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精选9篇)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篇1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

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1 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篇2

(1) 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每次实验之前,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 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 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 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高中《生物》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 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 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实验伊始, 教师可巧设导语, “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 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初中《生物》第一册 (下) 中的“观察蚯蚓”的实验, 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蚯蚓是怎样运动的?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 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3) 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 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第一册 (上) 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 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 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 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4) 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 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 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初中《生物》第二册“脊蛙的反射”实验, 在完成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 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撕下蛙的腹部皮肤, 切断蛙的坐骨神经, 破坏脊髓。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否出现搔扒反射, 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 只要反射弧的任何一环节出现故障, 反射都无法完成。

(5) 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俗语说,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 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 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 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初中《生物》 (上) 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 可浓缩成一首打油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左手托座, 右手握臂;放在偏左, 目物安备。转动转换, 对光低倍;看准光孔, 光圈正对。左眼看目, 右眼要睁, 转动反光, 直到白亮。玻片安放, 要在台上;压好玻片, 标本对上。转动粗螺, 镜筒下降;接近标本, 千万别望。左眼看目, 同时反向, 转动粗螺, 镜筒缓上。一直等到, 看清物像, 略调细螺, 物像更棒。

生物科普阅读促进生物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生物科普;科普阅读;生物教学

在近几年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初中生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都极为缺乏。比如,在进行鸟的教学时,发现学生把小型的鸟都认作是麻雀,把黑色的鸟都认成乌鸦,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鸡和鸭不属于鸟类,而且在生态观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一提到某种野生动物,不少学生地第一反应就是:“它能吃吗?”这其中虽然有学生受成长环境制约的原因,但是从更深层面上来讲,也反映出了学生对于生命现象漠不关心,缺少思考的状态,暴露了学生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的现实。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保护生态等科学的生态观。

在我校的三个初中年级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实际情况。平行班中随机选择两个实验班,选择并推荐生物科普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开展小型的演讲和知识竞赛,用问卷调查和生物学业成绩对比分析,研究科普阅读对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方法和品质是否有影响。

一、生物科普阅读的重要性

生物学知识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信息、发现规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生命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个人的所有知识的来源中,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是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生命,逐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二、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笔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生物科普阅读严重不足。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对初中3个年级随机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读过6本生物科普书籍的学生仅占8%,拥有生物科普读物的仅占3%,完整阅读过《昆虫记》的仅占1%。各个班级都有图书角,藏书绝大多数是同学们自己捐的,其中生物科普读物很少,绝大多数是文学读物。

三、生物科普阅读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家长的科学素养不高和科学教育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

据调查,仅有6%的家长给孩子讲过科普知识,60%的家长认为对孩子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科目不包括生物学,家长经常看科教电视节目的不到10%,经常看生命科学电视节目的仅为5%;90%的家长拒绝孩子养宠物,家长为孩子购买的过生物科普书籍的仅占3%。

2.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缺失有关

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其实是学生阅读不足的一个侧影。根据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绝大多数用于做作业和娱乐,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不主动购买书。学生自发购买的课外书籍多数是漫画和文学类书籍。

3.学生的阅读现状反映出学校在对阅读引导和评价方面的不足

目前,教师对阅读强调得多,引导得少,落实得也少。甚至有的学科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上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出现了每逢阅读必做阅读题的情况,甚至教师包办代替,替学生提炼、归纳好所谓的完美答案,让学生背诵现成的结论,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烦和抗拒的心态。

生物教师在生物科普阅读的引导缺少积极、系统的指导。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受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以及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教材、轻课外科普阅读的现象,就是考什么就只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考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持消极态度,认为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课内的知识能态度端正地学习就要谢天谢地了,根本不指望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认真听课的学生经常会由当时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联想到曾经阅读到的某一个特别的生命现象,非常希望马上能在课堂上说出来,但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或者为了担心学生扯得太远收不回来,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早已备下了一套提防这类可能导致“离题”的疑问的方法,能够迅速巧妙地迂回过去,其实是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的这种态度打击了学生继续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性,对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生物科普阅读的推动策略

1.呵护好奇心,引导学生拿起生物科普读物

生物阅读的引导,核心是生命和阅读,因此就要抓住这两个核心入手。人的天性里是有着对生命现象的好奇的。教师能够为他们解答的疑问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疑惑恐怕连教师也难以做出科学正确的解答。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引导学生向书籍寻求答案;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地通过情境创设,讲一个令人惊讶的有关生命的故事,或者一个奇特的生命现象,或者介绍一位了不起的生物学家等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过程,从书籍中得到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会认可独立阅读这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愿意反复实行它,为以后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打下基础。endprint

