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细菌或微粒随输液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局部发生条索状改变,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6 输液中微粒的污染
在输液过程在,输液的微粒可随液体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原因多由于药液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水、空气、物质材料被污染,异物与微粒混为一体。溶液瓶、橡皮塞、橡皮管不干净、橡胶微粒的脱落物及隔膜微粒的脱落物。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玻璃瓶或橡皮塞受药液浸泡腐蚀时间太长而脱落形成微粒。输液器和注射器不洁净、切割玻璃上的玻璃微粒。开瓶塞加药时针头反复进入橡皮塞,导致橡皮塞撕脱的微粒。输液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灰尘微粒污染输液溶液,联合用药中由于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玻璃屑、纤维等微粒均可随输液进入人体造成肺脑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可堵塞血管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黏附包围微粒而形成肺内肉芽肿。更严重者可因微粒对血管壁的刺激而降低血管壁的光滑度,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在微粒周围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亦可引起热源反应及致癌反应,刺激组织发生肺动脉炎和静脉炎或形成血肿。
1.7 输液的温度及pH值的影响
输液的温度不适宜;如人体输入过冷或过热的液体,在体温调节中枢还来不及对外来异常温度进行调节时,机体对冷热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较冷刺激使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较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重者可致休克。输液的酸碱度不适当,如液体的pH值过高或过低,超过血液的缓冲容量,输入人体后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
1.8 输液渗透压影响
人体若输入大量低渗溶液,红细胞可将水分迅速吸入胞内,使细胞膨胀和破裂,血红素析出可引起血尿,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重者可造成死亡。若人体输入大量高渗溶液,血细胞的水分被吸入组织间隙,可使红细胞萎缩变形,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还可引起静脉皮肤的血管病变而产生静脉炎。
1.9 药品质量的影响
药品制剂虽在出厂前通过国家卫生部门按质检标准严格检查达标,但常由于在贮运过程中不注意使瓶口松动,瓶身碰裂造成细菌污染,或因药物横卧或倒置造成隔膜和橡皮塞脱落,或因橡皮塞被药液的溶解渗透作用,使药液发生变质,或药液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药液酸碱度的改变而对瓶身玻璃有一定腐蚀作用,引起玻片脱落或因其他原因引起药液混浊,沉淀变质等。
1.10 药物配置时间长短产生化学影响
抗生素药液配制后若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化学变化,如青霉素经溶解后易分解成青霉素烯酸,这种药物为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形成全抗原,易使人致敏。须在配制后的4 h内用完,用药前须询问过敏史,在用药期间时常会出现过敏反应,须密切观察,首次用药观察15~20 min方可离开,出现过敏情况因人而异,有时可在数分钟或数秒钟内出现。
1.11 注射技术因素影响
注射技术水平欠佳,不能一针见血,或注射针头不能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外渗到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疼痛,如果是高渗溶液,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还会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症状。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热原反应的防护措施
(1)为减少输液中出现的热源反应,医药人员必须把好药品及输液器具的供货关,确保输液器具及药品质量合格,严格执行药品的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伪劣输液器具,三无产品流入医院,对输注的流体使用期严格规定在3个月之内。(2)对存放药品输液器具的环境应作定期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干燥,严防输液器具及药品污染、变质、发霉,在贮运药品途中应特别小心谨慎,轻取轻放,严防碰撞,摔掷而致瓶口松动,瓶底破裂造成细菌污染等隐患。(3)为有效防范工作中不慎引起的热原反应,护理人员须严格按输液操作规程办事,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有无沉淀、混浊、变质,出厂日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如发现有真菌生长时及时更换。检查输液器具上的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漏气及灭菌日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未经消毒的手不能直接触碰针头和药液。(4)治疗室应环境清洁,定时作空气熏蒸或紫外线消毒,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有条件者最好做空气净化。医药护理人员在药品销售、存放、配制无菌操作等方面应非常严格,严谨的按程序化、条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行事,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发热反应。(5)如患者在输液中出现热源反应,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对高热者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2 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护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虽时有发生,但只要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层层把关,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可杜绝减少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然后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用药,皮性结果为阳性者严禁用药,有部分患者用药一般时间后时常会出现迟缓反应,必须引起重视,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开始用药时滴速应减慢,患者无特殊情况后,才可调至正常滴速,首次用药需观察15~20 min无异常者方可离开观察室。(2)有些药物配置后会受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的影响,如青霉素类药物配置后化学成分极不稳定,放置过久会产生化学反应,最好现配现用,放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 h,否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注意保暖、升压、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如有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紧急气管切开,严密观察P、HR、BP、心电及生命体征变化。
2.3 心肺循环负荷过重防护措施
