线运行。

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410万元,其中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建设费用240万元,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细化管理费用40万元,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费用40万元,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费用40万元,IP呼叫系统扩容费用50万元,详见投资估算表。

1.7.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项目是门头沟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智慧门头沟建设的步伐,为增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的服务水平,以进一步实现政府服务化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所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采用国际上先进技术,系统采用的产品等均为成熟稳定产品,在国内外的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保证,建设基础良好。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建设方案和规模合理且采用成熟技术、实施方案和项目组织机构落实、投资估算满足现阶段控制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建设实施。

1.8.报告编制依据

1.《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21号);

2.《关于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京门办发〔2015〕3号);

3.《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便民服务和应急抢险电话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政发〔2015〕5号);

4.《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实施细则》(京门为领办〔2015〕1号);

5.《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总工会关于整合优化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门政办发〔2015〕3号);

6.《北京市门头沟区统一投诉举报平台工作机制》(京门为领办〔2015〕3号);

7.《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令55号〔2007〕);

8.《北京市党政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定级指南(试行)》;

9.《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京办发〔2004〕3号);

10.《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京信息办发〔2004〕39号);

11.《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

12.《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第67号令)。

1.8.2标准与规范

1.《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9385-1988);

2.《功能建模方法IDEF0》(IEEE

1320.1-1998);

3.《信息建模方法》(IEEE

1320.2-1998);

4.《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20988-2007-T)

5.《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22080-2008)

6.《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

7.《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1999);

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高层安全模型》(GB/T

17965-2000);

9.《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GB/T

9387);

1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应用层结构》(GB/T

17176-1997);

11.《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开放系统安全框架》(GB/T

18794);

12.《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通用高层安全》(GB/T

18237);

1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14.《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GGBB1-1999);

15.《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GGBB2-1999);

16.《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设规范》(GB50174-2008)

1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第2章

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

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门头沟地区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2.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首都经济快速的发展,门头沟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门头沟区的建设和发展与每个热爱门头沟的人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义务。政府欢迎居民对我区党委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全区人民共同的努力,不断推动本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执政为民的要求,通过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群众热爱门头沟、建设门头沟、创建智慧城市的热情,促进我区城市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现由区委区政府牵头,联合其他职能单位向本区居民通过系统征集我区建设人民意见建议。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区委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献计献策,改进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针对社会公共事务,都有权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

2.3.1

优化门头沟区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需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总工会关于整合优化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门政办发〔2015〕3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区统一部署,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热线平台功能,形成统一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和行政业务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确保群众投诉举报诉求达到交办及时、督办有力、办理迅速、反馈落实、时限严格、市民满意的要求。

2.3.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北京市门头沟区便民服务和应急抢险电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门为领办文〔2015〕2号)明确要求:全区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布的,为公众提供咨询、投诉、建议、服务的电话,包括各类热线电话、便民电话、服务电话等;应急抢险电话,是指维护城市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电、气、热、公交、地铁、歌华有线以及排水等报修抢险电话。

平台整合政务、商业、公益资源,以服务于民为切入点,处置市民服务需求的咨询、办理以及跟踪反馈,实现服务需求的规范化受理、高效率处置调度、回访与监督评估、服务资源与项目的自动化审批和管理。

2.3.3

智慧门头沟建设步伐加快推进的需要

智慧门头沟围绕政府、群众、企业三方服务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式、系统性的网络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做强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围绕服务项目,整合部门资源,逐步丰富便民服务内容,及时更新、扩充知识库、政策库内容,建立全面、综合、强大、适时的信息数据库,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为民服务。

二是要强化社会治理功能,整合网站、热线的资源整合,拓展服务领域,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网格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调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要对接一站式网上办公服务平台,创新审批模式,将市属部门与区属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范围,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4.1

技术保障

本项目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在参考和借鉴国信办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北京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电子政务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完整的规划。

本项目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路线为国内信息领域成熟、主流、先进的技术,系统采用的硬件系统、安全产品等均为成熟稳定产品,在国内的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确保技术上有良好的可行性。

2.4.2

经验保障

项目建设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

首先,智慧城市平台中心具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的综合管理人员。

其次,项目单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有着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储备,这将大减少了本项目的风险,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今后平台的运维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3章

需求分析

3.1.服务对象分析

智慧门头沟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门头沟人民群众以及系统相关的各级相关领导、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平台业务管理人员、平台运行管理人员等。

3.1.1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门头沟区区居民和游客,他们是智慧门头沟平台的直接被服务用户。

3.1.2

各级相关领导

是指区委、区政府、各委办局、职能单位等单位各相关部门领导,是间接服务对象。

3.1.3

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重点是指平台从事呼叫受理、案件转办、以及办理并回访整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包括职能部门和企业单位平台相关人员。

3.1.4

平台业务管理人员

主要包括智慧门头沟业务部人员等。

需求管理:业务管理人员可以对各相关部门提交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核,并根据制定开发依据,统一规范梳理、管理业务需求。

3.1.5

平台运行管理人员

智慧门头沟的运行管理人员

1.平台用户管理:可对平台所有的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管理,保证平台访问用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系统运维:可以对平台所有的系统以及资源进行监控,当发生故障信息时,能够通过预警、预案等手段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故障处理。

3.2.业务需求分析

3.2.1

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需求

建设融合调度多种通信终端,打破信息孤岛,提供语音接入、视频接入、音视频联动调度,形成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与异构专业城市管理系统对接,融合视频、地图、城市基础数据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的区级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3.2.1.1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在智慧门头沟平台上可根据管理员的用户等级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

3.2.1.2

民意诉求采集分发

民意诉求采集主要通过热线服务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网站的意见箱来进行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平台以分类形式分发至相应单位进行处理。

3.2.1.3

闭环业务处理

当案件完成之后,系统会对案件进行跟踪处理,根据案件进行相关的案件分析,反馈,以及评价。

3.2.1.4

统计与考核

平台工作人员可案件将分别按照年,月,周,日,对案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对相关服务做出相应的考核。

3.2.1.5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分析与决策主要是针对以前相似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关案件的解决时间、解决办法。供办案人员进行参考,以便更快、更好、更加方便的解决案件。

3.2.1.6

预警预案管理

监测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灾害易发场所、各类致灾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特大事件的发生。系统通过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够根据事件的级别,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和匹配,启用应急预案。其功能包括对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调阅、预览、查询等功能。提供对本级预案的编制、审批和阶段管理等功能,提供下级预案的备案功能。

3.2.1.7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系统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系统。

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存储、整合与发布,保证指挥中心内部信息交流的可靠、快速、和有序,避免子系统集成带来的信息“蛛网”效应;

实现指挥中心内预置的联动预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定时任务完成相应的联动,以保证指挥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3.2.2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扩展应用,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人民意见征集优化手段,有益于更好的进行意见建议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3.2.3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领导可通过值机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了解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情况,一键搜索相关案件的解决时间,解决办法,相关进展,及时反馈等数据信息,便于领导查看及做出相应解决办法。

领导值机解决案件后,案件闭环处理跟踪,对外相关信息及结果服务平台公布,对内后续跟踪反馈情况即使以信息方式反馈给领导个人。

通过对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搭建关联,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系统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服务平台网站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加强信息处理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3.2.4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志愿者模块精细化关系,通过对志愿者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志愿者个人积分排名及兑换系统的细分。服务平台每个志愿者的各个信息及反馈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更人性化智能化的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合理切实的保障志愿者服务人员的福利优厚条件,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

诚信体系服务商管理建设,通过对诚信体系架构的编纂。合理带动服务商信用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好的提供为民服务的质量。进行服务精细化管理,信用精细化管理。结合服务商家个人信用及服务质量与数量的排名,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活动宣传优惠。互利双赢,更好的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管理的推动力。

3.2.5

IP呼叫系统扩容

由于接入量限制、应急临时任务需要、扩展委办局使用等需要,有必要将目前的30路IVR升级为90路IVR;再增加一条联通30B+D数字中继线(E1线路);增加录音设备;坐席及用户从PSTN转到IP接入模式;将原有的呼叫系统由集中式部署升级为分布式部署。

3.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平台基本要求

1.平台稳定性

要求平台整体及其各子系统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

2.平台可靠性

要求平台数据维护、查询、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3.容错和自适应性能

对使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错序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的操作,能推理纠正或给予正确的操作提示。对于关联信息采用自动套接方式按使用频度为用户预置缺省值。

