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精选3篇)

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 篇1

1.一是减轻预算压力。欧盟作为跨国联合体,其运营的全部成本是根据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来分摊的,2014年,欧委会、欧议会等各种欧盟机构的制度成本分摊到英国头上的大约为100亿欧元,占英国国民总收入的0.5%,节节攀升的预算成本是英国退欧的动力之一;

2.二是避免因为欧盟国家移民的增加进一步稀释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英国的医疗、教育及环境资源等各种社会福利的品质远远高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欧盟其他国家

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侵蚀了英国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从2012年至2014年,英国净流入的移民数量每年由17.7万增至31.3万,不断增长的移民规 模也增加了英国退欧的动力;

3.第三,英国对欧盟财政一体化的抵触,也是其萌生退意的重要原因。2009欧债危机暴露了一条

腿的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的困境和局限,财政一体化成为欧盟下一个阶段推动的重点,而在目前贫富悬殊明显的28个国家之间实现财政一体化,无异于打造一个跨 国大锅饭,在欧洲国家内部实现社会福利的“均贫富”,这对于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肯定是入不敷出,弊大于利。

1.“孤立主义”影响深远,不喜欢外来移民侵占福利

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面对欧洲大陆,长久以来都有着优越感,并进而衍生出一种“光荣孤立”的倾向,通俗点儿解释就是:不管你欧洲大陆各国斗来斗去,只要你们保持势力均衡,“斗而不破”,那我英国就可以安心过我自己的快活日子。

这一次英国人选择退欧,毫无疑问预示着“孤立主义”思想再次成为主流。目前,英国经济状况好于欧盟总体,而独立于欧元区以外的货币制度,让英国避免了欧盟危机的传导,这进一步助长了英国人的优越感。

在主张英国“退欧”的人看来,欧盟拖累了英国的经济表现。来自欧盟的移民还大量侵占了英国人的福利。

移民问题可算是英国国内“退欧派”最具说服力的理据。自从2000年以来(这一期间欧盟成员国迅速增加),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开始大量进入英国,因为英国的经济比同期的欧盟更具活力,也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随着来自欧盟的移民越来越多,英国国内对移民的反对声也多了起来。在这部分英国人看来,来自欧盟的移民挤占了本国的就业机会,而由于其中大多数人是低技术的劳工,英国政府甚至为此需要发放大量福利。

不过,尽管英国人对移民问题感到焦虑,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影响报告却认为,欧盟移民大多数为低技术劳工,做的大多是英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实际上他们帮助英国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与此同时,IMF报告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欧盟的移民造成了英国就业岗位的减少。

2.向欧盟交了“份子钱”却没捞到好处,英国人很不平

除了移民问题,英国每年向欧盟贡献的“份子钱”也频频引发英国国内不满。按照IMF最近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的报告中的数据,2014年英国向欧盟预算净贡献了70亿欧元,是欧盟的第三大净出资国(仅次于德、法)。

但出了这么多钱后,英国人却认为本国没能从欧盟获得相应层次的补贴。2014年英国从欧盟获得的收入仅和比利时、希腊相当,比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国都要低。

不过,对于这个观点,IMF却不同意。IMF在6月17日发表的英国退欧报告中认为,和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的农业部门占GDP比重很小,而欧盟的补助大量进入了各成员国的农业部门,这才是英国从欧盟获得补助较少的主要原因。

IMF报告还称,如果结合本国经济体量来看,实际上英国向欧盟的出资额占其本国GDP的比重仅为0.3%左右,比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等国的都要低。3.欧盟繁复的监管措施,令英国损失470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点,欧盟制定的统一监管措施也让英国国内有所不满。英国研究欧盟问题的智库开放欧洲(Open Europe)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繁重的监管规定让英国一年耗费333亿英镑(约合470亿美元)。

Open Europe的分析认为,在最理想的情形下,英国将因为“退欧”而节省下上述开支,从而抵消在贸易方面的损失,并使得英国GDP保持增长。

除此以外,英国还可以更自由的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贸易关系,从而刺激国内产业发展,而不必受到欧盟整体贸易政策的掣肘。

不过,Open Europe同样也承认,在最糟糕的情形下,英国每年花在欧盟监管上面的300多亿英镑,或许还是省不了。

4.英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看起来确实在降低

根据IMF在6月17日发布的报告,英国经济近几年正处在逐步恢复的阶段中,对欧盟的依赖度也在下降,这也给了“退欧派”们大声疾呼的底气。如果从数据来看,英国对欧盟的依赖度确实有所降低。单单考虑出口方向,英国与欧盟内部的出口比例已从1999年的55%下降到了2015年的45%。

