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思维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创新思维(精选9篇)

谈创新思维 篇1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创新 = 新颖 + 有价值,创新既不是刻板意义上的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不是无意义地改造,而是对原有事物的功能和用途进行提高,升级,使其对社会有价值,才算的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创新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习惯,将创新融入日常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突破心智枷锁,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国外某研究表明,儿童的创造力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退。循规蹈矩的生活经验,略显刻板的应试教育是我们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当我们陷入心智枷锁、定势思维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来开拓思考方向,从目的逆向推演出开始的方法可以打破定势思维,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比如由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用集体的智慧发散思维激发创意;“智慧墙法”,大家匿名,独立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收集,整理后贴到墙上,最后大家再交流讨论,以此避免不同想法之间的影响。还有东尼·博赞在二十世纪提出的思维导图法,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再发散到各个方面,打破定势,创新思维。思考角度方面,我们要学会软性思考,找不同之物的相似点或用“假如”思考,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保留本质的现象,集中并强化;运用类比思维,根据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对比,以此从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征来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运用直觉思维,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答案进行判断、猜想、设想;运用隐喻思维,根据本文化带含义对目标事物运用通感式的方法进行生动形象地联想到其他事物。

其次,我们要学习创新思维方式。由于受教育和既往经验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接近于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为了丰富、强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以陪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要创新就要敢于挑战过去的权威,通过批判来剔除错误、片面的的认知,以此完善已有的事物、知识。但是批判思维不等于辩论思维、诡辩思维,切勿断章取义,偷换概念,避免思维的对立。批判思维基于逻辑和理性进行正确推理,适用于创新的实践。鉴于批判思维容易陷于对立,运用平行思维则能填补这个缺点,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思考,以此避免思维对立。其中经典的方法有爱德华博士发明的六顶思考帽法。可以与之一同运用的还有包容性思维,其并不是崇尚中庸之道,而是对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理论,方法,思路进行整合,以此激发创新思维。但是无论是批判还是包容,无论是从肯定出发还是从否定出发,我们都要主张理性分析,讲求证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创新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首先,我们有时要逃离虚拟的网络世界,多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的,分析细节与本质,养成敏锐的观察能力,依此发掘生活中可创新的灵感,并不断尝试,而不是光想不做。其次,我们要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创新的第一步是自信,我们要敢于去想象,敢于去实践,要有自身主导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影响,被别人的质疑打倒。再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不畏惧失败,有些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先例可循,失败是常事,敢于面对失败,积累经验,走向正确的方向,进行伟大的创新。最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主观臆断就瞎编乱造,只有在社会实践、实际操作和经历中,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得到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谈创新思维 篇2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其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探索上,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备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具体问题和知识点展开独立思考。其次,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其反应速度一般比常人要快,他能够调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快速地对教师的提问或建议作出积极反应。再次是看待事物的深刻性和考虑问题的灵活性。相比同龄人而言,拥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创新性人才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否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判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其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的开发需求与开发进程也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灵魂,必然要受到学校教育的优先重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极富情感、极富人文性的学科,本身承载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艰巨任务。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整个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语文学科教育谋求发展的必然前提。

2. 培养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数个世纪以前,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研究就已经表明:通过智力活动,一系列的思维和身体机能都能有效地得到提高。而开展智力活动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其首要培养目标就是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思考意识,改进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观,改善视觉和空间规划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面对问题时熟练应对的能力以及逆向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复杂环境时,使用“跳出固定思维”的创新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和锻炼少年儿童的分析能力及生活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

1.“授人以渔”,传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该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以往的单向思维的干扰,学会变通,从“单向”转向“多向”,甚至“逆向”“反向”等。例如,我们在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在讲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时,可以教会学生“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结论性的教学内容上,而是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蕴含了哪些类似的道理,当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之后,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类似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常识性的俗言俗语。

2.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一种“留有空白”的现象,当一部作品的大致轮廓勾勒完毕之后,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空白空间,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对空白进行补充和说明。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内容都具有留白的特点。教师正好可以运用这些空白填充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或者,运用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来续编一些比较有悬念性的故事,以及开展一些想象性作文训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授《画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你想怎样画风?”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声音和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和气味,你会画什么?学生说:“我画一个小朋友手捂着鼻子”“我画一个孩子在弹钢琴”……由此可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提倡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质疑空间,将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比如,在讲解贺知章的诗歌《咏柳》时,学生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产生了质疑,对“春风和细叶”之间的关系产生不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修辞手法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积累。

