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精选8篇)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1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才和科学技术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08〕50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保障和支撑作用的意见》(浙委办〔2009〕1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通过本办法的实施,今后3-5年,培育150个左右创新人才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能够开展综合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战略性产品的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

第三条

创新团队建设按照“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要求,以同行公认作为评选的基本原则,以人才培育质量和标志性成果水平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四条

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遵循“择优选拔,滚动发展,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创新团队连续给予一定的财政经费资助。

第二章

评选范围

第五条

评选范围: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围绕同一技术领域和研发方向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人才群体。鼓励跨单位整合,集聚优势科技人力资源。第六条

创新团队牵头单位应在浙江省地域范围内。宁波市及所属县市单位作为牵头单位的,所需经费由宁波市财政解决。

第三章

评选条件

第七条

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备履职所需的良好素质。在科研一线工作,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公认度;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充沛的精力领导团队开展工作;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每个团队应明确1名带头人,也可根据需要设立2-3名共同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每年应在团队牵头单位工作6个月以上。

第八条

创新团队应具备合理的人才规模和结构。人数应在20人以上,45岁以下成员不少于1/2,来自企业或基层的成员不少于1/4;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核心成员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是省部级科技成果或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其他成员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提倡创新团队成员的学科交叉、专业多样和能力互补;学风正派,创新团队成员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科研不端行为。

第九条

创新团队应具有稳定的研发方向和较高的创新水平。应在《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科技创新工程和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和战略性产品开发,其研发方向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在相关研发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研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近三年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得到业内公认。

第十条

创新团队应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具有完成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装备基础,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已有的技术发明和研究成果已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并有一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新团队建设应与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发(技术)中心、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等创新载体紧密结合。

第十一条

对归口管理部门、所在地方和单位扶持力度较大、扶持措施扎实,与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平台紧密结合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第四章

申报与推荐

第十二条

创新团队实行带头人申报制。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如实填写《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等申报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推荐上报归口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创新团队内部各组成单位之间应有切实可行的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由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评选条件,对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申报团队进行初选后推荐上报省科技厅。

第五章

遴选程序 第十五条

浙江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遴选、管理的牵头单位,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人力社保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农办、省科协为遴选、管理的参与单位。

第十六条

省科技厅负责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遴选的具体组织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遴选时,负责对各归口管理部门推荐的候选团队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确定为有效候选团队。

第十七条

牵头单位组织省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分领域进行同行评议,以差额无记名票决制的方式产生首轮入围创新团队名单。专家组中省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八条

牵头单位组织相关领域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遴选委员会,听取首轮入围创新团队有关情况介绍及答辩后,以差额无记名票决制的方式产生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议名单,并报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小组。

第十九条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小组负责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议名单及其有关材料在新闻媒体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受理各种书面异议,组织进行核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公示后,建议名单提请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二十条

审定通过的创新团队,由省委、省政府发文命名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

第六章

支持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正式命名的创新团队及其所在单位与省科技厅签订《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合同书》,作为支持与管理的依据。第二十二条

创新团队建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建设周期内,创新团队应按照《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试行)办法》、《浙江省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开展科研工作。建设周期期满后3个月内,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牵头对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效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细则另行制定)。对考核合格的,继续给予后续支持;对考核不合格的,停止资助,并报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取消省重点创新团队称号。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助经费专门用于团队内中青年(一般指45周岁以下)成员的培养,定向用于围绕主攻方向自主设计的项目研究、中青年成员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活动、发放科研劳务补贴以及团队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创新团队建设无关的开支。

第二十四条

专项资助经费由团队带头人负责分配,团队带头人及其核心成员原则上不得使用专项资助经费。创新团队及带头人须遵守法律和财政、财务纪律。专项资助经费用于劳务费开支的比例不得超过总资助额的1/4,特殊情况需提高劳务费开支比例时,须经由依托单位报经省科技厅审核并报省财政厅批准。

第二十五条

创新团队在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和立项。但在建设期内,创新团队成员一般不再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一般项目。创新团队在专项资助经费额度内围绕主攻方向自主设计的一般项目(每个项目的经费额度不得低于5万元),经省科技厅审核后,可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从创新团队专项资金中开支,不再另行给予资助。

第二十六条

创新团队应注重技术成果的市场导向,将知识产权的获取、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的绩效作为成员职称晋升、业绩考核、收益分配的重要指标。

第二十七条

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效作为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创新团队所在单位要了解、掌握创新团队的工作状态,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第二十八条

创新团队带头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所在单位应及时向省科技厅书面报告,经审查后决定是否继续予以支持。

第二十九条

对于创新团队在建设和活动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或个人),将以通报批评或终止项目经费方式进行处理;存在弄虚作假或截留、挪用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创新团队带头人的责任。

第七章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科技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2

一、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 研究制订并落实平台建设的规划和政策。

浙江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方案》, 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来抓。2006年, 浙江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发改、教育、经信等有关部门制定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明确了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 并相继出台了《浙江省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推进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为规范平台运行管理和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二)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2004年底, 浙江省科技厅响应《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要求, 在组织开展科技文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同时, 启动了“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等两个行业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工作。2006年4月, “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等3个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正式启动。2006年11月, 召开了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大会, 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截止目前, 浙江省已启动建设了60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等三类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中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实验动物公共服务等7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新药创制、集成电路设计、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等26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新昌轴承与专用装备、嘉兴毛衫产业、温州低压电器等27个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二、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复建设不利于平台做大做强。

1.财政体制分割造成重复建设。

由于宁波市是计划单列市, 受目前财政体制的制约, 由浙江省财政补贴资助的浙江省级创新服务平台, 在对宁波地区的服务上就受到很多限制, 宁波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也很难整合到省级平台上来。因此, 宁波自2005年以来已先后成立了几十家不同形式的创新服务平台, 在功能上很多与省级创新服务平台相重复。

2.各级政府缺乏统筹造成重复建设

现在除了省级平台外, 一些市也在打造市级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些县 (区) 甚至各个园区也在打造自己的平台。虽然有一些平台是针对各区域特色产业量身打造的, 但也不乏重复建设。

3.市场调节失灵导致重复建设。

现在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层出不穷, 但市场需求有限、服务对象不确定、供给与需求之间衔接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导致了目前平台“小而散”的现象, 达不到规模经济效应, 恶性竞争, 不利于平台能力的提升。

(二) 平台建设存在“重布局、轻运行”现象。

1.平台“造血”功能匮乏。

平台在建设期需要政府财政的投入与补贴, 这是必须的, 但是建设期结束进入运营期后, 如果仍然依赖于财政的持续投入才能维持日常经营的话, 这是不现实的。目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虽然建立了一些零星的收费机制, 但是普遍入不敷出, 一旦财政“断血”就很难维持下去。如何在平台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是各平台目前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财政扶持, 仍然无法建立自身的“造血”功能, 将不利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2.平台有效性亟待提高。