在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使患者心肺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心肺功能损害或急性肺水肿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患者取端坐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产生,温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进行湿化氧气(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管治疗,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体液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回心血量。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小儿、体弱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特别谨慎。
2.4 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发生系由于长期输入高渗溶液和有刺激的药液,以及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局部静脉发生感染。故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在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输液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渗漏,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血管。如因不慎发生静脉类,应停止在此静脉输液,抬高肢体,并限制活动,局部用硫酸镁或复方七叶皂苷软膏涂敷1次/d,用中药全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2次/d,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5 空气栓塞防范措施
空气栓塞常由于输液操作时管内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液体迅速排空,使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空气栓子随血液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入口处,将会导致严重缺O2、发绀,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等极其危险的后果。(2)为避免在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前必须排尽管内空气,严防空气输入血管内而导致严重后果,经常检查导管连接处衔接是否紧凑,加压输液时必须保持液压均衡,以防迅速排空。同时须有人看管,以防液体排空后使空气进入。
2.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可随输液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故必须防范,要求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有条件者可采用超净工作台,进行配药及药物添加。输液器通气管末端放置空气滤膜,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溶液内,输液管末端使用终末滤器,以截留溶液中的微粒和异物进入血管。配药切割安瓿时应用酒精棉签消毒瓶颈,然后再抽药,以防玻璃微粒带入输液溶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药物应现配现用,严防污染。
2.7 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严防输液渗漏不良反应发生
在静脉注射技术操作中,能一针见血并使注射针头完全进入血管,整个输液过程中能避免药液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才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操作中的各种失误所导致的静脉炎、静脉渗漏性肿胀的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不断探索和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一针见血。使之成为广大患者能信赖的操作能手。
为避免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除应采取上述各种防护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输入液体的温度,如输入经过冷冻冷藏的液体,必须将液体放置使温度自然回升,接近恒温时方可输入人体。需加温的液体,如甘露醇产生结晶后必须将结晶部分用开水泡开后,待药液冷却后才能输入人体。若输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液体,都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或舒张的应激变化,造成血压的波动,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另外输液时还应注意药物的酸碱度,防止因输入药液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而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症状发生。
关键词: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预防,处理
为降低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发生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其处理方法, 并提出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35例均采用中药制剂输液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5例, 年龄7~62岁, 平均 (41.2±8.5) 岁, 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20例, 消化系统疾病10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2例, 其他3例。注射中药制剂种类:红花注射液11例, 炎琥宁6例, 血栓通注射液8例, 杏丁注射液4例, 参麦注射液4例, 复方丹参2例。不良反应出现时间:连续用药的第3~7天发生反应4例, 30min内发生反应4例, 用药5~10min内发生反应20例, 首次用药发生反应7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18例, 发冷、寒战、发热, 伴有头痛、脉快、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13例, 呕吐、腹痛9例, 支气管痉挛性哮喘4例过敏性休克2例, 静脉炎2例。
1.2 处理方法
35例患者均结合用药情况判定反应类型, 对于反应较轻微的患者, 如只出现一般性疼痛、不适者可减慢滴速, 给予局部热敷。出现轻微皮疹, 局部瘙痒, 给予抗组胺的药物。对恶心、呕吐、腹痛患者停用原药, 口服温开水, 平躺20~40min。若出现胸闷、心悸、气急、眩晕, 甚至休克症状时, 立即停止药物输入, 更换生理盐水及输液器, 给患者吸氧、去枕平卧, 应用肾上腺素及抗休克等药物, 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一般热原反应, 可选用异丙嚷25mg或阿托品0.5mg, 同时使用解热药对抗。对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患者给予静脉点滴氨茶碱250mg加5%葡萄糖250mL[1]。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扩容、纠酸、补液、强心、利尿等处理。
1.3 预防措施
