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陈文峻 电话:*** 重庆市忠县忠州第三小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把“数感”摆在首要位置,充分表明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培养学生数感,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潜移默化,终身发展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的理解数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在认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二、在探索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在估算中诱发数感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运动场长约()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人;一袋苹果重4(),一支圆珠笔长15()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如“王大伯养鸡年收入是593元,养鸭年收入是32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加300等于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593接近600,328接近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300大,比600+4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四、在交流中优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法、8减几9减几”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两个人面对面坐,从不同的方向看,很容易就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 ★★★这幅图,一个学生可以列出5+3=8 8-3=5,另一个坐对面的学生可以列出3+5=8 8-5=3。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一图四式。就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在运用中领悟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我们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为学生的生活实际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2

一、借助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用灵活的方法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生活融入数学中, 为学生创设出适当的生活情境, 使其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思考与学习,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

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的内容后,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跟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 一袋盐2.8元, 一盒饼干13.6元, 一个笔记本12.5元。如果小明的妈妈买了一袋盐、一盒饼干、一个笔记本, 那么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呢?小明的妈妈拿了50元钱够不够呢?说明理由。”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这道题中的第二问,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不通过具体的计算而说出答案, 然后再通过计算来验证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且, 再遇到类似的情境, 学生也会想到通过自己的计算来找到答案, 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引导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形式,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我们也要追随课程改革的步伐, 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交流与讨论, 他们的思维也会不断地进行碰撞,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掌握其内在规律。

例如,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考虑到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由于学生思考的方式不同, 他们在讨论中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分析思路。如数方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等, 其中的转化法包括把左边的三角形移到右边、或者把右边的三角形移到左边、或者将左右两边的三角形都剪切再进行拼接。这些分析的思路都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组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比较强, 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会遇到不小的难题。那么,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将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呈现在眼前, 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与观念, 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内容后,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利用硬纸张制作长方体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还要利用这些性质对纸张进行裁剪, 并在脑海中先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图形。这个不断构建、创造、制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空间立体感形成的过程。因此,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也可以增强课堂的学习趣味。

总之,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要注重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开展数学教学, 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 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中, 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 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便更好地设计数学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为其今后的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数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背景下,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提出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策略, 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

参考文献

[1]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6 (5) .

[2]俞莉莉.始于关注始终关注:基于“关注学生”愿景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建议[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3) .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3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已提到中国教育重要的议事日程。评价学生的优秀,已不仅仅看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而要综合看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良好习惯是否养成,意志品质如何等等,都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鉴于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旨在解决如何在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在国外,有综合理科课程的开发与科学素养的研究。国内,中学生物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方面有所研究;海淀教育网理论与实践,对科学素养的教育有所研究。辽宁鞍山市铁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中心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所研究。面对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研究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科学知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成为健全人格必备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知识教学与科学素养,知识教学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知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此处的课堂包括室内室外。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的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响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PISA论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组成。”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三、理论基础(略)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略)

五、实验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略)

六、实验步骤(略)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于平行班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以下6点。

(一)确立了教师教学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均能把教学理念定位在“育人”上,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能关注过程教学,更多地是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发展状况,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为教服务到为学服务。强调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在课题研究中构建了“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语、数、外课堂教学模式。

1.凸显主体 →引入环节,即创设问题情境。一般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主提问。如:教学《九寨沟》,学生会问: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九寨沟?九寨沟在哪里?②九寨沟一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景色一定很美?③九寨沟有哪些特点?……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引入下一环节探究问题。

2.自主学习 →展开环节。即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将文本中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必要时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等。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去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再举一反三,多次验证,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健全人格 →应用环节。即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二)改变了评价方式,实行多元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题研究中对师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看教师的教,更为重视的是看学生的学。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局限在那一点点有限的知识,更重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看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自信心,看学生的科学行为与习惯,看学生的问题意识、意志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情感世界、价值趋向等。少些横向比较,侧重学生的纵向比较。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前后进步。如实验班英语教学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情况统计表

