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共8篇)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1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档案意识;制度;网络;数据库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办公系统的网络化正在逐步完善,这就要求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数字化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要进一步提高档案意识

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向各部门人员宣传和贯彻档案法,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使大家明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让大家知道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建立档案报送、收集、管理的长效机制,所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要加大经费投入,为做好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是重中之重,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档案工作往往容易被领导忽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优势,特别是数字化档案的优势,努力进行档案信息的研编,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便捷的资料,努力向企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吸引利用者,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引起领导的重视,争取领导在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保障档案数字化的制度

在煤炭企业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对于归档工作中出现的不归档现象,要制定完善的归档制度,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由单位统一制定的归档日期,各部门领导的年终考核测评中加入由档案部门针对各部门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的测评等,这样将会对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也可以要求各部门指定专门的档案保存、上交人员,建立档案收缴督办制度,把档案上交、归档情况纳入到部门工作质量考核之中,提高其他部门人员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还需要制定文档一体化工作制度、文件保密制度、数字档案鉴定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原件借阅制度等,这些制度必须要科学化、标准化、统一化和系统化,确保档案收集、保管的科学性。制度的建设必须要涉及档案收集、著录、标引、数据加工、检索、交换和传播流通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档案工作中的无序、无组织和不系统现象,才能快速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要积极推动网络化归档工作

当前,煤炭企业的网络化办公为网络化归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只要充分利用好自动化办公这一平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归档就不难实现。各立卷部门的档案管理者在档案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在专职档案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将所在部门产生的需要归档的文件备注上处理意见,通过自动化办公平台传输到档案馆数据库,年终时只要向档案馆移交一份组立卷清单即可,从而减少了档案管理部门的计算机输入工作。档案馆只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处理开发,数据输入影响数字化管理的瓶颈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档案的数字化先要保证重点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煤炭企业的档案部门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但是将馆藏档案在短时期内迅速全面地数字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保存档案的数字化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煤炭企业档案部门所保存的档案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包含了矿井在发展中克服的一些技术难题、重点科研项目的记录资料、一些重点的经营策略等,应该对那些对当前矿井的各类决策、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使用频率较高的档案优先完整进行数字化。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档案要特别注其数字化的方式,提高这些档案的利用率。建立重要档案数据库,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

建立煤炭企业档案数据库系统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核心。要将档案全部转化为信息资源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还有部分档案属于企业机密,档案的数字化应抓住几方面的重点。一是建立收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主要是根据单位各类档案基本情况,通过著录标引,把单位收藏的文本类、图形图像类和影音类档案的分类号、全宗号、档号、题名、责任人、形成的时间、数量、主题词、提要以及文件级的原文等基本情况录入计算机,建立基本数据库,这样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提供档案原件的利用。二是建立基层报表数据库。在煤炭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建立起状态数据库和基层报表,将各部门要报送的数据、反馈的信息通过网络系统直接填入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再按要求进行调整。并根据上级的要求和使用情况,及时、迅速、准确地做好基层报表的填报工作。建立档案网站

档案部门可以依托自动化办公系统,积极开发各种数据归档平台,建设收藏基本目录数据库、单位基层报表和单位动态数据库及各项专题数据库的查询入口,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接收、管理和传输,方便用户访问系统允许的公开、非保密的档案信息,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处理、查询、传递速度,缩短利用者的查阅时间,力争用企业干部职工提供更多的信息,更便捷的服务。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2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 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 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 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 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 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 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 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 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 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 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 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 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 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 是关系学校发展,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 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 加强统筹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 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 采取政府投入, 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 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 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 重在建设, 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 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 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 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 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 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 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 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 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 计算机14328台, 生机比达到14∶1 (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

通过两年的努力, 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 (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 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 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 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 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 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 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 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 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 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应用, 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 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 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 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 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 有29学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 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 (县)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我们积极组织全区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成果丰硕。在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重庆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评审等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和等级奖。万州区红光小学的《七色光红领巾电视台》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 万州二中网站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我们还通过优秀论文、教学案例和课件评选等方式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提升全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整体水平。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3