4.易于维护性

要求平台的数据、业务维护方便、快捷。

5.安全性

要求保障平台数据安全、不易被侵入、干扰、窃取信息或破坏。

6.可扩展性

要求平台从规模上、功能上易于扩展和升级,应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预留相应的接口。除此之外,平台建设还需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能够从其他系统中提取相应专业数据,为本系统服务。

7.适应性

平台在操作方式、运行环境、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以及开发计划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的适应能力。

8.易用性

从界面布局、菜单的设计、及用户操作等方面,要遵循界面友好、直观,菜单简洁,菜单格式、快捷键等充分考虑用户习惯,满足用户使用方便的原则、易于修改,尤其对用户口来讲,用户只需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无需复杂的技术培训即可方便使用。

3.3.2平台性能需求

1.页面展示及基本服务功能访问方面:响应速度不大于0.5秒;

2.综合查询、统计类功能:响应速度不大于4秒;

3.后台共享交换类和接入类功能:响应速度不大于8秒;

4.稳定性方面:在利用本系统正常的工作中,不应出现妨碍工作顺利进行的系统错误或意外中止的情况;

5.资源利用方面:在进行海量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允许CPU和内存的占用率提升及网络带宽占有量的加大,但在操作结束后,应及时释放所占用的资源,以保证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顺利进行其它工作。

3.3.3平台安全需求

信息安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管理就能解决,必须要从以下10个方面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内部和外部风险,保证信息安全。

1.安全策略:根据不同信息的安全等级,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策略。

2.组织信息安全:组织内部的信息安全制度。

3.资产管理:组织内部相应的软硬件管理策略。

4.人力资源安全:涉密信息保管和使用人员的管理。

5.物理和环境安全:物理设备的加密管理。

6.通信和操作管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手段和操作管理。

7.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8.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业务系统开发过程的信息安全管理。

9.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制定相应流程管理安全事件。

10.业务连续性管理: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关键业务的连续。

第4章

总体设计方案

4.1建设原则

先进性:系统应当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使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实用性:系统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用户层当前的不同层次应用要求,对各级用户来说,业务应用操作简便、易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使系统始终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增加系统的实用性。

可靠性:系统应采用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和软硬件设备,关键部分要求有备份措施;系统业务软件应能长期稳定运行,并具有较强的容错和自动恢复能力。

安全性:系统应该保证不同权限级别的人访问不同级别的信息,任何非法的访问都被杜绝。保证信息的有效性、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标识,系统在网络、数据库、应用操作权限和身份认证方面,加载全面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兼容性:系统要求能够平滑接入为民服务中心已建的业务体系中,以保证我中心呼叫业务系统运行的完整性。

可扩展性:系统设计要求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高弹性化结构。系统应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可根据业务需要修改某个模块、增加新功能或重组系统结构,以达到程序可重用的目的;数据结构设计合理、规范,同时具有可维护性,对数据库表的修改维护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可维护性原则:系统应具有较好地可维护性,能够对网络、设备故障、系统配置、系统性能和安全等系统基础环境设备进行管理。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告警并定位,实现运行和维护工作的有效的运维展示。便于系统管理员管理,要能有效辅助系统管理员诊断排除故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系统时刻处在良好运行的状态。

4.2建设目标

根据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的工作要求和民众生活诉求需求的加强,本项目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主要实现整合政府、社会现有服务环境和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资源,利用为民服务信息平台的汇集优势,统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落实好人民意见建议的征集筛选、分类汇总、办理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切实提高门头沟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4.3建设内容

1.新建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本期新增城市基础数据管理、民意诉求采集分发、闭环业务处理、统计与考核、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预警预案管理、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等功能。

2.细化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管理。通过对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扩展应用,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人民意见征集优化手段,有益于更好的进行意见建议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3.新增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领导可通过值机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了解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情况。领导值机解决案件后,案件闭环处理跟踪,对外相关信息及结果服务平台公布,对内后续跟踪反馈情况即使以信息方式反馈给领导个人。通过对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搭建关联,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系统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服务平台网站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加强信息处理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4.升级为民服务中心。第一细化志愿者模块,通过对志愿者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志愿者个人积分排名及兑换系统的细分。第二新增服务商管理中心。

5.扩容IP呼叫系统。将目前的30路IVR升级为90路IVR;再增加一条联通30B+D数字中继线(E1线路);增加录音设备;坐席及用户从PSTN转到IP接入模式;将原有的呼叫系统由集中式部署升级为分布式部署。

4.4

主要技术路线

l

基于SOA架构的系统技术框架

l

Web

Service技术

l

工作流技术

l

基于构件技术的系统搭建模式

l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

l

基于Web

Service的应用系统整合l

基于消息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第5章

总体建设方案

5.1.平台升级改造与建设方案

本期平台升级改造以现运行的信息平台为基础,重新规划系统模块,升级改造系统框架,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完善系统展现方式,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基础数据管理,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升级改造部分包括: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为民服务中心志愿者模块、服务商管理中心,IP呼叫系统扩容。

新建部分包括:

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5.1.1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为融合调度多种通信终端,打破信息孤岛,提供语音接入、视频接入、音视频联动调度,形成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与异构专业城市管理系统对接,融合视频、地图、城市基础数据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本期项目将新建区级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系统。

5.1.1.1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为方便管理人员对城市基础数据进行管理,本期项目将新建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将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对接完成后,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以及音视频,地图等多种信息的综合数据管理。

5.1.1.2民意诉求采集与分发

为方便管理人员对民意诉求的采集与分发,本期将民意诉求与分析部分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和社会网格化平台并将民意的诉求与分发进行细化。

民意诉求采集主要通过热线服务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网站的意见箱来进行采集。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后,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区域、一条或多条街道,进行定向的民意诉求,将民意诉求以区域或街道形式进行划分。民意诉求分发时也可以通过城市网格化系统,更加精准的将民意诉求分发至各相关职能单位,再由相关职能单位对民意诉求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将处理过程、结果等信息反馈至为民服务中心。

5.1.1.3闭环业务处理

为更加方便高效的对解决案件进行处理,本次升级改造将新建闭环处理中心子系统并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

闭环处理中心主要分为:案件跟踪、案件反馈,案件评价三个模块。案件跟踪模块主要通过内部平台对案件的类型,来源,以及解决过程,解决情况进行追踪,通过对接城市网格化平台,可快速定位追踪到案件信息的具体来源,并可以通过为民服务中心查询案件的解决过程,解决情况以及结果;案件反馈根据案件解决的过程以及结果,及时将案件信息以短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反馈给社会以及相关单位;案件评价主要工作人员以及市民对每次案件的来源信息,解决过程,解决结果等信息进行反馈。

5.1.1.4统计与考核

为了进一步整合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类资源,本期将对统计与考核部分进行升级改造。

统计部分主要通过热线电话以及网站的意见反馈进行统,由于对接了城市网格系统与知识库系统,所以平台接到的每一案件都会存入知识库,为民服务中心平台可以通过知识库对案件进行统计。由于对接了城市网格系统,所以可以针对具体的城市街道、某一类案件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计。

5.1.1.5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依托现有的智能型知识库子系统,本期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型知识库子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与知识库中的案件进行查询与对比结合知识库中的知识实现案件的智能化分析。

决策系统将在知识库的基础上新增案件推理功能,通过特定的条件实现对案件的初步推理,并综合知识库中心的信息为平台的工作人员提供决策信息。

5.1.1.6预警预案管理

监测预警对接城市基础数据管理中心、城市网格系统、视频、地图、监控等信息设备和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城市基础设施、灾害易发场所、各类致灾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大、特大事件的发生。系统通过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够根据事件的级别,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危害情况对比知识库进行评估和匹配,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启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其功能包括根据对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调阅、预览、查询、备份等功能。提供对本级预案的信息、领导审批和案件总结等并发布到为民服务中心,提供下次预案的备案功能。

5.1.1.7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系统将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系统。通过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智能知识库、等多种信息化平台,本系统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存储、整合与发布,保证指挥中心内部信息交流的可靠、快速和有序。实现指挥中心内预置的联动预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协调、指挥、调度相关单位及时任务完成相应的联动,以保证指挥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采集主要通过热线电话,网站,城市基础信息的地图、视频等形式来采集信息;针对采集到的信息通知并协调相关单位进行案件处理。相关单位将案件处理信息以及结果反馈到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由指挥调度系统对案件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与备案,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以及参考。并将案件信息以及结果发布到为民服务中心平台。

5.1.2人民意见征集细化

人民意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整理汇总、办理、反馈主要环节,征集后的数据将同步汇总到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类。然后对将信息对相关单位进行反馈。