针对知识与技能检测,我校多采用随堂检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确保了质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线。除此之外,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表扬,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唤起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中合理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中,我校紧紧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广泛开展了“说、上、听、评”系列活动。活动中我们深感实验教师使用优质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增强学习的愉悦感,丰富了学生表象,以动带静,以具体换抽象。呈现的教学场景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学小语《船长》时,呈现光盘上船在即将沉没的一瞬间,船上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场景时,惟有船长镇定自若,从容指挥,他想到了船上所有人的安危,惟独没有想到自己,最后英雄牺牲。通过场景的呈现,学生被船长那种舍己为人、果断决策的精神深深折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荡涤,灵魂受到了震憾,情感得到了升华,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四)尊重学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成功秘诀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有教无类,不断了解学生,才能在承认差异中分层教学。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减少统一约束和划一要求,为学生创造两个自由空间。一是自由思想,二是自由选择。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较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去解决。解决后给予表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容忍学生不同意见在课堂,告诉学生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坚信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

(五)猜想和错误是课堂上生成的重要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猜想是值得倡导的,创新始于问题,学生的世界是由一个个问号组成的。学生的猜想不管是现实也好,离谱也罢,都必须保护学生猜想的激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些思路就是在猜想的基础上去尝试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课堂上学生发生的思维上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带而过,更不能冷嘲热讽。教师要耐心指导,抓住生成资源,将错就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看障碍在何处,将负迁移作为范例,让其他学生帮助他分析错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纠正错误。如教学分数除法后,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图形中动手画出2/3 ÷3的结果,并保留作图痕迹,体现思维过程。(如下图)不少学生只知道画出这张纸的2/3 ,而不知道除以3到底怎么画。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释疑,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六)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力求师生共同成长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必须是源头活水。事实证明,教师只有不断向学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得心应手。教学中,对于科学行为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已正才能正人,身教胜于言教。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撰写论文、教学设计共98篇,其中获奖的达62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16篇。

八、课题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时,无意识地会在对照班中渗透,在实验的自变量控制上有些困难,或多或少地干扰了常态教学状态下的学生发展。

实验初期,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都不强,在推广应用时估计低年级小朋友更多地需要教师去引导,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小学常规一片空白,实施起来有点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深入研究,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得到不断提升。我们有志于将课题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力求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钱长国简介

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篇4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从而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研究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进而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受到教育环境与教育效果的影响,创造民主、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对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比较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

一、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教育改革已经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并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小学数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多数学教学改革只存在于形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1]。我国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十分重视,并且列入新课标的要求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数学观念的养成,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1.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唯有产生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兴趣是素质形成的基础,唯有促使学生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观念,从而逐渐提高数学核心素养[2]。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结合学生的需求创新课程模式,使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展开自我学习,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适当地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

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观,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是一门需要进行探索的学科,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数学观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唯有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W习“乘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再针对定义进行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3.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思维创新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要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育进行融合,使得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拓展教材案例,引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举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数学观念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5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强调培并关注小学生的发展,培养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同时要注意语言能力是融合于其他三个过程,在教学中逐层渗透,最终实现三维目标整合。

1、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理解与认知中外文化的异同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认知和对比,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这样的文化渗透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打下来良好的文化基础。

2、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建构与合作学习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更替,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转变,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小学课堂上主要要提升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合作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单元单元统整与内容整合就是围绕核心,设计任务;围绕目标,逐步递进;围绕话题,整合内容。在不同主题的语言教学中逐步引导、延伸,使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发,语言的输出得到更大强度的锻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接触并学习到了学科教学中所提倡的中文美德,也由此体现了学科素养的价值型态,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3、学生思维的培养: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6

摘要:现代社会对学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们成为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思想、善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断明晰——老师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成为全面型人才, 最终能够用知识去指导生活。本文将立足于此, 试结合语文教学情况, 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教育教学;

