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飞絮散文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雨飞絮散文(共14篇)

秋雨飞絮散文 篇1

1

风不懂云的飘逸,云不懂风的洒脱,只因为他们彼此从来就没有为对方停留过,他们不停地飘荡,不停地游走,忘了什么叫做静溢,什么叫做欣赏。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对方做为自己可以停靠的港湾。也许不是不想,是不能。

2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留就可以留住的,比如时光,比如那些从此远逝不再转身的背影,还有那一阵紧似一阵的风,从南到北,从古到今,从一个陌生人的脸上到另一个陌生人的脸上,在四季的轮回里往返重复。沉淀的,是永恒的经典,是爱的吟唱。流逝的,永远都是那些曾经以为此生不愉的片断和悲欢。

3

在广袤的原野,你才会发现,世界原来是那么大,人是多么渺小。而许多时候,许多人却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没有了他,地球都会停止转动。然而看到他渐渐湮灭的,就是这个永远静默的世界,那些永远长满青苔的石头,那些历经风吹雨打却永远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树。

4

永远都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为别人离了你就无法生存,充其量,你也不过是路边的那束野草,因为走过的时候,游离的目光恰好目睹了你摇曳的片刻风情,心生片刻的迷惑,做了片刻的停留,如此而已。只是这样的片刻,有时候也许只有几秒,而有时候,可以是一生一世。

5

如果一切都可以改变,你想变成什么?你想怎样改写历史?你还会想和身边的人,不论生老病死,不论贫穷富贵,不离不弃,牵手到老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因为你找到了最爱。爱和被爱,都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6

什么都不说并不意味着没有话说。亲爱的,许多时候,因为只是以为,我的眼神,你是最懂的,我的心灵密码,只有你才是真正可以破译的。我以为,我不说,你什么都会懂。可是心灵的通融,有时候并不是我想象的容易,你看着我的脸,满脸的迷惑。这样的迷惑,让所有的灵动和汇通都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这时候,你距离我很远很远,远到我的目光完全无法触及。

7

我不知道此刻心中升腾的莫名感伤从何而起。这样的感觉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了,灵魂的麻木,人性的慵懒,还有许多自以为是的理由,让平凡的我,变成了沉溺水中的流沙,成了没有思想失了方向的鱼,不停地游动,忘了欣赏风在水中流动的.美妙,也忘了那些曾经美好的时光里,我们曾经怎样精彩的生活过。我目光呆滞,行动迟缓,你完全想象不到,我也曾经那样地,美丽如花。

8

岁月静好。所以,有些东西必须只是瞬间,忧郁是,快乐也是,寂寞是,繁华也是,悲叹是,欢歌也是。一切,都以它必须存在的理由和面目存在着,一切,也都以它必须继续的理由继续着。

9

不知道是哪阵风,吹动了我的柔肠,更不知道是哪阵雨,打湿了我深埋的心事。也许是这轻响的音乐,是这优美的旋律,是窗外正在摇曳的树枝,撩拨起我停滞已久的思绪,掀动我记忆的心帘,让我无法停止。

是的,我总是最喜欢这样的时刻,用耳机,用音乐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沦。这个时候的音乐,必须是灵动而轻柔的,象一双温柔多情的双手,可以抚慰我略带忧伤的目光。歌词必须是诗意而温暖的,就象一首诗,可以涂抹我渐行渐远的落寞,可以将积尘已久的心灵涤荡澄清,可以吸收潜伏日久的负累和疲倦,让我渐渐轻松入梦。

10

秋雨飞絮散文 篇2

《文化苦旅》的创作始于1987年, 在1988年《收获》上全年连载, 后结集出版, 是余秋雨游历后的观感。与当时流行散文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显现不同, 《文化苦旅》更多地承载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 是要在如烟的往事中追寻并不如烟的历史。正如他在前序所言, 这些散文是他在“古代伟业的地方徘徊”, “踏在历史的足迹上面”的思索, 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当代关注。历史究竟有多遥远?文化究竟有多厚重?在余秋雨的笔下, 历史就像摄像师手中的镜头可远可近, 文化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可以凝重可以惨淡。这从编入《文化苦旅》并选入人教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可见一斑。

