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共8篇)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 篇1

七年级上册(13)1《次北固山下》 2《赤壁》 3《浣溪沙》 4《十五夜望月》 5《水调歌头》

七年级下册(19)

14《题破山寺后禅院》 15《登岳阳楼》 16《蝉》 17《孤雁》 18《鹧鸪》 19《采莲曲》 20《莲叶》

八年级上册(12)

33《长征》 34《春望》 35《泊秦淮》

3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八年级下册(14)

45《闻雁》 46《池鹤》 47《迎雁》

4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9《渔家傲》

九年级上册(13)

59《塞下曲六首(其一)》 60《塞下曲》 61《凉州词》

6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63《木兰花》

九年级下册(7)

72《饮酒(其一)》 73《行路难》 74《游山西村》 7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对联六副》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9《秋词》 10《论语八则》

21《赠荷花》 22《白莲》 23《莲》 24《沁园春 雪》 25《卜算子 咏梅》1 26《卜算子 咏梅》2 27《木兰诗》

37《过零丁洋》 3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9《己亥杂诗》 40《望岳》

50《天净沙·秋思》

5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2《无题》

53《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54《题红叶》

64《蝶恋花》 65《关雎》 66《蒹葭》 67《成功》引用 68《相见欢》

76《观沧海》

77《江城子·密州出猎》 78《山坡羊 潼关怀古》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七年级下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2【登岳阳楼】(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蝉】(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4【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5【鹧鸪】(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6【采莲曲】(王昌龄〃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7【莲叶】(郑谷〃唐)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8【赠荷花】(李商隐〃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9【白莲】(陆龟蒙〃唐)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10【莲】(苏轼〃宋)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11【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2【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3【卜算子 咏梅】(陆游〃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4【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观刈麦】(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13【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4【论诗】(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九年级上册

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塞下曲】(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凉州词】(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5【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6【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7【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8【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9《成功》引用: 1【进学解】(韩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进学解】(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蝶恋花】(晏殊〃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凤栖梧】(刘永〃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青玉案】(辛弃疾〃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0【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1【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2【龟虽寿】(曹操〃三国)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九年级下册

1【饮酒(其一)】(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观沧海】(曹操〃三国)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6【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 篇2

翻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无论是“单元”版块还是“诵读欣赏”版块抑或是“专题”版块中的古诗词, 编者基本能够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一些生僻的、艰深的词语做了注解, 但是难免有疏漏之处。本文整理了两个被编者忽略的词语注解, 稍作说明。

之所以不该忽略, 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两个注解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初中生由于受年龄、时间、阅历、兴趣因素影响, 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知之甚少。而绝大部分古诗词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 能弥补学生这一空白。因此, 有限的古诗词教学成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现象的一条最实际也是最便捷的途径。二是这两个注解有助于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深层主旨的把握。涉及古代文化现象的词语往往意蕴丰富, 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这些词语也往往牵连到主旨的把握, 尤其是含有典故的词语。诗人往往借助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下面就来说说这两个典型的注解。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西窗”一词

“西窗”一词在古诗词里很常见。例如白居易《对琴酒》中的“西窗明且暖”、《禁中闻蛩》中的“西窗独暗坐”;陆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阳明”、《西窗独酌》中的“一樽浊酒西窗下”……在百度输入“带西窗的诗词”字样, 能搜索出很多首诗词。这表明“西窗”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 融入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在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一课时, 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是共剪“西窗烛”, 而非“东窗”、“南窗”、“北窗”呢?不知何故, 教材上未解释, 教参上也未释疑。这可急坏了我, 要是课堂上有学生质疑这个问题怎么办呢?经过多方查阅, 我总结出“西窗”的说法有二:一是古代匈奴大多居住在长城的西北方向。为抗击匈奴, 将士们抛妻别子, 奔赴沙场。父母妻儿遥望亲人远去的西北方向寄托哀思, 那么使用“西窗”一词的用意就显而易见了。二是“西窗”的说法与古代房屋的建筑结构有关。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是三间房。古代礼制主位在东, 以东为长, 因此父母长辈住东屋, “东家”、“房东”的说法由此而来。中间的房是客厅, 招待客人的。子女就只有住西屋了。李商隐和妻子住西屋, 当然是“共剪西窗烛”了。