关键词:数字化 图书馆 资源条件 青海

一、引言

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有力支撑,上世纪90年代来以文献资源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图书馆”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青海省地处祖国西北内陆,信息获取不便,文化科技相对落后。数字图书馆兼有收藏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传递渠道便利化、文献信息共享化等多重优点,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图书馆服务水平的迅速提高,而且对于推动青海省教育、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二、青海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海省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7年,CNKI光盘版文献检索一级站点在青海大学图书馆建成,标志着青海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开始。此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青海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更是给青海省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青海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进程。

(一)条件支撑相对不足

一是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现有的计算机、数字化设备、通讯设备等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运行的必备设施数量不足,等级不高短期无法更新;二是限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匮乏,对现有设施的开发、硬件、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不到位,导致现有设备的利用率不够高,出现设施的浪费和闲置情况;三是由于购买时缺乏统筹,计算机应用软件之间协调性较低,特别是数据库很大程度上存在规模较小、内容单一、更新缓慢的现象,加之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阻碍了了网络数据共享的推进。

(二)文献资源总体欠缺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指的是把传统的纸质文本、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到数据库、光盘等新型载体中,并最终通过计算机终端设备去检索和使用这类信息资源的过程。数字化资源是相对于传统的非数字化信息资源来说的。无论是购买还是制作这些数字化资源,都需要大量经费来支撑,后期的更集合更新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经费不足的制约,青海省各级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整体规划缺乏协调

数字图书馆不同的实体分散于不同的区域空间,但从内容和功能上来看实际上是一个分散于不同空间的统一体,是一个由大量的位于不同位置的信息单元组合而成的共同体。因此,从全局的角度来看,青海省建设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基于本省,联系全国乃至世界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但青海省图书馆开展数字化建设中,已经出现个别单位缺乏全局观念,脱离于整体规划独立实现数字化建设的倾向。一些高校、新闻出版单位、档案馆、博物馆等部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各自为政,各自建设,没有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金,标准不一,难以共享等问题。

三、加快青海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一)一般与重点结合,完善基础条件

1、兼顾现实与未来,搞好重点硬件设施建设

一是要根据现实需要,购置目前最亟需、最关键的硬件设施;二是要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安排购置硬件设施时为未来的数字化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三是要特别重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关键—网络存储系统的建设,要从满足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角度予以重点保障。四是集中精力建好多媒体阅览室,使阅览室具有访问、检索、点播和共享各类光电媒体设备的功能。

2、服务读者需要,重视软件资源的配备

拥有丰富多样的软件资源,是保障数字图书馆相关业务顺利实施与进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一是要注意引进数字化建设的一般技术,包括信息处理、信息访问、接口技术、互操作技术和开放系统开发等。二是做好应用技术的引进或开发,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压缩存取还原技术、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技术、自然与检索语言技术,基于信息内容的检索与输出技术等。三是要围绕更好地服务读者,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引进和安排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有参考咨询平台、图书馆查询检索系统、个性化服务技术、资源整合技术等。

(二)依托内外力量,搞好数字化资源建设

1、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一是对本馆所拥有的传统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实现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如公共图书馆馆藏的报纸、期刊、书籍,高校图书馆的教材与课件、精品课程录像等。二是购买外部的数据库。鉴于省内图书馆技术力量的限制,购买外部数据库是目前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主要途径。购买数据库必须立足于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浪费现象。购买的数据库必须涵盖较广的知识面而且质量要有较高的保障。

2、注重特色建设,丰富数字资源

限于条件的制约,地方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建设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争取做到小而精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青海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是将省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通过筛选予以数字化进行保存;二是将省内高校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以及名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录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三是将各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信息资源,如地方志、文化古籍、历史名人、特色风景等加以开发利用丰富数字资源。

