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泵并发症预防处理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输液泵并发症预防处理(共7篇)

输液泵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1

【发热反应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

二、检查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发热反应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二、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三、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四、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供应室、护理部。

五、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供应室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六、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发热反应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检

【急性肺水肿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

二、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急性肺水肿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将输液速度降至最低。

二、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三、病情允许可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四、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五、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平喘、强心和利尿剂。

六、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七、认真记录患者的抢救过程。

八、患者病情平稳后,要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九、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急性肺水肿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双腿下垂 →高流量给氧→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四肢轮扎→做好病情及抢救的记录

【静脉炎预防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二、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使用。同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三、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

四、静脉内置管,应选择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导管,置管时间不宜过久。

【静脉炎处理规范】

一、停止在静脉炎部位输液,将患者抬高并制动。

二、可用50%硫酸镁液湿敷每日2次,可行超短波治疗。

三、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静脉炎处理程序】

停止局部输液→局部50%硫酸镁湿敷→遵医嘱应用药物

【空气栓塞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二、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三、加压输液时应专人看护。

【空气栓塞处理规范】

一、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二、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卧位。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利于 气泡漂移至右心室尖部,从而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较大的气泡碎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三、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机体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四、有条件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六、记录抢救过程。

【空气栓塞处理流程】

输液泵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2

1 热原样反应

1.1 引起热原样反应的因素

1.1.1 药液质量问题静脉用溶液质量不符合标准, 或药液贮运过程中瓶身因碰撞发生破裂, 使瓶内液体污染。

1.1.2 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1.1.3 非代谢微粒钙、硅、铝、铁和铅等无机盐微粒;碳黑、纤维素、结晶体、塑料微粒、橡胶微粒、玻璃屑;细菌、真菌芽孢等等。另外, 中草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胶体微粒等。

1.1.4 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 (带有的大分子物质有致热作用) ;生物制品 (含有蛋白质, 可引起免疫反应) ;其他如类胆固醇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等。

1.1.5 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 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

1.1.6 联合用药 (1) 加入的药品被污染, 药品变质。 (2) 多种药物配伍, 频繁加药导致污染机会增多。 (3) 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 可导致p H改变, 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及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1.1.7 护理操作不正规, 造成输液污染。

1.1.8 输液环境的空气中各种微粒和微生物污染。

1.1.9 病人机体自身因素 (1) 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 (2)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1.2 预防

使用安全合格的静脉药液及一次性输液器具, 输液前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减少各环节输液微粒的产生;减少联合输注、避免药物配伍禁忌;药物应现配现用, 避免将瓶盖启开加药后, 长时间放置后才输注;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 输注药液温度与体温接近;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治疗室要进行有效的消毒, 输液操作者必须衣帽整洁, 戴好口罩, 有条件者应专设配液室和净化装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1.3 处理

发生输液反应, 要减慢输液速度或更换溶液及输液器。另外, 对病人采取对症处理: (1) 畏寒或寒战者, 宜加被, 并给热水袋和热饮料; (2) 高热者, 给冷毛巾、冰袋、温水或酒精物理降温;也可酌情应用解热镇痛药; (3) 发绀者给予吸氧;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

2 静脉炎

2.1 原因

(1) 输液操作污染:局部消毒不严, 操作中针头被污染或由侧管加注其他药物时污染; (2) 经外周静脉输注p H过高或过低的药液损伤血管内膜; (3) 经外周静脉输注高渗性液体; (4) 药液中有玻璃屑、橡皮屑、结晶物等各种微粒; (5) 输注的药液刺激性大。

2.2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1)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 触之有条索状感; (3)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4) 闭锁型:静脉不通, 逐步形成机化。