(1) 严格查对和无菌操作: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注之前, 认真核对急诊病历, 查对溶媒、剂量、浓度、用药时间和方法等, 还应对所用中药制剂进行检查, 制剂保存不当不但会影响疗效, 还会诱发不良反应。发现药液出现浑浊、变色、沉淀、漏气等现象, 则放弃使用。药物一定要现兑现用, 一次用完。在对患者进行输注时,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输液器具, 做到一药一针一管。 (2) 熟悉药剂成分和用法。中药制剂往往是根据病情辩证使用的, 若对症不当势必会加重病情, 因此必须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物理性状、功能与主治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用法、用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进行, 肌注的要绝对不能静脉注射。 (3)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中药制剂一般单独使用。尽量避免中药注射制剂与西药或其他中药注射剂的配伍, 如川芎嗪不能碱性药物配伍;复方丹参液不与抗癌药、止血药、阿托品及抗酸药物使用[2]。 (4) 询问过敏史, 警惕输液反应:中药制剂成分复杂, 很容易作为抗原导致患者的过敏反应。用药前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过敏史, 积极、主动的向患者说明中药输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用药过程中,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加强巡视和全程观察, 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在用药过程中要
2 结果
经上述的严密观察与处理, 有33例患者的不良症状在30min内缓解, 只有2例患者处理后30min症状缓解不明显需要入院观察,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中药是我国的传统瑰宝, 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方面都有独特的疗效。传统中药的“未病防病, 既病防变”的理念和功效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重要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中药之间的不良反应, 这主要是考虑到中药间的配伍禁忌, 配药的时候遵循“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原则, 如附子与贝母属于相反药, 要避免出现在同一方剂中。另一方面是中药和西药不良反应, 有些中西药不合理配伍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中药, 如华山参、洋地黄、天仙子、莨菪根等, 和含石膏、钟乳石的中药不宜合用强心药。阿托品类中药使胃肠蠕动抑制, 使机体对强心类药物的吸收加强而引起中毒。中药注射剂滥用, 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这些都是导致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是现代制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保留了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同时,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逐年递增, 其在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 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 中药讲究辨证施治, 对证下药, 若药不对症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此外, 在治疗上中药强调“中病即止”, 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必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中药制剂疗效快捷、价格便宜, 且不良反应轻微, 现今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随着中药制剂的应用不断扩大, 其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3]。轻者表现为寒战、低热、皮疹、局部瘙痒等, 重者为恶心、呕吐、发热等休克症状, 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 在中药制剂的输注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 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35例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 为了尽量避免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 减少医疗纠纷, 必须严格查对和无菌操作, 熟悉药物的成分和用法,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详细询问过敏史, 警惕输液反应, 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综上所述, 在中药制剂的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办事, 不断的总结经验, 提高责任心,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25) :150-151.
[2]张淑兰.12例患儿使用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9 (14) :27-28.
[3]吕学明.输液不良反应38例观察与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8, 21 (1) :23-24.
关键词 静脉输液 热原 消毒
原因分析
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分为4种:①药物因素:经检测发现药物外观变化(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瓶口松动、安瓶裂缝等)或发现热原及微粒超标。②输液器具因素:经检测发现输液瓶、输液器、注射器热原及微粒超标。③操作因素:经检测同一批号的其他药品和输液器具热原及微粒均不超标且无其他质量问题。④病人因素;经检测无其他原因可循。
发生机制:热源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源包括了细菌性热源、内源性高分子热源及其化学热源等,药剂学上的热源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源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源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预 防
严把药物及输液器具关: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改善治疗室环境: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2%过氧乙酸8ml/m3 煮沸熏蒸30分钟。每日用含氟的500mg/L优安净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療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
严格操作规程: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瓶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瓶割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1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滴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合理用药:注意配合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
2 林丽琼.影响输液速度的若干因素分析.学会月刊,2002(2):48.