目前有的地方把平台建设当作新的政绩工程, 或者作为争取项目资金的途径, 平台建设的初衷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不少已建成的平台尤其是企业牵头的平台基本是服务于依托单位和所在企业, 企业的盈利性和平台的公益性存在矛盾, 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上牵头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

3.平台的创新服务与整合社会资源链接的能力不足。

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 制约着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 环境配套滞后, 不利于平台健康发展。

1.法制建设不配套。

目前在法律上缺乏解决财政投资建立的大型仪器装备、信息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料等资源“开放、共享”的法律依据, 在创新基础资源开发、保护、共享等方面的立法有所滞后, 难以依法推进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

2.科研体制不配套。

现在国家各项科研课题、重点实验室等的评价、评审, 非常强调申请单位现有科研硬件配置, 包括实验仪器的拥有情况, 这直接影响了各单位参与和利用平台的积极性, 违背了平台建设“不求所有, 只求所用”的宗旨。一些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中权重很重的一项是申请到科研经费的数额, 而大额科研经费中占比最大的又是科研设备的购置。

3.财政体制不配套。

目前, 财政对平台的扶持基本上采用临时性项目方式, 没有经常性项目开支的内容, 如人员工资等, 这就造成了牵头单位配套的平台专职人员工资仍需由牵头单位开支消化, 这无形中增加了牵头单位的负担, 必会造成专职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同时, 对于成员单位的人员来说, 为支持平台的工作而付出的额外工作, 无法在收入上得到应有的补偿, 严重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4.社会意识不配套。

社会上对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以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不够, 缺乏搞好公共服务的动力, 理解不深, 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四) 运行机制僵化。

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建设、运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基础较单薄。如目标考核问题, 特别是一些依托于企业的平台, 为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平台建设的目标, 但是过于频繁的目标调整不利于监控与考核, 并且有可能会与最初的规划发生偏差。目前各类平台中, 院校牵头的执行力不够, 政府牵头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企业牵头的又不能很好地体现公益性。创新服务平台各个成员拥有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组织文化, 这些潜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不合作行为, 致使研发或服务项目失败。所以, 平台是以共同的目标、任务使成员融合在一起, 然而在根据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组织模式以外, 平台的目标实现需要运行机制的加强和完善。

三、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 培育创新资源配置力, 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性。

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与技术、组织机构和环境与基础设施等资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本质上由创新资源在时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动态地组合在一起, 是一个“创新资源集合体”, 这些构成了平台及其运作的基础与前提, 离开了创新资源及其有序而动态的组合, 平台就不可能存在与运作。而任何一个平台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同时平台资源的配置能力、配置方式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效率。从资源的角度分析, 创新服务平台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资源的利用与累积的过程, 也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 差异化构建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创新服务对象所存在的差异性, 行业平台和区域平台应体现不同的特征。在行业平台与区域平台的管理上, 要加强分类指导, 充分关注两者定位的差异性, 使全省创新服务平台整体构架体系的脉络更加清晰, 这样才能既有助于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也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应以促进产品创新和基本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为主, 积极探索可能的技术与产业革命, 由于其自我发展机制尚不成熟, 所以在投入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应以促进过程创新、渐进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为主, 同时积极组织探索可能的新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 由于其自我发展机制较成熟, 所以在投入上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多渠道的筹集。

(三)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1.进一步提供财政支持。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方式是政府直接投资参与技术创新。提供公共物品, 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部分具有战略性的应用研究。一方面,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者, 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战略性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公共物品;另一方面, 政府作为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内在因子, 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平台要在较长时期内生存发展下去, 既需要政府提出明确要求, 同时也要滚动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应的法规制度应该能够跟上, 促使平台的发展。

2.制定相应激励政策。

对服务绩效好的平台的奖励资金应纳入公共财政科技资源统筹管理范围, 对平台开展服务活动的补助等应在当地政府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中列支, 即政府应给予专项资金予以补助社会效益显著、服务质量好、绩效考核优秀的平台;同时补助平台为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和开展服务活动所增加的费用。

3.协调和引导各利益相关体。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既关系到资源利用者和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也涉及到标准兼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只有政府的积极介入, 才能扩大用户参与规模,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充分调动每一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服务水平。另外, 由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关系,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又各自有着不同的行为取向和价值目标, 需要政府加强对人才流动、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协调和引导, 并且形成专门针对平台服务活动的业绩评价和监督机制, 这对提升平台运行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4.加强对平台运行进行监管。

随着创业投资体系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的建立, 政府在平台运作上, 应更注重监督, 加强对经营者行为与绩效进行评价等方面的监督和把握平台的发展方向。按照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实施运作, 把经营和管理权下放给平台。

5.营造共享的社会环境。

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意识,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 宣传和弘扬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的理念, 形成公共资源共享的文化。结合科技宣传活动周、科普活动、知识产权宣传等,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使用率, 宣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开放共享, 创造社会成员参与科技创新和享有使用科技资源的公平机会。

(四) 加强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1.加强和完善服务机制。

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措施, 形成多方位的服务体系。服务机制的加强和完善对于平台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必须很好地体现公共性和服务性。

2.加强和完善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是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主要的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运作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加强成员的沟通。

3.加强和完善信任机制。

建立和加强信任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服务成员之间彼此信任是合作研发和服务能够顺利完成的润滑剂, 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个成员主体共同协作来完成。但是, 由于平台成员的多样性, 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核心资源维持等方面的顾虑, 各自利益驱动存在差异, 难免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行为和心理, 妨碍合作的进行和深入。彼此不信任往往导致“搭便车”现象严重, 机会主义行为产生, 造成成员参与面临较大的道德风险。如果合作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关系紧密, 就可以减少事后监督、彼此讨价还价、签订合约的成本, 也就减少了研发、服务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4.加强和完善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激励机制的加强和完善必须考虑到各个成员、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需求。激励机制要通过利益驱动、优势互补、政策推进、发展需求等因素, 激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提高结盟兴趣, 产生结盟意愿, 巩固联盟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运作方式。

5.加强和完善考核机制。

平台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发展的必然。为激励成员进行后续的研发和服务, 创新服务平台需要建立考核机制, 即对平台的各项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 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对其进行滚动资助的依据, 考核成绩差的平台应该进行改制和完善, 甚至停止运行。考核机制必须严格, 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纪珍, 邓衢文, 高旭东, 赫运涛.系统失灵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26 (9) :16~20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3