2.3 处理

患肢抬高制动, 采取局部治疗。95%酒精、50%硫酸镁热湿敷, 贴渗液吸收贴, 外涂喜疗妥软膏等。

2.4 预防

外周静脉输液时选用上肢静脉, 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 容易发生血栓和炎症;避免在瘫痪肢体作静脉输液;穿刺局部消毒要严密, 穿刺针牢固固定, 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切忌在同一部位的一条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长期静脉输注者, 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太粗对血管损伤大;浓度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选用中心静脉导管;严格控制各种输液微粒。

3 静脉渗漏性损伤

3.1 原因

3.1.1 操作不当

药液渗漏主要是由于穿刺不当, 针头位于血管外或针头固定不牢等所致。

3.1.2 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1) 静脉痉挛; (2) 血管硬化, 管腔变窄、血流迟缓、静脉回流不畅, 造成静脉内压增高; (3) 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 引起局部静脉炎或静脉血栓; (4) 输液速度过快, 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等。

3.1.3 血管通透性增高

如输注某些离子性药物K+、Ca2+等。

3.2 可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

(1) 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道外营养液。 (2) 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3)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 (4) 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5)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环磷酰胺、柔红霉素等。

3.3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输液部位疼痛和局部肿胀。如果输注的是高渗性药液, 多为急性损害, 且此类药液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 局部皮肤由苍白转暗红。碱性药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 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 局部并无苍白, 而是出现红斑, 有的出现小水泡, 形成硬结, 4~5d后损伤边缘渐变硬, 形成焦痂和溃疡;病损部位与正常皮肤交接处有炎症浸润, 皮下脂肪坏死范围比较广。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严重的合并症: (1) 神经损伤; (2)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 前臂筋膜室综合症; (3) 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3.4 处理方法

(1) 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中药外敷等。 (2) 局部封闭:用0.25%~1%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 或两者合用。 (3) 局部注射渗漏药物拮抗剂。

3.5 预防

首先要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 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 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病人, 切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否则易使血管受损。抽吸化疗等有刺激性药物的针头不要直接接触病人, 注射前宜用生理盐水作引路注射。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注时以缓释型硝酸甘油敷贴局部, 能有效地减少渗漏。输液速度不能太快, 避免加压输液。对需要长期静脉输注的病人, 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或行深静脉插管, 达到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 尤其是化疗病人。输注过程中, 若出现局部疼痛, 应以渗漏处理。

输液泵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62-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具有药效迅速、效果可靠等优点,是人们最常接受治疗之一。因此,在输液治疗中静脉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所以预防静脉炎对医疗安全及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

1 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判定标准

1.1 药物因素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血浆pH值正常为7.35~7. 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1]。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影响PNA与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2],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产生静脉炎[3]。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若输入速度过快,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均可导致内皮细胞破坏[4]。

1.2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引发静脉炎的微粒主要来源于药液本身的结晶、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等。另外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 [5]。

1.3 污染因素 主要指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如储存和取用棉签二次污染。李冰等[6]报道,开口棉签存放时间在8h时段,细菌污染数已明显超过卫生标准。

1.4机械性刺激 同一静脉周围反复穿刺输液(超过三次),穿刺方法和穿刺点选择不当,或硅胶管、塑料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均可造成静脉损伤。

2 判定标准 Ⅰ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6]。

3 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

3.1 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 应该选择弹性好、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易固定的部位,并且避开关节、静脉活瓣处、硬化、癫痕、受伤、感染、分布呈条索状的静脉。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造成静脉壁损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的原则,因为下肢静脉瓣多,血流慢,而患肢静脉回流障碍,输液时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7]。根据静脉管径粗细,为了保护好血管,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留置针针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相对较长,活动时不易脱落。但临床上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几率越高[8]。因此,留置时间视患者局部情况而定,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4天。

3.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从液体的配制到输液完成的整个护理工作中,护士都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对于静脉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固定牢,避免滑动和滑脱,并注明日期和时间,隔2天或3天按外科换药法更换敷贴。肝素帽处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避免尘埃、细菌等进入。