不过,如果从总量来看,欧盟仍然是英国的第一出口地,这一现状短期内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不大。而根据英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英国在欧盟内投资的收益相对稳定,而在其他国家的投资收益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成了“留欧派”的理据之一。

如果只有组织所给的权益,而无相应的义务,就太划算了。只可惜,天下没有这种免费的午餐。于是,聪明的英国人退而求其次,作如此盘算:欧盟既带来更多安全和利益,若能减少一些义务而仍留在里面,岂不妙哉?卡梅伦首相为脱欧公投大开绿灯时,大概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这场豪赌的预定结果是:留欧派胜出,英国继续待在作出重要让步后的欧盟之内。可随着公投临近,原本绝对少数的脱欧派竟开始占上风,英镑对美元汇率随之暴跌,卡梅伦是否在懊悔——难道押错了宝?

脱欧公投作为近来最热门的话题,直接肇因是十年来欧盟经济的萎靡不振,近年来折腾不停的欧债危机,欧元区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近两三年欧盟东部成员国甚至法国、比利时所面临的难民危机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立场保守的小党独立党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欧盟。几年间,这个寂寂无名的脱欧专业党行情暴涨,陡然间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对象。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卡梅伦为争取脱欧派选票以获连任,去年大选期间作出了举行脱欧公投的许诺。他今年2月在欧盟峰会上讨价还价,迫使欧盟允诺给予英国“特殊地位”以换取其留欧,回国召开内阁会议后宣布6月23日举行公投。对脱欧派政客来说,这无疑是大好消息。他们声称,欧盟权力太大,对各国主权限制太多,欧盟法令事实上已高于英国国家法令,欧洲法院事实上已凌驾于英国最高法院之上;金融危机后欧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税降低了英国的金融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太多,众口难调,在与域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时难以取得进展,而退出欧盟,英国便可以独立推行其贸易战略,贯彻其贸易主张;同样重要的是,只有退欧,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伤脑筋的欧盟移民问题。

但这只是脱欧派的观点。一些独立智库认为,英国退欧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如企业投资下滑、内需萎缩、金融流动性下降、银行借贷成本上升等;这又将导致英镑对欧元汇率走低,进一步引起进口成本上升和通胀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脱欧绝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产生全球冲击。正如新晋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所言:“一旦‘脱欧’,对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企业的在英商务和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已同英国开展的经贸合作都将产生影响。”此外,光解除与欧盟的契约关系就得花两年时间,之后与欧陆各经济体进行种种谈判以重建贸易关系,又得花五年时间。马拉松式的谈判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对英国经济将产生负面影响。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在与欧盟关系上,脱欧将意味着一种双输局面,不仅英国损失严重,欧盟也将出现振荡,其他成员国将起而仿效,最后分崩离析也未可知。从英国看,退欧也将带来国家分裂的新风险。苏格兰不同于英格兰,历来亲欧,希望留在欧盟,脱欧势必给本已十分活跃的独立运动火上加油。

既然英国搞脱欧公投,不妨看看欧盟的来龙去脉。经历过罗马帝国灭亡后无数次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场至为惨烈的“世界”大战后,同属一个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属一个体系的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民族国家并非神圣,而是使各国陷入深深分裂、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将来更可能使欧洲再次面临大规模战争的灭顶之灾。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战,也为了应对苏联集团的地缘政治压力,各国应该联合起来。于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了“煤钢联合体”,之后扩大为西欧联盟、欧洲自然贸易联盟,后来又扩大为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最终改名为欧洲联盟。随着时间推移,欧洲超国家组织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以至一度出现了这种预测:欧盟不久就将实行统一的外交政策;只要各国一如既往朝更紧密联盟努力,让渡更多权力,欧盟终将变成一个拥有单一主权、单一军队的“欧洲合众国”。

