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共7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
2、让学生总结总分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重难点: 了解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读质疑
1、大声朗读课文1-3自然段,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
2、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部分。
三、小组交流
1、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2、小组汇报。
四、展示点拨
1、学生汇报。
2、全班交流,适时出现下列句子感悟猫的性格。(1)、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2)、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3、感悟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写猫的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六、小结反思
1. 复习巩固生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了解课文内容, 能感受到夏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阅读, 适当的积累语言。用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学的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学准备
课件、贴图。
四、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师戴着花仙子的头饰说:你们好!我是花仙子。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很多美丽的花朵, 你们想得到它吗?只要大家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就能得到我篮子里美丽的花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奖品,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复习生字
我的家在“荷花池”, 那里很美很美, 下面就带同学们到我的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荷花池) 咦?同学们, 这些荷叶上的生字你们会读吗?
3. 读文、感悟
(1) 看图感受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美吗?那我们全班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第一段吧。
(2) 读课文第二段理解感悟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有很多朋友也闲不住了, 你们看谁来了?
老师想请一位喜欢小水珠的同学来读第一段, 看看小水珠都说了什么了?
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3)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贴小蜻蜓图)
大家读得真不错, 荷叶这么美, 荷塘这么好玩, 小蜻蜓也飞来了, 你们瞧。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读第三段吧。
(4) 学生自学四、五段
见到美景小青蛙和小鱼儿也赶来了。 (贴小青蛙和小鱼儿图) 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小组一起学习, 先看看我们小组学习的要求吧!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情境中朗读体会, 感受自然的美好, 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
4.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 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开、来了欢乐。现在, 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想去看看吗?看看还有谁把荷叶当作什么呢?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5. 课堂小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 荷叶快乐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与快乐带给每个人, 带到每个角落, 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琦君奶奶回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江南小村庄,一起去品味迷人的桂花香,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请大家把书打开,看一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按照摇花前、摇花时和摇花后的顺序,具体讲述了摇桂花的情景。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谁想读?
(一生读摇花前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在这里可以做个记号“|”,表示这前面就是摇花前的情景。摇花时,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这里是摇花时的情景,咱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马上在这儿做一个记号。摇花后呢,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琦君在使劲地“摇桂花”,很快乐。
生:她很快乐,把桂花摇下来啦!
生:我仿佛看到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琦君听到母亲同意“摇桂花”的时候,一蹦三尺高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摇完桂花,父亲、母亲享受桂花丰收的喜悦。
师:哦,那是一种快乐的忙碌,其实在“摇桂花”的过程中,课文不仅写了“我”和父母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表达了“我”的心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我”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把体会到的感受写在书眉上。(生默读,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说说摇花前,“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摇桂花”之前,作者是很心急的。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了“我”的急?
生:我是从“‘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是呀,桂花都开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摇嘛,真是急死了。所以,明明是问母亲,作者却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呀?
生:感叹号。
师:谁再来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一生读)
师:咱们就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一起读一读“摇桂花”之前的情景。(生齐读)
师:现在终于要“摇桂花”啦。哪些语句向你传达了这种快乐的心情?请把这些语句给画出来,自己轻轻读。(生自学)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文中“我”的快乐的心情。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我来问问你们这些“小琦君”,你们又是帮着铺竹席,又是帮着使劲儿地摇,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非常开心。
生:因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我当然很积极地去帮忙。
生:我盼星星、盼月亮就是为了“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怎么不开心呢?
师:我感受到了。那你又是帮着干这个,又是帮着干那个,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
师:你们小小的心里装的全都是满足啊,所有的快乐,都从这两个“帮着”中体现出来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向你传达出了这种快乐?咱们继续交流。
生:我找到了这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就“喊”——。这话是从心底喊出来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的小眼睛闪亮着,带着微笑喊了出来。这一喊,你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那桂花很香很香,作者心里十分快乐。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那飘落的桂花。一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生:我十分兴奋。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
师:真是太奇妙了,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的心都飞起来啦,谁愿意再来喊一喊。(生读)
师:她这一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非常非常非常的激动。因为她整天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摇桂花”这件大事。
师:我听出来了,你也非常激动,连用了三个“非常”。老师也真想喊一喊。(教师范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啊?
