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精选8篇)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科学管理,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档案是检察活动的记录,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必要条件。诉讼档案管理工作是检察业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档案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诉讼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利用,并为国家积累史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必须做好诉讼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是:
(一)负责管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积极提供利用。
(二)对本机关各业务部门诉讼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进行本机关诉讼档案的鉴定和整理。
(四)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下级人民检察院定期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告诉讼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管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和同级地方政府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档案业务部门必须贯彻执行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二、档案工作机构
第七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应设专门的档案工作机构。检察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检察院应设档案工作机构或专职档案人员。基层检察院应设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
各级检察院都应配备与档案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力量。档案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三、档案的接收
第八条 档案部门要组织好诉讼档案的归档工作。接收档案时,要逐卷点清。按照《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的要求,检查案卷质量,符合要求的方可接收,并履行交接手续。
四、档案的整理
第九条 诉讼档案应按--组织机构,或--问题(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控告申诉案卷)进行排列、保管,不得分散放置。
同一案件由于诉讼程序的改变或其他原因形成几个案号的案卷,应合并保管,增加分册号(近年申诉卷应并入早年申诉卷,复查卷应并入原卷),并在备考表上注明。并入或移出的案卷,应在案卷登记簿上注明并入或移出的卷号。编制案卷目录、姓名索引、档案卡片等检索工具。
五、档案的鉴定
第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定期对保管期限已满的诉讼档案的保存价值进行鉴定。鉴定工作应在办公厅(室)主任主持下,由有关业务部门和档案部门组成鉴定小组,逐卷审查,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如有需要延长保管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一条 对确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经主管检察长批准后销毁。销毁时应有监销人,监销人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严禁将应销毁的档案卖给任何部门或个人。
销毁报告和销毁清册应立卷存档。
六、档案的保管和移交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设专门库房保管档案,购置必需的设备,不断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并根据需要与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档案库房必须坚固,并应有防盗、防火、防虫(鼠)、防潮、防尘、防高温等设施。库内严禁吸烟,库房周围严禁存放易燃品和爆炸物,保证档案的安全与完好无损。档案库房要保持整齐、清洁,不得存放与档案无关的物品。
第十三条 为便于查找,档案柜上应附有指引卡,标明存放档案的和案卷起止号码。
第十四条 随卷归档的录音带、录像带、影片等声像档案,应注明卷号、承办单位、制作人、制作时间,单独存放。
第十五条 要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清点,发现破损、虫蛀、褪色或字迹模糊等现象时,应及时修补、复制或进行其它技术处理。
第十六条 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办好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 各地人民检察院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或领导体制改变,需要移交档案时,要办理交接事宜。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档案部门对收入移交出的诉讼档案要及时进行登记,并于每年年底对库存档案的数量、利用情况进行统计、报送上级检察院档案部门。
第十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进馆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期满后,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七、档案的借阅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建立诉讼档案的借阅制度,既要便利档案的借阅利用,又要保证档案的安全,防止失密。
第二十一条 承办部门因工作需要,可借阅本部门归档的诉讼档案。非承办部门因工作需要调阅诉讼档案,要有一定的批准手续。
第二十二条 对其他检察院和法院、公安机关调借本院诉讼档案,应根据正式函件,经本院有关领导人批准后,办理借出手续,并规定借阅时间,对其他单位原则上不借出。
第二十三条 外单位查阅本院档案,应有县、团级以上单位的介绍信,经本院有关领导人批准,方可查阅。
第二十四条 对外单位来函索要法律文书或其他证明材料,按有关规定摘抄寄送,或通知该单位派人阅卷。
第二十五条 对借阅的档案,严禁涂改、圈划、抽换、批注、污损和折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追查。
第二十六条 经批准抄录、复制、复印的档案材料,由档案部门核对无误后,加盖档案部门证明专用章,可与原本档案同效。
八、附则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可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实际需要,制定补充办法。
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工作,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工作利用,并为国家积累史料,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
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文书,是国家重要专业文书的一部分,是人民检察院检察活动的真实纪录。它反映人民检察院在办案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情况,是检察机关开展工作、总结经验和进行检察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各级人民检察院必须做好诉讼文书的立卷归档工作,加强科学管理。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诉讼文书的案卷分为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和控告申诉案卷。
二、收集材料
第四条 案件承办人员从受案开始,就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诉讼文书。结案后要及时整理,并检查诉讼文书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要求,如有遗漏或不符合要求的,应补齐和补正,如无法补齐,必须附说明材料。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中形成的下列文书材料必须归档:
(一)法律文书的正本或副本、签发稿及有关领导同志重要修改的文稿。
(二)有关具体案件的请示、批复(包括电报、电话记录、口头指示记录等)和讨论案件记录、阅卷笔录等内部活动材料。
(三)案件来源材料。
(四)证据材料。
(五)移交赃款赃物清单。
(六)移送档案材料收据。
第六条 应剔除的文书材料:
(一)重份文书材料(包括内容相同的信件)和未定稿的法律文书(特殊、重大案件除外)。
(二)与定罪量刑无关的材料,包括无保存价值的信件,户籍资料、被告家属的前科材料等。
(三)办案中借阅的人事档案和前科材料(应归还原单位)。
三、整理装订
第七条 卷内材料原则上应按照实际办案程序依次排列。
第八条 各种证据,可先按材料的名称、问题(如:同一罪行、同一笔帐目)等特征分类,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照证据作用的大小,将主要证据排列在前,辅助证据排列在后。
第九条 讯问笔录,单一被告的案件按讯问被告人的时间顺序排列;共同犯罪案件应按各被告人在实施犯罪中的主次地位,分别依时间顺序排列。
第十条 材料多的共同犯罪案件,可分立总册和分册,属于综合性的材料列入总册,属于被告个人责任的材料列入分册。
第十一条 案卷应有卷皮、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卷内文书材料,除卷内目录、备考表外,应在右上角逐页编号。卷皮、卷内目录所填内容应与卷内材料相符,卷皮除目录号、卷号外,都应用字迹耐久的蓝黑或碳素墨水逐项准确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规范。
第十二条 案卷装订前要拆除金属物……对残缺破损、小于或大于卷面的材料和字迹偏左,装订后影响阅卷的材料,要进行修补,裱贴和折叠。
第十三条 案卷每册以不超过200页为宜,超过时可立分册。装订时,要求右齐、下齐、用线绳系牢。
第十四条 装订后,经检验合格,再正式加封。案卷归档后,如果又有应入卷或撤出的材料,需经档案部门同意,并在备考表中注明。
四、归档
第十五条 归档的诉讼文书必须按、程序、一案一号的原则,结案后,由案件承办单位整理立卷,于翌年第二季度移交档案部门。
案件承办单位要根据《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表》划出保管期限。
第十六条 归档时由立卷单位编制移交目录一式两份,一份留立卷单位备查,一份随卷交档案部门。移交时当面点清案卷,双方在移交凭证上签字。
五、注意事项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文书,一律用毛笔或钢笔(使用蓝黑或碳素墨水)书写、签字。
第十八条 “案由”指卷内材料记载的,由检察机关认定的罪名。“处理结果”指卷内材料记载的,检察机关对本案的最后处理决定(经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件,应注明法院认定的罪名及处理结果)。
六、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制定补充办法,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实行,并报高检院备案。附:
一、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二、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三、控告申诉案卷排列顺序
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一、检察卷
1.起诉书
2.在审查起诉工作中检察机关新认定、补充或否定公安机关原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
3.向法院移送赃款、赃物的清单
4.共同犯罪案件中,检察院对同案犯已作免予起诉和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文书。
二、检察内卷
(一)审查批捕:
1.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
2.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和主要证据摘录)