綦江区中心血库
刘芳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造成对献血者身体的局部损伤或引起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1]。主要反应有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慌气促、出冷汗,严重者出现晕厥、抽搐、甚至休克等。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严格征询体检、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每位进行静脉穿刺的工作人员都需要不断提升穿刺技术、定期热爱献血不良反应相关培训等,能有效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保护献血者健康,从而推动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
【关健词】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预防
献血是否影响身体健康和献血过程是否安全,是影响公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主要原因。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以来,我库全员职工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围绕安全采血这个核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防止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正确处理,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保护了献血者健康。无偿献血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肯定,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能保障临床用血。1.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的常见原因有: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环境因素、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或身体不适、晕针晕血、不良语言刺激、疼痛和漏检[2]等。因此,我们从宣传、登记体检、采血等献血流程采取了以下措施: 1.1加强献血知识宣传
精神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初次献血者或非医务人员,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主要原因是对穿刺针有恐惧感,对献血的生理知识了解太少,有思想顾虑,心理紧张。《献血法》实施以来,利用电视、报纸、灯箱、杂志、路牌、电梯、宣传册、QQ群、微信等媒体,形式多样地向市民全方位介绍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知识、采血前后注意事项、用血返还政策、献血享有的权利等内容,让市民知道健康适龄公民适量献血无损健康(一个人不论是否献血,他的血液总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也就是说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时刻在衰老死亡,同时又在不断地新生补充,从而保持血液的生理平衡和功能),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献血还能促进献血者造血功能更加健康和旺盛,由此增强机体的整体适应能力而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向他们宣传血站使用的采血器材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灭菌的一次性用品,因而献血是安全的,不会发生血液传播疾病,以此消除献血顾虑。对来库登记献血的,工作人员都会热情接待,介绍血库环境和工作流程,耐心解释疑问,讲解献血前的注意事项:不要空腹献血,献血前一天吃清淡饮食,身体有任何的不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者延期献血,有晕针晕血史者不宜献血。让献血者充分了解有关献血知识,了解血站工作,消除恐惧紧张情绪,有效减少了献血反应。
1.2严格体检,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健康情况
体检征询工作人员按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的项目和内容对献血者进行检查[3]。在体检工作中,做到热情接待,态度和蔼,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不漏项、漏检、误检,严格查对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的各项内容,把好体检征询质量关,血比重偏低者暂缓献血。符合健康检查要求者才准献血,凡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者不得献血或延期献血,避免造成严重献血不良反应。
1.3提供良好献血环境,使献血者轻松愉快献血
为献血者提供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安静、清洁舒适、秩序井然的体检、献血、休息环 境;同时,注重职工教育,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做到热情接待献血者,耐心询问,发现有感冒、咳嗽、感染、皮疹等暂缓献血,有晕针晕血史者建议不献血,避免无组织、杂乱无章等候献血,这样不仅污染空气,影响血液质量,也会使正在接受采血的献血者紧张烦躁,引起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和献血反应发生率。特别在单位组织献血时,短时间内人数多,环境条件有限,空气流通差,等候时间长,容易在未献血前就产生疲劳,献血的时候体力不够,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诱发献血反应。另外,献血经常安排在上午,很多人不吃早饭匆忙献血发生低血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表现,诱发献血反应。短时间内服务对象多,如发生献血反应,容易发生连锁效应[4],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取得理解,保证安静有序的环境,预防献血反应发生尤为重要。
1.4提高采血技术水平,运用心理护理方法
疼痛会引起献血反应,工作人员表情冷淡、态度生硬或技术操作自信心不足,采血时间过长造成献血者心理压力也易诱发献血反应。因此体采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整,注重采血护士技术培训,在工作人员的选择和预防献血反应方面加强认识,学习预防措施,科室每月开展两次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采血技术水平,努力做到采血穿刺一次成功,操作规范,无污染,对于血流速度缓慢者给予温糖水饮用,有效增加血容量,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心血管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避免心输出量下降,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安全;对体重较轻的献血者、首次献血者、过度紧张献血者,采血量在献血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200ml,缩短相对采集时间,尽可能减少不足量血液的报废,节约血源[5]。随时观察血流情况和询问献血者有无不适,对表现出紧张和轻微不适的献血者,主动与其交谈,用比较法、脱敏法、分散注意法、暗示法等心理护理方法[6],让其思想放松,尽快恢复正常,完成采血。