生:小作者沉浸在这种香气中了。
师:完全沉醉啦,咱们女同学,请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女生读)
师:我看到了男孩子脸上写满了羡慕,想读吗?(男生读)
师:(音乐起)那么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去摇落那缤纷的桂花吧。摇桂花喽,孩子们,来呀来呀,快来使劲地摇呀。同学们,说说看,在这么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最想说,桂花真是太香了。
生:我最想紧紧地抱着桂花树,使劲儿地摇。
生:我想再多摇一会儿,以后可能就没机会这样摇了。
生:我肯定一直待在树下,不想回家。因为桂花的香气已经把我熏醉了。
师:熏醉了,我想你此时此刻已经躺在散落的桂花上,睡个桂花觉了。
生:我会拿一些桂花,然后撒在自己身上。
师:撒在身上,你这时就成了桂花仙子了。大家都走到琦君的心里去了,这缤纷的桂花终于摇落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于是他诗兴大发,把所有的快乐都融进了这诗句中。谁来吟诵?(生读父亲的诗)
师:父亲是用诗句来表达桂花丰收的喜悦。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呀?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非常快乐的。
生: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桂花,希望明年还可以“摇桂花”。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可见陶醉啊!正如父亲诗句中说的,“花语缤纷入梦甜”啊!这甜蜜的感觉还在心头回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什么呀?
生: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吃的,有桂花卤,还有糕饼,还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
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桂花明明只在秋季开,又怎么会香了全年呢?
生:因为桂花可以做许多东西,人们只要吃着这些东西,口中也会散发出阵阵的桂花香。
生: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人们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可以泡茶,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做糕饼。人们把桂花都藏起来,这样全年就都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
师:随之,这香味也就到了人们的心里头了。除了它香的时间特别长,你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些词儿也让你觉得是那么的香。
生:我从“沉浸”这个词里面感受到了桂花很香。因为如果只有一些地方香的话,她就不会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沉浸”它表示程度很深。
师:是呀,整个村庄都香了。你能具体地说说看,哪些东西都是香香的。
生:桂花茶,是飘着桂花香的,桂花卤、桂花糕也是。
生:连我写字用的笔也是香的。
生:可能连吹来的风都是香的。
生:我觉得他讲的那个风香还不够。风香,过了一段时间香气就全被吹走了。落下来的桂花不可能全被捡了放到竹席上,总还有很多是落到泥土里的,泥土吸收了以后,就会发出清香,许多泥土的香味聚在一起就变成浓香,随着风儿吹来吹去的。
师:掌声送给他!连咱们村庄里的泥土都是香的,咱们的心都是香的!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文中母亲的话。(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的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
生:并不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十分喜爱故土,赞美家乡的金桂。
师:爱家乡都融汇在她爱桂花之中了,多么自豪的情感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同学们,你也能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外地的______再______,还是比不得______。)
师: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吟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母亲站在自家的旧宅院子里,触摸着芳香扑鼻的桂花时,她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当我从外地回家,捧一大袋桂花送给母亲时,母亲总是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年丹桂飘香,身处异乡的母亲就会说——(生深情朗读母亲的话)
师:当85岁高龄的琦君回到故里,站在家乡的旧宅院子里,她仿佛又一次听到母亲在说——(生深情齐读)
师: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甜甜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桂花雨仅仅是指当年摇桂花时,那落得我满头满身像雨一样的桂花吗?不是,那你说说看,这桂花雨还是——(屏幕出示:这阵阵的桂花雨是……还是……)
生: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生:那阵阵的桂花雨还是琦君奶奶对她故乡的思念。
师:是啊,就是那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啊!这缤纷的桂花雨不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快乐了我们的童年。作家琦君在文坛上被誉为“台湾的冰心”。因为少小离家,所以她的很多文字,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乡情。(出示作品名及网址:《粽子里的乡愁》《月光饼》《春酒》……www.chinese.001.com/中国语文网)课后,请同学们登陆中国语文网,去阅读琦君的作品,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出示:流浪汉、灰烬、渣滓、浓烟;东碰西撞、到处游荡、乱逛。)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两组词语, 边读边想:这两组词语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组词语指的是灰尘, 第二组词语写的是灰尘的特点。
师:你真会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 选用这里的词语说说你对灰尘的认识。
生1:灰尘是空气中的流浪汉, 它们到处游荡。
生2:灰尘无处不在, 比如烟囱里冒出的浓烟、火山带来的灰烬。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 作者很有条理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情况?
