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7篇)
现在,我代表青海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省极不寻常、极其难忘的一年,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一年。玉树强烈地震突如其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衷共济,顽强拼搏,战胜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呈现新的亮点。
(一)奋力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开启了新玉树建设的新篇章。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组织开展了一场在高原高寒地带进行的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活动,共搜救被掩埋人员2008人,救治伤员1.1万多人,其中重伤员3109人,安臵受灾群众22.5万人,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我们迅速展开灾后重建。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制定了土地权益处臵、住房重建及维修补助等重要政策,建立了七项重建工作机制,为科学、依法、高效、和谐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9月下旬开展了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50天会战,赢得了灾后重建的宝贵时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到半年时间,开工建设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1亿元。大部分需重建的农牧民住房基本建成,大部分需重建的城镇居民住房开工建设,所有需维修加固的城乡住房全面完成修复,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夏季,我们还果断处臵、成功化解了格尔木温泉水库严重超水位运行的重大险情,保障了城市安全。
各位代表,玉树强烈地震,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党政军民共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形成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哪一次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在如火如荼的家园重建中,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必将傲然屹立在雪域高原!
(二)大力推动经济提速与结构优化,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把抢抓发展机遇同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为30年来的最高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 亿元,增长23.1 %;财政支出达到743亿元,增长52.7%,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8.7亿元,增长33.5%,迈上一个大台阶;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长21.1%,民间投资增长43.3%,藏区投资增长39.2%,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建成投产,格尔木大型光伏电站并网投运,西宁西过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格段增建二线、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等23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为支撑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建设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取得积极进展。启动迄今规模最大的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了15个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建设河湟特色农业百里长廊,大力推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栽培等新技术,在330个村探索了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增加,特色农业比重达到78%,农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27%。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重要突破。出台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金属镁一体化、锂电池正极材料、高精铝板带等28项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高起点起步,清洁可再生能源产值占到能源工业的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6%,预计实现利润180亿元,增长1倍。第三产业增长12.1%,创近年新高。金融、旅游、商贸、物流等快速发展。出台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家电、农机、汽车下乡”补贴标准,特别是把住房建设作为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在全面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工程的同时,支持5万户农民新建或改造住房,带动了消费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6亿元,增长16.9%,消费拉动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完成科技投入53.2亿元,增长50.9%。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新建的12个污水处理厂基本投入运行。启动了西宁历史遗留铬渣治理项目。“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可以实现。发展中的青海,克服了特殊年份罕见的艰难险阻,踏上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新征程。
(三)着力加快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增添了奋发进取的新活力。州县行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投资、财税、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取得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盐湖集团和盐湖钾肥资产重组顺利完成,黎明化工重组成功。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支持金融业加快改革与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设臵、管理模式、产品服务、技术手段创新,加强与省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青海银行增资扩股,筹建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成功引入央企重组庆泰信托,交通银行进驻青海,新创共和农村合作银行。全年各类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23.6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存贷比分别列全国第3位和6位。同时,保险、证券、期货等均有较快发展。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坚持先行先试,自筹资金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办法,为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区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2.3倍。提出建设东部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制定政策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对加快全省城市化将起重要推动作用。积极探索顺应时代潮流、符合青海实际的户籍制度改革之路,建立城乡户口统一登记制度,制定全覆盖、分梯次的城镇户籍政策,实行“蓝印户口”和居住证管理办法,为加快城镇化增添了动力。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年覆盖957万亩,有力带动了公益林管护和植树造林投资机制创新。完成人工造林4.9万公顷,同比增长65.5%,是“十一五”造林规模最大的一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预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31.5%。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探索建立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捆绑式配臵机制,实行重点招商项目省厅级领导负责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塑造“青洽会”新形象,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和项目对接。招商引资特别是引进大企业实现新突破,与26家央企签署战略投资1230亿元。全省实际引进省外资金189亿元,增长19.4%,增幅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创新地质勘查投入机制,社会资金投入比重达到24.5%,地质找矿取得重要进展,两处矿产地列为全国十大新发现的资源接替基地。
精心举办环湖赛、大美青海-台湾行、世博行等活动,提升青海对外形象。扩大对外交流,与美国犹他州、英国兰开夏郡建立友好关系。积极培育外贸市场主体,新增进出口企业149家。进出口总额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85.8%。开放中的青海,正在区域合作与竞争的潮流中,彰显着自己的蓬勃生机。
(四)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新提升。加大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长61.8%,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实施610个社会事业项目,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3元,分别增长9.16%和15.44%,为近年来最高增幅。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各类教育项目建设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大幅增加藏区义务教育教师编制。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等工程加快推进,“两基”攻坚如期实现。建立了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用性明显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23.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省运会,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6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标准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保险标准月人均增加到1789元,排全国前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上年的104.3元提高到154.3元。建立了城乡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解决了农牧区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19万。出台14项举措,千方百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平安寺院建设活动,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果断处臵问题乳品事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平安青海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臵工作继续加强。奋进中的青海,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各位代表,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我们围绕住房保障、校舍改造、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卫生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现可以宣布,已全部兑现!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各族群众、促进公平正义、加强廉政建设的能力。探索建立分地区考核指标体系和分类别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了比较优势和创造活力的发挥。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政务公开,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审计和监察,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完成了特殊年份成倍增加的工作任务。在大事急事难事接踵而至的情况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艰辛探索和努力,也深化了对省情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证明,虽然我省地处西部内陆,但只要树立宽广视野,在工作中注重研判形势、超前谋划、增强前瞻性,注重把握关键、突破重点、增强针对性,注重大胆探索、完善机制、增强创新性,就完全可以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青海的关怀和支持,汇集了全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向中央驻青各单位,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青部队,向所有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和青海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高度重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不足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矿产资源延伸加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二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总体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还不协调,物价涨幅超过预期目标,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管理尚有不少薄弱环节。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仍然较弱。重大基础设施覆盖程度不高,基础产业尚需巩固和加强,部分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还不到位。四是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效率不高,特别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发展的能力较弱。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地方和领域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各位代表,回首去年,我们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经验;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正视并大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迎难而上,奋力开辟发展的新天地!