采血结束,嘱献血者用三个手指连续不间断平压针眼10分钟,休息10-15分钟无任何不适再离开。工作人员注意观察和询问献血者,发现不适及时处理,并宣传讲解献血后注意事项: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多补充水分,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避免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献血后24小时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血站的联系方式,如果存在献血前没有如实告知的可能影响血液安全的高危行为或者献血后感觉明显不适或异常,请其及时联系血站工作人员。
2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我库各个工作环节严格履行以上措施,有效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偶有献血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或血库工作环节的原因,在采血中或采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2.1一般症状
采血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但血压脉搏正常,神志清楚。处理:立即停采,体检医生和采血护士安慰献血者,平卧休息,进饮糖水,能缓解症状。对压迫不当而致针眼出血者,用无菌棉球重压或屈肘压迫止血。
2.2一过性脑贫血
血流速度较快的,献血后不能立即走动,献血后应让献血者稍坐位休息片刻再直立走动,防止体位改变,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或低血压。对于有晕针晕血经历的,应劝其避免再次献血,对于献血反应者做好解释工作和回访。
2.3低血糖反应
多在献血者空腹采血情况下发生。处理:立即平卧,脚抬高,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液即可缓解。
2.4医源性休克
与献血者心理素质有关,往往在旁人言语不慎、恫吓等情况下,使正在献血者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精神紧张,发生抽搐、昏厥等,但血压脉搏正常。处理:立即停采,平卧献血者,并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及一般性处理后情况很快好转,同时制止喧闹。
3献血反应不仅给献血者造成伤害,给献血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还有可能影响血液质量,对血液安全构成危险隐患,为了更好地做好血液保障,应加强献血服务预防献 血反应的发生,从各个服务细节做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
一、案例:
▲ 2013.05.07日11:15,患儿禚XX留置针外渗液体,即停输液拔除留置针,见敷贴及胶布接触处皮肤紫红变硬,立即告知医生请皮肤科会诊示: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执行会诊医嘱,给予碘伏消毒皮肤,喜辽妥涂患处。11:20行另一侧(右侧)手背无菌操作穿刺留置针,无菌棉球覆盖留置针穿刺处,手掌包裹清洁纸巾后用胶布、自粘绷带固定,并向患儿父母交代注意事项:若患儿哭闹或留置针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起泡等过敏症状及时告知护士给予处理。第1、2天,责任护士王XX巡视患儿未见异常,第3天上午8:00交班发现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发红、变硬,立即拔除留置针与以上同法处理。患儿家属怀疑因为胶布固定较紧所致,引起不满。
▲患儿李XX,于2013.7.11日10:00行留置针穿刺后给予敷贴固定,于2013.7.13.8:00患儿敷贴覆盖处见有片状红斑,其上见丘疱疹,部分相互融合,请皮肤科会诊示:接触性皮炎,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3天后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丘疱疹消失,片状红斑颜色变淡,5天后痊愈。
▲患儿赵XX于2013.7.3.10:00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使用敷贴给予固定,于7.5.8:00发现患儿手背敷贴覆盖处出现多个水泡,立即拔除留置针,5%碘伏消毒水泡处,告知医师请皮肤科会诊示:过敏性皮炎,遵医嘱给予3%硼酸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4天后痊愈。
▲2013.7.5.10:20为患儿马XX行留置针穿刺,并给予留置针敷贴固定,于7.8.9:00见患儿手背粘贴敷贴部位皮肤出现片状红斑,其上见大小不等丘疱疹,部分相互融合。告知值班医生,请皮肤科会诊示:过敏性皮炎,遵医嘱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5天后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痊愈。
二、原因分析:
1、患儿系过敏体质;
2、小儿皮肤娇嫩,屏障作用弱,当受到外界 的不良刺激后,易引起皮肤的损伤;
3、婴幼儿皮肤富有毛细血管,皮脂腺分泌旺盛,使用透明敷帖影响了汗液的蒸发;
4、连续两天责任护士巡视患儿,手指活动良好,皮肤无过敏症状,考虑为接触性迟发性过敏皮炎;(针对事例一)
5、患儿留置针穿刺部位未保持清洁、干燥。
三、预防措施:
1、做好入院宣教,询问皮肤过敏史,并把此项加入住院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中,有过敏史者禁用敷贴,使用敷贴患儿告知家属保持留置针敷贴自粘绷带的卫生及干燥。如发现皮肤红肿、痛、痒等情况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给予处理。
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无菌操作观念,如:穿刺前要为患儿清洁局部皮肤,消毒范围直径达到8cm,待消毒皮肤干燥,穿刺尽量一次成功,避免过深及反复穿刺,敷贴与皮肤紧密相贴,留置针保留时间不宜过长,夏季不超过3天,冬天不超过5天,留置针套管应保留在皮肤外面0.5cm(参考中华护理杂志),给予正确的封管方式及合适的封管液,均能有效控制感染。
3、对皮肤极易过敏的特殊体质患儿告知医师,遵医嘱将调节液体的时间把q12h一次的液体改为bid应用,不使用留置针及敷贴。
4、做好房间及床铺消毒隔离,房间每周一次紫外线消毒,出院患儿做好终末消毒,患儿尿布每日在晾晒区阳光与紫外线交替消毒,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湿式扫床,保持床铺清洁卫生,及时为患儿修剪指甲,督促家长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合理膳食增加抗感染能力。
5、加强交接班制度,对皮肤易过敏的患儿做好三交三接,积极发现 预防不良事件。
应