2.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营造读生物科普书籍的氛围

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定数量的生物科普读物,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很多都在沉睡,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阅读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有关图书分类的一些知识,教会他们利用图书分类代码快速地找到生物科普类书籍;可以把“统计清点学校图书馆生物科普书籍”这样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学校图书馆中所有生物科普书籍的藏书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中的生物科普读物的爱好者们,用小作文、手抄报、海报以及幻灯片等形式进行书籍推介,介绍自己喜爱的生物科普知识和书籍;还可以组织这一类的推介作品比赛。这些活动使学生成为宣传者,发挥出很好的带动作用,也营造了生物科普阅读的氛围。

3.举办“生命讲坛”,促进学生的生物科普阅读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读进去”,还要鼓励学生“讲出来”。事实证明,讲得出来对学习者的挑战性更高,讲得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原本从书本上到获取信息,学习者如果有意将其讲述给别人听,并且努力帮助听众理解,这实质上是一个预备教学的过程,这位信息的传播者会主动地追求信息传播的效果,会为此主动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会主动追求对信息本质的深入理解。在他选择表达用语、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会不断深化,组织、编辑、迁移、综合运用等能力也获得提高。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定期举行“生命讲坛”,布置学生或小组轮流进行短小的片断教学,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本教材,是与当前的教学相结合内容的或者有一定联系内容,也可以是生命领域之内的其他内容。要办好“生命讲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选题、收集材料、整合素材、PPT制作以及演讲基本功训练等。对他们的演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使演讲者或小组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从而对这一活动发生兴趣,有利于这个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由于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选题还是搜集素材,无论是上网还是查书,都离不开阅读,因此通过“生命讲坛”活动能很好地促进生物科普阅读,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借助这一活动,持续推广生物科普书籍的阅读。特别应指导学生在汇报中点出信息的出处和来源,这既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素养,也可以向其他学生传递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正面信息,从而启发和引导其他同学跟着参与到生物科普阅读中来。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既能有效地促进生物课堂教学,又可以使生物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非常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只做了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生物教师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和开展这项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大立.积极开展科普阅读,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新路[J].中等职业教育,2008(10).

[2]高明亮.论中学生科普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篇4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或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学习被动,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活动,从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起组织者,帮助者和建议者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设计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红色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有的同学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就流出来了,而自来水中的花的细胞还是活的,物质就不能流出来。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和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都积极主动发言,并且思维更加广阔,能联想到了生活中生物都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就是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缘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

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在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者的作用,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而且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例如在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首先设计实验小组:(1)完全营养液培养某种植物(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2)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3)缺P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营养液;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让学生理解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让学生自己管理及观察实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实验小组。经过此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实验方法去研究问题,并了解到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并从中理解什么叫无土栽培。学生还能从此实验中,总结出:时间长了要更换营养液,并且营养液浓度高植物容易出现失水现象。为以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提供了经验。有了实验操作经验后,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要求学生自行拟题、进行实验设计、选取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并自己观察及总结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应具有的科研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研究性活动课题的选择,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生命科学的各种技术,或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实验问题。选择课题后,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实验研究。如学习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提醒学生定期观察小蝌蚪外形变化,四肢等各种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实验完后,做出实验报告。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上的先进技术都十分感兴趣,例如克隆技术。这样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去理解克隆技术。指导学生分组研究收集资料:(1)克隆技术是一项怎样的技术。(2)克隆技术已应用于哪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例子。(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社会上如何看待克隆技术。通过专题性实践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新课标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一些方法的尝试,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起到为知识拓路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毅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但探究性学习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没可能每节课都实施,所以本人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或演示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学习。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篇5

澄(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214001)

摘要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有人文的进步。如果只有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没有人文进步,人类将面临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在学校教育中,人文学科固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生物学科在人文教育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关键词

人文精神、自然界、社会、他人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我们的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去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事、做人。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有人文的进步。如果只有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没有人文进步,人类将面临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在学校教育中,人文学科固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生物学科在人文教育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生物学科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之一,与人类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能源缺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口增长过快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科学有关。其次,生物学科中包容的人文价值是厚重的,如生物科学家在研究生命科学中体现的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对生物进化、生命本质的唯物辩证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最朴素的生态道德等等,都是很好的生物科学所特有的人文教育教材。因此,生物教学在进行本体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广阔的天地。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一、感受自然,保护自然