(三)加强资源共享将建设,充分挖掘外界资源

地方图书馆建设经费数量有限,通常难以满足建设的全面需要,这就要求省内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统筹规划,避免各自为政浪费有限的建设资金。一是要加强整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不同图书馆之间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二是强化资源共享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经费,用有限的经费开发更多的特色数据库资源。互联网的资源数量异常丰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无力资源匮乏的缺陷。需要注意的是,开发利用互联网资源必须有取有舍,需要在挖掘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方便读者的查询使用。

参考文献:

[1]陆承兆.近年来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障碍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4(2)

[2]王碧琴.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4

务平台应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数字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组成部分,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工作等,都需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升我省城市信息化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理信息服务和交换共享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切实发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市、县(市、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一)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步伐,建成全省陆海统一、三维、动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持续更新,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地下空间设施、遥感影像、城市三维精细模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多种类、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一致性处理与同步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二)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城市现有的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要的专题信息资源按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数据集成、整合和有效管理,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三)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构建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横向联通各有关部门,面向电子政务和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一)加强需求调研与分析,选择城市管理最迫切、群众最关注的领域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开发并维护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以下简称国家“天地图”网站)建设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同步完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天地图”网站市、县(市、区)节点建设,实现与国家“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

(三)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时,应当统一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应通过改造,实现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四)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地理信

息及技术服务,并为其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管理、应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数据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

(一)各级政府要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纳入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加强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和平台应用工作机制。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完成后,要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运行管理、数据更新以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力量,结合应用需求及时升级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确保稳定、安全、有效运行。根据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遵照“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的原则,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专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维护工作。

(三)建立公共财政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省财政通过适当增加省级基础测绘经费,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5

。“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应该进入增长加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的发展阶段,成为提供就业的主要行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行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进入服务业加快发展阶段

对服务业发展在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结构、降低消耗、改善民生、增强长期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方面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多年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然而之后,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而且要求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幅度更大,依据何在、能否实现?从经济形势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征,已经进入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

服务需求快速增长。首先是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档次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包括设计新产品、推广维护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的中间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制造/服务一体化产品所带动的关联服务(如汽车服务、通讯服务、网络服务等)的消费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其次是各类新型服务消费增长很快,如文化休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物业和装修服务等快速增长。加上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家庭迁往城市,以往农村自给型服务将加速社会化。第三是技术变化带来的新型服务发展迅速。比如,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已经超过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这三大传统娱乐业的收入。第四是公共服务快速增长。按照相关领域已经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考虑相关因素后估算,到“十二五”时期末,我国社会事业领域服务业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可能接近40%,社会事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服务相对价格上升。有一部分直接提供劳务的服务业,相对价格上涨较快。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服务过程是人直接提供劳务的过程,劳动节约型技术无法应用;第二,服务需求高度个性化,因而服务生产无法标准化。由于这两个原因,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旅店服务、医疗服务等部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其结果是,虽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资都在上涨,但制造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将上涨的工资成本抵消,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而服务业工资上涨则更多地推动服务价格上涨。比如,1980年买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需要1000元,聘一位家政服务员大约需要500元/年;现在1000元可以买一台21英寸平面彩色电视机,而家政服务员的报酬已涨到15000元/年左右。对消费者来说,实际消费结构变化并不大,但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十二五”期间以至更长时期,我国劳动成本将持续较快上升。服务业相对价格提升,将提升服务业产出占社会总产出的比重。

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从多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是一个总体趋势,但这种趋势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收入阶段表现并不相同。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阶段,服务业比重上升相对缓慢,且国家间差别较大。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比重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达到60.4%和58.3%。二是国别数据与这个阶段各国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减弱。,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低,分别仅为43%和34.8%。可以预期,“十二五”时期,受“规律”和“纠偏”两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服务业必将加快发展。