讲到“西窗”, 就不得不提到“东窗”。现有“东窗事发”这一成语, 比喻阴谋已败露。这一成语出自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记载了南宋奸臣秦桧和妻子王氏在自家东面的窗户下密谋害死岳飞的故事。这一版本为大多数人熟知, 在此就不再赘述。但是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版本, 较之更早的宋代曾撙《信笔录》记载的这个故事却说是秦桧和王氏在西窗下密谋害死岳飞。所以“东窗事发”本应是“西窗事发”。只要秦桧谋害岳飞时他的父母有一方健在, 那么更加印证了“西窗事发”的准确性。

看似一个普通的词语, 层层深入, 竟涉及古代建筑文化和历史事件。如果讲解诗歌时, 简单地从字面理解“西窗”的意思, 那么学生就丧失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现象和历史知识的机会。

二、“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一词

诗句出自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书下对“玉龙”一词的注解是“宝剑”。可是, 为何将“玉龙”称为宝剑呢?注解没有进一步说明, 教参也没有任何提示。单从字面理解, 玉是高洁之物, 龙是尊贵之物, 由此可见这把剑弥足珍贵。众所周知, “龙泉剑”是古代的名剑, 猜想此诗中的玉龙剑应该与龙泉剑有瓜葛。龙泉剑是有故事的剑。春秋时期, 伍子胥被奸臣陷害, 一路逃亡。最后逃到长江之滨, 已无路可逃。千钧一发之际, 上游急速驶来一条小船, 渔夫将伍子胥安全送到岸边, 并赠予酒食, 伍子胥十分感激。临行之前, 他怕渔夫泄露自己的行踪, 从腰间解下龙泉剑赠予渔夫。渔夫接过龙泉宝剑, 仰天长叹说:我救你只因你是国家忠良。现在, 你却认为我贪图钱财, 我只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 拔剑自刎。伍子胥追悔莫及。至此, 我们明白了玉龙宝剑是高洁之剑。知道了玉龙剑的来历, 联想到持剑之人品行必然也是高洁的。此诗刻画了一位报效国家、誓死疆场的英雄形象, 与玉龙剑的寓意是吻合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 篇3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繁多,流派各异,题材丰富,底蕴深远。这些古典诗词作品,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或人生阅历,或情感意蕴,或理想抱负等,学习古典诗词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古典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或者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教师的教学有时过于程序化、浅显化、个性化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初中毕业生中考语文的古诗词课外阅读却失分很多,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传统的诗词教学大多采用“读诗词—品字句—悟感情”的方法,侧重于默写和考点挖掘,这种功利性强的古诗鉴赏方法,并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不会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自然也就不能提升学生解读古诗文本的能力。

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走出困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细读古诗词文本的意识,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素读、研读、悟读的方法,在联想、想象、还原、比较、质疑等自主探究活动中,细细品析古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从中发现古典诗词的意蕴美和形式美,从而触类旁通地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一、素读:读出文本的最初本意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1]。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用的这种“素读”法。可现在很多人却丢掉素读法,把研读的重点放在教参上。虽然有多元解读,却缺乏自己独特的感悟,很难激发探究的欲望。若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读懂作者,就要学古人原汁原味地素读数遍,然后才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是素读的典范。他的素读有四步: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关键之处、精彩之处做上记号;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力求将文本读“活”;第三步是细心琢磨、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还要做一做。他说:“如果老师能够把书读好,就是不写教案也很好了。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上述例子说明素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师都这样素读,并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悟和真挚的情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同伴对话,就会在对话撞击中产生共鸣,从而唤醒言语生命意识,提升言语赏析能力和评判能力。如特级教师董一菲执教《迢迢牵牛星》时,就让学生用素读法体会叠词的作用。结果学生读出了“叠词回环的音韵美”“有情人的相思美”“文章意境的开阔美”,还读出了“迢迢”距离的悠长,“皎皎”光泽的永恒,“纤纤素手”的辛劳与美丽,“盈盈一水间”的相思无奈与悲伤,“脉脉不得语”的一往情深和柔情似水。如果按教参分析,文本就成了冷冰冰的音韵美和相思苦,学生很难体会本诗的忧伤、朦胧、含蓄美,更不能联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国破家亡之恨、一波三折的回肠荡气和语言的重重叠叠、平平仄仄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熟、读透古诗词可培养节奏语感,可体味情感底蕴,可产生共鸣的审美愉悦感。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素读可体会到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也可深深感受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2]。