初中的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已有一定的自主认识。学校新知识的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作为基础,运用实物、录象、演示等教育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的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诱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探索,使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体验并逐步构建新的认识。

义务教育的初中生物教材以“生物和生物圈”为起点,引领同学们走进生物的世界,就是希望培养同学们对生物圈——地球上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关爱之情和不断探索的动力。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件,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愉悦的情境氛围。如在“认识生物”一课中,通过大量生命现象的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开头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十分熟悉的陆、水、空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与生活环境之间巧妙的适应关系和各种形态之美;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课,通过演示亚洲的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动物课件,如白虎、猕猴、熊猫,甚至古老神话中的凤凰、独角兽、麒麟等,让学生突破原有的地域、时空,更广泛地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风貌,领略自古以来人们对生物界更好的期盼。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乐意探索自然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同学热爱自然,学会善待自然。生物资源虽然是一种再生性资源,但也绝对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我们江南水乡,同学们的感受是满目青山绿水,四季鸟语花香。但我国地域宽广,地区差异很大。我国的生物资源分布不均,加上盲目开发,利用不科学,因此生物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人文精神的要求,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觉悟,培养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联系实际,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善待自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笔者就利用了大量多媒体素材,如保护藏羚羊题材的影片《可可西里》,展示偷猎者大肆猎杀藏羚羊,激发学生们对偷猎者的憎恨;flash影片《剩下的果实》中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索动物与人到底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Discovery系列中推土机瞬间推倒成片原始热带雨林的景象,引导学生们去联想、去思考,“一次性筷子”现象该“悬崖勒马”了。

此外,在生物教学中,如观察蚯蚓后,及时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观察家兔期间,让学生轮换带小兔子回家饲养等等,看似细枝末节,无不使学生们学会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二、关心他人,和谐奋进

21世纪是一个讲求个性的同时,又讲求合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这个时代的每一项发明创造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受到城市家庭生活模式的束缚,学生的独身子女优越感、孤傲性、自私性越来越明显,而这些是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有必要不断渗透关心他人,和谐奋进的理念,塑造学生全面、立体的人格。

首先,探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去分析问题,在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合作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欢呼为是二十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他们无疑为学生们树立了楷模。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中,组织学生分组根据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过程,以具体对象(如文具盒、书本)代替物质,即兴表演物质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如在分析“蝗虫的气门在头、胸、腹的哪一部分”问题时,学生们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在实验室里,学生们更是团结协作,使整个实验快捷省时,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其次,生物学中所包容的人文价值,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新教材中增添了“科学家的故事”,如林奈、李时珍为采集标本,历尽艰辛,从未因困难和危险而退缩,引导着学生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达尔文不受外界影响,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引导着学生们要有怀疑精神,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21世纪,生物科学将更加迅速发展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已是当今社会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定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设置了专门的栏目,引导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就要关注社会,立志去创造未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注意挖掘这方面内容,如“细菌”一课中,针对日本某些政界人物至今不承认侵华罪行,出示了数张731部队以人为材料,进行武器研制的照片,引导学生要以史为鉴,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如在“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一课中结合不少学生爱吃小摊食品的情况,出示了一则“烤鸡翅毒倒一家人”的剪报,指导他们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一事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适当联系社会问题,如金华毒火腿、毒桂圆等。

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与社会沟通与世界沟通,用自己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观点,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篇6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是生物技术专业的2门专业选修课程,其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校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安排的课时为34学时,期中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单独开设18学时的实践课程,生物工程设备不设实验课程。目前,这2门课程由于实践性太强,而且這两门课程往往是分开在2个学期开设,加上课程内容的一些具体工艺和设备我校不具备,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生物工程设备这门课程在个别年级还存在不选修的现象。虽然目前有很多针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1—8],但大部分是针对作者所在的教学单位,而不同的教学单位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学生总体水平都不一样;所报道的教学改革可能对作者所在的单位效果非常好,对其他单位不一定适用。针对该问题,笔者依托学校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机遇,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模式初探 篇7