现在看来,这种预测太乐观了。仅从英国看,其对欧盟的态度从来就是半心半意的。想当年,二战硝烟未散,丘吉尔就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可出于对一个夕阳残照的帝国的幻想,再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他从一开始就主张英国自外于“合众国”。在他看来,英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也是遍布全球、无比“荣光”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样作为成员国加入所谓“合众国”,与自己的高贵身份是不般配的。可随着欧陆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晾在一边的英国着急了,态度起了变化,从1961年起竟三次申请加入“合众国”。因戴高乐反对,前两次申请均遭拒绝。他反对的理由是,加入组织的英国将是一匹美国安插进来的“特洛伊木马”,因而最终将没有欧洲,只有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体”。晚至1973年,英国才正式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组织外苦苦徘徊了十几年,眼巴巴盼望着被接纳,可加入后仅仅两年,英国就要脱欧!1975年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欧洲经济的暂时困难。如果说英国人势利眼,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也许并不公平。其荒谬表现有更深的原因。与英国人打交道,发现他们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说“欧洲大陆”这个词,而直称“欧洲”,就好像英国与欧洲相对待、英国人不是欧洲人似的。这种用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考虑到大英帝国曾经的“荣光”,这种身处欧洲却自外于欧洲的心态就更容易理解了。但从根本看,是地缘格局使英国与欧陆之间注定只能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地理上的英国并非欧陆的一部分,而只是西北隅的岛国。把它与大陆分隔开的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峡宽约240公里,最窄处仅34公里,但即使横贯多佛海峡的海底隧道早已运行,加强了英国与大陆的联系,两者间仍隔着大海,联系终归有限;在没有隧道和其他现代交通手段的时代,联系更是少得多。

这种距离不近也不远,使历史上的英国既能享有政治独立,又能与之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开欧陆的战祸,又能方便地吸纳先进的大陆文化。事实上,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文化是落后的。这必然反映到语言上。中古英语大体上是一种未开化的“部落”语,现代英语虽然先进,但这很大程度得归功于大陆语言——源自法语、拉丁语的词汇占比竟高达60%以上。及至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经济发展终于使英国文化焕发光彩,破天荒为欧洲贡献了莎士比亚,可最著名的莎剧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不仅地点设在大陆,以大陆人为主角,而且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地处偏远的英国人对欧陆文化是何等向往。当然,英国文化对大陆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现代商业和体育文化,但谁能否认,英国基督教,甚至音乐、绘画等统统源自欧洲大陆?甚至独树一帜的英国哲学也与欧陆哲学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与欧洲同属一个文明的事实解释了为何英国不否认其为欧洲的一部分,而地缘格局和英联邦遗产等又使它享有一般欧盟大国不可能享有的特殊地位,如保留货币主权,不加入申根组织,不参与旨在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动议等。若卡梅伦赌博成功,英国留欧,其从欧盟得到的特殊待遇只会更多。但其他成员国做何感想?如果英国果真退出欧洲,欧盟在全球的分量势必明显下降,一些心怀不满的成员国或将仿效英国,苏格兰会进行第二次退英公投,甚至威尼斯也可能退出意大利(威尼斯一直有脱意运动)。即便是前者,“合众国”也将离欧洲更远。若是后者,则本可能实现的“合众国”之梦,将变成一个惨淡而遥远的回忆。

第一节 二战前的英欧关系和战后“三环外交”的提出

英欧关系历史悠久。从公元前至今,欧陆的不同部落和民族数次大规模迁徙至不列颠岛定居,这些民族经融合形成英国现在民族和人口的主体。近代以来,英国还同欧陆国家共同经历了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在内的大事件。管窥英国历史,便可知英欧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英国与欧陆在民族、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为既是有人口的迁徙和融合,就有文化和经济生活的交集。

但自文艺复兴以来,英欧差异扩大了。①地理大发现后,英国逐步取得海上霸权;宗教改革后,英国与欧陆的宗教也有所不同;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在政治上建立议会制,而欧陆还在教会统治之下;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而欧陆国家则偏爱保护主义。种种差异使英国人觉得自己有欧陆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岛国的地理位置又强化了这种心理。这让英国对欧长期实行光荣孤立政策。②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尤其是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但它对欧陆和英国的影响又有不同。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欧陆国家不仅现实地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自强,以内遏德国,外御苏联,而且,二战的洗礼更坚定了欧洲人由来已久的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的想法。而英国本土在二战中未遭重创,战争还凸显了英联邦的重要性。英国历来奉行实用主义,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其对欧洲联合态度冷淡,只是战后其硬实力不足以支撑帝国地位时才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基于历史和现实,丘吉尔在战后初期提出“三环外交”,试图维持英国世界大国地位。所谓“三环”,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包括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英联邦是英国能直接掌控的,与英国本土的利益关系也最密切,故排首环。美国原本是英国殖民地,在人口种族、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与英国有密切联系,现又崛起为超级大国,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排次环。欧陆虽与英国有悠久联系,但近代以来英欧间的现实差异和英国的优越心态使英国与欧陆保持距离,只是传统利益联系及英国实力下降的现实使英国不得不选择借重欧洲,故排第三环。