二、研读:品出文本的内在之意

近三年扬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分别是:2014年考品味词句(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和表现手法(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3年考诗歌意象(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和品味词句(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2012年考诗歌情感、主旨(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和表现手法(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

上述考题看似书外,实质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相关文本依据,不能得分的原因是日常教学未能很好地研读文本、归纳方法。其实“研读”的关键在于找到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而“切入点”,可从语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从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从内部组织结构入手,了解表现手法[3]。研读的目的是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下面以《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借用文本细读,用知人论世法、比较法、还原法、联想想象法、多元解读等方法,引领学生研读古诗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

(一)知人论世,了解送友人的背景。借助“泛文本”素材可知李白当年送友人的背景: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时,他眼里的世界,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此时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并诗名满天下。学生可联系实际,想象此时的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老朋友去繁华的扬州,应该是怎样的羡慕与向往。

(二)比较体味,感受送别诗的情味。引领学生比较同主题的送别诗,本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诗人愉快的离别,而且这次离别是在一个繁华的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烟花三月季节、繁华的地区黄鹤楼,自然带着李白对扬州的向往,无形中增添了不少诗意。

(三)还原生活,再现送别时的氛围。“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乃天下名胜,提到黄鹤楼,就会联想到美丽的传说和诗意的生活,而对孟浩然即将去的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这些联想增加了愉快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四)想象联想,体验古诗词的意蕴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看似写景,实质包含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借助想象联想,读者仿佛看到:李白把朋友送上船,船已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并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时,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眼前景象,既写出了诗人翘首远送时间之久,暗示诗人对朋友的真挚友情;又写出诗人此时神驰目注、心潮起伏,暗示诗人对友人远赴扬州的向往之情。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这场带着李白一片向往之情的诗意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传神地展示出意境之美[4]。

(五)多元解读,兼容、共享细读经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很多人联想想象的形象并不相同。如读《游子吟》,有的想到的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到的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前缝衣服;还有的想像儿子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5]。作为老师,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多元解读、自主感悟,还应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如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学生在争论中,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焕发出生机活力。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深入研读的积极性,在教会学生细读文本方法的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悟读:读懂文本的表达技巧

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以送别诗为例,世间离别情万种,有的是把酒言别,有的以目相送,有的执手相看泪眼,可《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无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又如何表达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呢?我们不妨用以下步骤质疑追问,感悟一下送别情的表达方式。

(一)轻读,勾画关键词语。找出诗中体现离别景物的关键词语:“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二)琢磨,读活词外之义。烟花三月:阳春三月,在柳如烟、花似锦的美妙季节里,友人去了美丽的扬州,此时爱四处游历的李白会怎么想?“碧空”天空晴朗,诗人心情并未随着船的“远影”而万里无云。何以见得?长江自古以来就是航运要道,不可能只有“孤帆”!如果有其他船只,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仅仅说明友情深厚吗?“长江天际流”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水天相接,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按常理诗人应回去了,可是他还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通过对景物描写关键词的感悟、琢磨,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李白在江边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还有羡慕之情,他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三)换词,体验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可字面上很难发现。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比如,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更使诗歌本身情景交融,营造出离别时的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

