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能力过硬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员干部能力过硬(通用7篇)

党员干部能力过硬 篇1

周百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正确立场,能够经受住各种政治考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笔者认为,政治定力是对党员干部基本政治修为的要求,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必须经受时代考验,把修炼过硬政治定力作为终身必修课。

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在大事面前的态度、立场和表现,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纵观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修养、坚守党员品格,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每临大事有静气,明断是非、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方志敏践行‚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时代楷模黄大年用生命诠释了如何对待党和人民事业、对待个人名利得失的问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他们用实际言行回答书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彰显了政治定力的宝贵之处。

当年毛泽东同志评价叶剑英同志:‚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同志在大节处看清要害,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坚定、不为错误思想所左右,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过硬的政 治定力。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务必牢固树立‚每临大事学吕端‛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过硬的政治定力,常态‚理论武装‛、常补‚精神之钙‛、常省‚前车之鉴‛、常悟‚砥砺之益‛,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要把政治定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常议常新。实践证明,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和‚魂‛。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需要好干部。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肩负党的历史使命,保持过硬的政治定力。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笃信好学、学以致用。要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及时跟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自觉做研学践学的表率和先锋。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来落实,始终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挺起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勤勤恳恳为民、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要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在任何时候,都要心中有民,心存感恩,在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中,敢于作为、敢于践行,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盼国家政策福祉济民解万难,盼领导干部廉洁奉公保社稷,盼国富民强和谐社会暖人间,盼为民务实国泰民安更长远的殷切期盼和热切关注。三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要在端正品行中立德,以‚好干部‛标准细照自己,面对诱惑心态平静、不以情移,耐得住生活上的寂寞,忍得了物质上的清贫,经得起酒色利禄的诱惑,顶得住庸俗关系的腐蚀,时刻注重品行修养,处处注意操守修炼;要在反躬自省中正德,以‚三省吾身‛、‚反求诸已‛的精神,经常性地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力戒‚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切实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党员干部能力过硬 篇2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加强“一个修养”、提高“四种能力”。一个修养指党性修养,四种能力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力。

党性修养,是指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企业改革发展所应肩负的历史责任;要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始终把集团利益摆在首位,在各种考验面前,能够站稳脚跟、找对方向、不迷失自己;在各种困难面前,能够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在各种复杂利益关系面前,能够理清头绪、化解矛盾、稳定情绪、营造和谐的环境。

学习能力,是指不断获取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对于我们加快调整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企业转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要少走弯路,以最小代价谋取最大发展,就必须把握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完善提升自己,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要提高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务实管用”的理念,通过学习找到解决工作难题的方法、形成打开新局面的思路。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中,准确甄别、找准所需、学有方向,否则就会漫无目标、浪费时间。其次是要讲求学习方法。方法是达到目标的保障。要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形成大概的时间表。以使每天、每周、每月都有阶段性目标;要做到善于动笔。有句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通过动笔加深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动笔记录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第三要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真正把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落实工作的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上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成为一种高雅情趣,成为一种精神境界。

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工作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创新能力: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思想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创造新事物、探索新领域的思想和观念,创新激情是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强烈感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就具有了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推动力和内驱力。二是要有创新思维方法。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用逆向思维延伸思维深度,用发散思维拓宽思维广度,如果不摆脱单向思维和习惯思维,思维方式上就不能破旧立新,就不能准确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变化。三是要有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新机制、新措施,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机制创新;要营造创新环境,让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指挥才能,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两个方面。要提高协调能力: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协调者自身要有公正之心、积极之心、合作之心、坚持之心,只有心态好,才能有正确的思路和办法。二是要有把握时机的勇气。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机遇未到之时要审时度势、等待时机;在机遇来临之际,要当机立断、果断处置;还要善于创造机遇,敢于打破僵局,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促进势态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三是要善于动脑。要运用智慧、开启思维,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分析、善于总结,在工作实践中增强协调能力。四是要有容人之量。协调是一种利益的调整,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作为协调者当遇到逆耳之言、非难误解、委屈冤枉之时,要有开阔的胸怀、博大的气度、容人的雅量。宽容是一种韬略,也是一种胸怀。做到宽以待人、善于容人,才能赢得对方的认同,共同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