3.参加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记录
4.讯问被告人提纲
5.提押证或传讯通知书
6.讯问被告人笔录
7.调查提纲和询问证人提纲
8.询问通知书
9.询问证人笔录
10.调查提纲和调查笔录
11.审查逮捕人犯表
12.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3.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及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材料
14.提请逮捕人犯建议书
15.对有关案件问题向上级检察院的请示和上级检察院的批复
16.批准逮捕决定书
17.送达回证
18.公安机关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
19.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报告书
20.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21.批捕案件改变处理的说明、撤销逮捕决定书
22.上级检察院对备查案件审查后提出的意见及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23.公安机关撤回提请批准逮捕书
24.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及公安机关的答复
25.检察建议书及有关单位的处理情况
26.报有关上级内部审批的涉外及其他人犯的材料
27.审查批捕工作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审查批捕中决定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先按以上1~15排列后,再按以下顺序继续排列:
1.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2.公安机关提请复议意见书
3.检察委员会研究复议案件记录
4.复议决定书
5.公安机关提请上级检察院复核意见书
6.上级检察院答复公安机关的复核决定书
7.案件复议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二)审查起诉:
1.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或免予起诉意见书
2.向上级检察院报送起诉案件的报送案件意见书及有关的法律文书
3.向下级交办案件通知书
4.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及主要证据摘录)
5.参加公安机关侦查、勘验、检查的记录
6.传唤被告或询问通知书
7.提押证
8.讯问被告人提纲、讯问笔录、被告人供词
9.调查提纲和询问证人提纲及调查、询问笔录
10.勘验、检查、鉴定的有关材料及复核记录
11.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2.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提纲及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材料
13.延长办案期限审批表
14.案件审查终结报告
15.向公安机关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公安机关的答复
16.有关案件问题向上级检察院的请示和上级检察院的批复
17.移送起诉被告建议书及公安机关补充起诉意见书
18.起诉书
19.赃款、赃物和证物移送清单
20.送达回证
21.法院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
22.检察院补充侦查形成的材料(送法院部分要留复印或摘抄件)
23.撤回起诉决定书和其他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材料及重新制作的法律文书
24.法院开庭通知书
25.公诉词或公诉发言提纲
26.辩论提纲
27.出庭笔录
28.向人民法院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法院答复的纠正情况
29.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
30.刑事判决、裁定书审查表
31.抗诉书、提请抗诉报告书、上诉书;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书
32.二审法院终审判决、裁定书
33.上级检察院撤销抗诉决定书
34.法庭执行死刑的通知
35.死刑临场监督笔录
36.检察建议书及有关单位的处理情况
37.审查起诉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审查起诉中决定免予起诉、不起诉的案件先按上面1~16排列后再继续排列:
1.免予起诉决定书或不起诉决定书
2.决定没收赃款赃物的文书和处理赃证物品的凭证
3.宣布笔录
4.送达回证
5.公安机关的提请复议意见书及被告人、被害人的申诉书
6.答复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书或通知被告人、被害人的复查决定书
7.公安机关向上级检察院提请复核意见书
8.上级检察院批复公安机关的复核决定书
9.已作免予起诉和不起诉决定后,又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有关材料及新作决定的法律文书
10.工作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三)二审案件(包括一审抗诉、上诉案件和上级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1.原起诉检察院的起诉书
2.一审判决书、裁定书
3.抗诉书或上诉书、提出抗诉检察院的提请抗诉报告
4.阅卷笔录(包括综合汇报提纲和主要证据材料)
5.讯问被告提纲和讯问笔录
6.提押证或传讯通知书
7.询问通知书
8.询问证人提纲和询问笔录
9.调查提纲和调查笔录
10.案件审查终结报告或向检察委员会的案情报告
11.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2.撤回抗诉决定书
13.检察院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记录及参加预备庭记录
14.法院通知检察院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5.派员出席二审法庭通知书
16.抗诉词稿或出席二审法庭发言稿
17.辩论提纲
18.出庭笔录
19.二审判决书、裁定书
20.向人民法院送达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及法院的答复
21.对二审刑事判决、裁定书的审查表
22.审理二审案件中形成的其他材料
(四)上级检察院审查下级检察院报送的批捕案件备案材料:
1.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书
2.下级检察院上报备案的“审查逮捕人犯表”
3.备查案件审批表
4.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5.与下级检察院联系记录及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五)上级检察院审查下级检察院报送的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案件材料:
1.公安机关要求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和简要案情
2.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3.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4.公安机关要求第二次延长羁押期限的报告及决定材料。
(六)上级检察院对决定免予起诉、不起诉和不批捕案件的复核材料:
1.公安机关提请复核意见书
2.承办人审查意见及重新调查的材料
3.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4.与下级检察院联系的记录
5.复核决定书和纠正案件错误通知书
(七)上级检察院审批下级检察院请示案件形成的材料:
1.下级检察院的案件请示报告
2.审批中形成的材料
3.对下级检察院请示的批复。
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
一、检察卷
(一)控告、检举材料。
(二)法律手续部分(用隔页纸分开):
1.立案决定书
2.申请、批准或驳回回避通知书
3.传讯通知书(回执)
4.拘传证
5.拘留人犯通知书(回执)、拘留证
6.决定逮捕通知书(回执)、逮捕证
7.对被拘留、逮捕人家属通知书
8.决定释放通知书(回执)
9.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决定书
10.撤销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通知书
11.保证书
12.下级检察院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报告书;上级检察院批准或不批准延长羁押期限决定书
13.决定停止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
14.查询、停止支付、解除停止支付个人储蓄存款通知书(回执)
15.搜查证、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证物袋物品清单、处理扣押物品清单
16.提押证
17.勘验、检查通知书
18.聘请书
19.询问通知书(回执)
20.没收决定书
21.起诉书、撤回起诉决定书、免于起诉决定书、撤销免予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撤销案件决定书。
(三)证据部分(用隔页纸分开):
22.最后一次综合讯问笔录(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23.讯问被告人笔录
24.被告人亲笔供词
25.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
26.物证、书证
27.勘验、检查笔录
28.鉴定结论
29.其他。
二、检察内卷
1.受理案件登记表
2.立案请示报告
3.立案决定书
4.侦查计划
5.逮捕人犯审批表及其他强制措施的请示报告
6.立案前被告供述及亲笔供词、调查笔录
7.检察卷中重要证据材料摘录
8.侦查终结报告
9.科(处)及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记录
10.有关案件的请示、汇报材料和有关领导、上级部门对案件的批示
11.起诉书、免予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撤销案件决定书、撤销免予起诉决定书(印件和签发稿)
12.检察建议书(签发稿)
13.来信来访材料(办案过程中的)。
作起诉、抗诉处理的案件先按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检察内卷1~13排列后,再参照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有关条文继续排列。
作免予起诉、不起诉、撤销案件决定的案件,先按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检察卷1~29排列后,再继续排列下列材料:
1.侦查终结报告
2.宣布笔录
3.决定释放通知书
4.没收决定书
5.被害人、被告人申诉书
6.复查决定书
7.送达回证。
控告申诉案卷排列顺序
1.检察长或上级机关交办案件的批示
2.来信来访登记表
3.控告申诉材料、来访接谈笔录
4.阅卷笔录
5.调查提纲
6.各种查证材料
7.讨论、汇报案件记录
8.调查结案报告
9.处理决定
10.其他应入卷的材料。
除上述案卷内容外,信访部门进行立案侦查和起诉、出庭公诉的刑事案件,其应入卷的材料,可分别参照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刑事案卷和侦查、审判监督的刑事案卷排列顺序立卷。
关于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为便于各级人民检察院科学地鉴定诉讼档案的保管价值,确定诉讼档案保管期限,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作如下规定:
一、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保管时间为六十年)、短期(保管时间为二十年至三十年)三种。
二、确定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
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的保管期限,应根据案件性质、情节、刑期、社会影响、史料价值等因素确定。
1.凡属本院检察活动形成的,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划为永久保管。
2.凡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利用价值的,划为长期保管。
3.凡属在较短时间内有利用价值的,划为短期保管。
立卷或鉴定诉讼档案时,应根据以上原则,并参照下列保管期限表,确定每个案卷的保管期限。