本期升级改造部分主要新建

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智能统计分析系统包括分析、处理、备份、反馈等功能。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分析形式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并将处理完成的信息反馈到相关单位。

关联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的有共同的或关联部分,将此类案件进行分析,包括案件的来源,处理过程,相关协调单位,以及最后的反馈、评价等信息进行分析、备案处理。

聚类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在案件来源、案件信息、案件处理、案件相关协调、以及最后的跟踪和反馈具有相似的地方,进行聚类分析。

分类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对案件来源、案件信息、案件处理、案件相关协调、案件跟踪、反馈和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类。

异常分析主要对收集到的信息不完整,收集信息异常,分析信息异常,反馈异常等出现的异常信息以及状况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然后将所有处理完成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和备份以便于日后的参考以及查阅。

5.1.3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为方便领导高效、快捷的处理各类案件,本期新建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系统。领导值机管理包括一键查询、案件闭环处理跟踪、信息发布等功能。

领导值机管理系统具备一键查询功能。查询系统以时间顺序将案件进行整理排序,显示信息包括案件的时间、解决办法、办案人员、相关进展、协调单位等相关信息,供领导进行参考以便及时处理案件。

案件处理完成后进入闭环处理部分,闭环处理主要对案件进行追踪,包括从案件来源、案件处理过程信息、案件处理结果、案件反馈以及评价。将案件进行完善和整理归纳,并将结果以短信形式反馈给领导或者领导根据专属账号登录平台进行查询。

信息发布系统,领导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将案件的信息包括案件的来源、案件办理过程、案件办理相关人员等信息发布到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市民进行查看以及对案件进行评价和反馈。

5.1.4

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5.1.4.1志愿者模块精细化

志愿者管理部分新增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活动信息部分包括社区发布的活动以及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需要经过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发布。志愿者可以通过个人中心查询自己参加以及发布的志愿活动。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主要由市民、志愿者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志愿者不能对自己参加的活动进行评价)分别对志愿的活动,以及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评价,评价越高相应的获得的积分也就越高。

志愿者个人中心部分新增积分排名以及兑换功能。志愿者通过参加相应的志愿活动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平台通过志愿者积分的高低进行相应的志愿者排名。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通过兑换系统换取相应的福利。以便于更好的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5.1.4.2诚信体系服务商管理

新增服务商排名系统,可通过根据诚信服务商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以及数量分别对优质的服务商家进行信用排名,排名结果将显分别示在诚信服务商部分。

针对优秀的服务商平台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者根据服务商要求进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优秀服务商家进行宣传。平台也会针对不诚信商家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不公平竞争,维护平台的公平与公正。

第6章

项目实施进度

6.1.项目建设期

6.1.1

项目工期

本项目的建设工期为5个月。

6.1.2

阶段目标与任务

假定11月份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及合同签订。

1.项目前期准备:1个月

2016年12月初,完成项目立项。

2.项目招投标:1个月

2017年1月底,完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和项目合同签订工作。

3.项目方案设计:1个月

2017年2月初,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工作。

4.项目建设阶段(系统主体部分平台部分):5个月

2017年6月底完成平台的开发实施、部署和联调工作。

5.项目验收和试运行阶段:1个月

2017年7月底开始平台的初验和试运行工作。

6.2.实施进度计划

具体进度计划如下表所示。

假定3月份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及合同签订。

2016-2017年

工作内容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项目立项审批

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签订

项目方案设计

平台功能及网站开发

平台测试与部署

平台联调

初验与试运行

第7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7.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本估算的范围包括智慧城市全部建设内容。本期系统的开发以确保系统建设内容的实现为限。

对于应用开发工作量的估算主要参考历史同类项目估算,应用开发等工作的人工费用标准,参考当前市场情况,根据职责不同,按市场标准估算。

7.2.估算编制依据

l

可研报告编制费根据《关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的补充通知》(京价房字[1999]第487号)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

号)计取;

l

初步设计编制费根据《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计取;

l

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计算;

l

项目总投资估算

序号

建设内容

金额(万元)

比例

说明

硬件投资

5.04

1.4%

显卡

2.04

显示器

2.20

内存条

0.80

应用软件开发费

336.96

93.6%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55.40

民意诉求与分发

20.60

闭环业务管理

30.80

统计与考核

24.50

智能分析与决策

27.70

预警预案管理

30.40

综合调度指挥系统

50.60

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

40.00

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40.00

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18.40

志愿者模块细化

14.60

诚信服务商管理

25.40

系统集成费

21.60

6%

硬件设备购置费及应用软件购置费之和的6%计取。

总投资

360

100.00%

7.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全部建设资金拟申请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解决)。

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由智慧城市区级建设平台每年在明年预算中向门头沟区财政局申请财政拨款。

第8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

8.1.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对为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开发和运行与维护,进一步推动门头沟区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政府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水平和各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技术服务于民的效果,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众形象

通过智慧城市平台推动跨单位、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使得多项民生工作真正做到惠及人人,对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整体提升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政府基础工作,辅助领导科学决策

该项目能够能够为领导提供全面的、全景的、多维融合的、可视化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支持领导日常办公、决策和处理突发事件,支撑领导了解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供预警和预测分析等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履行政府宏观调控、城市管理、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的职能,提升全市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整体效能。

3.促进部门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通过智慧城市区级建设平台的建设和相关领域应用的支撑,进一步整合政府和商业资源,扩展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共享的诉求渠道,扩充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办公协作,促进政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8.2.经济效益分析

1.通过已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了信息化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小规模分散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受益,一次建设、长期使用,发挥规模效益,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通过推动国产化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工作在建设、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成本。

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进和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手段,使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从而减少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增加了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第9章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9.1.风险分析

主要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并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总体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从往期项目实施的软件开发、实施和集成的项目来看,本项目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存在主要不确定因素或风险:

l

业务需求范围不确定性

l

资源整合指标的确定和规范

l

需求变更

l

资金风险

9.2.规避预案

9.2.1

业务需求范围不确定性

建议将本期项目建设目标的重点放在需求确认和实现上。这就要求在需求调研完成后,对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实施优先级排序,在本期主要实现一些重点业务需求、精品需求,提高本期业务需求的质量,其他需求在以后各期项目中陆续实现。

9.2.2

业务指标的确定和规范

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安排资深业务专家参与项目需求分析工作。

明确分工界面、双方责任。

9.2.3

需求变更

要严格执行变更控制程序:当需求方提出业务需求变更时,应首先做业务需求变更记录,并签字确认,项目组定期对业务需求变更记录进行汇总整理并上报项目管理委员会;待批复后执行开发。

做好业务需求分析工作:在业务需求调研、需求重点确认、以及应用设计、应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全面,对于用户没有提出,而项目组认为有价值的功能需求等预先考虑,保留设计的易扩展性或开发的简单性。

及时与用户需求部门交流:在应用开发时应保持与业务需求人员的密切接触,请业务需求人员对已有业务需求进行澄清、确认,以免应用分析的设计和开发产生偏差。

9.2.4

资金风险对策

对于承建单位,一方面要控制需求,另一方面要优化开发方式或创新管理,尽量减低人工成本。如果确因客观原因造成超预算,应相互协商,从其它经费中协调,或追加预算。

END

县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篇2

关键词:智慧城镇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互动机制

1 智慧城镇建设与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1.1 智慧城镇建设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智慧城镇的构建会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 相关产业会借助智慧城镇这一发展战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而且也会催生一些新型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还是新型产业都具有高专业化、高端智能的属性和特征。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才需要的变化。由于智慧城镇的发展是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 新型城镇化区别以往的城市化, 其主要是发展新兴城镇, 发展城镇群, 新型城镇的发展必然少不了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参与, 然而我国存在人才供给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高等学府毕业的学生大多流向一线和二线城市, 流向地市级新型城镇的人才少之又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地市级地区广泛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 必然会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智慧城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因此在智慧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1.2 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智慧城镇建设提供机遇

1.2.1 智慧城镇建设指明了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学校战略定位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俨然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智慧城镇必然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 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于新型城镇化, 服务智慧城镇为其战略定位的根基, 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 最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并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区发展需要。 1.2.2 智慧城镇建设成为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智慧城镇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智慧城镇建设又以大量的新型人才需求作为回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外在动力。智慧城镇主导下的城镇化进程中, 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必将带来不同的人才需求, 新的、不同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层次、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人才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根本, 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1.2.3 智慧城镇建设扩大了地市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新型城镇化地区大多数都处在大经济区的周围, 经济虽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发展前景良好, 它们经济增长速度快、活力足、潜力大, 将来必将成为大经济区域新的增长点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智慧城镇建设的战略指引下, 并将获得新的更多的发展优势。 如前文所述, 智慧城镇建设必然伴随着产业和经济增长方式、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管理高度信息化等方面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产生大量与变革有关的职业岗位群, 最终转化成对大量掌握并使用高新技术智慧人才的需求, 而对这些智慧人才的需求, 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新契机, 将催生高等职业教育变革。因此, 智慧城镇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和智慧城镇建设相互依存。 高等职业教育助力智慧城镇建设大有作为, 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 创建智慧城镇与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