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篇3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只有理想坚实、信念稳固,政治能力才能有根、有源。要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分类分专题培训,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做实、融会贯通、真信笃行、生根发芽。要以支部为单位,强化党性修养,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服务发展为载体,深化实践锻炼,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地方建功立业,在做好群众工作、推进发展中不断锤炼政治定力、政治立场和宗旨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忠诚的笃行人、信仰一辈子的老实人。

正确的选人用人,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要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口,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眼力放在细微处,从日常、点滴出发了解干部、识别干部,从平时表现、现实反映看领导班子的政治立场、政治修为,看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政治品格。要强化考核评价政治基准,聚焦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度,用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举措,深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点工作、急难险重任务中的政治表现、工作作风、实绩实效的核查了解,对政治上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严肃问责追责。以讲政治的态度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政治合格是第一位标准、根本标准,必须自觉主动提高政治能力,做政治合格的好干部。

党员干部能力过硬 篇4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对年轻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指明方向,强调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年轻干部是新时代的主力军,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严守拒腐防变底线,练就过硬本领,以正直踏实可靠之姿,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向前。党性修养是一辈子的事,要“多积尺寸之功”,多躬身实践,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在为党和人民事业扎扎实实的拼搏奉献中感悟提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一、强化学习意识,始终保持思想的不断解放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读书,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习可以让我们长见识、明事理。特别是在当今,学习更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必须条件,年轻干部“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握新形势、领会新要求,完成新任务。要重视学习,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对年轻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年轻干部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是解决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关键。各级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一种日常习惯,作为一种精神的追求,要敢于了解和正视自己的不足,缺什么,补什么,挤出时间加紧学习,以学增智、以学养德、以学促干、以学促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要与时俱进学,学习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与时俱进地学习,更能彰显学习的特色。“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学习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新理论,不断积累、不断更新、不断创造,才能让自己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要用心向书本报刊学,向领导同事学,向广大群众学,学习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切实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要求真务实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开展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的工作实际,结合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做到活学活用,不读死书,要通过学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学习寻求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做到在学习中促进工作,在工作中深化学习,形成勤于学习的、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风气,不断以勤奋学习促进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

二、强化大局意识,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

大局意识,就是要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当前的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大局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古人云:“为一身谋则愚,为天下谋则智”。各级干部要强化大局意识,自觉把本部门的工作放在大局中去思考、研究和把握,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真正做到上下“一盘棋”、团结“一条心”。讲大局要坚决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我们的各项决策、决定都是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讨论后出台的,是凝聚集体智慧、民主决策形成的,各级干部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不说不能办,而是要考虑怎么办、怎样才能办得更好,要做到雷厉风行、不打折扣,这也是对各级干部能力的考验。什么是能力?把上级安排的事及时办好,把群众期盼的事和自己部门的事主动抓好,不给上级添麻烦,不让领导操心,这就是能力,也是讲大局的具体体现。讲大局要“谋大事、重细节”,既要举重若轻,又要举轻若重。各级干部都要培养“能谋大事”的气魄与能力,这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在荆河,什么是大事?服务好中心工作、推进好重点项目、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是大事。但也要看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每件大事都由许多小事组成,每项大决策都由一项一项的具体工作组成,关键的小事抓不好就会坏掉大事。所以,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能谋大事、亲为小事、善于成事,千万不能因小失大。讲大局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这是衡量干部政治素质如何,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我们个别干部执行力不强,不是素质问题、道德问题、能力问题,而是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各级干部务必要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只有有了这种大局意识,在工作中才能够找准工作的定位和着力点,才能更好的推动总体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团结意识,始终保持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团结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福祉。团结兴事业,团结出干部。团结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有团队精神,一个人,只有融于集体才能有所作为。一个集体,只有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这个集体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才能脱颖而出。要相互支持配合,在团结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党性,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人格。岗位是短暂的,大家从不同地方走到一起,相聚就是缘分,在一起工作就是亲密战友,要倍加珍惜同志间合作共事的机会,倍加珍惜同志间的友谊和感情,时时处处以事业为重,以团结为重,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补台;同志们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努力做到和衷共济、共谋发展。领导干部要发挥“粘合剂”作用。要善于正确处理与身边一班人的关系,要善于抓好全局性的大事,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善抓热点,做到统揽不包揽、放手不撒手,充分信任、支持、鼓励下属大胆工作;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要紧紧团结和带领自己分管的一班人扎扎实实干事业,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强化奉献意识,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个“为”字既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又凝练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对自己事业的全身心付出,“奉献精神”就是要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要珍惜岗位,当干部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各级干部都必须有一种付出的精神,有一种奉献的精神,组织上信任我们,让我们在这个岗位工作,我们就要珍惜这个平台,珍惜今天的岗位,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到工作上,放在群众身上,多办一些群众关心的好事实事。新时代新征程,年轻干部更当永葆奉献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砥砺初心、拼搏奋进。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真正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当成一份责任,我们只有有了这种心态,才能不为工作所累、不为生活所累,才能时刻以一种十分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进而活跃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坚决破除强调客观、忽视主观、畏难怕险的思想;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唯上唯书、不思进取的思想;坚决破除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怕担责任的思想。要使我们的每一名同志都能够认识到,只有做好工作才是最大的成功,只有拼搏奉献才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所在,着力打造一支有思路、有激情、有能力、有贡献的干部队伍。