《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篇散文, 讲述的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非常重要、但又很少为人所知的劳动群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传递物事的“信客”。作者笔下的信客, 作为一种职业, 是民国时期的事, 到现在掐指算来, 并不遥远, 但读完后却有沧桑之叹。这是因为“信客”不仅代表着一种职业, 更体现了一种文化。对于文化这两个字, 全人类广泛公认的定义就有280多种。余秋雨赞成荣格的话:“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 认为中国文化不完全表现在我们能背多少唐诗宋词, 而表现在它沉淀成的今天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同时他还把文化看成是一种广泛的生态, 主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方式当中。所以, 我认为“信客”这一文化现象, 既是中国人人格的积淀, 也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作者单线条式地在经纬交织、繁杂磅礴的民国物事中抽取历史, 但并不让这段历史显得单薄, 而是把“信客”置于连接落后的乡村和繁华的城市的纽带地位, 从而把“信客”放在民国大社会的广阔背景下, 赋予了“信客”社会历史的意义。文章提到的“一个个码头, 一条条船只, 一个个面影”、“他们的谈话, 若能记录下来, 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这些眼神, 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 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作者写信客, 不以一事一人点染, 而是选取两代人作代表, 让两个无亲无故的人演绎类似“子承父业”的悲情;也不是截取信客的某一时期做文章, 而是给予一生的关怀, 从生到死。这便具有了个人的历史意义。一个社会有着太多的个人历史, 但少有几人的历史不化作烟尘随风飘逝, 信客又会在这滚滚历史洪流中留下多少痕迹呢?老信客, 以生命为代价, 捍守信任的净土;又以责任相依, 不以贫穷易志, 哪怕是偶尔的一次错失, 也把教训传给后人, 把不安留给自己, 把悔恨带进坟墓, 为的是坚守最后的也是最高的道德操守。新信客热心厚道、洁身自好、宽解人意, 终其一生, 忠实地继承了老信客的祝愿和遗愿。虽然个人为之于社会和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但因为每一粟以全部生命的热烈投入, 便成就了沧海纵流、人生本色的壮举。信客以诚信为本、仁义热心、任劳任怨、恪守职责、待人宽厚的人格精神, 就是最绚丽的人生本色。这些人格品质, 无一不是千年传承、代代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一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然而, 历史在留下金子的同时, 也留下了沙石。老信客贪小便宜丢失职业操守, 村民的虚伪攀比和无理迁怒, 发财同乡的背信忘义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在文中也屡见不鲜, 让人心情郁闷, 特别是人们对老信客的冷漠, 令人心惊的无常和苍凉。老信客为乡人做了几十年的信客, 任劳任怨, 仅是一次的无心错失, 虽自残一手诚心悔过, 却不能得到人们的一丝宽容与谅解。多年以后, 当面对他的坟墓, 健忘的乡人, 只是“为了看着顺心, 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这是何等的悲凉!

信客,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还表现为一种极为悬殊的城乡文化背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生活着两个无论思想意识还是经济状况都存在极大差异的生存群落, 一是眼界开阔、物质较丰富的都市人群, 一是长期封闭、闭塞穷困的乡村农民。如果把信客当作游离于两者之间的特殊生存群落, 那么信客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就为我们展示了三大人群的生存状态。有人说: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郊区的农民不满长期的贫穷, 不少人毅然进城淘金, 两地的往来骤然增多, 迫切需要有人勾连两地传递物事, 但由于乡村的穷困和交通不便, 阻碍了邮局的建立, 于是信客应运而生。贫穷和落后居然成了信客这一职业产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当时农村的生存状况不难想象。从信客工作的难度看, 他们“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 换车调船”;“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 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 品种繁多, 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 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 小心翼翼”;“买最差的票, 住最便宜的舱位, 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一身破衣旧衫, 满脸风尘, 状如乞丐”。即使这样艰辛的工作条件, 也不是横亘在他们生活道路上的唯一困苦。路人的冷漠、为同乡料理后事遭受的呵斥和怀疑、被同乡陷害倍受毒打和委屈, 都时时折磨着他们的精神和身体, 让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加艰难。信客工作条件的艰辛, 生存状态的艰难, 越是说明乡村的落后, 衬托农民生存状态的不堪。文章虽少有直接描写农村的落后, 但农村的贫穷、乡民的狭隘心态却在文中抒写的原生态文化里可以找到印迹。老信客为代表的强烈的“交接班”意识, 农民不经意地小心防范、攀比心态, 看热闹爱打听的好奇心, 以夹黑雨伞传达噩耗的风俗, 因大部分缺少文化而代读代写书信的现象等文化习俗, 既原汁原味传达出浓厚的乡土情结, 又从侧面反应了农村贫穷、封闭、落后的生存状态, 让我们在体味田园牧歌式温情的同时, 深感埋藏了几千年的无奈。对于城市, 乡民充满了幻想和向往, 都市的升沉荣辱, 震颤着他们长期迟钝的神经系统。繁华的十里洋场, 灯红酒绿的夜总会, 别致的欧式建筑, 都是文明和财富的凝聚。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偏近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奏, 有序、紧张、繁忙。他们有着比农村稍好的生活条件, 更进步的社会环境, 中西文化互相渗透形成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生存状态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方向, 也死死吸引着乡民们的眼球。然而, 都市的生活并没有乡民们想象的那么舒适, 也没有幸运同乡描述的那么丰美, 失业和被剥削常常困惑着大多数的人们, 特别是那些挤进城的少数农民冒险家, 各种困难和凶险成了他们淘金之路上的拦路虎。这就是思想上追求自由、文化上兼容并存、平等开放的城市文化背景下的都市生存状态。信客用自己的理解向农村阐释着城市文化优越, 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接纳城市文化并与之融合, 缩小城乡文化的落差。悬殊极大的农村生存状态和城市生存状态, 在信客眼光的打量和脚的丈量下骤然紧密联系, 使看似浅薄的文化有了厚重的载体。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那样:“在高层次上我把文化看成人格, 在低层次上我把文化看作生态。”[1]文化, 在余先生眼中就是人格和生态的展现。信客,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上海文化现象, 不仅为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诚信、仁义、任劳任怨、恪守职责、待人宽厚的人格魅力, 而且把极为悬殊的城乡文化背景下的三种生存状态袒露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在称颂信客高尚人格精神的同时, 对人们的种种不幸遭遇油然而生沉重的谓叹。也许这就是作者产生写作冲动的原始欲望吧!