摘要:目的:控制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通过分析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直接诱因,人为因素,将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应用在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各个环节,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结果:全面分析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对药学服务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结论: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在系统控制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输液不良反应;全面质量控制;药学服务
1、输液不良反应的症状及临床处理:
(1)症状。常见症状有热原反应及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不同类型的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特别是在反应较轻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别。全面了解输液反应症状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判断和进行临床处理,如荨麻疹提示过敏反应;不安、惊厥、脑水肿提示水中毒等。
(2)临床处理。对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一般是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查找原因,杜绝再发。通常热原反应预后良好。
2、输液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
(1)内毒素。又称热原,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2)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m以下时,人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经鉴别出来的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体等[1]。大量微粒可引发热原样反应[2]。直径在7~12mm的尘粒,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可以引起抗原样反应[3]。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3)活菌污染。活菌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4)低温输液。王兴权[4]曾专门考察了低温输液的不良后果。认为,较大量输入低温输液(<7℃,300ml以上)时,可导致病人寒战,四肢觉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及局部疼痛,严重的导致静脉炎。低温输液还可能加重感冒,心肌炎、心脏病变、高血压等症。
3、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1)输液质量。系生产输液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装不严、消毒不彻底等,有关文献[5]对此有详细分析。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带入致病因素包括内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2)贮存运输。系大输液在贮存和运输中,瓶与瓶直接堆压、露天放置、大力装卸等,使瓶壁产生裂纹而致包装不严,引起活菌污染。
(3)处方配伍。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引起药理变化、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经有关人员研究,配伍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总数超过原数加和),④pH变化,⑤渗透压变化,⑥主药结构变化等。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原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4)输液过程。①输液准备:有报道,输液准备时给输液带入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号及次数有关[6],小号针头进针2次,胶塞落屑达42.3%。另外,因医护人员人手紧张,注射剂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数小时,致使药物分解(如青霉素)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②输液方法:与敞口输液比,闭式输液可克服器具带入的热原污染。但采用闭式输液时,不断进入的气泡使输液瓶成了洗气瓶,可不断带入尘埃、纤维和细菌。有人[7]对此专门实验并证实了其危害。③弃液问题:为防止器具和洗气问题,弃去初液及尾液有利于降低外界致病因素的带入量。但在输液仅作为稀释剂,需精确剂量的情况下(如化疗药静滴),应在处方时考虑到弃液问题。
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控制输液不良反应:我们认为,就医院而言,要保证用到病人身上的输液是合格的,应将全面质量控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临床。具体可归纳为4个部分:
(1)人员管理。医生、护士均需具备相应资格,具有相应技术要求,对输液相关知识及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熟悉了解。
(2)卫生管理。包括病房的环境卫生,工作区域的卫生,对设备、容器用具的洗消,工作服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质量监督、检验、监控、药检室管理等,临床指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实施,以及对临床科室访问工作的合作。
(4)文件管理。对相关法规、规程、记录、报告要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临床输液相关文件包括病历记录,输液不良反应报告等。
5、引入药学服务观念,控制输液不良反应:药学服务是提供直接和有责任的、以达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这一结果为目的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药学服务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尚属探索阶段,我们认为首先应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
(1)用药必须吗?是否一定要输液?原则上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则不用注射剂。轻度感冒或重症感冒有无输液必要?临床输液的作用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小容量注射剂的稀释剂,是否一定要采用这种方法?