2.1 发展上的互动机制

现有的新型城镇和所在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二者之间缺乏融合发展的意识, 这必然会成为二者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 地市级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产品;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的智慧城镇建设却存在人才缺乏的瓶颈。 因此二者在同一区域内, 有共同的发展诉求, 存在合作发展的可行性。

2.1.1 基于服务智慧城镇建设的角度。 基于服务智慧城镇建设的角度出发, 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镇建设和发展趋势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朝向技术化、信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拓宽现有的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上, 组成三位一体的建设主体, 政府、企业、学校各方整合优质资源, 强调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引导, 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 创建新型产业下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2.1.2 基于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 一方面, 要求当地政府和从事新型产业的相关企业转变原有的观念, 注重与当地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研发培训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要求当地政府出台鼓励当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的相关政策, 以及建立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人才需求和供给的战略合作机制。

2.2 技术上的互动机制

智慧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镇经济和社会的运行和管理高度的智能化, 技术的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 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要求日益剧增。 2.2.1 基于服务智慧城镇建设的角度。 科研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成熟的科研能力和已研发出来技术和专利帮助新型企业和创业志士开发新兴市场, 共同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能和智慧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2.2.2 基于服务高等职业院校的角度。 从事新型智能化产业的企业已具有相当成熟的技术根基和智能运行管理经验, 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些教师可能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知识技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相关企业可以向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企业实践课程设置, 相关企业可以派出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成为高职院校外聘企业讲师, 重点讲授技术的应用等知识。

2.3 人才培养上的互动机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镇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成为拉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才供给的制约。智慧城镇建设归根结底表现为产业类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巨大和深远变革, 这些变革无一例外的需要人才的支撑。由于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群的发展, 大的经济区将会有很多的卫星智慧城镇, 它们之间也存在对人才的竟争与抢夺。2.3.1 基于服务智慧城镇建设的角度。 因此智慧城镇以及相关产业建设要有所成就, 必然要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发展和竞争优势, 智慧城镇和产业可以依托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获取需要的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开设和智慧城镇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领域相关的专业, 避免传统教育产能过剩, 最大限度的为智慧城镇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3.2 基于服务高等职业院校的角度。智慧城镇所需人才的培养应该不仅仅限于高等职业院校, 而更要将一些具有科技实力的大集团纳入到人才培养机制中, 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智慧城镇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而且能够使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 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旭东, 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9.

[2]陈晓娟.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措施[J].中国信息界, 2013, 10.

县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地市;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1.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亦开始逐渐完善。随着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的社保卡持卡人数不断增加,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社会事业单位等用卡单位对于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要求。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我国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社会保障卡系统开始逐渐呈现出了城乡全覆盖、全民都享受、异地流动服务的整体发展态势①。在全文中,笔者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卡建设提出了更深程度上的研究和分析,逐渐推动社会保障卡的管理与服务结合,切实推动地市级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的升级打造,带动其深入发展。

2.构建整体目标

社会保障卡的诞生,是社会保障体系综合性和服务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卡整体构建目标是,以逐渐呈现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卡为综合性载体,以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相关工作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逐渐打造能够满足社会民众要求,全面、系统、高效、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并以此为综合性的高层次的应用支撑系统平台,实现对涉及社会保障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将医保、养老保险等涵盖于社会保障中的各个业务领域以及各层级经办机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性录入共享,力求在协同办理和流程方面实现有效的“无缝衔接”,真正能够实现人民群众“一卡在手,办事无忧”②。具体来说,其细化性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起城乡居民保险的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托,逐渐打造起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呈现出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信息交流的高度统一,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全市范围内的统一管理。

其次,推进社会保障与社会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逐渐融合统一,积极实现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險等方面的业务统一,实现统一社会保障地域和系统信息的有机融合,打破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顾各”的尴尬局面,使市民能够借助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障各个环节办事的便捷性,能够保证居民个人信息的有效性和多重应用性,使之能够在信息登记、身份认证、财税金额缴纳、账户管理等方面获取更多的便捷途径。

最后,接着社保卡一体化的整体发展,实现对于个人信息以及信息化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的推进发展。通过对于社保卡的高度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实现对于包括自助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线上服务、定点就医等服务方式的高度信息化,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综合性和便捷性③。

3.系统搭建

3.1 技术支持搭建

社会保障卡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构成,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①硬件环境:为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等的必要硬件支撑;②软件环境:为平台运行提供数据依托软件以及应用服务器等的软件支持;③中间服务平台: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体系提供包括流程、后台等的中间支持;④网络环境:为平台运营提供流畅的网络支撑;⑤辅助性应用:为平台运营提供手机APP、语音软件等的辅助性支撑。

3.2 系统软硬件构建

社会保障卡服务平台系统的打造,需要软硬件两个系统进行共同作用——在硬件构成方面,要配备相关负责人对内外网络、相关服务器进行综合性维护,保障系统流畅运营——具体来说,其主要包含服务中心网络整体架构,相关工作技术支持以及硬性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良好的硬件支持,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于社会保障卡服务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性发展;

在软件构成方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数据库平台、信息系统搭建等等进行综合性管理维护,真正能够实现对于社会民众的便利服务,能够使得社会保障卡成为城镇居民方便社会生活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来说,常规的社会保障系统服务平台搭建往往由监管决策平台、业务办理、横纵信息数据交换以及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等“四维”体系构成,其整体搭建可以依照下图进行:

图3.1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服务平台“四维”构建体系

总之,以此为模板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一卡通”,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报酬发放、财税缴纳等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了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平台极强的信息化、现代化特征,依托数据库等可靠信息,真正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服务④。

4.结束语

依托人社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我国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卡这一便民措施,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最终呈现出社会保障卡的全覆盖状态,这种规划的提出,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卡相关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实际上,通过对一些国外国家的观察,笔者发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搭建、社保卡应用等等,在平台搭建、多角度覆盖、便民信息共享以及整体的系统规划等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说,我国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体系在搭建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壁垒还要破除,有许多矛盾还要攻克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行业的从事者、管理者要不断实现探究式工作,逐渐实现更多社会保障部门数据资源、数据库信息深入拓展,推动相关数据之间的有机整合,将社会保障卡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更多行业、更多领域,使之能够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便民服务方面能够走得更好、更远,这不仅仅是对于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卡发展的合理化畅想,更应是社会保障卡管理服务平台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瞄准的方向。(作者单位:宁德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及注解:

①彭震宇.衡阳市社会保障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构建[D].南华大学,2013.

②康春.上海市社会保障卡建设现状和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③李莎.云南省社会保障卡发行服务管理系统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2.

④谢文哲.美国的社会保障卡及其启示[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06:234-235.

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方案 篇4

第 1 章 建设背景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下,聚集式发展产业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园区是承载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在已建园区继续转型升级的同时,大量新建园区不断涌现,园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园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端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园区发展战略、信息化如何应对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成为园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 2 章 园区创新发展趋势

2.1 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形成了企业聚集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仅仅解决了产业“进区入园”,即只关注了产业的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问题,而没有解决产业的链式发展和集群化竞争。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统一化、土地、环保政策趋紧,单纯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园区迫切需要改变园区内产业间、产业内部关联度低、配套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现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尽量减少生产端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循环。显然,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建设“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型园区,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我国各类园区发展的大趋势。2.2 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

在激烈的园区竞争背景下,园区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也日趋严重。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园区内的企业日益增加研发投入,转变以往单纯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式,向高新型企业演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保持竞争领先优势。显然,在园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推动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尽快占据科技制高点,促使园区从“制造”转向“创造”转变,是我国园区企业发展的趋势。

2.3 园区管理向城市化转变

高水平的产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聚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内的人员日益增多,社会功能需求日益复杂,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工厂为主导的园区很难成就高水平的产业集群。之前我国园区以发展经济为主,社会服务职能相对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必须摈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转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园区。