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分布、来源与灰尘的用处、坏处, 还有管教灰尘的办法。
师:你的表述很有条理, 也很准确。
【点评:字词学习和整体感知课文有效整合, 平淡之中显智慧。新课之初, 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词语, 让词语的“根”扎得更深。学生借助词语表达上节课的阅读收获, 放缓了“坡度”, 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既能让学生乐于言语实践, 又避免了学生“天马行空”乱说的尴尬。而引导学生回忆作者介绍灰尘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注文本的表达顺序, 有利于实现“言”“意”的有效融通。】
二、精读品味, 感悟语言的精妙
师:《空气中的“流浪汉”》不像故事类课文那样有曲折生动的情节, 也不像《庐山的云雾》《九寨沟》这些写景的课文那样有迷人的画面, 它属于以说明为主要方法, 向我们介绍事物, 给我们知识的课文。语言表达上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师: (出示思考题:淤作者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大小和分布情况的?于说明灰尘来源时, 为什么前面四种来源之间用分号, 而第四种来源与第五种来源之间却用句号呢?盂作者是怎样写出灰尘的用处、坏处的?) 上节课, 我们不少同学从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现在, 让我们围绕这几个问题, 一起研读课文,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点评:通过语言描述, 让学生初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激发研读文本的兴趣。接着, 引导学生“精思”, 即围绕学生自己在第一课时提出并经过教师提炼的几个主要问题, 自主研读文本, 让“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理念“贴地而行”,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 且有效实现了“教与学”“读与思”的融通与和谐。】
师:现在, 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阅读第2、3、4自然段的收获。作者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大小和分布情况的?
(一生读课文中的句子:灰尘很小, 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 也只有一厘米长……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灰尘很小?
生:我从“一千颗、只有、一厘米”等词语中感受到灰尘很小。
师:你们能够通过朗读让别人感受到灰尘的小吗? (生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灰尘的大小、分布说明得如此清楚而又生动的?
生:作者运用了“一千颗、一厘米、几十万颗、一百多粒”等数据来说明。
师:对, 作者运用“列数据”的方法, 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分布情况。
生:作者还把“城市街道上的空气”与“山林地带中的空气”进行比较, 告诉我们灰尘的分布情况。
师:你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这是“作比较”。列数据、作比较是科普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 它让我们更准确、更形象地了解描述对象, 也更具说服力。
师: (出示:据试验, 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 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 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同学们, 请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一句话。老师去掉“据试验”三个字, 你们再读一读, 比一比, 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用上了“据试验”, 说明作者不是凭自己猜测向我们介绍城市街道与山林地带灰尘的多少的。
师:是啊, 向别人介绍事物时, 语言就应当准确、生动而又严谨。让我们一起朗读第2自然段, 感受语言的魅力。
【点评: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表达的, 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严谨。】
师:接下来, 我们一起思考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说明灰尘来源时, 为什么前面四种来源之间用分号, 而第四种与第五种来源之间却用句号呢?
生1:前面的都是在写地球上的灰尘, 最后一句写的是来自宇宙的灰尘。
生2:前面写到的灰尘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而来自宇宙的灰尘人们不太了解, 所以要单独用一句话介绍。
师:回答得真好!我们在说明事物时, 根据生活经验, 估计别人已经知道的信息可以简略地写, 其间用分号, 而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必须单独地、比较详细地写。
师: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为科普宣传片配音。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我们合作朗读第3自然段。你们读到分隔线那里就稍微停顿一下。 (出示课文内容, 在其中的几句话后面画上了分隔线。)
生:也许你没想到, 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用处的。
师:灰尘有什么用处?