二、2011年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动全省“四个发展”,顺利实现玉树重建目标,意义重大。
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国内外经济发展相互影响,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难题相互叠加,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越是复杂,越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任务越是艰巨,越要有攻坚必胜的信心。我们深知,在青海做成一件事不容易,需要加倍付出努力。但只要我们正确把握方向,善于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在这片广阔的热土上,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夺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胜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强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实现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奋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一)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一是用足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争取今年国家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总量继续增加、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超过上年。加大对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层的财力转移。进一步提高支出水平,争取年底专项结转比上年压缩一半。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出国、车辆购臵及运行费、政务接待费实行零增长。二是用活金融政策。加大金融资源调控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各银行对我省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快发展地方银行、农信社和保险、证券、产权投资等非银行金融市场,力促信贷增量不低于上年、增幅在全国的位次不后移。力争企业直接融资、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实现新突破。三是用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落实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落实支持藏区发展政策,将政策措施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全力稳定物价总水平。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物价调控政策,建立调控物价的长效机制。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自给能力。实行政策激励与价格干预相结合的办法,引导重点流通企业在稳定物价中发挥积极作用。严格整顿农贸市场,发展社区直销点,让农牧民和居民多得实惠。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建立社会保障标准、困难群众生活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青海的特殊区位和经济结构,使得调控物价难度很大,但物价问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我们已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二)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为建设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是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计划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力争形成实物量150亿元。完成全部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和农村住房重建,完成大部分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主要采取五项措施:一是抓紧做好冬春各项准备。加强工程、建材和设备的养护,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申报审批工作,组织施工力量,改进建材供应方式,开展干部业务知识培训,强化群众工作和基础工作,为大规模重建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做好建材、运输、电力、施工、现场调度等保障工作。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已开工的学校、医院等项目全部建成,结古镇道路、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基本建成,加快推进震损文物及宗教活动场所的修复。三是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加大审计、监察力度,规范管理灾后重建资金和捐赠款物,确保资金物资使用安全。实行项目施工全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安全和参建人员健康安全。四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现场指挥部、州县以及各援建力量的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强化州县政府主体责任,细化分解任务。及时解决援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援建单位主力军作用。五是全面提高重建水平。在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培训和软件支持,为公共服务类建成项目的运营管理创造条件;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强地震、气象和地质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推广使用光伏能源和节能环保材料,走低碳重建之路;更加注重产业提升,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业,着力培育特色资源加工业,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维护,在重建物质家园中建设精神家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灾后重建,让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一个新台阶,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三)坚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把调整需求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继续保持投资强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的投资带动作用。争取工业、民生、藏区的投资增幅均在25%以上。抓紧开工建设格敦铁路、格库铁路、德令哈机场、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省财政垫支20亿元以上,科学组织冬春季施工,提前启动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等27个重点工程。加强项目管理和投资环境建设,着力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大力提升消费能力,拓展消费领域。既立足省内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又面向省外开拓游客消费市场,争取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有新的提高。一是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政府直补,增加转移性收入;支持全民创业,增加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事业单位以目标考核为主导的工资奖金激励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二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继续实施好我省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文化、信用、社区服务和老龄消费。重点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等投资促消费工程。大幅增加城乡保障性住房工程,同时成倍扩大农村奖励性住房工程,由去年的5万户增加到10万户。支持城市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提高公积金缴存比例,深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我们有信心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城乡困难居民住房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让绝大多数农牧民都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四)夯实“三农”基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是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亿元,统筹推进引大济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水源建设、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四大骨干工程,抓紧建设湟水流域、黄河沿岸、柴达木盆地三个百万亩灌区,加快建设湟水北干渠一期、石头峡水利枢纽、扎毛水库等工程,完成北干二期和西干渠前期工作。实施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草原水利、农村小水电五项民生水利工程,力争开工松多、大华水库建设和温泉、黑石山等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西宁、格尔木等城市防洪工程。二是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农牧业示范区和实验区,实施河湟流域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程,提升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皮张和毛绒、饲草料等十大农牧特色产业。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万栋、畜用暖棚1.5万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60个,建设制繁种基地45万亩,支持发展“富硒”产业园区。加强对300个生态畜牧业村的扶持,继续以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扩大全膜双垄栽培技术覆盖面,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着力培育优势品牌,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机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提高3-4个百分点。启动绿色证书培训计划,今年培训5万农牧民,使每人掌握一、二项实用新技术。实施务工技能培训转移工程,提高劳务收入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完成3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40个村异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加大工作力度,让全省所有贫困农牧民,都能分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五)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培育发展十大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循环经济增速高于整体工业。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和生物医药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建设百个重点项目,推进大型金属矿采选、锂电池、硅晶片、太阳能及电池组件、铝精深加工、大型多功能锻压机、不锈钢和高端玻璃等对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有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培育百户重点企业。增强西宁和柴达木两个园区引进高新技术、打造产业集群、实施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能力。开工建设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加快民和工业园、乐都装备制造园、朝阳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招商引资。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科技人才队伍支撑。以“123”科技支撑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各类技术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省内人才的作用,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项目为带动,逐步打造若干创新团队。深入研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力争在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制度设计上取得突破。三是不断缓解瓶颈制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建设西宁热电联产、羊曲水电、柴达木盆地太阳能发电、诺木洪风电场等电源项目,确保电量平衡,努力保持我省低电价优势。抓紧实施木里煤田总体规划。协调解决运力配臵中的结构性矛盾。加强燃油仓储设施建设和燃油储备。创新地勘机制,实施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力争地质找矿实现大突破。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升层次与水平。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务会展等十大产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和新型业态,提升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我们要在服务业大发展中,为全省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让高原大地展现出更具时代魅力的风采。
