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精选8篇)
摘 要:作为研究生工作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的职责重要而光荣。本文通过对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分析,提出有效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思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总人数为51.72万人。自2009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连续8年稳定在50万人左右。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作为承担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充分理解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描述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规定中提出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定位,但并未对本科生辅导员和研究生辅导员提出细分性要求。笔者认为,研究生群体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他们在年龄层次、知?R架构、社会阅历等方面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意味着研究生辅导员需要注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差异性,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明确职责,使工作更有针对性。
一、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研究生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首先,努力学好思想政治理论,完善思政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其次,在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再次,对社会上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观念进行预判,及时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研究生辅导员只有自身在思想上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坚定信念、站稳立场,成长为健康、积极的有为青年。
2.研究生学业的指导者。研究生辅导员是沟通学校、学院、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内外实践、论文写作答辩、毕业就业等培养环节十分熟悉,也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应以自身对学科重点、课程结构、科研成果积累、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理解,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
3.研究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者。由于研究生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家庭环境等方面相较本科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关注研究生学业的同时,辅导员还应及时了解他们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伴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频发,时刻把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家庭情况、心理动态以及思考如何提升学生适应能力、增强抗压能力、提高他们在逆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辅导员需要重视的方面。
二、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针对研究生辅导员的三点定位,结合工作实践,笔者提出有效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1.加强思政工作,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开设党课、团课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提高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素养。身为一线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积极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党团与班级开展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丰富活动,真正使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落实思政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
2.提升自身素质,为学生排忧解难。新时期的研究生辅导员不能仅仅是研究生生活的“照顾者”和“救火员”,更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所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从而能够了解研究生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形成良好的沟通,并可以站在一定高度,高屋建瓴,为研究生排忧解难。
3.积极主动沟通,落实贴心管理。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往往具有更为鲜明的特点,他们中有应届本科毕业直接入学的学生,也有在外工作后重归校园的求学者;有未婚的青年才俊,也有成家立业的学生。研究生辅导员需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生活需求,多理解、多包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沟通,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启发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从而有效解决研究生存在的种种问题。
加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高校做好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条件。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的准确定位及工作方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健康成长。研究生辅导员必须提升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方式,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追求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特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主要体现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各种角色间的冲突。角色间冲突就是同一角色集内多个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直接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在众多扮演的角色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行为规范管理者、学生日常生活关心者和指导者、教学与科研承担者、学校学院基层事务执行者、学生团队领导者、学生维稳工作一线负责者、心理健康维护者等等。高校辅导员在从事这些工作的同时, 要兼顾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以及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和树立, 而这些工作本身又存在相互的对立性, 导致高校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德育工作,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也力不从心。此外, 辅导员一人分饰多个工作角色, 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质疑, 认为其性格双面, 失去信任与尊敬之心。另一方面是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人们对辅导员这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 或辅导员个体受角色本身局限而对角色期望模糊不清等引起的角色冲突。随着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 辅导员希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及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然而多种角色的工作特点, 使其产生过高的期望, 在当前的体制下, 无法快速的实现期望值而使其迷失了发展方向, 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1]
2.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形成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铺垫, 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定向阶段, 也是其健康成长, 实现理想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面临许多学习和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与挑战, 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延伸的重要原因。首先, 不同角色期望引发辅导员角色冲突。[2]不同角色期望主要体现在各部门对辅导员的工作期许上, 其中学工部将辅导员定义为管理部门, 需要完成复杂的考核工作;校团委及学院团委将辅导员视为组织和培养部门, 负责学生工作的组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务部门将辅导员视为监督部门, 复杂学生学风建设和树立的监督者和维护者;保卫部门将辅导员视为安全工作的协作者, 促进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财务部门将辅导员视为学生财务的管理者, 协调学生缴费工作。此外, 还有任课教师、宿管科等需要辅导员协调工作等, 众多部门与工作内容让辅导员应接不暇, 工作任务繁重。其次, 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多变引发角色冲突。
宏观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变化, 在学习和生活及学校工作中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与挑战, 辅导员也面临着多种挑战, 需要在角色上进行及时的转变,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品德纪律、法制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这也使得辅导员角色定位更加多变, 角色冲突加剧和频繁。
2.2 制度因素及自身因素
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制度因素, 主要集中在辅导队伍制度的不完善, 高校对辅导员的归口管理不明确以及高校本身给辅导员的工作和职责宽泛和弥散。当前的高效辅导员制度存在许多不足, 其中包括辅导员岗位地位不高、缺少明确的培训系统及顺畅的专业化发展平台等, 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难以实现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思维多面的大学生群体, 辅导员在各种角色的认识和定位上经验不足、思想落后, 缺少专业的培养和训练。辅导员不仅要配合学校、学院各部门的工作, 还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党政思维、日常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管理, 众多的角色期望产生了角色冲突, 而相应的制度有无法解决, 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辅导员工作不重视等, 都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以及对待角色冲突的消极应对。[3]
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自身因素是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完善, 缺少角色认同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方向模糊不清、专业素质低等导致其在应对各种工作时力不从心, 缺少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素质, 难以领导和教育学生, 完成工作多角色的有效转换。
3. 解决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有效对策
首先, 解决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辅导员要适应角色、调整心态, 这对有效应对角色冲突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要积极理解社会、学校及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期待, 发现问题, 强化角色意识, 合理解决冲突中的各种矛盾, 把压力和矛盾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其次, 树立好合理的角色期待。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教育的一线基层工作人员, 摆好心态, 树立良好的角色期待非常重要。作为辅导员,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起到榜样作用, 坚定职业信念, 深入进行学生工作, 起到管理者、教育者、协调者、服务者的重要作用。最后, 制定完善的制度, 做好角色规划。完善的政策制度保证才能培养优秀的辅导员队伍, 才能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制度完善主要人才培养、人性关怀、利益保障等几方面入手, 为辅导员进行角色规划, 改善其工作环境, 保障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其多种角色的工作特点也是为学生而服务, 所以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因此, 必须加强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大学生活管理环境和思想教育平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及服务者等多个角色。由于其工作角色的多样化, 也导致其角色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笔者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江来登.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21-23.
