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冬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冬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冬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作者回忆童年的几个片段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3、激发学生对间年生活的回忆之情,学会珍惜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作者的回忆中,体会童趣,感受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法与学法 师:激趣法、引导法 生: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大家端端正正的坐姿,炯炯有神的眼睛,老师特别喜欢,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会唱的一起唱。

(同学们唱的真好听,它的歌名是——童年)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跟童年有关的课文——课题 这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林海英在42岁时写的 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品味,小组交流,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件事,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的特别开心,一组想先说一说)最喜欢谈驼铃,爸爸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去看驼铃的用途,英子是不希望骆驼队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的旅程太孤单,让你想起自己童年时放走了爸爸养的鸟,不希望他们关在笼子里。

(二组也想说一说,好,二组来)

他看到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最喜欢学咀嚼,由作者对骆驼仔细的观察和不由自主的学咀嚼,想到自己小时候边观察青蛙一起跳的趣事

2、现在还会学吗?作者还会学骆驼咀嚼吗?(不会了)正如作者在最后写到: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童年逝去伤感,对童年的怀念。

四、拓展迁移

冬阳童年骆驼队语文教案优秀 篇2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成果展示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精读感悟

(一)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淡淡的忧伤 、 暖暖的心情 、 失落和怀念)

课堂练笔,感悟童年

1、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阅读《城南旧事》或是高尔基的《童年》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围绕骆驼队写了四个片段。

4、运用朗读、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四个小片段,感受童年的美好。②体会重点词句表达的感情,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

学法:运用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师: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时光是最让人留恋的。你们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做过的一些有趣的事吗?(指名说)

2、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齐读课题)

3、问: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呢?(师讲间隔号)师读题目,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4、师总结:三个词语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带给我们许多遐想。我们仿佛看到在冬天温暖的太阳下,一队队骆驼缓缓前行,驼铃声清脆悦耳,童年的“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5、过渡: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林海音。

(二)出示资料袋,了解作者

1、指名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资料袋,生齐读,进一步了解。

3、师:“冬阳下的骆驼队”是林海音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分别体现在哪些自然段,并试着给这些片段拟几个小标题。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毡帽 卸煤 咀嚼 交错 幼稚 沙漠 寂寞 棉袄 驼绒 袍子 傻子

3、出示两个长句子,强调“嚼”的不同读音。

①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②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4、交流主要内容——四个小片段

① 学咀嚼(4)②谈驼铃(5~9)③想剪驼绒(10)④问去处(11~14)

5、思考:这几个片段虽然事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是什么?(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四)品读“学咀嚼”片段

1、默读第4自然段,要求: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3、交流体会感悟。

预设1:从第一句中的三个“那样”体会到英子观察得仔细。

预设2:从第二句中的“交错”、“磨来磨去”等词语体会到英子描述得生动。预设3:从第三句中的“呆”字体会到英子看得入神,对骆驼的喜爱。

4、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5、思考: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好奇、天真、爱模仿)

6、体会英子的好奇、天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想一想:①作者把骆驼咀嚼的样子写得这么生动,她是怎么做到的?②作者通过这个小片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8、总结写法: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②通过具体的小片段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9、积累语言,尝试背诵,完成填空。

(五)对比阅读

1、出示同步阅读《读不完的大书》关于蚂蚁搬家的片段和“学咀嚼”片段放在一起比较异同。

2、交流发现

相同点:①都是写动物的,都抓住了动物的特点②观察都很仔细,语言都很生动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①第一个片段没有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第二个片段直接表达出了作者敬佩的感情。②第二个片段四字词语较多。

3、小练习(1)出示“学咀嚼”片段,在结尾处加上一处直抒胸臆的语句。(2)出示“蚂蚁搬家”片段,结尾处改为“我看呆了,自己……”

(六)课堂小练笔:

出示一幅“小猫吃老鼠”的图片,仔细观察,模仿“学咀嚼”片段,写一段话;用上“那么……那么……那么……”等词语。也可以不写这幅图,写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作业内容: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

2、课后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4)谈驼铃(5~9)

想剪毛(10)问去处(11~14)

6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4

刘纪丽

一.歌曲导入,解析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学生回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时注意歌词写了什么。(大屏幕出示《童年》歌曲)。

2.欣赏歌曲。

3.这首歌的名子叫什么?大家一起说。听了歌曲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说

4.教师小结: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有趣的,有时童年甚至是滑稽可笑的。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有是怎样的呢?今天咱们一起学习6冬阳.童年.骆驼队(同时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再读题目,在间隔号处要有停顿。

下面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教师小结:在温暖的冬天的阳光下,一支骆驼队从远处向我们走来,幼时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下面让我们走进林海音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吧!