“三环外交”是英国基于衰落的现实试图竭力维护英国曾经辉煌的世界大国地位和重大利益的总体大战略。关于“英欧环”,按丘吉尔的设想,英国支持欧洲联合,但并不直接参与,只是做联合的欧洲的一个亲密朋友。因为英国既想借重并影响甚至控制欧洲,又不愿自己陷得太深而损害了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及行动自由。这一思想从二战后直到现在都对英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分析

欧洲联合思想源远流长,但到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才真正走向实践。而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联合主张

这一阶段大致从二战结束到舒曼计划的提出(1945~1950 年)。

这一时期,英国是欧洲联合众望所归的领导者。①二战使欧洲普遍衰落,但英国本土却成为欧洲胜利的象征,英国虽受到战争影响,但国力仍强于其他西欧国家,同时还掌握着诸多国际资源。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及提升自己的地位,也需借重英国。德国作为战败国,为恢复主权、提升国家地位也愿意重新融入西欧。美国出于现实考虑,也希望欧洲联合,它自然首选与其关系最密切的英国作为欧洲联合的领导者。最后,英国自己也希望背靠美国,推动欧洲合作,以使美欧两边的力量都为己所用。

但是,对于欧洲联合的模式,英国与欧陆国家甚至美国有重大立场分歧。因受战争影响以及基于“三环外交”战略,英国无法为欧陆投入太多、承担太多,它只想借重欧洲、背靠美国,使自己成为西欧盟主甚至世界一极。英国不愿自己太深地陷入欧洲事务,不愿美国直接插手欧洲事务。而且,英国极其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在欧洲建立“联邦主义”①的超国家机构,只希望维持西欧国家政府间的合作。英国这种立场很难得到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及美国的赞同。由于上述诸多因素,战后初期英国未能很好地引领欧洲联合进程。

二、英国抵制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及其失败

这一阶段大致从舒曼计划的实施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建立(1951~1960 年)。

由于英国无法引领欧洲联合进程,领导者角色便落在了法国肩上。法国推动法德和解、建立欧洲煤钢联营②,使欧洲一体化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在欧洲一体化正式开启的初期(1951~1955 年),英国处于观望状态,它不仅不赞成联邦主义,也不看好舒曼计划,后来普利文计划③的失败还使英国更坚定地认为欧洲联邦主义行不通。不过舒曼计划并未明显侵犯到英国的重大利益,因此英国起初对欧洲一体化只是怀疑和不参与。但普利文计划的失败不仅未使西欧六国丧失信心,反而使它们认识到,一体化要从经济领域开始,循序渐进。1955 年,六国开启墨西拿进程,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对六国的这一举动持合作但不承诺的立场。英国此时已无法袖手旁观,因为其经济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英国试图引导墨西拿进程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但失败了。④1957 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立。

EEC 建立后,英国感到了危险。针对 EEC,英国提出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框架内建立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FTA),试图将 EEC 囊括进去,以使 EEC 稀释在 FTA中,并受英国主导。⑤但此计划反而使 EEC 国家提高了警惕。此计划失败后,英国纠集OEEC 中非 EEC 国家于 1960 年组成欧洲自贸联盟⑥(EFTA),以图对抗 EEC。但是,EFTA 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故一致行动能力有限,很难与 EEC 抗衡。①到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英国已酝酿对欧政策的大转变。

三、英国对欧态度转变及加入欧共体的曲折历程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到最终加入欧共体(1961~1973 年)。

年代末,英国未能阻止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同时英国“三环外交”中前两环出现困难,英国不得不选择加入 EEC。1961 年和 1967 年,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和工党威尔逊政府先后提出入盟申请。两次申请双方谈判主要涉及两大问题:EEC 共同农业政策②与英国农产品(12.75 +0.71%,买入)利益的矛盾、EFTA 国家加入 EEC 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加入 EEC 不损害英国及其英联邦的农产品利益;第二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 EFTA 国家能被允许加入 EEC,这样英国在 EEC 内的经济、政治影响就会扩大。

两次申请均未成功,虽然有利益分歧的原因,但关键在戴高乐的态度。舒曼计划实施后,法德和解,法国领导欧洲一体化,英国对法国重要性相对下降。相反,英国加入EEC 会对法国的领导权构成挑战,故而戴高乐拒绝英国加入。

不过,60 年代末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英国所处形势更严峻,而此时西德崛起,影响日盛,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西德,同时,对英持宽容态度的蓬皮杜于 1969 年接任法国总统。1970 年,保守党希思政府与欧共体开启了就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第三次谈判。这次谈判主要涉及的,除之前的旧问题,还有这次谈判的焦点——英国对欧共体预算摊款问题③。英法在这一问题上有明显的利益分歧,都不愿轻易让步,经过艰难谈判,双方在农业政策、英联邦特惠制等问题上达成一些具体协议,同时为英国对欧预算摊款设定了过渡期。1972 年,英欧签订条约,1973 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是英欧关系中的大事件,说明英国“三环外交”中三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变化,但英国的转变仍是有限的,其外交传统有很强的延续性。同时,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英国入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困扰着英欧关系。