暑假到了,孩子们特别盼望能到城里与爸爸妈妈团聚,看看爸爸妈妈打工的城市,感受城市生活。为丰富即将“飞”到城里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惠普留守儿童,浙江省科技馆与浙江日报联合举办“同在一片蓝天下”留守儿童科技夏令营活动,让小候鸟们以“科技小营员”的身份参加科技馆体验、科普基地考察,体验声音的奥秘、神奇的火柴棒等实验小课堂。

参加“同在一片蓝天下”留守儿童科技夏令营活动的孩子们在科普辅导员带领下,体验展品展项、参与科学课堂、加入互动活动、观看特效电影等,还前往了杭城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西溪湿地考察。

这些孩子们大多来自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衢州、丽水,他们的父母从外地来杭州打工,因为没有时间、条件照顾孩子,他们把子女留在了衢州、丽水老家。其中一位参加活动的“小候鸟”詹嘉琳说:“一年到头,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也没有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过。这次浙江省科技馆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体验了科技馆,还和父母在杭州团聚一起去旅游,我玩的非常开心,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说:“让孩子们从小多接触科学知识、多走进科普场所,将会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希望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能走进科技馆,体验科技生活的奥妙。”(编辑:房晶)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4

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科技类主题:物理学与环境。具体要求是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浙江省灰霾气候及其引起的严重现状,选择某一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首先,结合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作用、后果等过程,论述相关物理知识与环境污染的预警、防备、治理的密切关系;然后,利用光学、机械,或电子学等物理学知识,来考虑采取切实有效方法和手段(包括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等,或以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探索观点,或从食品,保健、医疗等角度观察),获得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或构造出模型装置等。我们希望相关的研究工作能够与浙江省的环境现状和科技发展有紧密联系。创新竞赛的成果形式为科技作品,要求附有物理背景、工作原理、技术分析和应用前景等书面材料。此外,仍然保留科技竞赛的传统选题:物理实验仪器之开发与创新。

报名条件:科技创新竞赛分个人组和团体组两种,报名条件分别是,⑴个人组必须为是“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或二等奖获得者;⑵团体组的每组成员最多3人,其中至少1人为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或2人为二等奖获得者。

校内咨询和报名,请发邮件至lingwu@hdu.edu.cn,联系吴玲老师。校内报名截至时间:2014年3月14日

理学院物理系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5

第一章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概述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创新大赛)是面向全省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全省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创新大赛的英文名称为: ZheJiang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英文缩写:ZASTIC)。

一、宗旨

为浙江省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搭建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活动,培养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的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技厅、共青团浙江省委。创新大赛办公室设在浙江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三、举办时间和地点

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终评决赛时间为每年4月。

创新大赛的举办地点由各市、县(市、区)相关机构申请,经主办单位考察确定。

四、活动内容

创新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活动板块,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

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推荐和电脑机器人创意设计竞赛。

展示活动包括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比

赛等。

第二章 创新大赛的组织办法

一、市级竞赛

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全省比赛的基础,市级比赛应参照全省比赛的竞赛规则举行,按照分配名额择优推荐项目参加全省比赛。推荐参加全省比赛的项目必须符合全省比赛的要求。

全省比赛按各市组成代表队,统一组织申报、参赛。

二、名额分配

创新大赛主办单位办公室每年随通知公布各市参加全省比赛的名额分配,各市必须按分配名额及有关比例申报,超过分配数量的不予受理。

各市申报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中,个人项目、高中项目须占50%以上。浙江省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获奖项目按分配名额申报参赛。

三、申报

各市在申报纸质材料的同时,必须组织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内容必须与纸质材料完全一致。逾期未完成网上申报或纸质和网上申报不一致的将视为放弃。材料以邮戳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四、经费

创新大赛组织经费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负责筹集。

各市代表队自行解决本代表队领队的全部费用,以及参赛的学生和科技教师从当地到决赛地点的往返交通费、布展费用等其他费用。

第三章 竞赛规则

第二十四条 根据创新大赛活动内容,制订各项竞赛规则,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规则、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

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一、项目分类

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按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研究领域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行为与社会科学等5个领域。

二、研究领域分类

1.物质科学(MS)——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及其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如:物质的状态及变化,力的作用和运动,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守恒等。

2.生命科学(LS)——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包括生命的起源、进化、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如: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动物和植物),生命的主要特征(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人体和健康等。

3.地球与空间科学(ES)——研究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和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和生命活动等自然现象与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矿物学、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如:地球与太阳系,自然资源与资源再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保护等。

4.技术与设计(TD)——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实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机械、航空、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5.行为与社会科学(SO)——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和动物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人种学、语言学、城市问题等。

6.电脑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指以各种智能机器人套装器材或学生自行开发制作的机器人的控制部件为核心,包含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传感器及机械结构等外围部件的一系列完整的工程设计、制作。学生们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控制部件可编程控制及对声音、温度、光线等环境因素能感应、判断并动作的特点,对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事物等进行模拟、优化和改进,并加入自己的创意设计和动手制作,使其成为一件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工程设计、制作。

三、申报者和申报项目

1.小学生项目申报者为:现就读于六年制(或五年制)小学(或九年制学校1-6年级)的在校学生。

2.每名学生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3.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4.对集体项目的要求:

(1)集体项目的申报者不得超过3人,并且必须是同一地区(指同一城市或县域)的小学生合作项目。

(2)集体项目不能转为个人项目,新成员不能在研究及参赛半途中加入到一个集体项目中。每名成员都须全面参与项目,熟悉项目各方面的工作,最终研究成果应该反映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3)每个集体项目应确定一名第一作者,其他为署名作者。在项目申报时,所有成员的信息资料均应在申报表中填写。

5.连续多年的研究项目,如曾经参加过以往的创新大赛,再次以同一选题申报参赛时,本次参赛的研究工作需持续一年以上,申报材料必须反映最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6、不接受申报的项目: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项目。(2)涉及食品技术、药品类的项目。

(3)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不接收针对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发疹伤寒等的病原体、真菌、寄生虫)、所有的人体或动物离体组织,包括器官、未消毒的牙齿、血液和其他体液进行研究的项目。

(4)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

7.每个项目最多只能申报三名辅导教师。

四、申报材料

1.申报书:申报者需按照竞赛有关要求,认真填写申报书。申报书必须是大赛主办单位提供的当年的标准申报书,并且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

2.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选手必须自行或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对类似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3.项目研究报告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项目研究报告,如果需要提交附件材料,复印件即可。

4.证明材料:项目涉及下列内容的还须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1)医疗保健用品,由省级以上相关医疗科研部门开具临床使用鉴定。(2)动物、植物新品种,由省级以上农科部门开具证明,证明确为培育和发现的新品种。