二.合作交流,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把预习收获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先生字、在生词、最后课文。

2.全班交流: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呢?生说,同时大屏幕出示。他们分别在第几自然段呢?同时出示。

三.抓住重点,品读领悟。

1.选择最感兴趣的片段。

重新分组:骆驼队.、铃铛队、.剪子队、影子队。并到指定的位置坐好。

2、反复朗读选择的部分,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各小队的表现吧!

(1)下面有请骆驼队,各生发言。

出示句子,读出小作者的天真、可笑、好奇。指导读

(2)有请铃铛队,各生发言,及时鼓励。

出示相应句子,读出小作者的天真、幼稚。

(3)有情剪子队,各生发言,及时鼓励。

(4)有情影子队,出示相应句子,读出小作者的好奇。

4、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当时的“我”是个怎样的“我”? 生说

作者对当时的我又有怎样的感情?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大屏幕出示句子,读出思念、怀念、忧伤。

四、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正由于作者对童年的思念,作者写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那里

有更多作者童年的故事,课下请同学们读这本书,更多的去了解林海音的童年。

2、《城南旧事》已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喜爱,有机会我们来一起看,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主题歌《送别》。

播放歌曲。

教学反思:教学这一课时,开头用《童年》歌曲,勾起同学们对童年的回忆,从而引出童年的话题,最后用歌曲《送别》结束全文,使全文前后照应,更能引领学生更详细地了解林海音的童年。

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时我有了新的思路,巧妙的穿插了一个小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后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喜欢的部分重新分组,同时给他们取上好听的名字,然后在新的小组内合作学习,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只有一个组的同学是始料未及的,有几个不好学习的同学,他们自由地结合在了一起,没有真正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要注意引导,利用现有的因素,为学习制造有利的环境,激起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培养这些同学的竞争意识。

在小组展示时,及时出示重点句子并作朗读指导,我自认为朗读指导不到位,这方面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冬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抄写喜欢的句子。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前准备

教师: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学生:有条件的准备《城南旧事》一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4.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文中注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课件出示)②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用笔画一画,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2.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3.课堂交流。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有趣的事情。(1)学骆驼咀嚼(出示)

①读这段话,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读出来。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想一想,“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那样究竟是什么样,再读,想象。

读读这个句子,什么让我看呆了?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指名读。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3个那样,为什么,3个那样你读出了什么 ?)

②书上还有一个和呆相近的字,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出示“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读一读这两句话,“呆、傻”和平时说的一样么?怎么不一样?(在这里是褒义的,看呆了说明了对骆驼的喜欢,看得仔细投入。傻事写出了体会出了小英子的天真无邪,可爱,纯真幼稚)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来看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录像。(2)议驼铃

自己读5—9自然段,小英子和父亲在讨论什么话题?出示文字: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①分角色读。

②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女儿的观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为什么?

(爸爸是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小英子认为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充满幻想,非常天真,在她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是啊,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有一些天真的想法,充满一些美好的幻想,幼稚的心灵中总有一些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3)剪驼毛

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仔细读一读这一段,出示第十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读。

(很关心、喜欢骆驼,善良,想让骆驼好看一点。)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 你有问题要问吗?(和谁一样?为什么说人和骆驼一样,不说骆驼和人一样)

人和骆驼一样,人跟着骆驼学,似乎不合逻辑,在她眼里最关注的是骆驼,最关心喜欢的也是骆驼,那时小英子只有五岁,在她眼里骆驼和人没有先后,这就是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就那么纯真,那么无邪。

(4)问骆驼

①师:骆驼队的到来给小英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可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于是就去问妈妈,师生分角色读一读,出示对话。你听出什么了?(关心,挂念,好奇)

②想象:小英子会问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小结:骆驼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好奇,让她的童年过得那么幸福美好。

(5)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导: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①读课文最后两段,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童年“一去不还”感叹,淡淡的忧伤,对童年生活无限的怀念 出示,读: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②联系上下文说说,还有那些傻事不会再做了?