四、入盟后英国与欧盟的合作与分歧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加入欧共体至今(1973 年~现在)。英国加入欧共体,总体上利大于弊。然而,7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削弱了英国经济,助长了欧共体内的保护主义,加上英欧之间传统利益分歧的存在,英国疑欧声音四起。英国要求欧共体重新对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旧问题作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主导了1973~1984 年十几年间的英欧关系,1974 年上台的威尔逊政府还组织进行了“重新谈判”和全民公投。英国与欧共体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激烈谈判,在 1984 年的欧洲理事会枫丹白露会议上,此问题终于得到基本解决。①

至此,关于继续解决英国加入欧共体条件的长期谈判交锋终于告一段落,由于欧共体内外形势的变化,英国和欧共体都把目光投向欧洲未来建设上。欧洲一体化建设在这一阶段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安全防务、社会等多个领域。总体上英国积极地参与并施加了影响,但英欧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根本性分歧。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货币联盟建设②等。为适应新形势,欧共体提出在 1993 年建成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英国经济实行自由主义,自然对此积极支持。但在货币联盟问题上英欧有着根本分歧③④,英国认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会削弱其经济主权和英镑地位,因而坚决反对。政治外交领域的一体化努力包括欧共体机构和决策机制改革、政治联盟建设等。为提高欧共体决策和行动的效率,法德等不少国家主张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扩大“多数表决”范围,而英国态度虽稍有松动,但在关键问题上仍坚持要求实行“一致通过”,并坚决反对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在欧洲政治联盟问题上,英欧之间有根本分歧①,英国一直反对政治联盟建设,因为这涉及成员国核心主权的让渡。欧洲一体化在安全防务领域的任务包括提升西欧联盟地位、建设西欧独立防务问题。出于应对国际形势的考虑,英国与欧盟某些时候能在防务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双方仍有根本分歧,分歧的实质是“大西洋(5.54-3.65%,买入)主义”和“欧洲主义”的矛盾。②

这一阶段,英国执政者分别有撒切尔夫人、梅杰、布莱尔、布朗,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与欧共体(欧盟)保持了合作,但在重大问题上仍坚持英国一贯的传统立场。小结

通过以上对英欧关系历史的回顾,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英欧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使英国自认为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其极珍视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不愿向欧洲让渡主权,这也是疑欧主义和“三环外交”的依据,它们有着极大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对英国战后的对欧政策影响深远。但在现实利益问题面前,英国又奉行实用主义,每当有被欧洲联合边缘化的危险出现,英国总试图进行阻挠、破坏,或将进程引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最后虽被迫加入,也会争得一些特殊照顾。传统因素似乎已是一种利益目标的固化,而现实却在不断改变,随着欧陆均势时代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深化、欧陆对英力量的增强和欧盟影响力的日渐扩大,这两方面的矛盾变得尖锐,常使英国陷入困境,左右徘徊,以致对欧半心半意、若即若离。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客观形势的变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自身实力的下降使过去的对欧战略(孤立主义、均势制衡)失去现实基础,当传统和现实有矛盾时,英国无法用硬实力来摆平。对于变化了的世界,他们或许不愿承认,但“三环外交”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怀旧的。实力和目标的不匹配常使英国陷于窘境,虽然它总是竭力维护“三环”的利益,试图利用旧有的国际资源发挥超出其实力的影响力,但却显得捉襟见肘。

要指出的是,虽然英国主观上仍不愿全面融入欧盟,但英欧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英国融入欧洲程度不断加深,其传统因素逐渐被削弱,这似乎是一个趋势,他们多数人也认识到,除此别无选择。

英国的“三环”外交也随着世界局势和英国国力的变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后的去殖民化运动使英联邦变得松散,英国实力下降使英联邦的维持难以为继,英国的战略重心越来越向欧洲倾斜。①当然美国对于英国仍有极大的重要性,英国也极力维护英美特殊关系,试图在欧美之间搞平衡,充当“桥梁”和“纽带”,它相信可以借重一方力量加重自己在另一方面前的分量,但事情总有另一面,美欧双方利益不尽相同,双方每有矛盾,英国就会尴尬,因为英国在英美欧三角关系中已不再处于优势地位。