知识呈现也就是概念引入的环节。学生接受新的生物知识, 首先接触的是概念, 如何确切地将概念引入, 对学生非常重要, 它是学生正确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概念区别于文学、哲学、数学等方面的概念, 是在大量观察生物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 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概念到概念, 用旧概念引入新概念, 对于中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通过观察引入概念时, 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有关生物学知识中选取适当的能够说明这一概念的典型事例, 让他们直观的认识其有关属性, 对概念的核心要素产生比较丰富深刻的认识, 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得出一般性的初步概念。

学生自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者是学生们共同举出的和目标概念相关的典型事例, 教师给出概念的名称让学生自己来给概念下一个准确的表述。这个过程一般第一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概括, 鼓励每个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拿出自己的答案。第二分钟让学生二人或者四人交流讨论, 互相取长补短, 进行思维的碰撞, 互相质疑互相修改, 让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引向深入。这个过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得出一个或者几个概念的定义。这个过程是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初步阶段, 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意义在于这个过程本身, 而不一定是结果。这样的过程能真正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理解, 并且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请若干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先后表达自己给概念下出的定义, 教师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对其进行完善, 如有必要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关键性提问,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述, 最终由师生共同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思维层面上的一个互动, 学生的思维会被这些思维上的碰撞进一步点燃并逐步接近概念的核心本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是自发的, 思维和学习的体验是深刻的、自由的、新奇的、喜悦的。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以及后续的生物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个教学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难点, 是概念教学成败的关键。

当堂反馈是教师精心设计适量的提问或小的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由学生互相完成纠错和解释的工作, 教师起到一个点拨和掌控的作用。教师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及对学生的了解, 针对概念中的重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 安排两三个简短的选择或判断题。练习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概念教学的最后, 或者安排在一堂课的最后。教师处理这一环节的时间要进行比较严格的掌控。这样一方面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有效加以调控, 使群体智力得以互补, 实现师生心智对接, 另一方面能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主动地、全面地发展, 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从而实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

总之,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多向互动, 动态生成”的。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接受、发现、体验、探究、合作、选择等多种学习方式, 追求的目标是个性充分发展, 逐步养成创造性人格。在这一过程中, 既有教师独立地教, 又有学生独立地学, 既有师生间合作学习, 又有学生间合作交流。而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 是在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 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 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我们的“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这个教学模式就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概念形成的过程, 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抽象能力的挑高, 以及我们的概念教学的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 作为教师我们也会为课堂上闪烁着的思想的火光和学生头脑中的智慧的生成而欢欣鼓舞。

摘要:在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 概念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我们从实际教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知识呈现—学生自学—师生互动—当堂反馈”, 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及提高概念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概念教学,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祖忻、朱纯、胡颂华:《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年1月版。

[2]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3]徐英俊:《教学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 篇8

一、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备课的成果。要想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备课。

那么如何有效备课呢?备课需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首先,要备好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否在一定时间内学会了某些知识或者技能。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按照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的表述方式和教学方式。其次,要备教材。即将教材研究透、吃透,将教材中的课程任务、目的、要求等熟记于心,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所授课程的重点,掌握本学科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要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再次,要备好教法。每节课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教法,每个教法如何使用,都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作出选择。

二、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要想达到有效教学,除了备课之外,还要有效地使用教学方法,以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对于高中生物而言,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实验法、游戏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这些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虽然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却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针对某一类的教学而言的,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适用某一类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适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各种方法结构协调、合理,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我们所有学科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所以有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参与。课讲得再热闹,也是教师一厢情愿,只有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因此,我们生物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不仅把学生的人拉进课堂,更要将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带动起来,打开他们的心扉,扣动他们的心弦。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具备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四、设计课堂练习和及时讲评

有了科学的备课,选择了良好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和及时讲评,这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讲授完一节课后,设计练习和及时讲评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练习和及时讲评呢?首先,教师要准备好适当的习题,这些习题需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可以举一反三,通过一道题了解并掌握一类题;要总结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这些练习,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多给机会地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将课本知识引申、拓展,使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试着去解决拓展问题,从而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和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注重讲评,并非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就大功告成了,真正的有效课堂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讲评,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做完练习后第一时间知道对错,知道自己存在的欠缺,体验到做题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五、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抓住这门艺术,提高这门艺术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并将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我们生物教师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创建和谐的、高效的生物课堂!

