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教案(精选10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外部组成、外部器官的结构特点和作用,以及人体的一些内部结构,从整体上认识人体各种器官。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人体内部的一些器官的位置作出猜想,并验证。
3、能通过观察、听、触摸等方法获取有关人体的信息,会观察记录事实并进行交流。
4.知道身体的重要性,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活动准备:
1、课件
2、人体半身模型
3、研究记录表
4、人体拼图 活动重难点:探究人体外部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同跳舞蹈《我的身体》
2、教师引导学生,在跳这个舞蹈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位参加了活动?
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身体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组成
1、探究身体的外形可以分为四大部分(1)学生在纸上勾勒出人体的大体轮廓。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可以分为几大部分(3)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勾勒出人体轮廓,并做出标注。
2、探究身体的内部还有肌肉、骨骼、关节(1)导语:这四大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引导学生用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探究出身体内部有:骨骼、科学优质课教案
肌肉、关节。
(3)课件展示肌肉、骨骼图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自己画一画,直观的认识到身体的大体轮廓;通过摸捏等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能力。)
三、探究身体器官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器官名称。
2、探究身体外部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小组讨论选择感兴趣的器官
(2)教师引导交流研究方法:互相看一看、摸一摸、、、这就是科学课中常用的观察法。
(3)以鼻子为例交给学生研究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关系。(4)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后,填写研究记录表。(5)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6)小结:同学们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研究知道了我们身体外部的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探究身体内部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和名称。(1)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内部器官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用拼图拼出人体内部的一些器官,并通过全班交流,认识这些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3)出示人体半身模型巩固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随时摸一摸身体内部的这些器官所在的位置。
(4)小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动手动口又动脑知道了这么多身体内部一些器官的位置和名称。
(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身体外部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内部一些器官的位置和名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体验、保护器官。科学优质课教案
1、老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说到动物的名字时,学生双脚跳一下,拍一下手;说到植物的名字时,双手拍肩坐下。
2、老师和学生玩游戏后交流:为什么能在玩游戏的时候做的既对又快?
(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人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都要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3、教师引导交流怎样保护我们的身体。
学生交流后教师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评析:
优点:
1、基本功扎实。
2、环节设置清晰,目标明确,教师能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学具准备好,如人体内部器官拼图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建议:
1、要关注学生学习细节,小组合作要明确分工,全员参与。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教学重点】
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 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 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注: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要清楚: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00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02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05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 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种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
4、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教学重点】
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磁极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未能把本是相同的磁极标上相同的字母。)
2、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二、磁极与方向:
1、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小朋友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出示(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或放在磁铁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
4、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组实验,边实验边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反复多做几次。
5、汇报交流。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姓名
一、我会填
1、光从一种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2、放大镜之所以能够放大物体,就是由于的原因。
3、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4、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5、牛顿在光学方面做了一个著名的,的光又可以
6、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
7、影子的形成与有关。
二、智能ABC.1、下列现象不属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A、海市蜃楼B、云海佛光C、黑板上的字看不清
2、在()的天空,常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A、晴朗B、阴沉C、风后D、雨后
3、用红、绿、蓝三色混合可以得到()
3、用红光和绿光混合可以得到()A、黄光B、蓝光C、白光
三、我来当小法官。
1、我们的生活不存在光污染现象。()
2、我们看到鱼缸里的雨要比实际体积小,()
3、彩虹经常出现在雨前、雨中和雨后。()
4、用红光和蓝光可以得到白光,(0
5、光污染造成了天文观测的负面影响,()
四、科学探究。
1、在喷雾器的拼字里装入水,背着阳光喷射,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停止后,还会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动物与植物 第十课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等方式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够通过语言、动作、声音等方式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3.分辨出非动物与动物的区别。4.寻找出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教学难点:分辨出动物与非动物的不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动物图片、学生模仿动物视频、动物活动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你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吗?