二、促进服务业发展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但在涉及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非生产环节增加值占较高比重的合理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宏观含义是国民经济中服务业的份额不断上升,相应的微观表现是产品价值链中服务环节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也就是在商品最终价格中服务环节“加价”很多,有时甚至超过制造环节或农业生产环节所获价值。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超市柑橘的售价中,仅有1/5左右是橘农的收入;英国百货店品牌女成衣的销售价格中,加工成本不到30%。其实,流通环节加价多的原因并不复杂:生产制造环节能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虽然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单位商品价格却不涨甚至下降;而服务环节需要人对人的服务,不能采用替代劳动的技术,无法抵消劳动成本上升的影响,因而单位服务成本不断上涨。从我国现实来看,流通费用过高

还与设施落后、垄断、欺诈甚至腐败等因素有关,需要加快建设和加强监管;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低,单位产品成本高,因此农产品最终售价中农民收入的份额应该高于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国家。但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产品价值链中服务环节比重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

精神和心理消费的合理性。人们对食品、服装、汽车、住宅等“物品”的消费,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业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和心理需求的,这种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消费同样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服务消费,既包括音乐、书刊、旅游、健身等服务消费,也包括适度追求各种时尚等。不少人认为商品消费是“实惠”,而追求名牌、寻求满足感和愉悦感等服务消费则是“虚荣”。其实,后者是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制造业提升附加值的途径。比如,从“物”的角度看品质完全相同的运动服装,如果由大牌明星代言就身价倍增,因为它带来了价值不菲的精神消费。如果我们承认商品与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同样重要,就要承认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消费行为同样重要: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服务业要发展,“乐”就是重要的消费内容。

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合理性。由于财政保障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市场聚集更多资源来满足快速增长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强调的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是真正免费的,而是由公民以纳税方式集体付费。选择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证低收入者分享到公共服务以保障社会公平。而许多非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需求分布不均匀,愈是中高端消费和新拓展的领域,其消费者中较高收入居民就愈多。比如,城市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青年,如果高等教育免费或者由政府大幅度补贴,就相当于补贴那些收入较高家庭的学生。当然,孩子在任何阶段都不应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接受教育,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免费,而是通过助学体系资助特定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

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举措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创新金融服务。许多服务业的核心资本是人和专业知识,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其联系生产和消费、促进产业分工的积极作用。三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特别要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提升服务水平。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应丰富服务类型、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特别要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以及体育和健身服务等。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扶持体系。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对鼓励发展类服务业,应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与工业基本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把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对于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服务业发展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本,在高知识含量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业如研发、咨询、设计、影视、体育等行业中,核心人员起着关键作用。我国事业单位以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位职称等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对高水平人才的激励明显不足,同时人员的流动性又较差。因此,需要加快改革,形成更加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优秀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加快小城镇建设 篇6

12行政管理 卢建武

国家在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我省共有1689个小城镇,它在城镇体系中层次最底.数量最大,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在其中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

作为基层农村干部,我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围绕这个问题,在我镇及周边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既看到了我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转移农村劳力,化解农村矛盾

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2、拓宽民营经济,优化投资环境

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修等行业发展,刺激民营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镇企业产品乃至大中城市工业产品会有更多的销路,同时也将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集散地,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拓宽经济空间。

3、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活质量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唯有减少农民。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发展小城镇,使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文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必将大大增强,有效地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的状况,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田南镇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田南镇位于市域西南边陲,与新余市、上高县交界。2001年7月撤乡设镇。镇政府设龙光山之南,距城区52千米。清初兴圩,圩场地处田北村田畈之南,故名田南。镇域面积98.89平方千米,下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8个村民小组。2006年,有耕地面积1933.07公顷,其中,水田1275.40公顷,旱地657.67公顷;山林面积3816.40公顷;水域面积800公顷。总户数5618户;户籍人口178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6人。

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990.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40万元,农业总产值626.80万元;财政收入3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元。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3870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1328万元,农业总产值7377万元;财政收入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3元。

