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精选9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1

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教学活动还应强化诵读,在熟读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样的几个“特定”,跟学生都很遥远。所以,这种种“特定”必须由老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对于第二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的内涵,感悟诗歌的意境的方法来解决。

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与美好来理解诗意。然后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把握诗中特殊句式(“如果„„谁不愿意”“如果„„谁愿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诗要在读中品、读中悟。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合作探究法:对于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诗意地描述星空画面

和聆听音乐的联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设计

(二)复习回顾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学生听朗诵录音。讨论明确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3.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学生抒情朗诵,体会诗意: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

由于诗意的含蓄和朦胧,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也有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就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是再现当时的背景。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2.教师: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明确: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

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四、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1.活动一:寻美点

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结合具体词语谈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酿造出来的蜜一样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2.活动二:解疑难

读第二节,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如“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独自燃烧来照亮黑暗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星星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地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的语言特点。

这首诗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练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美点再现

分类整理积累诗歌的精美语言,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 柔软的晚上 闪闪烁烁的声音 苦难的诗 寂寞地燃烧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 瘦小的星 金黄的星星 如优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2.心灵的祈盼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

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3.教师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鉴赏朦胧诗的代表作品,可以开展 “朦胧诗阅读交流会”的活动。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教学反思

一、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二、揣摩语言依然是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两个环节,是不是还应该再加入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其实仍然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

资料链接

一、朦胧诗的资料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

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节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朦胧诗赏析

《一代人》赏析

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这一句话对于理解朦胧诗是完全适用的。如果我们能够心无杂念地读,接受文本的刺激,你也许就会发现朦胧诗的表达是很直接的也是很深刻的。下面做一例谈。

一代人 顾 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已漆黑,眼已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2

诗意来自热爱,来自激情,来自思考,来自敏感。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诗人江河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是啊,谁不愿意生活得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一、新课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éng lïng)....憧憬(chōng jǐng)劫难(jié)凝望(níng)....颤动(chàn)覆盖(fù)..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静谧:安静。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劫难:灾难,灾祸。朦胧:不清楚,模糊。3.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4.文体链接 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

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背景链接

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范读全诗(或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想象诗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交流点拨】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把握形象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3.内容领悟

诗的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喻体,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的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4.结构分析

(先让学生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分别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有什么用意呢? 【交流点拨】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寓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

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悖离,显示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叠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请找出诗中其他生动的意象,并简要分析其内涵。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三)思想主旨 小组讨论:

1.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如何把握诗歌的主旨?

【交流点拨】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但不失坚定的希望的志向。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3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8分)

一、基础记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狡黠(jié)

强聒(ɡuō)不舍

黎民百姓(lí)

媚上欺下(mèi)B.谀(yú)词

恪(kè)尽职守

恼羞成怒(nǎo)

气吞斗牛(dòu)C.栖(qī)息

重蹈覆辙(chè)

弥留之际(mí)

孤军奋战(ɡū)D.造诣(yì)

矫(jiǎo)揉造作

一抔(póu)黄土

涕泗(sì)横流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言行相顾

日以继夜

化为乌有

B.怒不可恶

媚上欺下

理至易明

C.无与伦比

勃然大怒

舐牍之情

D.不二法门

自知之明

郭然无累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如烟海的心胸。C.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D.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几个讨债的股民来到了商场经理部,经理赵林东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他们。

B、由于生产厂家众多,质量、服务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象,使得中国的小家电市场没有形成大名牌优势。

C、那位军官用绳子含着眼泪捆紧了妻子的双手,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她从雪地里拖上了山。

D、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制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当作一项长期任务长抓不懈。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B.雨果的演讲,是对俄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D.通过书信形式,傅雷劝慰、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高峰。

6、下面几句话,填入横线上最合适的一句是()(3分)

“利剑号”潜水艇正在碧波深处航行。,也挡住了阳光。潜水艇远航,一般都是在水下航行,一两个月见不到阳光,晒不到太阳,那是常有的事。

A.大海像一片乌云,阻碍了光线

B.大海像一道屏障,阻绝了空气 C.大海像一床大棉被,挡住了视线

D.大海像水晶宫一样,五彩缤纷

二、积累运用(共20分)