(六)推进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相协调,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编制全省城镇发展规划纲要,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力争年内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空间布局,加快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一体规划与建设,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群形态逐步形成。提升西宁城市品质,加快西宁火车站改造、海湖新区建设,打造精品街区和地标性建筑,实施“畅通工程”。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格尔木、德令哈城市实力,促进功能互补。继续推动玉树县撤县建市,逐步推进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优化城市布局。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制定配套改革措施,充分尊重农牧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把好事办好。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支持西宁和海西率先发展。支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建设多种类型实验区和示范区。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努力建设若干经济强县。在构建“两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强化四项措施: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安排投资10亿元,加快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步伐。继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综治工程,争取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综合治理工程和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造林工程。加强对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的监测。二是深入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有机结合,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共赢。推动三江源保护发展基金健康运转,积极筹建青海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三是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新上载能工业项目的技术装备水平必须高于同行业水平,单位能耗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限额标准。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四是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对有毒有害物污染治理。统筹城乡环保,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湟水流域推行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水质。奔流不息的湟水养育了青海各族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
(七)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持以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着力推进联合重组和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经营。二是推进财税、投融资体制、价格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规范建设并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资源配臵方式改革。三是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对若干原生矿产品征收生态补偿费,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电价定价机制,推进水价改革。开展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四是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完成林改任务。五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探索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加快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六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国务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36条,为民营经济大发展营造更有效的政策环境。着力提升开放水平。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抓住全社会流动性资金充裕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企业、项目筹备组、工业园区的招商主体作用,强化产业链、产业群招商,推动我省招商引资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到位资金增长30%。全力落实央企签约项目,力争到位资金200亿元。二是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制定促进外贸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赋予中小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努力推动特色产品出口实现新突破。鼓励进口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提升我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海关、商检、口岸等部门的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提升与周边省区合作水平。继续加强与西藏、甘肃、新疆、四川等周边省区的合作,重点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区域旅游、劳务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四是推动对口支援起好步。积极落实国家经济对口援青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对口援青干部的作用,力争在项目帮扶、人才培训及发展“飞地”经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推动会展赛事上水平。精心办好青洽会、藏毯会、清真食品用品国际展览会、国际沙棘产业大会、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水与生命音乐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创新“环湖赛”赛事运行模式,依托专业化,走向国际化。我们要让这些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使大美青海享誉海内外。
(八)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今年,集中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一是教育方面。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300多所学校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藏区高中基础设施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教师周转房等项目。落实中职和高中困难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加快建设教育园区。优化高校布局,加强优势学科与实验体系建设,帮助高校减轻债务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上有新提高。二是就业方面。加大劳动力培训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规划共同促进创业就业的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服务项目期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试点扩大到青南三州。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组织。年内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三是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7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探索解决城镇老年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州级统筹,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四是医疗卫生方面。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元。加强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所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人口和计生工作上水平。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5万套,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4万户、游牧民定居2.5万户。六是农牧区基础建设方面。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推进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新型能源建设进村到户。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新一轮农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7236户农牧民用电问题。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加快实施移动网和宽带通信工程。七是环境保护方面。推进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与河湟沿岸城镇大气、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实施12条中小河流、3条小流域等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西宁和沿湟流域污水管网改造力度,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达标排放。八是藏区集中供热方面。安排资金2.4亿元,在德令哈、贵德、同德、门源、海晏、泽库、甘德、玛多等县城,以多种热源实施集中供热。九是文化方面。建设省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加快喇家遗址、柳湾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实施州级“三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十是社会管理方面。启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一批州县级政法工作基础设施项目。运用居住证制度,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增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我们要通过一件件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事,让全省各族人民享有较高的幸福指数,向着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奋勇迈进。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分析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阐述了7个方面、23项重要任务,并就规划实施做出部署。《纲要(草案)》现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一些主要问题作个简要说明。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经过五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900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59亿元,年均增长20.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26.5%。过去的五年,我们创造了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新纪录。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特点。回顾“十一五”,我们清醒地看到,纵向比,发展成绩很大,引以自豪;横向比,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时不我待。正是基于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推进跨越发展的任务要求,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着重把握了两个关键: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三个为主”,体现了主题、主线和路径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二是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了“四二一六”的奋斗目标,不仅体现了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目的三者的有机统一,而且体现了纵向比、横向比的有机统一。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最为鲜明的两个特点。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经济总量走在西部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这两个指标均实现翻一番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为“十一五”的近3倍。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全面提高,农牧区生产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标,人均投资强度走在西部前列。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全面形成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80%,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以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第二,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四区两带一线”战略深入实施,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充满生机的区域发展态势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5%,城乡一体化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等向纵深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向西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外联合协作迈出新步伐。与对口支援省市、国家部委及中央企业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互利共赢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引进省外、境外资金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0%和10%。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
第四,改善民生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和12%;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一是教育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二是就业创业工程。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牧区劳动力500万人次。三是社会保障工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走在西部省区前列,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四是全民健康工程。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明显增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0万套,农牧区保障及奖励性住房50万套,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六是基础设施延伸工程。基本实现乡村规划、自来水、道路、电力、电话和互联网、文化体育、优美环境、科技服务进村到户。七是家园美化绿化工程。全省饮用水质达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八是藏区温暖工程。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藏区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供热全覆盖。九是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十是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突发事件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平安青海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