(4个提示包括:1.文字描述 2.动物的声音 3.学生模仿动物动作的视频 4.动物的外形剪影)(谜底:大象)
师:除了大象以外,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动物,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师板书:形形色色的动物)
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
1.提问:刚刚同学们猜谜语的时候,老师给了你们4个提示,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是哪4个提示吗?(板书:外形
声音
动作
生活习性)
2.提问:你能用这些方法来介绍一下其他动物吗?(播放教材中动物的图片,教师示范从多个方面介绍动物)
3.师:看了大家对动物都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一个游戏。
师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手中的信封里面有动物的图片和名称,小组内的成员仔细观察这种动物,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这种动物,但是不能直接说出这个动物的名称,通过自己的描述或者表演让其他小组来猜一猜你们组观察的是什么动物,活动期间内不能偷看别人的信息哦。
4.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5.活动:集体展示,请每个小组上台,合作完成表演,其他小组来猜一猜。6.小结:刚才大家对于动物的展示,都是从刚刚老师所说的外形、声音、动作和生活习性来描述的,由此可见,全方位地去观察一个物体才会比较真实。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动物,声音,皮毛,颜色,外形……)
7.刚才是同学给出提示,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动物的图片,不过动物的图片被4张小方块给遮住了,现在老师揭开小方块,你能猜出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吗?(揭示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推断出来的?)
三、巩固新知,延伸拓展 1.比较动物与非动物的区别
提问: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位神秘嘉宾(出示玩具机器猫,遥控器控制动一动)它是动物吗?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是呢?(出示真实的小猫喂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与非动物的本质区别)
那玩具熊猫是动物吗?
师小结:地球上目前已经发现超过150万种以上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各自的特征,正是这些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动物与我们人类组成地球这个大家园,所以平时同学们要注意爱护和保护好动物。(板书课题)
四、走出教室,综合应用
1.平常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里能看到什么动物吗?(播放视频,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是如何记录下在校园中发现的动物的)
2.今天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到小区到户外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到那些小动物,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形形色色的动物
动作
声音
形态
花纹
颜色
第十一课
多姿多彩的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
2.通过测量树的粗细、拓树皮、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等用多种方法,初步认识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讨论真花与假花的区别,意识到植物共有的特征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
教学重点: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植物、任务表、假花、植物图片、植物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水彩笔、绳子、胶水、蜡笔、胶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绿头发,长又长,天天河边梳头忙。谁来梳,风来梳,小河当镜亮光光。梳好了,风走了,谢谢风儿来帮忙。它是谁呢?
“柳树”
出示柳树图片。
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
1.提问:除了柳树,同学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出示常见植物图片)
2.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植物,但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过他们吗?你都是怎么观察的呢?
3.师:今天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观察植物的方法。
(1)同学们都看过大树,可我们如何将大树的皮画下来呢? 老师有种简单的方法:拓树皮。
将一张白纸放在树干上,扶住白纸;用手反复按压白纸;平捏蜡笔轻轻地均匀的涂抹。
这样树皮就被我们画下来了。(2)量树干的粗细。
我们要用到一根绳子,请同学们一手拿着绳子的头,另一手拿着绳子另外一头,围一圈,数一数有几个格子,然后记录在任务卡上。(结合图片,讲解方法)
(3)我们还可以捡叶子或者花瓣,把他们粘在纸上进行观察,也可以画叶子等。4.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线索去校园里寻找植物,老师还给同学们出了点小难题,每一位同学找到植物后都要完成一个小任务。每人拿一张任务卡,仔细阅读自己的任务卡。
5.师: 请同学们跟着线索的提示去校园里寻找植物吧!并且你要记住你找的这株植物在学校的哪个位置?
学生外出观察。
回到教室,学生汇报。
三、巩固新知,尝试应用
1.师:刚才是老师提供线索考验了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给其他小组同学出题。我们有五盆植物分别标上了1、2、3、4、5,请第一组同学观察1号植物,第二组同学观察2号植物,依次类推。在观察时,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如:它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可以使用刚才观察植物中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每位同学拿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一个问题,完成后就将纸条贴在我们的任务单上。
学生按小组活动。
2.师:五个小组基本完成了,现在老师打乱顺序,把别的小组的任务单发给你们,请同学们猜一猜任务单上观察的是几号植物。
五、延伸拓展,总结全课
1.提问:刚才我们看了一些花,老师这里也有一盆花,它是植物吗?(教师出示一盆假花)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假花和假树,它跟真花和真树有什么区别?
2.提问:既然这样我们就把外面的花和树全都换成假花和假树,可不可以?(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植物的。)
3.师:我们地球上生活着多姿多彩的植物,同学们课后多用你们的小眼睛去发现、去观察。
第十二课
动物
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游戏活动,能列举出人与动物的不同。
2.通过比较,能归纳出人与动物的相同点,知道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看黑猩猩的生活视频,会区分黑猩猩与人的相同与不同,能发现人类会创造工具,并会使用工具进行创造。
4.通过观看机器人的视频,能说出有生命物体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重点:归纳出有生命物体的相同特征。教学难点:能发现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动物图片、黑猩猩生活视频、机器人活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胶水、水彩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引入新课
1.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我们越来越像一名小科学家了,今天我们尝试用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一个挑战任务吧。出示猫、蜥蜴、鱼、鸟、男人、女人、儿童的图片,并提问,你能将他们进行分类吗?