3.3输液肢体保暖 用热水袋(水温60~70摄氏度)给病人的输液肢体保暖,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

3.4 合理安排输药顺序 根据药物及注意事项,掌握配伍禁忌,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先用透导液穿刺,输药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里,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9]。

3.5 控制液体输入量 对长期计划执行静脉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尽量控制液体入量每日1000ml以内,持续大剂量静脉快速输液患者,尽量选择深静脉置管,避免下肢静脉输液。

3.6 输液时观察 输液过程中要随时巡视及时发现输液有无不畅不通沿静脉走行有无条索状血管变粗、硬结现象, 穿刺点周围有无发白、发红、发麻、疼痛、肿胀等症状。特别注意病情危重者在下肢输液时因皮肤松弛外渗时往往滴速正常不易发现有增加静脉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稍有不慎后果严重。要严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对症处理。

综述,对静脉输液并发症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行多方面探索。首先是做好预防,在临床上要求护士掌握相关知识,针对其诱发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层面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而达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是我们的责任[10]。

参考文献

[1]Kathy Kokotis.preventing chemical phlebitis[J].nursing,1998,28(11):41.

[2]张维琴,張静.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展[期刊论文]-全科护理2010(21)

[3]桑丽清,朱曙东.产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

[4]ZHANG Jin-ying DU LIang-feng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chemotherapy drugs exosmosis from w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2011,30(4).

[5]汤云,潘丽英,宗云.20%甘露醇加温静滴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临床护理杂志,2006,5(3).

[6]许华,肖东.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病机制的探讨及防治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718.

[7]黄彩捐,胡杰,韩艳艳等.静脉炎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7(12):2772-2773.

[8]HU Shu-bin;Study on the nur sing care of preventhing phlebitis due chem. Otherapy;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 TRATION;2004,4(11).

[9]董雪云.化疗药物致静脉炎的防护[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6):2.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篇4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

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

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 10.0

磺胺合剂

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

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

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

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

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静脉炎的例数

静脉炎发生率= × 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24小时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的pH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7.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

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6.静脉炎的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搽喜疗妥软膏;

中草药外敷;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药物渗漏包括渗出和外渗。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渗漏发生原因

(1)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2)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3)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静脉痉挛;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4)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加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5)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

氮芥

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酰胺

长春花碱

去甲长春花碱等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

氮烯咪胺

足叶乙苷

鬼臼噻酚苷

链脲霉素等

2.渗漏的一般临床表现

(1)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2)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3)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4)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5)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3.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症。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4.渗漏的预防

(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3)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中长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

(4)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5)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6)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注时以缓释型硝酸甘油敷贴局部。(7)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病人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9)过度活动的病人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10)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11)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12)进行静脉输液时,协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

5.渗漏的处理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热敷患部。6.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2)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3)局部封闭治疗,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需作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4)使用拮抗剂。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域作皮下注射。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二甲亚砜涂于患处,每6小时一次共两周。

柔红霉素外渗——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长春碱类药物——局部封闭+磁疗以缓解症状。

(5)局部冰敷。

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7)磁疗:减轻疼痛和肿胀。

(8)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9)恢复期: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1.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3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4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5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6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1.发生原因

使用夹板使外周浅表神经受压(尺神经经尺沟处、腓总神经经腓骨小头处)、静脉针刺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

2.症状

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3.预防及处理 避免局部神经受压。

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

发生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1.发生原因

病人对输入的溶液或药液产生过敏。2.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发热、皮疹、寻麻疹;

严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冷汗、紫绀、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头水肿,病人呈濒死状态。3.预防和处理

1询问过敏史。

按规定进行过敏试验。2正确判断阳性指征。3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4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抢救。1.热原样反应的原因

(1)非代谢微粒:如橡胶屑、纤维、玻璃屑、药物结晶等。

(2)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中带有大分子物质、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质、还有类胆固醇类药物等。