各位代表,我省“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深知,把蓝图变为现实,任务异常艰巨,但我们决心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把压力留给自己,把幸福带给人民!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至上是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对我们的行政能力和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
对政府公务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不足,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恐慌。去年,我们明确提出了加强“四个”能力建设的要求,今年要着力在深化落实上下功夫。一是深入学习调研。建立学习型政府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全员读书”活动,组织政府工作人员,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培养战略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实施“岗位培训”工程,分层次、分行业对公务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到学以致用,注重深入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坚持改革创新。青海发展相对滞后,但我们的观念不能落后。尊重实践,把握规律,拓宽视野,以创新的理念不断破解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的突出难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三是推动高效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科学合理调节和分配公共资源,让基层和群众多得实惠。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和全程跟踪服务,推进电子政务,为项目建设和群众办事铺就“绿色通道”。四是崇尚实干苦干。青海省大、事难,唯有实干、苦干,才能干成事。强化责任、质量和效率意识,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着力解决效率不高、工作不细、作风不实等问题。提高执行力,确保工作定一件、成一件。
只有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我们将围绕加强监督,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增强接受监督意识,完善监督体系。把各种监督作为资源来看待,高度重视群众投诉、媒体监督、网络舆情,主动研究解决办法,给予积极回应。认真执行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制度,实行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完善与人大、政协的联系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作为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推进阳光政务,拓展监督渠道。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臵、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让老百姓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做得怎么样。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以及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事业领域,都要做到办事公开,树起接受监督的靶子,让监督有的放矢。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监督。加强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制度建设,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工作,减少执法层级,提高执法效率。加强审计、监察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我们深感,当好公务员不容易,但老百姓更不容易。我们一定要把各族群众视为父母,做青海人民的忠诚儿女,既干事,又干净,鞠躬尽瘁,全心为民,努力把青海的事情办好,让全省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承继“十一五”辉煌,开创“十二五”伟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青海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备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政府工作报告》的若干预计数据已经国家统计局核定:
1、原报告中“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以上”核定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2、“第三产业增长12%左右”,核定为“第三产业增长12.1%”;
确保农产品供给,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 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 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 发展节水灌溉, 加固河流堤岸, 搞好清淤疏浚, 消除水库隐患, 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 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 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 884.5亿元, 比上年增加1 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 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关键词】丙型肝炎抗体;临界值
目前全世界约2亿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其中我国约有4000万肝炎(丙肝)是输血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1 ]。常用ELISA 检查HCV抗体(抗HCV )。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质量控制血清均由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2采用上海科华ELASA法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盒,操作安全按说明书要求执行,用洗板机洗板。
2 数据统计
用PT(能力比对检验)记分。 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筛查丙型肝炎抗体(抗HCV ),国产试剂由于阴阳性样品的吸光度值之差较小,易将临界值附近的样品误判为假阳性或假阴性。在无偿献血者(低流行率)中,抗HCV假阳性率高达35%,吸光度(A)值与临界值之比(S/CO) 在0.5~1.0之间的高值阴性样品应注意假阴性问题[2-3]。
临界值(COV)是用来判断测定阴阳性结果的界限值,当样品吸光度(A)值≥COV为阳性,A值 抗 HCV检验更应该进行规范,建立标准操作规程。抗HCV ELISA筛查试验,要确定合适的COV计算方法和符合实验室实际的 S/CO(如 KH 的 COV 为0.115,S/CO为9.8),对 HCV 抗体弱阳性的样品做 RIBA补充实验,补充实施确认阳性的,实验室通知临床医生抗 HCV阳性,同时推荐再做实时荧光定量PCR( FQ- PCR),以区分有无活动性。S/CO比值=COI,即为临界值指数( cut off index,COI)。其值可用手工计算,亦可由酶标仪设定自动判定功能完成自动计算。用CO I报告,使不同试剂盒之间具有可比性;COI的大小有利于临床结果的判本检测COI值在0.5~1.5之间临界范围的,其结果在阴性与阳性之间徘徊。筛查实验 S/CO比值的应用能增加确证实验的价值,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建议以COI报告结果。并充分利用筛查试验的S/CO比值,使结果的解释更加丰富科学合理,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石爽,庄辉.重视丙型肝炎的筛查.肝脏,2007,12(5):333- 335.[2]谷金莲, 祁自柏, 王尊文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580-583. [3]邢文革, 郑怀兑 必须提高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3): 170- 171. ——在刘口乡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刘口乡第XX届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五年来政府工作回顾 十五届人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乡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我乡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开展“绩效攻坚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业兴区”战略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实现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科学引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我乡工业总产值3.08亿元,比2006年增长1.86 亿元,年均增长38.2%;工业增加值1.13亿元,比2006年增长0.71亿元,年均增长42.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427元增长到2010年的5233元,年均增长28.9%。全乡共组织财税收入1279.5万元,比2006年增长762.49万元,年均增长36.9%,每年都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财税收入任务;其中,国税部门共组织收入394.9万元;地税部门共组织收入869.1万元%;财政部门共组织收入15.5万元。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率排在管区所有乡的前列。 (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做强做大项目,加快全乡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五年来,我乡一直坚持“工业富乡”战略,有计划地做好招商工作服务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真心招商、热心待商、诚心助商,为外商营造一个投资效益好、安全系数高、投资成本低、政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完善机制。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做到“项目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五年来,我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2010年根据区节能减排目标,我乡积极推进 节能减排工作,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专项行动,联合市环保局进行执法,2010年共取缔能耗大的竹浆厂5个,小型炼油厂17间。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我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妥推进农民向城乡集中,努力形成城乡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一是强化城乡建设管理。继续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大力整治城乡环境,五年来,全乡投入40多万元,修建圩乡主街道排污沟,清除圩乡垃圾,实现了美化、亮化、净化圩乡人居环境。全面清理圩乡违章建筑,坚决制止乱搭乱建、抢搭抢建等违章行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做好圩乡生活垃圾费的征收管理工作。二是抓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我乡××村是××区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工程之一,总投资400万元,已按时完成第一期工程,共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装修外墙面积共3000平方米。三是加强圩乡改造工程。我乡去年开发扩建圩乡50亩,总投资500万元。其中,投资3万多元安装路灯15个,建设完成投资250万元的农贸市场,投资100万的圩门1队扩建改造工程。四是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全乡共完成35户危房改造工 作。 (四)坚持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切入点,走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新路子。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我乡农业基础和条件优势,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一是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我乡六龙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为示范点。积极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变。五年来,我乡土地流转面积1813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7%。二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扶持××水果合作社,充分发挥××村养鳖协会、××村中华鳖养殖协会和××蚕桑协会等优势。全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五年来,全乡种植优质黑皮冬瓜8000亩、青椒2800亩、甜玉米9000亩、花生14600亩、蚕桑2400亩、中药材12000亩。目前,养鳖业已发展到450多亩,250多个农户。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所有权,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所有权承包流转,截止2010年,全乡完成打证10000本。 二、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大力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乡不断地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民生保障得到不断加强,群众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计生工作。我乡积极开展“六自主”诚信计生活动,打破了“以管为主、政府包揽”的传统计生管理模式,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2、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五年来,我乡的新农合参率每年都超过90%,居××区12个乡乡之前例,新农合的推行,大大解决了广大群众有病不敢医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真真正正得到实惠。全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0人;农村低保户已保4665户,共计6167人,月均45元,五年来共发放1240万元,做到应保尽保。2010年投资30万元建设五保新村2座。 3、教育惠民工程。我乡十分关心重视教育,以巩固“两基”为重点,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抓好青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抓好勤工俭学工作,认真实施“春蕾”计划,解决贫困生读书难的问题。2006投资20万元完成××小学图书馆建设;2010年,共投入200万元对中小学校舍、文化墙、绿化带、道路、门窗、厨房等进行修缮和改造;拆除D级危房3820平方米,并投入30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1栋。 4、医疗卫生惠民工程。我乡扎实开展了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利用各种手段、活动大力宣传。五年来,共发放宣传资料16000多份、避孕药具4000套。并对全乡艾滋病人进行排查,目前我乡还未发现有携带艾滋病毒患者。另外计生服务所还组织工作组到各村各农经社为广大妇女进行妇检,共妇检育龄妇女2230人,保证了我乡妇女的身体健康。 