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运动实施计划(精选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体育需要为出发点,建立群众身边组织,建设群众身边场地,开展群众身边活动,把改善和增加群众体育设施等基础建设摆到突出位置。
二、主要目标
1、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体育设施基本满足需要,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群众体育工作力争全市先进水平。
2、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活动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占全镇总人口的50%以上。
3、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全镇80%以上的行政村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内外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一)全民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体质和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怀。集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要求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共同愿望,因此,我镇应把体育工作做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党政议事日程。成立白水镇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镇长熊细平同志担任组长,宣传委员吴颜辉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各村(居)委会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以达到上下协调,共同把我镇的体育事业做强、做大。
(二)加强宣传,增强群众体育和健身意识。全镇上下应充分利用宣传车、广播、报刊、宣传栏及文艺演出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以及先进典型事例,努力提高农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公益性体育活动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对全民健民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四)各中、小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实施中小学课外文体工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办学质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刘鹏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表示, 2012年的群众体育工作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推动政府履行职能、动员社会共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在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形成互促共进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方面取得了进一步成效。
刘鹏表示, 2013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部门将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 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让更多的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以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为切入点, 完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
在上一个周期,重庆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体育场36座、体育馆39座、游泳馆30座;单项体育协会达4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6111名,每万人社体指导员数达15人;体质监测合格率92.6%,位列全国第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实施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重庆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7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00万,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以上。
为此,重庆将加大场地设施供给,着力构建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面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同时,将加强社体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确保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体指导员达25名以上。进一步丰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到2020年,在已有品牌赛事的基础上,新打造全国知名的品牌赛事活动3至5个,推动每个区县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群体赛事活动,实现“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
新周期期间,重庆市每年将新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10个、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点10个,开展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及运动与营养膳食指导服务。同时,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健身活动指南。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3-2016年)》。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在基层,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健身活动,推进各地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三)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
二、目标任务
到2016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广大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着增加。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运行机制,达标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落实。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60%的社区和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市区及各地分别建成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中心。
(四)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地普遍成立体育总会,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会团体,使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六的目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化和培训工作制度化。
三、具体内容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逐步增加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做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展示,积极组织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推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实际开设冰雪课程。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突出重点,坚持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社区办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挖掘、整理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五)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以“中国特奥活动日”(7月20日)为标志,举办大型残疾人健身体验活动。
(六)全面发展妇女、老年人体育。围绕“亿万妇女健身和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重视妇女和老年人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身理念,推广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七)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各地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定期组织乡镇农民运动会。普遍开展以健身设施、健身表演、健身咨询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八)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的作用,建立职工体育单项俱乐部和健身队伍。建立和完善职工工间操制度,广泛开展符合职工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创编、推广适合不同行业职工的健身运动项目,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各级工会应积极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各地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民生工程规划,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评选表彰的重要指标。