(四)悟读,关注特定语境。古诗词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要真正读懂诗词必须关注特定的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比如牡丹,一般被视为富贵的象征,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此外,品析“诗眼”成关键词,也不能凭空分析或泛泛说用了什么修辞,诗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用“肥”字写叶准确、凝练,不仅写出叶多、大,还写出润泽鲜亮之状;又体现在感情融注用“瘦”字写花,不仅写出花少、小之状,还可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总之,文本细读必须花功夫素读、研读、悟读。只有沉入文本、走近作者、体验生活、感悟情感,才能读懂内涵、读出意蕴与美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品读古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古诗鉴赏品位和综合分析能力。

注释:

[1]曹彦杰. 改进母语教育的救命稻草:素读教学法[EB/OL].http://blog.tianya.cn,2013-05-08.

[2]陈晓秋. 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10).

[3]庞瑛.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J].考试周刊,2012,(11).

[4]佚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赏析[EB/OL].http://www.shicimingju.com,2011-01-03 .

[5]林茂彪.新课标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EB/OL].http://www.xzbu.com/9/view-3054676.htm,2012-06-05.

参考文献:

[1]陆云峰.从素读到研读:师本阅读的有效轨迹[EB/OL].http://art.ntjy.net/my_blogs/6277,2008-03-17.

[2]陈斌如. “中国古典诗文解读与答题方法”专题研修学习之总结[EB/OL].http://www.jxteacher.com,2012-6-1.

苏教版语文古诗分类复习资料 篇4

一,描写思乡思亲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反映科学哲理有关诗句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三、表达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四、表达师恩的诗句(感恩老师)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五、表达母爱的诗句

1、谁 言 寸 草 心,报 得 三 春 晖.孟郊《游子吟》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六、劝告珍惜时间的名言擎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

七、劝告努力的古诗名句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八、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古诗文名句——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古诗文名句——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 王维《鸟鸣涧》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 望》

4、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 晓》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 陶渊明《饮 酒》 古诗文名句——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 杜牧《清明》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 《春夜喜雨》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 僧志安《绝 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古诗文名句——雪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 雪》

4、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南北朝 谢灵运《岁 暮》

5、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唐 李颀《古从军行》 古诗文名句——月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 王维《鸟鸣涧》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 王建《十五望月》

5、月明松间照,青泉石上流。唐 王维《山居秋暝》 古诗文名句——黄河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无涯。唐 刘禹锡《浪淘沙》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使至塞上》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之涣《凉州词》 古诗文名句——长江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杜甫《登 高》

2、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唐 刘长卿《秋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文名句——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使至塞上》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鹊楼》

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唐 杜甫《后出塞之二》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 刘禹锡《竹枝词》 古诗文名句——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 晓》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 韩愈《初春小雨》

4、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清 谭嗣同《豳 州》

5、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唐 白居易《永丰坊园中垂柳》 古诗文名句——夏

1、满园菜花开向夏,一双蝴蝶飞向空。宋 朱翌《南 屏》

2、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游记》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古诗文名句——秋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 李白《秋 歌》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汉 曹操《观沧海》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 李煜《相见欢》 古诗文名句——声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 张继《枫桥夜泊》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万籁此都寂,但闻钟磬音。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 王维《鸟鸣涧》 古诗文名句——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山路在曲折后出现的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 岳》

*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正义的事业象奔腾的江水,将涤荡一切污泥浊水,使之滚滚向前。(有时也比喻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诗文名句——志向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 曹操《龟虽寿》

2、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清 沙天香《战 歌》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绝 句》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 岳》 古诗文名句——友情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赠汪伦》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文名句——舟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清 张继《枫桥夜泊》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古诗文名句——思乡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南明 夏完淳《别云间》

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唐 温庭筠《商山早行》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古诗文名句——爱国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 陆游《夜泊水村》 古诗文名句——送别

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唐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近来折枝苦,应为离别多。唐 王之涣《送 别》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学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惜时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汉乐府《长歌行》 四季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春天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 熹《春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 甫《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 甫《春雨》

夏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 牧《山行》

冬天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江雪》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柳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爱国类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天祥《过零丁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示儿》