1 语文老师要重视对语文教材“体验式”内容的挖掘

目前我国语文的教材的覆盖内容很广, 想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时对教材十分熟悉, 充分挖掘教材, 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对知识进行拆分和解读, 从多方面去挖掘教材中存在或能与教材产生联系的情感案例, 利用情感案例去引导学生们进行想象和体验, 从多方面去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系统地被学生们掌握吸收, 有利于学生们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语文教材中的“责任感”一课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教导学生自身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努力承担自己的.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接下来可以举一些知名企业、知名人物为社会奉献的情感案例, 唤起学生们心里的良性感知, 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社会群体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让学生明白主动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应该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责任,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素养。

2 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凭借其自身的优势, 最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们置于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分组后对问题的质疑、讨论、交流、解决等一系列流程, 使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研究”模式, 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例如, 在老师对说明文文体进行教学讲解时, 可以将学生们分为5-6人小组, 并在组内做好分工, 规定哪些同学负责课外资料搜集、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讲解、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的撰写, 将学生们合理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书本上的具体内容, 探究并总结文体的特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最后尝试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动笔写一篇说明文, 并最终进行小组展示和比拼;在对“辩论”形式进行讲解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辩题自主选择持方, 将学生们氛围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和学习;除了以上举例, 老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对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形式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在语文课堂开展“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 能够使学生之间充分了解彼此, 让他们在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培养起良好的同学友谊, 同时也能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起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也有利于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3 老师要重视学生们的审美培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和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时间, 血腥游戏、狂热追星等新兴事物使得学生们沉浸在虚幻世界, 甚至导致人性扭曲、情感压抑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出现, 也给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语文老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作品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例如:语文教材中《桂花雨》一文教学中, 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 去欣赏星星点点浅白色的美丽桂花, 嗅到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同时感受到作者通过桂花所寄托的对家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另外, 诗歌和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常常细致入微, 作者笔下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能让人产生爱恨情仇, 不同人物鲜明的特点让人物的形象美油然而生。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 一方面教材内容中本身含有诗歌和小说的节选部分, 能使学生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中, 也包含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学生们在日常语文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细细去品味不同人物塑造中凸显出的不同的美, 也可以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作者想要通过文字去传递的情感和寄托。这样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让学生们去发现阅读的美、发现文字的美, 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 并且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 结语

语文对学生们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们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 如何对教学进行更有效的创新, 是学校和老师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 (A5) :69.

[2]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 (01) :1~6.

小学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7

一、小学生10个重要的交往习惯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行为或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儿童时期开展养成教育,有助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明确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北师大褚宏启教授在《国民核心素养清单与重点》一文中列出了“走遍全球都不怕”的六项核心素养指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管理能力。其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两项均与交往有关。多年的研究中我们体会到以下10个交往习惯非常重要,这些习惯都有基本要求、规则,指向着训养的品格目标,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长期不懈的教育必然给学生带来终身益处。

习惯1:遇见客人能微笑、问好;习惯2: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

基本要求、规则有:微笑问候,态度诚恳;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者。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想倾向)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公平、仁爱的思想。

习惯3:不打扰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习惯4:得到帮助后能答谢。

基本要求、规则有:善于倾听,不插嘴;不与同学打闹;知道感谢、感恩;学会赞美。价值取向是: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尊重、感恩的理念。

习惯5:借了东西要还(损坏了东西要赔);习惯6:承诺了别人就要兑现。

基本要求、规则有:不占有或损坏别人的东西;不随便答应别人,答应别人的就一定算话。价值取向是:“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目标指向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习惯7:错了能主动赔礼道歉;习惯8:原谅他人的错误。

基本要求、规则有:知错认错,努力改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原谅他人犯错;谦虚对待每一个人,不说大话、空话。价值取向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包容、谦让的美德。

习惯9:有困难集体商量着解决;习惯10:有收获大家分享。

基本要求、规则有:能合作解决问题或困难;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想和劳动所得。价值取向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成功在于合作,合作共赢天下”;“分享快乐,福己及人”。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观念。