生:没有它, 天就不能下雨。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地面上的水汽升到天空后, 形成云彩, 但是, 没有灰尘, 云彩中的水蒸气就不能聚集在一起。
师:这是真的吗?
生:如果你不信, 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 拿个干净的白瓷碗放在院子里, 接上点雨水仔细看看, 你就会发现碗底存有许多渣滓——这就是灰尘。
师:灰尘果然有用处。
师:刚才我说的句子, 是我第一次阅读时心中所想的问题。你们初读课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生点头)
师:作家就是作家, 他走进了我们读者的内心, 把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介绍得一清二楚, 让我们认识到灰尘的用处。
师:请同桌合作朗读。
(请一组学生合作朗读)
师:但是, 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请大家读第4自然段。
(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将灰尘的多种坏处说清楚的?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生1:“迷、呛”用得特别好。
生2:作者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坏处, 而且是先总后分。
师:很好!作者这里“长话短说”, 很有气势, 让我们感受到灰尘的坏处。我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这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长话短说”。我们也可以试着“长话短说”。
(出示图片与相应文字:空气中的灰尘常常会污染到食品, 使食品变得不卫生, 从而引起食品变质。
戴眼镜的人是比较讨厌灰尘的, 因为灰尘落在镜片上, 会使镜片变得模糊不清。
灰尘是电脑的头号杀手, 会缩短电脑的使用寿命。
我国许多地区受到沙尘暴的侵害,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师: (出示: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__________) 请同学们结合第4自然段的内容和补充的文字试着“长话短说”, 用笔写下来。
师:请同学们与大家分享你写的短句。
生1: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灰尘常常会污染食品, 会缩短电脑的寿命。
生2: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灰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师:你们真会思考, 能够根据需要运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点评:学习第3自然段时, 通过引读, 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第4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用排比方法说明问题, 不仅可以长话短说, 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展示、文字介绍, 使学生对灰尘无处不在的特点有了更切身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补充资料以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练习“长话短说”, 实现生活与语文的融通, “言”与“意”的融通。】
师:灰尘的坏处真是太多了, 难怪作者这样写道——— (出示:这样看来, 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生读。)
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对灰尘这个“流浪汉”为什么用“管教”而不用“消灭”呢?
生1:因为灰尘无处不在, 不可能消灭, 所以不用“消灭”。
生2:因为灰尘有弊也有利, 所以作者用了“管教”这个拟人化的词语, 这样既准确又严密。
师:是呀, 作者的语言是多么准确而又严密!
师:作者还运用精练的语言告诉我们, 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是—— (生读:使用吸尘器。) 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 (生读: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点评:在联系下文中, 学生知道了管教灰尘的方法。从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并明白了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
三、介绍作者, 推荐阅读书目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型的飞机,它是——
生:航天飞机。(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拿出默写本,我们要默写三个词语,你要等老师把三个词语一次性报完后再默。默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听清楚了吗?(师依次报:自由自在庞然大物究竟)
【点评】孙老师通过揭示课题后的提示和默写词语,不但强化了第一课时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听写的能力和检查修正作业的良好习惯。
师:谁能用上这三个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介绍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突然,它看见一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它不知是什么,就去找智慧老人问个究竟,智慧老人告诉他,那是一架航天飞机。
师:你看,一句话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得那么清楚,我很佩服你。
【点评】学习语言重在运用。孙老师要求学生用默写的词语“简单地”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谓“一石三鸟”——运用新学的词汇表达;为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作了适当的铺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的总结评价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和篇章知识的点拨。
二、 教给方法,走近文本
师:在天空,那架普通飞机是怎样自由自在地飞行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谁来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就是一边读,一边要学会想。比如说,你读第1自然段,就要在脑海里好好地想一想,普通飞机在天空自由自在飞行的样子。
師:想清楚了吗? 我们一齐来读。(齐读)
【点评】“心到”是提高读书质量的关键。“一边读,一边要学会想”,还“可以边读边用手比划”,这个读书方法有助于学生还原文本的表象,进入情境,使学生享受“心到”的乐趣。
三、 品读语言,感悟特点
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描述了普通飞机初次看到航天飞机的情景,写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细读这一自然段,抓住有关的词句,好好品一品,看看航天飞机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注意圈画出相关的词句。(生边读边品)
师:航天飞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从“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中,体会到航天飞机外形“怪怪的”。
师:怪怪的,很特别。用上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
生:很“奇特”。
师:让我们把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生读)
师:你看,这就是航天飞机。(出示:图片)如果你就是这架航天飞机的航天员,能不能把航天飞机的样子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大家好!我是这架航天飞机的驾驶员。这架航天飞机有一双三角形的翅膀,一个尖尖的脑袋和一个方方的机尾。
师:可以把“一双”和“一个”去掉,这样表达会更简洁。试着再说一遍。
生:这架航天飞机很特别:他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师:先总的说这架飞机很特别,然后再抓住飞机的样子具体描述怎样的特别。航天飞机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抓住词句接着谈。
生:我感觉航天飞机很大。我是从“庞然大物”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你见过哪些物体,让你对它有了“庞然大物”的感觉?