(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写这本书42岁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傻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才有了《城南旧事》这本名著。

五、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推荐:小说、电影《城南旧事》,出示书的图片。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篇6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题想象画面,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以前,曾经学过林海音的作品,但了解不多,第二个环节资料袋让学生对林海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引导学生课外去读她的这本书。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理清思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己预习的能力,这样做既能检查他们课外预习的情况,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在学生课文已预习好的基础上,让他们默读后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新课标中五年级的阅读要求明确提出:会默读并且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环节的安排训练了学生的默读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边读边思考的能力,而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的获得了知识。第四个环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作者童年生活的第一个片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反复读——谈体会——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再现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我的表现,学生想画面读课文朗读水平明显提高。紧接着学以致用,用学习第一个片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个片段,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整个课堂层次清楚,学生的情绪一直在高涨,深深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天真和对骆驼的喜爱。

美中不足,课前导入时语言没组织好,进入课堂让学生没明白要求,以后要选择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课后的小连笔可不可以放到课堂上。

冬阳童年骆驼队详案 篇7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并揣摩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驼铃声声入课来

1.有一首歌叫《梦驼铃》,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PPT出示),指名读。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歌词中有一个词儿,叫“心坎”,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摸一摸,就是心窝、心头,是什么在敲打着人的心坎?(驼铃声)

2.还有一首歌,名叫《月牙泉》,词作者这样写道(PPT出示),指名读。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师:耳边响起的依然是——驼铃声!听着,听着,仿佛又回月牙泉。

3.月牙泉是歌者的心灵故乡!我们再来看,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写过这样一段文字(PPT出示),指名读。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耳边响起的还是什么声?——驼铃声!(板书:驼铃声)当中有一个词叫“悦耳”,注意“悦”字的偏旁,竖心旁,铃声响在耳边,其实也响在——心里。

4.揭题:我们预习过课文,已经知道,刚才这段文字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题目叫——《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读题,你有什么发现?(题目中间有两个小圆点)

师:这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还有那长长的骆驼队。就那种感觉,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

二、预学反馈——驼铃声声入味来 出示预学单,以反馈引学习1.指名读生字、词语(PPT出示)指出多音字:嚼,出示下面两句话,指名读,齐读: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嚼”这个字笔画很多,比较难写,来,我们一起来写一个,左边是一口,要往上靠,嘴巴是长在身体的上方的,右边的笔画较多,我们一笔一画地交代清楚,骆驼“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我们“慢慢地写,总会写好的”。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交流了解作者:《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作者姓名)的小说《

》的序言,这是一部()的小说。

指名说作者: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默看。

师:林海音,小名英子,我们一起来叫一声——英子。

这篇文章是英子离开故乡50多年后,在台湾写就的一部怀旧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序言,可见英子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之深。4.了解文章大意:

师:在暖暖的冬阳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让我们循着驼铃声走进英子的童年,放开声音,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伴随着驼铃声,英子回味了童年冬阳底下和骆驼的哪些往事? 交流:

读完课文的最后一个字时,你们的心也肯定跟随着英子一同去了一趟老北京,看见从城墙跺边缓缓走来的骆驼队了吗?

循着驼铃声,英子回味了童年冬阳底下和骆驼的哪些往事? 出示预学单,指名说:

本文围绕主人公看骆驼队,看骆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上()的事,想为骆驼剪(),好奇地问夏天骆驼()。一边交流一边板书:

学咀嚼 谈驼铃 看驼绒 问行踪

5.在“铛、铛、铛”的驼铃声中,英子傻傻地学骆驼咀嚼,轻轻地谈驼铃,愣愣地看驼绒,连连地问行踪,好像她的童年跟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预习的时候,你数过整篇文章“骆驼”一词一共出现几次吗?

师:没数过没关系。我已经数过了,单“骆驼”一词,共出现19次,还有8次用“它们”一词代替“骆驼”,加在一起一共27次,你有什么看法?(英子的童年注定跟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文章的结尾,远离故乡的英子动情地写道:(PPT出示)齐读: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老师范读这一段,注意读这段话的节奏,听这段文字在节奏上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缓慢、舒缓)

师:林海音写驼铃声的文字节奏是这样缓缓的,再来看看写驼铃声的那两段歌词,听歌声,听,在节奏上有什么感觉?(《月牙泉》很慢很舒缓、淡淡的忧愁;《梦驼铃》悠扬的,缓慢的。)(播放歌曲《梦驼铃》和《月牙泉》。师:就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读文章结尾的这段话。