三、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计算方法,应从结案后的下一年起算,对累犯、申诉、加减刑等案件先后形成的案卷,应从最后审理结案的下一年起算,并适用其中最长的保管期限。
关键词: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社会价值
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的开发利用, 是指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涉及到以前审结并归档案件的当事人或有类似相关案件中的具体条款、文件、法律文书、刑事案件中负案在逃人员的信息及申请执行时, 需要原审案件中的相关资料等等。为此, 加强法院诉讼档案的开发利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实提高对法院诉讼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一) 树立依法治档意识
人民法院的诉讼档案是法院工作的真实写照, 是审判机关的宝贵历史财富, 是十分珍贵的审判资源, 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凭证。抚松法院本着对历史负责, 对未来审判事业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 切实把档案工作摆上审判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但从近几年法院档案归档的情况看, 法院内部从上到下普遍认为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才是成绩, 至于案件审结后及不及时归档、归档卷宗质量合不合格, 持无所谓态度。于是, 出现了少部分卷宗不及时归档的现象, 使得当事人无法查询案卷, 审判业务工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 依法治档, 加强诉讼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 是确保人民法院诉讼案件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 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
(二) 树立服务意识
保管档案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 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利用工作计划, 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科学编目, 在妥善保管的基础上, 强化长效管理措施, 加大编研力度, 改变以往的“重藏轻用”的观念, 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积极主动开发信息资源, 及时更新观念, 明确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导向和工作重点。档案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仅要爱岗敬业、有坚实的服务思想、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 扎实的工作基础并对馆藏档案了如指掌。本着利用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宗旨, 扩大知识面, 不断提高自身的档案服务意识, 急利用者之所急, 变被动为主动, 千方百计地为利用者提供优质服务, 使档案的利用工作始终处于最佳的服务状态。
二、夯实基础工作, 切实增强档案的社会价值
(一) 加强档案归档管理工作, 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既要考虑服务方面因素, 又要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因素。所以, 积极探索采用科学的归档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抚松法院编制了档案一系列检索工具, 促进档案人员学习业务知识, 进一步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做到调卷及时准确, 查准率为100%。
(二) 贴近社会, 服务民生, 延伸法院档案服务领域
围绕着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努力为公安、检察、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提供有效的服务。每年配合公安开展网上追逃工作, 查阅卷宗, 掌握第一手材料;人民法院的诉讼档案不仅涉及千家万户, 而在民生服务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为办理低保、廉租房、买房贷款、卖房过户及再婚等, 调取相关法律手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做好后勤保障, 严格执行诉讼档案的利用制度
法院是审判机关, 属于业务性比较强的部门, 一般人大多都向往在审判台上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 而不愿意从事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从法院实际工作看, 档案确实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档案工作者, 不仅要热爱档案和档案事业, 更要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较强的敬业精神对待档案工作。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尽职尽责, 注重服务态度, 做到热情、主动、准确、迅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必须严格执行诉讼档案的利用制度。人民法院的诉讼案件, 根据不同的利用主体, 确定诉讼档案的利用范围和审批手续。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诉讼档案。在提供利用前应当由相关审判业务部门进行审查、把关, 严格执行诉讼档案的利用制度, 限制利用范围, 同时做好诉讼档案的利用登记工作。
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一份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交的《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提起公益诉讼的试点。试点的区域包括北京、广东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试点的领域有四个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食品药品安全。
分析认为,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有助于改变公益诉讼主体长期以来弱势的现状,但也要对其是否会过于强势保持警惕。
从“民告官”到“官告官”
最高人民检察院之所以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是因为在目前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并不包括检察机关。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是中国法律第一次对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做出规定。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的规定属于准用性规范,只是原则上打开了公益诉讼的大门,但到底哪些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起诉,有待相关的法律予以细化。
201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新法第47条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省级消协及中国消协由此获得了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第58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2015年1月6日,最高法对外发布新《环境保护法》的司法解释。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中国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有56.9万,其中生态环保类的社会组织约有7000个,而符合《环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700余家。
消协和环保组织都属于民诉法中“有关组织”的范畴,而该法中所说的“法律规定的机关”一直未予明确。于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在法律上一直是空白。
而那些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则因一些现实的困难,而无法满足提起公益诉讼的需求。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多年从事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虽然有起诉资格的环保组织有700多家,但真正有起诉能力的只有三四十家,截至目前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只有六七十件。而中国每年的环境纠纷,有七十多万起。
杨朝霞说,对于环保组织来说,提起公益诉讼既有资格方面的限制,也有资金方面的困难,还有人才方面的匮乏。“钱的问题是很大的,一项鉴定就要几十万元。另外,环境法的专业性很强,全国各地的环保组织中真正懂环境法能起诉的人不多。”
大量的环境纠纷进入不了诉讼程序,一方面使得环境保护失去了司法保障,另一方面,专门为审理环境案件设立的环保法庭,也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今年6月2日的《人民法院报》报道称,有的环保法庭自成立以来从没审理过环境纠纷案件,许多环保法庭则名不符实,主要审理与环保纠纷不相干的各类案件。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郑红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对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刑事诉讼的角度看,一些严重侵害公共利益的危害结果,可能是由轻微事件累积造成,难以追究众多违法者的刑事责任。
从民事诉讼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必须与损害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才可以提起诉讼,限制了一些公益团体和公益人士起诉的主体资格;另一方面,与损害结果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往往考虑诉讼成本过高、得不偿失而缺乏起诉的动力。
从行政诉讼的角度看,对环境污染等损害公益的行为,个别行政执法机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疏于监管或者以罚代刑,导致公共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扩权质疑
但要将检察机关纳入公益诉讼的主体,又面临一些至今无解的质疑,其中最主要有两点:一是检察机关在监督职能和诉讼主体角色之间如何自治;二是检察机关是否会借此扩张权力。
这些质疑,已经在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草案的审议中有所体现。不止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指出,检察机关如果提起公益诉讼,则其既是案件的监督机关,又是案件的原告,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是否能在身兼二职时保持公正,本身就是一个问号。
广东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郑红认为,应正视检察院身兼二职的问题,他主张应当参照刑事公诉的制度设计,通过合理分工,实行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相分离,由不同的部门或检察官承担,避免角色定位交叉。
另外,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担忧,在环保法和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公益诉讼社会参与的大背景下,此法案的出台效果可能会南辕北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提出了一个问题:检察院成为公益诉讼主体后,与同样是该类诉讼主体的社会组织是什么关系?