2.提问学生,什么是分类?提出分类要求,将以上事物分为两类,你会怎么分?
3.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分类,将结果粘贴在黑板上。4.提问:为什么这样分?板书课题动物 人。
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
1.原来人和动物大有不同,提问:人和动物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2.活动: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线索,用表演表现出这些人与动物相同的线索,请其他小组同学猜一猜,表示的是什么。
3.教师总结,科学家将这些称为有生命的物体。提问:人与动物同为有生命的物体,你觉得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4.学生讨论,认为人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
5.活动:观看黑猩猩生活视频。提问:黑猩猩会使用工具吗?补充鱼类和鸟类会使用工具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不仅黑猩猩会使用工具,也有一定的智慧,甚至其他动物也会使用工具并有一定的智慧。6.播放一段人类改造扳手的视频,与学生讨论,通过这段视频,你发现人类使用工具与黑猩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发现,人类会创造工具,再用工具创造其他事物,而黑猩猩和其他的动物是直接使用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做为工具,较为简单地利用这些工具解决一些问题。
三、总结回顾,拓展应用
1.活动:观看机器人活动视频,提问,它们是人吗?它们有生命吗?
2.追问学生,机器人做的很多事和我们相同,为什么不是人类?
四、板书设计动物·人 相同
不同
人会创造工具 有生命的需要水
会生宝宝 ……
3、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出示例3.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4.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98÷9=
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3×20=
53×30=
20×700=
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教材分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民族特色浓郁的台湾叙事歌曲。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歌曲节奏跳跃,生动的刻画了蜗牛与黄鹂鸟的形象与心态,可以借助故事教唱,以音乐表演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及歌曲中的乐理知识。
(2)从音乐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
(3)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准备:
电子琴、黄鹂鸟和蜗牛的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地拍打节奏。
2、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策略:
1、以故事导入。
2、分配角色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情感交流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是给学生讲蜗牛和黄鹂的故事,之后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随音乐摇摇身体、摆摆头,模仿蜗牛和黄鹂鸟的动作做律动。
学生跟音乐做律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初步熟悉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感知了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形象,而且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三、学唱歌曲
1、首先节奏练习,X X XX XX︱XX X︱。
2、其次是教唱歌曲。利用多媒体课件,主要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学唱。
之后跟琴练唱,发现问题重点练习。
并提出演唱要求(跳跃欢快有弹性)
学生练唱,掌握演唱要求
1、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教学生准确演唱歌曲四、分角色表演为歌曲创编动作,分析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学生创编动作并分角色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中体会乐趣。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说说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最后整节课在《蜗牛与黄鹂鸟》歌曲声中愉快地结束。
思考并发言让学生分析和辨别黄鹂鸟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学习,我们要学习蜗牛身上那种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一、填空:
1、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天体),地球上的人和物体都在与地球共同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东边)的时区先迎来黎明。
4、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5、当我们坐车时时候,看到车外的景物会向(相反)方向运动。
6、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等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地心说)。
7、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极昼),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子叫(极夜)。
8、目前我国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9、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地球自转的证据是(傅科摆),并会产生(偏转)现象。
10、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当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第二天上午通过电视观看到开幕式直播。
(√)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3、创立“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哥白尼。
(√)
4、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5、虽然我们感觉地球是平稳的,但是地球却是在不停地自转。(√)6、“地心说” 的观点是错误的。
(√)
7、现在人类可以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观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8、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称为恒星周年视差。
三、选择题(在括号内填字母)。
1、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C)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B)小时。
A、1B、2C、33、傅科摆可以证明(C)。
A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公转C地球自转
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B)A年B 天C小时
5、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B)。A北京B上海 C乌鲁木齐
6、下列现象中与昼夜有关的是(A)。A猫头鹰B大雁迁徙C小草枯萎
《用冰取火》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南极探险队员做“冰透镜”取火的故事。赞扬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火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慧”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用冰取火》,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用冰怎么能取火?为什么用冰取火?怎样拥冰取火?……)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相信爱思考的你们一定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齐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火的重要作用。
三、初读感知--读识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
自读提示(一)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读完课文后,回想一下课文内容,试着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谁)(干什么)。
(时间:3分钟)
2、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
白昼几乎抵抗孤岛
踪影茫茫焦点恢复
威胁赐给徘徊摩挲
一缕青烟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2)、同桌互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读议
1、出示自学提示(二),自读理解
自学提示(二)
1、默读1--3自然段,
(1)、用“--”画出表现南极洲环境恶劣的句子。
(2)、体会火的重要作用,用“﹏﹏”画出具体的
句子。
2、默读5--7自然段,思考:当大家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做的?