参考文献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篇3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学者,著名作家。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打出“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代表作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被公认为是目前华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的很多散文貌似记游,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深刻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考语文试卷。

应当说,作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写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别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可以说,语言运用是余秋雨散文的第一因素。他少有繁冗的词句、多余的赘言,也少有随心所欲的心绪流露。他的语言凝练,简约,并且深思与言情完美结合,其灵性的发挥,心志的醇美,抒情的律动以及结构的绵密,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并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书写得如此轻松与自如,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做作穷尽之感。

(李瑞龙《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余秋雨这个名字,和当代的许多热点论争联系在一起。这可以从报刊、网站一波未平又起新浪的批评论战中感受到,也可以从一本又一本的论争文集中阅读到。如果当初他安心做一名史论学者,恐怕只在学术圈中享有知名度,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他将学者的睿智灌注到了一篇又一篇的散文中,进而形成了一个系列,筑成了一种风格。

(秦晓帆《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创作动机》)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优美的文笔、浓郁的抒情、丰富的联想、睿智的评点等等吸引着广大读者。他的文化散文,讲古论今,引介知识,描写景物,关注中外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命运,从尘封的历史遗址和人文山水中挖掘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会不自觉地惊叹余秋雨敏锐的洞察力,感慨自己何以不是那“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会不由自主地被余秋雨文中的激情与叹息所裹卷,却不能“吞吐千年”。

(王汉英《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质》)

余秋雨散文 篇4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山居笔记> 酣睡在寒风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记忆里晃动。

那时学校由造反派执掌,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体师生必须出操。其实当时学校早已停课,出完操后什么事也没有了,大家都作鸟兽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体验掌权威仪的唯一机会。

老师们都是惊弓之鸟,不能不去;像我们这批曾经对抗过造反派、现在已成瓮中鳖而家里又有很多麻烦事的学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几个自称“逍遥派”的同学坚持不出操,任凭高间喇叭千呼万唤依然蒙头睡觉。这很损造反派的脸面,于是在一次会上决定,明天早晨,把这几个人连床抬到操场上示众。

第二天果然照此办理,严冬清晨的操场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着几张耸着被窝的床出来了。造反派们一阵喧笑,出操的师生们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难道强迫这些“逍遥派”当众钻出被窝穿衣起床?如果这样做他们也太排场了,简直就像老爷一样。于是造反派头头下令,“就让他们这样躺着示众!”但蒙头大睡算什么示众呢?我们边上操边看着这些床,这边是凛冽的寒风,那边是温暖的被窝,真是让人羡慕死了。造反派头头似乎也觉得情景不对,只得再下一个命令:“示众结束,抬回去!”那些温暖的被窝又乐颠颠地被抬回去了。后来据抬的同学抱怨,这些被抬进抬出的人中,至少有两个从头至尾没有醒过。

由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众,只是发难者单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众者没有这种感觉,那很可能是一个享受。世间的惩罚可分直接伤害和名誉羞辱两种,对前者无可奈何,而对后者,地实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个人要实现对另一个人的名誉羞辱,需要依赖许多复杂条件,当这些条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难真正达到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常受围攻的人名誉未倒,而那些批判专家劳苦半辈子都未能为自己争来任何好名誉的原因了。

让他们站在寒风中慷慨激昂吧,我们自有温暖的被窝,乐得酣睡。抬来抬去,抬进抬出,辛苦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秋雨心情散文 篇5

很久都没有去踏秋了,不仅因为忙的原故,还有这几年来心情的变化。说起秋,就少不了秋雨。

秋雨不像春天的雨那么欢快活泼,也不像夏天那样热情洋溢,当然也不像冬天那么寒冷刺骨。秋雨别有一番纤美:不是很轻,但柔和。那掩饰不住的凉气夹杂在雨丝中,显出秋雨别具的韵味。