境内低丘连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面积大于山地面积。植被以松、杉、油茶林为主。2006年,有珍贵古树322株,其中百年以上树木272株,500年以上树木4株(1株罗汉松、3株古樟),均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树木。主要溪港有袁河、肖江小支流及湘泉溪。有山塘水库53座,总容量11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78.67公顷,占水田面积77%。省道上(高)新(余)公路连接南北,境内长6千米。市(县)道黄(沙岗)傅(家圩)公路横贯东西,境内长12千米。各村均通水泥路。

1986年,圩镇仅一条主街,长200米。2003年,通过市场化运作,投资500余万元,将镇政府迁至龙光山之南,并以此为中轴,拉开圩镇建设框架,面积扩大至3.72平方千米。其后,投资近1000万元,修建“田”字环形公路,总长9.20千米。投资700余万元,对圩镇进行绿化、硬化、亮化、美化。

煤炭和瓷石是支撑田南经济的“黑白”两大支柱,已经探明的石灰石储量5亿立方米,无烟煤储量500万吨。清同治年间即有煤炭开采。1986年,有乡办煤矿2家,年产原煤7.43万吨。1992年,鼓励发展私营企业,一批村办、户办、联户办小煤窑、采石场相继开工。至2000年,初步形成“白(瓷石)、黑(煤)、黄(砖)、绿(田南水酒、南瓜酱、米粉等绿色食品)”4种产业簇群。2001年6月,根据国家政策,关闭小煤窑5家。2003年,转变发展思路,投资400余万元,兴建占地33.33公顷的工业小区,引进资金和技术,新上建材和轻质碳酸钙等生产线。2004年,瑞田酒业公司投资200万元,挖掘传统酿造技术,改进加工和包装工艺,使田南老酒年产量增至100吨以上,产品畅销省内外。

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为改善集镇状况,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2003年以来,党委、政府把田南镇的集镇改造,建设中心城镇做为打造全镇经济三大品牌之一,选准突破口,本着异地搬迁、先易后难、突破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拉开了集镇改造的序幕。2003年全镇新开发总面积达到近1万平方米,是1986年以来开发面积最多的一年。新修供水管路、排水管路5000延长米,平整硬化农贸市场6000平方米,铺设电话、有线电视、供电线路10200米。2003年以来,镇中学综合楼、镇政府办公楼、镇卫生院、派出所办公楼、交警中队楼、镇敬老院等拔地而起,在城镇建设上,我们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增强城镇建设的吸引力

一个城镇要健康发展,规划是基础和前提,规划既要符合本地实际,又要高起点一步到位。我镇的总体规划是在1990年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的协助下编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已不适合我镇的实际,特别是主导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小城镇没有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和制约了群众对城区投资置业的积极性。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土地富硒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特别是本地无烟煤的优势,在宜春都名列前茅。从2000年3月份开始运作,聘请县规划处重新进行了现状测绘,制作了镇域和镇区现状分析图,并制作成光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重新修编镇域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年,近期建设目标定为5年完成。小城镇开发确定了以高付、上新公路为城镇的发展轴线。实施滚动发展。不断强化城市文化意识,色彩和商业气氛,提高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商业承载量。

2、坚持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做为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的镇来说,搞城镇建设根本没有资金。因此,我们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先后争取到国家对教育、供水、农村敬老院等方面的资金投入600万元。完成了田南中学宿舍楼和综合楼、田南小学明德楼、自来水公司办公楼、田南水管站办公楼、田南卫生院、田南敬老院的建设。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比如政府原来的院子比较大,我们吸引外地客商办厂,收回的资金补充建政府新办公楼资金的缺口;倒闭的田南玻璃厂的厂房拆掉后,建成大型的集贸市场,周围的土地公开拍卖给商户建房。这样通过盘活土地、房屋等资产,使2004年建设的公共设施资金全部解决。三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2006年起,天工铸造、乐金铜业、南卓铸造、中瑞陶瓷、铭瑞陶瓷、金丽陶瓷等企业的引进,使小城镇建设延伸到冷水坑,城镇规模扩大了3倍。