5、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抓好“文明乡”、“文明村”、“文明户”创建和巩固活动,以重大节假日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农村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10年,我乡新建农家书屋4家,下村播放公益性电影165场,完成建设投资2万元的××村灯光球场。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年来共完成沼气池建设410座,补贴资金77.9万元;每年都投入资金加固全乡的山塘水库,五年来,共清淤水利渠道40多公里;加强人饮工程的建设,确保人饮和农业用水充足、安全,2007年在××村与××村新建两处人饮工程,2009年新建三个人饮 工程,分别是××村人饮工程、××村人饮工程、××村人饮工程,共惠及6100多人。 7、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工程。目前,我乡圩乡建有大型农家超市4家,村级农家店15家,群众足不出户便可购买到日常所需用品。 (二)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我乡针对本地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紧扣构建维稳工作五大机制建设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建设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队伍整体素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社会治安排查调解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较好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了全乡社会政治总体态势的平稳。五年来,受理民事纠纷案134件,调解成功128件,调处成功率为96 %。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迈开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乡人大和各位代表的监督与支持,更得益于全乡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 和顽强拼搏。在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虽然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工业基础差、起点低,影响了工业总量的快速发展;二是工业用地、征地困难;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够畅通,农民收入还较低;四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目标 2011年到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是推动我乡现代化农业建设、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和我乡发展环境的分析,结合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乡政府经过深入研究,提出我乡“十二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乡生产总值增长50%,财政收入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翻一翻,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节能减排指标按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0以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八突出八跨越”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实现科学发展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主动推进与港粤台商会、企业合作,全面接受港粤台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宣传我乡区位、产业等优势,精心包装和推介机械、农业特色产业招商项目,掀起招商引资新一轮热潮。一是抓住现在工业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利用现有项目,以商引商,把××培育成我区的出口加工区;二是完善工业发展软环境,积极发展机械、服装、水电业,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乡特色工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围绕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等领域和环节,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更新改造。 2、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部署,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抓好农村养殖污染整治,保持农村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狠抓节能减排不放松,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全面开展环保专项活动,继续深化工业节能降耗、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专项行动。加强对小造纸、土法炼油行业的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重点流域,水源保护区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市农业发展“3335工程”,加快发展壮大林业、中药材、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等强优产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培 育发展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抓好水利普查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田抗旱工程建设;抓好土地综合治理,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结合上级对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扶持政策,抓好一批高辐射城乡的路、水、电、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并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以乡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农业特色产业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保障。大力推进万名干部进农村活动。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活动为主题,着力解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探索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进 而实现“六大”目标,即机关干部与农民群众感情大增强,干部综合素质大提高,工作作风大转变,农民实惠大增加、基层干部精神大振奋,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解决民生保障紧迫问题。执行财政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2011年继续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医疗卫生和计生保障惠民工程、社会保障惠民工程、安居惠民工程、生态惠民工程、强农惠农补贴工程、强基惠农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等十项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教育发展七项重点工程和教育体制十项改革试点项目,统筹城乡教育体系建设,保障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推进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加快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加大产业化扶贫和扶贫培训力度。加强库区移民工作,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建 设,确保城乡困难群众有房住。 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一)强化绩效管理。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健全目标责任体系,进一步推进联合督查,对政府绩效实施全程实施过程精细化动态管理。用好考评结果,强化行政问责,促进工作落实。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工作岗位,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继续完善联合督查机制,对机关绩效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用好绩效考评结果,对工作不负责、任务不完成、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格实行行政问责,确保乡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 (二)加强民主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把政府的主要工作放到网上去,以加大对我乡的宣传、加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勤勉尽责,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的政府。依法惩治腐败。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依法惩处腐败行为。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深入开展纠风治乱工作,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和违法违纪行为,倡导新风正气,树立干净办事、清正廉洁的良好风气。 6、加大对城乡建设资金投入,强化城乡建设管理 坚持把城乡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壮大农村经济的支撑点来抓,进一步抓好圩乡的规划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道路硬化建设美化力度,改变公路、街道脏、乱、差面貌。着重修好圩乡的1.3公里硬化大道。 7、抓好农村规范性建设工作 充分利用××村、和平村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十五条村的规范性建设工作,创立有乡村特色的典范,为推进我乡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乘势 ——2011年2月15日在淳化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会第五次会议上 淳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闻俊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淳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回顾“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高温、冰雪、洪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经受“5?12”地震、国际金融危机、流感疫情等诸多挑战,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淳化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 点上。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 32.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11.6 %,年均增长16.2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85万元,年均增长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年均增长3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年均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6元,较“十五”末增收2772元,年均增长21.3%。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特色农业优势更加突出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9.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85.6%。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苹果总面积发展到55万亩,优果率达到78%,规范化认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各类养殖专业村15个、规模养殖小区18个,发展专业养殖户3087户,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主导产业;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县大棚蔬菜达到1873亩,无公害大路菜达到4.2万 亩,蔬菜年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工业主导地位稳步壮大 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5.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486.5%。精心培育煤炭、食品、建材三大骨干工业,新建成萨尼威尔、瑞肽生物、姜家河煤矿等工业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户;润镇工业园区完成投资1.45亿元,实施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园内企业达到11户,实现产值2.44亿元。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43.5%。大力实施商贸兴县战略,大治洞商贸市场、盛鼎超市、商业步行街建成营业,甘泉宫大酒店投入运营,全县大型商贸餐饮企业发展到13 家;稳步推进旅游大县建设,仲山生态森林公园全面开工,建成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示范村50个,开发旅游产品9大类、146种,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6.4万人,年实现收入4.2亿元。 三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按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累计投资26.8亿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双十”工程,全县城镇化 率达到29.3%,较“十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县城建设突飞猛进 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建成了梨园广场、垃圾填埋场、县城体育场等十大市政设施,实施了甘泉湖、碑林公园、县城美化亮化等30处基础设施工程,建成限价商品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6.4万平方米,县城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2平方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实施润镇重点镇和胡家庙、马家、石桥、方里等示范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大店新区建设,小城镇人气、商气更加旺盛,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96个、扶贫移民搬迁村82个,搬迁群众1.4万人,全县行政村水泥路通村率、广播电视通村率、安全饮水率和通电率均达到100%。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施“一池三改”工程1万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复垦整理土地1.9万亩,建成绿色家园村120个,绿化道路22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消减SO265吨、COD780吨,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企业改制扎实推进,完成了冶峪河市场、机械厂、修造厂、造纸厂4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勘界、发证面积87.4万亩;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结束,核销企业呆账2335万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共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全面推开。