摘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任务之一。而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创新思维的概念阐述出发,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模式,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迎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浅谈机械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 篇3

关键字:机械;创新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1.机械创新设计

(1)机械创新设计是设计人员针对新的或预测的需求,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智慧,利用已有的相关科学理论、方法和原理,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和制造出新颖、,有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装置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强调的是人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因此,人的创新思维在创新设计中占主导地位。

(2)机械创新设计的过程始于形象思维,再经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及相应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产生设计方案,然后进一步将方案具体化,即建立新的结构和机械系统等模型,进而进行计算和技术细节的设计。创新设计反映出的是和谐统一的技术美。

(3)机械创新设计是创造设计出新机器和产品,以满足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机械创新设计过程、目标及特点

2.1 机械创新设计过程

根据设计任务及要求确定机械结构类型、机构运动尺寸及机械运动学参数和动力参数,这便形成了机械设计的优选方案,而后进入机械结构创新设计阶段。机械创新设计与常规机械设计相比,其过程没有多大差异,它主要强调的是人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及创造性作用。

2.2 机械创新设计的特点

(1)机械创新设计是多门科学技术交叉、渗透、融合的产物;

(2)机械创新设计是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及判断,并运用创造性及发散思维的方法而后实现的;

(3)机械创新设计是在知识、经验、灵感与想象力的系统中搜索并优化出的全新设计方案;

(4)机械创新设计是多次反复,多级筛选的过程,每一设计阶段都有其特定内容及方法,各阶段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系统。

3.机械创新设计思维

3.1 机械创新设计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材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要创造,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属性;创造性思维就是“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到的信息加工艺术,是人脑的各种思维活动形式和思维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进行的有机结合的高级整体过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在设计领域常用的逻辑思维,其主要在于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而且,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立体思维,通常没有固定的延伸方向,它更加强调直观、联想、幻想和灵感,所以创新设计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而是靠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所产生的。

3.2 机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1)发散型思维。发散型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所得到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大胆地向四周辐射,扩散出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方式。发散型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对所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达到“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境界;发散型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面和想象力。发散型思维具体表现形式有:立体思维,多路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发散型思维所追求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它为机械创新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2)聚合型思维。聚合型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轴,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点以供选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聚合型思维要求思维具有概括性、及时性、正确性;聚合型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强弱。发散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任何一个机械创新设计都必然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直到解决问题或创造性思维形成。(3)灵感思维。灵感是指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之后,受某种现象的启发,在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独创性的意念或设想。它是人们的创造活动达到高潮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飞跃思维的智能状态。灵感是思维的迅速升华与高级浓缩,是过程的省略;灵感既是一种思维形式,又是大脑加工信息的一种高层次功能。(4)想象思维。想象是一种抽象的形象思维活动,想象可以是非理性的凭空想象,也可以是理性的在已有确定性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或部分更新性质的想象。想象思维具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及重新组合与再创造等特点,想象是人类思维之树上最美丽和神奇的花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精髓。

4.机械创新设计方法

4.1 智力合成法

智力合成法是一种发挥集体智慧的方法。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发散和激励创新思维。讨论时,事先要有准备,目标要明确。其原则是:鼓励自由思考,随心所欲,设想新异;不许批评别人的设想;推迟评价,不过早定论;有的放矢,不泛空谈;讨论者一律平等,不提倡少数服从多数;及时归纳、总结、记录各种设想,留作下次再议;最后挑选最合适,最有前途的见解,并审查其可行性。

4.2 仿生类比法

仿生类比法是通过对自然界生物机能的分析类比,从事物不同程度的对应和相似之处的类比中得到。

5.结语

浅谈营销战略思维的创新 篇4

互动式营销,指企业应该想方设法向消费者提供比功能性利益更多的好处,把营销活动延伸到产品的过程之前、之中、之后,并在各个层面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培养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一方面应使消费者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品牌体验、提高品牌忠诚度,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更深刻地了解顾客和市场。