生(缓缓齐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三、研文——驼铃声声入言来

1.其实,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中,又岂止在文章的结尾处呈现出“缓缓的”语言节奏呢?比如,打头的第一句,你们听老师读——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哪一个字儿,一下子映入了你的眼帘?(停)师:正因为“停”下来,英子才可以慢慢跟我们讲—— 生: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

2.师:关于她和骆驼的点点滴滴往事。对于这四个特写镜头,你们对哪个镜头特别感兴趣?(举手调查)

3.预设对英子“学咀嚼”特别感兴趣。

1.自由读读英子“学咀嚼”的这段文字,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细节描写最有趣,你就细细地体味体味,咀嚼咀嚼文字的味道。(学生自读体味,圈出关键字句))交流:你觉得英子哪个地方的细节描写特别有趣?读着读着就想笑。预设PPT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jǔ)嚼(jué)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冒号以后,有三句话,先看第一句。“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用了三个“那样”)

如果就用一个“那样”,你们听我读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感觉一样吗?节奏一样吗?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指名朗读,读出三个“那样”,带给我们慢镜头的感觉。师:第二句话关注“大鼻孔里冒着热气”和“磨来磨去”。“磨来磨去”什么意思?(交错)如果从词语的构成上去观察它,有什么特点?(ABAC型)用叠词和不用叠词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听我读读:“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着,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通顺吗?“磨来磨去”有一种什么感觉?(荡秋千的感觉)指名读。师:“磨来磨去”多有味道啊,好极了。

师:最后一句话——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哪一个字,境界、味道全在其中?(呆)

师:这一“呆”就真的了不得了,这一“呆”,就将我们的眼前的镜头放慢了,拉长了,定格了。慢镜头就需要我们看得特别真切,看得特别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闭上眼睛,老师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睁开眼,你看到一张怎样的骆驼的脸? 师:你看到了骆驼脸上那高高前突的颧骨了吗?丑吗?

师:继续,闭上眼睛:“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长的牙„„”睁开眼,你看到一副怎样的骆驼牙?(很长的牙)

师:你看到骆驼的长牙上积着一层厚厚的黄渍了吗?丑吗?你看到一副怎样的骆驼牙?你看到了骆驼上牙和下牙中嵌着的草根了吗?丑吗?你看到骆驼这样的牙怎么想?

师:你看到了骆驼那恐怖的牙齿四周流淌着的白沫子了吗?丑吗?

师:继续下去,闭眼:“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安静的态度„„”睁开眼,你看到骆驼一种怎样的态度?你看到了骆驼不紧不慢的态度了吗?还丑吗?你看到了骆驼悠悠然然的态度了吗?还丑吗?(不丑了)师:你亲近它还来不及呢!请同学们把眼睛继续闭上,伴随着老师的描述让我们在脑海中尽情想象(音乐《禅思》响起):你瞧,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睁开眼,看屏幕——(课件播放《城南旧事》英子学咀嚼的片段)

看到骆驼咀嚼了吗?看到英子学咀嚼了吗?有趣吗?电影的节奏和文字的节奏吻合吗?

师:就这种感觉,如此的悠然。就这种感觉,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来读,你就是小英子,你看呆了——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jǔ)嚼(jué)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是的,我们都是小英子,我们都看呆了——生缓缓地齐读这一段文字。

四、驼铃声声入梦来

这种感觉太妙了,如此的悠然,如此的自在,如此的陶醉,要不是时间的关系,我真想跟大家一起再到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的三个镜头中去体味一番„„是呀,英子和骆驼在冬阳底下的往事就这样缓缓地流淌着,还有那“铛、铛、铛”的驼铃声。我们再回到一开始那两段歌词和英子的那段话上。

(PPT出示: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小轩《梦驼铃》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杨海潮《月牙泉》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师:看看都是在什么时候响起驼铃声? 干什么?体会童年离开故乡。第一句攀登高峰时。望故乡。

第二句,月牙泉是歌者的心灵故乡,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的时候响起驼铃声。第三句,英子在离开北京远离童年的时候响起驼铃声。

师:关于驼铃声的歌曲也好,文字也好,节奏都是如此的——舒缓。师:慢镜头过去了,文中有一处是快镜头,请你默读快找。交流后PPT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如果说刚才带给我们的是电影中典型的慢镜头的话,那么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典型的快镜头。

其中哪些词语的搭配使得你有快镜头的感觉?(两个“过去”加“又来了”)师: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驼铃声总是在远离童年时响起?你知道吗?(年复一年地过去,骆驼队在冬天路过这里,每一年的冬天也就到来了,走过冬天,经过春天、夏天、秋天,所以童年就一去不还了。)