生:就是很大的物体。我见过大象。
生:蓝鲸也是个“庞然大物”。
师:说航天飞机是个“庞然大物”,那么真正的航天飞机究竟有多大?这里有一段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介绍。(出示资料: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展开的两个翅膀宽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生读)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知道,航天飞机有教室六个长,四个宽。(学生发出“啊”!的惊叹声)
师:航天飞机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从“转眼间”和“无影无踪”,我体会到航天飞机飞行的速度很快。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了”,就是说,他一眨眼的工夫连影子都没有了。
生:我从“一声呼啸”和“腾空而起”也能看出航天飞机的速度快。
师:这就航天飞机“腾空而起”的情景,(出示图)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航天飞机一下子就窜上去了,消失得无影无踪,速度多么快呀。请你抓住有关词句,把航天飞机的奇特、庞大和飞得快的特点读出来。(生读)
师:让我们像他这样读出航天飞机的特点。(生读)
【点评】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收获四点启示:一是阅读说明性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说明要点,把握说明事物的特点,从而对说明的事物形成深刻的印象,领悟说明文的基本写法;二是注重语言的品味,感受课文的鲜活形象,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三是词句教学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建构起丰富、鲜活的形象,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催化成活力无限的语言“种子”;四是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体验。
四、 抓住要点,内化迁移
师:这架普通的飞机哪见过这样的兄弟呀,他找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呢?请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动笔画出智慧老人的话。
师:智慧老人说了几段话?在这两段话里,智慧老人分别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哪些长处?谁把智慧老人说的第一段话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要点吗?
生:这段话是讲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更高更快。
师:再读读第二段话。像刚才那样,也试一试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出智慧老人说话的要点?(生默读思考)
生:这段话是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
师:能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可是一项重要的本领。下面,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航天飞机的长处向别人介绍一下。我来概括介绍,你们来具体介绍,请大家做好准备。
师:“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生读书答)
师:“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生读书答)
【点评】概括要点是吸纳、储存信息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强化这项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的良好语感。这就是孙老师在这方面反复“用功”的目的所在。
师:现在,你知道航天飞机的长处了吧?这儿有一段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之间的对话,请你先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把它补充完整,再和你的同学分角色表演一下。
(出示)
普: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我是__________,我能__________。
普: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我要飞行四个多小时。
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我的本领很大,我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
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下面,我来扮演普通飞机,谁来扮演航天飞机。
(全班跃跃欲试,师找了一个同学上台)
师:你是谁呀?
生:我是航天飞机,你好呀!
师:(笑着)看来,我得注意点礼貌。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生:我是航天飞机,我能飞几十万米高。
师:我不相信,几十万米都到哪里了?
生:我在太空遨游的。
师: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我要飞行四个多小时。
生: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我只需要七分钟。
师:你知道吗?我的本领可大了,我可以帮助人们运送物资,给森林灭火,我还可以帮助人们给庄稼和果园喷洒农药。
生:我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我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师:你还有什么本领?