(二)加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力度。各地应将全民健身事业和基本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充分调动全社会举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对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四)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的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与维护,定期公布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名录和开放时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规划行政部门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作用,逐步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继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体育行政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营利性和高危项目体育健身场所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证上岗工作。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体育教师、体育协会等全方位参与的服务队伍。丰富健身内容,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八)大力推进法制建设。进一步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群众参与健身的权益。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组织实施
(一)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由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3-2016年)》。各地、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本地、本单位的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体育局《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四日
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为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结合我省群众体育事业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三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场地数量大幅增加。已建成农民健身工程22845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727条,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128个,雪炭工程16个,全民健身中心8个,体育公园2个,全民健身活动广场1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1个,全省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4平方米。群众体育的基础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各地人民政府成立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市级普遍建立体育总会,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6000余人,建立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20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7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69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51个。群众体育的网络组织不断完善。
——群体活动创立品牌。以“五个百万人群”和“两个关爱人群”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了“山西跤王争霸赛”、“领导干部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众多品牌赛事,举办了“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中国CBO业余篮球公开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体质监测有效推进。全省组建13支国民体质监测队,开展了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依据体质测试结果,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宣传平台不断拓展。建立了“山西全民健身网”,编辑《山西全民健身简报》,宣传健身活动,普及健身知识。
虽然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我省在全国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在现有条件下,公共场地设施建设资金仍然不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兴办体育健身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抢抓建设“健康山西”的发展机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以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我省人民群众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健康山西”和迈向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三、目标任务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育群众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习惯,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加强群众体育各级组织建设,不断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化;继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积极推进城乡体育、地方传统体育、不同人群体育的共同发展,促进我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到2015年,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努力推广桥牌、围棋等高端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体育舞蹈、传统武术、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球)、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覆盖率100%。省运会设有群体竞赛活动和项目展示,每4年举办1次省直机关运动会,打造省级单项的群众性品牌赛事。市、县每2—4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2-4次有一定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或单项比赛。乡镇(街道)每两年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每季度举办1次体育活动或单项比赛。行政村(社区)每年举行1次小型综合性(3个项目以上)运动会或2-3次单项比赛和表演活动。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
(二)努力提高我省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各项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全力推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中央项目“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的建设、命名和资助工作。省建成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推进市、县两级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80%以上的设区城市建成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大型健身中心、一个游泳馆和一个体育公园;6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一个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个中型健身中心、一个室内游泳池和一个体育公园;实现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全覆盖;实现社区健身场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底实现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公共体育场、馆、中心和设施尽量建在学校周围和附近。“十二五”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
(四)创新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逐步由建设向管理、使用、开放转变,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的投入力度,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要通过多种办法,吸引群众到体育场馆健身,提高场馆设施利用率。
(五)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强化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例会制度。各市建立体育总会,60%的县(市、区)建有体育总会。各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30个以上,80%的县(市、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0个以上。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90%的乡镇(街道)有专职体育工作者。形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农村的层级组织网络。