二、人格魅力5大元素、10种表现

小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份子,必须具备基本的国民素养,同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提高人格魅力。这便是良好交往习惯培养的最终目的。一个具有公平、仁爱思想,诚实、守信品质,知尊重、懂感恩理念,能包容、善谦让美德,会合作、求共赢观念的人,必然是一个具备基本国民素养的人,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人。“公平与仁爱、诚实与守信、尊重与感恩、包容与谦让、合作与共赢”这5个要素是一个未来公民人格健全、品性高尚的必备素养。

其实,一个人的魅力在于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归纳到一点就是一个人心中既要有自己,也要有他人。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在交际中,绝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要时刻想着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其性格特征在心理与行为上有以下10种突出的表现———

能时刻想着他人,有一颗乐观向上之心。能微笑面对每个人,打开沟通的大门,迅速增进亲近感,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用微笑告诉对方:我喜欢你,我愿意做你的朋友、伙伴;用微笑对待自己,解除心中的烦恼;用微笑服务社会,社会就会默认你、喜欢你。正所谓“微笑可以打‘天下’”。

能时刻想着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的人,有一颗爱心、同情之心。能主动伸出援助别人的手,支援贫困者,给予学习、生活条件上的支持;关心学困者,给予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同情一切弱者、心理孤独者,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及心灵上的安慰。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能时刻想着他人的感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有一颗包容之心。容人之短,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容人之异,包容别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容人之失,包容别人的失误和失败。关键时刻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原谅他人的错误,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能时刻想着不要打扰、不要影响他人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有一颗自重之心。这样,你就不会没事去麻烦别人,甚至干扰别人。在别人方便时与之说话、通话,在别人说话时静心倾听不插嘴,在别人干活时不添乱干扰,在别人休息时保持安静。正所谓“尊重他人,受人尊重”。

能时刻想着他人的帮助、他人的付出,有一颗感恩、感激之心。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和他人。对于父母哺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老师的栽培之恩,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知己知遇之恩,则“士为知己者死”。求人办事,不强人所难,无论办事结果如何,心存感激。正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能时刻想着说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有一颗诚实、善良之心。能说到做到,遵守自己的承诺,不撒谎,不欺骗,说真话,说实话;守规则,守信用,做善事,做好事。言行一致,不说空话、大话,不轻易答应、承诺别人。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正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能时刻想着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对方的损伤和痛苦,主动赔礼道歉,有一颗耿直之心,能知错就改。大意了就说一声:“对不起,我疏忽了!”冲动了就说一声:“对不起,我太鲁莽了!”真相大白了就说一声:“对不起,我冤枉你了!”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时刻想着有他人帮助就能克服困难,有一颗团队协作之心。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研讨、探究,从而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有问题找老师,有困难找父母,有疑惑找学友,有心事找闺蜜。正所谓“成功在于合作,合作共赢天下”。

能时刻想着他人的优点、长处,学会赞美,有一颗美丽的心。赞美能发自内心,真心诚意;赞美能因人而异,方式适宜;赞美能简明扼要,自然顺势。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正所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能时刻想着与伙伴分享自己劳动的成果或者吐出心中的苦闷,有一颗开朗之心。分享快乐时你快乐我也快乐,分担忧愁时你不忧愁我也不再忧愁。正所谓:“分享忧乐,福己及人。”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的“十个策略”、“五条途径”

1. 十个策略。

给孩子一个伙伴,让他自己去学会沟通、交往;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挑战;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学会思考、请教;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讨论、解决;

给孩子一个帮扶的对象,让他自己去学会联络、援助;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榜样,让他自己去赞美、模仿;

给孩子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分工、合作;给孩子一个角色(职位),让他自己去体验、感悟;