五、强化实干意识,始终保持全心全意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实干是最有力的誓言,实干是最锐利的武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促发展,实干得民心,实干树风范。我们抓工作、谋发展必须重实绩,而不能重虚功;图实效,而不能图虚荣。就像李克强总理说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把我们提出的任务目标一步步落实,变为具体的行动,变为实实在在的成绩,我们才能真正发展,群众才能真正满意。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老黄牛的品格、千里马的气势,要立志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求真务实的实干家,决不能当泛泛而谈的空想家。一要用心做事。干不干是态度问题,干的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各级干部做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下要争取的位次,做到不达目标不罢休;其次要紧盯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的惠及群众、方便群众;第三要紧盯上级的政策,吃透上情、找准工作的结合点,活学活用政策。工作只有用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干出一流成绩,争得一流业绩。二要扎实做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政绩有显绩也有潜绩,显绩是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潜绩是打基础、利长远的。我们要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沉下心来,做每一项工作都要考虑我们现在干了什么,今后又能留下什么,真正做到把握当前、着眼长远。三要多做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身处最基层,更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尽可能多的给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要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广大群众。

六、强化担当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为官一任,理当有肝胆、有作为、有担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境界,怕担责任,永远不能成事,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敢负责,方能放开手脚,奋发有为;有担当,方能挑起重担,大有作为。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拿出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不避风险的磊落态度,敢于担当作为、勇于建功立业。让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锤炼磨炼,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工作上去练兵,也才能知不足。对分内之事,尽职尽责;对困难之事,勇于面对;对棘手之事,善于解决;对突发之事,挺身而出。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心思集中到工作上,把精力凝聚到干事上,把功夫用在落实上,始终保持“嗷嗷叫”的精神状态,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搏精神和执着干劲,铺下身子,认认真真做好每项工作,在勇于担当中实现事业的跨越发展。

七、强化纪律意识,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

新时代赋予年轻干部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年轻干部严格要求自己。“自律”方可“有为”,过好自律关,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纪律包括自律和他律,自律主要靠自己的自觉,譬如道德、底线等都是自律,他律就是党纪国法。遵守纪律是一名党员干部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验。各级干部要强化纪律意识,要知可为、知不可为;要加强自我约束,做到令行禁止;要经常对照各项纪律准则审视自己,自觉摈弃侥幸、麻痹心理,防止出格越线。要从严守组织纪律做起。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和努力,但同样需要组织的培养和同事的支持。对于各级干部来说,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无用武之地。希望各级干部一定要增强党性意识,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办事,切实增强对组织的敬畏感和归属感。要从严守廉政纪律做起。廉洁从政既是对组织负责、对集体负责,更是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廉洁从政是大智慧,廉洁上不出问题是算大帐。各级干部要在大事上泾渭分明,要在小节上从严把握,坚决摒弃侥幸心理,克服小节无害的认识,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勤廉树威信,以勤廉凝人心,以勤廉促发展。