也有人担心检察院会借机扩权,并挑战现有的权力秩序。吴晓灵委员认为,检察院的主要监督对象应该是公安机关和法院,行政监督应该更多地放在人大制度的框架下。
还有人质疑,检察机关连现有职权范围内的事都没有做好,没有理由再去“插手”公益诉讼。“检察院负责对贪腐的侦查起诉,它做好了吗?这个都没做好,它还能把公益诉讼管好?”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于以上质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诉前的程序。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督促或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应先行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
“法律上有一个穷尽现有制度的原则,现有的制度能用就用,如果这些制度都不行,再由检察机关起诉。以环境公益诉讼为例,即先让NGO起诉,如果NGO没有能力起诉,或者不愿意起诉,检察机关再作为一个候补主体起诉,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杨朝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这与在6月25日的审议中有些委员提出的建议如出一辙。吴晓灵建议检察院完善诉前程序的使用,培育社会组织担当公益诉讼的主体,而不是自己来担当诉讼主体。
一位希望匿名的检察系统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法律之所以迟迟不能出台,与有关部门,包括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对检察院扩权后格局会发生变化的担忧有关。“如果是社会组织告行政部门,就是‘民告官,胜诉的比例不大;如果是检察院告行政部门,就是‘官告官,胜诉的比率会大幅提高。”
杨朝霞还提出了另外一个约束检察机关的办法,即增加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原来,在环境诉讼中实行的是因果关系证明的举证责任倒置,即不由权利受到侵害的一方,即起诉方承担此举证责任,而由污染环境的一方承担此举证责任,其逻辑主要是权利受侵害方往往处于弱势,很难证明污染或破坏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由检察机关起诉,就不能这样安排了。因为检察机关很强大,就应该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其承担 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试点的顾虑
事实上,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此前早有试点,并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迎来了一股热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律师姜丹和马维秋对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的环保公益诉讼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公开信息,搜集了21个已裁决案例和8个尚未裁决的案例。研究发现,在21个已经裁决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出庭支持起诉的仅有6例,占比28.9%;而在2015年1月1日后新发生的8起案件中,检察机关出庭支持起诉的案件已达5件,占比62.5%。
在公益诉讼的探索方面,广东省检察院的有些做法可圈可点。该院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2月,广东全省检察机关共提起民事公益诉讼33件,在全国领先。2015年5月5日,广州市天河区检察院、天河区环保局、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签订环境公益诉讼三方协议,开启了由起诉人、检察机关和行政监管部门联动的诉讼模式。
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成立。其职责的第五项规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管辖的其他跨地区重大环境资源保护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刑事一审案件。
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威慑力,已在具体案件中显现出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不久,贵州省金沙县就因该县环保局怠于处罚逾期不缴纳排污费的企业,将金沙县环保局告上了法庭。该案也被称为全国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此前检察机关介入的公益诉讼,绝大多数是民事诉讼。
这起举国关注的诉讼,尚未开审就结了案。金沙县环保局在收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后,就对涉事污染企业做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该县检察院认为诉讼的目的已经达到,就提出了撤诉。
一位常年研究公益诉讼的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此前的试点中,由检察院参与的公益诉讼,有的不排除有作秀的嫌疑。“检察院在提起诉讼之前,要做很多的协调工作,要跟法院协调好,被告不能反对检察机关起诉,地方党委也会出面说话,选的被告通常也是‘软柿子。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能打赢。”
对于草案提出的试点范围,有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提出了疑问。李景田委员指出,如果试点范围包括省市县检察院,而且还在1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试点,试点范围已经超过31个省市区的40%。为了防止负面影响,他建议缩小试点范围至总体的20%。
这一建议获得多位委员附议。李智勇委员建议,可以先确定小范围试点,一年后互传经验,扩大试点,再试行一年。
律师迟夙生则再次提到了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问题。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她曾经建议将公民纳入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民诉法最终只确定了两类主体: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
杨朝霞也认为,应当授予公民提起环境诉讼的资格。
迟夙生说,许多应当提起公益诉讼的问题,就是由于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当作为而不为造成的,仅仅把诉讼权利授予他们,相当于没有完全建立起公益诉讼制度。“应当将公益诉讼的权利交给每位公民,并且大力鼓励,才会治疗社会的‘冷漠症。”
(1989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411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条、第八十条、第一百七十八条、第一百九十条、第二百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诉讼费用的收费范围
第一条 当事人进行民事、经济、海事和行政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案件受理费。
当事人依法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和法律文书的,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所需的费用。
第二条 财产案件、行政案件的当事人,除向人民法院交纳案件受理费外,还应当交纳下列费用:
(-)勘验、鉴定、公告、翻译(当地通用的民族语言、文字除外)费:
(二)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在人民法院决定日期出庭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费;
(三)采取诉讼保全措施的申请费和实际支出的费用;
(四)执行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所实际支出的费用。
第三条 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机构的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和行政机关的处理或处罚决定的,应当交纳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的费用。
第四条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其他诉讼费用。
第二章 诉讼费用的收费标准
第五条 案件受理费
(一)离婚案件,每件交纳十元至五十元。涉及财产分割的,财产总额不超过一万元的,不另收费;超过一万元的,超过部分按百分之一交纳;
(二)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案件,每件交纳五十元至一百元;
(三)其他非财产案件,每件交纳一元至五十元;
(四)财产案件,按争议的价额或金额,照下列比例交纳:
1、不满一千元的,每件交五十元;
2、超过一千元至五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四交纳;
3、超过五万元至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三交纳;
4、超过十万元至二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二交纳;
5、超过二十万元至五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一点五交纳;
6、超过五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一交纳;
7、超过一百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零点五交纳。
(五)侵害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案件,每件交五十元至一百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交纳。
(六)行政案件按下列标准交纳:
1、治安行政案件,每件交纳五元至三十元;
2、专利行政案件,每件交纳五十元至四百元;
3、其他行政案件,每件交纳三十元至一百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收费标准交纳。
(七)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交纳三十元至五十元。
(八)破产案件,按破产企业财产总值,依照财产案件收费标准交纳。
第六条 原告提出两个以上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需要合并审理的,案件受理费根据不同的诉讼请求分别计算收取,第七条 财产案件中请求数额与实际不符的,案件受理费按人民法院核定的实际争议数额计算收取。
第八条 申请执行等费用按下列标准交纳:
(一)申请执行案件,执行金额或者价额在一万元以下的,每件交纳五十元;超过一万元至五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零点五交纳;超过五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零点一交纳。
(二)申请诉讼保全措施,保全财产的金额或者价额不满一千元的,每件交纳三十元;超过一千元至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一交纳;超过十万元的部分,按百分之零点五交纳。
(三)海事海商案件,申请扣押船舶的,每件交纳一千元至五千元;申请债权登记的,每件交纳五百元;申请留置货物、燃料的,每件交纳五百元;申请船东责任限制的,按申请限制数额的百分之零点一交纳,但最低不少于五百元。
第九条 勘验费、鉴定费、公告费,翻译费的金额,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计算交纳。
第十条 复制庭审记录或者法律文书,按实际成本收费。
第十一条 当事人应当交纳的其他诉讼费用的金额,由人民法院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决定。
第三章 诉讼费用的预交
第十二条 受理费由原告预交。被告提出反诉的,根据反诉金额或者价额计算案件受理费,由被告预交。
申请执行费,由申请人预交。
案件受理费,按第五条规定的标准预交;其他诉讼费用,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预交的金额。
第十三条 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预交诉讼费用通知的次日起七日内预交;反诉案件,由反诉当事人在提出反诉的同时预交案件受理费。预交确有困难的,可在预交期内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当事人在预交期内未预交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
上诉案件的诉讼费用,由上诉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时预交。双方当事人都提出上诉的,由上诉的双方当事人分别预交。上诉人在上诉期内未预交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预交。上诉人在接到人民法院预交诉讼费用的通知后七日内仍未预交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申请执行等费用由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预交。
第十四条 依照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移送、移交的案件,原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将预收的诉讼费用随案移交接受案件的人民法院。
第十五条 审理经济纠纷案件过程中,发现本案属于刑事犯罪,全案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预交的案件受理费予以退还;移送后经济纠纷需要继续审理的,预交的案件受理费不予退还。
第十六条 中止诉讼的案件,预交的案件受理费不予退还。中止诉讼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时,不再预交案件受理费。
第十七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预交的上诉案件受理费,不予退还;重审后又上诉的,不再预交案件受理费。
第十八条 终结诉讼的案件,预交的案件受理费不予退还。
第四章 诉讼费用的负担
第十九条 案件受理费由败诉的当事人负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
共同诉讼当事人败诉,由人民法院根据他们各自对诉讼标的的利害关系,决定各自应负担的金额。其中如有专为自己利益的诉讼行为所支出的费用,由该当事人负担。
其他诉讼费用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双方应负担的金额。
第二十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作了改判的,除了应当确定当事人对第二审诉讼费用的负担外,还应当相应地变更第一审人民法院对诉讼费用负担的决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的案件,上诉的案件受理费由上诉人负担,双方都提出上诉的,由双方分担。
第二十一条 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诉讼费用的负担,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第一审和第二审全部诉讼费用的负担,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十二条 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负担,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十三条 撤诉的案件,案件受理费由原告负担,减半收取;其他诉讼费用按实际支出收取。
驳回起诉的案件,案件受理费由起诉的当事人负担。
第二十四条 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的费用,由被申请人负担。
申请诉讼保全措施的申请费和海事海商案件中申请扣押船舶,申请留置货物、燃料的申请费,由败诉方负担。
申请船东责任限制的申请费由申请人负担。
第二十五条 由于当事人不正当的诉讼行为所支出的费用,由该当事人负担。
第二十六条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扶育费、抚恤金和劳动报酬的案件,原告可不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审结时,由败诉方负担。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是否缓、减、免,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第二十八条 下列案件免交案件受理费:
(一)依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
(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提审、再审的案件。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不得单独就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费用的决定提出上诉。