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引进项目42个,到位资金18.5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一批产业带动力较强的企业相继落户我县。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6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96个,有效改善了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质量显著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累计新建中小学校舍6.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小学布点调整114所,淳化中学成功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走在全国前列。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完成了县医院门诊楼、县中医医院住院楼和1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任务,新建和改建村级规范化卫生室209个,全 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达到12078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7053人,基本解决了干部群众看病难问题。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县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9万人、城镇低保人数达到3330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956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1.05%以内。 六是政府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大局稳定和谐。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及时向县政协通报工作,5年办理人代会议案17件、人大代表建议252件、政协委员提案499件,办复率达到100%。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着力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全面推行领导包抓信访案件和干部下访等制度,一批群众反映 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信访工作“三无”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淳化”建设扎实推进,公众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提升,连年位于全市前列。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依法关停小煤窑、非煤矿山和砖瓦窑、木炭窑26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 监察、统计、审计、物价、通讯、气象、工商、金融、保险、烟草、质检、邮政、残疾人事业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了“十一五”中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全国苹果生产20强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陕西省旅游强县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项,成功举办了全省互助资金现场会、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全省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现场会、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等省市级会议13场次。苹果标准化生产、农村安全饮水、生态校园建 设、公安“民心警务”、计划生育“五关怀”、新农村建设、“三告别”等工作经验先后在全国、全省推广,受到国家部委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常年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县发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告诉我们,要办好淳化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必须立足县情,科学决策;必须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必须精诚团结,和衷共济。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份额偏低,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比较粗放,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四是地方财力依然薄弱,建设 发展资金匮乏。五是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作风不扎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启动、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速推进,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淳化跨越发展新的局面。 按照县委《关于制定淳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部署,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百万亩水果大县、百万头牲畜大县、百万吨煤炭大县和百万人旅游大县为 抓手,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实现“果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三大目标,为建设全国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淳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 ——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60.7亿元,年均增长13.5%;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8.8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5亿元,年均增长2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万元,年均增速14%。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35︰30。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食品加工、能源、建材等支柱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以商贸物流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和劳务收入持续增加。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90%以上,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城乡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 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2平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处理率达80%;以县城为中心,润镇、方里、马家、官庄、十里塬、石桥等镇为支撑的城镇群带初具规模,镇域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选择靠近交通干道、县城、重点镇和示范镇,具有产业支撑的村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扩大示范村覆盖面。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5%。社会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平安淳化建设扎实推进,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整治,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二氧化硫、烟尘及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及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 以上,全县大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密结合淳化实际,牢牢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民生工程建设,把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增收与增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立足淳化实际,与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搞好产业配套与协作,形成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机遇。 第四,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果、畜、菜、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五,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加速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 力。 三、2011年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十分关键。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全县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推进大店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启动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三告别”,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具体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6.57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5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142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3亿元,增长18%;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更加注重和谐农村建设。计划投资12.2亿元,实施百万 亩水果大县创建工程、百万头牲畜大县创建工程、百万人旅游大县创建工程、工业园区企业培育工程、“三告别”工程、农村通达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小城镇建设示范工程、文化教育奠基工程、“升级晋档”富民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县城。计划投资5亿元,实施大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程、冶峪河添湖增秀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管网入地改造工程、卫生设施提升工程、商住小区建设工程、建筑物绿化点靓工程、高速引线拓宽改造工程、基层政权基础建设工程等生态园林山城建设十大工程。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调结构,强管理,实现果业强县建设新突破 按照“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转变果业生产方式,深化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果业发展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 转变、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不断加快果业结构调整步伐。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坚持苹果与干杂果并重、塬区与坡地栽植并举、老化果园淘汰和幼园新栽同步,加强政府扶持和行政推动,持续推进果业结构布局调整,稳步扩大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栽植规模,夯实果业发展基础。全年新栽新品种苹果5万亩、核桃和葡萄等优质杂果3万亩,力争水果总产量突破89万吨。 努力抓好苹果标准化生产。不断扩大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化项目区,以国道211沿线有机苹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强力推行“果、畜、草、沼、窖”五配套生态果园管理模式,推广“灯、板、带”等科技优果技术,确保优果率达到78%以上,带动果业生产由传统无公害向现代有机果业迈进。全县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千亩方15个,建设五配套果园10万亩,发展官庄景罗村,十里塬宁家村、马家山村,润镇西坡村和固贤谈村生态果园示范村5个。 大力推进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果业龙头企业,稳定果汁、苹果脆片生产,积极引进果脯、核桃饮品等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果品多层次加 工增值。充分发挥县乡果业集团作用,发展壮大民间营销队伍,全面提高果农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大力规范农资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全力营造绿色、环保、安全的果业生产环境。 (二)挖潜力,创品牌,深入推进旅游大县建设 围绕打造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北花园的目标,以景区建设为载体,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型升级。全年接待各类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 打造特色景区。完成甘泉湖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标志等硬件建设任务,力争创建3A级景区。建成仲山生态森林公园宗教文化区、峡谷观光区,增强景区承载服务功能。铺修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旅游道路,为景区深层次开发奠定基础。全面完成金川湾石窟文物保护续建工程,形成淳化“南大门”第一景。 创建“农家乐”旅游品牌。按照“地域特色化,环境生态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产、黄土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建成润镇甘沟、官庄景罗 等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发展标准化农家乐接待户100户。全面改造提升农家乐旅游接待水平,年内发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改造升等农家乐50户,全方位提高接待水平。 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大力开发仿制文物、剪纸、刺绣等系列旅游特色产品,延长产业链。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引进和新建一批物流配送、超市专营、连锁经营等新型企业,形成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20%以上。 (三)抓产业,促治理,全面提升生态名县建设水平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资源环境保护、治理与开发并重,着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全面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扩大生态产业规模。