党员干部要提高三种能力 篇5

一、干部要提高干事能力

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于确定的重大部署、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等,要一项一项地推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解决。不仅要争着干、比着干,还要干得好、干成事。各级干部每个工作日都要干满勤、干满点,集中精力推进工作。要倡导一线工作法,做到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既要“上心”更要“上手”,多到发展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面对面地抓调度、抓运行、抓督导,不见成效不罢手。

二、干部要提高断事能力

断事能力就是预判能力,就是对发展大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困难有一个清楚的判断。遇到矛盾和问题,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能够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促进一大批与之伴生的次要矛盾迎刃而解。就是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各项纪律,做到讲规矩、重程序、尽职责,强化“人人都是发展主体,人人都是发展环境”意识,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服务发展上尽职尽责,有所作为。

三、干部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员干部能力过硬 篇6

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 党员干部必须站在全局和讲政治的高度, 深刻认识提高从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握新形势下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 自觉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具体来讲, 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政治信仰、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理想与信念, 它为人类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我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 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 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要求, 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首先, 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素养, 以思想政治理论上的清醒, 保证其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 以此端正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时刻提高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特别是要增强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错误思潮影响的侵蚀能力。其次, 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提高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执政党和资本主义执政党发展的全过程, 才能真正认清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不动摇, 经受住各种严重的挫折和苦难、艰难和险阻的考验。

二、坚持修身从政, 永葆先进性

永葆党的先进性, 关系到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只要党员干部都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我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首先,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党意识, 牢固树立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权力观。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 明确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 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其次,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为干部的政绩观,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而且会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水平。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感受和评价, 最直接的来源是每一位从政者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行为和表现, 最直接的表现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政绩。倡导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是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支撑点。因此, 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能力与从政者素质之间的关系, 各级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时必须坚持“凭党性干工作, 看政绩用干部”的原则, 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每个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上, 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更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 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它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首先,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 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一切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要发扬, 一切同科学发展相违背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 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 归根结底要看其决策和行动是否推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是否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 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如果离开发展, 那么, 坚持党的先进性,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四、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无论哪个执政党, 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下执政的, 执政能力建设均受执政理念的支配和制约。执政理念不同, 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一样。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时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始终是最要紧的。”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述, 是我们党对执政理念和执政本质的精辟概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存在的全部理由, 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因此, 我们党在增强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从政能力的实践中,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着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 答应不答应”这一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意愿, 集中群众智慧, 推进决策科学民主化, 创新发展思路, 努力使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好地发展起来, 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而充分体现党的执政理念, 充分发挥党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学习, 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党员干部, 既是执政党意志、路线、方针和政策承上启下的实践者和指引者,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者, 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具有直接责任, 所以必然应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 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学习型党员, 每一位党的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 每一个党的组织都成为学习型组织。具体来讲, 就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 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实现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其次, 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要认真学习有关市场经济、法律、科技、管理、金融、文艺等方面知识, 通过学习, 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方式,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臣.新编干部培训20讲[C].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刘海藩.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思想理论问题[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范平.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C].中国方正出版社.