最后,英国党派政治和英欧关系二者相互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尽管对外政策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工党和保守党的对欧政策都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党派政治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而对欧政策能产生多少效果也反过来影响国内政党政治的发展。每当执政党在对欧问题上遇到困难,其内部分歧就会加剧,甚至有失掉执政权的危险;反过来,党内分歧严重时,政党也会借调整对欧政策来缓和。②③欧洲问题已是除国内经济外最能影响英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因素。

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 篇2

第一波冲击已成,未来不确定性加大

(一)短期来看,全球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大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呈现较大的贬值压力。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远超市场预期,虽然公投结果后续还将经历一系列法律程序,但对市场的冲击已经形成。一是金融市场上,日元、美元相对升值,欧元、英镑贬值,新兴市场货币也对美元呈现较大贬值压力。虽然人民币离岸价格贬值有利广东对本币升值国家的出口,但欧英国家同样贬值却影响广货出口这一地区,总体而言,弊大于利。二是从区域分化来看,脱欧冲击的影响程度可以明确划分为:欧洲>美洲>亚洲,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脱欧的第一波冲击更多局限于欧洲内部和相关国家。

(二)从进程看,市场波动和政治不确定性要延续到9月份。

脱欧程序的启动需要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款,而且只能由英国自己启动,不能由欧盟逼英国启动。虽然现在欧盟很多官员让英国快一点启动脱欧程序,德国总理默克尔就表示“不用太快,但也不要太慢”。但这是英国自身主权决定的。因此市场的波动、政治不确定性会一直延续到9月。

(三)从焦点看,英国伦敦金融中心地位及英国、欧盟经济增长前景已经引发市场担忧。

一是伦敦能不能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就是是否继续拥有欧盟金融护照(可以向欧盟卖自己的产品、与客户进行交流)(见图1)。如果没有护照,伦敦的投行就不能向法国的客户卖任何产品。如何保留金融护照也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暂时还没有达成共识。当前欧盟内部态度分化,德国比较温和,法国比较强硬,其他一些国家也比较强硬,这是欧盟历史上首次出现一个国家法律意义上仍是成员国,但是政治上已经不是成员国的情况。二是英国未来增长前景堪忧。根据IMF发布的研究报告,脱欧后最糟糕的情况会是英国经济将逐步走弱、迈向衰退。如果英国留在欧盟,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为1.9%和2.2%;如果英国离开欧盟,在影响有限的情形下,今明两年经济增长为1.7%和1.4%,而在极端情形下,今年增速仅为1.1%,明年将降至负0.8%。到2019年,英国整体产出将比留在欧盟少5.6%,失业率回升到6%以上。当前,英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8%左右,需要大批国外资本流入;但英国并不是一个出口大国,尽管英镑已经下降了15-20%,对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的改善能有多大的帮助也有待观察。此外,由于预期“脱欧”将损害英国经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惠誉在今年6月27日均下调英国主权信用评级,并同时将评级展望降为“负面”。我国选择英国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节点的部署也将受到影响,这对广东未来对欧英贸易中避险货币的选择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三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前景也已蒙上阴影。根汇丰银行首席欧洲经济学家沃德(Ward)预期,欧元区2017年的经济增速展望从1.5%下调至1%。

(四)从长远看,英国脱欧和一个更为分裂的欧盟都不利于全球的经济、贸易前景,英国与欧盟以怎样的模式共存,值得关注。

英国公投对欧洲国家的示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法国、荷兰、丹麦均有声音提出就欧美成员国身份举行公投,苏格兰此前也明确表示若英国脱欧将发起公投独立加入欧盟,欧盟更为分裂、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的风险大大上升,因此事件后续发展仍然较为关键,引发全球关注。随着脱欧进程演进,英国重新进行贸易、投资方面的谈判,对全球各大经济主体而言,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目前倾向的方向是英国退出欧盟但是加入欧洲经济区(European Economic Area),欧洲经济区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盟之间的协议,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最重要的成员国是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挪威与欧盟的关系是大部分保守党人偏向的方式,即在缴纳一定的预算补助后,就可以进入欧洲共同市场。

对中国影响:贸易、金融和外贸环境

英国脱欧不仅给英国和欧盟带来负面影响,也标志着全球化进程逆转风险的增加。短期内,英国和欧盟需求下滑降低对中国外需带来冲击;中长期看,如果全球化出现逆行,将给中国出口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带来不利影响。