在新的形势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社区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与完善成为园区未来在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方向,管理机构必须将园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区域的整体空间规划中,承接更多城市功能的转移,并拓展新产生的城市职能。因此,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园区管理机构将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功能需求,园区管理方式也将向城市化转变。

第 3 章 园区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园区提升产业效能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多年的园区发展中,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信息化水平与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与园区的发展要求与定位也不相适应。3.1 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够完善

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一直聚焦于交通运输、供水、供电、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逐渐受到园区管理机构、入驻企业的重视,但由于园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时间短,信息化配套设施及服务还不够完善。

首先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据赛迪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多处于城市边缘位置,移动通信服务没有伴随园区的扩张而覆盖新开发区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移动通讯覆盖面窄、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网络承载能力低,互联网总体接入带宽偏小的问题,光纤入户比例低,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在无线接入建设方面,无线接入点少,覆盖面窄,而且接入带宽小,大多局限于政府、企业办公区域,没有与移动通信网络及与固定通信网络一起形成全覆盖、无间隙的信息网络。

其次,信息化配套设施、服务效能偏低。园区基本建立了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主机托管、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但还没有建立共享共用的容灾备份中心,呼叫中心,将各种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整合并虚拟化,进而提供高效、集约的云服务的情况就更少了。已有的数据中心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在增值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还存在着服务种类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3.2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严重滞后

目前各类园区和园区内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一些纵向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业务系统封闭运行,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在一些“金”字工程单位,上、下信息交流畅通,但与其他委、办、局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共享困难。

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许多园区更加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表现为数据资源较为分散,信息集成共享度不高。虽然园区网络和业务系统发展速度很快,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没有提到应有高度,缺少园区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与中心,普遍存在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目 前,绝大多数园区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和主题专用数据库开发滞后,社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更加不足;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尚未起步;另一方面,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的规范和标准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3 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缺乏有效抓手

“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在园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以重大项目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这打开了园区两化融合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但是,园区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大型两化融合项目使得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扶持,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少的资源;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虽然投入运行,但是发挥作用有限,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同时,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3.4 园区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

目前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城市事件的管理上,对于城市的组成部件、运行状态的信息采集、管理功能偏少,仅有的部件管理也集中在地上设施,而供气、供水、供热、弱电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的信息采集功能匮乏。同时城市事件的管理范围仅仅局限在城市交通、治安监控等几个方面,而没有覆盖到城市经济管理、空间管理、住宅管理、建筑管理等领域。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缺乏智能化手段,以人工巡查为主,部件、事件发生变化无法实现与城市管理机构的及时自动通信,城市管理缺乏智能性、主动性,城市综合管理中的问题上传、处理分配、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缺乏自动化处理手段,同时城市综合管理的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应急预案启动后仍然依靠人工按照流程进行通知,无法第一时间知会各个相关部门,造成应急反应时间延长。城市管理智能化技术及智能化手段的缺乏,使得城市设施静态管理、动态运行监控、智能化运行维护、自动应急指挥处置等全方位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严重低下。

3.5 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匮乏

在节能减排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尤其是改造重点用能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不高。对于园区多数型企业,信息技术主要被应用于管理环节,例如集中建设的OA、ERP等信息系统,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全程实现数字化监控,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工具、工艺、流程中,实现对生产管理全流程的“泛在感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例子明显偏少;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路灯根据天气状况自动开启关闭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应用少见。新技术应用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 4 章 建设目的

1、智慧化提升园区吸引力

随着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国内各类成熟园区已经开始转型升级,新兴园区正借助后发优势力争实现弯道超车,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园区招商与服务对象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技术含量高、更注重绿色环保、雇佣人员素质较高,所以可以为园区以及地方政府带来更加优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同时,也对园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需求。

智慧园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园区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可以改善园区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园区内的企业服务,通过智慧的 基础设施、智慧的政府服务、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适时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把园区管理机构、园区企业、园区居民等园区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广,为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优质品牌,可以显著提升园区对优质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智慧化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积累,我国园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统一了内外资税率、明确了基准地价,规范了地方政策,这使得园区的政策、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同时国家严厉的土地、环境政策使得园区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依靠规模效益的粗放型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大。

而信息化在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人员负担等方面,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而且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园区迫切需要通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建设来破解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3、智慧化助力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十二五”时期,各类园区之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园区要在争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项目、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园区生产、经营、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围绕“管理”、“引导”和“服务”三大工作核心,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及生产要素,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和有效流动,营造园区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进程,帮助园区实现“关键产业培育壮大”、“创造现代智能园区环境”、“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三大任务,扩大园区影响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

4、智慧化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由单纯科学技术领域向生产、管理、生活领域全面渗透。

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使得之前因体制、技术原因而不能实现的资源共享、政务协同等变成技术可行,同时信息化认识水平的提升要求园区管理机构采用信息技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破解“条块结合”难题、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的契机。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智慧园区的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创新带来影响,既要避免系统建成就过时导致的资源浪费,也要避免超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智慧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避免或减轻信息技术革命对智慧园区建设进程造成的冲击。

第 5 章 智慧园区总体构架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园区由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运行保障四个层次组成 5.1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5.2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5.3 智慧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 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使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 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通过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提升园区内企业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的应用意识,加强对各类嵌入式的信息产品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程/工艺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ERP等业务系统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产品、业务、产业的全方位融合,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5.4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的信息感知、可靠的数据传送和安全的信息操控三方面,具体涉及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六个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上,都包含安全管理和安全策略的内容。

5.5 智慧园区管理体系

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是对智慧园区规划及建设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IT资产(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IT业务流程,以及建立在这些系统和流程之上的、建设单位内部业务流程与知识资源的总和)、安全、运行维护资金等进行管理,有效的融合组织、制度、流程和技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和专业化管理,落实运行维护费用,使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成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持续改进管理工作,完善IT管理过程中各个流程管理来确保智慧园区健康运行,达到建设的预期目标。

智慧园区组织建设要求确定和规范智慧园区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位职责安排、机构设置,将智慧园区管理体系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智慧园区管理机制。

智慧园区制度规范建设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智慧园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智慧园区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智慧园区建设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智慧园区建设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智慧园区建设管理的量化管理。

第 6 章 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6.1 访客、门禁道闸系统

访客管理系统描述:临时访客通道控制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智能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真正做到人员、证件、照片三者统一。实现“进门登记、出门登记、人像对应、随身物品登记、分级授权管理、历史记录查询、流量分析统计、报表汇总”等功能。使用该系统后,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重点加强单位来访宾客有序管理,提升单位门卫工作效率、服务品质和单位形象。道闸(又称检票机或验票机)系统完美结合了红外扫描技术、射频技术、单片机技术、IC卡识别技术及电子、机械等技术,以其先进性、安全性、实用性、扩展性及美观化为设计原则,实现了快速控制人群出入的理想解决方案。该系统具有自动验票(包括IC卡或条码纸票)、身份识别、收费、统计、考勤等功能。因采用全智能化管理,入口处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彻底避免了传统进出口管理中费用流失、出入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及关系人员私下进入等弊端,是各类园区的最佳选择,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园区、智能小区、高档会所、商业大厦、写字楼、学校、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等对临时访客有管理规范需求的场所。

6.2 背景音乐广播系统

根据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等采用IP网络广播系统将音频信号以标准IP包形式在社区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传送。解决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长距离音频功率传送布线困难、损耗大、音质不佳、维护管理复杂、互动性能差等问题。背景音乐广播系统主要涉及工业园区新建绿化草地户外广播,园区内的办公楼通道、大堂、公共区域。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需要实现工业园区广播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寻呼讲话、定时音乐等基本功能;

2、实现消防联动报警和红外防盗报警功能,系统可接入消防报警信号,实现消防联动及防盗报警联动,并支持任意邻层报警;

3、管理中心和分控中心能对工业园区任意区域广播寻呼讲话及编写定时广播音乐,能指定全部、局部或单个终端,实现广播寻呼。

6.3 工业园区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技术来实现环保、节能、自定义场景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工业园区项目照明强弱、状态等,主要针对园区内的公共区域。

1、集中控制、一键完成;

2、场景预设、组合随心;

3、灯光软启、健康环保;

4、多种控制方式、随意指挥;

6.4 工业园区智能导航系统

利用分布在工业园区内的安卓平台的固定导游系统,让访客可以随时利用工业园区的安卓智能导游系统了解工业园区的相关情况,包括:工业园区拓扑图,报警点,呼叫安保中心,消防指导地图,园区相关联系方式,重要地点说明等。