给孩子一个陌生的环境,让他自己去适应、生存;给孩子一个发展的机遇,让他自己去争取、把握。

2. 五条途径。

(1)“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彰显教育取向性。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所在。要从大处着眼,在小处入手,细化目标要求,进行有机渗透。如要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共赢的现代思想观念,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与生活中,开展小组合作或同伴学习等活动,从中逐步建立平等的对话观、适切的仪容观、积极的合作观、公正的评价观和共赢的分享观。

(2)“融入生活,实践体验”,呈现教育生活性。教育即生活,结合生活的教育是最鲜活最好的教育。养成教育更加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养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校狠抓“进出口”关,每天坚持早上学生进校门时监督学生微笑与礼仪习惯行为,当场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坚持数年,收效明显。每天坚持晚学时校门口“安全教育一分钟”,明显增强了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自觉性。

(3)“结伴交友,同生共长”,凸现教育体验性。儿童是在交往中成长的。因此,让学生自由选择互相信赖的伙伴,并创设一切交往的机会和有利的环境非常重要。要让他们建立起长期的交往、合作关系,引导他们在交往、合作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点赞,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从而产生真诚和友谊,并落实上述人格魅力5个元素的培养目标。

(4)“个别辅导,集体帮助”,体现教育针对性。每个班级都可能有个别学生被排斥的现象。原因种种,或学习成绩差,或品行差,或自闭,或其他因素。这很不利于被排斥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很不利于建立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良策,如集体舆论引导,消除同学中歧视观念,实施“一对一”式的启发谈话,开展集体性交往活动等,集体帮助被排斥学生积极融合于班集体,性格逐步开朗活泼起来。

(5)“目标一致,关系优化”,实现教育一致性。养成教育的指导重在学校,关键在家庭,家校教育必须协同、一致。另外,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爷辈之间,也需要目标一致,严格训练。如果亲子之间亲情融融,师生之间和睦相处,家庭似学校,学校如家庭,教育目标一致,教育愿望就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反之,要求不同,方法不一致,则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教育效果则会事倍功半。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交往中,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为根本,以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和人格教育为重点,以10个良好的交往习惯培养为抓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孩子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储备重要的交往、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为成为未来中国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沟通交往能力在一个人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人在交往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品,提高个人魅力。本文就小学生的沟通交往习惯、交往品质的具体内容、策略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我国教育部门一项全新的教育概念,教育部门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并且要求中小学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从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对发展中小学生的自身素养以及学习创新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掌握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有效的发展策略,从根本上达到培养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效果。

核心素养体系的界定

核心素养在国外的教育领域中,是一项并不陌生的教育理念,有着相对成熟的教育经验,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并且在教育经验中不断的完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然而,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教育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培养细则,但已经有指导意见明确的核心素养界定。关于我国核心素养的界定,主要是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重点培养目标,从国家的方针目标对学生实行具体化培养。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位基本包括三项:第一点是面向社会的,即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第二点是关于个人的,即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创新实践;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学习中所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美。这三项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位,就是我国教育事业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标准,所以,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全面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发展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中小学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只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以知识点为教学重点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想要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培养上,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中小学核心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从中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观念开始改变,让知识变为智慧、变成素养,就是中小学教职人员所要面对的改变方式。其次,从核心素养界定上来讲,对于“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区别还处于模糊状态,所以,就需要中小学教师从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对中小学生进行培养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建议与目的

在培养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从教师的核心素养理念入手,只有教师充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应针对教师设立一套师资培训体系,从教师的思路开始着手,只有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實施课程教育,从而进一步落实对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应树立明确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正确的区分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区别,才能在中小学核心素养培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中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应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并且制定适合学生特点以及健康教育的培养方案。另外,对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评价标准,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制度,中小学管理人员应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形成一种综合评价。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看成绩,还应该注重综合的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以及家长正确的认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有效达到培养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对于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的被教育事业所广泛应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从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容着手,以了解所提出概念的必要性与切实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决核心素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做出相对有效的经验总结,对于今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2).

[2]陈明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速读(中旬),2016(7).

[3]程世魁,李丽,赵冬滨等.对中小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6(7).

上一篇:开学班主任会内容下一篇: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