党员干部能力过硬 篇7

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关于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问题。

一、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

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思考。

为什么要重视意识形态能力?为什么要重视各级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呢?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重大的政治考虑。我想原因无外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

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人心到底是聚合还是离散、政权到底是安稳还是危险这样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总书记就讲了一个关系。一个是中心工作,一个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心工作是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中心,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展开,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弱化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习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加“极端”二字呢?我想,这就与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有直接的关系。

习总书记为什么要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就直接而明白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说,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习总书记又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分析。一个是从理论上说,一个是从现实上说。

从理论上思考,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基础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习总书记点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纠正了过去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差。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只要物质基础搞好了,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那么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自然就加强了、巩固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一点简单。当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改善的时候,人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过上好日子、吃饱饭,所以那个时候思想反倒简单,思想反倒好聚拢;一旦真正吃饱了饭,吃好了,穿暖了,过上物质有保障的生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甚至无穷无尽的想法,这个时候思想反倒不容易统一,不容易凝聚起来了。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中,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总书记这个判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时空方位。物质上出问题,肯定是影响党的执政安全;精神上出问题,最后也要影响到执政安全。

从现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这里面我们有很多教训,如苏联解体、颜色革命,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很多看似很坚固、很牢靠的政权,由于思想上的防线失守,导致了其他防线全盘失守,从而导致政权更迭。从实践中来讲,思想防线、意识形态工作确实非常重要。思想防线是一个前沿阵地,前沿阵地失守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如果我们守住了思想防线这个前沿阵地,那么其他防线相对来说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不大。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提高警惕,严加深思、多加考虑。

回顾过往,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意识形态大师、理论宣传大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讲,“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不光靠了“枪杆子”,实际上还靠了“笔杆子”。共产党在推翻旧政权的时候,首先是在思想上、舆论上形成了对于旧政权的摧枯拉朽之势,使它在道义上、理论上、发展方向上丧失了合法性,丧失了真理性,丧失了道义制高点的位置,从而为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全国政权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氛围和舆论氛围。毛泽东同志又讲,他说“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掌握思想领导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

长久以来特别是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国家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其次,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凭空捏造”、“雷锋典型系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也充分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公众意识形态素养还不够高、警惕性还不够强的问题。

再次,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比如,曾经《辽宁日报》发表了一篇编辑部文章,题目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辽宁日报》听了许多高校的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不同的评价。尽管支持《辽宁日报》的占大多数,但也相当一部分质疑的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其中有很多还来自高校的教师甚至是所谓的知名教授。这个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复杂性。

二、如何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已经是我们党员干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着力在提升意识形态能力方面下一些工夫、多一些思考。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应当包括鉴别力、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和表达力这五个方面。

(一)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

鉴别力是意识形态能力的首要方面。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而意识形态问题恰恰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问题。凡是涉及政治层面的问题都一定意义上与意识形态问题发生着直接而有机的关联。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在认识新常态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首先,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次,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实际上有政治的考虑,那么这里面就有意识形态在内了。同样,如果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也会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善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与邓小平对待毛泽东。赫鲁晓夫是怎么对待斯大林?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了苏联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最高原则;第二,揭露和抨击斯大林搞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危害;第三,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及其严重后果完全归罪于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归罪于斯大林一人。那么,邓小平是怎么评价毛泽东的呢?邓小平首先认识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说,“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所以,邓小平首先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说,“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个人崇拜,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全国人民思想信仰的问题。这为人们统一思想、维护团结、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了。二者之所以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关键就在于善于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赫鲁晓夫简单、粗暴地对待斯大林,导致了思想的混乱,甚至为苏联解体一定意义上埋下了思想上的祸根。而邓小平则成功解决了如何评价毛泽东的问题,成功扭转了中国的方向,为改革开放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是一个非常有意识形态智慧的人。在针对西方媒体来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时,他曾经这样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智慧在哪里呢?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自己明确的底线和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种智慧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意识形态智慧。

第二个要点,把握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应用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努力做到:把不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少少的,把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舆论搞得多多的;把负能量、次旋律搞得少少的,把正能量、主旋律搞得多多的。

习近平总书记有“三个地带”的理论,他说:“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就是把我们的地盘搞得大大的,把敌人的地盘搞得少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所以,我认为,高明的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工作。我们要坚持这一个原则,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工作。