3、加强领导,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一是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书记、镇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对于城镇建设上每个工程的决策,每项措施的出台,镇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为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和“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手续,对于违反规划的,坚决查处。二是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十年多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这样几个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建设步伐。

1、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3、粗放建设,居民楼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4、管理滞后,小城镇环境条件较差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居委会、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居委会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不力;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非常突出,出现了家家打小井,路上倒污水,处处扔垃圾的局面,“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尽管培育了富硒红薯特色农业,引进了田南老酒、田南米粉、忆童年南瓜酱绿色食品企业,但尚无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工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成活率低,贡献少,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小。三是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场所缺乏,难以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6、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投入。

近年来,由国家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新财源、新税源难以创收,尽管我镇泗岗、太炕煤矿、部分企业效益好,但我镇上交财政税收7000万以上,留给自己的财政就很少了。另外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没有上级支持的情况下,以乡镇财力搞小城镇建设,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干部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村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1、提高认识,突出位置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科学规划,夯实基础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3、广辟融资渠道,引进多元投资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镇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区、镇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4、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7

一、数字化建设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挑战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影音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达到档案管理手段、职能实现与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在信息化的推动下, 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所依赖的信息必须实现数字化才能通过互联网被利用, 同时企业在广泛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因此, 如何将有价值的档案数字化, 并将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重要的数字化信息归档管理、加工应用已成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任务。对民营企业而言, 必须正视数字化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积极对待档案数字化建设, 利用数字化档案的优势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效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 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优于纸质文件, 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 这就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对企业档案接收和保管提出了新要求。在数字化信息管理环境中, 电子档案信息的产生具有动态性和流动性, 如果档案工作者不进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去, 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 文件很可能就会流失, 将很难掌握到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因此, 企业档案工作者不能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 而应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同时, 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 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技术。二是对企业档案分类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档案管理分类简单, 很多企业是套用国有企业甚至行政事业单位的分类模式, 不适应本企业实际需要。在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下, 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 企业将打破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法, 档案分类将更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 也将更合理、更科学、更规范。

二、阻碍民营企业档案数字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由于民营企业总体规模不大, 档案数字化工作刚刚起步。一是数字化管理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具有可变性、流动性等特点, 其原始性和凭证性难以得到确认。不少民营企业把已形成的数字化文件转化成传统的纸质文件形式后再进行归档, 而不同时把数字化文件归档, 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潜能未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对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的担忧普遍存在。多数企业认为, 数字化档案易被复制、修改、删除, 计算机病毒和硬件故障会使数据受到破坏。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计算机安全技术, 难以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加以全面防范, 因此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保密性没有信心。三是设备资金问题。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计算机等相关数字化设备和软件系统, 需要人才引进和培训, 这对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存在着很大的资金困难, 设备资金问题也成为民营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障碍。四是人才和技术问题。目前, 许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人员是由秘书、会计或统计人员兼任, 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仍然以传统的档案知识为主, 计算机知识、网络安全知识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匮乏。

三、加快民营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1. 制定方案, 完善制度。

首先, 档案数字化建设应逐步推进。面对大量档案, 档案数字化的速度受设备及档案室人手的制约, 应将部分经营管理中形成的重点档案、特色档案、当前利用率比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 力争做到数字化档案的高价值和高利用率。其次, 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文件归档制度。民营企业应重视数字档案的接收和保管工作, 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文件归档制度。对于随时产生的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数字化文件应由专人整理归档, 这样, 不仅随时能为企业决策层和各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实时信息, 还能及时整合数字化文件。再次, 推进数字化档案的加工和应用。数字化档案的最大目的是便于深层次利用。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已转化的传统纸质档案和收集归档的新生数字化信息可以进一步分类、加工, 不仅可以提高检索调阅速度, 还可以实现数字化档案的深层利用。