生:我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太空试验,帮助医生开展航天医学研究,帮助天文学家进行天文观测,帮助航天员出舱进入太空活动,我还可以帮助进行载人登月飞行……
【点评】通过演练,学生不但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体验,而且促进了课文语言的内化和转化,完成了语言学习的积累和运用。
师:普通飞机越听越不自在,智慧老人看出了他的心思,亲切地对他说?(生读书答)
师:航天飞机的长处,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普通飞机有什么“长处”? 我们再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
师:航天飞机外形大,速度快,可以为航天事业作出特殊的贡献;而普通飞机自由、灵活,也可以为人们做好多的事情。看来,各有所长,让我们记住智慧老人的话,(生读)
【点评】课文的最后一段写出了智慧老人的聪慧睿智,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面对三年级的学生,孙老师没有“深挖”和“升华”,只是让学生“记住智慧老人的话”——“先吞噬,后反刍”,这是深谙母语学习规律的。
五、 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师:学完课文,我倡议我们班举办一次航天飞机图片展。为了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航天飞机,我认为应当为你搜集到的图片,写一段情况介绍。想一想,你认为这段文字應当介绍清楚有关航天飞机的哪些内容呢?
生:应当介绍清楚航天飞机的样子、特点和本领。
师:你也可以把搜集到航天飞机的其他资料写进去。这段介绍的题目就叫《我是航天飞机》。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曲《神奇的九寨》,谈话。)
师: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吗?
生:九寨沟。
师: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名叫《神奇的九寨》。
(开始上课。)
师:美的景物、美的事物总能激起人们心中情感的涟漪,让人禁不住地想用歌声来咏唱它,用五彩的画笔来描绘它,用笔下的文字把它永远地记录下来。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文字再次走进——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点评:创作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认识和情感。教师的导入语意在告诉学生:言为心声,作者写《九寨沟》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九寨沟的热爱与赞美。)
师:《泉城》一课,作者开头用凝练而优美的文字概括了泉城泉水的特点,引出了最著名的四眼泉;《田园诗情》一文,作者开篇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特点。《九寨沟》这篇课文,作者开头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呢?
(点评:由于公开课安排的时间原因,先上了第十课《田园诗情》。教师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抓住本单元教材均是写景文章的共同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写景的文章如何开头上,渗透开篇方法,巧妙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介绍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生:还介绍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一、二两节当中,有两个词我们能从中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感受,能找到吗?
生:是“神奇”和“童话世界”。(板书:神奇童话世界)
师:九寨沟真的如作者所说,是那么神奇,是一个纯净的、美丽的、奇妙的童话世界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把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变成一幅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可以用“——”标画出来;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把这种景物写得很美,可以在下面标上着重号。
(点评:阅读写景的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画面。在这里,教师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仅要读出画面,读出感受,还要关注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画面的。)
(生默读第三节。)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你看到了哪些美景。说的时候,可以先读出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我觉得雪峰很高,都和云彩一般高了。
师:“插入云霄”,都伸到云彩里去了。
生:“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我看到湖泊就像一颗颗宝石,沟谷就像一条条彩带。
师:五颜六色的彩带上镶嵌着一颗颗晶莹闪亮的宝石,多美呀!
生:“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五彩斑斓。”九寨沟的湖泊真神奇,湖底的石块有各种颜色,这是别的湖所没有的。
师:这些彩色石块是钙化粉末沉积而形成的。
生:“每当天气晴朗时……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九寨沟的湖水就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美极了。
师:湖面上会有哪些颜色呢?
生:鹅黄、淡蓝、深绿、洁白、粉红……
师: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所以作者把这湖面比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出示:每当天气晴朗时……所以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生:老师您写错了,最后一句应该是“难怪……呢!”
师:我们来比较比较,看哪种好。
生:书上这样写更生动了。
生:书上这样写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很高兴、很喜欢。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正站在五花海、五彩池边,听到他正啧啧赞叹——
生:九寨沟真是人间奇迹啊!
生:九寨沟的水真是与众不同啊!