(一)短期看,主要影响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从贸易渠道看,外需面临下滑风险。近期,中国出口出现好转迹象,英国脱欧给欧盟经济蒙上阴影,中国出口再度面临下行压力。以2011-2012年欧债危机情形作为参考。2012年欧盟GDP增速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的6个季度中,出现了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这使得201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6.2%,远低于同期中国出口总体7.9%的增速。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在基准情形下,预计欧盟GDP增速减缓1个百分点,按照历史关系估计,将拖累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5-6个百分点,欧盟占中国出口的16%,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约占中国出口的18%。因此,会降低中国出口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按照出口占GDP1/5的比例测算,将对中国GDP增速造成0.2个百分点的拖累。如果欧盟出现更多负面变化,GDP增速减缓达到2个百分点,将对中国GDP增速造成0.4个百分点的拖累。

金融渠道的影响或更加明显。我国与英国和欧盟的资本往来迅速增长。2014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ODI)约为9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8.0%),其中向英国投资15亿美元(占总量的1.2%);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FDI)约为68.5亿美元(占总FDI的5.7%),其中来自英国的7.4亿美元(占总FDI的0.6%)。虽然与欧盟投资往来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占比不高,但增长较快;2005-2014年,中欧FDI增长了44%,ODI增长了131倍。

近年来,英国和欧盟成为中国重要的并购目的地;2015年,中国企业公开宣布721起海外并购,其中31起并购目标为英国企业,另有116起是其他欧盟国家企业。中国居民和企业在英国投资房地产热情高涨,2013年在伦敦房产投资额达到历史高点28亿美元。此外,中国与英国和欧盟还有较高的双向证券投资,截止2016年5月,注册地为英国的QFII投资额度为67.82亿美元,英国的RQFII授予额度为800亿元,仅次于香港和美国。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资本进入全球市场的重要通道。

英国脱欧将显著抑制中国与英国和欧盟直接的投资往来,影响很可能立竿见影:一是英国和欧盟经济受到冲击,投资回报下降,中国资本赴欧盟积极性可能下降。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威胁,中国对英国投资也将受影响。二是短期内全球市场震荡,避险情绪升温。资本流出新兴市场,中国也面临一定流出压力。尤其是香港市场对外围风险反映敏感,受影响程度可能更大。欧盟增长前景面临重估,中国对欧投资或将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投资下滑风险上升。

(二)长远来看,对中国外贸环境正负影响皆存。一方面,英国脱欧将加大欧盟分裂风险,导致欧盟贸易商对中国态度软化。如今年5月欧盟法院通过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宣称未来对中国企业实施双反措施时继续采取“非标准方法”。欧盟贸易地位弱化将迫使其在贸易摩擦方面有所让步,有利于改善中国外贸环境。另一方面,英国脱欧反映全球民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有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摩擦,将对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而英国脱欧对中国外贸环境影响并不确定,积极和消极并存。对不同产品来说,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布差异可能较大。

对广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英国和欧盟不仅是广东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也是广东新阶段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重点合作区域之一,英国脱欧及其后续影响对广东外贸不容忽视。英国脱欧影响目前仍然在发酵和扩展,对全球金融市场第一波冲击正在逐步消退,对欧盟及全球经济的长期影响,全球央行和政府正处于观察期和策略应对的探讨期。

(一)从贸易渠道看,对广东外贸影响要强于全国。广东对欧盟出口与欧盟GDP增长有强相关关系(见图2)。从贸易渠道看,欧盟是广东出口第三大市场,2015年对欧盟出口占广东外贸出口13.1%,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欧盟占广东出口约15%左右。

在基准情形下(见表1),将使广东外贸下滑1.12个百分点左右。在基准情形下,预计英国脱欧将导致欧盟经济增长减缓1个百分点,根据历史关系,导致广东对欧盟出口下滑7个百分点,欧盟市场占广东出口15%左右,从而使广东外贸下滑1.125个百分点。在风险情形下,将使广东外贸下滑2.25个百分点。如果脱欧使欧盟经济下滑2个百分点,将拖累广东出口2.2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二)从投资渠道看,对广东企业“走出去”积极因素增多。英国和欧盟是广东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截止2015年底,对欧洲的投资存量占广东对外投资的7%,特别是广东正从“广东制造”向“广东主导+欧美设计+亚非拉制造”转变,欧洲国家拥有品牌、技术和研发优势,其中部分产业估值仍然较低,广东省很多处在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希望对欧投资并购,以便开拓潜力巨大的市场、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是广东企业并购投资的重点区域,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演化,欧元和英镑贬值为广东企业欧洲并购提供了新的机遇窗口。

(三)广东的应对策略

英国脱欧,将对英国和欧盟的经济前景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使广东外部需求面临下滑风险;同时,英国和欧盟经济前景堪忧,给广东企业“走出去”到欧盟国家开展并购投资带来新的机遇。