(3)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由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项目在研究过程没有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五、申报办法

1.邮寄申报:由市级组织机构统一邮寄申报。申报需邮寄申报书原件一份、申报书复印件两份、研究报告八份、查新报告原件一份,用一个档案袋封装,并将申报书第一页复印后张贴在档案袋正面,申报书与项目材料不能装订在一起。

2.网上申报:由市级组织机构向申报者提供申报序列号,申报者按照相关要求在网上进行申报。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与邮寄的纸质材料内容相同。网上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查新报告、项目研究报告及附件资料。网上申报资料必须控制在系要求的大小范围内,否则无法上传。

六、评 审

1.评审标准:“三自”和“三性”原则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4)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5)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6)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在依据“三自”和“三性”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水平,需要从项目涉及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四个方面进行评审。重点考查项目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从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进行评审: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初评:于每年的3月进行,以审阅申报材料为主,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和科学性审查。在对所有项目申报进行全面审阅的基础上,选拔一定比例的项目入围参加终评决赛。

3.终评:于每年4月进行,除审阅材料外,评委要对参赛学生进行项目问辩,结合技能测试和素质测评成绩,确定项目所获奖项。

七、参加终评决赛

1.终评决赛包括公开展示、项目问辩等活动。获奖等级将根据参赛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综合成绩确定。

2.参加终评决赛的学生必须是经初评入围决赛的项目作者,入围决赛的项目作者如不能参加终评,将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

3.终评展示按市进行布展。

4.参赛学生负责所需参赛材料的携带、布展、保管和维修,有义务参加大赛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义务为参观公众对本人项目进行讲解。

5.每个参赛项目应制作项目展板一块。展板尺寸为高120CM、宽90CM。组委会负责提供场地、展板、展台、电源和照明,其它用品和必要的防护设备均需自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不得在展位展出;用电电压不得超过220伏;参展物品体积不宜过大,长、宽均不得超过1.5米,高不得超过2米,重量不超过100公斤。项目展示必须选手根据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想象和创意自行设计、现场动手制作,禁止整版喷绘或将已经提前做好的直接带进会场展示,对不符合规定的将影响参赛成绩或取消参赛资格。展示内容中不得出现指导教师、媒体报道、申请或已获专利、专家评价、以往获奖及其他未经授权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等,否则将不能参加终评。

6.终评决赛时,有实物的项目,必须将实物作品带到现场展示,并在项目问辩时向评委介绍。

八、表彰和奖励

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按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参赛项目进行评选,根据评审标准,最终确定一、二、三等奖。各奖项的获奖比例约为:一等奖15%、二等奖35%、三等奖50%,并根据全国分配的小学生名额,择优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创意项目将列入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评选,优秀项目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

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一、项目分类

中学生项目按项目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年龄段分为初中项目和高中项目;按研究学科分为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医药与健康学、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13个学科。

二、学科分类及学科认定

(一)学科分类

1.数学(MA)——指形式逻辑或各种数字及代数计算的开发,以及这些原理的应用,包括微积分、几何、抽象代数、数论、统计学、复数分析、概率论等。

2.计算机科学(CS)——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工程设计与开发,包括互联网技术及通信、计算机制图技术(包括人性化界面),仿真/虚拟现实技术,计算科学(包括数据结构、加密技术、编码及信息理论)等。

3.物理学(PH)——指能量及其与物质作用的原理、理论和定律,包括固态物理、光学、声学、粒子、原子物理、原子能、等离子体、超导体、流体和气体动力学、热力学、半导体物理学、磁学、量子物理学、力学、生物物理学等。

4.地球与空间科学(ES)——包括地质学、矿物学、地貌学、海洋学、气象学、气候学、天文学、洞穴学、地震学、地理学等。

5.工程学(EN)——指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及实际应用的项目,包括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摄影工程、音响工程、汽车工程、船舶工程、制热与制冷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工程等。

6.动物学(ZO)——指对动物的研究,包括动物遗传学、鸟类学、鱼类学、爬虫学、昆虫学、动物生态学、古生物学、细胞生理学、生理节律学、畜牧学、细胞学、组织学、动物生理学、无脊椎动物神经生理学、无脊椎动物研究等。

7.植物学(BO)——指植物生命的研究,包括农业科学、农业经济学、园艺学、林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溶液培养、海藻等。

8.微生物学(MI)——指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真菌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9.医学与健康学(ME)——指对于人类及动物的疾病和健康的研究,包括牙科学、药理学、病理学、眼科学、营养学、公共卫生学、儿科学、皮肤学、过

敏反应、语言与听力等。

10.化学(CH)——指对物质性质和组成以及其所依从的规律的研究,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不含生物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化学、塑料、燃料化学、杀虫剂、冶金学、土壤化学等。

11.生物化学(BI)——指生命活动进程中的化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光合作用、血液化学、蛋白质化学、食物化学、激素等。

12.环境科学(EV)——指对于空气、水及土地资等源污染源及其控制的研究、生态学等。

13.行为与社会科学(SO)——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和动物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人种学、语言学、城市问题等。

14.电脑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指以各种智能机器人套装器材或学生自行开发制作的机器人的控制部件为核心,包含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传感器及机械结构等外围部件的一系列完整的工程设计、制作。学生们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控制部件可编程控制及对声音、温度、光线等环境因素能感应、判断并动作的特点,对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事物等进行模拟、优化和改进,并加入自己的创意设计和动手制作,使其成为一件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工程设计、制作。

(二)学科认定

1.涉及制作和设计的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和制作,项目应属于工程学;项目虽是设计和制作,但目的是用其收集获得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则该项目应属于所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2.涉及动植物生活环境的项目:项目研究的是河流或池塘中的动植物生活环境,则不属动植物学而应属环境科学。

3.涉及动植物化石的项目:项目研究的是史前植物化石,应属植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史前动物化石,应属动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地质年代,应属地球与空间科学;项目研究的是贝壳化石的化学组成,应属化学。

4.涉及火箭及飞行器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火箭及飞行器燃料,应属化学;项目研究的是使用火箭及飞行器作为气象仪器的运载工具,应属地球与空间科学;项目研究是计算火箭及飞行器的轨道,应属物理学;项目研究的是火箭及

飞行器加速度对小鼠的影响,应属医学与健康学。

5.涉及遗传学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DNA,应属生物化学;项目研究的是植物杂交遗传,应属植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大肠杆菌的遗传学,应属微生物学。

6.涉及维生素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机体对维生素如何处理,应属生物化学;项目研究的是有关维生素的分析,应属化学;项目研究的是维生素缺乏的影响,应属医学与健康学。