穿过高楼林立的城市,避开行人的`目光,独自到郊外去中踏秋。不用穿上很厚的衣服,薄薄的衣衫被秋风吹透的感觉,可以挑拨你心底最深处的那根弦。来吧,坐在田埂上,看暮色渐渐地浮过来,慢慢地浸润整个天空,任零乱的思绪飘来飘去。这时我往往会回想起心里最亲最重的人。

下雨了。柔和的雨丝落在脸上、手上,凉丝丝的。灰白色的天空做底,眼前的雨丝与它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在这一瞬,可以让你体会到时间的停滞。没有生命的喜悦,也没有牺牲的悲壮,有的只是已定格的清凉。

忽然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早就为这首诗的意境而感动,只是没有机会体会到那种“枯藤老树昏鸦”而引起的悸动。这沉淀了秋浓浓凄清的秋雨啊,让我感受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凉境。

秋雨情思散文 篇6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飘飘渺渺地下个不停。淌在瓦檐上,落在爬满黄藤的院墙上。还有那片竹林,被雨水洗得清澈翠绿。微风吹过,月季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轻启窗扉,任细雨微风,拂过脸颊。窗台萦绕着淡淡的轻烟、淡淡的芬芳、淡淡的惆怅。这时近时远、时轻时柔的细雨,像是梦一样的轻,轻轻地落在心头,柔软而潮湿。秋雨,带着一抹春雨般细腻温柔,也有些许夏雨的炽热激情,它是如此宁静、典雅,缠绵、浪漫。秋雨有着如诗如画般的飘渺恬静;有着水晶般的玲珑剔透。它仿佛是一位腼腆娇媚的少女,羞涩地却又柔情恬美地向人们诉说着她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心事……

细雨霏霏,山水朦胧。烟雨迷离里仿佛看到一束淡紫色的野花在雨中轻轻摇曳,花影斑斓,柔情缱绻。雨雾在紫色的花上聚凝莹露,清亮如玉。思绪如细雨一样丝丝缕缕飘向远方。半帘烟雨里,依稀看见你那姣美的容颜,心湖上泛起层层涟漪。不觉,喜上眉梢,甜蜜浸满心间。

红尘若梦,惊鸿初见。人世间,总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遇见唯一的那个你,而恰好,在那个嫣然的夏天,莺声唱晚,爱意绵绵。这场命中注定的遇见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水岸,眠了千年,等了千年。愿时间甜蜜在朝朝暮暮无数的似水柔情,蜜蜜佳期。让痴爱在时光的交替里展开温馨的翅膀,徜徉在载满醉美爱笺的小陌上。所有的爱意绵绵都化作梦湖畔那抹馨香芬芳的花儿,肆意绽放,瑰丽娇艳,芬芳着梦湖畔那个温馨浪漫的.爱情港湾;芬芳着我们甜蜜温情的红尘岁月……

你的温柔似这缠绵飘渺的秋雨,从流年的枝叶间滑落下来滴在我干涸浮躁的心田上。从此,我的心湖畔,柔情似水,鸟语花香。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你恬美温情的模样。细数温柔的岁月,静好的年华,心间流淌着一脉甜甜的思念。幽梦里头,耳畔萦绕你的低低喃语,清浅美丽的花期里,暗香婉约的夜风,一抹娇柔一念微凉,因你不再孤单。我许你一生深情的甜梦,风过细雨沥沥;你许我一个回眸,许我们一世相守。日子静默地逝去,倾听秋雨的玲珑,与你享一缕夜风的温柔。

痴情的相思红豆,深种在烟雨朦胧,温馨甜蜜的心田上。那是我此生最甜美的牵念与守候。揽一抹烟雨入怀,用温润的蜜词写满相思的爱笺,托风儿送给你,遥寄我浓浓的情思;捻半窗花香润墨,画尽你我醉心浪漫的一帘馨梦。一缕最缠绵的雨丝,一句懂你的温暖字眼,与我心爱的人甜在心里,在梦里,过一份相爱甜甜的日子。匆匆岁月里的点滴感动,点点温暖,点点烦忧,点点欢喜。与你一起忐忑,一起甜蜜,心跳随你心动的旋律,跳成一曲爱的音符,把幸福藏在简约、曼妙的时光里。

秋雨飞絮散文 篇7

一、余秋雨散文的鲜明特点

(一)关注传统文人所具有的人格精神

余秋雨笔下出现过苏东坡、范仲淹等一大批文学史上璀璨生辉的名字,他们才华横溢但是又命运坎坷,他们由于富有才华与个性而不容于朝廷而且还受到了小人们的诋毁,遭遇到冷落、流放、贬谪,但不管如何,他们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文化良知,用恶劣的环境磨炼意志,激发出无穷的智慧。比如,《苏东坡突围》一文就描述了诗人苏东坡一次又一次地为小人所诋毁,被贬谪至更为偏远蛮荒之处,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于文化的执著探索,反而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身于文学创作。实践证明,其多数优秀散文作品均在被贬谪之时创作。这一系列文章通过对传统文人悲剧命运的展现,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苦难十分深重的文明史,更是与专制制度进行抗争的历史。