(六)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成立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积极创造条件,力争50%的市、30%的县(市、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城乡每1000人有1名以上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均每年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时间达到52小时以上,在建有场地的农村和全民健身站(点)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建立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努力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组织社会志愿者、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学生为大型场馆赛事和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身体素质评估,开具运动处方。健全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50%的县(市、区)建立规范的国民体质监测站,完成体质测试人数达到10万人次。通过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发挥“全民健身网”的各项功能,建立全省健身路径和健身场所电子地图,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积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积极探索我省群众健身新方法,创新载体,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提升群众健身消费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大众化的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培养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研制开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产品和多样化的健身服务,培育体育健身服务品牌。
四、推进重点
(一)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报道,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吸引不同人群积极参与健身,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二)重点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制定《山西省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办法》,完善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体系,鼓励新建各种类型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继续推进“体育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组织举办“社区体育优秀健身项目展演活动”,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区健身环境和条件。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居民小区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社区体育和单位体育的结合,共同开展体育活动。规范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工作职责,搞好社区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以社区体育带动全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地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围绕特色建设和特定建设,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现有体育设施,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继续开展“体育三下乡”,坚持开展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办好省农民运动会。
(四)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行业人群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好群众参与面广、有特色、形成品牌的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工间(前)操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活动覆盖3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覆盖率逐年增加。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建立社区体育和职工体育互补机制。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影响,促进职工体育的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
(五)关注探索残疾人和少数民族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导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定期举办残疾人体育比赛,积极组队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挖掘山西传统体育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为主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和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培养民族体育特色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六)重视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并支持其开展工作。积极参加全国老年人展示大会。不断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体育健身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经常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号召老年人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力军,成为健康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成为健康生活投入的先导者。
(七)进一步推行体育锻炼标准。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公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八)积极参加并办好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全国智运会、体育大会、农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创新办赛模式,淡化锦标,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勤俭办赛、重在普及,全力办好省运会群众体育项目比赛活动。组织参加和申办并鼓励各市、县申办全国性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利用大型群体活动效应,带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九)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非奥运体育项目。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盘活地方资源,发展登山、户外、拓展运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休闲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职责,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要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并落实本实施计划。
(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职责,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山西省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关于深入开展山西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的通知》、《关于山西省百万职工健身活动的意见》、《关于在全省开展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通知》、《关于山西省百万妇女健身活动的通知》、《关于促进体育与旅游结合培养旅游市场的意见》,推动山西省全民健身事业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规范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各地人民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在经费、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支持,保证全民健身事业经费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由体育主管部门安排使用的彩票公益金,要根据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职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引导社会资金,形成合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四)做好科研和信息工作。发挥各级体育科研机构的作用,形成科学完善的群众体育工作基础数据统计、报告制度。鼓励各市配备国民体质监测车,经常开展国民日常体质测试、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群众健康状况调查等科研监测、开发和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决策与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编好《全民健身工作简报》,加快我省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群众不同的科学健身需求。
(五)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积极组织全省各级群体干部参加国家及我省举办的群体干部培训班。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群众体育的学习和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丰富知识,提高群众体育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社区和俱乐部体育、农村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服务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注册登记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策划、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等品牌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表彰。做好“健康山西”全民健身好新闻评选活动,鼓励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宣传健身。继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单位、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先进社区等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山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先进村和先进县的评选表彰活动,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城市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