7.涉及晶体学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晶体的组成,应属化学;项目研究的是晶体的对称性,应属数学;项目研究的是晶格的结构,应属物理学。

8.涉及语言和听力的项目:如项目研究的是阅读障碍,应属社会科学;项目研究的是助听器,应属工程学;项目研究的是失语症应属医学与健康学;项目研究的是语音,应属物理学;项目研究的是耳的结构应属动物学。

9.涉及放射能的项目:项目研究的是使用同位素跟踪,可以是生物化学、植物学、医学与健康学以及动物学;项目研究的是对放射能进行测量,可以是地球与空间科学或物理学;项目研究的是放射能监测仪器的设计和制作,应属工程学。

10.涉及空间科学的项目:很多的项目涉及空间科学但并不归属与地球与空间科学。如失重对植物的影响,应属植物学;失重对人的影响,应属医学与健康学;开发一种封闭环境的太空舱系统应属工程学。

11.涉及计算机的项目:如果计算机只作为工具使用,项目应属于其研究的学科领域;如使用计算机计算火箭轨道,应属物理学;计算某一无机化学反应的产热,应属化学;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应属行为与社会科学。

三、申报者和申报项目

1.中学生项目申报者为:现就读于三年制(或四年制)(或九年制学校7-9年级)初中、高中(包括中等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的学生。

2.每名学生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3.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4.对集体项目的要求:

(1)集体项目的申报者不得超过3人,并且必须是同一地区(指同一城市或县域)、同一学历段(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合作项目。

(2)集体项目不能转为个人项目,新成员不能在研究及参赛半途中加入到一个集体项目中。每名成员都须全面参与项目,熟悉项目各方面的工作,最终研究成果应该反映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3)每个集体项目应确定一名第一作者,其他为署名作者。在项目申报时,所有成员的信息资料均应在申报表中填写。

5.连续多年的研究项目,如曾经参加过以往的创新大赛,再次以同一选题申报参赛时,必须反映最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6、不接受申报的项目: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项目。(2)涉及食品技术、药品类的项目。(3)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

7.每个项目最多只能申报三名辅导教师。

四、申报材料

1.申报书:申报者需按照竞赛有关要求,认真填写申报书。申报书必须是大赛主办单位提供的当年的标准申报书,并且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

2.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选手必须自行或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材料,复印件即可。

4.证明材料:项目涉及下列内容的还须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1)医疗保健用品,由省级以上相关医疗科研部门开具临床使用鉴定。(2)动物、植物新品种,由省级以上农科部门开具证明,证明确为培育和发现的新品种。

(3)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由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项目在研究过程没有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五、申报办法

1.邮寄申报:由市级组织机构统一邮寄申报。申报需邮寄申报书原件一份、申报书复印件两份、研究报告八份、查新报告原件一份,用一个档案袋封装,并将申报书第一页复印后张贴在档案袋正面,申报书与项目材料不能装订在一起。

2.网上申报:由市级组织机构向申报者提供申报序列号,申报者按照相关要求在网上进行申报。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与邮寄的纸质材料内容相同。网上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查新报告、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网上申报资料必须控制在系统要求的大小范围内,否则无法上传。

六、评审

1.评审标准:“三自”和“三性”原则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4)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5)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6)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2.初评:于每年的3月进行,以审阅申报材料为主,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和科学性审查。在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全面审阅的基础上,选拔约50%的项目入围参加终评决赛。

3.终评:于每年4月进行,除审阅材料外,评委要对参赛学生进行项目问辩,结合技能测试和素质测评成绩,确定项目所获奖项。

七、参加终评展示

1.终评决赛包括公开展示、项目问辩等活动。获奖等级将根据参赛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综合成绩确定。

2.参加终评决赛的学生必须是经初评入围决赛的项目作者,入围决赛的项

目作者如不能参加终评,将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

3.终评展示按市进行布展。

4.参赛学生负责所需参赛材料的携带、布展、保管和维修,有义务参加大赛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义务为参观公众对本人项目进行讲解。

5.每个参赛项目应制作项目展板一块。展板尺寸为高120CM、宽90CM。组委会负责提供场地、展板、展台、电源和照明,其它用品和必要的防护设备均需自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不得在展位展出;用电电压不得超过220伏;参展物品体积不宜过大,长、宽均不得超过1.5米,高不得超过2米,重量不超过100公斤。项目展示必须选手根据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想象和创意自行设计、现场动手制作,禁止整版喷绘或将已经提前做好的直接带进会场展示,对不符合规定的将影响参赛成绩或取消参赛资格。展示内容中不得出现指导教师、媒体报道、申请或已获专利、专家评价、以往获奖及其他未经授权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等,否则将不能参加终评。

6.终评展示时,有实物的项目,必须将实物作品带到现场展示,并在项目问辩时向评委介绍。

八、表彰和奖励

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按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参赛项目进行评选,根据评审标准,最终确定一、二、三等奖。各奖项的获奖比例约为:一等奖15%、二等奖35%、三等奖50%,并根据全国分配的初、高中名额,择优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创意项目将列入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评选,优秀项目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推荐标准

一、项目分类

科技辅导员项目按项目类型分为科技发明类、科教制作类、科技教育方案类。科技发明类:分为发明项目、实用新型项目、外观设计项目三种。科教制作类: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其它类共五种教学类科教制作项目。

科技教育方案类:分为科技教育教学类项目(科学课等)和科技教育活动类项目。

二、申报者和申报项目

1.科技辅导员项目的申报者为: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含科学教师),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室)、各级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场所的专兼职科技教育工作者及从事科技教育工作的社会人士等。

2.每个申报项目只能有一名申报者,不接受集体项目申报。3.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参赛项目。

4.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

5.连续多年的研究项目,如曾经参加过以往的创新大赛,再次以同一选题申报参赛时,必须反映最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6.不接受申报的项目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项目;(2)涉及食品技术、药品类的项目。(3)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

三、申报材料

1.申报书:申报者需按照竞赛有关要求,认真填写申报书。申报书必须是大赛主办单位提供的当年标准申报书,并且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

2.项目报告:参赛项目应根据项目类别提供项目报告。

科技发明类、科教制作类项目需提交与项目相关的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科技教育方案类项目需提交由科技辅导员本人设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方案。

科技教育方案的基本要素包括:(1)方案的名称

(2)方案的背景(需求分析)与目标(3)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人数(4)方案的主体部分:

a.活动内容

b.难点、重点、创新点

c.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场所、资料、器材等)d.活动过程和步骤

e.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f.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g.效果评价标准与方式

h.对青少年“益智、养德”等方面的作用

3.证明材料:项目涉及下列内容的还须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1)医疗保健用品,由省级以上相关医疗科研部门开具临床使用鉴定。(2)动物、植物新品种,由省级以上农科部门开具证明,证明确为培育和发现的新品种。