6.5 工业园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应用枪式、半球、云台、高速球等监控设备,具有高清拍摄、防雨、红外夜视补偿、多格式、多分辨率可调的性能。数据通过TCP/IP协议传输,可以自动获取IP,通过手机、PC、移动网关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视频监控。可实现自动报警、跟踪、徘徊等行为控制。6.6 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

停车场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 Mifare、EM、LEGIC、TI 等非接触式 IC 卡射频技术,集车辆检测、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图像识别与处理以及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对出入停车场的车辆实行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包含:自动发卡、车辆出入自动控制、车位检索、车型与车牌图像对比、电脑自动计费、电脑语音提示、多个出入口联网运行等功能,具有方便快捷、收费准确可靠、保密性好、灵敏度高、功能强大等众多优点。不仅满足停车用户进出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同时能极大的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水平及企业形象,并成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内部管理型:贵宾用户自动读卡、远距离读卡,自动放行;

2、缴费管理型:固定用户、月租用户、储值用户自动读卡图像对比、人工放行或自动放行可选;

3、临时收费型:发卡机自动发卡或人工发卡,图像比对、电脑自动计费、人工收费与放行。

6.7 LED/大屏信息发布系统

在工业园区门口建立LED大屏幕发布工业园区相关信息,让访客和园区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工业园区项目情况。LED/大屏具有可自订尺寸、安全可靠、寿命长等特点。LED/大屏可发布信息包括:视频、文字等。

6.8 工业园区安全智能管理系统

1、智能手机巡更系统 工业园区安保人员可利用智能手机GPS定位技术、NFC及二维码建立可管控的智能手机巡更系统;安全、方便,具备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一部手机可实现巡更、安检、查询等功能;

2、智能手机对讲系统

工业园区安保人员利用智能手机实现对讲功能(类似微信),没有费用,没有距离、噪音、可管理性强,一部手机同时可实现通话、安检、查询、视频监控、智能设备管理等强大功能。

3、智能手机监控系统

工业园区安保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对视频及其他智能探测设备进行监控,预防发生自然灾害及人为偷窃情况进行研判。并通过手机管理客户端进行及时处理并可通过手机拍照及录像及时进行取证。

4、工业园区中安防报警系统

可过视频、探测器对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等进行火情、灾情等报警;通过智能安防报警控制系统实时检测工业园区的厂房、仓库、办公场所、停车场的所有项目,可设置自动报警功能。

智能研判:

防盗追踪:

6.9 工业园区综合生态监控系统

对工业园区中的天气和环保情况的监控越来越重要,工业园区综合生态监控系统能监测到工业园区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火情/风雨等自然情况,同时,也可以监控到工业园区中的环保数据、排污等并作及时数据汇总和报警;同时,可以通过对历史记录的统计分析提前对自然情况的异常和每年多发事件进行预警。

第 7 章 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建设内容

7.1 智慧客服服务管理系统

租售管理

租赁园区企业了解园区租赁区域,租赁合同等服务。

园区建筑信息、楼层信息、配套服务信息、合同管理、租户信息管理、租费信息管理等。400及投诉管理

对园区企业对园区管理服务进行投诉和改进建议的流程化管理等服务。400系统管理,投诉流程管理,回访和满意度调查等。收费缴费管理

租费管理,收费管理,租费、收费通知、记录、统计、发票、报表等服务。报修维修管理

报修维修认定、维修费等管理,报修、维修流程、结果判定和意见、满意度调查、费用等服务。装修及施工管理 装修施工申请手续费用管理、装修施工前信息记录和装修后信息记录管理;装修施工方案管理;装修施工过程管理;完工判定记录等管理,装修施工流程支持服务、方案审批服务、完工竣工服务;费用服务。保洁及卫生管理

保洁流程管理,保洁工具机具管理,保洁药品药剂管理,保洁功能区管理,保洁客户管理等,保洁流程服务、保洁收费服务、卫生消杀服务、建筑外体保洁服务等。

活动会议接待管理

活动申请管理,活动场所信息管理,活动设施服务管理,交通工具申请管理等,活动会议定制服务,配套服务等。休闲娱乐配套服务管理

休闲场馆场所预定、场所信息管理、费用管理、折扣管理等;健身、住宿、餐饮、购物、体验等电子化信息服务。停车证班车约车管理

车辆信息管理、车辆出入证管理、停车费用管理、班车管理、约车管理;停车证办理缴费服务、约车服务、班车服务等。展览展示管理

展览场所管理,展览场所预定及退订管理,展览内容管理,展览配套服务管理;展览预定退订服务,展览配套服务等。预定配送服务管理

预订服务项目管理,预订流程费用管理,小物流管理;送水、送花、送礼品、送信件、送邮品等服务。

7.2 智慧一卡通管理系统

管理中心子系统

管理中心管理:充值、开户销户、卡印刷、挂失等服务; 消费终端管理子系统

消费终端管理:消费终端地址、消费终端消费模式、补助、查询等服务 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传输网络管理:传输网络链路管理,电子图服务; 数据中心管理子系统

数据软件、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备份、存储、数据安全管理。

7.3 智慧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发布中心管理子系统

发布中心软件、设备管理,发布中心文件接收、发布信息归类、发布终端选择等;

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传输网络管理,传输网络电子图管理; 发布终端管理子系统

发布终端设备管理,发布终端设备管理。

7.4 智慧音视频管理系统

音视频管理中心子系统

音视频控制室管理:音控室设备管理、软件备份、说明文档、系统图管理等 音视频功能区管理子系统

音视频会议室、宴会厅、多功能厅管理,音视频场所管理和设备管理 背景音乐中心管理子系统

背景音乐中心管理:背景音乐主控设备、软件备份、说明文档、系统图等管理; 背景音乐网络传输管理子系统

背景音乐传输网络管理,背景音乐传输网络系统电子图管理 背景音乐终端管理子系统

背景音乐终端管理,背景音乐终端设备信息管理。

7.5 智慧安全管理系统

访客管理子系统

访客管理:来访人信息管理、被访人信息管理、事由管理、记录存储查询管理等。门禁管理子系统

人员出入建筑门管理:身份识别、权限授权注销、用户及门信息管理; 可视对讲管理子系统

可视对讲系统管理:单元梯口机、户内机、管理中心、呼救、远程开门、访客视频、开门记录等管理;

人行通道管理子系统

人员出入园区管理:用户信息、授权注销、通道机信息、出入信息等管理; 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

车辆出入管理:车辆出入证、识别车牌、停车、收费等管理 入侵报警管理子系统

非法入侵报警管理:感应报警、报警联动、布防撤防、报警记录、出警信息等管理;

周界报警管理子系统

周界报警管理:红外、电磁、电子脉冲等报警、联动、撤防布防、报警记录、视频移动侦测等;

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管理:防区、监控摄像、报警联动、图像存储、图像切换、图像查询、录像拷贝等;

电子巡更子系统

巡更点巡视管理:巡更点位电子图、巡更路线设置、巡更数据记录、巡更人管理等;

电梯控制监测子系统

电梯状态及电梯楼层控制管理:电梯远行状态监测、电梯楼层控制、授权注销、刷卡记录等。

求救求助子系统

求救求助管理:求助点、求助流程、求助出警、求助人等; 报警联动管理子系统

各个安全系统的报警联动管理:报警种类、报警信息、报警处理、报警设备等; 应急调度指挥管理子系统 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管理:集群对讲、视频调度、通话录音、联合调度、设备管理、系统图、流程预案等管理;

安防中心管理子系统

安防中心管理:对各个安防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数据信息、报表的统一。

7.6 智慧消防管理系统

消防设备管理子系统

消防设备管理:消防泵、水池、消火栓,消防主机、消防报警箱、报警终端、消防器材、通讯设备管理等;

消防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消防传输管网、线路管理:水管网、管井阀、接合器等平面电子图、报警线路、通讯线路管理;

消防标识管理子系统

消防标识管理、消防标识信息管理; 消控室管理子系统

消防中控室管理:中控报警信息处理、记录、园区消防服务等管理;

7.7 智慧办公管理系统

开放自动化办公系统接口,与智慧化办公对接,达到数据和信息共享,统一;

7.8 智慧节能管理系统

水泵房管理子系统

水泵房设备管理:水泵房设备管理、水路系统管理,水节能管理; 空调机房管理子系统

空调机房设备管理:空调机组管理、空调主风机管理; 配电室管理子系统

配电室设备管理:高低压配电室设备管理、电运行管理、电调度管理; 天然气机房管理子系统 天然气机房设备管理:天然气机房设备管理、天然气仪表间管理、天然气管路系统图等;

