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古文赏析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古文赏析(共6篇)

兰亭集序古文赏析 篇1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9.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古文赏析 篇2

初次教学:

第一次教学,我以鹅为教学主线导入:先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诵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咏鹅》 ,游览浙江绍兴的兰亭“鹅池”,进而了解“书圣”,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 ,七岁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正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字体雄奇多变,为历代书法家崇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书圣”。王羲之非常喜欢鹅! 鹅全身洁白如雪,象征高洁! 行走时昂首阔步,有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鹅的叫声高拔入云。王羲之筑池养鹅,仔细地观察鹅,从鹅颈的伸屈宛转之中,体悟结体变化和运笔的道理,外柔内刚,从鹅的叫声和神态上受到的启发,融入他的书法创作中。在课件中展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创作的内容。师生赏析互动,感悟《兰亭序》的艺术风格。分析有代表性的字( 林) :其横、竖、撇、点、捺,注重提按顿挫,非常精到,还巧妙地运用了露锋、藏锋、牵丝引带。《兰亭序》中的字用笔细腻精到,其结构也是灵活多变,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构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 绝不重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 ,学生通过分析、了解“之”字 ,临写自己喜欢的“之”字 ,体验行书的变化趣味。

初次反思:

走进《兰亭序》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人、其事、其作《兰亭序》 的艺术特点。感悟行书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学会行书用笔的基本方法。通过欣赏、体验、探索、游戏练习等教学活动,尝试用行书的基本技法书写“之”字,充分体验行书的独特趣味。在体验、探索、游戏中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独特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设计以学生喜欢的鹅为中心,结合王羲之爱鹅成痴这一典故,引导学生了解王羲之为何对鹅情有独钟 ,一说其性情洒脱,与白鹅的纯洁悠然有相通之处。一说鹅项婉转自如,外柔内刚,尤其结合“之”字的分析 ,结合鹅的造型、动态、 神态 , 对学生临写其作品很有启发。

再次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兰亭序的书法特色, 感受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课前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原大的兰亭序高清影印本,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它、感悟它、走进它。过程如下:

一、作品导入

教师与学生亲切交谈,展示书法名作《兰亭序》。

二、说兰亭

了解王羲之其人、其事、其作《兰亭序》。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七岁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影响深远,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走进《兰亭序》。

三、走进《 兰亭序》

1.看兰亭,品味谋篇布局之美

教师出示《兰亭序》摹本。讲解《 兰亭序》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文章的内容。

感受《兰亭序》的章法、布局变化之美。

2.读兰亭,领悟笔法字形之美

教师讲解《兰亭序》中字的笔法变化,让学生了解牵丝引带、露锋、藏锋的特点,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感悟《兰亭序》的细腻笔法,并了解《兰亭序》灵活多变的字形。具体欣赏、分析二十个“ 之”字 , 从字的形态、字的笔画、 结合鹅的形态拓展 学生的想 象力。教师示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临写自己喜欢的“之”字相互点评。

四、情感升华

千百年来,《兰亭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晋唐心印”,希望同学们也能与《兰亭序》心心相印,将祖国的书法艺术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学生在这次的走进《兰亭序》学习中热情高涨,越写越精彩,对学习书法充满了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反思:

再次教学的效果是令人感到满意的,通过反复的思考、修改我执教的走进《兰亭序》一课荣获无锡市小学教师书法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我觉得在这次教学中学生精彩的临写源于有效的赏析:

1.在比较中进行有效的赏析

书法是视觉造型艺术,书法教学中通过比较赏析,使学生赏析作品的眼光更敏锐、更准确。通过看兰亭,品味谋篇布局之美,《兰亭序》不仅文章写得美,字更美! 课件同时出示行书《兰亭序》与楷书作品,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楷书中的字写得很匀称,排列很整齐而《兰亭序》中的字有大有小,错落有致,《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字的大小得体,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一行的字顾盼生情,摇曳多姿。比较地赏析提高了学生对《兰亭序》这一行书作品章法、布局的了解。

2.在整体结合局部中进行有效的赏析

全面地、相互联系地正确认识赏析作品叫整体赏析,局部赏析也称分解赏析,就是对作品、字体的各个细部进行赏析。其着眼点在于有重点地精细地了解作品的某些局部乃至局部的特征。整体结合局部赏析是书法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最主要的赏析方法,在教学中我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高清原大《兰亭序》 ,详细讲解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赏析《兰亭序》的章法,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字的形体结构、字的用笔方法,整体结合局部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兰亭序》有了全面、细致 、深入的了解 ,为临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审美中进行有效的赏析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赏析,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审美知觉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体验各种形式美法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赏兰亭序,感受章法之美、字形之美、笔法之美。引导学生通过看兰亭,品味谋篇布局之美,通过读兰亭,感悟文道美、笔法字形之美。着重分析“茂”字“之外”了解这种笔法叫做牵丝引带。 牵丝引带在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作品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在行笔中,由于书写的速度、提按产生的轻重变化,使得牵丝引带千变万化。再仔细分析在笔画与笔画的牵丝之间,起笔和收笔有什么特征。从而了解露锋、藏锋,露锋给人感觉神采飞扬,藏锋给人感觉圆润含蓄。

《兰亭序》中的字 ,巧妙地运用了牵丝引带、露锋、藏锋的笔法笔法细腻、精到;不仅笔法细腻,字形也是灵活多变。二十个“之”字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工整、稳重,有的灵动飘逸,有的瘦瘦的、胖胖的,有的圆头圆脑,有的方头方尾,分析点画的灵动之美,审美地赏析感悟“之”字千变万化之美! 使学生既感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美又领悟到了书法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篇3