师:是的,能够勾起英子对童年点点滴滴的怀念。那为什么这些文字的节奏都是那样的舒缓?(因为骆驼走在路上的时候,是非常慢,从不着急的,所以文字的节奏缓缓的。她说“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说明她在想写的时候,回味在驼铃声当中,所以文字的节奏都是那样的舒缓。我认为是她很怀念故乡,也很怀念她的童年,所以缓缓地流露她的心声。师:她不想让她的童年远去。我非常珍惜同学们的各种不同的想法。你听,你听——(主题音乐:邓伟标《空·无觉》响起)

师:那驼铃声逐渐清晰,竟化作了动人的旋律,敲打着英子的心,英子渐入梦乡。在梦境中她仿佛听到驼铃声在对她说:“英子呀,英子,你可曾记得„„英子呀,英子,你在他乡还好吗„„英子呀,英子,你梦见故乡了吗„„英子呀,英子,你什么时候回来呀„„”驼铃会向英子倾诉些什么呢?来,拿起笔写一写。注意那种缓缓的节奏,展开你的想象,驼铃也舍不得小英子呀,她会对英子说些什么呢?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生练笔。)交流:

如:英子啊英子,骆驼队又来了,你怎么还不来看我们呀,难道你忘了我们咀嚼时的傻样子了吗?英子啊英子,什么时候你才能回来听我在山谷中悠悠回荡。如:英子啊英子,还想驼铃声吗?有没有梦见我,有没有想起我,那就回来吧,那就回来吧!

师:英子啊英子,风吹过,我会在风中等你!如果有一天,你来到北京城南,来到林海音的故居,你一定会想到那个曾经的小女孩,你一定会深情地想起这段文字,我们一起来——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此刻,这驼铃声仅仅响在英子的耳畔吗?还响在英子的哪里? 生:心里。

师:响在英子的心中,也响在英子的梦中。是驼铃声,更是英子的——心声!(板书:心声)

师:就让我们在林海音的真情倾诉中,让我们的思绪稍稍地停歇片刻吧„„

(李叔同《送别》音乐响起,林海音自述画外音: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余霭而神圣吗?)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驼铃声 学咀嚼

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回顾 篇8

其实,在语文教学何曾不是这样?文本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味出语文的味道出来。

在教学过程前半段,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他们觉得有趣的片断进行学习,让他们反复去咀嚼课文。因此当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他们都把各自的体会说出来了,而且有些学生用了很多“现代语”进行陈述,比如“现代”、“粉丝”等等,真的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后来评课的曾老师说这个环节的成功之处是在于我舍得花时间去让学生进行咀嚼,他们会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也证明了他一定程度上读懂了课文。因此,在这环节的时候,自己也很兴奋,因为我的兴奋被他们的出色发言激发了。

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发言交流很广泛。但很多的回答都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直接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从这节课当中,我发现,课堂是活了,但是,怎样让学生去养成“咀嚼得更有味”的习惯呢?很多学生惯于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这段话的内容,其实,这只是很初步的一个体会。那么如何把这样浅的体会上升到比较高的感悟呢?需要我们平时贯彻给学生咀嚼的方法。

“抓关键词体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像”等等理解句子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常期落实,这样学生的咀嚼就不会只停于复述句子意思的层面上。这样,学生读书才会更加有味道。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反思 篇9

要认真备课,既钻教材,又钻学生,并在大胆对课堂作出预测,哪些问题学生一下子能明白,哪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或小组学习可以解决的,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细致。 问题要有价值,不能过浅或过深,因为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吃透文本,多方面搜集资料,获取更多可借鉴的信息。

重视“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读后有评价,每读有提高。有层次地读,是按照教学的需要,让学生默读、开声读(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读顺)、有感情地读;有目的地读,是每读必先向学生明确要求,如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不会再做了”时,要求学生带着淡淡的忧伤,读出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读后有评价,这里的评价是指即时性的评价,可以是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老师点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语音语调方面,也可以是感情方面等。通过评价,使学生每一次都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冬阳童年骆驼队评课稿 篇10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李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李老师利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欣赏,《送别》声轻轻响起,营造了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安排一个小练笔----记一件童年趣事,推荐孩子们看《城南旧事》,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上一篇:遇见作文600字高一下一篇:二手电脑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