2. 加大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

民营企业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就必须加大投入, 设立专门的基金, 支持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投入, 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 档案存放、储存场所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和管理设备, 逐步建立适应本企业特点的信息加工处理系统, 构建能支持本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数据库, 以提高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质量。

3. 切实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

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数字化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电子数据易被人为破坏、篡改或删除, 计算机安全技术是档案文件在网络上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重要保证。民营企业应强化计算机安全技术, 重点做好三方面防范工作:一是加强档案实体管理, 做好实体流动全程监控;二是加强档案信息管理, 做好档案内容的保密工作;三是加强档案数据管理, 防止数据的丢失、破坏、被盗、更改。

4. 加快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欧洲加快筑造“数字防护网” 篇8

6月25日,英国出台首份《网络安全战略》,宣布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此前,6月9日,丹麦、芬兰、爱尔兰、挪威及瑞典等北欧五国签署网络安全合作协议,共同提高应对网络战威胁的能力。6月17日,北约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召开网络战国际会议。欧洲各国频频在信息安全领域出招,不断提升对信息网络安全的关注程度,意欲打造一道牢固的“数字围墙”。

“网络战迷雾”笼罩欧洲

欧洲历来多灾多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还成为冷战的主战场,而信息时代第一场真正意义的网络战也是在欧洲大陆上演。2007年、2008年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遭受的网络攻击让欧洲人先于垒球其他地区的人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网络战带来的噩梦。

2007年4月底开始,爱沙尼亚连续三周遭遇三轮网络攻击,总统府、议会、几乎全部政府部门、主要政党和主要媒体的网站突然出现数万访问要求,造成服务器堵塞,并最终陷入瘫痪。该国六大新闻机构中有三家遭到攻击,两家最大的银行和多家从事通讯业务的公司网站亦未能幸免。仅4月26日~28日三天就造成3000万~5000万克朗(1美元合12.59爱沙尼亚克朗)的损失。爱沙尼亚是欧洲网络化最彻底、网络办公发展最迅猛的国家,如此猛烈的网络攻击给它带来“灭顶之灾”,数字基础设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事后,爱国防部长认为这种攻击“已不是简单的流氓行为”,而是“敌对势力的入侵”,是“对国家的攻击”,“与他国用军舰封锁港口或用战斗机封锁领空没有原则性的差别”。西方国家将此事件称为“已知第一例针对国家的网络袭击”。

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军事冲突期间,格外交部等多个政府网站无法登陆,格总统官方网站以及南奥塞梯经营的两个新闻网站的网页被篡改,VoIP电话(互联网电话)系统中断。格政府对外宣传平台被阻断,只能借道他国网站和服务器逃避黑客的追击。这场网上冲突是“网络攻击首次与地面攻击和空袭同时发起”。在这两次网络冲突中,攻击者使用的都是最常见的黑客工具和攻击方式,但他们组织有序,互相配合,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的背后有国家的支持和怂恿。

《金融时报》将网络攻击称为“21世纪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英国在《网络安全战略》中指出,截至2008年中,65%的英国家庭都接入了互联网,90%的消费都在各种有线和无线通讯网上进行,网上交易额高达500亿英镑。如此庞大的数字经济体却遭受着“地下经济”的蚕食,全球已出现制造、传播、盗窃账户信息、第三方平台销赃、洗钱这一分工明确的网上黑色产业链。信息安全公司赛门铁克2008年的。《地下经济报告》估计,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黑客销售的物品价值2.76亿美元。目前,全欧洲75%的商业往来通过互联网银行来实现,2/3的人口使用在线公共服务。电子通讯和网络已成为欧洲经济的支柱。

“基地”觊觎英国互联网“中枢”