[2]武宇清, 张丽敏, 关蝻等.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40-4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95-05
A study on role orientation of instruc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research to main universities in Xiamen
YU JUN-tai(Ministry of personnel,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China)
Abstract:Instructor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advanta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s.Whatkind of role does an instructor play? How to position university counselors? After inquring into instructors,students and administratorsof two universities in Xiamen——Xiamen University and Jimei University,this paper draws the role understandings to instructors ofdifferent groups,and reaches an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gnition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majors and discussing the proper orientation of different rol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structors;role orientation;research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始终处在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为高校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及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辅导员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是在 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和队伍建设问题方面,人们存在意见分歧。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重新定位和认识辅导员的角色显得尤 为必要和迫切,它直接关系到对辅导员工作地位、功能的认识,关系到育人效果的实现。
一、调查设想及准备
本文通过对厦门地区两所主要高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归纳 和分析,初步了解不同群体对辅导员角色的基本认识,比较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识,结合本人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 经验和经历,展开对辅导员角色定位问题的深入讨论,从理论探求的角度,给辅导员以合理的角色定位。
(一)选择调查对象
1.不同院校样本选取考虑
顾倩的调查研究认为[1],从院校情况来看,几类院校学生对理想辅导员胜任力的要求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依然是综 合院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胜任力要求最高,医学类院校仅次于综合类,要求也较高。厦门大学属于全国重点综合类院校,而集美大学属于 一般类的综合院校,用两所院校作为样本,也比较有代表性。
2.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样本考虑
年级在学生对辅导员道德规范的评价中主效应显著,大四学生对辅导员道德规范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大三学生的评价,再次是大一学生的 评价,大二学生的评价最低。大四、大三学生的评价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的评价,但与大一学生的评价差异不显著。大一、大二学生的评价 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我们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认识更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选取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 样本。
在学生专业的选择上,我们主要选取了厦门大学的海洋生物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以及集美大学的水产学院和财经 学院,主要涉及到海洋生物、水产养殖、环境科学、动物科学、国际贸易、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目的在于从样本选取的来源上保 证可信度。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确定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经济类、管理类和理工类普通全日制培养方式的三年级本科生以及 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部分辅导员、两校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个别为福建省内其他高校的管理人员)。
当然,尽管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在福建省比较有代表性,但是这种代表性是否具有广泛性,是否可以推而广之,也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从大的方面讲,这和地区经济、教育差异以及各地区对辅导员制度的重视程度有关系。
3.辅导员与管理人员样本的选择
我们主要选择了两所院校的部分辅导员老师;在管理人员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来自省内不同院校的管理人员,主要还是以集美大学为主 ,涉及到校、院两级的机关工作人员,其中,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辅导员工作经历。
(二)设计调查问卷
本研究主要通过自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首先,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大量文献搜集、分析和预调查,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借鉴国外学生事 务管理的经验;其次确定衡量我国辅导员现状的相关指标内容,进一步确定问卷设计内容,并请教有关从事辅导员管理方面的领导和研究 人员对问卷内容给予建议并进行修订,剔除无效及设计不合理的题项;最后,经过反复修改,形成问卷定稿。
(三)问卷施测
这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在学生、辅导员和管理人员三类人群中进行调查,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 90%;发放辅导员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90%;发放管理人员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9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不同院校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扮演看法
两校学生对辅导员角色选择的倾向度上基本相同(见表1)。
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成为现在整个社会和国家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困难,是一个阻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问题,也是对大众化持怀疑态度者的重要理由。大学生如果毕业待业,比一个中学生毕业待业 其社会影响要大得多”[3]。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希望辅导员能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 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自己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的认同、学业的成败、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异性 的关系等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从心理的角度,为他们排忧解难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新内容。对 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需要辅导员加强心理教育意识,自我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辅导员要保持同相关心理咨询部门的联系,尽 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较过去而言,大学生的生活自立要求更强烈,生活方式、生活范围产生更大的变化, 社会化的要求更为强烈,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在学生具体事务方面给予指导,适应大学生活,尽快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施测了“辅导员、管理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认识”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需求恰恰与辅导员、管理 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认识相吻合。辅导员认为目前大学生最欠缺的东西:自我疏导能力(31%)、职业规划能力(25%)、思想理论水平 (16%)、生活自理能力(12%)、团结协作能力(13%)、语言表达能力(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提 高其思想理论水平、帮助其适应大学生生活正是辅导员的角色发展要求。
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现实要求学生工作必需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 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辅导员也要经历一个从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到现代学生工作理念的转变过程。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扮演看法