第五章 诉讼费用的交纳和管理
第三十条 当事人凭人民法院的通知书,到法院预交诉讼费用。
第三十一条 案件审结时,人民法院应将诉讼费用的详细清单和当事人应负担的数额,用书面通知本人。同时,在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中写明当事人各方应负担的诉讼费用。当事人凭交款收据和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向人民法院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决定的诉讼费用计算有异议的,可向人民法院请求复核。如果计算上确有错误,人民法院应当用裁定更正。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收费制度。收费要使用法定的、统一的收据。
第三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诉讼费用的管理应严格遵循国家的财政制度,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适用本办法,但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费用负担,与其本国公民,企业和组织不同等对待的,人民法院按对等原则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1989年9月1日起执行,原《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
(1999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70次会议通过)
根据审判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诉讼收费,有利于当事人依法进行诉讼,现对《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办法》第一章第四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其他诉讼费用,具体内容为;
1.非财产案件当事人应当负担勘验、鉴定、公告、翻译所实际支出的费用。上述费用的负担,按《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2.财产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当事人自行收集、提供有关证据确有困难,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异地调查取证和异地调解本案时按国家规定标准所支出的差旅费用。
人民法院异地调查、取证时所支出的差旅费用,由人民法院决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负担;人民法院异地调解案件时所支出的差旅费用的负担由人民法院决定。
二、当事人依法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和支付令的,按照《办法》第八条第(一)项规定的标准交纳申请执行费。申请执行费和执行中实际支出的费用由拒不自觉履行人民法院有效裁判文书的被申请当事人负担。
执行中实际支出的费用为: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异地执行本案时按国家规定标准所支出的差旅费用;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法院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的与本案执行有关的勘验、鉴定、评估、拍卖、变卖、仓储、保管、运输等实际支出的费用。
三、《办法》第二章第五条第(五)项、第(八)项修改为:
(五)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没有争议金额的,每件交纳500元至l0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交纳。
(八)破产案件,按照破产企业财产总值依照财产案件收费标准计算,减半交纳,但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办法》第二十七条修改为:
当事人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按时足额交纳诉讼费用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是否缓、减、免,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司法救助,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
1.当事人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单位的,如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荣军休养单位、精神病院 SOS儿童村等;
2.当事人是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
3.当事人因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国家救济或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 4.当事人根据有关规定正在接受法律援助的;
5.人民法院认为其他应当进行司法救助的。
五、《办法》第二十八条修改为;
第二十八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免交案件受理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按下列规定执行: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决定进行再审的案件,当事人依照《办法》有关规定交纳诉讼费用。
(2)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未提出上诉,一审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又提出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决定再审的案件,依照《办法》有关规定交纳诉讼费用。
(3)其他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再审,的案件,免交案件受理费。
六、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应严格执行“无明文规定不收费”的原则,除《办法》本补充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所明文规定的收费范围、项目和标准外,各级人民法院均不得另行收取任何费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诉讼收费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七、本补充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已审结或执行完毕的案件,相关费用不再追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案件,在此后发生的费用,按本补充规定执行;此前已发生的费用,按原《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不再追收。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德县、宿松县人民法院: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调查令的实施办法(试行)》已于2013年7月31日由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逐级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3年8月14日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调查令的实施办法(试行)(2013年7月31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强化律师依法调查收集证据的作用,维护司法公正,根据《安徽省关于律师执业的若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调查令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自行调查取证难以获得相关证据时,经申请并获人民法院批准,由人民法院签发给其代理律师向接受调查人收集相关证据的法律文书。
本办法所称的接受调查人是指调查令载明的须向持令律师提供指定证据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三条持令调查的证据属于申请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需经法定程序审查、核实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或者采取执行措施的依据。
第四条当事人可以在起诉、审理、执行阶段申请调查令,申请调查的证据应当与案件待证事实有关联性。
起诉阶段,调查令的申请应当在递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后提出。申请调查的证据限于诉讼主体资格、管辖等与受理有关的起诉证据。审理阶段,调查令的申请应当在案件受理后,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第二审程序案件,申请调查的证据限于新证据。
执行阶段,调查令的申请应当在执行终结前提出。申请调查的证据限于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实际履行能力有关的证据。
第五条持令调查的证据包括银行账户、登记资料、档案材料、财务凭证、权利凭证、出入境记录等书证、电子数据以及视听资料、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不包括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证据,不得申请调查令调查: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个人隐私的;
(三)涉及商业秘密的;
(四)其他不宜持令调查的。
涉及上述情形的证据,当事人可以提交证据线索,申请人民法院依法调查收集。
第七条申请调查令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当事人委托代理律师的授权委托书;
(三)代理律师所在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指派律师函;
(四)代理律师有效的执业证书。
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调查证据的名称、证明目的、无法获得证据的原因、接受调查人及证据线索,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八条合议庭、独任法官或者执行法官负责对调查令申请进行审查。
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发放调查令。
人民法院决定发放调查令的,由院长或其授权的副院长签发,并统一编号。决定不发放调查令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口头告知的,记入笔录。
第九条调查令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编号;
(二)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三)申请人和接受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四)代理律师的姓名、执业证证号、所在律师事务所名称;
(五)向接受调查人调查证据的范围;
(六)调查令的有效期限;
(七)调查令签发日期及院印。
调查令样式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统一制定。
第十条调查令的有效期限根据调查证据难易程度确定,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代理律师应当在调查令载明的有效期限届满前调查收集证据。期限届满,调查令自动失效。
第十一条代理律师持令调查时,应当主动出示调查令和执业证等相关证件。调查取证后,五日内将调查收集的全部证据及接受调查人填写的回执提交人民法院。
代理律师因故未使用调查令或者接受调查人未提供证据的,应当在调查令载明的有效期限届满后五日内,将调查令向人民法院缴存入卷。
代理律师持令调查获得的证据及信息,仅限于诉讼目的,不得不当使用或者泄露。
第十二条代理律师持令调查时,接受调查人核对调查令和相关证件无误后,应当提供调查令所指定的证据。不能当即提供的,应当在收到调查令之日起五日内提供。接受调查人有权拒绝提供调查令指定证据以外的其他材料。
接受调查人应当在提供的证据材料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异,在回执上注明证据材料的名称、页数等,并签名、盖章。
接受调查人不能按时提供证据、无证据提供或者拒绝提供调查令指定证据的,应当在调查令回执中注明原因。
第十三条代理律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六个月至二年内不再向该律师签发调查令,并可以建议司法行政机关或律师协会予以处罚或惩戒,构成妨碍民事诉讼的,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未按照本办法交还调查令或者回执的;
(二)不当使用、泄露持令获得的证据或者信息的;
(三)伪造、变造调查令以及伪造、变造、隐匿、毁灭持令调查的证据的。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作者:王成 律师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此次刑诉法修改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次重大修改和完善,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辩护制度、逮捕制度、公诉制度等方面都作了改革和完善。另外,修改后刑诉法有一些概念、条文含义存在进一步作出解释的必要,如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这些规定如何落实,概念如何界定,直接关系到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关系到诉讼当事人权利的保障。
《规则》修改突出体现了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针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重点环节,规定了较为完备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包括检察机关受理案件后的内部移送、对办案流程的监控、对办案质量的管理、以及新增职能的内部分工等,以严格规范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
这次修改《规则》,在基本原则、根本任务,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上,都突出体现了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统一、强化监督与规范执法并重的理念。
一、进一步规范惩治犯罪的手段和措施,更加有效地惩治职务犯罪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犯罪种类和手段出现许多新变化,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修改后的《规则》按照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对惩治犯罪的手段和措施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
1.正确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
修改后刑诉法规定,对于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这是在侦查环节应对职务犯罪特殊性的有效措施。对这一措施既要善于使用,又要慎重使用。《规则》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予以明确,概括规定了指定居所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是要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二是要便于监视、管理;三是能够保证办案安全。同时规定,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在看守所、拘留所、监狱等羁押、监管场所以及留置室、讯问室等专门的办案场所或者检察机关的办公区域执行。
2.规范使用技术侦查措施
修改后刑诉法增加了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相应的,《规则》在侦查一章中设专节对技术侦查措施作了专门规定,对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作了严格的规范和约束:第一,关于适用范围,仅限于涉案数额在十万元以上、采取其他方法难以收集证据的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或者用于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第二,使用的环节必须是在立案以后,立案以前不得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第三,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第四,检察机关要交有关机关执行。第五,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线索及其他有关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3.正确适用一人犯数罪、关联犯罪的并案处理