生物教学方法初探 篇9

摘要;在多年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与整合,解决了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词:多媒体;中学;生物学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学全面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中学生物学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多年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生物学教学,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业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设计《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成熟》课件在2000安徽省和芜湖市中学生物学科计算机课件评比中分别荣获省三等奖和市一等奖。笔者所设计的《花的结构》课件及其一节课曾于2000年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全国首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课”比赛活动,荣获全国三等奖。本文试以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一节课为例,谈谈笔者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及其课件设计的一些收获和体会。1 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课选自高二《生物》新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该节是高中生物课的重点章节,其知识点的掌握对后续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将起重要的铺垫作用。该节通过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详细地介绍了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其教学内容不仅容量大,名词术语多,而且理论性和微观性较强。该节课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该节原计划安排2学时。该节课若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不但原计划的2学时不能缩减,教学难度也较大,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易被学生理解。笔者现安排1学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整合,不仅解决了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及其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2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 2.1.1 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1.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概括、语言表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3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生命现象,用声、像、图、文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2.2 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高二学生该节课前已学过有丝分裂、染色体等有关知识,并具备一定自学能力,但观察、分析、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较弱,习惯于死记硬背生物学知识的认知特点,在该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和诊断性强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的特点,采用自学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认知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等活动,掌握减数分裂各期的特征及其染色体变化特点和意义。3 教学媒体(课件)与教学程序设计 3.1 教学媒体设计

该节课中,笔者采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媒体设计中,笔者让学生每人用吹塑纸制作了一套同源染色体剪贴图,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强化目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用。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中,笔者设计并制作了该节课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共包括四大模块,即:引入、新课、总结、练习。第一模块用于引入新课,通过学生观察显微镜下人的精子和卵细胞来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第二模块用于讲授新课,共分四个子模块,即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有丝分裂、受精作用。第一子模块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来总结、归纳出精子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的形成过程,再通过一段细胞分裂的动态画面总结染色体的变化。第二子模块通过鸭子产卵的画面引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并请学生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第三子模块通过回顾有丝分裂过程,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点。第四子模块讲授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第三模块用于总结新课。通过一段细胞减数分裂时的动态画面对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复习,并请学生归纳总结出精(卵)细胞(2n)—→初级精(卵)母细胞(2n)—→次级精(卵)母细胞(n)—→精子(卵)细胞(n)。第四模块用于反馈练习。该模块笔者设计了数道有代表性的练习题,通过竞答方式请男女学生上讲台点击鼠标答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该课件中板书设计、图片和复习题等,采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三维动态过程,采用Animator Pro软件制作。

3.2 教学程序设计

该节课课件及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节课的创新教学程序设计如附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所设计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使所授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控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格局。4 收获与体会

通过该节课的课件设计与教学,结合笔者多年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可以取得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良好教学效果。现将一些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4.1 创设了崭新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借助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媒体和动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如在上课开始时,笔者在课件中设计了一幅生动美丽的海底世界影像画面,配以逼真的水泡声,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很快集中了注意力,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生物科学的殿堂,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2 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该节课中,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出现、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以及子细胞的最后产生等染色体变化过程都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内容十分抽象,且肉眼难以观察,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该节课的教学难点。笔者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三维动画技术,通过镜头由近至远和由远至近的推拉变换,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图像为具体的图像,逼真地模拟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该节课的难点,达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4.3 增加知识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精美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信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实现了知识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流,增加了课堂知识信息容量,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使原安排2学时的教学内容在1学时内便可完成,并可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真正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4.4 与其它媒体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笔者在该节课中,选择使用了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多种媒体,使多种媒体的功能相互深入和补充。如在上课前,笔者布置每个学生用吹塑纸制作了一对可活动的同源染色体剪贴图,并要求同座位的两位同学所制作的同源染色体大小和颜色应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随大屏幕上染色体的活动行为在自己的课桌上将染色体按活动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将两种不同的媒体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等活动,对新知产生了形象、生动、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5 创新了教学程序,优化了教学结构

该节课中,“减数分裂”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材采用先综合后分析的指导思想,先介绍了“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然后才介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的编写顺序不符合学生的对新知的认知规律,只能助长学生去死记硬背“减数分裂”的概念,教学效果不好。笔者在该节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新了教学程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分析到综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先学习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相同点,进而从中归纳出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这样使学生在真正地理解了减数分裂内涵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减数分裂概念。4.6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下拉菜单、图形菜单、图标、按钮等多种方式,使课件中的内容既可按菜单顺序播放,也可按个别选项播放,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和可重复性。这样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可让其多看几遍不易理解的内容,使其最终和基础好的同学同步掌握有关知识。此外,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可适时调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测试题进行检测,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参考文献:

上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国银行单位证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