经济类和生物类学生对辅导员角色选择的倾向度上基本相同,差异不明显(见表2)。
不同专业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不同院校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基本相似,同样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对辅导员作为职业规划指 导者、心理辅导者、学生具体事务指导者(奖、助、贷等)的迫切性。
(三)大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存在差异
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如表3所示。
大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主要差异在于三者对于“思想政治学习指导者”这一角色的认识差异。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将辅 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学习指导者”排在所有角色的首位,这是我国辅导员的本然角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体现。而大学生对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学习指导者”的不重视,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不重视,忽视思想政治学习的倾向,忽 视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其次,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和规范大学生行 为的作用,甚至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了疑问[4]。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容应该更加接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并改善思想政治学习的形式,提高政治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大学生、管理人员对理想中辅导员的认识
大学生与管理人员理想中的辅导员认识有差异(见表4)。
大学生、管理人员对理想中辅导员的认识差异主要在于:大学生更希望辅导员表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出入校园,生活、学习等方面, 希望辅导员首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前进航线的灯塔。辅导员对学生的爱护、尊重、以及朋友式的友好态度,是良好的思想政 治教育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管理人员则认为,辅导员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大学生,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指导,就必须具备广 博的知识素养,才能不断创新,将班级工作做好。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辅导员心中必须装着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将学生 工作做好,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不爱学生,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5]。二者的要求,体现出对辅导员工作的共同期望 和高要求。
(五)大学生对辅导员能力素质和个性品质的要求高
学生对辅导员的个性品质要求较高,希望辅导员尊重学生,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负责,6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认真负责,平易近人” 更吸引人;学生还要求辅导员有高的人格魅力,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依次提高的是人格魅力、管理水平、人文修养、政治理论水平。
学生对辅导员能力素质和个性品质的要求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理解尊重学生(23%)、思想理论水平(11%)、语言表达能力(11 %)、学生事务管理指导能力(18%)、职业忠诚感(16%)、团结协作能力(14%)。而管理人员对辅导员的以上几种素质的要求则相 对平均分布,说明辅导员应具备全面的素质。
(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在问及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上,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回答基本相同,只是在问题的选择量上有稍微差别(见表5)。24%和15%的辅导员 认为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为“保持学校稳定”、“学校工作的传达者”,9%的管理人员认为辅导员为“学校工作的传达者”。这表明,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辅导员扮演的是学校工作的传话筒、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大学生管理者,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偏重于管理。高校对辅导 员的角色定位上,理想角色期望和现实使用之间存在差异。
(七)对辅导员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评价差异显著
在辅导员工作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促进的效果上,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认同度产生较大的差别,57%的管理人员选择了“一般”,还有16% 的管理人员“说不清楚”,只有23%的管理人员认为辅导员工作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的效果是好的,而68%的辅导员在这一问题上选 择了“好”,但也有29%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对教学科研没有促进效果“一般”(见表6)。
二者对辅导员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关系评价的差异,显示各方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 够。而作为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者和决策者——管理人员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重视,会出现对辅导员的角色认识不清,影响辅导员的 角色定位。
三、结论
大学生面临着从依赖向独立、从不成熟向成熟、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等重大人生转折,转变的好,学生适应就好,否则就适应不 良,这影响到他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的发展。从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直接关系的不同群体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现阶段对于辅导员的角色 认识还存在很多的分歧,而影响辅导员定位的因素则来自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辅导员自己、大学生等几方面。
本文将辅导员定位为“促进大学生人生转变的引路人”,并通过以下角色具体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 (学习引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心理辅导者、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的指导者)、大学生进行社会化转变的促进者。
1.辅导员已经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主要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发挥了作用;辅导员能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工作任 务,尤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高校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专业学习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欠缺。研究中发现,目前,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普遍偏低 ,比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低。但学生对辅导员的个性品质要求高,要求辅导员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3.学生、辅导员、管理人员三群体对辅导员的角色扮演认识一致,基本为:思想政治学习指导者、心理辅导者、职业规划指导者、学生具体 事务指导者(奖、助、贷等)、专业学习指导者。
4.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需求一致。尤其对辅导员作为心理辅导者和职业规划指导者的要求最为强烈,二者要求十分接 近,倾向度明显高于其他选择。
学生对辅导员作为心理辅导者和职业规划者这两项角色的期望恰恰和大学生目前最欠缺的东西吻合。辅导员应该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补充 和学习,满足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指导大学生认识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也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应该有所不同的。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 需求,辅导员的教育重点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5.在角色定位上,辅导员面临由单一的“政治引路人”向“大学生人生转变的引路人”转变。辅导员角色需要由单一的管理者向多元的专家型指 导者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行政化向业务化转变,这是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靳江波.大学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关系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
[3]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81.