原《规则》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涉及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应当将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这就造成一人犯数罪或者关联犯罪,往往由不同机关立案侦查,不利于集中调查取证,也不利于侦查、起诉、审判的衔接。例如一些渎职犯罪,如徇私枉法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放纵走私罪、玩忽职守罪等的认定,往往与公安机关管辖的犯罪相关联,而公安机关管辖的犯罪往往又是构成这些渎职犯罪的要件。以主罪或最先发现作为确定侦查管辖的原则,对案件进行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规则》对一人犯数罪及关联犯罪的并案处理作出规定,同时规定,并案处理要以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和保障诉讼顺利进行为前提。
4.正确使用量刑建议,保证被告人罚当其罪
2008年以来,在有关中央司法机关的配合下,最高人民法院牵头推行了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实践证明,量刑规范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审判公开,使量刑方法更加科学规范,量刑尺度更加具体明确,量刑过程更加公开透明,量刑结果更加公正和均衡。统计数字表明,通过试行量刑规范化办理的案件,当庭认罪率、和解撤诉率、退赃退赔率和服判息诉率明显上升,案件的上诉率、抗诉率、上访申诉率普遍下降,进一步提高了刑事司法公信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这一改革成果,规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都应当进行调查、辩论。此次《规则》修改,吸收了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成果,参考了《人民检察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对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案件范围、提出方式、内部审批程序、量刑建议的载体、法庭审理中量刑证据的出示以及提出量刑建议的时机等作了规定,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保证被告人罚当其罪。
5.正确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在刑事诉讼中,对违法所得应如何处理,是一个法律规定不明确并长期困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问题。此次刑诉法修改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建立了违法所得没收机制,彰显了我国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决心。
《规则》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设专节加以规定,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的审查、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没收违法所得申请书的内容、出席法庭、检察监督等具体内容,对于加大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力度,不让潜逃的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占到便宜,及时处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案件的涉案财产具有积极意义。
二、充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
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规则》,既是落实修改后刑诉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要求。《规则》不仅在总则部分鲜明地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根本任务之一,而且在证据、辩护、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和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1.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
辩护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诸如律师“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等突出问题。修改后刑诉法针对辩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了重大修改。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规则》将有关辩护与代理的内容单独作为一章,并根据修改后刑诉法的规定,增加了诸多保障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以及保障辩护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条文,包括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权、辩护律师会见权、辩护人阅卷权、辩护律师申请检察机关调取无罪、罪轻证据的权利、辩护人提出辩护意见权,以及辩护人申诉、控告权等。
2.正确适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防止刑讯逼供
《规则》对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操作程序作了规定:一是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中“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方法”作出了界定。刑讯逼供是指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使犯罪嫌疑人在肉体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以逼取供述的行为。其他非法方法是指违法程度和对当事人的强迫程度与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威胁相当,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的方法。二是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效力。关于言词证据,被排除的非法言词证据不得作为报请逮捕、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移送审查起诉以及提起公诉的依据;关于物证、书证,对于经侦查机关补正或者能够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作为批准或者决定逮捕、提起公诉的依据,侦查机关不能补正或者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三是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诉讼环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可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另外,检察人员参加庭前会议时,应当就排除非法证据提出意见,如果能在庭前解决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应当尽量在庭前作出决定。
3.严格执行关于传唤、拘传间隔时间的规定,防止变相拘禁
新刑诉法未明确两次传唤、拘传的间隔时间,仅规定“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通过连续传唤、拘传变相延长传唤、拘传时间的现象。我们认为,对于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当严格依法规范,传唤、拘传强制措施可以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适用,更应从制度设计上防止其单纯从有利侦查的角度任意解释和适用。修改后的《规则》规定,两次传唤、拘传间隔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4.依法执行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防止不当羁押
为解决捕后“一押到底”的问题,使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适当分离,更严格慎重使用逮捕措施,修改后刑诉法增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这是给检察机关新增加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制度。《规则》对具体的操作程序作了规定:一是列举了可以提出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基本查清,证据已经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等;二是列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审查方式,包括向侦查机关了解侦查取证的进展情况、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三是在检察机关内部对羁押必要性审查作了分工;四是规定了提出建议的具体程序。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不合法及不正当羁押的权利,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国羁押率居高不下的局面,节约国家的司法成本和资源。
5.正确适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
为了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修改后的《规则》设专节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人民检察院应当指定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检察人员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二是应当依法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包括必须保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获得辩护人辩护,讯问时必须通知法定代理人或其他有关人员到场,一般不得使用械具等;三是应当认真执行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制度,把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教育和办案的参考;四是应当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主观恶性、有无监护与社会帮教条件等,综合衡量其社会危险性,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五是应当依法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充分发挥这项制度在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人方面的作用;六是应当严格执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帮助失足未成年人尽快回归社会而不受歧视,预防其重新犯罪。
三、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责
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这次修改刑诉法的重点之一,也是修改《规则》的重要原则和要求。《规则》完善了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范围,丰富了监督手段,健全了监督机制,明确了监督效力,全面强化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
1.正确适用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
修改后的《规则》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进行监督,并规定了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监督方式。关于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予以撤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当突出监督的重点,主要是公安机关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办案人员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第二,监督的启动要求具有一定的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的情形。第三,对于此类案件的监督,主要是指在公安机关移送审查逮捕前或者移送审查起诉前发现的案件。如果已经移送审查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应当通过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手段予以解决。
2.正确适用对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的监督
修改后刑诉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对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有违法情形时的申诉、控告及处理程序作了规定。修改后的《规则》对此作了细化: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应当首先向该司法机关提出申诉或者控告,对该机关对申诉或者控告的处理不服的,才能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对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对申诉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
3.严格执行对羁押和办案期限的监督
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贯穿侦查、起诉、审判各个诉讼阶段,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保障息息相关。实践中,在人民检察院内部,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和监所检察部门都可以监督,但是各部门权责不明或者职能交叉,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监督不力等问题。
修改后的《规则》将“羁押和办案期限监督”单列一节,并区别三种情形,对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监督的职责作出了合理分工:第一,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理案件的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的监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由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被羁押的,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负责;第三,对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的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的监督,由本院案件管理部门负责。
4.正确履行对刑罚变更执行的同步监督
修改后刑诉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裁决前监督的职责,这一机制有利于提高监督的实效和力度,弥补检察机关事后监督的不足,促进刑罚变更执行的公平公正。基于此,《规则》规定,人民检察院收到监狱、看守所抄送的暂予监外执行书面意见副本后,应当逐案进行审查,发现罪犯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法定条件或者提请暂予监外执行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在十日以内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检察意见,同时也可以向监狱、看守所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检察院收到执行机关抄送的减刑、假释建议书副本后,应当逐案进行审查,发现减刑、假释建议不当或者提请减刑、假释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在十日以