(5分钟)
2、展示交流
(1)、理解取火原因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指导学生读,一句比一句感情强烈,读出排比的气势。理解火的重要性。
(3)、此时,大家什么表现?
“探险队员们陷入了绝望之中,一筹莫展。”说说你对“一筹莫展”的理解。
(4)、那个年轻队员是怎么想的?
指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束手无策”是什么意思?想想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不能束手无策,等待死神的到来。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位探险队员没有绝望,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坐以待毙的坚强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读表达出这种精神。
(5)、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地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引导学生通过“取、刮、摩挲”三个动作词明白先写做“冰透镜”的材料,再写做的工具,最后写做的过程,学习叙述的条理性,与“语文天地”中的第三题教学进行整合。
这样的“冰透镜”能取到火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出示“小资料”,)
聚焦取火
当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会聚在一个焦点上,从而使热量集中到这个焦点上。如果在焦点处放些易燃品,易燃品就会燃烧起来。
原来,“用冰取火”是有科学道理的。看到他们终于取火成功,你的心情怎样?
3、齐读第8自然段
(1)、探险队员的心情怎样?课文中那个词语可以概括这种心情?
--欢呼、跳跃(相机看插图)
(2)、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没有火是多么可怕,这一自然段又展示了探险队员们得到火是多么兴奋,可见“火”多么重要。
--男女分读,再次体会火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提升
1、孩子们,年轻的探险队员用这样的方法取火是利用了科学知识,可是作为一名探险队员肯定都有这方面的知识,为什么只有这名队员想出了“用冰取火”的办法,而其他的队员都没想到呢?
--引导学生明白: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遇到困难要镇定,要用智慧战胜困难。
2、结束语:
孩子们,有了火就有了生命、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战胜了困难,拯救了大家。“用冰取火”的故事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力量。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从用心学习科学知识开始,做一个智慧的人!(《用冰取火》配套课件下载地址:/xiao/70554.htm)
了解空气
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
教学目标:
⒈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⒉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谜语导入
二、感觉空气塑料袋、气球⒈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⒉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⒊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⒈收集空气。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⒉感觉空气。⒊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⒋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⒈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⒉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⒍课外活动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⒈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⒉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⒊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⒈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⒉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⒊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⒈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引入。⒈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⒉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瓶里的空气。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⒈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⒉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⒋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
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称称空气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⒈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⒉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⒊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科学文件夹⒈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⒉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⒊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⒋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附:科学文件夹
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重量能流动有一定的体积
石头
水
空气
被压缩的空气
惠民镇中心小学边疆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⒉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⒊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⒋压缩空气有弹性,⒌会产生弹力。
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材料准备:
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
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三)日常运用
(四)整理器材小皮球注射器篮球两个、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空气枪⒈(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⒉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⒊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⒋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⒌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⒈(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做好记录)⒉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⒊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⒉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观察、记录。⒊学生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⒌生讨论,⒍汇报,⒎交流。⒈分组探究,⒉记录,⒊上台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一生上台实验。⒈学生汇报、交流。玩空气枪。⒉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课题:流动的空气
范泾小学陆海飞
一、教学目标:⒈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
⒉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⒊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实物投影⒈出示谜语;⒉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⒈了解风⒈播放关于风的;⒉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⒉游戏⒈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⒉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⒊实验⑴烟的实验实物投影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⒉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⑵制造风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三、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嘉善县下甸庙小学陆根生
一、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⒉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⒊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三、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材料准备
⒈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⒉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⒊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复习,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师: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学生回答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游戏: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游戏:憋气比赛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出示:漫画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图片展览组织举办展览会学生收集有关图片、事例和实物进行展览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延伸活动你学了本单元后,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身体1教案 青岛版11-08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10-04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1-28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22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6-0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06-06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夏季星空》教案06-03
呵护我们的身体科学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