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
【摘要】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定位并大力提升其全面索质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的角色是比较单一的,他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处于第一线,直接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日常教育、生活和学习等活动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随着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加速,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也提升了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然而辅导员实然的角色现状确实令人反思。
1.专业性不强。辅导员的来源较杂,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还没有辅导员相关专业的培训机构和课程,所以各高校新招录的辅导员基本上是未经专业培训就匆忙上岗,缺乏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专业素质。另外,人们对于辅导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辅导员只是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谁都能做。事实并非如此,辅导员工作并不只是管理学生纪律、评奖学金、查宿舍卫生那么简单,辅导员还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担负着重要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多方面的教育职责,而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来做支撑,必须专业化,尤其应强化其思想政治素质。
2.职业性不强。一直以来,辅导员虽然受到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然而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若从教育分层的纵向来看,辅导员基木上处于高校教师中的底层;从辅导员人员组成来看,大部分也都是无法从事教师岗位的才求其次做辅导员。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在他们中间能真正把辅导员当作一项崇高事业来做的甚少,愿意为辅导员事业奉献、奋斗一生的则更少。事实上,辅导员成了一个过渡型职业或是“跳板”而已。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不到5年,每年都有大批辅导员转岗,辅导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缺失。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是人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作为高校,教学水平是高校追求的重要指标,重视教学岗位的老师是应该的。然而,因此而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不妥的,势必导致他们因没有被积极关注而导致心里上的落差,从而没有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因为学校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思想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更多的来自第一课堂,而辅导员是第一课堂的核心。
由以上辅导员所表现的现状来看,辅导员角色的单一性及较低的角色评价是导致其不乐观状态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政治教育入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因此,对他们进行角色定位势在必行。
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G.H·米德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用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和行为。尽管众多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和表述的方法不一,但对构成角色的二要素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即认为构成角色的三要素是个体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个体的行为模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从
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拓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辅导员只有正确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 ,才能从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确立起工作的热情 ,寻找到工作的动力 ,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掌握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权,为此,他们在三要素的要求下,需要扮演着政治上的指路人、思想上的引领者、管理上的核心者和心理上的整合者等多重角色。
1.指路者。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迷茫和困惑,很多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人生路该如何走,学生最需要一个人来告诉他们未来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当然辅导员在分析学生学习目标方向上,只能起辅助作用,因为在这个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发展的时代里,学生的命运应该由他自己去安排,而不是包办代办,辅导员只能成为指路人,而不是铺路人,授之以渔而非鱼。然而,这里的“指路人”意味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生命与生命交流,生命与生命相互滋润,从而引发一种基于需求的感情与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这种指路作用。
2.引领者。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对一件事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在多数时候,学生对一事的看法,往往首先关注的是辅导员对该事的认识和态度,对学生来说,辅导员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许多优秀辅导员都将成为学生模拜的偶像也是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成长旅途中的引领者。新时期,这种引领者的角色具体体现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和益友,肩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价值与标准的仟务,其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辅导员的榜样作用,会激起大学生较强烈的认同和模仿的愿望,如同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的:“人们期望教师将担负起道德指引和教育指引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大量的信急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不迷失方向”[2]。
3.核心者。基伯(J。R。Gibb)基于集体成员的信赖关系,把“集体风气”分为建立在信赖和和相互支持之上的“支持性风气”(supportive climate)和出现于不信任和相互攻击、防卫之时的“防卫性风气”(defensive climate)。前者是指:学生相互之间充满了自信和信赖;作为组织,充满了宽容和相互帮助的气氛;在达成目标方面,多有自觉性和多样性的特色。后者则指:集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和恐惧感;作为组织强调控制和服从;在达成目标方面,充斥着背后操纵和耍阴谋的作法。[3]可见,支持性班级气氛的形成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前提,而辅导员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班级风气的形成上,应该起着核心作用。我们知道,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个体差异较大,思想活跃,如果想带好一个班,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就能做到的,辅导员必须把班级全体成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特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因为只有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和谐发展的集体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辅导员有一定的感召力,充分起到核心者的作用。
4.整合者。研究表明,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而辅导员所面临的是一个千姿百态的、有其独特群体心理的学生群体。一方面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和发展竟争的加剧、认知的困惑和生活的压力,青年大学生中各种心理疾患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育人的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好整合学生心理的角色。辅导员要及时把握社会的需要,了解、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掌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努力成为大学生情感上的朋友,引导导他们以积极、开放、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及恋爱,成为生活的强者。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其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重新定位,提高素养,方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24号令.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角色引入社会学,意指社会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在这个大舞台同样扮演着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角色〔1〕。每个社会人往往都占据着多重的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同样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职能与角色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演变——从单一走向多元。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个高校的重要工作中,辅导员从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本文通过阐述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试图对高校辅导员作出就业指导工作角色定位。
1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每年增加60~80万人,每年增幅均在30%以上,是我国经济增长的3~4倍。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长近80万人,而工作岗位数量却没有成正比例增长〔2〕。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大学生对学校生活也变得比较消极,这种现象已深刻影响到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被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也必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担任辅导员已成为高素质人群的职业选择。高校招聘辅导员都要求是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身体条件好,大部分高校还要求辅导员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这就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具备素质优势。