生:九寨沟的湖水竟然这么奇妙,这么美丽!
师:原来“五花海”“五彩池”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呀!让我们把这种心情带进去读一读。
(点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受“五花海”“五彩池”的美,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从作者的用词用语当中感受作者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惊喜。因此,学生入境动情,读来特别有感情。)
生:从“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我看出瀑布很多。
师:仅仅是多吗?这瀑布特别吗?
生:“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很美、很壮观。
生:“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是天然的。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台阶是用水泥、石头铺就的,而这些台阶则是——
生:瀑布。
师:是瀑布吗?
生:是湖泊。
师: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作者用“恰似”,而不是“好似”,感觉——
生:很恰当。
师:很奇妙。看到这奇妙的、如白练腾空的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生: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
师:你太了不起了,居然知道“鬼斧神工”这个词!
师: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评:教师在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多、美、壮观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恰似”让学生与“好似”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感受到九寨沟瀑布的奇特、奇妙,引发了学生由衷的赞叹,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师:这真是一路美景,如诗如画,令我们如痴如醉。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带着我们再去神游一番?
(生配乐美读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客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这一路,我们会看到哪些珍稀动物呢?请默读第四自然段,看到什么动物用“——”标画出来。哪些词句描写让你觉得这种动物很可爱,就在下面标上着重号。
(生默读第四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看到哪些动物。
生:“也许,就在不远处……向你窥视。”我觉得金丝猴很想让人接近。
师:想让人接近还“窥视”吗?“窥视”是什么意思?
生:偷偷地看。怕人来伤害它。因为它生活在密林深处。
生:我觉得它蛮可爱的,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很机灵。
师:真是个小机灵鬼。(生笑。)
生:“也许,会有一群……前方的丛林中。”羚羊跑的速度真快,“窜”表示还没等你看清楚,又消失了。
师:真是来无影,去无踪。(生会心地笑。)
生:“也许,你的运气好……鲜嫩的竹叶。”“憨态可掬”表明这只大熊猫很可爱,一副憨厚的样子。
生:这只大熊猫还“若无其事”地咀嚼竹叶,显得很清闲。
师:用我们昨天在《田园诗情》一课中学的两个词语来说,是——
生:悠然自得、悠闲。
(点评:教师极富语言敏感和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生:“也许你还会看见……美滋滋地照镜子。”从“美滋滋”看出这只小熊猫很爱美。
生:这只小熊猫真臭美!(大笑。)
生:这只小熊猫也和我们一样,有爱美之心。
生:这只小熊猫行动敏捷,很灵巧。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这四种动物的时候,每句前都用了一个词,(板书:也许)能换个词吗?
生:可能。
生:或许。
师:为什么用“也许”呢?
生:因为这些动物是珍稀动物,很少,不一定能见到。
生:因为这些动物没有固定的活动地方。
师:四句话,用了四个“也许”,句式一样,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引读“也许”,生接后面部分。)
生:读起来感觉很顺畅。
生:读起来有一种神秘感。
生: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这是排比句。
师:对。排列很整齐的句子读起来往往感觉很顺畅,有韵味,很优美。同时,这四个“也许”还带给了我们些许神秘。
(生齐读。)
(点评:教学“珍稀动物”这一部分,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描写当中感受每种动物的可爱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现形式,体会“也许”一词的准确与妙处,体会四个句式的韵味与优美,极富“语文味”。)
师:请一位同学读最后一段。
师:你能发现这样的结尾有哪些妙处吗?
生:作者抒发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请你读出来。
生:这段话总结了全文。
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个词把前面描写的景物概括出来了,省略号说明九寨沟的美景还有很多。
师:你真了不起!
(点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现了结尾的多种作用,品尝到了自主发现的快乐,从中也学到了文章结尾的方法。)
师:你想用一两句话来赞美九寨沟吗?