立足比较优势,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建设,年内创建省级“一乡一业”示范镇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不断提升 优质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加快生猪规模化养殖步伐,建成PIC种猪养殖基地,带动全县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充分抓住国家扩大生猪产业规模机遇,以润镇甘沟、城关辛店2个万头生猪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全县新建万头生猪示范村5个,实现生猪存栏30万头。强力推进奶畜大县建设,加大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奶牛和奶山羊养殖,全年新增进口奶牛1.5万头,奶山羊存栏达到17万只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建成千亩以上大棚菜示范基地3个,同时发展大路菜5万亩。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积极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方里高家河村、石桥柳树店村、城关董桥村等农村供水工程;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城区用水质量;加快冶峪河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完成河道砌护3公里;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建成绿色家园村8个,全面完成甘泉湖周边、县城两山、大店新区、冶峪河湿地核心区等重点区域绿化任 务,打造“一河碧水、两岸青山”的壮丽景观。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基本农田1.2万亩,发展节灌面积980亩,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复垦整理土地2000亩,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益。加快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新建沼气池2500口,完成农村改厕5000户,着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升等改造工程,促进果汁、煤炭、水泥等重点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全面采用建筑节能新技术,确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控制在3.5%以内。严把环境监测关和执法关,加强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开展乳品、医疗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确保全县大气质量和水质量分别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让城乡群众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绿色的产品。 (四)引企业,扩产能,不断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项目带动、企业支撑、园区承载、招商推动的思路,抓龙头、扩产能,全面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推动县域经济健康 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31.4%。 发展壮大支柱工业。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全面完成所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和质量标准化建设任务,确保全县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加强石灰石、非煤矿山整顿治理,规范采矿秩序,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争取冠之缘蜂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奇瑞全自动光电分选线等项目年内投入运营。 提升现有企业运行效益。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思路,完成嘉煜粮油、甘泉醇酒业、萨尼威尔等3户企业技术改造任务,提高企业竞争力。全面加快条件成熟企业改制步伐,最大限度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扩张园区经济总量。强化园区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兴业路、创业大道东段以及咸旬高速引线3条道路建设,确保110KVA变电站建成运行,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按照“工业向园区集 中”的思路,加快园区招商步伐,力争中富浓缩果汁等项目尽快入驻园区,壮大园区经济规模,力争园区企业达到13户以上。 (五)拓功能,严管理,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县城提升品位、城镇完善设施、乡村夯实基础的目标,抓住“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个关键,促进城镇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推进县城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大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高速引线拓宽改造工程等“十大” 建设工程,加快信合大厦等续建工程进度,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推行沿街卫生“四包一管理”责任制,彻底改善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特色定位、长远规划、基础突破,实施胡家庙、石桥、卜家等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力构建旅游型、商贸型、产业型区域特色小城镇。围绕工业园区生活区的定位,开工建设润镇重点镇仿明清商住门店、经济适用房等工程,进一步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大店新区整体规划和主要节点规划步伐,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打造绿色宜居新城区。 全面实现“三告别”目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三告别”工程,集中捆绑整合移民搬迁、以工代赈、安居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集中使用对口援建、社会扶贫资金,完成剩余 3629户、1.24万名农村群众搬迁建房任务,全面实现“三告别”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县乡公路 40公里,新建改造34个行政村电网94公里,建设农村广播室48个、远程教育卫星站130个,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广招商,上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牢固树立“发展第一,项目至上”的理念,抓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创新招商策略,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履约率。组建招商专门组织和专业队伍,围绕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矿泉水、石灰石、煤炭等矿产资源,深度包装一批特色资 源开发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和展会招商,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环境污染小的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年内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亿元,过亿元项目达到3个,确保招商引资投资额占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 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21.0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3个,力争市级重点项目达到 5个。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续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确保完成任务。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东庄水库生活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加强项目建设领域监管,严格项目设计及预算变更审批,严格国有土地出让和国有资产处臵程序,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大力整治投资建设环境。坚持把优化建设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保护、扶持、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实行客商回访制度,设立客商投诉举报电话,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 境的人和事,净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协调服务,全力做好咸淳旬高速公路过境建设的环境保障工作,营造良好发的展环境。 (七)重人本,保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时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落实教育公平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完成方里中学、胡家庙中学等9所中小学校舍改建任务。稳步推进“蛋奶工程”,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加大控辍力度,确保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提升医疗保障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网”统一,确保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开工建设润镇、十里塬、石桥、胡家庙、秦河等5所中心卫生院和5个预防保健服务站,新建规范 化村级卫生室24个,进一步缓解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狠抓计划生育质量管理,扎实开展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农村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全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 扩大保障救助面。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完成4000名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任务。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业2400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 “五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难。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职能,推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干部下访、重点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努力构建“渠道畅通、制度健全、访接和谐”的信访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处臵原则,坚持预防和 化解相结合,妥善处理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安全生产宣传“三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煤炭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零星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加强社会治安治理。进一步加大技物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大力开展“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和谐学校”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群防群控意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面巩固省级平安县创建成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 创造力,努力建设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 加强学习,建设创新政府。结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学习,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积极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强化社会监督机制,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政府决策水平。 求真务实,建设效能政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文山文海。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提高行政效率。 执政为民,建设廉洁政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自觉接受监督。 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全面做好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占43.7%,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5.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6%,灾后恢复重建占14.8%。政府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国内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外需缺口,较短时间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既战胜了特殊困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去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54641万吨,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三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推出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平稳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推出,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深入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顺差连续两年下降,2010年比上年减少6.4%。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352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多边、双边经贸合作继续深化。对外援助规模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24%的县。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12.67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7810亿元,比五年前增加5800多亿元。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名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科技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和新建2.3万所乡镇卫生院、1500所县医院、500所县中医院和1000所县妇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繁荣进步。