管网管理子系统

室外地下主管网管理:室外地下主管网平面图、有压管路内压力、流量、温度监测,流量控制、泄露预警等;

动力照明设备管理子系

动力照明设备电路管理:动力照明设备、配电柜、电路、定时器、断路保护等; 空调末端设备管理子系统

空调末端设备风管路管理:空调末端盘管、管路、电路、水阀、风阀管理; 冷热能设备管理子系统

制冷机组、燃气锅炉等管理,制冷机组、燃气锅炉等设备管理状态监控; 仪表传感器管理子系统

各个系统仪表传感器管理,仪表传感器管理、仪表传感器监测等; 设备间管理子系统

各个系统设备间管理:强弱电、空调等设备间设备管理监控; 工具机具工程材料管理子系统

工具机具工程材料管理:工程工具、机具、工程材料等管理; 水电气远程计量子系统

水电气远程计量管理:水电气远程计量管理和统计; 控制中心管理子系统

节能控制中心管理,节能控制调度中心管理。

7.9 智慧园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园区简介文字信息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文字信息,展示园区简介文字信息; 园区简介平面图信息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平面图信息,展示园区平面图信息; 园区简介三维及动画信息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三维和动画、视频等信息,展示园区三维、动画、视频信息; 园区组织机构职能部门管理子系统

管理园区组织机构职能部门信息,展示园区组织机构、职能部门信息; 管理中心管理子系统

管理中心:管理园区信息中心。

7.10 智慧园区云计算管理系统

云计算设备管理子系统

云计算核心设备管理,管理云计算核心设备; 云计算传输网络管理子系统

云计算传输网络管理:理云计算传输网络,提供传输网络服务; 云计算服务管理子系统

云计算服务管理:提供云桌面、云存储、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管理中心子系统

云计算管理中心管理,管理云计算中心后台。

7.11 智慧园区基础通讯管理系统

园区万维网和局域网管理子系统:园区网络运营商管理、局域网管理,网络运营商管理、局域网管理,提供园区企业外网申办服务,局域网服务;

园区wifi网络管理子系统:园区wifi网络管理 园区wifi管理,提供园区企业wifi服务;

移动通讯(联通移动电信等)网络管理子系统:移动通讯管理,移动通讯管理、手机信号覆盖服务;

园区电话外线和内线网络管理子系统:电话外线和分机内线管理、交换机管理,提供园区外线申请服务,内线连接服务;

园区有线、卫星、自办节目电视网络管理子系统:电视信号管理,电视系统管理,提供电视信号服务;

园区无线手持对讲机对讲信号覆盖管理子系统:园区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管理,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管理,提供无线对讲信号覆盖服务; 园区网络交流互动管理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管理,提供园区企业和管理方的互动平台服务;

网络中心管理子系统:网络机房管理,提供园区通讯系统基础服务。

7.12 智慧外联信息管理系统

商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财经信息链接板块,园区企业了解财经信息的窗口; 市政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市政政务信息链接板块,园区与政府部门联系的窗口。

第 8 章 实施方案

智慧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包括9个步骤:网络通信布线,各系统设备安装,设备控制器、读卡器安装、传感器安装,各系统设备调试,后台服务器部署,后台服务器测试,智慧园区软件部署,智慧园区系统调试,以及工程验收。

网络通信布线:对设备进行网络布线,采取 TCP/IP 通讯方式接入内部网络,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并通过服务器对设备进行网络控制,同时兼容rs485,rs422网络,远距离采用光纤网络。

设备安装:在设备安装和测试强弱电是否符合设备要求,然后将各硬件设备按照施工要求,一一部署到相应地方。

设备控制器、读卡器、传感器的安装:设备安装完成后,装配配套控制器,实现远程控制功能。根据员工、读卡器通过范围,确定读卡器的安装地点和角度,传感器根据控制系统选用不同的传感器安装并施工。

设备调试:测试控制器与硬件设备之间的交互,保证硬件完全受控。测试读卡器对卡片采集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检验是否实现用户预期效果。后台服务器部署:按照系统安装提示进行系统搭建(也可基于统一的云计算平台搭建),搭建备份环境确保服务器网络环境稳定。若服务器部署在云平台,还需要测试能否远程登录。同时智慧园区系统平台开始部署联调。

2015年智慧社区建设方案 篇5

一、为什么要建设智慧社区?

1、我们的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单位,是城市人生活区域,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建设在许多领域概念相通。

智慧社区建设的起因是为了解决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人口膨胀、“421”现象带来的保障压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难题、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保障压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看病的困境、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的障碍、资源如何整合再应用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力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及绩效,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社会管理需要创新

一直以来,政府各个部门在努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应用水平。但以职能划分为特征的城市信息化还处于自发零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因而其实施的效果也相对有限。

于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具智慧的新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跨越。

3、新型社区建设的呼唤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社区作为城市的单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开展社区建设,满足基础群众的社会需要,成为近些年来社会结构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已经滞后于群众的需求,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娱乐、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群众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社区市民参与社区的发展和社区自治等问题,以及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足,不容忽视。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它立足的宗旨和发展的原则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着力于提高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亲和力和归属感;是良好的社会生活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统一。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是百姓的共同心声,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4、智慧社区的到来

基于物联信息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了社区建设的好方法,那就是,建设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包含三个含义,一是社区管理、运作的智能化,二是全社区内的单位、企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化,三是人们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自身内在智慧产生和应用度。

所以,智慧社区建设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

二、智慧社区是什么样子的?

1、智慧社区建设结果三段论

第一阶段,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让社区居民感知到安全、舒适、便利、愉悦,围绕衣食住行、生活七件事:衣、食、住、行、康、乐、养——建设衣食无忧、安全保障、就医健康、交友娱乐、工作学习、出行便利、老有所依的幸福社区。

第二阶段,优化人的生活模式,让人们生活得更从容,新模式可以帮助人们节约每天的时间。

第三阶段,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引导人们潜在的智慧、能力,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

2、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理解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充满智能化,张开双臂迎接人们入驻的城市,她也是幸福之家,是创新源泉。通过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她可以全面感测、监控和分析城市运行的状况,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基础数据,使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到城市运行的更好状态;她更好地连接、整合“物联网”和互联网系统,通过智慧化的手段收集、整合、优化各种信息,使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紧密结合,她提供给人们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生活环境;她不断激发人们的创新潜力、提升人们内在的创新能力,为人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的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落实地,是智慧体现的浓缩映射区和公众感知享有的直接获得处。区别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是在于其城市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这一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体现在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两个层面。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应该预先和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主动将精准的信息和服务,通过敏捷的手段推送给需要者;而社区服务的接受者则可以在社区内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取各种服务和提出自己的需求。

智慧社区建设,并不局限于信息化,它期望生活在社区里的人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分享信息,期望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高效益的一种愿望,所以,它着眼于社区发展整体的总效果。

三、怎样建设智慧社区?

1、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轨迹

多年来信息化建设总是强调“以信息资源为中心”、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位,今天人们更需要资料精选系统而非增加阅读量的系统。

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一路走来,从电子政府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对外服务平台建设-> 社区事务“一门式、一口式”受理模式-> 智慧社区建设。

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是同等重要,三者都是信息资源。软件加上网络成为智能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政府业务自动化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上来,构建更多的社区智能服务系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2、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1)关于顶层设计

设计关注整体效益。智慧社区建设关注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情,而是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益。它通过对区域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基础环境、商圈、社区生活服务业等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所以,它强调建设过程的生态体系,一是参与建设的各家单位相互的包容整合型生态,二是信息呈现和使用过程中的生态性。

(2)数字化

数字化的结果是将社区内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实现充分计算机化。数字化展现的基础是通过地理系统提供完善信息服务和网络服务。它直接面向人,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终端设备,分享系统提供的包罗万象的各类信息。

数字化建设是智慧社区的基础,它包含能够将社会上现有的各系统整合在一起的数字交换中心,和将纷繁复杂的信息智能化分析的自动处理系统。该信息系统将代替人自动处理事务,系统经常在人无所察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服务。(3)通信基础设施(4)智能交易

考虑将社区应用的市民卡融入银行卡内,而不是在市民卡中加入小额支付功能。这样将实现所有功能应用的最大化,同时,因为卡是实名制的,将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

(5)智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政府本身的职能所在。公共服务包括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市场提供的服务。公共服务智能化是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基本途径。

智慧社区的布局并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而是依据地区的资源与项目的价值进行选择,成熟的领域先启动,项目的成功率、可持续、可积累才是最重要的。