(3)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

(4)溶液的质量问题: 瓶盖松动、瓶身破裂,使瓶内液体被污染。

(5)某些药液本身就易致输液反应,如白蛋白、B-内酰胺类药物、细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7)联合用药:①加药时被污染或药品变质。②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可导致pH改变,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8)护理操作过程不正规或环境的空气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机体自身因素:①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处理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2)对症处理。3)药物治疗。

3.预防

1)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药物。2)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3)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4)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静脉输液危象——气栓型危象 1.原因

较大量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大量双氧水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

2.机制

大量气体随静脉进入血循环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临床表现

眩晕、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4.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给氧,嘱病人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八、静脉输液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

1.原因

输液过多、过快,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烦躁不安、被迫坐位。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

3.预防处理

控制输液速度。

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血量;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

九、静脉输液危象——超高热危象

1.原因

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静脉系统。

2.机制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

3.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寒战、体温高达40℃以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脉搏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4.预防处理

严格执行操作前查对,如有效期、密封情况等。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环境清洁。

高热病人先降温再进行输液。

输液时,不能食用冰冷食物及冷水,减少因冷刺激引发过敏反应。

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要立即停止输液,适当保温;病人高热时,用药物降温;抽搐时用安定、地塞米松等药物;物理降温时可用酒精擦浴与温水擦浴交替进行。

十、静脉输液危象——晕厥型危象

1.原因

病人体质弱、精神紧张、穿刺疼痛、环境不良等都可引起。2.机制

该反应平均10分钟可以自行缓解。反应实质是血管性晕厥:精神紧张可造成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

3.临床表现

突然晕倒、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呼吸加快,呈迷走神经亢进样反应。

4.预防处理

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细致观察、体贴病人,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体质虚弱者卧床。

鼻饲法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措施 篇5

【误吸】 预防:

1、操作前检查胃管的位置及证实胃管确实在胃内才可进行操作滴注。

2、鼻饲时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30-45度。

3、需翻身、吸痰的病人,应先翻身、吸痰后,再行鼻饲,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

4、持续缓慢滴注营养液,鼻饲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呛咳、呼吸困难等。处理:

1、如发生误吸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头低右侧卧位。

2、清除口鼻腔及气道内吸入物。

3、如有肺部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腹泻】 预防:

1、袋中的鼻饲液悬挂不超过4-8小时,防止鼻饲也受污染。

2、胃肠功能差、乳糖不能耐受者,要慎用含牛奶的鼻饲液。

3、鼻饲液温度适宜。处理:

1、腹泻频繁者可暂停鼻饲,并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遵医嘱用药。【管道堵塞】 预防:

1、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

2、制作营养食物时要过滤,鼻饲片剂药物前必须碾碎。

3、每次鼻饲前后用少量温水冲洗管道,防止堵管。处理:

1、在确定鼻饲管位置正常后,对已发生堵塞的鼻饲管,可用温开水冲洗,使之再通。

2、冲洗时注意用力不可过猛,阻力大时不可硬冲,查找原因或给予重新置管。

肌肉、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局部硬结、感染】 预防:

1、注射前做好注射部位的皮肤评估。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长期注射者,轮流交替注射部位,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部位注射。处理:

1、出现局部硬结者,局部热敷或硫酸镁湿热敷。(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2、必要时用微波照射。

3、发生局部感染者,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应通知一声进行处理。【神经损伤】 预防:

1、正确掌握注射技术及有效部位,避开血管和神经。

2、掌握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关注病人的主诉。处理:

1、若注射过程中病人主诉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停止注射。

2、给予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遵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出血】 预防: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进针后先抽回血,无回血再推药。

3、注射完毕后,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

1、穿刺针眼处有出血,可用消毒棉签压迫局部2~3分钟。

2、若针筒回抽时有血液,立即拔出针头,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并做好解释工作。

3、形成皮下血肿者,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24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晕厥】 预防:

1、避免空腹注射。

2、注射前做好解释,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以取得配合。

3、注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处理:

1、注射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协助病人平卧,保暖,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若为过敏引起,立即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并做好记录。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发热反应】 预防:

1、做好交叉配血试验。

2、严格管理血液保存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处理:

1、出现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

2、反应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送检。【过敏反应】 预防:

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处理:

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2、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

3、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4、监测生命体征。

5、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溶血反应】 预防:

1、做好交叉配血试验。

2、在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到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min内输入。

4、输注2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因间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5、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药,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

2、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原因。

3、维持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色、尿量变化并做好记录。

5、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预防: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病人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2、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处理:

1、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

2、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加压给氧,同时给予30%~50%乙醇湿化吸氧,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

5、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对长期注射者,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3、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处理:

1、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药物渗漏】 预防:

1、穿刺准确,穿刺后针头要妥善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2、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留置,同时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或疼痛,输注高渗溶液或化疗药时,加强输液巡视。处理:

1、一旦药物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局部热敷或药物热敷、局封等。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发热反应】 预防: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物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药物现冲现配,注意配伍禁忌。处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观察体温变化。

2、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细菌学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3、对症处理,遵医嘱用药。【急性肺水肿】 预防: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输液量。处理:

1、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30%乙醇,以降低肺泡泡沫表面张力,使肺泡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改善。

3、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舒张周 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4、安慰患者,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空气栓塞】 预防:

1、输液前一定要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各连接部位是否衔接紧密,不易滑脱,输液前必须排尽导管内的空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 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在旁守护。处理:

1、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 低脚高位。

2、高流量氧气吸入,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3、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推注速度。

5、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6、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7、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及补液。处理:

1、停止在患肢输液并拔管。

2、抬高患肢。局部用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3、根据静脉炎的分级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4、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渗漏】 预防:

1、选用适合的穿刺针。

2、妥善固定,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3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4、推注药液不宜过快,注射时加强观察。

5、最大程度的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处理

1、药物疑有渗出或已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处理措施及治疗方案。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血肿】 预防:

1、选用型号合适、无构无弯曲耳道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一般按压时间为3~5分钟。对有出血倾向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

1、一旦针头刺破学赶形成血肿,应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另选血管穿刺,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2、形成血肿者,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小时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以加速血肿吸收。

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窒息】 预防:

1、操作前后清点棉球的数量,每次擦洗时只能夹一个棉球。

2、有活动假牙,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适体位。处理:

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呼叫医生。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解除呼吸道梗阻。【误吸】 预防:

1、棉球干湿度适宜。

2、昏迷病人禁漱口。

3、擦拭时勿触及软腭和咽部,以免引起恶心和呕吐。

4、卧床病人可取半卧位;如需仰卧,头应偏向一侧。处理:

1、一旦出现误吸,应立即将病人侧卧,另一手拍背。

2、同时通知医生,准备负压吸引器,按医嘱处理。【口腔粘膜损伤】 预防:

1、擦洗时动作轻柔,特别是对凝血功能差的病人。

2、夹取棉球方法正确,应使用弯血管钳。

3、昏迷病人需用张口器时,将包以纱布的张口器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张口。

4、选择温度适宜的漱口液,操作过程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处理:

1、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口泰含漱。

2、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喷敷或锡类散吹敷。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疼痛】 预防:

1、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2、做好解释,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3、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4、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处理:

1、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局部组织发生反应】 预防:

1、操作前先评估注射部位皮肤的情况。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若有过敏者,不应再作皮试。处理:

1、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2、出现局部皮肤搔痒者,用安尔碘棉签外涂,告诫病人勿抓、挠。

3、局部皮肤有水疱者,给予皮肤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 体抽出。

4、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虚脱】 预防:

1、注射前向病人做好解释,询问病人进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有晕针史或疑似患者宜采用卧位。

3、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处理:

1、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注意区别过敏性休克和虚脱。

2、虚脱者取平卧位,保暖,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清醒后予口服 糖水等。

3、必要时予氧气吸入。【过敏性休克】 预防:

1、皮内注射前仔细询问过敏史。

2、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

3、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有不适及时联系。

4、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另备氧气、吸引器等)。处理:

1、注射时发生过敏应立即停止注射。

2、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呼叫医生组织抢救。

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低氧血症】 预防: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已达到有效吸引,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2、吸痰过程中病人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病人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3、定时湿化吸痰,避免气道阻塞。

4、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5、使用呼吸机者,吸痰前应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吸痰时脱机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小于15秒。处理:

1、停止吸痰,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与面罩加压吸氧。

2、遵医嘱酌情适时静注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

3、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气道粘膜损伤】 预防: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一般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

2、吸痰前吸痰管先抽吸无菌生理盐水,插入时动作轻柔,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提拉,严禁反复上下提插。

3、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查找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4、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痰液粘稠程度与痰量而定。处理:

1、经常巡视患者,仔细观察气道黏膜有无损伤。

2、发生气道黏膜损伤时,可遵医嘱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感染】 预防:

1、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气管筒内分泌物和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不能混用。如用一根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筒内的痰后再吸口、鼻腔分泌物。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放置有序。吸痰时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吸引瓶内吸出的液体应及时更换,不超过其高度的70%~80%。

2、痰液粘稠者,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

3、加强口腔护理。处理:

1、吸痰所致的感染几乎都发生在呼吸道黏膜损伤基础上,所有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措施均适合于防止感染。

2、发生局部感染者,予以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感染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心律失常】 预防:

1、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几乎都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避免任何可能导致止低氧血症的因素。

2、使用心电监护,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处理:

1、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2、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应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体表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参照静脉输液。【药物渗漏】 参照静脉输液。【导管阻塞】 预防:

1、做好输液结束后的正确封管处理。

2、定时巡回观察体表留置针的固定是否牢固。处理:

1、不可解决的阻塞,应即予拔除。

吸氧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氧中毒】 预防:

1、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2、加强巡视,告诉病人及家属在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3、用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缺氧情况,按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法及氧浓度。

4、定期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处理:

1、对于长期高浓度吸氧者,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应警惕氧中毒可能。

2、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做好血气分析。

3、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气道黏膜干燥】 预防:

1、做好氧气湿化,保持湿化水在规定的范围,按要求每天更换吸氧装置。

2、每天二次做好鼻导管护理。

3、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先取下鼻导管,调节好氧流量后,再与病人连接。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防止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处理:

1、鼓励病人适当增加饮水量。

2、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

3、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气道湿润。

4、遵医嘱给予化痰药治疗。

消毒气管筒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气管筒脱出】 预防:

1.妥善固定气管筒,气管筒系带松紧度以一指为宜,系带扣为死扣(三个外科结)。

2.操作时禁忌单手操作,一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面板,另一手拿取内套管。处理:

1.如发生脱管,立即通知医生,备好相应气管筒内芯,做好重插气管套管的准备。

2.呼吸困难者,立即准备抢救车、简易呼吸器、氧气等急救用品,随时准备急救。【气管筒堵塞】 预防:

1.定时湿化吸痰,痰液黏稠者可遵医嘱使用雾化吸入。2.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方法,及时自行咳出痰液。3.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减少内套管取出的时间。4.取出和放入内套管前先行吸痰。

5.痰液黏稠,易形成痰痂者,可酌情增加清洗的次数。处理:

1.加强湿化,给予病人翻身、拍背,做深部吸痰,及时吸出堵塞的痰痂。

输液泵并发症预防处理 篇6

临床表现:采血部位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 预防措施

1、采血测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

2、采血前有效洗手,有效皮肤消毒。3针头一人一用一废弃。

4、采血部位避免太靠近指甲,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针刺局部感染,可外涂0.5%聚维酮碘溶液。