辅导员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长期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实施学生管理的前线工作者,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必定是参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成员。将就业指导融入对大学生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可行性。从岗位设置来看,辅导员对校党委、学院和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承担着就业指导工作和常规工作任务。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偏差问题
辅导员作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角色,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工作压力,使就业指导工作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匹配。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辅导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实际情况则不是这样。
2.1.1辅导员队伍不够健全,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远远超过1∶200。
2.1.2辅导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角色多重,工作多元,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就业指导工作中。
2.1.3辅导员队伍新老交替缺乏制度保障,老辅导员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新辅导员有热情却缺乏就业指导经验。
2.2辅导员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业务素质不匹配。就业指导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务实性。就业指导贯穿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的全过程,要有计划地开展指导工作,需要有闪瞻性。然而在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政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心理状态不稳定的问题,这必然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2.2.1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力度不够,高校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不够。
2.2.2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被定位在高校管理引导重点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2.2.3辅导员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辅导员不能把大学生仅仅看作“教育对象”,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服务对象”。服务角色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辅导员服务角色定位不可能准确,就业指导服务不可能到位,这突出体现在就业统计、跟踪调查和毕业后的持续服务不足上。
3辅导员就业工作的角色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为就业导航员、职业指导员、就业服务员、职业实践参与员、就业心理咨询员五种角色。
3.1就业导航员
启发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和日常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启发学生的职业理想:积极引导学生寻求职业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激发他们在选择就业道路时对自身的思考,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职业目标与个人行为相匹配的意识。进行职业理想启发时,辅导员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对自己设计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进行评估和修订,调整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3.2职业指导员
辅导员应成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员。为此,首先要积极学习就业指导理论,获取大学生就业管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就业市场特点及组成要求,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其次,要提高政策水平。熟悉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并能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向大学生宣讲我国就业制度改革与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沟通工作。要掌握就业技巧,向学生传授如何准备求职材料、笔试面试的重点、难点,以及自荐的技巧。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就业指导。要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通过举办班级就业主题讨论会、校友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专家报告会、用人单位模拟面试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去向、专业前景、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方面的信息。
3.3就业服务员
辅导员应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从就业服务态度、就业服务方式、就业服务质量等方面主动、周到、全方位地做好工作,把有利于学生就业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
3.3.1做好就业推荐服务工作。辅导员应尽早准备,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建立信息齐全的推荐档案,做到有针对性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号推荐。实行推荐“优良”、放宽“中间”的推荐策略,耐心解决差生的就业问题〔2〕。要积极掌握就业市场信息,向学生介绍用人单位的需求,行业优势、发展远景、薪酬待遇等,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好就业准备。要发动学生利用网络寻找就业信息,做好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信息通联工作,保证就业信息的通畅传递。
3.3.2建立就业服务互动机制。辅导员应根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安排好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好问卷调查,使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学生就业需求和动向。要加强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优先推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就业。
3.3.3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服务。对未就业学生积极推荐就业,对已就业学生保持联系,定期对他们的思想情况、业务能力、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4职业实践参与员
辅导员应该成为就业实践的参与者。首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的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就业指导的系统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前往招聘会现场,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握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同时对学生提出有益的就业建议与指导。辅导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生产实习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实践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况,帮助学生做好就业规划。
3.5就业心理咨询员
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学生压力的不断增大,困惑越来越多,辅导员需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消除不良情绪,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要教育学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要敢于去与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打破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克服焦虑心理,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为顺利地度过走进社会的不适应期做好足够的准备。其次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自己加以评判,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要及时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教育学生期望值不能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学生,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鼓励学生到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工作,到基层工作,到民营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等。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各级领导以及专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亲身实践。
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是多元的,是不同角色形成的“角色集”。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下,辅导员的角色还会不断变化,对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还要不断探索。通过探索激发辅导员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热情,使辅导员逐渐掌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志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4:19-20.〔2〕谢中远.就业指导视阀下高校辅导员的职能错位与角色定位〔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16-27,21?郾
〔3〕张建,瞿和平,鄢红春?郾论学生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57-58?郾
〔4〕谷伟?郾加强高校辅导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6):63-64?郾