3、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

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居民的直接感受、满意度为评价基础,以居民利益获得来衡量信息化效益,以此价值观为出发点,制定评价指标。

四、智慧社区建设实践

智慧社区建设的内涵一定是分享、共赢、简约、自由、人潜能最大化展示、城市建设和人自身发展的低成本、高效能、高效益。智慧社区建设不是在原来信息化建设规划上加上“智慧”新名词的头衔,而是在社会建设创新管理上追求公共透明、生态体系和人的发展,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应用,社会建设模式的创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并使之成为高效。

智慧社区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生活中的问题,建设目标是“三阶段”论。智慧社区由智慧的人们所建,也必将调动人的智慧本性。

1、建设目标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探索解决民生问题为主旨,以优化人们生活方式为方向,以公共透明、生态体系和人的发展为要素,探索建立社会建设创新模式,优化现有的资源调配方式,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建设,并使之成为高效。

重点加强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社会资源数字化进程,建立触手可及、惠及全民、功能恰当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敏捷、主动、精准的服务,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智慧化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幸福感。

2、建设原则

(1)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公众参与。搭建凝聚各方力量的公共平台。(2)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生态发展。着力于提高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亲和力和归属感。

(3)聚焦重点、服务大局、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

3、建设路径

以面向服务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和丰富的生活设施。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社区生态系统;将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三融合。

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建立感知系统,将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涵盖的关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需求,以及单位、个人提供服务等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地捕捉、整合,并通过信息决策判断系统的智能化处理,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社会各方使用和互动体验。

建设一个综合服务的平台,在各服务单位和服务商之间构建桥梁,承载各行各业的服务应用,共享终端用户信息,能够便捷地组合服务,从而达到便民、便商、便管理的效果。

4、考量指标

“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篇6

一、概况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智慧旅游”则是一个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信息技术等,服务于旅游者、旅游企业、景区及政府的一种新兴理念及运营方式。

但因智慧旅游建设存在全方位和一体性,不少景区信息建设基础薄弱,没有统一、标准、科学的定义和设计,智慧旅游强调打造数据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游客个人信息和喜好的分析,进行精准营销,但数据收集的数量及质量都是对基础信息建设的考验,同时,各地景区对于“智慧旅游”的定义、旅游产业地位、持续资金投入等都有所不同。

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选择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将是个性、融合、创新“智慧旅游”的起点,为打造智能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景区安全保障平台等做准备。

二、解决方案

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云技术、智能分析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通过主动感知各类旅游相关信息,对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子丘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无线旅游信息服务、景区客流统计与预警、旅游企业诚信监管、导游管理、移动智能客户端等方面进行应用,提供一整套服务于公众、政府、旅游企业的面向未来的高效全新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

三、价值提升

基于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

地市级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探析 篇7

(一) 平台建设规模化。

重庆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兴市”战略, 将全市各类分散的政府资源全面整合, 组建了“八大投”和渝富资产公司, 通过划转、授权和专项资金注入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融资。目前平台资产总额达3 000多亿元, 获得银行2 500多亿元授信和1 000多亿元贷款, 四年累计投融资1 700亿元。

(二) 依托部门专业化。

杭州市政府设立了六个政府资产经营公司, 都是国有资产运营主体, 接受不同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 每个公司为政府管理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 经营管理各有侧重。城投公司主要方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公司主要构筑城市交通网, 工业公司负责工业项目股权管理和经营, 商业公司管理商业资产, 旅游公司经营旅游资源。通过这种细化模式, 充分发挥依托部门的优势, 实现了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明晰化, 做到了权责清晰, 控管分明;特别在项目谋划过程中, 有利于对口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 有利于促进投资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三) 运营管理规范化。为了推动

各投融资平台高效运营, 各地都逐步加强了对平台的规范化管理。重庆市采取了三大保障措施:一是界定三个投资领域, 关系地方经济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领域, 市场信号缺失、市场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领域, 纯公益项目。二是构筑“三步”防火墙, 财政不为投资集团作融资担保, 投资集团之间不互保, 集团之间专项资金不能交叉使用。三是投资集团资产负债、现金流投入与资金来源实现“三大平衡”。

(四) 筹资渠道多元化。

各地投融资平台的筹资手法多样, 方式不同, 但成效也不一样, 但都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如国债注入、财政性规费注入、土地储备收益权注入、存量资产注入、税收返还等。有些地方除了与银行合作申请贷款、发行地方建设债券之外, 纷纷开展融资创新,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信托、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二、构建地市级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一) 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学习和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和做法, 创新投融资理念, 按照政府主

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 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 整合运作各类资源, 最大限度放大财政资金利用效益;科学谋划, 合理确定赢利模式, 确保平台有收入、有利润, 形成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融资职能;规范运营, 建立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平台企业监管, 确保平台主体明晰, 运转协调, 安全高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三效统一, 逐步形成“融、投、增、还”的良性循环, 为城市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 平台管理部门的定位。

平台各主管部门应在市政府和相关决策委员会的统领下, 充分发挥其部门优势, 共同助推平台建设和发展, 形成“部门+平台”的合力。财政部门和资金管理办公室侧重管“融”, 包括政府融资规模、平台融资规模、融资体系建设、融资办法制定、融资方案审定等方面, 监管平台资金的进出, 防止投资过度膨胀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平台主管部门侧重管“投”, 包括投资项目筛选、投资业务管理、日常重大事项审定等, 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布和调整全市投资指导目录, 明确政府鼓励、限制和禁止类投资项目;平台主管部门依据其所管行业提出具体项目建设计划, 管理平台投资行为。国资部门侧重管“值”,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所有人代表授权平台公司经营管理国有资产,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重点项目稽查等部门侧重管“查”,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检查, 审查项目操作程序、财务规范执行、施工工程质量、投资规模控制等各个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财政部门管“资金”, 主管部门管“业务”, 国资部门管“资产”, 审计稽查部门管“监督”的模式,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 专业化筛选、指导和管理项目, 对口争取项目和资金, 有利于平台公司的发展壮大, 同时部门之间有所制约, 避免决策失误和管理“真空”, 有助于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三) 完善投融资公司的建设。

1. 投融资公司定位。

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 以做强、做大、做精主业和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 建议对各平台主业进行归类管理, 充分发挥优势, 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 (1) 建立产业平台公司, 作为政府重要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和重大工业项目的实施主体, 主要负责政府经营性资产、股权性投资、重点项目资金、国债资金以及投入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性资金等资产和资金的整合、管理及使用, 储备土地并进行整理及运营, 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投融资,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及相关特许经营权等, 为重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融资。 (2) 建立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平台公司, 整合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市政公用设施资产以及经营性城市公用资产, 从事城市公共事业的筹资、投资、建设、管理和营运, 储备土地并进行整理及运营, 搭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平台, 主要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 (3) 建立水系建设平台公司, 主要负责运营水利资产, 开发建设水利项目, 为水利工程建设及产业进行投融资。 (4) 建立交通设施建设平台公司, 主要从事高速公路和一般干线收费公路、场站的建设和经营, 以及按市场机制模式运作的交通相关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市外公路建设项目以及城镇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融资、投资、组织建设、经营管理, 其所属地方净收益用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金或建设资金, 为道路工程建设进行投融资。 (5) 建立担保平台公司, 适时组建或在现有担保公司基础上壮大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成立较大规模的专门担保机构, 完善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 建立担保风险分担机制, 推动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国有投融资公司及其他国有企业之间进行资产重组。某公司非主业资产符合另一公司主业发展需要的, 双方可协商, 通过收购、资产 (股权) 置换、互相持股、无偿划转等方式进行重组, 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2. 平台管理。

(1) 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和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把党管干部与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相结合, 把决策委员会依法选择经营者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管理权限按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执行。研究制订决策委员会、主管部门、经理层工作规则, 理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以经营业绩考核和年薪制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国有投融资平台和企业负责人进行有效管理, 进一步深化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按照有机统一、分类对待的总要求, 准确、客观、科学地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 重视对企业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充分考虑平台承担政策性、公益性项目的因素, 确保考核评价落到实处。 (3) 人员身份。为将平台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纠正国企领导人及员工的短视行为, 建议将平台全部改制为企业, 所有平台现有人员和到平台工作的人员改变原有身份, 统一为企业身份。

3. 财务管理。

平台所属行业和业务国家有统一财务制度规定的, 按国家规定执行;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 按上级同类机构财务制度执行;没有上级同类机构的, 按市财政部门认可的财务制度执行。

(四)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上一篇:六年级话题作文 :亲情1200字下一篇:青年创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