友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 白《赠汪伦》

思乡类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静夜思》

节日类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 牧《清明》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 轼《水调歌头》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王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悲伤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 游《示儿》

高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 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 白《早发白帝城》

忧愁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 篇5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 ”;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 , ”;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 , ,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 ”。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 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 篇6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专项复习

(古诗练习)

一、运用诗句填空

1.每当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时,你会吟诵:“”来表达思乡之情。

2.每当自己学习取得进步时,你会吟诵(sòng):“”来勉(miǎn)励自己不断进步。

3.每当秋风飒(sà)飒,枫叶火红时,你会吟诵:“”来赞美深秋的景色。

4.每当春暖花开,鸟语阵阵时,你会吟诵:“”来赞美春天。

5.如果你的邻居下岗了,你会吟诵:“”来安慰他。

6.如果你的同学学习不认真,怕动脑筋,你会真诚地劝诫(jiè)他:“

”。

7.看到了青翠挺拔的竹子,我就想到了:“。”来赞美它的品格。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1.。。(张继《枫桥夜泊》)2.。。(杜牧《山行》)3.,凌。。(王安石《梅花》)

4.萧萧梧叶送寒声。,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5.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郑燮《竹石》)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勤为径,苦作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瑕疵刍议 篇7

一、用词失范

例1:“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 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七年级上册第44页,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句中的“白驹过隙”“弹指一瞬”都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同时用于该句, 有叠床架屋之嫌。

例2:“不过, 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 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 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七年级下册第131页, 叶永烈《国宝大熊猫》)

句中的“最少”表明最低限度, 后面所用数词应为一个确数。“15~20”表示的是数的范围。该句在表意上前后矛盾。

二、注释不妥

例3:《迢迢牵牛星》下有注:“[河汉]天河。牵牛星 (俗称牛郎星) 在河东, 与河西的织女星相对。” (七年级上册第208页注释 (2) )

例4:《黄鹤楼》下有注:“[河汉]银河。” (七年级下册第104页注释 (8) )

例3和例4中, 两次“河汉”的注释前后不一, 会让学生产生困惑。

三、标点失误

例5:“随便向一个中国人提起犹太人, 我相信他首先想到纳粹的凶残和我们熟悉的那些电影片段:《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 (九年级下册第76页, 铁凝《生命与和平相爱》)

我们知道, 冒号有引起下文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此处应是表解释说明, 那就造成了这样的错误理解:《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是电影片段。要不造成误解, 可将“《索非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移到“片段”两字的前面, 去掉冒号。

四、编排欠当

例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 主题合成单元第四单元主题词为“小说之林”。该单元编入《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五篇课文 (详见八年级下册目录第2页) 。

《口技》之所以被列入“小说之林”这一单元, 我想恐怕是因为它出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其实, “笔记小说集”中的“小说”, 跟我们现在通常讲的“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相去甚远。因为文学题材的“小说”内容是虚构的, 而《口技》的内容是真实的, 它确切而真实地记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从文体角度研读, 应视作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或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笔记与小说长期处于杂糅共生的状态, “笔记小说”由此产生并为研究者普遍接受。所以, “笔记小说”虽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但我们不能忽视“笔记”与“小说”二者文体特质的差异, 不能视“笔记”为“小说”的附庸。

“语文教材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 当今语文教材的面貌,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一代人的文化面貌。”目前, 课程改革已经向纵深处挺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一个语文人, 我们既应该感谢编者、审定者付出的大量辛劳, 也应该理解编者、审定者的苦衷———尽可能地尊重原文作者, 少改动, 更应该明白十全十美的教材很难得。我们应当尊重教材, 既不迷信、盲从, 也不袖手旁观。因为教材的建设, 不仅是编者、审定者这些专家们的事, 也应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本份。我们面对教材, 既不“仰视”, 也不“俯视”, 而“平视之”;我们在教学时, 要“站着”教学, 而不是“跪着”教学。我们放胆为教材拭去“微尘”, 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企盼并“招引”我们的语文同仁都来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材的建设, 二是诚盼作者、编者、审定者能“有则改之”。如所言是妄语, 请一笑了之;如所言为实, 请让白璧无瑕, 让我们拥有更完美的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8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