(二)通过独特视角解读中国文化

余秋雨没有受到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影响,而是用十分独特的视角来对待祖国的山水、古迹,显得深刻而又独到。在 《都江堰》一文中,余秋雨觉得都江堰要比长城更显伟大, 长城虽然雄伟的,但讲求的是排场,其背后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暴政。都江堰却始终是质朴的,滋润与灌溉中华民族达千年之久。余秋雨没有受到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影响,并内有掩饰历史的伤痛以及丑恶,而是指出了长城背后所隐含的残暴,并且肯定了都江堰具有的实用价值以及突出贡献。

二、余秋雨散文中戏剧化冲突的主要思路

缺少了冲突也就没有戏剧。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构造了尖锐而激烈的戏剧化冲突。所谓戏剧化冲突,主要是指对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艺术化表现,是生活冲突与性格冲突等在戏剧当中的一种集中表演。戏剧冲突主要源子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类矛盾冲突,而生活当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在有限的时空当中加以展现的,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戏剧化冲突。戏剧化冲突能够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加以发展。在冲突过程中,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点能够得到全面展现与完善,而文章的主题也能够由于戏剧冲突而得到很好的揭示。与此同时,十分激烈的戏剧化冲突还能很好地吸引欣赏者们的注意,从而引发其进一步欣赏的兴趣。

在余秋雨所创作的散文作品当中,无论是人和自然之间,还是人和社会之间,不管是人和人之间,还是人物内心之中的矛盾,冲突之处可以说俯拾皆是。在散文创作当中, 有研究者把冲突称为“两难选择”,而余秋雨则将其视为“未知结构”和“两难结构”。比如,余秋雨散文作品《道士塔》 中就描写了负责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觉得洞窟中的壁画有点暗、有点眼花,就自作聪明地拎来石灰进行粉刷。其后果是“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洞中成为一片净白”。通过此段文字,读者们看到了美妙至极的壁画与净白的石灰之间的激烈冲突。王道士自身的愚昧与莫高窟灿烂文明之间的冲突。

余秋雨十分善于应用戏剧化冲突进行散文创作,将一个原本生硬、苦涩的难题转换成为一个生动却又是两难的选择。他之所以会如此应用两难构思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其十分注重于散文具有的吸引力,而吸引力之内在依据就是文章自身所具有的张力。张力一般是因为问题而产生的, 一旦完全没有了问题,那也就没有了展示、阐述分析、解决问题之欲望。这样一来,散文就连开弓之力都没有了, 就更谈不上如何射得出去了。有鉴于此,余秋雨散文作品中的那些主角在艰难地考虑进行“两难”选择之时,他自己在创作中就更在进行“两难”的选择,其结果是将读者们也带入到“两难选择”的过程当中,从而凸显出其散文戏剧化冲突的无穷魅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为了把漫长的历史浓缩于篇幅有限的散文之中,余秋雨在其作品中借鉴了大量的戏剧化冲突元素加以表现。余秋雨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将戏剧冲突的手法完美地结合到其散文创作当中,不但让其作品的结构始终保持严谨而又统一的文化品格,而且为这些散文所表达出来的深邃内容提供了全新的载体。

摘要:余秋雨散文通过大胆创新,以强烈的人性关怀、深刻的历史反思、沉重的文化忧患而深受读者的青睐。本文从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中脱离出来,以余秋雨散文的鲜明特点为基础,着重从戏剧冲突视角探讨余秋雨散文特点下的戏剧化元素思路。

秋雨飞絮散文 篇8

关键词:北京杨;飞絮;抑花一号;国光絮必治1号

由于新疆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在早期城市园林绿化中种植了大量耐瘠薄耐寒耐旱的楊树,经过半个世纪的生长,基本都进入了盛花期,每年春季产生大量的飞絮,给城市环境、公共安全、市民出行造成了很多难题和隐患[1-2],社会各界对治理杨树飞絮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寻求一种经济适用治理飞絮效果好的方法迫在眉睫。

本研究在新疆奎屯市首次引进北京园林科研所的“抑花一号”和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的“絮必治1号”,在市区杨树密集分布区进行了为期2年的试验,比较了两种药剂的使用效果和成本,筛选出了最经济效果又好的药剂。为奎屯市杨絮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树种:北京杨(Populus X beijinggensis W. Y. Hsu)

使用药剂:抑花一号(北京园林科研所研发),作用机理:春季花芽分化前,在侧芽未进入成花决定态之前用药,促进侧芽分化为叶芽而不是花芽来防止翌年飞絮形成[3]。

絮必治1号(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称为树木的避孕药,主要在秋季花芽分化前期注射,抑制花芽形成,用于防止次年开花飞絮。