7.古诗文积累(每空1分,共10分)(1)《观刈麦》中深刻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句是。(2)今夜偏知春气暖。《月夜》(3)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4)读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李煜的眼泪模糊了西楼之月;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①,___。

②。

③,_

。8.综合性学习(共10分)

(1)在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眼中,“造反”都是大逆不道的,“造反”者大多是杀人放火、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_》却反其道而行之,为那些所谓的“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豪情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其中你所熟悉的英雄有“呼保义”__________、“行者”__________、“黑旋风”__________等。(4分)

(2)叶明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微笑着面对生活”,这是他准备的开头,请帮他完成这段话。(每空2分,共6分)

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无边的世界。微笑着面对尴尬的 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羞涩,赢得的则是赞美的眼光;微笑着面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2分)

三、(一)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9-12题(15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9.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10.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11.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6分)

12.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3分)

(二)阅读《傅雷家书》(节选),完成13-16题。(共16分)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3.这封信是父亲在傅聪什么情况写的?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14.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6分)

15.请分析“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想说明的道理。(3分)

16.从这封信中,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21分)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一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 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17.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8.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6分)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说盲道是“人间最苦的道”?(4分)

20.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5分)

21.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爱”主要指哪两种爱?(4分)

第三部分:写作(共60分)

五、作文:请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1、D(A黠xiá B斗dǒu C 辙zhé)

2、A(B怒不可遏,C舐犊之情,D廓然无累)

3、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4、D(A语意不明,B缺主语,去掉“由于”或“使得”,C语序有误,应是“那位军官含着眼泪用绳子捆紧了”)

5、B(伏尔泰是法国人)

6、B

二、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虫声新透绿窗纱(3)鸡声茅店月(4)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挤沧海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⑤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1)《水浒传》宋江、武松、李逵

(2)示例:微笑面对困难的人,失去的只是片刻的舒适,赢得的则是强大的自己。

三、(一)9.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如答“针对‘做工苦’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论点”也可给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评分:本题共4分。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11.(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一种1分)

(2)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②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举出例子得1分,有简单分析得2分)

12.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满分)

(二)13.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写的。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一点2分)14.从两方面写怎样面对情绪上的跌宕的:1)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 8 于受伤。2)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一点3分)

15.比喻。(1分)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要用平常心去面对成功失败,保持心理平衡。(2分)16.知识渊博、情感丰富、考虑周全、善解人意(意思对即可,需答到不同的方面,一点1分)

(三)17.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2分)18.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一问2分,共6分)19.因为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肯定发生过许多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2分)更准确地说,苦的不是地上的路,而是盲人的人生路。(2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背诵五首词。

教学难点

1、作品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教法:朗读法、赏析法、点拨法。学法:朗读、思考、质疑、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望江南》、《武陵春》

1、朗读与背诵。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几首词,体会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学生说,师补充)

温庭筠(yún)晚唐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5、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如“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学生说的言之有理即可。

四、教学小结: 这两首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作业布置:

1、课后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2、背诵默写两首诗 : 望江南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梳洗、独倚、江楼→希望 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时间:从清晨到黄昏

景物:楼头----千帆----斜晖、江水----白频洲 情感:希望----失望----绝望(“肠断”)武陵春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花已尽、倦梳头 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 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渔家傲》、《江城子》

1、朗读与背诵。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渔家傲》、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5、思考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6、探究写作特色

写景:塞下 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异)千嶂里 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

主旨:思乡、爱国

7、齐读、试背。

三、学习《江城子》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5、思考:“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课堂练习

1、“衡阳雁去”怎样理解?(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

2、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教学小结:

同是豪放派风格的作品,内容不同。《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让我们在诵读中细细品味。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预习《江城子》 板书设计

渔家傲

写景:塞下秋景、四面边声、荒僻

(异)千嶂里、长烟落日

浊酒一杯、燕然未勒 抒情: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

主旨:思乡、爱国

江城子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 叙事:老夫┄少年狂、左、右、帽、裘、千骑 为报┄随太守射看