《兰亭序》雄秀之气,出于天然,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相传真迹已陪葬于唐太宗的陵墓中。

历史上唐代流传的《兰亭序》有五大摹本。其中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是唐虞世南的《虞本》,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用笔浑厚,点画沉遂,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是唐褚遂良所临《褚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亦称“米芾诗题本”。此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深得《兰亭》神韵。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是唐冯承素的《冯本》,因其卷引首处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是《定武本》,唐欧阳询所临,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

“汉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墨迹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石刻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汉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从湖州乘船去北京,走到吴兴南浔镇,孤独和尚将一卷残损了五个字的《定武兰亭》拓本送给他。赵孟在船中赏阅,欣喜之余,写跋记于卷尾,纸本行书,共13段,后称之为《兰亭十三跋》。只可惜后来连同原件一起遭火毁,仅剩残本传世,收藏于日本。

《兰亭序》通篇有行无列,布局自然,错落有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结字形态灵秀遒雅,用笔精敛细密,线条清爽劲利、流畅飘逸,笔画转承、牵丝娴熟,书写节奏清晰。

“畅叙幽情”四字笔法承转顿挫、牵丝萦带的呼应,既丰富了点画婀娜多姿的形态,又对结字布白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是、茂”点画上翻下引,承转呼应;“樂、與”笔锋提挑跌宕,一气呵成;“極視、林修”笔势收放,瞻左顾右。

此篇作品在相同汉字的处理上,虽都是自然书写,却又变化丰富,妙趣横生。通篇“之”字出现21次之多,“之”结字体势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用笔或轻或重,连属或连或断,既避免了结字和用笔上的雷同,又各尽显承启的意态。

“清流激湍”四个字均有三点水的偏旁,在姿态的处理上,变化多端,虽为相同偏旁,但结字却不显雷同。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接着描写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等景色以及与会者的高雅之举和乐趣,由此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最后点明写序的缘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通篇着眼“死生”二字,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2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序歌词赏析 篇5

—— 《兰亭序》歌词赏析

《兰亭序》洋溢着中国复古风的味道。周杰伦再一次用流行的方式阐述着古典的书法。歌名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兰亭序》中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潇洒自然,飘逸奇崛的书法更让人赞不绝口。而今,方文山用通灵的文字将“爱情”融入到书法,匠心独运,意境非凡。爱情与书法相得益彰,似水流长。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寥寥数笔,即勾勒出书香气息浓厚的才子和优雅羞怯的佳人两个形象。一个女子为爱勇敢也为爱迟疑。她想上前推门而入,脚步却因心中忐忑而断断续续。月光下,这一种想见不敢见的伤痛,是如此的透明和如此的唯美。用脚步碎来描摹佳人细腻的心思,巧妙地将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无论多么精妙的行书,我都可以轻易将它拓写下来。而面对你的美,我迟迟不敢下笔。你的美,书法也无法传达出你姣好容颜的万分之一。佳人的美是动态的,所以书法也无法将之定格。书法之气质,是让人去感觉的,美人之美也是如此。将书法的美与佳人的美对比着来写,极具古典气息。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诗宋词意象中,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而温馨如画的夕阳照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觉。夕阳是诗人生命光辉的吐露,也是诗人在宁静与惬意中体验到的难以言说的生命滋味。傍晚的日光洒在人身上,让人多了一份静谧;把美女的羞怯想象成夕阳余辉,温馨。

我题序等你回

怎落笔都不对

才子对佳人的思念发乎情,止于理。他不敢大胆表白,只能用“题序等你回”来维持联系。用“题序”来作为爱情的纽带,这样的爱是高洁的。将情感的复杂与书法的变化莫测对比着写,极具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一股古典书法与现代爱情结合的气息。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烟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谁让你蹙秀眉 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回眸一笑”、“蹙秀眉”、“胭脂味”、传统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青石板街”和“胭脂味”若用“高速公路”与“香水味”来替换,则那份古典烂漫的情怀会被打破。古朴的,更具内涵。太过浮华的东西反而会削弱爱情的纯洁。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作为古典意象的“绣花鞋”,象征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与文明。它以丝绸为底,以丝线绣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如梦如幻。最常见的图案就是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并蒂莲开。这些成双成对、雌雄相配的具象,无疑围绕着男欢女爱的永恒主题。若花怨蝶,则写出了佳人对才子不将爱意表明的怨恨。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雨打蕉叶”是景物描写。这种描写多用于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意象相同,都有抒发孤寂零落之情。天涯何处无芳草,只是才子偏偏钟情那佳人。多情总被无情恼。爱情让人心花怒放,也让人黯然神伤。

陶渊明集相关的古文阅读赏析 篇6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②屡空,晏如③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性不解音,而畜④素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箪瓢:盛饭的容器。③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④畜:同“蓄”。⑤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划线词意思。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则抚而和之

B.其亲朋好事 其船背稍夷

C.或载酒肴而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少 怀 高 尚 博 学 善 属 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展示的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与乙文所写的他的现实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乙文“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透出的陶渊明的生活情趣与甲文的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感受“_____________”(一个词)却是惊人的一致。

参考答案:

1.(1)整齐的样子

(2)田间小路

2.D

3.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4. (1)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看见)一座山。

(2)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上一篇:幼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低年级语文中的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