六、组织实施
本实施计划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由省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本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各地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郑幸红
摘要:本文沿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倡导的思路,根据对健美操运动本质特征的研究以及在实际推广中的经验总结,探讨健美操运动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特殊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探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一部纲要领性文件,贯穿着倡导和推广适合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突出群众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状况的体育健康方法,从而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各项体育运动中,虽它们对健身作用均有其相似的特点,表现在对提高体质与健康水平;表现在锻炼者的锻炼意识上等。但由于它们又存有各自特定的运动方式和手段,为此对人体产生的效果就有所不同;沿着《纲要》倡导几个方面的思路,健美操运动在风靡全世界的同时,也已成为我国健身热的一曲主旋律,本文根据对健美操运动本质特征的研究及在实际推广中的经验总结,探讨健美操在实施《纲要》中的特殊作用。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
2.2 调查访问法
2.2.1问卷法
对学生、教师、机关企业干部、职员;个体企业各不同年龄、性别,共400人进行书面的问卷调查,已收回调查材料表389份。《你心目中的最佳健身锻炼方式》。
2.2 口头访问
同某一健美健身中心近350名会员进行交谈、讨论,听取他们对有关问题看法。
3.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健美操”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健美操届体育的一个项目,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它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和使用健美器械的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健心目的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有人称现代健美操为“节奏体操”、“有氧体操”、“韵律体操”、“迪斯科操”、“身体娱乐”、“有氧舞蹈”等等,名称虽有不同,却有共同的目标――增进健康,塑造形体、陶冶情操、实现健与美的追求,它具有下述四个本质特征:
(1)健身、健美和健心的一体性特征;
(2)运作的多变和协调性特征;
(3)运动负荷大小可调,有针对性特征;
(4)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性特征。
3.2 健美操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国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健美操运动以其本质特征,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2.1 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起着启动性作用
从表一我们可看出,在列出的多项运动锻炼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是健身(美)操这一运动项目,占43.2%,群众性的健美操把初级舞蹈的美,体操动作的力和慢跑运动的韵混合在一起,随着柔和的音乐,借助体力的氧气来调节心脏和呼吸系统,达到健美、健身、健心的目的,许多练习者感慨地说:“过去我们为健康而锻炼,可练习的项目内容是那么枯燥无味,健美操非常有趣,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交,音乐和汗水的混合,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流汗健身、娱乐。”著名学者伊萨克牛顿自豪地说:“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总是要做几套体操,这样使我能如此地完成我的事业。”在广泛的访问锻炼者中,人们说可以用“迷上”来形容他们对健身操的热爱,认为健美操运动在获得健身效果上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人们提高健身意识,步入健身行列的最佳锻炼方式。
你心目中最佳的锻炼方式 项目健美操太极拳慢跑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
人数16862133848112019
%43.2163.39.812.32.87.74.9
3.2.2能全面有效地增强体质
身体锻炼是以增强体质为目标,按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进行身体运动的过程。身体锻炼对于增强体质的主要机制:
(1)促进同化作用的加强。健美操动作丰富,变化多样,运动负荷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锻炼的目的、任务和做操者的特点来全面或有针对性地安排整套动作的内容,并随时可自我调节运动量,也就是健美操运动能使身体适度地得到锻炼,这样就能合理地引起能量物质的暂时消耗,即刻引起异化过程占优势:但锻炼后,经过休息,能量物质的恢复会超过原有的水平,即异化诱导同化过程的加强。使同化过程占优势,这样导致机体细胞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合成更多的新物质,使身体得到发展,体质得到加强。
(2)遵循生物学的“用进废退”规律,健美操的运动负荷,不仅对全身或某些关节。韧带、肌肉群等进行卓有成效的`锻炼,而且每节操很少是单关节的局部活动,大多为多关节的同步运动,练习虽然以骨骼肌的运动为主,但人是个整体,各系统、器官需要互相密切配合与协调,这样新陈代谢加强,肌肉内的毛细血管要大量开放来提供物质来排除废物,从而使肌纤维增粗,促进了肌肉增大,提高了肌力,骨骼要承受重力负荷,促进了骨密度增密,骨骼更加坚硬,肺在为肌肉输送更多的氧气与排除二氧化碳,肺部的毛细血管与肪要大量开放,从而提高了肺功能:作为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心脏,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要为肌肉输送大量的血液,它的运动超了安静状态,从而使心脏的功能得到提高,促进体质增强。
(3)精神调节。健美操的音乐,不仅能使练习者在完成单个或成套运动时准确地把握每一拍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练习者的精神,振奋练习者的精神,对人体的内环境有较良好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会使人导致疾病,良好的情绪可以防止疾病或治病。身体锻炼时,是炼身又炼心,使人情绪舒畅,促进上进,陶冶情操,消除不良的情绪,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因此在富有律动感、旋律清晰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又提高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增强体质。
4.结论
4.1 从问卷统计的结果及访问中的情况,表明健美操运动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由于健美操运动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在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4.3 参加健美操运动锻炼的核心是掌握其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要求应选择先进、全面、适合自己情况的动作进行练习。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锻炼,健康,运动,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 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 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 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居民已从过去简单地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逐步发展到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国体育健身市场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以提升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 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已成为各级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 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 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为提高全省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时期,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建设的有力支撑。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 的通知》 (国发[2016]37号) 精神, 为此, 我省制定本实施计划。
1 我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预期的目标
按照新一轮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我省提出到2020年:市州、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 乡镇 (街道) 和行政村 (社区) 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此外, 在以往建设的基础上, 我省还提出了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提升工程, 即:每个市州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 每个县市区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 每个乡镇 (街道) 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
更应该值得一提的是, 按照新一轮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我省还部署要利用河西、中部、陇东南三个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体育品牌赛事, 实现每个市州有1项国际或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 每个县市区有1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 每个乡镇 (街道) 和行政村 (社区) 有1项固定的体育赛事;首次提出体育消费总规模的目标, 把全民健身作为甘肃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2 目前我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