第三个要点,心里面要装几把尺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一把尺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一把尺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把尺子,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也是一把尺子。凡是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就要用这几把尺子量一量,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做,有害的我们就要去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很复杂,有的是认识模糊,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有的是政治立场问题,情况是不一样的。检验的标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以“左”为标尺,也不能以“右”为标尺。“左”和“右”的标尺一定意义上都有形而上的成分在,有了这几把尺子,我们就做到心里有数。

我们要牢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底线思维,一个是战略定力,一个是颠覆性错误。底线思维,就是一定要守住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刚才那几把尺子,我认为就可以作为原则和底线。战略定力,就是要明白我们做工作不是为了讨好某些人,不能因为别人批评、指责、谩骂我们就不去做,不能因为别人鼓掌、喝彩、叫好我们就去做,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这叫战略定力。同时,我们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一些理论、一些口径、一些标尺,一旦松动,就有可能会犯下颠覆性错误。

第四个要点,有些问题不妨想得多一些。对那些看似与意识形态工作不相干的事务要多想一想。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网络帖子包括一些“正能量”的谣言要多想一想。比如,所谓的哈佛大学校训,所谓的西点军校军规,所谓的德国幼教专家解读,所谓的美国某某学会的推荐……在裹挟着商业利益目的之外,有可能也会对很多人造成一种思想上的、价值观上的误导。对于某些所谓客观的新闻报道也要多想一想。对于某些所谓的客观现象也要多想一想。比如,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西方的大学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所以他们就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我们说西方的高等教育中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这个话当然牵强,但是如果说它不受意识形态影响,那肯定是不对的。在美国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文学名著和西方思想制度是两大门类,而这两类核心课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具有倾向性的理论、学说和观点的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是要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你能说这里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吗?只不过他们做得更巧妙、更隐蔽。

(二)提高意识形态学习力

第一,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看家本领,但首先它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看家本领。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个犀利的武器在手,那是根本做不好的、看不透的、弄不明白的。

第二,适当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论证的基本方法,我们都要了解一下。比如,政治学领域的民主话题,法学领域的宪政问题,新闻学领域的所谓“新闻自由”,社会学领域的公民社会,都附着了大量的意识形态因素。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三)提高意识形态思考力

第一,善于观察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在善于观察问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榜样。他在一次重要的讲话中提出了“八个能否”的标准。他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第二,善于抓住关键。习总书记提出了“13个如何”,我认为这“13个如何”就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问题,把这“13个如何”想清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比较好做,如果想不清楚,那么意识形态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哪“13个如何”呢?第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第二,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第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第四,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五,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第六,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第七,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八,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第九,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第十,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十一,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十三,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果我们在这13个问题上获得了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的意识形态能力就将大大提高一步。

第三,善于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理论上的分析。当年,苏联解体、东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怀疑、悲观、失望,甚至质疑“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就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消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反而一步一步在崛起。这就是分析力、判断力和思考力。

(四)提高意识形态创新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特别需要创新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攻和守这么简单,它要求我们保持思想上最大的敏锐性和开放性,要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不断地保持思想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一,善于进行理论创新。邓小平是一个理论创新大师,提出了“完整理解论”。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强化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四个现代化”理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解除了思想上的一个大障碍。同时,为了摆脱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新的动能。这就是理论创造。中国也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创新,比如协商民主,我们对“协商民主”这个外来词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把它从一个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理论背景的词改造成为一个合乎中国国情的词,所以我们讲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这就已经完全的归化为中国的一个词。对于“治理”这样一个具有新自由主义背景的词我们也进行了改造,所以我们有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我们还提出了网络主权这样一个中国创造的词汇,而正是借助于网络主权、信息主权,我们在面对西方强势的网络霸权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正当性、道义的制高点、理论的制高点。

第二,善于进行内容创新。比如,《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从个体受益角度所作的思考》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的,从个体受益角度来思考,大致有三大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科学把握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思维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智慧与启迪;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充实精神世界并抚慰心灵的哲理与感悟。过去,我们都讲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这个文章却发掘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个体、对于我们心灵、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指导和抚慰作用,这就是一种创新。