内向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检察意见,同时也可以向执行机关提出书面纠正意见。
四、进一步规范执法活动,确保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检察机关在监督纠正侦查、审判机关违法情形的同时,还要重视监督纠正检察机关自身执法中的违法情形。修改后的《规则》在强化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同时,也对检察机关规范行使职权、加强自身监督制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1.准确把握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界定
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界定,直接关系到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是否要经侦查机关许可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案件范围。从立法精神来看,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以不经许可会见为原则,经许可会见为特殊;监视居住,应当以在其住处执行监视居住为原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为特殊。在把握时,既不能控制过严,影响对特殊案件的查办,也不能把握过宽,导致例外规定常态化。基于上述考虑,修改后的《规则》将“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界定为以下三类案件: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犯罪情节恶劣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关于涉案金额五十万元的标准,是根据目前办理贿赂案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同时,我们还增加了“犯罪情节恶劣”的条件,对该情形作了进一步的限制。关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准,主要是考虑要案的查办。一些身居要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贿赂案件的查办,政治和社会影响都较大。关于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主要是考虑发生在一些重要领域、涉及国家政治、军事、外交以及重点工程等关系国家重要利益的贿赂犯罪案件。上述三种情形约占检察机关查办贿赂犯罪案件的10%左右,不超过20%,这一比例较好地平衡了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和打击特殊犯罪两方面的需要。
2.严格执行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检察机关从2006年开始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规范检察机关的讯问活动,防止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效果是好的。新刑诉法吸收这一经验,规定了讯问过程的录音或者录像制度。在检察机关内部,对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的要求更高,要求做到“全程、全部、全面”进行。修改后的《规则》对讯问时录音、录像规定了具体的操作程序,规定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都应当对讯问过程实行全程录音、录像;讯问和录音、录像的人员要分离,讯问由侦查人员负责,录音、录像由检察技术人员负责;被告人或者辩护人对讯问活动合法性提出异议的,必要时公诉人可以提请法庭当庭播放相关时段的讯问录音、录像,对有关异议或者事实进行质证。
3.全面贯彻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上提一级”的要求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自身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如何监督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决定逮捕以前均由同一个检察院行使,权力较为集中,容易让人们对检察机关办案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产生怀疑,也不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将职务犯罪案件的逮捕由上级检察院审查决定,有利于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监督制约,对于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正性和公信力,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切实发挥逮捕上提一级制度的作用,《规则》规定,分、州、市人民检察院需要将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4.正确理解和把握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的要求
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任何类型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供利用,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
在21世纪的今天, 随着全国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渐提高, 人们都希望通过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的方式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给大家一个公正结论, 这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通常讲的诉讼是指:谁主张, 谁举证。举证, 广泛的讲, 就是用证据为自己辩论或维权。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企业, 不管是否愿意, 不管处于主动或被动, 都可能被牵扯进诉讼中。而企业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源自日常社会活动中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原始记录, 它们既有时效性又有真实性, 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档案”。档案作用表现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涉及到劳动用工有异议的案子。“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又将企业的举证责任推向极限。在诉讼中, 企业只有提供有力的证据——翔实的档案, 才能在各种纠纷中据理力争, 稳操胜券, 不至于总是在败诉之后才想起档案的提供利用是多么重要。所以, 档案的提供利用在企业诉讼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案例分析
案件一:付某等五人因陈某在同盛大酒店西侧桥梁下开车淹死一事诉集团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 原告诉求赔偿其各项费用共计49万余元。档案处提供的《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单》《工程质量等级认证书》证明了本案所涉的立交桥——《同煤专用线K4+950 12+12M框构》于2007-11-20经过铁路设计、施工、监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验收, 安全等全部项目均符合要求, 并且煤炭工业大同矿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也出具了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的认证书, 所以, 该桥的设计、施工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 桥梁本身不存在任何瑕疵。虽然法院最终判决集团公司承担了部分责任, 但却是基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因考虑, 认为该桥没有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如果没有档案处提供该桥设计、施工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证据, 集团公司有可能被判承担全部责任。
案件二:农民轮换工包某诉集团公司某矿劳动争议一案, 原告诉求裁决支付其解除合同补偿金、赔偿金、三项保险金共计58 686元。由于档案处及时提供了包某于2001-05领取回乡生产补助金和一次性生活补助金的花名册, 足以证明该矿在破产前已经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农民轮换工返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支付了其应享有的全部待遇。所以, 该案历经仲裁、一审、二审法律程序后, 均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案件三:现阶段, 就我们企业而言, 围绕土地、矿藏资源等的一系列档案, 特别是距今时间久远的有关征 (购) 地的原始文件 (或图纸) , 它们既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和企业有形资产最有力的证明, 同时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产权交易、土地和矿藏等各种纠纷案中, 它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一个企业的组建和产生肯定要有建设用地, 凡是具有长远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单位, 肯定都会涉及到土地征用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 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土地征用文件, 也就是土地征用档案。
土地征用档案包括土地登记、调查和确认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等文件, 以及核准下发的土地证、协议、买卖契约等。土地征用档案是企业在征购、租赁土地等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最重要的原始记录。而对煤矿这一类企业而言, 与周边的县、乡镇村民发生的土地纠纷案, 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早期档案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造成档案提供不得力或者干脆丢失, 最终使企业没有凭据, 有口难言, 只能接受败诉的现实。
案件四:近年来, 企业被动应诉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在逐年增加, 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 随着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不收费、法院诉讼阶段仅收10元的低廉案件受理费的规定开始实施, 降低了劳动者诉讼企业的门槛, 使得这类案件数大幅攀升。但是, 企业劳动人事档案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促使企业在“举证责任倒置”诉讼证据规则的制约下, 因为劳动人事档案提供不得力, 使企业纷纷败诉, 也使得这类诉讼案件数呈井喷式上升的趋势。
在确认某劳动者在企业工龄的诉讼案中, 由于企业丢失了劳动者入职时填写的参加工作时间、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原始记录, 所以, 企业尽管明知该劳动者增加了在企业的工作时间, 但是, 司法部门最后还是按照劳动者自行改动后的工龄给予判决, 判决企业向劳动者支付数目可观的经济补偿。又比如因为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待遇、保险给付等过程中档案的缺失或不完整, 也常使企业难逃败诉的劫难。更严重的是, 如果企业有一个案件败诉, 那么, 类似的案件数量也会急剧上升, 情况愈演愈烈, 动辄几到几十人, 多则成百上千人, 将这种劳动争议案演变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事件, 很有可能会将企业置于死地, 从此一蹶不振。
3 总结
从以上四例案件中可以看出, 科学而系统地管理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档案的提供利用更是重中之重, 只有提供翔实的证据 (各门类的档案) 才不会败诉, 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关键词】 检察院;环境公益诉讼;调查取证工作
【Abstract】The eighth session of the Fourth Plenary mad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filed by the prosecution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idea and look forward to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us little interest in the issue. However duality Procuratorate i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dentity is not conducive to independent trial court. In order to prevent abuse Procuratorate, the author's Procuratorat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gathering i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rawing foreign refinement Procuratorate investigation i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the forensic work provision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Key Words】Procuratorat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gathering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从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起点,环境公益诉讼①制度开始于法有据,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建立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构想。然而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已经广泛地展开了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复函形式赋予梨树区人民政府在诉鸡西市化工局、沈阳冶炼厂环境污染赔偿一案中的原告资格。[1]据可查的资料显示,国外的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知识最迟在1990年已经被介绍到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检察机关就开展了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案例。
然而“公地悲剧②”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问题牵涉甚广而十分复杂,而我国的环保公益组织才刚刚开始发展,力量十分薄弱,环保资源主管部门又往往怠于行使职权。因而由具有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无疑在权利、地位、专业能力、资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由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与建立环保法庭等措施都有利于缓解中国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3]
同时,由于检察院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人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同时也具备着法律监督的职能,其身份的双重性,不利于原被告双方的诉讼地位的平等和法院的审判中立,目前由于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试点工作还在展开中,对于防止检察院滥权的各种程序机制与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故笔者以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含义及范围为切入点,重点讨论其调查取证工作中的待证事实、取证原则、举证责任应如何具体规定以限制检察院的滥权可能。