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一直是制约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自启动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以来, 全省大部分市州建成了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 11个市州拥有了公共体育场;86个县市区中有49个建成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 58个建成公共体育场;1228个文体活动站实现乡镇全覆盖, 实施了346个较高标准乡镇农民健身提升工程, 建成5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1101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实施雪炭工程、民康工程46个, 建成笼式足球场55个、全民健身户外营地15个, 以及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158个。
3 影响我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3.1 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缺失
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指在大众健身中从事技能传授、科学指导和组织管理的相关人员。体育指导员是开展大众体育的基础, 作为全民健身的指导者、传播者, 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本人在走访过程中, 许多健身者周围基本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许多居民也并不知道应该听从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进行锻炼。具本人观察, 正是因为专业人员的缺失, 才让我省的许多锻炼者不能科学的进行锻炼, 使得健身锻炼的功效大打折扣。
3.2 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缺少
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匮乏一直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 也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 同时, 一个省的体育场地的规模与建设水平也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省在各大小城市里, 由于人口众多,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严重紧缺, 体育锻炼者们经常处于抢占地方而起冲突。可在农村, 地广人少, 但是政府机构却又不重视, 锻炼者们也没有场地去锻炼。场地的设施坏了也没有人及时的去修理, 致使很多的锻炼设施成了摆设。
3.3 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很多益处, 男女老幼都可参与。但怎样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 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各人的身体情况, 各人锻炼的要求不同, 目的也不一样, 如运动员要求提高运动成绩, 为国争光;多数人为了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减肥、健美, 以保持青春的活力。目的不同, 锻炼的方式、方法自然也有所区别。但据本人了解, 很多体育锻炼者是盲目的从众心理, 对自己的身体适合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运动多长时间, 一点都不了解, 只是觉得自己喜欢, 殊不知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生命的危险。比如:有关节病的不适合打太极, 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运动量不宜过大, 时间过长。但是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 他们认为只要进行了体育锻炼就会延年益寿。
3.4 相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宣传力度欠缺
本人在调查中发现我省许多群众只是听说过全民健身计划, 对计划细节并不了解。在锻炼人群中大多数锻炼者并不了解健身的具体作用, 只是简单的知道对身体有益。在锻炼方法上许多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来进行模仿, 并不是从有效渠道去科学的学习。而且对健身的认知态度上许多群众只是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 甚至更多锻炼者不习惯持续性的进行锻炼。他们更多的健身方式还是散步, 或者跳集体舞。在各种宣传媒体上也很少见到大篇幅介绍健身的版面。综上所述, 主管部门将重心放在了健身工程有形物质的建设上, 而没有注意去引导使用健身的主观个体上。国家通过制订长远计划旨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并不是单单注重政绩, 寻求健身路径的数量。基层单位应该抓住重点, 一方面紧抓健身路径质量和管理, 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宣传健身计划的公益性, 让群众全面的了解到全民健身的意义, 引导更多锻炼者进行科学的、有效的体育健身活动。
3.5 缺少完善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
全民健身条例是指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提高公民身体素质, 由国务院制定, 于2009年8月30日公布, 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法规。可是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 公共体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 但作为我国体育领域中基本法的《体育法》中并没有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原则性规定或者具体制度构架。目前正式文件中提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只有国家体育总局的“十二五”规划, 其中多处对体育公共服务作出了阐述, 但是这种规划的法律规制效力非常有限。我省也不例外, 因此,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处于缺乏法律支持的状态。
4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对策
4.1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 我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系应发挥教学资源优势, 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每个城市社区、乡镇 (街道) 、行政村和全民健身站点配备1名以上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4.2增加并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
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为群众健身创造便利条件。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 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制定《甘肃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标准》, 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 (街道) 、行政村 (社区) 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加强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与提档升级, 并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 确保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4.3提高群众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 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 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 让群众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 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 我们有责任做好社会体育科普服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逐渐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 科学地组合不同类型的锻炼内容。以科普宣传和健身咨询为主, 通过社区体育辅导站等组织, 开展日常的健身咨询和指导服务, 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
4.4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
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宣传媒介, 通过开办全民健身公益讲座、播放体育宣传片、开办体育专栏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全民健身知识、方法和赛事活动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体育健身意识, 丰富人民群众科学健身内容。深入挖掘我省特色文化, 在建设体育文化长廊、体育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广场、体育文化街、体育生活化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时, 以歌舞、动漫、视频、文化导识、景观雕塑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 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
4.5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法律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权益。建立健全我省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 强化体育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和公共健身场地的监管, 提升群众健身安全保障水平。督促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用地。鼓励社会资源为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
[2]甘肃日报.