1.2 试验方法

试验时间:2011年3月——2013年

试验地点:奎屯市东轩苑、团结广场、乌苏街(北京路—库尔勒路)、人民银行西侧、北京路(托里街—额敏街)、南公园、国税局对面(迎宾大道)等。

试验方法:先选定试验树种做好标记,预估计用药量,配置药剂;测量标记树种的胸径,确定药量,再进行打孔注药。对选定样本的一部分树种注射“抑花一号”;当年秋季,对另一部分样本树种注射“絮必治1号”。翌年春季观察效果,并适当调整注药时间和剂量,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与分析

经过药剂使用效果观察和试验数据的统计,发现抑花一号和絮必治1号抑制杨树飞絮效果均比较好,且无明显差异;使用药剂后还会有少量飞絮,但相比未注药杨树,极大程度极少了飞絮。由表1也可以发现两种药剂在各地点使用均起到了明显抑制杨树飞絮的作用,其中团结广场和人民银行西侧甚至完全抑制了杨树飞絮,飞絮控制率达到 100%。

2013年5月,分别采取未注药和注药的杨树枝条,统计其形成的花序数。由表2可以发现,抑花一号控花率达到了93%以上,絮必治1号控花率达到87%以上,控花作用均比较明显。经观察发现两种药剂均影响杨树的展叶情况,使用抑花一号的杨树比未注药杨树展叶晚8-10天;而使用絮必治1号的较对照的晚15天左右,但展叶后树体生长正常。

3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抑花一号和絮必治1号对于杨树的花芽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防止飞絮形成,能达到有效控制飞絮的目的,并且药剂对树体生长不会造成影响,树孔完全愈合后,可正常成长,无副作用。

(2)部分路段(东轩苑西侧、北京路、乌苏街、南公园)的个别杨树可能由于用药偏少或者药剂未通过输导组织传导到个别树枝,造成个别树枝未受药剂作用还存在少量飞絮;而且相同胸径的杨树用药量相同,但效果不同,说明药效与树木的生长情况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3)国光絮必治12元/支,根据树体胸径不同,用药3-9支不等,每棵树仅用药成本为70-100元左右,而抑花一号每瓶25克,162.5元,配置浓度0.02g/ml,每棵树用量30-40ml左右,那么每棵树的用药成本为5-10元,可见国光絮必治成本较高,而抑花一号成本低,所以使用药剂方法抑制杨树飞絮,建议使用北京园林科研所的抑花一号。

山乡秋雨散文 篇9

时值霜降,北国已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秦岭南麓,却还是秋雨绵绵。

这里的秋雨,实际是雾雨。淡淡的云雾笼罩着整个天空,覆盖着整个山野大地。洋洋洒洒,若有若无,你说它是雾,分明有着雨丝,置身其中,会漫漫地淋湿你的头发和衣服;你说它是雨,却又朦朦胧胧,有几分仙气,苑若天宫。这雨,它没有春雨那么甘甜,让大地如饥似渴,让你激动地忍不住冒雨踏青,却能彻底除去夏日的燥热,能让你触景生情,勾起你的各种回忆;这雨,没有盛夏的雨那么滂沱,如墙如柱,排山倒海,猛来骤逝,却也多了份成熟,添了许多宁静,给人制造了静静思索的环境。绵绵的秋雨更显得沉静悠长,如恋人绵绵情丝,但不转瞬即逝,似来日方长;这雨,没有惊天动地的雷声伴奏,没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谷摧的那么分明那么刺激,但也有着天籁之声轻轻抚慰。

不是么?在空旷的山野里,庄稼早已收割,一个老翁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赶着老黄牛耕冬地,远远望去,特别渺小,犹如串着黑色经脉的老树上挂着随风颤抖的.小柿子。但不时远远传来悠扬婉转的号子,浸人心脾,如从远古传来,小狗听得不再跑跳,牛儿听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抑扬顿挫的古老号子显然是为这萧萧秋雨伴奏的。

如此意境,你禁不住要去独步寻思!

这霏霏细雨自然是来自苍穹之雾。这雾,没有春天的雾那么淡薄易逝婀娜多姿,它绘成一个图案,轮廓分明,久久不去;这雾,没有夏天的雾那么浓密多变,遮天蔽日,吞噬世界,但却有着稳重的深沉和执着,显得与山岭平地大沟小川格外亲密融洽。这雾却是善意,不会带来惊恐的雷霆万钧,不会带来恐吓人间的盛怒暴雨,更不会带来洪水猛兽般的雾霾,让人们变得鼠目寸光无路可走。

有时也不会带来萧萧秋雨,或许它只是想对秋山旷野略加点缀,或许它想念亲人,遥遥向人们默视轻轻招手。这雾,着实让人百看不厌,浮想联翩。它可以是戈壁滩上回族少女的洁百面纱,它可以是你蕴含童年记忆的史册,它可以是没有终成眷属的久违恋人或是你远在千里之外务工偶尔重逢的亲人,它还可以是你遥在天堂还惦记着你激励祝福着你的老父亲老母亲……

这时的雾,显然是与秋雨一道来荡涤你记忆中的尘埃,来抚慰你曾浮燥曾伤感仍孤寂的心灵。

萧萧秋雨,萧萧落木,辽阔霜天,应不再是古人的悲秋!应是在昭示光阴易逝,又过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应是在鼓舞着万物生灵去酝酿勇度严冬挑战寒冷的无畏斗志;应是在艰难困苦甚至绝望中孕育新芽,在满怀豪情地等待来年又一个春暖花开、硕果累累的涅槃!