(2)加药合理吗?有无配伍禁忌?临床加药量很大往往是为减少病人打针次数。换个角度考虑,所加药品(针剂)能否改为口服,是否真的需要联用那么多针剂?
(3)所选输液合适吗?如静滴青霉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显然不如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因青霉素在葡萄糖的酸性环境下更易水解而产生致敏原,诱发输液反应。
(4)所选输液剂量如何?一些抗生素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水解,小容量输液既能缩短输液时间,使水解减少,又能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5)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后,寻找原因时对医、药、护、患各环节具体情况是否有全面了解,平时联系是否密切?因为输液反应的发生诱因很多,关起门来查原因不利于系统控制,有时能解决问题,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平时医、药人员间加强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6)药师宣传工作如何?药师有无将新型输液(如肠道外营养剂等)的功能、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介绍。
(7)是否建立了输液不良反应反馈制度?药师对反馈信息是否全面了解?
(8)是否建立了日常制剂质量临床调查制度?即临床向本院制剂室常规性质量调查的反馈。
(9)有无建立黄卡?即药历表、病人用药记录。可避免过敏体质再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黄卡制度从80年代就有专家呼吁推广,但至今尚未完善。
(10)输液中是否对特殊病号保持警觉?特别是体质虚弱、心脏病、高敏体质、老年患者等。
总之,临床输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降低其发生率,有赖于医、药、护的密切结合,做到全面控制输液质量,并在做好医疗服务(medicalcare)、护理服务(nursingcare)之外,重视药学服务的作用,使输液的应用真正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而不是带来新的痛苦--输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 男性10例, 女性5例, 男女比1∶0.5, 其中6~12岁2例, 13~19岁2例, 20~36岁3例, 37~50岁2例, >50岁6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因输入致热物质 (包括致热原、死菌、游离菌体蛋白, 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质) 而引起, 临床表现为:
1.1.1 无发热, 面部, 口唇及手足麻木, 皮肤瘙痒。
1.1.2 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
1.1.3 严重者, 初起寒战, 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 四肢冰冷, 继之高热达40~41℃, 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不但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还给患者添加了经济负担。
2 护理措施及原则
(1) 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液, 但不能拔针 (因输液反应时血管收缩, 患者抖动, 再扎静点困难, 而发生输液反应时需马上用药) , 此时应将输液瓶、输液管换掉, 但应妥善封存, 有必要时送检。 (2) 对反应轻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严重者给予吸氧, 可给予0.1/肾上腺素0.5~1m L, 或山莨菪碱1m L, 也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静脉注射[3]。使用安痛定对高热患者肌注降温, 对超高热患者用退热栓剂从肛门注入, 同时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次、肌内注射。 (3) 急性肺水肿:减少回心血量, 下肢捆扎。使用利尿剂和强心药物, 可用速尿20mg静脉注射、西地兰0.2mg或毛苷毒K 0.25mg加入50%GS 20mL静脉注射。并输氧治疗。 (4) 继发症状的处理:如有抽搐, 予以安定10mg/次, 静脉注射, 20~30min可重复给药。如给安定5min后抽搐不缓解, 应给鲁米那0.1mg/次, 肌内注射。 (4) 对重症患者尤其是高热不退者, 应给予物理降温, 酒精擦浴、冰袋, 或0.9%冷盐水灌肠,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纠酸等对症处理。同时密切观察病情, 监护生命体征, 特别是对年龄较大体制衰弱患者, 应24h监护, 定时作血尿有关的化验。
3 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
3.1 热原
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原反应, 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出现热原的原因是: (1) 溶媒放置超过24h; (2) 原辅料被污染; (3) 活性炭吸附不彻底; (4) 灭菌不完全; (5) 输液器具清洗不净或者灭菌不完全; (6) 大量输液。
3.2 致敏物质
高敏性体质患者输注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酐、水解蛋白、复合氨基酸、血浆等, 或者配伍青霉素头孢类、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磺胺药等易致过敏药时,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3 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者灭菌不完全
有人对出现热原反应的25批液体连同输液器具进行检查, 发现原液体均合格, 而通过输液管的液体则热原反应阳性率达84%, 说明散在热原反应主要与输液器具消毒不完全有关系, 应引起注意。
3.4 输液技术
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 输入机体后可导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 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原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或热原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超过48h等, 可以引起静脉炎;针头未全部进入血管, 液体外渗, 可以导致局部红肿, 甚至坏死。
3.5 发生输液反应与以上热原累加, 微粒累加, 配液输液环境污染,
输液器材质量, 输液速度及输液气候与环境, 患者疾病, 年龄, 个体差异等均有密切关系[2]。
4 输液反应的预防
4.1 严把药品质量关
输液前要对药品、液体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 查看瓶签是否过期, 输液器注射器是否在有效期, 注意液体的颜色、澄明度、有无沉淀、包装是否严密、有无破损等。
4.2 规范操作环境
静脉给药操作室要单独设置, 改善不合理的布局, 避免空气污染防止交叉感染。为提高空气洁净度, 在加药前清洁台面和地面后先用0.5%84消毒液擦拭台面和湿拖地, 再关闭门窗用紫外线消毒60min, 使治疗室洁净度大大提高, 符合医院感染控制标准[3]。