〔5〕易昕烨?郾探析辅导员如何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J〕?郾长春医学,2006(3)?郾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指挥棒、推动工作提升的原动力,对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增强责任心、优化队伍结构、深化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等具有重大意义,是有效推动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转变的关键要素。2015年3月份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相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管理教育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紧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注重辅导员品德、能力、业绩、服务等方面表现。这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及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所担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同时,也表明对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化、严格化,更加精益求精,以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能力与表现等更加适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自2008年开始,学术界的一部分专家、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这一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是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必要性、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及评价模式的建立等方面。本文略作梳理归纳如下: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概念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是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基础,概念界定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设定及其科学性水准。
学界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理解和表述。陈国钦认为,辅导员绩效评价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和学生群体等共同参与,对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把评估信息向辅导员进行反馈和沟通的过程。[1]张勇志等认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指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学生们的教育和管理做出相应评价的一种过程。[2]蔡晓平认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对辅导员在现实工作目标过程中标出的可定性描述的行为和取得的可定量测评的结果的评价,是利用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定测量辅导员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的过程。[3]
总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概念关键在于明确评价对象或内容(辅导员所必需要承担的工作或职责)、评价主体(实施对辅导员绩效评价者)、评价手段(评价所遵循的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原则)及评价目的(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要素,并阐明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多数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是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渠道。
陈国钦认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对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调动工作积极性、优化队伍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任雄飞等指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是辅导员晋升、奖惩、培训、调整、交流等的重要依据,成功的评价可提升辅导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辅导员自我管理,优化辅导员队伍,起到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4]匡玉梅指出,辅导员绩效评价是有效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熊琼认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有助于明确其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更好地培育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6]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对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问题指出甚为中肯,主要集中在辅导员绩效评价内容的明确、指标杂乱缺乏合理性、主体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协调、考核结果反馈不到位等方面。
丰玉梅指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存在绩效考评体系与学校整体宏观战略体系脱节、指标设定不合理、考评结果缺乏有效沟通、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赵伟忠等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效果、考评体系过于简单、结果可靠度不高、过于重视指标量化致使结果片面化等问题。郎金花认为,绩效评价存在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主体单
一、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等问题。麦林指出绩效评价存在考评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缺乏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方式方法、考评制度等配套措施等。庞志伟指出,当前绩效评价存在重刚性指标,致辅导员心理认同过低;重指标评价,弱激励功能;重结果轻过程。陈少平等认为当前辅导员绩效考评标准不够明确,考评培训不受重视,结果反馈不够全面,考评过程的沟通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四、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及模式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特定的理论原则,运用科学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来实现。当然评价体系的建构也离不开对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关键要素的科学设定和研究。
1、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原则
多数学者都比较赞同在评价体系构建中要特别注意定量与定性、目标与过程及结果相结合原则、导向性的考核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注重长效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但郎金华、张李洋阳等认为,除了以上原则之外,考核还要坚持全面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工作效果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辅导员物质追求和自我实现相结合,职能部门、具体工作单位考核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陈瑞平也指出,考核要坚持目标方向性、客观公正性、全面与突出重点结合、过程和效果评价相结合、职能部门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可操作性、奖惩挂钩7个原则。陈春生、吴月齐、刘景伟等还认为,在评价中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激励性原则、简单指标和缜密评价相结合原则的应用。从这些学者关于考评原则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术届对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原则的研究和把握还是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并在定量与定性、目标与过程及结果相结合、导向性的考核、公平公开公正、注重长效性及可操作性这7大原则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但原则太过繁琐,要求太过苛刻,往往在对评价体系构建的操作上及评价的实际运用带来各种不便。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构建中应主要遵循人性化与价值导向并举、注重公平公正客观、做到定量与定性结合、长效使用与可操作等共性原则。
2、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方法
当前多数学者普遍赞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法、关键业绩指标法和360度绩效考评法。但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学界也引入了新的考核评价方法或方式,如网络考核评价方法、交叉考核评价方法等。如熊琼、房亚兵等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一个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参考范例。除以上分析方法外,还有学者提出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与目标设定法(gs)与一票否决法等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认真论证,合理使用。
3、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内容
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绩效评价的内容,在一级层面上,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囊括了德、能、勤、绩、廉五大方面的内容,这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基本上借鉴了高校管理人员的常用考核模版,通常把考核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廉等5个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出相应的一些二级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级。如陈国钦、麦林等人在考评指标及内容的设计上就普遍采用了这种范式,这类考核范式缺乏对辅导员岗位特殊性、工作内容及角色定位的有效分析和规范,不能充分反映出辅导员工作及岗位特点,难以达到合理评价的效果。第二类是以辅导员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模式。如行金玲、王焕云等借助管理学中关键绩效指标法,以通过完成工作的成本、数量、时间和质量等一系列指标内容,采取具体可量化的、反映目标实现程度的业绩内容对辅导员绩效进行考评。这类范式的评价终结性特点非常明显,但对辅导员发展性问题的考评要求及表现较弱。第三类是以岗位胜任资格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模式。它旨在通过注重辅导员岗位责任及任职条件等因素,来考评辅导员的职责和工作技能,这种范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辅导员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如陈岩松等人,运用管理学中岗位胜任力理论,通过以岗位职责为主要内容,建立了一套考核模式。