互动式营销要求企业在三大方面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式活动。这些利益包括传统的功能性利益、流程上的利益和关系上的利益。功能性利益,指的是产品及其性能特点、质量、价格等,营销者应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在产品开发、定价及宣传沟通等多方面充分采纳消费者的意见。流程上的利益,是指消费者从开始考虑购买产品、到具体购买、到消费、到售后服务,一直到重复购买的整个过程中所享受的利益。关系上的利益,是指消费者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享受的利益。它包揽消费者长久以来良好的产品体验、企业基于个人化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的额外价值、消费者通过与企业分享信息所获得的好处、以及不同的忠诚度计划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等。

谈写作教学的创新思维(黄粉英) 篇5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写作创新思维教学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的写作兴趣,其次培养写作想象思维,激发与捕捉写作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写作兴趣;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捕捉灵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

【1】合体现。鉴此,本人就个人的观点谈谈在作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因此,唤起学生作文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诱导,恰到好处地点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产生如梗在喉,一吐为快的感情冲动,使作文成为学生自觉要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1、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所谓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渴,溪水自然

【2】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的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要立足

于学生生活。我在小学三到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写日记,持之以恒地把课内、课外、学校、家庭里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的每次日记我都进行认真批阅,每周从学生日记中评出最佳、优秀的日记五篇,每月评出班里的优秀日记标兵,这样一来学生乐于动笔,通过长期训练,学 1

生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2、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带来了源头与活水,拒绝了学生作文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叶烧”生搬硬套的弊端,也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诠注活泼的新篇章。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有一次我在班中做一个传话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先请一位学生上来,我悄悄告诉他传话的内容,让他把这句话的内容悄悄地传给另一个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同学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结果与第一个同学传话内容大相径庭,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彼此责怪。我问:“你们想把这件事告诉谁呢?”有一个学生说:“我想把这件事告诉我爸爸妈妈还有其他的同学听。”“那你怎么告诉他们呢?”“可以写作文”“可以写信”„„我趁着学生的兴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的人,有的写《一堂有趣的作文课》、《传话游戏》也有的写《传言不可信》《话说传言》等等。体裁各异,各显神通。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这一职业不仅要有一颗慧心,注意抓住社会生活,捕捉时事内容,还要注意及时引导,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这样,学生就会有内容而写,有情可抒。

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3】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少年时代的学生,往往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学习。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正如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从而激发他们写作兴趣。

例如:我在指导写关于《给航天员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的这篇文章时,课前,我利用投影在大屏幕上播放从因特网上传送过来的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片断,烘托出全国人民喜庆的浓厚气氛。课始,我告诉学生:“连日来,全国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说完,我点击不同网站的网址,将网上反映各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活动的部分信息投影到大屏幕上,接着,让学位生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查找这方面的文字和声像资料,还选择部分学生搜查到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请学生分别交流。随后启发学生道:“你们此时最想

做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们想跟航天员杨利伟叔叔说说心里话。”我因势利导:“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然后写成一封信给杨利伟叔叔。”我批改了作文后并随机点评了学生说的习作。通过多媒体的作文指导,学生的作文视野开阔,资料详实,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能够给予关心和思考。

三、激发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束缚太多,大多是命题作文拘于记人或记事,为学生提供自己的空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害怕写作文的一个因素,而想象作文则不同,他符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为儿童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 【3】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想象作文意义重大。

1、加强想象力的训练。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都爱听、爱看童话故事,他们更富于幻想,于是平时作文训练时注意鼓励学生改编童话,创作童话,把平常的事物、想象编写成一个个不同寻常的童话故事,如《大森林里的联欢会》、《铅笔与橡皮的对话》等,在学生们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澜的童话世界。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望未来,如《假如我是一名医生》、《假如我是一名警察》、《三十年后的我》等等,在同学们笔下写得栩栩如生。

2.注重积极性的培养。

例如:我在教《荷花》一文时,里面是这样写的:“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空中有蜻蜓飞过,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脚下有小鱼游过,【4】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省略号提问:“我们还可以以荷花的口吻想