1、高度重视欧美国家的汇率变化,抓住人民币离岸价格走低的契机扩大出口,提升市场占有率。

随着英国脱欧,短期人民币存在着较大的贬值压力,对美元、欧元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走低。美欧是广东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广东应当抓住人民币走低的机遇窗口,积极组织企业扩大外贸出口。

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拓展新兴市场,促进市场多元化。

2015年,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7777.1亿元,增长7.1%,与广东外贸全年出口0.8%的增幅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6月最新预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6、2017年将增长4.1%和4.6%,东盟等广东外贸增速较快区域仍将维持较快增长。因此,继续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针对贸易增速较慢的新兴国家和地区,采取办好境内外重点展会、利用第三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措施,加大对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开拓力度,力争在这些国家市场中占有较多的份额。

3、抓住英国和欧盟的投资机遇,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鼓励企业赴欧洲投资,尤其是加强与欧洲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合作,扩大销售市场,有效利用欧洲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专有知识、品牌以及人力资本,提高广东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外经贸的质量和效益。

英国脱欧的风险与收益 篇3

这次公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关乎风险、机遇和对消极面的平衡—创业者早晚都要面对这些问题。

我50年前开始从商,在那之后,我创立了很多家公司。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东西,并且将它变成一家欣欣向荣的企业,同时还能在向新行业进军的路上扰乱沉稳的竞争对手,这些都会带来成就感,但还有一些事情比这更让人激动。

我因为敢于冒险而声名远扬—不光是在生意上,我的冒险方式还包括乘热气球、划船和登山。

你可能也已经读过或听过一些我所下的大赌注:我曾签下当时默默无闻的歌手麦克·欧菲尔德(Mike Oldfield),因为我相信《管钟》(Tubular Bells)是一张非常特别的专辑,可以改变整个音乐市场;我曾与波音公司达成租赁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交易,随后成立的维珍大西洋航空只开通了往返伦敦和纽约一条线路,因为我相信人们会选择真正关心乘客的航空公司;我曾在英国预订了摆式列车(注:一种车体转弯时可以左右倾斜摆动的列车,它能够在普通路轨上的弯曲路段高速驶过而无需或者较少减速),虽然当时还没有任何一条线路能够使用它,但我知道,从长远来看,它会提升铁路旅行的效 率。

所有这些都是很棒的赌注!

我也经历过一些失败,比如维珍可乐(Virgin Col a)、维珍新娘(Vi r g in Br ides)和维珍酒吧(Virgin Pubs)。

虽然这些尝试都不怎么成功,但由于我理解了风险的消极面、明白自己在进行的冒险份量有多重,维珍品牌才能够变得更强大。这些能力让我能够平衡诸多与成功相对立、但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问题—例如航空、移动、金融服务与健康产业。这也是我们勇于承担风险并屡次获得成功的原因。

当我们将英国的脱欧公投放在这一视角下审视,就会意识到,它潜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不足以让我们去冒这个险。尽管有些支持者声称这在某种程度上能收复部分英国主权,但退出欧盟给英国带来的可能收益不值得让我们冒这个险。

欧盟成立于1993年,在此之前,英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非常艰难。将团队从英国带到欧洲大陆需要签证和书面材料,还要没完没了地盖章。如果想跨越国界转移货物,你得缴纳高得不可思议的税,还要跨越难以计数的官僚障碍。欧盟的诞生,使英国商人得以更自由地贸易,没有税务,也没有壁垒。

除此之外,人们可以在欧盟之内任何一个国家生活、工作和旅行。成千上万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开拓了视野,从马德里到慕尼黑,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中学习。

维珍公司在英国拥有约5万名员工,而他们所在的部门的贸易遍布全球。我们并不是唯一一家这样的公司:在英国,有大约300万份工作与欧盟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的成员国紧密相关;这个市场中有超过5亿消费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英国一半以上的出口都进入了欧盟其他国家。很多分析师认为,英国脱欧将给英国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很多就业机会将不复存在,英镑也会走低。这个想法充满了风险—太大的风险。

在平衡风险和收益之后,我认为,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退出欧盟都不是英国该冒的险。作为企业家,我不支持它;作为冒险家,我不支持它;作为一个真切关心世上子孙后代的父亲和爷爷,我也不支持它。

英国留在欧盟,不仅仅让欧洲更强大,也让英国更强大。全球化的威胁关乎所有人,年轻人、老人,就像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战争一样,而最好的对策来自于集体。我希望欧盟能一直存在。

上一篇:关于努力实现梦想的好文下一篇:公司庆祝父亲节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