4、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主体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主体问题的研究。就其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学者赞同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同事评价也是关键要素,如杨军就提出辅导员绩效评价主体应包括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和同事评价。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考核主体应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学生及本学院同级辅导员等四个主体,如学者浦解明等人就提出了这一看法。
5、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国内学者从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管理方法、专业化视角等角度,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了研究。如吴俊文、涂敏等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论证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标准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标准构建的建议。乔祖琴认为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应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从提高辅导员工作绩效的角度,以结果为导向,完善辅导员绩效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内容,来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指标体系设计,最终构建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模型。
五、结语
社会学中角色的定义是指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在企业中, 企业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对于不同的岗位要求有不同的认识和位置感,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角色定位问题。对于高校教师岗位来讲, 有学者将其角色的内涵归纳为“教学与行政角色”, “心理定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三大类角色。教学与行政角色包括教员、公共关系人员、课堂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等角色。心理定向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等角色。自我定向角色包括社会服务工作者、学习者和学者、家长形象等角色。
高校辅导员是当前高校教师岗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角色定位就是指:作为教师队伍中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 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履行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时, 扮演的不同的角色。从当前高校的学生工作来看, 研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能有效地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更有目标地去完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任。
2 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现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现状有如下特点:
(1) 保姆型。此类辅导员认为学生事情无论大小, 都需要辅导员亲自过问, 将学生的事情全部抓在手上, 事事亲力亲为, 觉得这样才是辅导员工作的真正意义, 才是对学校工作负责, 对学生全面负责, 这样的辅导员确实很敬业, 但却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使得辅导员工作非常辛苦。同时, 这样的辅导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动他们具有自立、自治、当家作主的精神, 辅导员自己单兵作战, 事倍功半,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
(2) 救火队员。此类辅导员认为处理学生突发事件, 化解学生中的问题是辅导员职位的唯一重要的任务, “无事便是功, 有事功全无”是这类辅导员信奉的唯一宗旨, 而对树立学生良好的作风、班风、学风,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会学生成人成才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从而错误地理解了辅导员工作的内涵。
2.2 当前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 唯智型。很多辅导员认为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提高学习成绩, 而辅导员的任务就是抓好学生的学习, 对学习好的学生特别器重, 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交际能力、身体素质的锻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2) 强权型。此类辅导员认为对学生的管理, 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掌控能力, 要让每个学生俯首贴耳、唯命是从, 他们认为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自己, 与自己意见不一致就压制他们的思想, 让学生顺从自己的意愿, 这样的辅导员为了自己的任务或是想法能很好的实现, 不顾及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追求独立的想法, 没有很好地把热爱学生、人文关怀学生当作辅导员身上的一种责任。
(3) 放任型。此类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定义为“传话筒”、“二传手”, 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管理事务, 传递给学生相关信息和完成相关管理内容认为是辅导员工作的全部。他们平时与学生称兄道弟, 学校有检查任务时, 就让学生表现好些, 平时就对学生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放任不管。这样带班将使得辅导员威信不足, 班级人心涣散, 班上像盘散沙, 最终误人子弟。
3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正确的角色定位
3.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应定位于大学生政治思想上的思想导师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年轻的一代很多都在“温室”中长大, 当这些适龄青年进入大学校园后, 由于思想上没有经历过风雨, 独立性有待提高, 其政治思想都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根据教育部24号令中明确指出, 高校辅导员需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因此, 在高校内部造就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使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受到教育和熏陶, 养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1) 要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这是成为学生政治思想导师的根本。辅导员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才会倾注满腔热情。反之, 自然不能恪尽职守, 不能关心学生。有了爱生之心, 辅导员才会经常性的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摸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并掌握打开每一个学生心扉的钥匙。
(2)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当代大学生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 各种思潮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此, 辅导员首先要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 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 注重自身思想素质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大学新生刚到学校, 由于思维还停留在高中阶段, 所以还会将大学辅导员老师当成高中班主任看待, 非常注意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 从而影响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因此, 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 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 要以“学生无小事, 事事是教育, 教师无小节, 处处争楷模”的思想来要求辅导员自身,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3.2 高校辅导员应将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 整个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使得学习的含义要深刻得多, 内容要宽泛得多。学习可以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也可以是情感和态度的改变。21世纪属于善于学习的人, 要学会生存首先要学会学习。对学校来讲, 重要的不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课本知识, 而是怎样学,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对辅导员来讲, 引导学生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生学习更具重要意义。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大学学习后, 学生便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学习资源, 学习也由有高中填鸭似的教学, 变成了由老师教授知识和方法, 学生自己钻研问题并重的方式。这个时候需要辅导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 例如:可以邀请高年级的师长给低年级的同学们以讲座的方式, 沟通学习方法和心得, 以及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规划, 或者邀请专家、教授做学习方面的专题讲座。
(2)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和文体比赛, 指导学生多去图书馆, 广泛涉猎除了所学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 开拓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意识, 这是我们辅导员应尽的义务。
(3)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最基本的依靠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对于当今讲求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社会生活, 以及讲求团队精神、协助精神的职场社会来说, 语言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这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在学校制度允许和保障学生安全以及正常学业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文化活动及比赛, 例如: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及其他社会活动, 鼓励学生加强交流, 提高综合素质。