象一下,还会有什么动物或昆虫来告诉亭亭玉立的荷花一些什么秘密呢?”同学们抢着回答:“青蛙跳过来,骄傲地告诉它昨晚吃掉六十只蚊子。” “蜜蜂飞过来来兴奋的告诉我,它采了好多的花粉,酿了很多的蜂蜜。”“小蝌蚪游过来喜悦地告诉我他很快就要丢掉尾巴,变成青蛙了,”同学们涌跃发言,借助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创作的思维能力。

四、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写作者积极思维的过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只有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学生对生活的直觉观察、直觉感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不受固定束缚,使思维能够极度地活跃,有效地发挥思维优势,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来。

1、让学生“敢说”

创造思维在作文中具体表现为: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因此,在作文课的审题、立意、构思教学中,主要倡导的是: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可思议”的言行及时予以评价和肯定;不抹杀瞬间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做到“敢说”。如我在教《笋芽儿》一课时,里面是这样写的:“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我及时捕捉学生的想象力,问道:“笋芽儿钻出地面后,桃花会对它说什么?柳树会对它说什么?小燕子又会对它说什么呢?”我让学生自由想象后,然后进行发言。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好。

2、让学生“敢写”。

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叙事作文,我在命题上刻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我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因此,写作课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创新观念,注重目标定位。教师一定要树立写作就是创新的观念,使写作课真正成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其

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能力训练。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遇事联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敢于怀疑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敏锐性,帮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创新实践环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的转变。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从而真正使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69 页。

2、《叶圣陶出版文集》,叶圣陶,出版社,1996年3月版。

浅谈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型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而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因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训练的契机。为此,我注重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因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坚持民主教学。

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中那些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各种科学奥秘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直接认识科学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给学生第一手材料,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进行科学探求活动的经验,给他们进行自我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的经历研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尝试着用他们思考的方法、程序和手段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以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引导质疑。

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促进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每一处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并能“自圆其说”。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得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在学完了《电磁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关于电磁铁,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连提出了十几个课内没涉及却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我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经后来的反馈交流,得知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到了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玩教师精心设计的“拉人打滑溜”科学小游戏时,兴趣被调动起来,从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有时省力(拉人),有时却费力?”“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这是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你们利用这些材料(不同光滑程度的长木板、木块、钩码、小车、测力计等)设计实验,尝试自己亲自做一做,看看摩擦力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实验探究、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才被真正地巩固,切实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启发学生善于想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切创造思维、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我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模型和实验的演示,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把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尽情翱翔。

小学科学课内容丰富,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宏观来看,宇宙天体的运动,数十亿年地球变迁的演变;从微观来看,生物体内部的细微构造,科学事物现象发展的微妙联系……很多过程都无法再现直接观察,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重现性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用动画或声像的形式模拟出科学事物的运动及变化。如再现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的全过程;绿叶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神奇过程;将动物进化的漫长历程压缩至短短40分钟内;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过程;太阳系、无限宇宙的神秘浩瀚等等。很多课程我都应用了自制的教学课件或现成的教学软件,将本来复杂难解的内容,转化成形、声、光、色鲜明生动的印象,创设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在比较、综合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我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在加强对科学规律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情况的异同,通过比较、归纳、达到对科学科学知识独特、创新的认识。在学习《平衡》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平时玩跷跷板游戏的感知,初步理解了“平衡”与“不平衡”这两种现象后,让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支架等材料分组研究,在杠杆尺左边不同格处挂不同数目的钩码,在杠杆尺右边不同格处挂钩码,想办法使杠杆尺达到平衡。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研究中,通过表格记录了各种平衡情况的有关数据,除了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概括“两边挂的钩码数目一样多,钩码距中心必须一样长(格数相等),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的结论外,有的学生还发现当左右距离不一样长,钩码挂的也不一样多时,杠杆尺也能达到平衡的现象。据此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综合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多种实验现象,从中找出相同之处,总结出了“钩码挂得多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近时,杠杆尺才能平衡;钩码挂得少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远时,杠杆尺才能平衡”的规律。这样有利于增强实验研究的群体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反映实验现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综合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浅谈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思维情境的创设