(3)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由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项目在研究过程没有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4.查新报告:科技发明类项目应提供由专业部门出具的专利查新报告。

四、申报办法

1.邮寄申报:由市级组织机构统一邮寄申报。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申报时需邮寄申报书原件一份、申报书复印件两份、研究报告三份、查新报告原件一份,用一个档案袋封装,并将申报书第一页复印后张贴在档案袋正面,申报书与项目材料不能装订在一起。

2.网上申报:由市级组织机构向申报者提供申报序列号,申报者可按照相关要求在网上进行申报。网上申报的内容必须与邮寄的纸质材料内容相同。网上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项目报告、查新报告及其他附件材料。网上申报的资料必须控制在系统要求的大小范围内,否则无法上传。

五、评审原则

1.科技发明类项目评审原则

(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自己设计和研究:发明项目中主要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项目的主要依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亲自获得。

(3)自己制作:发明的实物或制作的模型,作者本人必须参与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

(4)科学性:项目的科学理论依据可靠、技术方案合理。

(5)创新性:项目在申报日之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由他人申请专利并记载于相应的专利申请文件中;项目与现有的成品、技术相比,有突出、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6)实用性:指该项发明能够制造、使用,具有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科教制作类项目评审原则

(1)自己选题:制作选题必须为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2)自己设计:实质性的改进部分应由本人设计。(3)自己制作:本人应参与力所能及的全部制作。

(4)科学性:该项制作克服了现有成品的某些缺陷或不足,比现有成品更趋合理。

(5)先进性:该项制作与现有成品相比,在材料、工艺、手段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

(6)实用性:该项制作与现有成品相比,在制造、成本、使用效果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改进,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方面,有显著进步。

3.科技教育方案类项目评审原则

(1)教育性。符合科技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青少年有较大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空间,能启迪青少年主动学习,能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有利于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青少年对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思考,有利于青少年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方法、创新能力的养成。

(2)创新性。内容、过程或方法的设计有创意;整个教学或活动的构思新颖、巧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可行性。符合方案设计对象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具备方案实施的必备条件;便于在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不增加青少年的负担。

(4)示范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着重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便于推广普及。

(5)完整性。活动过程完整;实施步骤清晰、具体。

六、推荐办法

主办单位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人员,根据上述标准办法择优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七、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推荐 1.申报条件

(1)申报者必须有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参加本次大赛。

(2)申报者必须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经历并取得优异成绩、具备一定科学教育和科技活动经验。

(3)申报者对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正确的理念和认识。2.申报程序及申报材料

(1)项目作者在申报参赛项目的同时,可自愿申请参加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

(2)申报者所在学校应审核申报书中所填内容。确认同意推荐其参加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活动。

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规则

科学幻想绘画是指少年儿童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未来的人类生产、生活的情景。

一、申报者

省创新大赛举办当年4月1日之前,凡年龄为5-14周岁的少年儿童,独立完成相应科幻画作品,均可向当地竞赛组织机构申报参赛。

二、参赛作品

1.参赛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绘画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绘画类的其它美术品与工艺品。

2.参赛作品一律在规格为4开的纸质或是其它材料上绘制。作品要求干净、整洁。

3.所有作品绘制完成后,均需按要求拍摄成电子版照片,并保存好原始作品。

4.参赛作品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参赛。

5.参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作品,违者一经发现,将被取消资格。6.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参赛:(1)出现科学性错误的;(2)画幅尺寸不符合规定的;(3)把科学和神话混淆的;(4)引入神鬼迷信故事内容的。

三、申报材料

1.申报书:必须是大赛办公室提供的当年的标准申报书。

2.参赛作品:对原始作品拍摄的电子版照片,照片文件格式一律要求为jpg格式,文件大小一律在2MB之内,否则会影响评审效果,超过2MB将无法进行申报。

四、申报方法

各市根据有关标准和名额分配,按市级评选的排序向省创新大赛办公室进行申报。

1.实行网上申报,申报者须凭下发的授权号在“浙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进行网上申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申报。

2.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需邮寄纸质材料至省创新大赛办公室,包括科幻画原始作品以及申报书二份,并且需将申报书复印后张贴在科幻画的背面

3.获得终评参展资格的优秀作品需按相关要求邮寄原始作品至组委会

五、评审 1.评审标准

(1)想象力:选题、创意和新颖程度。(2)科学性:科学依据、逻辑思维。

(3)绘画水平:画面设计、色彩处理、绘画技巧。

2.所有作品全部实行网上评审,即评审网上申报的电子版作品。并对邮寄的申报书进行资格审核。

3.经评委会评审,评出在参加省创新大赛期间参加展示的优秀作品。

六、优秀作品展示

经评委会评审,获得在全省比赛期间参展资格的优秀作品在大赛期间进行公开展示。展示作品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布展。

七、表彰和奖励

评委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奖项的获奖比例约为一等奖15%,二等奖35%,三等奖50%,获得一等奖的科幻画将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技实践活动。

一、活动学科分类

1.物质科学(MS)——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及其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如:物质的状态及变化,力的作用和运动,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守恒等。

2.生命科学(LS)——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包括生命的起源、进化、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如: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动物和植物),生命的主要特征(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人体和健康等。

3.地球与空间科学(ES)——研究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和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和生命活动等自然现象与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矿物学、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如:地球与太阳系,自然资源与资源再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保护等。

4.技术与设计(TD)——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实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机械、航空、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5.行为与社会科学(SO)——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和动物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人种学、语言学、城市问题等。

6.其他(OT)——不属于上述五类学科的其他活动。

二、申报者

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在校小学、中学(包括中等师范学校、专业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生群体,形成科技实践活动成果者,均可以实施群体或小组的名义,向当地竞赛组织机构申报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或指导机构不

得以申报者的身份出现。

三、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

1.明确的选题目的。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可行性,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青少年通过活动学习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当地教育、生产、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2.完整的实施过程。活动在实施时,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总结评价。

3.完整的活动内容。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参加人数)、活动照片、新闻报道等。

4.确切的实施结果。由活动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以文字的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文字应简练,可根据实际情况辅以必要的图片加以说明。在上报之前,各地应对该结果的可靠性加以确认。对于学校以上的实施单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应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

5.实际收获和体会。包括青少年参加活动的体会、活动的宣传教育覆盖面,活动体现的社会效益,对今后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四、申报材料

(1)申报书:必须是大赛办公室提供的当年的标准申报书。(2)活动报告:50页以内,大小在2MB以内。(3)其他附件:大小在2MB以内。

五、申报办法:

各市根据有关标准和名额分配,按市级评选的排序向创新大赛组委会进行申报。

(1)实行网上申报,申报者须凭下发的授权号在“浙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进行网上申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申报。

(2)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需按要求邮寄纸质材料四份,包括(活动报告、活动照片、活动记录等原始纸质材料)、申报书二份至省创新大赛办公室。

六、评审 1.评审标准

(1)真实性。活动符合参与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符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有完整的实施过程和活动内容,有真实的活动记录和客观的活动总结等。

(2)示范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围绕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活动设计和组织形式科学、有新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利于推广普及,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3)教育性。活动符合教育规律,能够对参与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参与者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4)完整性。活动已经完成或阶段完成。活动过程清晰,有明确的活动目标、系统周密的活动计划、实施步骤和活动结果。

七、优秀活动展示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示,以市为单位展示。每项活动一块展板,展板尺寸为:宽95cm,高150cm。

八、表彰和奖励

评委会从各市推荐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大赛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各奖项的获奖比例约为一等奖15%,二等奖35%,三等奖50%,并择优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

第四章 附 则

一、参赛者向主办单位提交作品即表示其完全按照本章程参加浙江省创新大赛的活动,其所有的参赛行为都受本章程的约束。参赛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及学校、家长等必须服从评审委员会的决议,否则将取消有关获奖资格。

二、知识产权保护: 1.参赛者申报的项目不得侵犯其他第三方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名誉权或其他任何合法权益。

2.参赛者申报的项目所包含的任何文字、图片、图形、音频或视频资料,均受版权、商标权和其它所有权的法律保护,未经参赛者同意,上述资料不得公开发布、播放。

3大赛主办单位有权对参赛项目进行作品汇编的出版、发行使用等。

三、免责声明: 1.对于因不可抗力或不能控制的原因影响到浙江省创新大赛的举办,主办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将尽力减少因此而给参赛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2.因参加浙江省创新大赛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侵犯第三人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由参赛者承担,主办单位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技术报告 篇6

3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时间:技术报告年×月×日××××

注意:不同的技术领域可以有不同的技术报告,此技术报告模板是较为通用的格式,但不应完全受到束缚,此格式仅作参考。

一、概述

说明:该部分主要描述根据任务书要求,项目将涉及那些领域的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以及研究简述。

二、设计与实现

说明:该部分主要描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总体技术路线及其实现情况。

三、关键技术

说明:该部分描述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

四、技术要点总结

(此处正文)

六、技术展望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7

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成效显著。从2008年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央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的意见》以及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保障和支持作用的意见》的精神,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针对浙江籍院士多而在浙江工作的院士少、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强烈的现状, 在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浙江省科协与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经信委、科技厅、教育厅、人保厅、财政厅等部门合力有序地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 (以下简称工作站) 建设工作。经过4年来的努力, 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共建站252家 (其中省级站53家) , 签约院士190名 (其中省外院士171名, 外籍院士3名) , 共有1 700余人次的院士专家及其团队进驻工作站, 累计举行地方和行业发展战略咨询活动50余场次, 签订科技研发项目600项, 有效转化成果近300项。主要成效可归纳为“四个一批”:一是柔性引进了一批院士专家高端人才, 推进了浙籍院士与专家的回归。170多名外省的院士加盟浙江省, 成为浙江省的“编外院士”, 其中多数是浙籍或在浙江工作、学习过的院士, 因而被形象称为“浙籍院士回归工程”, 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智高点”。二是共同搭建了一批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平台, 推进了多方主体的协同创新。通过院士直接引进了一批国家级大院名校及创新团队参与浙江省企业科技创新, 如杭州通过建站引入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研究中心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并建立了相应的研发基地;依托院士专家所在院所的科技资源改造是提升建站主体的研发机构, 增强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如海圣压力器械公司依托邱贵兴院士工作站筹建了绍兴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三是合作攻关破解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推进了建站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宁波东方集团在黄崇祺院士团队的主持下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大长度、大截面高压电等级”光电复合交联海底电缆研发基地, 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 研制了我国第一线110 k V光电复合交联海底电缆, 打破了国际封锁。工作站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动力”。四是联合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人才, 推进了科技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依站办学”实行传帮带, “借站留学”把企业人才送到院士所在院所深造, “驻站求学”则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就地培养。如李依依、费维扬、张齐生院士相继在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并与工作站实现联合互动的培养新模式, 出站博士多数留在了建站企业。

此项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国科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继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和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后,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第二次对工作站建设作重要批示, 浙江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给予肯定, 作出批示, 提出要求。中国科协陈希书记来浙江省调研工作站建设并提出了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新要求, 书记处张勤书记来浙江调研时也肯定了浙江省科协在工作站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经验。2012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与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两办”《意见》) , 省编委正式批复成立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 省财政将以奖代补的省级工作站经费纳入预算, 并与省科协联合下发了《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省委人才办还对省级有关部门进行了“两办”《意见》的任务分解。所有这些, 不仅凝聚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工作站建设的关心支持, 也为浙江省工作站建设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特色鲜明。一是以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 着力构建直接为企业服务的高端智力创新平台。现在的创新平台和载体很多, 工作站如何实现差异化, 贯穿浙江省科协工作的始终, 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三五七”的建设思路, 即:“三共同” (共创平台、共建机制、共谋发展) , “五平台” (引进高端智力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战略咨询与信息交互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 “七原则” (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项目为纽带、实质性合作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内生驱动为根本等) 。对工作站的这些理解与定位逐步得到了院士专家和企业的认可与肯定, 为工作站建设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二是以“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和“有为才有位”的理念, 竭力打造具有科协特点、浙江特色的科协服务创新品牌。科协具有人才荟萃和组织网络化的优势, 但缺乏资金、项目、政策等手段, 举党委人才办、组织部的旗, 与科技、人才、教育、财政、经济等部门合作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方式, 既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 又可以争取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而在理念上坚持有作为才有地位, 不仅使这项工作逐步得到了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关心、支持, 解决了机构、人员、经费及政策措施上的诸多瓶颈, 而且也使这项工作进入了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之中。目前,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技术创新试点省份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人才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与考核中都已将工作站建设列入。三是以制度、管理的顶层设计为保障, 努力构建服务工作站和院士专家的长效机制。由于工作站建设是自下而上推动的, 是从院士行活动逐步演化而来的, 故缺乏整体布局、长远规划, 也没有其他创新平台那样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此浙江省科协从一开始就依靠并联合省级有关部门以协调小组的名义下发实施意见, 并逐步探索管理办法、评审认定办法, 以及考核办法等, 及时指导各地和工作站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各地也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推动方式和工作站管理模式。特别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两办”《意见》印发以后, 不少地方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及管理办法。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也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