2、感染严重者,控制感染,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二出血:

临床表现 采血后少量血自针刺部位流出 预防措施

1、选择采血部位并合理轮换采血部位。

2、采血完毕后,局部按压1~2分钟。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措施 评估手指皮肤情况,选择合适部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功能障碍者延长按压手指时间。3 采用合理的采血方法,避免用力挤血和按摩。

三、疼痛

临床表现

采血部位疼痛曾刺痛 预防措施

1、采血前告知患者并进行心理护理,消除紧张心理,取得患者配合。

2、采血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3、将采血针紧靠手指侧面采血,切勿在指尖或指腹采血

4、调节好采血针头刺入的深度 处理措施

评估疼痛合理运用缓解疼痛或解除疼痛的方法 2

输液反映的预防及处理 篇7

关键词:输液反应,成因,预防,处理

1 输液反应成因

输液反应是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热原反应, 在临床上多发生在输液后1h内, 是由于液体被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污染, 导致致死, 致热物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而致机体周身产生不适感, 出现胸闷, 恐惧, 畏寒 (或寒颤) , 发热等症状, 重者颤抖, 烦躁不安, 血压升高, 脉速, 继之高热, 抽搐, 血压下降, 出大汗。如果不及时处理, 可导致休克, 致使治疗不能进行正常进行, 应积极进行预防处理[1,2]。

2 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输液反应的发生, 要避免致热原的产生, 可采取以下措施。

2.1 使用液体时:注意观察其密封性, 使用期限 (即有效期) 及液体情况。如超过有效期, 或瓶子有裂缝, 瓶盖松动等反应禁止使用。

2.2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械, 也应注意其密封性, 有效期, 保证灭菌处理效果, 使用时常规用液体冲洗。

2.3 配制液体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加换液体是常规消毒瓶盖后方可进行。

2.4 操作间 (治疗室) 应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h。

3 输液反应的处理

确定为输液反应后, 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 更换液体及输液器械或停止输液 (若更换液体应按规定封存以防止医患纠纷) , 运用有效药物以解除其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下列药物有较满意效果。

3.1 山莨菪碱与阿托品

当发生输液反应时, 立即给予654-Ⅱ10mg+25%5S 20ml静推, 可于15-20分钟内体温下降, 寒颤消失, 未消失者可二次给药可获满意效果, 或给予阿托品0.5mg静推, 异丙嗪25mg肌注, 症状多在5分钟内缓解, 作用机理可能为其缓解平滑肌痉, 改善微循环和体温调节有关。

3.2 樟脑水

出现输液反应时, 立即给予樟脑水2ml口服, 一般10分钟后寒颤消失, 体温回复正常, 作用机理可能为其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与循环中枢。

3.3 安络血

此药为临床常用止血药, 该药用于治疗输液反应效果优于异丙嗪和地塞米松, 用法为:出现输液反应后, 停止输液, 给予安络血20mg肌内注射, 10~20min内患者症状消失, 安络血成分为安络血和水杨酸钠, 前者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阻止致热物质的释放, 以防止体温升高, 后者抑制PGE释放, 从而使体温下降为正常水平, 其机理可能为:其具有双重作用, 即在中枢抑制致热物质的合成及释放, 在外周阻止致热物质的渗出。

3.4 安痛定

人体发热可能与PG的合成, 释放增加有关, PG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致发热。用法为:发生输液反应时, 给予安痛定4ml肌内注射, 一般20min后症状缓解。

3.5 安定

有报道安定用于治疗输液反应。停止输液后, 给予安定缓慢静推, 用量据体重、年龄、身体状况而异, 7~14岁5~7mg, 15~24岁10~15mg, 25~63岁15~20mg。

参考文献

[1]黄东涛.用654-2治疗输液反应[J].广西医学, 1985, 7 (3) :159.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现状下一篇:税收管理员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