山乡,也就是我的家乡,又一个清晨,我要走了。

走到山梁,回首眺望。一些飘零的黄叶落在路旁,淡淡的薄雾和着漫漫延伸的袅袅饮烟,轻轻地抚摸着护卫着山边河畔的农舍,若有若无的牛毛细雨在安抚即将离别已很干渴的心霏。

秋雨散文 篇10

夜阑人静。一个人喜欢独自坐在房间,聆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秋雨绵绵不绝地敲击地面,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的自由,使我心头一阵悸动,情趣便跟着那雨滴的响声缭绕而上。瞬间耳畔突然响起那首熟悉的诗:“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秋雨的景致真美啊!她给我带来了秋的喜悦,带来了收获的希望。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秋雨是那么透明,那么闪亮,透明的像空灵的水晶,明净的美玉;闪亮的.像灿烂的碎银,耀眼的钻石。不,用什么来比喻都不像。那银针般的雨丝,比水晶还要透亮,比美玉还要纯洁,比碎银还要明亮,比钻石还要耀眼。雨滴走过春的稚嫩,穿过夏的暴烈,用柔顺和婉的情怀悄悄的走进初秋的爽怡。给人的感觉尤为美妙。

常想起平时在秋雨中漫步,走在田野、路旁、河边,望着那壮观美丽的景色,瞬间产生飘渺诗意的感奋。秋雨在成熟中带着疏离,把萧萧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当看她飘飘逸逸地落到绿色的水面上,那一圈圈细小的涟漪,青钱般圆又小的水纹,梦幻般地从里向外荡开,心中会有一份安宁与喜悦。秋雨潇潇,清高超俗貌!它凝聚了所有雨的美!有小雨的温柔,有大雨的坚韧,有春雨的温馨,有冬雨的典雅……

清爽怡人的秋雨,细细的,长长的,一缕缕,一条条,像少女的秀发,自然地披散着,荡漾着一股温情。当她轻拂过柳树枝头,就象溪水捧起水草,跟小鸟一起飞翔,随风飘荡,跳出的舞姿优雅欢畅;当她悄悄飘滑霞色枫叶,如离人幽语,窃窃相闻,隔山隔水也阻不断爱的缠绵;当她潇洒滴点茂密梧桐,那“嗒……”的响声,就像一个鲜活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住,展现着执着和希望。

听秋雨散文 篇11

秋江上,听秋雨,江阔云低,不见孤月影钩斜,惟有西风独来去,寂寞无人知。

风声阵阵,惊落乌云,欲乘风逃离而去,却已是,秋江茫茫更着秋雨,急如琵琶声悲切切,密如丝网烟寒织织,风雨飘摇与人邻,四面楚歌,无路可逃。

醒来时发觉,原是一个梦。

起身,惊觉有雨在窗外幽微呢喃。无意推窗,偏有寒风来袭。这帘外吹来的,竟是这么冷的风,听雨的身影,已不胜料峭寒风的轻摇。

秋日长,何已烟雨茫茫?屋檐滴水,从檐角到洞穿的石阶,是过客?一生?世世的轮回?还是浮生若梦的悲喜?

如果,一生的.执着换来的只是无望的等待,一世的不忘等来的却是陌路的相逢,这样的守望,有多少人还会执意着不舍离去?

漫天秋雨寂空中,何曾在意几分思绪如潮寂寞来如风?雨,犹自落着,无意理会旁人的心事。心,在此刻竟是这般的荒芜虚空,无所适从。

打开电话。翻看留言。这是近年来养成的习惯,怎么也改不了。

“秋情至

天转凉

问候挂心肠

绿林黄

寒雾涨

莫忘添衣裳

……”