第三,善于进行应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中,应用创新也很重要。比如,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中,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前加上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在中国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应用创新。

(五)提高意识形态表达力

第一,善于拿捏词句。比如,过去我们讲和平发展,后来一度我们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个词,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和平崛起”这个词在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及传播力上,不如“和平发展”这个词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例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这是拿捏词句的一个经典文本。习近平总书记讲,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两者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这就打破了过去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不可通约性,把两者的统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实际上就是一项非常伟大而重要的、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比如面对西方的“普世价值”,我们提出共同价值。他讲他的“普世价值”,我们讲我们的共同价值,中国并没有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是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同于在西方语境下所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还有“狮子论”,总书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里面对词句拿捏达到了一个非常艺术化的高度。

第二,善于创新话语。比如毛泽东通过创造性地化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赋予“实事求是”这个词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从而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的灵魂。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一词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国家之内两种制度共容的理论解释问题,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揭示了改革开放方法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国梦”这样一个词带动和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梦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典范,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的事业的参与感和效能感,同时让世界认同中国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视角。所以,有人说,中国梦不但有仙气,还很接地气,从而打通了各种语言的阻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而新的话语空间开辟的背后实际上是新的社会共识的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出现了一系列与此相伴而生的话语,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个人梦、民族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甚至产生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类比,为我们党开辟新的话语空间,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思想上的一个公约数。

第三,避免掉入话语陷阱。比如,西方政治理论,西方的传播理论,在有意无意地设置了若干话语陷阱,我们稍加不慎就可能掉入话语陷阱,比如合法性、宪政、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等。一方面,它们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简单地用这些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我们可能就会被他们套上话语的牢笼、话语的紧身衣,从而挣扎不得,动弹不得,处处被动。再比如,我们国内也有一些话语有一定的陷阱性质。比如探讨党大还是法大、一党执政滋生腐败、人民性高于党性、党政分开,等等。甚至一些国外领导人发表的谈话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意识形态陷阱、话语陷阱的认识。

三、提高意识形态能力的若干原则

第一,把握一个核心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敌我攻守的工作。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既要有敌情意识、攻防意识,同时还要把握、了解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什么?就是怎样让人家了解、理解、认同我的想法、说法,或者说怎样用我的想法、说法打动、感召、说服人家。意识形态工作本质是一个争夺人心的工作。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经过我们工作,人心凝聚力提高了,老百姓的认同感、认同度提高了,那么这个工作就是成功的;如果老百姓的认同度下降了,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意识形态工作在哪里可能出现了偏差。

第二,坚持“双百方针”。我们党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要指的是文艺,偏重于文艺,百家争鸣偏重于思想。那么我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恐怕也要讲一讲“双百方针”。中国历史上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邓小平同志也讲“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毛泽东也讲,“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所以,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双百方针”。

第三,秉持“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争取最大公约数,那就要善用“三不主义”。我们要秉持一种就事论事的智慧,是什么事就解决什么事,出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第四,破立并举、重在建设。破立并举,既要有破,又要有立。既然意识形态工作有一定意义上的敌我攻防性质和功能,那么破还是要有的。我们要善于破,善于用“笔杆子”来对付“笔杆子”,善于用“枪杆子”来对付“枪杆子”。重在建设就是立,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孙子兵法》讲,“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要有这样的智慧,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比较主动了。

第五,把握好三个基本维度。一是,重点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讲:“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断地努力,挨打、挨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意识形态工作重点要解决好挨骂的问题。二是,在态度上要明确,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我们要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三是,手上要有“几把刷子”。习近平总书记说,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做到坐下来能写字,站起来能说句,走起来能办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思想僵化的问题,思想僵化就要解放思想,但是现在我们一定意义上面对的是思想分化问题,思想分化就要统一思想。而统一思想要比解放思想工作难度还要高。前者需要智慧和勇气,后者需要方法和艺术。所以难度更高,要求我们刷子就得更多。

上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澳大利亚养老基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