工作站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 工作站建设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正式确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明确, 我国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 而是必须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因此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加快科技创新, 向人才要“红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不仅对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还对科协所属学会组织 (即科技社团) 提出了“三个发挥作用”的具体任务, 这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文件形式第一次明确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可以发挥重要的职能和作用。可以说, 工作站建设是科协及学会组织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与抓手, 如何进一步推进并更加富有成效, 是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换句话说, 如何建立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内生性的引导、推进、激励与服务机制, 促进高端智力集聚浙江、浙江籍院士专家回归、推动浙江创新发展, 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切实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按照新的形势要求提升认识、丰富内涵、科学指导、优化运行、形成机制, 工作站建设就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就会被其他协同创新平台和新的产学研用合作形式所取代。此外, 工作站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区域协调、部门合力、内生驱动、上下互动还需要强化, 部分建站主体对工作站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 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建设意见, 相应的政策、环境、载体、途径、保证等还不够明确, 这些也是制约工作站建设的因素。因此, 工作站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进一步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一是对工作站及其建设的认识要有新的提升, 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目前, 浙江省的工作站建设已从过去的面上推进与数量扩张进入到内涵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对工作站的内涵与本质也要有新的认识, 要与时俱进。过去认识的高度不够, 甚至还有误区。这与这项工作是基层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缺乏及时的总结提炼有关。发展到今天, 工作站建设已经不是前些年单纯的院士行, 也不只是单向的技术推广、一次性的项目合作和被动的成果转化, 而是在供求对接的基础上、院士专家团队与企业的紧密“联姻”, 发展成为基于院士及团队与企业双方内生驱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并且在合作内涵与职能上已拓展提升到发展战略咨询、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国家重大专项合作承接、高层次创新人才合作培养, 许多工作站已成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核心, 从而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部分建站院士也已经进入从点到面、从技术合作到投资经营机制的综合性合作, 实现了一些地区或行业共性技术的共享。这正是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其他创新平台单向性、被动性、短期性、间接性的不同所在, 特别是发展战略咨询、合作培养人才的职能和直接无缝对接、双向内生驱动、互动互利协同创新的特点是其他创新平台所不具有的。

从本质上讲, 工作站是有助于推动形成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是基于内生驱动的产学研用的有机统一。这符合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是符合国家推进创新的路径与政策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双方有效需求为导向、以内生驱动为动力, 就是要通过院士团队把高校、研究院所、其他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或创新要素与企业的资本、技术及其经营机制相聚合, 因而能够形成高效的协同创新系统。作为高端智力人才, 院士是企业推进技术创新, 实现“两富”现代化浙江的最大潜力、优势之一。浙江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需要更加重视并发挥院士“智高点”的引领作用。其实, 院士及其团队就是一座“金矿”, 院士及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所构建的工作站平台可以做到3个能够:一是能够汇集一流的专家和富有潜力的后备力量, 使相关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从而起到了“聚宝盆”的作用;二是能够搭建高水平、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交叉综合的战略决策咨询平台, 使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 从而起到了“航向标”的作用, 引领企业发展;三是能够突破传统体制并穿越高校、院所、政府与企业的边界而推进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应用, 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智本和资本的交融。工作站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平台、智本与资本交融的载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会进一步增强推动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也就弄清楚了工作站是一种怎样的协同创新组织形式或合作模式, 应该如何推动院士团队与企业结成基于有效需求和内生驱动的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两办”《意见》, 今后要在浙江省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等, 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团队, 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平台, 形成一套有利于吸引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对此, 工作站建设不仅是有效的载体, 也是重要的抓手。

二是工作站建设的内生驱动与工作推动机制建设要有新的推进, 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如上所述, 工作站建设是实践中自发产生的, 又是主要由科协来推动的, 缺乏顶层设计, 各方面的认识也有差异, 有先天不足。因此, 一方面要继续以“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 集中各部门的职能与优势, 在党委人才部门的旗帜下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切实落实各部门对工作站支持扶持的政策与措施。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工作站建设与发展, 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成熟一家建一家, 不攀比、不求数量、更不能徒有形式, 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院士团队建站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数量控制;申请建站的单位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有内在的有效需求, 还要对区域、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带动、产业集聚与提升、科技辐射与推动作用, 从而放大工作站的成效;此外, 还要完善工作站申报认定、绩效考核、表彰激励、动态管理的制度与方法, 健全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引导各方自律, 努力提升工作站建设的水平, 确保富有成效和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建站主体, 不仅要为院士专家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工作站为平台、以院士团队为旗帜, 有效整合各方的科技资源、吸纳凝聚各方面的创新要素, 在与院士团队的合作上形成互动互利、协同协作、集聚集成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工作站建设已有4年实践和探索, 企业与院士团队的合作在形式上也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模式, 没有最好、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适用就是最好的。当然, 作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企业主体、有效需求、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就是基本的关键词。其实, 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作为企业在科技创新合作中的有效需求就是指企业既有合作创新能力又有合作动力的需求, 而院士及其团队不仅具有技术供给的能力, 更有研发成果工程化、市场化的需求。浙江省科协的任务就是要在二者之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 并为使双方的交易成本最低提供服务。下一步还要推进工作站与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创新团队乃至专业研究生培养等创新平台 (载体) 的相互促进, 优势互补。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 可以为工作站建设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条件。

浙江省科技创新建设 篇8

据介绍,这十项举措主要有成立领导小组、召开视频会议、制定行动计划、制订考核办法、下发实施意见、设立专题简报、开展专题调研、开展集中宣传、开展专项辅导、组织交流推广等。

这十项措施中最令大家关注的便是,省地税局出台贯彻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税收配套政策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要求全省各级地税系统加大对浙商创业创新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为浙商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是为回归浙商企业和拟回归浙商项目实施个性化服务。在浙商创业创新重点服务对象中,建立联系点和责任人制度,以满足浙商创业创新项目个性化需求为主旨,坚持政策招商和服务招商并举,根据浙商创业创新项目个性化的政策需求,提供一对一、贴身式的服务,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涉税政策问题。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辅导。以第21个全国税收宣传月为契机,集中开展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税收政策宣传活动,把政策服务作为重点,全面提速增效,做到三个到位:宣传到位、辅导到位、落实到位。

三是切实抓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牢固树立“不落实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思想,切实增强税费政策落实的导向性、联动性和有效性,结合提速增效,优化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进行税收减免的审批(备案)和退库工作。

上一篇:地理研修心得下一篇:小学教师学习治国理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