二、设计理念

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文章情感的深度感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之情。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所描述的重点背影,学习作者的描述手法及表达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亲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培养尊重与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进行课文的朗诵,体会课文中的真挚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所用的刻画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父亲的背影图,再配上“父亲”这首歌曲,进行课堂氛围的渲染。听过歌曲后让学生谈一谈感想,对于“父亲”是什么样的看法,在心目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印象。接着进行情境导入:都说父亲的爱是重如泰山默默无闻的,那么如何描绘这样的一种父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朱自清是如何描绘父爱的。

(设计意图:采用图片与歌曲进行氛围渲染,提示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描绘父亲的,在交谈中谈一谈父亲,再次渲染氛围。)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描写的是背影,写到了几次背影。

背影的意义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背影。

第一次是在开头描写背影,点出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再现背影。

描写背影是为了刻画当时人物的心理,刻画父亲对于自己的爱。

2.同学们认为哪一次的背景是最感动你的,为什么呢?

在第二次买橘子时刻画的背影最感人,描写得非常精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段为什么描绘得这么详细。

这段非常详细的描写是为了利用买橘子这件细微的事情,描绘出父亲对于儿子的关爱,步履蹒跚却爬过铁道去买橘子,让“我”热泪盈眶。

接下来学生就好好地朗读与体会文中描绘背影的手法,以及其中体现的情感与心理特征。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讨论,推荐一个学生进行发言大比拼,看看哪一个小组体会得最深刻。

朗读,望父买橘见背影。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析,比如通过父亲的穿戴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背影: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带给读者的是一个非常压抑的感觉,这个背影是非常沉重的。学生要学会从细节角度分析,又比如从走路的姿势分析,是蹒跚沧老的背影。再分析背影的作用是什么,映衬出了什么样的背景。

师:父亲老境颓唐,饱经风霜,在家境惨淡的情况下依旧不辞辛苦地送儿子去北京。当时父子两人的心境都是非常低落,一件买橘子的事情让作者热泪盈眶,结合这样的背景分析人物心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当时的情境,感受到真诚的父爱体会人间的哀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背影出现的次数,接着观察背影出的情况,感受不同段落中背景出现的意义何在。接着着重分析背影作用与意义,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心理,并且结合当时的课文背景体会父亲对于自己的爱。)

(三)师生交流,升华主题。

1.师:一般描写都是从外貌与动作角度出发,文中除了这些描述手法还有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你们能找一找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父爱吗?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父亲甘愿承受家庭的惨淡负重,安慰儿子要好好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在如此惨淡的家境下还劳碌费神地送儿子,表达对儿子非常亲密的关系。

2.师:你们现在感受到父爱的沉重吗?作者采用简单的细节描写将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让你们进行描写,那么你们会怎样描写呢?阅读文章后,对于父亲的看法是否有什么改变呢?

(设计意图:师生的交流是升华主题的重要步骤,学生理解的是父爱。但是理解得还不全面,除了要从动作与外貌进行体会外,还需要从文章中说的话进行理解与感悟。最后联系生活实情,让学生谈谈父亲,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四)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观察过这样细致的动作,你们的父母对于你们也是非常关爱,但是父母亲对于你们的要求确实不多,也许只是一张感恩的明信片,他们就会非常感动,你们可以叙述出最让你或者父母亲感动的事情吗?

六、课堂小结

师:父母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中学生年龄小可能还理解不到父亲的爱,但是通过这篇文章你们能从细微的事情中感受真情吗?亲情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珍惜与回报的情感。让我们随着《懂你》这首歌结束这节课,再次体会父爱、感受亲情。

七、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比较特殊,就是你们在课后回到家中,向父母表示感谢,感恩他们对于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是一张简单的纸条,也可以给父母亲夹一次菜,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你们真心践行,并且向父母说一声辛苦了。

八、教学反思

上一篇:购买招标文件介绍信模板下一篇:《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