人们在思维上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联系生活实例对教材精心加工,对问题巧妙设置,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便会主动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导入。这是因为巧妙的导入,使学生精神振奋,迅速、自觉地进入思维的角色,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用圆规、直尺分别取任意两边的中点,连结这两个中点,指出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再让学生拿出剪刀,沿中位线剪成两部分,并问这两部分能拼成怎样的一个特殊四边形,指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相互讨论。当学生得出是平行四边形后,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从位置和数量上看,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的第三边有何种关系?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证明定理。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2x-3与y=-2x+9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2x-y-3=0与2x+y-9=0的解法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学科中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法。在解题教学中,如果只进行由此及彼的单一训练,而忽视由彼及此的逆向联想,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过程的单向定势,因此,应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适时采用分析法,培养学生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创新思维。如例:现对甲、乙、丙三个小组的人员作如下调整:第一次丙组不动,甲、乙两组中的一组调出7人给另一组;第二次乙组不动,甲、丙两组中的一组调出7人给另一组;第三次甲组不动,乙、丙两组中的一组调出7人给另一组.三次调整后,甲组有5人,乙组有13人,丙组有6人,问甲、乙、丙三个小组原来各有多少人?此题在分析过程中,若用列方程的方法“正面”求解将很繁琐,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第一次调整是甲组调进乙组7个人,还是乙组调进甲组7个人,需要分别讨论,然而用“逆推”的方法就简洁明快得多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前提。经常使用这种思维训练方式,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培养,是形成求异思维的基础。因此,逆向思维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新途径,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出人意料之外”,是“出奇制胜之本”,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

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点 篇8

一、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原材料

表象(既知识经验)是想象的基本材料,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广,想象的内容也会越丰富;反之,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他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因为,新形象是不会莫名其妙地从头脑里蹦出来的,它是知识经验的再生物。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开拓孩子的视野,不断地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使孩子头脑中储存的表象不断地得以丰满,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走向丰富、走向开阔,创造性思维也随之得到发展。为了丰富孩子的表象,我们要把孩子带向比课堂更广阔的天地。平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调查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如今信息畅通的社会里,我们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给予孩子以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材料;也可以鼓励学生走进网络世界,自主获取对学习有利的知识资源;竭力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生活经验、生活体验等;带领孩子畅游“课外书籍”中,或背或摘录好词佳句,或写读后感交流,或采集读书卡展览等。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广泛地接触了身边的事物,体验了生活,就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他们的想象也就储备了足够的原始材料。

二、锤炼想象——提供想象的奠基石

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因为,想象首先要对原有表象进行分解,这分解就是“分析”;分解后,又要有选择,有弃取,这就离不开了“比较”和“判断”。至于表象的重新组合,就更不是那种胡拼乱凑,而是在对生活本质有所理解、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再作“综合”。因此,提高想象力必须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

首先,根据再造想象的要求,必须锤炼思维的正确性。因为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用文字的叙述或图象的描绘,来改组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而构成的。如果对文字的叙述不理解,那么,“再造想象”也将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随之而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孩子锤炼思维的正确性,要求正确理解词语,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正确领悟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的组合,从而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培养学生再造想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在《秦始皇兵马俑》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画一幅“兵马俑阵图”进行展示。然后,教师拿出很多“兵马俑阵容”的图片或录像片,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为它配上“解说词”。在课堂上,孩子们忙开了,纷纷上台亮相,这样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其次,根据创造想象的要求,必须锤炼思维的独立性。因为创造想象是不依赖文字或图像的描述,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果没有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想象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课文中能促进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在锤炼思维独立性中通过补想、续想、联想、假想、反想等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

三、激发情感——唤起想象的冲动力

激发情感是培养想象力的必要条件。情感是想象的中介,是想象的催化剂,丰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情感的作用下能唤起想象的冲动,才能使孩子大脑呈现“精骛八极,心游外仞”的活跃状态。在小学语文中,通过激发情感唤起想象的动力,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摆到课文中去,融情假设,设身处地,和课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急同忧。例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是课文中的扬科,这么小的年纪就遭受如此悲惨的命运:为了看一下小提琴,竟被活活地打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扬科眼睛的词句,从“闪闪发光的眼睛”到“眼巴巴”、“睁大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直至“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来进行品味。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激发起来了,全身心地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让他们想象扬科当时(五次眼睛的描写)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时,他们的想象力会特别丰富,特别感人,犹如述说自己的心中之语,这些想象冲动真有“一吐为快”之感。