摘 要 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高效的有质量的享受生活就成了我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无疑是最有效最长久的,而田径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田径 健康 全民健身 器械健身
田径运动是由人们进行竞技和锻炼身体的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练习所组成。它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身体练习。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它们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体育运动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最初,这些练习都和人们的生产劳动、战争以及教育有直接关系。步行、奔跑、跳跃和投掷都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进行战争和教育下一代必不可少的行为。从以上田径运动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田径运动是我们日常的劳动的一部分,同样,也与我们日常的锻炼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积极参加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群众性的全民健身热潮正在中华大地上一浪高过一浪。参加体育锻炼,可选择的项目很多。如: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等等,均可达到健身强体的功效。但笔者认为,田径运动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必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据首要地位。
田径运动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如下:
一、田径运动的动作简单、易学,便于广泛开展,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田径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但是平常用于生活中的一般只有跑和跳两种,跑和跳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因此不需要进行专业指导也可以进行锻炼,跑的形式也很多,可以慢跑,快速跑,折返跑,马拉松:跳的也可以分很多形式,有跳高,跳远,普通人在游戏间就能得到锻炼的效果。老年人和身体较差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选用动作缓慢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健康长跑等活动。
二、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较少受人数、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便于大众健身。对于健身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增强肌体的耐力与力量,同时改善血液循环及代谢的运动,保持强健的体魄是现代生活的必修课,但是工作压力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专业的健身训练,那么选择一项或几项田径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是再合适不过。而且既可以单独一人,也可以三五好友一起锻炼。
三、参加田径运动锻炼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不高,适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虽然国家加大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远远达不到可以适应广大群众健身的要求,因此选择田径运动是我们省时省力的不二选择,一个人穿着舒适就可以在马路乡间肆意的奔跑,或者去爬爬久违的楼梯,对于都市生活的人来说还有比这个更简便的吗?
四、田径运动锻炼全面、有效的健身作用使其成为锻炼身体的首选项目。专业的健身虽然可以很快的增强你的肌肉,但是却达不到田径运动对全身的全面的作用,田径运动对于人体的心肌功能和血液循环的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这是健身房中力量器械训练所达不到的效果。更显著的就是呼吸系统的改善,由于单纯的力量训练过于激烈属于无氧运动,所以人的心肺功能不会得到锻炼,经常参加田径锻炼的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强,肺活量加大,训练者可比一般人大一倍。呼吸深度加深,呼吸率减少,最大通气量增加,这些都是呼吸系统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的表现。而参加健美、技巧、徒手体操、跳水等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良好影响就不如田径运动所以田径运动对于全面改善体质,尤其是改善亚健康状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田径运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少年强则中国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儿童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对骨骼和肌肉的血液供應,使骨骼和肌肉获得比平时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等动作还能对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产生全面、良好的机械刺激。这样就为造骨过程和肌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经常参加田径运动锻炼的青少年儿童身高、体重、胸围的发育指标均超过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年龄组少儿。
六、参加田径运动能全面的锻炼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好坏是体质强弱的标志之一,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由于田径运动项目多,各个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例如:参加短跑锻炼能发展速度,下肢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参加跳跃项目锻炼能发展弹跳力,增强腿部力量,提高灵敏性和协调性。参加投掷项目的锻炼可以有效发展人体四肢和躯干的力量以及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而某些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往往具有单一性和倾向性。
七、田径运动可以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等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守护家园所需要的基本活动能力。经常参加走、跑、跳、投的练习可以巩固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加快完成日常生活中各种任务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飞毛腿”、“大力士”,都是坚持跑步和力量练习的结果。另外,由于田径运动多在户外进行,因此在从事田径运动锻炼过程中,能使人体更多地受到空气、日光等自然力的锻炼,从而提高人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譬如,经常参加晨跑锻炼的人就不易患感冒,抵抗力强。同时田径运动对于某些慢性疾病也有着良好的恢复作用,比如脑血栓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等,实践证明,田径运动是脑血栓后遗症的最佳恢复方法之一。由于田径运动锻炼对于抵抗疾病,增进健康有明显效果,受到千百万人的重视。
综上所述,田径运动对于全民健身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与日常人们的锻炼密不可分,它以其效果显著,简便易行而成为全民健身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一黔.论田径运动与全面建身的结合[J].科技信息.
【全民健身运动实施计划】推荐阅读:
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09-21
建瓯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07-14
在街道全民健身运动会上的致辞09-11
全民健身周方案09-15
全民健身演讲稿07-27
全民健身展示大会致辞09-22
社区全民健身工作制度06-08
韩家小学全民健身活动总结10-04
县全民健身日活动方案11-02
全民运动会计划书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