英国等国还多次粉碎了恐怖组织意图破坏基础设施的阴谋。2007年3月,伦敦警方在一系列突击行动中发现了一些电脑资料,表明“基地”组织一直策划袭击欧洲电信大楼总部,这是英国互联网的“中枢”,是所有进出英国的信息的“必经之路”。如果袭击成功,英国的互联网系统将全部瘫痪。政府乃至军方信息系统也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2007年以来,德、法、英等国不断向外界宣称其议会和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站被入侵,系统是否遭到破坏、是否有敏感信息被窃虽然不得而知,但却给这些国家敲响了警钟。今年初,因位于维拉库布莱空军基地的一些电脑被Conficker病毒感染,部分法军飞机被迫停飞。2月初,北约在接受BBC采访时透露,它们现在面临的网络威胁是全方位的,有可能是篡改北约网页的顽童,有可能是针对北约信息系统的蓄意攻击。北约安全办公室军官称,“敌人们”极尽所能地从公开渠道搜集北约官员的个人信息,然后假冒成朋友或亲属给他们发送带有木马程序的电子邮件,从而在他们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窃取或篡改电脑中的数据,甚至控制他们的电脑。

英国首相布朗在发表《网络安全战略》的声明中称,“网络空间几乎与英国面临的所有安全挑战相关”,创造一个“安全、可靠和有弹性的网络空间”,保障每个公民“自信且安全地在互联网上工作与生活”是“保障英国在网络空间的优势”的根本,也是当前英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他还说:“为维护英国的安全与繁荣,19世纪我们不得不保护海洋安全,20世纪保护空中安全,21世纪则必须保护网络,给予公民和企业在网络空间活动的信心。”

泛欧洲合作渐入正轨

面对网络威胁这一“世纪祸害”,就连一直对欧盟、对合作始终十分谨慎的英国也开始大谈合作。英国此次公布的《网络安全战略》亦大大提升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表示将加强与美、法、德等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将通过“欧洲网络安全局”与北约建立沟通渠道。

从1999年至今,欧洲斥巨资先后实施了两个网络安全计划,每个计划为期五年。2008年末,欧盟批准了耗资达5500万欧元的第三个网络安全计划。2001年,欧盟倡导并通过了世界上网络安全领域的第一份公约,即《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开创了信息安全国际合作的先河,得到多个国家的响应。成效虽然有目共睹,但全面有效的合作却进展缓慢,而症结就在于:各国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途径和能力、法律体系等相去甚远,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不够理想。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两国网络遇袭事件给欧洲深化信息安全司法合作和网络防御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今年3月,欧洲委员会主办的“网络犯罪国际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从2Q08年的65个增加到了72个,会议总结了第一阶段“网络犯罪计划”的成果和启动第二阶段计划,除法律援助外,还包括“24/7网络”计划。24/7意指每个国家随时都有一名计算机安全官员能对他国查找数据的要求提供帮助,其目的是完善各国执法部门间的合作。该计划开始于1997年,主要成员国是G8,目前对所能参加《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国家开放,参加国家已达56个。

加大对网络执法人员的培训也是深化合作的主要内容,为此欧盟推出培养专业网络警察的2CENTRE计划。首期决定于2010年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和法国的特鲁瓦技术大学设置如何防止电子犯罪及如何调查取证的课程。2009年夏,都柏林大学将联合微软启动一个试点课程一“恶意软件及应对工程”。微软预计今后每年将有10万名警察接受抵御网络犯罪的相关培训。此外,欧盟还计划实施“网络巡逻”和“对可疑系统的远程搜索”两个项目,组织联合跨境小组,并资助欧洲刑警组织建立一个网上犯罪报告系统并对所有成员国开放。与此同时,合作机制还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延伸,如对菲律宾、老挝、越南等亚洲国家提供法律援助,推动它们早日加入《打击网络犯罪公约》。

上一篇:描写人物作文中学生下一篇:诗词鉴赏思想评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