四、训练语言——创造想象的高境界

语言是想象的工具,感知、储存、调节以及提取表象都需要语言,否则人们的想象只能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表象的本质概括水平上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的表达语言要以身作则,处处时时以规范的、正确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教师正确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孩子想象,促进孩子言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用规范的、正确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想象的能力。如:创造性复述课文,转换语境述说,填补空白述说等等。

谈创新思维 篇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呢?

一、观察生活,培养创造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因势利导,力求做到:

1、多阅读

语文课本的句篇佳作常令学生手不释卷,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去鉴赏品味,让他们针对具体篇什畅所欲言,或谈写作手法,或谈遣词造句。丰富知识,增加积累。如学习了“初识鲁迅”这组教材,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鲁迅的文章,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学习了“父母之爱”为专题的一组课文,可让学生阅读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如苏霍

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傅雷家书》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对父母的深挚感情。学生不仅读名家巨著,也读短小精美的散文,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感。另外,教师可创立书香班级,创设阅读情境,在班级开展“捐一看多”读书活动,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博览群书,写读书笔记,精选阅读储备。老师要大声地读给学生听,与学生热烈地谈论书,让学生各抒己见,号召学生家中储备好书,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写作方法,提高了文化素养,开创了新的习作思路。

2、善观察

古人云:“事事留心皆学问”,这说明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是形成新思维的前提。“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外貌、心理也会有细微差别,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与众不同的文章。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如:观察老师手中点燃的一根火柴,展开想象;出示一幅漫画,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去提炼观点;让学生亲临一个场面,写一段场面描写。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然会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带学生们走出课堂,到附近的山上去看看枯黄的落叶、清澈的河水、苍翠的松柏,到校园周围观察自己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学生只要以满腔热情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写作中就会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情而达理。

3、勤实践

教师要力求作文的新颖,就要想办法不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如假期让学生自办手抄小报,动手剪纸,做小制作,搞小发明,把班级的花拿回家管理,喂养小兔,炒菜做饭……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动手中提高能力,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如让学生写主题日记,给出一定的内容和时间,让学生持续地去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主题对象,每天及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把这一内容的日记整理出来,认真修改后就成了一篇文章。如学习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开课的同时,老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动物,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当这单元学完了,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对象也了解得比较全面了,这时让学生去修改自己的日记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为了保证观察和记录的实效性,教师每天要对学生的日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和粗线条的指导。

二、激发情趣 引发创新欲望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创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外,还可以紧扣教学训练项目,大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情景,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时,先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突然音乐陡转变化,仿佛自然界中发生了一场恶战。听完音乐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接着小组讨论,每人练说,然后全班交流再下笔成文。正因为这种习作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寓玩、乐、笑于一体,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目的。以趣引入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像的双翼,打开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完成作文。

三、鼓励求异,塑造创造灵魂。

求异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如一位同学在习作《我心目中的孙悟空》中说:“孙悟空的本领并不大,每次遇到危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化险为夷。”这可与众不同。我在作文评赏课中,专门为这篇作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评议。有的说孙悟空就是本领大,他大闹天宫没人挡得住;有的说孙悟空之所以请别人帮助,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已见,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只有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立意增多,写作时才会感到得心应手。

四、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创新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创新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意识地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心灵不断涌现创新的浪花。

1、敢幻想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创作灵感,把无意的感念引导到有意的创作上来,凭借某一个词、句、段或某一景物,某一感受进行扩散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词语麻辣串”。利用“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根据词语,串写出一段话,甚至编写一个故事。好的作文题目如同开启心扉的一把钥匙,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我到火星去做客》《假如我是……》。让学生想象成文。

2、补空白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教师应

抓住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想象写文,把不具体变为具体,把无声变为有声。还可根据情节发展进行续写,如《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跃跃欲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在临终时说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比较典型的人物语言空白。授课时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联系上下展开想象,把母亲要告诉儿子的话说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上一篇: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心得下一篇:关爱生命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