一、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
根据2015年发布的《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等文件,可以看出对于检察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③及环境行政公益诉讼④的证据都只要求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初步证据,然而对于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却只字未提。
根据立法精神及其他可借鉴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环保法》中对于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的规定可以推定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及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类似于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但是由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没有刑事诉讼所特有的对人身与法益的直接而迫切的危险性,所以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院所享有的调查取证权不应该包括搜查,拘传证人等破坏公民人身权利和自由权利的方式,即在参照刑事公诉中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权的规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刑事公诉中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权有所区分。
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司法现状
由于检察院特有的法律监督职能,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有许多便利,然而与此同时我国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比如说,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责任的分配问题,以及在不同的起诉方式中检察院的举证责任的不同等问题,由于缺乏可行的具体的规定,而导致各地方的检察院在实践中采取不同的做法,不利于司法公正。
第二,检察院在调查取证工作中存在的滥权可能性未得到关注,尽管由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着许多的好处,然而凡事有利有弊,不能让检察院在环境民事与行政诉讼中行使其在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三、完善及细化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定义
根据调查取证权的定义,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定义应该是获得国家授权的国家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针对待证事实,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举证责任向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而展开的一系列工作。
(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主体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检察院就是调查取证工作的主体,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诉讼双方地位的平等,限制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中的滥权,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应该由承担原告身份的人民检察院的上一级检察院的分化的内部专门机构享有,[4]但是当调查取证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的内部专门机构进行确有困难时可以由以原告身份起诉的人民检察院的内部专门机构享有调查取证权。应该逐步建立检察院内部职能部门的分工细化,从而实现法律监督职能与公益诉讼职能分别由检察院内部的不同部门行使以避免其滥权的可能。
(三)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范围
由于目前由检察院提起环境诉讼包括三种方式,即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直接起诉三种,而检察院在这三种起诉方式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由此引起其在这三种方式中的调查取证权的范围的不同。
第一,督促起诉,是指当有其他主体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而又怠于起诉时,检察机关可以督促起诉。关于督促起诉的案件,检察机关认为确有督促起诉必要的,应首先以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有关主体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当被督促主体在收到关于提起诉讼的检察建议合理期限内不提起诉讼的,应书面说明不起诉理由。不起诉理由不成立的,检察机关可以要求被督促主体提起诉讼,或者由检察机关以原告的身份直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第二,支持起诉,是指当有其他主体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但当事人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证据收集困难或者诉讼能力缺乏而无力起诉时,检察机关可以支持起诉。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提供物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帮助;其次是通过向人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或者出席法庭来支持起诉,提供法律帮助。
第三,直接起诉,存在对环境公共利益有严重损害的行为,但没有适格主体提起诉讼,或者经过督促后适格主体仍然不起诉的,检察机关可直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5]
检察院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都有这三种起诉方式,笔者主要讨论其在这三种方式中调查取证范围的不同。在督促起诉中,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权的范围是证明环境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与事实。在支持起诉中,人民检察院无论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还是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都只对当事人无力调查,难以收集并申请检察院支持调查的证据享有调查取证权。在直接起诉中,检察院的调查取证范围参照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所具有的调查取证权的范围之规定。
(四)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对象
检察院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对象即待证事实,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待证事实概括地说应该包括:一、生态环境和资源已经遭到了破坏或者具有遭到破坏的重大危险;二、民事主体即一方当事人的行为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或遭到破坏的危险性有因果关系。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待证事实包括:一、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监管过程中有违法行使职权和不行使职权的事实;二、由于行政机关怠于履职,相关企业或单位一直违法生产的事实;三、由于相关企业或单位违法生产,造成环境资源严重破坏的事实;四、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违法行为,相关企业或单位违法生产行为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侵害的事实存在关联性。
(五)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效力
要搞清楚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效力,我们要首先搞清证明标准问题。只有达到规定的证明标准,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效力才能真正实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做出裁判。”同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这说明我国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证据标准不同于刑事诉讼中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它只要求法官就某一案件事实的认定依据庭审活动对证据调查、审查、判断之后形成相当程度上的内心确信即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盖然性规则”标准、“优势证据”标准。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行政诉讼,“盖然性规则”标准是适用于民事、行政案件的最低限度的证明要求,而公益诉讼涉及众多复杂敏感领域,一定要秉承严格审慎的态度来看待和推进这项工作,因此公益诉讼人的证明责任应高于一般民事、行政诉讼的原告证明责任,其提供的证据证明相对真实确定性应更高,可称之为“高度盖然性”标准或“绝对优势证据”标准。[6]
(六)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工作的原则
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规范原则:在前文中提到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证明标准应高于普通的民事、行政诉讼,因此对于证据的收集、固定也更应从严把握,做到取证形式和证据内容的合法。2.客观全面原则:要把能够认定案件事实的所有证据材料尽可能地搜集固定到位,因为有的关键证据如果调取不了会直接影响整个案件事实的认定。3.稳妥慎重原则: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关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但有时会忽视单个个体的特殊利益诉求,所以检察院在调查取证时要注意不要打扰涉案单位的正常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调查取证工作对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七)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的举证责任分配
1.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参考民事诉讼,主要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当提交被告的行为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初步证明材料,也就是说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需要提供证明被告方污染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联系的初步证明材料,根据《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要求,这种证据材料只限于初步证明效力即可。考虑到公益诉讼的特殊性,以及公益诉讼举证难的问题,上述举证责任也应设置例外,即检察机关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但对于某些涉及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证据,则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行为合法并与损害社会公益后果不存在因果关系。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公益诉讼人需提供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与排污单位的污染行为有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据,至于损害后果以及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可参考上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另外,对于证明排污单位的损害行为造成的环境损害结果以及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的进一步证据,我们认为也可以待法院受理案件后,由公益诉讼人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或是由法院委托相关鉴定机构做出鉴定意见。
参考文献:
①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免受污染和破坏,与案件诉讼请求没有法定利害关系和监督管理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者以及违法或者不履行环境与资源护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提起的诉讼,具有保护利益的公共性,起诉人的非利益相关性及被诉人的违法性等特点。所以,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主要不是获得损害赔偿,而是制止环境损害行为。起诉时,原告无需提交损害环境的评估报告或鉴定,只需证明损害事实的存在,以及损害事实与损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提高诉讼效率和诉讼效益。参见孙永生:《检察机关能否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第29-36页。
②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这一个概念经常运用在区域经济学,跨边界资源管理等学术领域。
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公民,社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就民事主体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④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社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认为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损害环境公共利益,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行政诉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人民政府与鸡西市化工局、沈阳冶炼厂环境污染纠纷案的复函[Z].1999-11-02.
[2] Mei Hong, Yin Yanjie. On the Plaintiffs Subject Qual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stituted by Peoples Procuratorate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2011, Vol.9 (1):91-96.
[3] Mingde, Cao;Fengyuan, Wang.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China[J]. Asia Pacific Law Review, 2011 ,Vol.19 (2):217-235.
[4]李真,袁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J].人民论坛,2015,(32):99-101.
[5]张锋.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的法律制度建构[J].政法论丛,2015,(01):121-128.