3.3 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对于高校许多学生突发事件的起因上都是来自于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学生是每个高校不可忽视, 也无法避免的问题, 受到学校各级部门及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 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重, 管理的班级多, 大量事务性的工作造成辅导员无暇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以及不同时期的需求, 同时, 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 使得中间大部分学生长期得不到辅导员在心理上的疏导, 而感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和失落, 诸如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及恋爱上所产生的问题, 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观察了解到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想向着事物正确的方向发展, 则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 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去, 动态性的、常态性的关注学生学习生活, 和学生打成一片, 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帮助学生渡过思想上迷茫的年龄段, 为以后学生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辅导员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正所谓“做事先做人”, 对于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讲, 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而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学会为人处世, 能良好地与他人沟通, 从这个意义上讲, 辅导员除了辅导学生学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而此时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教育者就是辅导员, 并且学生往往将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所以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就需要每个辅导员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发扬“蜡烛精神”,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在这种教育中, 我们用心, 可以将学生塑造成具有广博学识、成熟思想、开拓创新, 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栋梁之材。
综上所述, 高校辅导员由于它服务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是一份培养人的职业, 而人则需要从不同的教育层面, 以不同的教育管理手段进行全面的培养, 这就决定了这份职业将有各种目的性不同的工作任务, 在各种工作任务中, 辅导员需要扮演不同的教育管理角色, 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正确的角色定位, 才能在工作中真正遵循辅导员的工作原则, 履行好职责, 从而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全面负责, 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与实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铁俊.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 角色价值 角色群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8-01
角色,本是戏剧名词,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个特定的人物。目前,社会学家认为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联系到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角色是指处在高校教育系统中的辅导员所表现出来的有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辅导员期望的行为模式。研究角色理论,分析辅导员角色,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对目前辅导员角色不清,角色认识不足,甚至角色冲突,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角色理论的几个概念
1.角色价值
角色是在一定社会中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表现出来的适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既然角色所处的环境离不开社会,那么每个角色或多或少蕴含着一种社会的价值或功利成分,角色的功利成分以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
2.角色期待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学》中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社会的角色期待构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作为高校辅导员角色也被社会赋予了更多的角色期待。
3.角色依附和角色疏远
在正常情况下,个体所扮演的某一角色过程中总是努力使他的情境中传达出来的意象与实际赋予他的同角色相称的个人素质相一致。但是,现实情况中,由于角色价值这一概念的存在,或者说角色价值量大小的存在、差异,个人扮演的角色不一定和社会所期待的角色相一致。个体在角色扮演中可能依附于它的角色,也可能疏远他的角色。这一切的原因取决于个体对这一角色能否给他带来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
4.角色集和角色冲突
角色处于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承担一种社会角色,而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承担着多种角色期盼。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多种角色期待,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在他身上,内部不可避免产生冲突。角色冲突指在角色扮演中,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直接影响了角色工作的积极性。
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只有个体认为角色有意义有价值时,个体才会主观上依附于该角色,他的行动才能符合社会的角色期待,反之,个体认为他所扮演的角色无意义,无价值时,个体会在主观上疏远该角色,他的行动将会远离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角色扮演失败。另一方面,个体承担着多种角色,是一个角色集,角色集内部有各种冲突,这种冲突会影响到角色的扮演,甚至会角色扮演中断。
二、辅导员角色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原因,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辅导员角色的角色价值,辅导员角色集入手进行分析。
1.从角色价值入手进行分析
目前,辅导员角色虽然是高校教师系列,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员和引路人,但是,在现实中,辅导员在高校中地位收入,远低于其他老师,在院系二次分配,职称晋升,培训等方面得不到重视,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由于工作成绩没法量化,辅导员很难用证据证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所以,没荣誉感、成就感,显然,辅导员角色价值较低,这就决定了个体在角色扮演时往往角色疏远,具体表现为 感到工作没价值没意义,感到工作厌倦,工作缺乏进取心,时常有离开工作岗位的想法,显然这种角色行为和社会大众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相去甚远。
2.从角色群入手进行分析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清晰,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各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不同,各职能部门对辅导员角色期待又不一样,学生科、总务科、宿管科、党支部、系部、教务科都有权管辅导员,都对辅导员有角色期待,辅导员身上承担多种角色,形成角色集,辅导员成为了保姆,侦查员,灭火队员,宿管员,管理者,传声筒,几乎是什么事都要干的代名词,辅导员角色在不断地转化,疲于应付,不但如此,由于各职能部门对角色期待不同,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有时是矛盾的、对立的、抵触的,这使得辅导员精神高度集中,角色转化难以适应,形成角色冲突,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
如何解决辅导员工作的困境,使辅导员工作争着干、抢着干,尽心尽职,必须从提高辅导员角色价值入手,从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入手,切实解决辅导员实际问题。
1.提高辅导员角色价值使辅导员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辅导员角色价值不高是辅导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必须从辅导员职称晋升空间、社会地位、收入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必须使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老师处于同等地位、同等水平,改变长期以来高校“重学业,轻育人,重功课,轻思想,重做事,轻做人”的工作机制。使传道授业和思想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尽快解决辅导员工作要求和辅导员工作的保障待遇不对称不平衡的现状。也只有这样,大幅度提高辅导员角色价值、提升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吸引力,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有动力有效率。
2.通过辅导员角色定位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重建辅导员角色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角色集。角色多而混乱,甚至自相矛盾,这必须对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新定位,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这就必须摒弃其他角色。从文山会海、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这样就可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找学生谈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角色既解决了辅导员角色冲突,又溯本清源回到辅导员角色的本质。工作重心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总之,辅导员作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效率,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要努力提高辅导员角色价值,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待遇地位,要对辅导员角色重新定位,回到育人的本质,把辅导员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参考书目:
[1]《试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陆小峰、吴筱琳 文化与教育技术 2009年
[2]《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 买寿清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年
【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辅导员学习心得09-09
高校辅导员面试题09-29
高校辅导员笔试试题11-09
高校辅导员工作纲要12-07
高校辅导员考试内容06-28
高校辅导员演讲稿11-20
高校辅导员工作心得体会07-23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06-30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自我鉴定09-29
高校辅导员应聘考试资料整理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