4.3 配液的无菌性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中先消毒安瓿和砂轮, 切割后再消毒安瓿, 减少玻璃安瓿碎屑的污染, 同时注意药液的配制顺序, 加药方法, 配伍禁忌等。
4.4 生物制剂及抗生素的应用
生物制剂及抗生素应现配现用。
4.5 严格掌握输液指征
尽量减少静脉用药, 一般的发热轻中度腹泻, 轻中度感染可采用口服给药或序贯疗法, 有水钠潴留, 心功能不全者更宜谨慎, 更应是注意液体的选择及药物的配合。
4.6 加强巡视病房并且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药物的应用, 严格遵循输液原则, 不可随意调快输液速度, 以确保输液安全。
关键词:输液反应,护理措施,预防
参考文献
[1]郭锡华.静脉输液用药监控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与临床, 2005, 5 (11) :878.
[2]唐洪梅, 汤雪英.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A) :39.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8-01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的重大突破,一般来源于古方、验方以及植物单体化合物,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价格适中的特点,对一些临床疑难杂症和中医急症有较好的疗效[1]。在带来更快捷与新疗效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新的更复杂的问题。以下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及预防进行阐述: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
1.1 患者个体差异 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1.2 剂型与给药途径 中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了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有性大大增加。
1.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1.3.1 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并没有分离出能够进行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这决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1.3.2 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批回差异 中药注射剂所用药材,由于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药材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往往造成批间不良反应差异大,反应类型也不尽相同。
1.3.3制作工艺流程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不良反应差异。
1.3.4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配伍,使微粒数不同程度的叠加,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1.3.5 稀释剂选择不当 滴注速度与不良反应有关,滴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药量过大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应注意。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
2.1应改变中药无毒或小毒的偏见 无论医生或患者都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严重性,改变“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观念,认识到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疗效作用、安全性等已不同于传统汤剂,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不能完全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应强调其“注射剂”的概念,即使用上的安全性。
2.2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医疗单位必须尽可能规范进货渠道,对中药注射制剂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跟踪,在使用前应注意观察注射液色泽及有无沉淀,要严格避免使用那些存在澄明度问题的注射剂。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加紧实施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标准管理,将能对中药注射剂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做出准确的说明,减少批与批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
2.3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高度警惕可能的不良反应,做好应对措施,以防严重后果发生。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监控用药程序,不能随意加大药物用量,更应注意药物配制浓度,尤其是粉针剂,应先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输液中,避免造成药物性微粒增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以往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给临床使用中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随着国内中药注射剂科研及工艺水平的提高,规模的不断扩大,用量的不断增加,中药注射剂必将会出现更多的品种,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总之,中药注射剂是一个复杂的制剂,它需要克服许多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才能使其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推荐阅读:
输血不良反应及护理06-20
输液反应的应急演练07-15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预案06-08
过敏与输液反应鉴别10-01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7-02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09-25
药品不良反应试题10-25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1-05
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概况07-15
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