生:九寨沟真是人间仙境,它让人流连忘返!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神秘的星球,我们进去就不想出来了。
生:九寨沟就像一块七彩画板,上面画满了七彩图画。
生:九寨沟就像一块磁石,它仿佛有神奇的魔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
3.体会王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请伸出小手,与李老师共同书写课题。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字“逢”“佳”“倍”的写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生字词语都会写了吗?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一下本课的新词,其余的同学在座位上默写。我说一个,大家默写一个:重阳、兄弟、异乡、登高。
师:生字默写完了,同座位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自己或同学的默写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及时订正。
师:请大家看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的词语。他们不仅写得对,而且写得美观、写得漂亮。希望大家和他们一样,也能把字写好。
师:哪位同学能用上刚才默写的这几个词语,简单说说本课的大致意思?
生1: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思念家乡的兄弟,然后写了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去掉“然后”,句子更通顺。
生2:在重阳节那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3:重阳节那天,王维想到兄弟们都在登高,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师:你不仅全部用上了默写的4个词语,而且完整地说出了本课的大意。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也是个有水平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师: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所谓“文包诗”,就是把诗歌的内容通过一篇文章描述下来的一种文体。这篇课文中诗作的题目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看屏幕(出示),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读)
师: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意思课文都有相应的解释,大家读懂了课文,自然也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也能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将课文与诗歌对照着读两到三遍,读的时候请思考:课文哪里写了诗句的意思,画出相关的词句。同时,请大家在课文中圈点批注,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受。待会儿我们交流。(生自读、批注)
三、精读课文
1. 诗文结合,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交流。谁先说说你找到的诗文对照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话对照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独”,就是独自一人;“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外地,与王维的家乡山东相隔千里;“异客”,就是在异乡生活的人,这里指王维。这句诗说的是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
师:你很会读书。其实书就是这样读懂的。想想看,王维独自一人客居长安,有多长时间了?
生:两年了。
师:王维15岁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求学,不觉已两年了,他该多么思念家乡和亲人啊!我们再对应着读读这部分内容。(生读,师范读)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与它对应的诗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个“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倍”的意思是“更加”。因为过节的时候,亲人们要团聚在一起,所以,每到佳节的时候,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古代过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扶老携幼、热热闹闹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欢度节日,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这些节日里人们都要干什么?在这些节日里,王维也会思亲吗?
生:中秋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赛龙舟,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这些节日亲人们都要团聚,所以,每到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平时也思亲吗?
生:思亲。
师:他在生病时,心情不好时,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思亲,只是,到了佳节时,这种思亲之情更加强烈一些,他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去年思亲,今年思亲,明年还会思亲。
师:有了对前两句的理解作基础,现在有谁理解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生: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课文是这样说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在这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遍身插满茱萸登上了高处,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师: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的第3小节,读出昔日兄弟们一起登高的欢乐,读出独处异乡的王维心中的孤独,以及他对家乡亲人的那份深深的思念。
师:读着这些文字,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王维的兄弟们都在默默地西望长安。
生:我也看到王维在痴痴地向东望着,他的脸上淌着两行泪珠。
师: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想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王维的亲人,登高远望,独独少了王维,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爹娘兄弟,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们啊!
生:我会说,爸爸妈妈,我的兄弟,我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就飞到你们身边,我想你们呀!
师:此乃肺腑之言。你能说出王维的心思,很了不起。
生:王维,我的好兄弟,你一个人在外,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
师:这思念的话哪能说得尽呢?思绪万千的王维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名扬天下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读吧!
2. 读背诗句,体会“思亲”。
师:请同学们自读本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师:老师给这首诗标注了节奏,大家再读读,体会体会诗中传递出的思想感情。(生读)
师:要想把诗读到心里去,最好的办法是背诵。大家试试。(生背)
师:会背还不算真功夫,如果你不仅会背,还能讲——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说出来,这就更好了。谁愿意?
四、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思念家乡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思念家乡诗作中的名句。
(师生共赏名诗名句)
师:无论我们分得多散,离得多远,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家乡。记住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记住这首传诵千古的诗歌。请大家再一次齐读课题一一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布置作业
1. 课外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15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猫第二课时名师实录05-28
《泉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3-06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9-12
《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06-04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0-31
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02-01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三12-15
《称赞》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2-19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10-03
13《白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