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经过灾难的洗礼,中国人民更加成熟、自信、坚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不可战胜。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五年,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须相机抉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稳妥应对风险挑战,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真正做到内外兼顾、均衡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创新,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从国内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 ——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三、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过去一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这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我们要准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这件大事。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统筹发展、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发挥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加强化学品环境管理。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进一步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清理和归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资源税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推进水价改革。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都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都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都要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经营。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一是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针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二是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三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要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和规范各种达标、评比、表彰以及论坛、庆典等活动,从经费上严加控制。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各位代表!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发展少数民族事业五年规划。让我们团结奋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继续加强侨务工作,保护侨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各位代表! 建立巩固的国防,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高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机制化水平,支持粤港澳深化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祖国内地人民将与港澳同胞携手奋进,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与荣耀! 我们将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继续推进两岸协商,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产业合作,加快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深入开展两岸社会各界交流,积极拓展两岸文化教育合作。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坚信,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共同努力奋斗,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各位代表! 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我们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推进对话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进程。增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合作成果,推进合作方式创新和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以二十国集团峰会等为主要平台,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贡献!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我们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国家的锦绣前程充满信心!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键词:政治文献,文本类型,目的论,翻译策略 1 概述 中国的政治文献材料多是指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一些演讲材料、我党和中央各级政府的文件和工作报告等。作为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发展国情、方针决策、政治经济制度等权威信息的重要外宣材料, 它所传达的政治内容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 更是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展现我党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坚定信念。在翻译此类政治文献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难点和问题, 比如考虑到英汉语言、句式方面的差异, 准确无误地表达源语内容, 同时避免过于拘泥于原文形成“中式英语”成为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2 政治文献的文本特点及翻译策略 此类政治文献的特点是语言逻辑性强、用词准确精炼、态度严肃权威, 翻译此类文本要考虑它的准确性、政治性、时效性等特点, 从而达到准确真实客观地传达此类政治文本的重要内容。准确性可以说是翻译政治文本所要遵循的首要标准。学者王弄笙 (2004) 认为准确是政治翻译的基本要求, 译文必须确切无误地反映原文, 不能偏离原意, 更不能曲解原意。下面笔者将从特色词汇、谚语和句式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中英表达上的差异及翻译策略。 (1) 特色词汇 翻译实践证明,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这就要求译者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源语文本中特色词语的文化因素。翻阅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 出现在其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明显的中国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独创, 在目标语文本中找不到意思完全相同的用词。第二, 中国特色词汇像数字缩略语和连珠四字结构, 字面上虽然言简意赅, 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通过直译、意译、归化、增译法、改译法等技巧使译文在满足其准确性和政治性特点的基础上, 更具时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从而更容易被国外读者所理解。 例1:科学发展观——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直译法) 例2:事业单位——public institutions (直译法) 分析:“科学发展观”作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高频率出现的特色词汇, 在这里就采用的直译法的翻译手段。纵观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 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事业单位”译为governmenta f f i l i a t e d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2 0 1 0和2 0 1 1年则直接译为institutions, 而2012和2013年则译为public institutions。根据吴景荣和程镇球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的翻译, “事业单位”译为public institutions, 或institutions。具体解释是事业单位:一是与政府有关的机构, 二是有些机构提供公共服务, 有些则不提供。2009年的译文表明是与政府有关的。因此, 根据具体语境, 找到富有时效性的对应表达更符合国外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3:三农——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意译法) 例4:三公经费——official overseas trip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 cial hospitality (意译法) 分析:在以上的例子中, “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 “三公经费”是指“出国 (境) 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再翻译成目标语时, 这些词都不能简单地按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 必须通过增加解释的方式才能准确地传达这些词的真正含义。类似的表达还有“保障性住房——low-income housing”“素质教育——wellrounded education”“行政审批制度——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system”等等。 (2) 习俗谚语 作为一种用语简洁、寓意深刻、通俗易懂的语句, 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谚语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劝导意义, 是我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谚语虽然在一些权威严肃的政府公文中极少出现, 但在一些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经常能听到。如下是近些年整理的国家领导人引用的谚语及其译文: 例5:众人拾柴火焰高——When everybody puts firewood in the fi re the fl ame rises high. 远亲不如近邻, 近邻可成友邻——A close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kinsman afar and close neighbors can become best friends. 例6:大河有水小河满, 小河有水大河满——When big rivers have water, the small ones arefilled;and when small rivers have water, the big ones arefilled. 分析:以上例子分别选自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2015和201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结合语境, 例5是李克强总理呼吁各国同心并力, 继续发挥亚洲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作用时引用的。例6是习近平主席在表达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呼吁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 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而引用的谚语。总的来说, 是否能成功地把谚语翻译出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能够将谚语的内在含义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3) 句式结构 如《政府工作报告》这类政治文本中所出现的高频句式多是以简单句为主, 排比句、祈使句为辅的竹节型句式, 也存在三字格词汇、四字格词汇并列组成的句式, 主动语态较多, 动词往往作为整个句子的核心, 句式层次不是很明显, 但逻辑性强。然而在英语句式中, 被动语态和复合句是高频率出现的句型, 句子结构通常也以主语和谓语为中心, 以连接词、短语、从句的形式连接整个句子。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考虑中英句式的差异, 采用符合目标语读者语言习惯的翻译方法传递源语文本内容。 例7: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We vigorously expanded consumer spending. 例8: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 A total of 11.2 million urban jobs were created. 在例7中, 我们容易读出逻辑主语应该是政府本身, 故采用添加主语we的形式增强句子的逻辑性。而例8中, 原句虽是主动语态, 但为了更符合英文读者的表达习惯, 突出主要内容, 故采用了被动语态的句式形式。 3 结语 笔者认为, 翻译此类政治文本的目的是帮助世界各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前景,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准确严谨地传递源语信息, 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引起国外读者对政策信息的误解, 从而影响到国家在整个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一位合格的译者需要做的是紧跟国家发展动向, 了解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 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政治敏感度, 把精准严肃权威的源语信息传递给国外读者。 参考文献 [1]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 2003 (3) . [2]贾毓玲.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4) . [3]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04 (1) . [4]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5) . [5]杨大亮, 杨海燕.浅谈具有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J].上海翻译, 2006 (3) . 【青海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青海省2013年初中试卷10-02 青海省2018年安全员模拟试题06-07 2018年青海省通讯B类安全员考试试题06-18 青海省2018年下半年安全员资格考试题09-30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10-05 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07-17 青海省房地产实施管理办法10-022011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篇4
2011年淳化政府工作报告 篇5
201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篇6
青海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