这条短信,被翻看了多少遍已无从记起,只是这些个字字句句,早已被铭记于心,犹是未舍得删去。

伊只是一凡尘中的女子,这世间,令无数人心之向往的纯净与安和时光,也早已在伊的心里安好了家。只不知,要用多少年华,才能拥有那份岁月静好、光阴休止的从容与无瑕。

秋来,又是秋来,又听秋雨。秋雨惊梦叩小窗,落入梦里梦亦寒。梦的影子,是始终萦绕在心头的一片烟雨凄迷,无需想起,也不会忘记。

秋雨散文随笔 篇12

多情的秋雨下着,晕染开了七彩缤纷斑斓的颜料,把秋天大地染成了金黄,金黄的颜色啊给了田野,田野就成了金色的海洋;这橙红颜色给了果树,苹果、橘子、柿子你挤我碰,硕果累累挂满了枝头;这绿色给了秋梨,梨儿万里飘香;这红色给了枫树,使红红的枫叶飘呀飘呀,使秋天披上了火红的盛装;还有啊,各种各样的颜色,给了美丽的菊花,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多情秋雨里盛开绽放。

多情的秋雨下着,带来了蔬莱瓜果的清香,甜甜的菠萝,香香的梨子,脆脆的苹果,还有橘子、稻谷、烤山芋、糖炒栗子的香味,好多好多,在多情的秋雨中飘香!

秋雨散文随笔 篇13

我是极偏爱秋雨的,当大地被烈日烤得高温异常时,我心中就极盼望着一场秋雨的降临来缓解这焦躁的天气,天气一热,人便也就心烦意燥了起来,一场及时雨的到来顿时能使人神清气爽不少了,心中也就有了出外去走走的心情,去迎接这潮湿空气下的淡淡微风。小时候总是不喜欢下雨,认为下雨会让人的心情变坏。因而一到下雨天便只能躲在家中无聊度日,然而现在下雨时我又有了一个好去处,我喜欢去一些凉亭中看着雨滴飘落,亲身感受着微雨打在身体的感觉,那种感觉真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妙感。

淅淅沥沥的小雨似乎也懂得人的心情,毫不顾忌的放肆的大下特下着,而农夫们也似乎也是极喜爱一场场的及时雨的。经过一个夏天的炙热烘烤,农田早已是干旱缺水了,这样的一场及时雨正好给了农田急需的甘霖,这对于农夫们而言是极好的事了。在下雨的天气似乎总是会变得很无聊,这时我一般就会约上几个人大家围坐在一起打打纸牌度日,这样的日子似乎也是极其悠闲自在的。我们坐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混合着雨声,自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在城市中待的久了,就格外的想念乡里的悠闲清净的生活。每逢放假之时,就迫不及待的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看着一路上熟悉的景物一闪而过,竟也会觉得心潮彭拜,从来也不知道自己也会有如此深的思乡情思,离开时是大踏步的离开,似乎是有一种终于摆脱之感,而当身处别处时每当看到下雨时,心里面还是会感叹一句:这儿的雨都没有家乡的雨下得那么的畅快淋漓。一回到家里就在不停的盼望下雨的日子,好让我能重温一下昔日的大雨情节,而老天似乎也听到了我的心声,不辜负我天天望着天期盼,到家的第二天天空就淅淅沥沥的开始下起了雨,而且还甚至有着欲罢不能之势,真真叫我欢欣雀跃的不行了。

感受秋雨散文 篇14

夜色拉下了浅灰色的帷幕,就连平时调皮的小星星,也躲进了云彩里,天阴沉沉的,丝丝凉意袭来,不禁感到孤寂和些许的清凉。远处,往日璀璨的街灯,也忽明忽暗起来,昔日喧嚣的公园、广场,也渐渐安静下来……秋雨“嘀嗒、嘀嗒”地敲打着窗棂,窗外的天空黑沉沉的`,使人觉得在这秋天的雨夜里有点害怕。我孤独地坐在窗前,想看看窗外的夜空,却什么都看不见了,伴随着秋雨的滴落,我的思绪也在这秋雨里,漫无边际地流淌着……

秋雨是一首歌,秋雨是一首诗,秋雨是一幅画。这绵绵秋雨,淅淅沥沥,仿佛是演奏着一首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轻松柔和,时而恬静流畅……秋雨,带着春雨的清新,夹着夏天的余热,有着秋天的厚重,一滴、一滴洒落,浸润着丰收的田野,给阡陌之上洒落甘霖,让这沉甸甸的秋天更加饱满,更加绚丽。绵绵的秋雨,染红一片片枫叶,染黄了金色的田野,染蓝了深邃的夜空。“哗啦啦”、“淅沥沥”这是秋雨在欢歌,欢唱着丰收的序曲;“刷刷刷”、“沙沙沙”是秋雨在吟诵,吟诵着丰收的诗行。

秋雨随心所欲地下着,树叶随着雨滴的声音“飒飒”摇曳着,更像是一首催眠曲,让人感受到秋雨的静谧,让人感受到秋雨的缠绵。秋雨无形,却是那么洒脱、飘逸;秋雨无言,却是那么深沉、厚重。你看,一场秋雨过去,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大地像是铺上了锦绣……秋雨就像是杰出的画家,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画卷,描绘出诗情画意的秋天。

上一篇:广告牌合作合同下一篇: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