酒酣、胸(宽)胆(壮)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射天狼 主旨:渴望被重用、爱国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朗读《破阵子》、比较三首词 与背诵。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内容导入

二、学习《破阵子》

1、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

为wè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

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5、思考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四、教学小结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更见其爱国激情。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让我们练强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五、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破阵子》 板书设计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 八百里、五十弦弓 沙场点兵 了却、赢得 可怜白发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5

一、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三、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读 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 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5.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四、探究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蝈蝈与蛐蛐》

要求:有感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1、先听配乐诗朗读或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第一节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静——视觉、听觉、对比)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6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3.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苍莽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雪的世界呢?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雪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举啊!同样是写雪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出示课题《沁园春·雪》)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1)字词积累 分外(fèn)

莽莽(mǎng)

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取第②义。)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朗诵这一节,继续为课堂营造豪迈的氛围)3.学生模仿录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好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

三、探讨朗诵,品味语言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选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所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朗读,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2.交流反馈。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A.赏析词作上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重读“封”“ 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重读“望”,它一字领起了描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景观的词句。“惟”“顿”重读,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雪景以及寒风之烈、变化之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字重读停顿,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想像雪后晴 日当空的景象。

教师点拨: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上片。B.赏析词作下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 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

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园春·雪》词才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竞”字重读,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学生介绍五位帝王的业绩。“惜”重读停顿,总领七个句子,定下评论基调,意味丰富。“惜”含褒意,肯定了秦皇、汉武等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略输”“稍逊”重读,两词照应“惜”字,措词极有分寸。“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师补充材料: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教师点拨:词作下片,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下片。

3.总结并引导学生体会本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业绩,渲染浓浓爱国氛围并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再创辉煌而努力的远大志向。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检查学生朗诵,教师给予点评。

二、品味诗词,感受伟人

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

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给学生示范: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课堂交流提高。

2.再细读词句,从情感内容上体会,用“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交流。

三、比较赏析,了解伟人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7

2.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 教学难点: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日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二、赏析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三、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似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课前准备 1.孔子的画像。2.春秋形势图。3.《论语》封面。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 1 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四、课文精读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二、巩固理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3(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三、归纳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篇9

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

敦煌是一个艺术宝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①敦煌的位置:对敦煌艺术作综合的介绍

②敦煌彩塑的地位: 表现主体:佛教偶像 表现对象:佛、菩萨、天王、力士等

③敦煌彩塑的发展史: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彩塑的功能和特点

1、功能:既是宗教艺术品展示的殿堂,也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2、特点:塑绘结合市融合多种艺术语汇的造型艺术。

教学过程

一、欣赏揭题,激发兴趣。

1、展示上节课学生完成的“泥塑,坐着的同学”作品,教师肯定学生大胆创作的精神。

2、出示课前准备的“惠山泥人”实物。先让学生欣赏并说说它们与前课的泥塑有何区别,从而引出课题,然后再向学生介绍。惠山泥人是泥塑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采用传统模具印坯和手捏造型彩绘而成。作品一般不大,形成了独特的质朴、简练的地方风格。

3、打开教材,指导学生欣赏著名泥塑家郑于鹤的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是儿童题材,造型夸张,民族特色鲜明,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再播放他刻苦学艺的故事录音,学习他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4、指导学生欣赏其它彩塑人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彩塑人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旧带新,学习彩塑方法。

1、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七册时学了“彩塑动物”一课,彩塑动物是怎样做成的呢?(让学生回答)

2、让学生看着教材上介绍的彩塑人物的基本步骤,想想自己有信心做好吗?然后跟着教师一起试试怎样制作,熟悉基本步骤,体会彩塑人物与彩塑动物有何区别。

(1)确定彩塑人物的内容和形式:是单人的、双人的还是综合的,是站的坐的还是运动的;

(2)和泥至熟;

(3)塑出基本形态——概括性强;(4)添加形象;(5)刻画要精致;(6)上色——待干后。

三、学生练习彩塑人物。

1、布置比赛要求和卫生要求;

2、教师个别辅导,随时表扬胆大而心细的学生,纠正存在的缺点。

四、作业展示,轮流观摩。

上一篇:银行合规管理考试试题下一篇:大雪时节如何注意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